北漂这个词,指没有北京户口,来京打拼的一群人,是不是有些陌生我这样的描述,因为北漂远远不止一个北京户口的差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最真实的北漂生活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不是那些浮夸的电影里的奋斗励志,或者说你们没未了解过真正的北漂。
最近看了一部迷你北漂剧,没有大牌卡司,反倒是这样和普通人无异的新人演员,演出了最真实的北漂现世相。
生活中的小细节被拍的特别好、特真实。
男主饿了吃路边几块钱一碗的馄饨,和哥们喝酒吃的火锅就算是高级的聚餐了;
几个室友没有客厅和餐桌,两张小桌子凑一凑就当餐桌,聚餐永远喝铁皮罐的啤酒、上班午饭就是十几块钱的凉皮、肉夹馍……
出租屋就是满墙贴满小广告的隔断间、5平的屋子还没窗户,你随时走随时有人看房的凄凉;
屋子随时会停电、装个空调还得跟二房东打一架才行、饿了自己水煮面、停电就去超市买点关东煮……
张建最后离开北京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呆了两年的地方还没好好看看,去了长城,带回老家的也只能是十块钱一个冰箱贴……
这些生活常态就是北漂呀~这个剧虽然短而且故事常见,但是对这些细节的描述和侧重,让好多北漂过的人深有同感,也正是因为这些细节,才让北漂这个词,看起来更辛酸无奈了!
其实真正的北漂,不需要过度的情感、故事来渲染,像剧里的那样,最稀松平常的生活,反倒是北漂最真实的状态。
它是不加滤镜的灰蒙蒙的天空,是永远没有座位的地铁站、是上班永远跑不停依旧迟到的无奈…… 是呀,最真实的北漂,不就是这些柴米油盐的现世相吗~
为什么要给《北漂爱情故事》写段文?
因为我是原著作者,我讨厌烂片,我还是要点脸的。
前些天,《北漂爱》制片人发条微信,告诉我这个剧要上线了。
我问他:以前不是一直用“日落天通苑”做宣传吗?
为什么现在改成这名字?
他说:审查部门表示“日落”两个字不够正能量,且为了照顾全国观众,也不易再用“天通苑”,因为除了北京人,没几个人知道天通苑……制片方这种无奈的情绪像极了搬进天通苑的主人公,他原本有着其他选择,却最终不得不搬进天通苑。
我不喜欢《北漂爱情故事》这名字,就像当年不喜欢《你的孤独,比这个世界更动人》的书名一样。
可《北漂爱情故事》这名字真的很差吗?
未必,我一个在图书馆工作的武汉朋友就明白告诉我:这剧要是叫《日落天通苑》,就等着赔钱吧!
2017年秋,此剧开拍,制片人发了剧本给我,什么话都没说。
那时候的剧本是20集,每集25分钟。
我读完剧本,除了感叹部分人设的消失或改变,也感叹做编剧的女作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像糖小柔这样的直播女过的什么日子,我真的不清楚,我在网上看直播,基本就两个范畴:电子产品评测、大型3D游戏。
我开了眼,一个“R”级小说如何改编成无伤大雅的通俗影视剧。
2019年2月22日,老同事看完《北漂爱》前五集,发信息说:现在翻开书看你原著,顿时觉得你这一屋子住的根本没有好人,都是生猛粗糙的盲流子。
《北漂爱》中没有人抽烟,原著中男主人公和陪唱女、东东妈、东东甚至大个子相处,都是先点烟再说事儿。
《北漂爱》中所有人物都是优雅的普通话,原著中似乎只有吕小嫣在讲普通话,其他一屋子人一嘴东北大碴子味儿,东东则是一嘴讨人厌的京片子(东东原型是在北京长大的)。
所以老同事说的没什么错,你不能用原著的角度来看这部《北漂爱》,这是个全新的文艺作品。
但作为原著作者,在爱奇艺刷这剧,脑袋不自主地飘过一大堆原文与原型,这是专属于原著作者的闹心。
两天时间,刷完全剧,竟有几丝感伤,感伤当然不是源自剧中那几辆雷人的比亚迪,而是小成本网剧的现状。
小成本网剧有两点优势,一是预算尽可能地用在制作上,二是新人演员工作都很卖力,这与满屏五毛特效加持与明星脸敷衍的大成本剧不同,也就是说,《北漂爱》至少是比《甜蜜暴击》《楚乔传》这类剧具备可看性的,它没什么大流量明星,只能老老实实地讲事儿,而《甜蜜暴击》这类剧根本不需要讲事儿,让粉丝快乐追星就得了,至于《楚乔传》……不能说了,说多了有碰瓷营销的嫌疑,你们也别再黑赵丽颖了,我们土了吧唧的大河北出个明星不容易……小成本网剧有一点劣势,也是最要命的:没有明星流量,没有宣传费用。
《甜蜜暴击》和《楚乔传》注定远比《北漂爱》关注度高,远比《北漂爱》赚钱,这个时代、这个国度,就这个德行,事实上我怀疑《楚乔传》一个主演的片酬就够拍十几部《北漂爱》了。
所以,个人感觉,《北漂爱》和其他小成本网剧的命运无二,出生即被淹,普通人根本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
低成本的《北漂爱》好看吗?
也未必,我读中学的外甥女更乐意买VIP会员去看《择天记》。
时光倒退五年,外甥女听说我出了书,奶声奶气地欢呼:哇,舅舅出书啦,舅舅马上就要变成和林志颖一样的明星啦!
那个时候,她最喜欢的剧是《爱情公寓》。
尽管是原著作者,我也没有多喜欢《北漂爱》,但一想到外甥女不关注不喜欢这个剧,我就感到欣慰,这至少证明它不是烂剧,满屏烂剧的年代,你小说改编的剧居然不是烂剧,这实在是太好了,够吹好一阵子了,就凭这点,我果断给《北漂爱》打了四星,我知道制片方希望我打五星,但我是原著作者,我还是要点脸的。
原著中男主人公名字只有个“超”字,加上“王蛋蛋”的小名,给了制片方错觉,于是剧中男主人公姓名变成了吴宇超,这让我无比尴尬,吴宇超,听着跟粤语版王云超似的。
原著中北次卧住了个给包工头做小三的三姐,剧中将三姐和包工头的人事全删了,这点我可以理解,要真拍包工头带人砸场子,审查部门当头就是一棒子,没了三姐,加入直播女糖小柔,毕竟现在年轻人看美女直播的一大把,认识包工头的没几个。
有必要说的是,“张建”演技尴尬,是我个人的看法,可能不是演员的锅,许是导演的锅。
呆萌傻,太表层化表达,只会显得笨拙,要表现一个人的呆萌傻,不一定要减缓语速,不一定要行动迟缓,快语速和快节奏的呆萌傻,才是深刻的呆萌傻。
我有过一个女同事,高个子美女,做事勤奋干练,讲话成熟幽默,但人人都说她傻,因为她历任男友都是渣男,这种反差式的傻,才是傻得真切。
原著里的张建,没有名字,只有个外号“大个子”,他一点也不呆萌傻,他只是个夸夸其谈且小农思想缠身的普通青年,生活里你甚至会烦这路人,否则东东也不可能那么短的时间就甩掉他。
我不否认生活里有张建这样呆萌傻的男孩子,但生活里最多的其实是很容易被你忽略的甚至厌烦的“大个子”,就像剧中糖小柔指责张建那句:你说这种男人要了有什么用,我看到他都嫌害臊!
剧中使用了大量文艺旁白,这无可厚非,有些人是喜欢这种旁白的,比如王家卫和陈可辛的粉丝,但某些西方文艺片也吐槽过:旁白是最无能的表达方式。
个人看法,《北漂爱》中失算的几处正是来自于“旁白”,有些文艺腔的旁白,被硬生生用在了台词上,比如东东怀孕后,东东妈对着东东一通文艺式的倾吐与鞭挞,比如吴宇超离开天通苑时,对着吕小嫣一通文艺式的倾吐与鞭挞,都给人出离的感觉,讲出这些话的人,分明是北影的老教授,怎么会是住在天通苑的人呢?
这也是文学与戏剧的出离:文学和戏剧表达方式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诸多感慨,在戏剧中是无法用话语表达出来的。
同理,我能拍的,你不一定能写,你把东东妈写得风情万种,读者只能臆想,戏剧工作者直接找个风情万种的中年演员就行了。
不过话说回来,剧中有些台词,或者说女编剧的某些创作,是比原著要精彩的,比如东东妈在酒桌上指责东东:我没有当妈的样儿,你看看你有人样吗?
再比如金链少年那句石破天惊的:刘强东!
这些情节,给我一种看别人剧的感觉,而且还是挺好的戏份儿。
剧中,秦云娟的生活,也远比原著小说中饱满,她有个真心追求她的老炮儿“华哥”,有个追到北京打她耳光的下三滥丈夫,有个因妒生恨的女同行,有个善良可敬的女同事,而原著中的陪唱女,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来去匆匆的风尘女子。
陪唱女与男主人公离别的场景,曾是原著中最动情的一幕,我渴望着这一幕在剧中上演,可惜因为新人设的出现,这一幕不复存在,同样的,原著中最高潮的一幕“男主人公一丝不挂站在窗前”在剧中不复存在,原著中东东有个同母异父的小弟弟,于是便有了东东妈那句“儿子!
你长大了是和妈妈亲?
还是和你东东姐一样?
”可惜,剧中人设变了,这些情节统统不复存在,这依旧是专属于原著作者的闹心。
小说《日落天通苑》有两个版本,分别是豆瓣上的短篇版与同名图书中的中篇版,记得当年博集天卷第一个找我的女产品经理直言:不喜欢中篇版,还是短篇版紧凑。
后来博集天卷正式出版这部小说,时任女产品经理直言:还是喜欢中篇版,短篇版内容太干涩了。
中篇版自然要比短篇版丰满、圆润的多,但不足两万字的小说对比这部长达八小时的《北漂爱》,实在称不上丰满与圆润。
所以,原著是原著,戏剧是戏剧,不是一回事,不管原著写得好与不好,这部剧确有出彩的地方,这几天认识我的人和读过原著小说的都在刷这个剧,希望你们别骂人,骂原著骂剧,都是不上档次的!
不骂原著不骂剧,那就骂吕小嫣吧,爱奇艺《北漂爱》寥寥弹幕中,有一半是在骂吕小嫣,我不许你们这么做,因为吕小嫣的原型是我前女友……Orz……我一把年纪了,就交过两个女朋友,这是第一个,事实上我前女友当年远比剧中的吕小嫣恐怖,也远没有吕小嫣可怜。
我当年一直在想,是谁害了我前女友?
这么可爱的女孩子怎么会变成这个逼样子?
后来发现,是鸡汤文害了她,当年有个知名的大作家,专门讨好和拐骗职业女性,张嘴闭嘴“女孩子就应该花男友的钱,这是激励男方上进”“女孩子就应该追求品质生活,iPhone和iPad出一款就要换一款”“女孩子恋爱时就应该多增加几个暧昧对象,这是激发恋爱甜蜜度”……那个大作家的书卖了上百万册,挣的钱是我的几十倍,我真的很想拿条皮鞭从后面上他!
著名的毒鸡汤女王咪蒙倒下了,有人说咪蒙崩塌是因为她带头骂过锦鲤杨超越(村花真是个神秘又恐怖的女子),不管怎么样,我都好开森,希望祖国煲鸡汤的作家们快死光。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北漂爱》中,这句话反了过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吕小嫣是这样,东东是这样,而吴宇超、秦云娟、糖小柔这些人无关怜恨,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他们可以离开天通苑,但他们无法离开这个时代。
一部“不算多好看,不算是烂片,出生即被淹”的小成本网剧,有必要写剧评吗?
没出息的制片方甚至连通知我写剧评的勇气都没有,只是原著作者写剧评这事儿在豆瓣似乎比较新鲜,新鲜,便值得一干,那些高关注高收益的大作家,人家才不屑于写剧评呢,拿钱就完事儿了!
我会去写《甜蜜暴击》《楚乔传》《择天记》吗?
我会去写鸡汤文吗?
我要这么干了,我就成大作家了,我就挣大钱了,我再也不用为房租发愁了,我可以去把前女友追回来……算了,我还是要点脸吧。
被吹捧为“当代最优秀的北漂合租小说”的《日落天通苑》改编的网剧《北漂爱情故事》于2019年2月正式在爱奇艺上线,制片人喜气洋洋地告诉我这片子准备拍电影版,然后便再次失去消息。
一个常年混迹于影视剧圈的朋友看完整部片子,不怀好意地给我留言:超哥,他们只花了十几万买走版权,用一群不知名的演员拍出来,加上打点部门与平台,制作成本撑死百万,可他们从投资者和赞助商那里至少忽悠了上千万。
他的意思是:写作是个傻逼职业,又苦又傻,去拍影视剧才是正途。
我反讥他:你觉得我跟你去拍影视剧,能拍出《权力的游戏》那种牛逼片吗?
2020年春,我听到消息,这位影视圈朋友因涉嫌诈骗被警方通缉,抛弃妻儿,跑东南亚了。
读不尽圣贤书,阅不完人间事,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可能比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
2019年2月22日
春节前后,热度最高的词肯定是催婚了,我们变得越来越害怕回家,父母从原来的温暖变成了桎梏,好像我们越独立,亲情关系就越疏离。
但是最平常的母女关系最多也就是“生活的烦恼和妈妈说说越说越烦”,激烈到仇恨的亲子关系,我的日常是没有的。
最近追了一部短剧,《北漂爱情故事》,作为主角之一的叛逆女孩东东和兰姐的母女关系,让我们深深思考了,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到底是恩情还是原罪。
剧里从吴宇超第三者视角描述了这对异常的母子。
东东是最招人烦的租客,二十岁不到,故意打扮成混混样子,被误会成女同也不在乎,每天不工作除了泡吧就是轰趴,骗着老家奶奶的钱其实早就辍学了,高中毕业的她活得直接通透,对生活基本没什么热情度,什么事情都有一套歪理一样的解读。
就这样一个姑娘,父母指定不喜欢,更何况是兰姐这样的妈妈。
兰姐出场就自带两米气场,精致的妆容一看就是精明的女人。
所有租客的感情问题兰姐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这么精明的妈妈,用东东自己话说,就是为了让女儿嫁个北京男人,给自己养老。
这样的母女,不管女儿还是妈妈,基本都是不讨喜的设定,但是人都有多面,这对母女也不例外。
叛逆东东,整天混吃等死从不叫一声妈妈,是因为始终放不下爸爸的死,不喜欢北京也不回老家,对妈妈的憎恨也是因为两人十五年没见的疏远,更是因为妈妈离开爸爸嫁给北京人的背叛,这些伤害让这个二十岁的姑娘,缺爱、迷茫、没有安全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对母女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缓和,是发生在东东真的爱上一个人后。
在吴宇超的帮助下,认识了郭小宇,这是第一个不对东东有偏见最的人,所以东东为了他换上红妆,认真工作,母女两个逛街,谈心,关系迎来最缓和的阶段。
但是,假象始终会戳破,表白被拒绝的东东回到原来的生活,继续游戏人生,甚至随便怀了别人的孩子,决定回老家结婚。
最激烈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兰姐这段对女儿的对话,才让人真的知道,这个女人对女儿的爱,对生活的脆弱。
她不希望女儿走自己的老路,进入没有爱的婚姻,但是东东毫无热情的生活状态,也并没有被一点点迟来的母爱温暖过来。
但是这段激烈的争吵可以让我们理解这对母女异常的关系,从来都是有因有果。
最终这段故事以兰姐回老家送东东出嫁生娃结束,后边导演并没有介绍,是呀,这样的关系谁能给一个合理的结局呀,或许,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
人生那么长,我们总会学会彼此原谅,或者放下。
其实一开始我是被闺蜜安利来看这部剧的,我个人之前对这种题材的故事不是非常感冒,但是看完了这部《北漂爱情故事》之后,我决定再多去看几部国内的现实主义题材剧。
感觉之前的自己可能错过了很多好故事。
其实这部剧里还真说不上来有一个什么非常集中的故事线,更多的是对于同一个出租屋内几个年轻人的多线故事发展。
但是出乎意料的,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
把我们带进这个出租屋的人是吴宇超,一个普普通通的北漂白领,白天穿梭于高楼林立的商业办公区,夜晚蜗居在天通苑的出租屋。
感觉他应该代表了一大批还在异地打拼的普通白领们,白天的他们光鲜亮丽,但是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为了在这个城市立住脚他们都经历了些什么。
住在他隔壁的唐小柔是个传说中的“女主播”,但是清纯二次元范儿的她,理想是成为一名大明星。
这种梦想在北京这个大染缸里应该并不少见。
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看起来娇小柔弱的唐小柔却在某些时刻变成了整个出租屋里最坚定的人。
在唐小柔的隔壁住着农村来的憨厚小伙张健,身为一名房产中介,他因为“过于实在”总是被女朋友diss。
在北京打拼了两年却始终格格不入,不仅业绩月月排倒数第一,好不容易找的女票也因为他没本事而离开了他。
虽然观众都觉得他是个loser,但是悲哀的是,他代表了这个社会上的一大批人...... 整个出租屋里最神秘的就要数人美嘴甜的小芸,外表精致靓丽的她总是面带十分亲切的微笑。
从事着在她自己看来都不算光彩的陪酒女的工作,但是别人都不知道的是,在老家受够了渣男前夫折磨的她,是因为还有家人和孩子要养才跑到北京来选择了这样一份高薪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苦衷。
而住在小芸隔壁的是整个屋里最狂放不羁的大儿童东东,表面看起来万事不在乎且非常难相处的她,其实是个内心很柔软的姑娘。
她会因为你一句抱怨跟你势不两立,也会因为一碗西红柿鸡蛋面跟你成为好朋友。
别人只看到她身上的刺,却不知道她只是想借此来保护自己柔软的心。
难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出租屋里却饱含了北漂一族的群世相。
果然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有自己的苦衷。
人间百态都集中在一部剧里了,也难怪让人看的这么有感触。
天了噜, 看了东东最后的结局真的是让人各种“卧槽!
”啊没想到一开始最野的她最后竟然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一个!
还记得一开始开场的时候这个小姐姐的出场方式可是拽得不得了,一头黄毛、利索的短发,还喝着小酒,屋子里夜夜笙歌的每天都在蹦迪,俨然就是个朋克少女的形象。
一天天也不工作的她不知道哪里来的生活费。
后来直到兰姐出现我才明白了感情这小姐们是吃奶奶的“低保”过日子的,天天睡到自然醒、白天睡觉晚上蹦迪,貌似还有个“女朋友”,这样的东东可以说是实力践行了啥叫“人美路子野”了不过这部剧很神奇的在故事的发展中给了东东一个非常大的成长过程。
在遇到了宇超他们这群人之后,一开始叛逆的不行的东东也开始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不仅学会对别人友善点了,还抛开“蛀虫”形象出去找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
这段时间的东东不仅成了一个金牌销售员,还收获了自己的情窦初开,也是real厉害了。
我估计应该有一大票人在东东的这段经历上找到了各种治愈与成长。
不过后来的故事发展真的是让人始料不及啊,在情感上受挫的东东直接又来了个猝不及防的大转变,如果说这部剧里有5个神转折的话,我真心感觉有3个都出在东东身上了!
可惜wuli小姐姐情路太过坎坷,最后的结果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她能做出这样的选择真的是让人始料不及,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意想不到的神转折,才让这部剧给人的感觉这么直戳心窝。
看起来最叛逆的东东最后做出了最人惊讶的选择,而故事里的其他人,也都在经历了生活的洗礼之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征程,作为描写北漂青年的现实主义故事,真的是扎心了老铁!
这个世界最受欢迎的故事就是“王子复仇”和“灰姑娘”。
千百年来,一直被追捧。
可是我们会忘了生活在泥土中的人,摸爬滚打,一点不光鲜。
感谢导演,给我呈现了这么残忍又致郁的故事,张建碎了的手机屏,一直没有修好。
他不是王子,没办法复仇。
我们也不是灰姑娘。
生活中也是一样,有些东西可以凑合,有些却不能,立场不同,感受的结果也不同。
这一年多,经历了很多事情,对所谓命运得事看的越发明白,所以才懂得为什么说40知天命。
天命,上天之命,何能违抗。
这个剧是我看的为数不多得都市剧,也是我难得好评得都市剧,说实话,还是挺灰暗得。
我一直觉得,你以为你有很多选择,其实早就是已经注定了。
人生恐怕更像是百家乐吧,出生得那一天你得命运早就注定了。
你所谓得庄闲和,所谓得two pair,也不过是和已经确定而你不自知做斗争而已。
你说薛定谔的猫如果什么都不换,就把盒子改成透明得会怎么样?
如果你并非怀着许文强的决心,请不要踏足上海滩。
同样,倘若你并无把握善用北京这个城市的功能与资源,请你在踏入北京的第一步前,谨慎,再谨慎。
同作为一个北漂,在观看本片的前五分钟已然笑得不能自持,也许是房东似曾相识的忽悠,也许是每个随时能对号入座的主角,但更多的许是些残存的不欲人知的自嘲——在陈导极尽压抑暗晦,却摇曳恍惚的镜头下,更让人险些忘记这儿是北京。
播放久了,就忽的想起王云超在原文中的一句描绘:“浩瀚楼宇遮住了日月,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幸而有这细腻的十二集,能让人从主角超脱成了旁观者,以便细细揣摩这些曾经的悲喜,并再度勒一勒自己的神经。
在这些“喘不过气来”的天通苑群体中,大致分为这么几类: 1.心智未开型。
代表人物吴宇超。
无数在北京存活下来的白领,虽紧巴孤寒,但若工作得宜,住行便利,难保不能熬至出头日。
对吴宇超的白眼从第一集翻到了最后一集。
古有烽火戏诸侯,公子逐河神,现有国民老公掷金勾女,且不论你吴宇超豁出的砸锅卖铁的资本与下一秒被老板砍头的风险,毕竟比起金钱,脑子更是个好东西。
导演给了个不偏不移的特写:吴宇超入住第一时间,为引起女神吕晓嫣的注意,发了一条定位明确的朋友圈,就差附上单元楼门牌号了。
而这位“女神”呢,却仍要故作不知的询问“你住哪个区?
”以成就下一番“好巧啊”的欣喜娇柔。
所以他傻傻的赴了约,结果可想而知。
原坐实了超龄少年的人设,但每个沮丧的关头,他却能冒出一串接一串的金句,可见更多的人,明白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只能让日复一日的焦虑沉淀出些许智慧,以渐渐将之扯出泥潭。
2.无头依存型。
代表人物张建。
如果你一开始因杨萍的肆无忌惮而皱眉,那么最终你却要因张建的朽木人设而唏嘘。
在北京不乏这样的透明躯壳。
他善良解意,却永远无法带给你鼓舞与正能量;他悲愤失落,却让你焦虑于他的眼泪流不到重点。
他明明要为了生存而思虑,却催眠彼此是在认真生活。
当你问他为什么还待在北京时,你也永远得不到靠谱的答案。
杨萍的离去出于她一天比一天难以压制的,自己的求生欲。
而张建的最后一句自语,也恰恰又证实了这一点。
“所以不还是因为一碗卤牛肉吗?
”便将流金的时日,与无限的可能,轻易的挤压成了碗口大的格局。
若说杨萍是被气走的,不如说是被吓跑的。
但如果刚好你的心灵足够强大,刚好你和吴宇超一样善良,又刚好你遇见了这样的北漂,你能做的是开解后,努力唤醒他内心的光亮,让他终能抬头看清楚自己的所求。
3. 身负窟窿型。
代表人物秦芸娟。
每当在北京遇见这样被前因拖累的人,总会深觉命途是薄情的晚娘,若不是怕雪上加霜,恨不能为她诵一遍《琵琶行》。
刚开始旁观到此类无奈,总会尽可能的倾尽所有,让对方少几天苦楚,少做至少一件不愿做的事。
但渐渐你会发现,他们身后的窟窿是永远填不满的。
而这世界万年不变的定律是:能量不守恒,一定有BUG。
看似无从选择的困境,也许从根本上换了角度,便能及时逆转。
而身处逆境的人,往往会在僵局中恶性循环。
4.逃避过往型。
代表人物东东。
也许剧中的兰姐虽不是个好母亲,却算是一个好人。
但在京多年,遇见过更多的情况下,任凭我们自己身处天马行空的行业,却也无从劝慰,也无从为对方的家人开脱。
不幸的是,记得有天深夜,当我悲戚无助,却又小心翼翼的不愿全数倾吐时,一个状况雷同的闺蜜中肯道:“我不会有异样的眼光看你,毕竟人若不是被逼到穷巷气极,谁又愿意说父母一句不好。
” 剧中的东东是烂漫的,是幸运的,剧中的兰姐在过度自我的几十年后,依然偶尔会带给人温暖和仗义,她们的全剧的调节剂。
但如果你是个家世正常的北漂,请不要将所有同表象的孩子误认作东东,请尽可能的多一份宽容,保护TA小空间中自定义的洁净和安宁。
5.正常梦想型。
代表人物糖小柔。
从一开始就较吸引眼球的主播软妹子,代表着更多北漂人的身份。
比起那许多在北京忘却了本心,被名利所迷惑的“演员”,糖小柔也许不算聪明,甚至能说无脑,却更有一份值得人尊重的踏实和意志力。
为了梦想,可以自降身价做主播,也可以存钱孤注一掷。
但这种单纯和专注,在龙蛇混杂的首都,更夹杂着重重危险,避无可避。
而好在乱久了的环境下,越来越少唐小柔这样的孤身典型,更多的追梦人懂得了抱团,也懂得了三思。
但也正如此剧中的惨淡情况:北京是一个永远忙碌多事的都城,再团结的友人,也无法二十四小时盯着你,替你抉择或提防。
所以无论身处北京的你多忙,多累,请抽出一点点心神,对身边你关心的朋友多看一眼,多问一句。
也许对于每个人,梦想是一道遥不可及的远路,但阻止一次毫无意义的挫败,有时就只差那么一点点,如你,如我。
最后,感谢陈导修改了原文的结局,将那句“亲爱的,能走就别回来了。
”改成了男主对流浪歌手一句神情复杂的“对不起。
” 虽然天还没亮,但我们不一定要放弃。
如果你是准备来北京的观众,请用此剧为自己打一剂预防针;如果你尚在北漂,请在此剧中饮一晚良药;如果你已在北京稳妥无忧,请用此剧回味本心。
愿我们都能在他人的故事里,流干自己的眼泪,以清洗随时会被环境蒙尘的慧眼。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写过《一个人的房间》,今天的“一个人的房间”不再是性别平等的隐喻,而是最基本最现实的生活:男男女女,都希望在灯火辉煌的都市一角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拥有一个安静的思考的空间,别人能写出《金瓶梅》那样的灿烂之作,说不定我也能写出点《金盆梅》《金罐梅》《金缸梅》之类的东西呢,瓶瓶罐罐都关情。
没有租过房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我觉得租房不过是个视角,想要折射的仍然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商品房大潮下的集体的生存困境,连最基本的生活资本都需要拼尽全力,牺牲尊严与梦想,还谈什么奢侈品:爱情?
男主的爱情就是这类奢侈品,我一向认为男人为女人花钱天经地义,但是当你的那些无关紧要的消费已经超过了这个男人能够承担的地步,这恐怕也不太好。
男主那点工资不够请女朋友吃日料,女朋友又不愿意吃关东煮。
一个一贯靠男人实现物质最大化的女人,她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而另一个女主角小芸和她截然不同,从一些细节就能看出小芸是个很好的女孩,别人做饭她就买凉菜。
又买水果回来分给室友吃。
她不觉得占别人便宜是天经地义的事,包括男人。
所以她是一个妄图自立自强的女人,在首都神京,最终又不得不依靠男人,哪里来一个人的房间?
总之都是最底层的人,他们聚合在一栋合租房里,上演着最底层的辛酸苦辣和不得已,我读张爱玲的《小艾》,总要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怜悯小艾这样的底层人的苦痛,其实就是怜悯自己。
现今中国的电视剧特别多牛鬼神蛇的古装剧、抗战剧、宫斗剧……没有多少人去关心当下绝大多数人的切实生活,就连去年最火的网剧《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也是有种传奇和猎奇色彩的,《北漂爱情故事》难能可贵处在于将视角定格在我们这群普通的现代人身上,没什么传奇色彩的普通现代人。
好比离经叛道的好莱坞七十年代,聚焦于具有传奇色彩的边缘人的生活与人生。
到了80年代,难得复归伦理,拍出了像《克莱默夫妇》《普通人》《金色池塘》这样的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佳片,我喜欢很多种类型的电影,但最终还是这类普通人生活的片子最能打动我。
我喜欢张爱玲,她笔下从没有惊奇的故事。
最后要diss一下本片女主的剧情和表演,我觉得女主的故事编得太差,太浮夸,有些情节显得莫名其妙。
其次女主的表演更差,女演员本身可能演不来那种朋克少女,显得很用力很浮夸,很作,我作为观众,真的非常不喜欢。
我喜欢本剧里的三陪女和直播女,尤其是直播女。
不同的爱情、不同的人生可谓在《北漂爱情故事》这部剧里完美展现了,有爱到歇斯底里的、有痴情专一的、也有深沉卑微的·····剧中每段感情都值得我们深思,都值得感动。
其中一段感情,就让我在这喧嚣复杂之地,感受到些许纯粹与简单,感受到吃惊与意外。
他,是一个典型的善良憨厚男,但就是“怂”。
作为一个普通门店的中介职员,胆小怕事,受人欺压,被势力的前女友抛弃、被同事嫌弃、被公司老板辱骂。
生活的挫败让他更加沉闷抑郁,但没曾想,却碰上了她。
她,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叛逆女,放荡不羁,早早辍学,骗奶奶来北京上学,怀恨当年抛弃自己的母亲,终日挥霍无度,与狐朋狗友花天酒地,沉醉于纸醉金迷。
但是她豪爽直率,重情重义,小小的年纪也是聪明伶俐。
说实话,我真的没有想到就是这样性格迥然的两个人,也走到过一起。
可能是张建感动于东东替他出气的仗义,可能是感动于东东鼓励他陪他走出失恋阴霾的善良,又或许是因为爱上了东东的机灵古怪、活泼可爱。
虽然两个人曾在一起过,不过也是短短几日,就被兰姐拆分。
仔细想想编剧也是够用心的,最不敢做梦的张建爱上了最爱发疯的东东,所谓最老实的恋上最不老实的也是蛮让人意外的。
但是我更心疼的是张建面对东东为另一个男人哭泣颓废时的无奈与心酸。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张小娴如是说。
而怂怂的张建就是这样复杂的心理,想忘记但是舍不得,害怕、胆怯。
细细品味,这的确就是爱情,这种爱却有些卑微无力,有些让看客心疼。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是江湖里却依旧有你的身影,想忘却忘不掉,可能也不是有你的身影,只是从此我看到的人都像你。
愿所有人有暖心的爱相伴,从此不孤、不独。
此良心大剧,剧情奈斯,安排!
这小电视剧真不错,真实而选角OK,除了发廊女尴尬了点,只是没办法让更多人看到
真的真实,无奈的生活
如同一篇深夜温暖你的小品文,让你在凌晨加班后的无助中,重新有了留下来奋斗的动力。这样的北漂一族,没有好出身没有硬背景,但他们依然努力活着,你们努力的样子可真感人啊。
挺不错的剧,现实没有那么多的逆袭和爽文情节。但也算留了白,张健发现北京不适合自己,唐小柔被骗后依然选了留在北京。小芸选了能照顾她和孩子的华哥。东东也许是走了她妈的老路,也有可能是真的想清楚了。吴宇超去大兴,也许是画大饼,也许是涅槃重生。“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他为了寻找自己心爱的女人,付出了很大很大的努力。
一看就是霸道总裁式的这种,恋爱的现代剧
挺写实的
超,咱不舔了成么
怕是个美食电视剧...东东吃个面都忒香,很多次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翻东西吃...看饿了
陪我妈看的。还凑合,毕竟电视剧和生活不一样。
这部电视剧深深的描写出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小芸好可怜啊,最后还是被逼无奈嫁给了华哥,我还想站她和吴宇超的CP呢,还以为吴宇超会认清绿茶婊的真面目,然后和小芸在一起,诶,唏嘘啊~
一口气看了11集,虽然第12集是回忆,但总体还可以,说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吧:张建看着东东神采飞扬的甩头,可爱又拙劣地模仿东东的动作,东东跟兰姐复杂的母女矛盾和牵绊。小芸的坚守和坚强,小芸在工作时遇到宇超的尴尬和辛酸。唉,超哥你可长点心吧,吕晓嫣真的配不上你。
真实
看着评论都挺好的哪天我也去看看。
一口气看完,宇超对待别人的事情都是大暖男,而自己总是看不透他和晓鄢合不合适。以及最后全搬走的时候鼻子有点酸
名字差评 虽然知道你为了需求大众旁白很棒 正常的文字对话还是不错的(像旁白般的对话还是不要了吧)很现实也很悲伤 一切都那么顺遂的发生了 好像无关痛痒 却那么深刻的悲伤像原著所说 r级小说变为都市剧 反差萌 但都很棒 那些脑残电视剧赶紧滚
如果真的来说,这部剧可能只有三星半,但是,和北京爱情故事相比,真的它太真实,没有莫名其妙地成功,没有那些闲的没事干的富二代来拯救你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只能被动地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最终湮没无闻、、、所以,我觉得这部剧便也有了它的现实意义、、、而且,我也真心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剧。所以,我给了它五星~
这是我第一次猜不着剧情发展的剧。与其说是剧,不如说是现实,所以我才猜不出来。都是小人物,都是平凡的工作,这剧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二房东这种人存在“女神不是神”有些感情骨头断了,筋还连着一定一定要靠自己我喜欢男主的暖心,喜欢兰姐通透,喜欢张健的傻,喜欢郭小宇的帅气,喜欢小芸的大气......但我最喜欢他们每礼拜周末的聚餐(偷偷的觉得寝室可以搞起来),有多少人物喜欢,就有多少人物讨厌,可这不就是生活吗?很多人看完这剧都说放弃了北漂的念头,而我更想去触及一座集机会,挑战,活力于一身的城市。每个人都吃过生活的亏,不可否认得忍,运气好的话,在下一个街角你会收到一份蜜糖。
这个是关于北漂的,真的是挺好看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