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顾美人拉进《逆水寒》的大坑,到现在还没爬出来,竟然还爬墙到《康熙秘史》去了,金牛意志实在薄弱,美人能量不可小觑。
前头的秘史是让马景涛宁静给恶心跑的,这部秘史的剧情……还是没法看,有极品帅哥也没法看。
然而,竟然没有快进却一集一集把狗血剧情一看到底,这跟美人帅哥可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倒跟精致漂亮的戏装服饰多少有点关系。
看到最后,康熙不是那个千古一帝,纳兰也不是那个一人而已的词人,鳌拜也不是那个不可一世的权臣……反正谁都不是谁。
结果谁都不是谁了,反而谁也都是谁了(舌头打结)。
先放下无数个“倘若”,倘若他们跟历史没嘛关系,倘若有那么一个时空,倘若有那么一个有大志又小气的皇帝,一个不甘心当奴才的奴才,一个死活看不上皇帝偏偏看上侍卫的女孩儿,一撮心怀鬼胎的王爷,一群见风使舵的大臣……倘若——这故事还是挺好看的,只是全都太离谱。
这故事基本可以形容为“奴才养成记录”。
大约没人天生就喜欢当奴才的,所以各有各的不甘心。
但是到剧终的时候,养成的奴才飞黄腾达,养不成的抑郁而终。
不甘心的全都甘心了,不服气的全都服气了,连皇帝大人最后也成了江山的奴才,甚至连从头到尾都强项的纳兰性德也认输了。
再PS,这编的不合逻辑,明明是被小心眼儿的皇上气死的嘛!
但是在这狗血剧情里有一个亮点,亮得异常——“小奴才”曹寅。
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如果不是剧中唯一丰满可信的角色,至少也是最丰满可信的。
这个曹寅,跟历史上的曹寅与多大相似不在讨论之列,但这是个标准典型的小奴才。
这个“小”,首先是年纪,出场时候才十几岁,一脸稚气。
其次是阅历、身份,生下来就是奴才,从小跟在皇帝身边,基本是个小书僮,只是伺候的主子实在太大。
再有,这个“小”,也是指心智、心机。
这小奴才出场时候非常可爱,小小年纪,一边跟青梅竹马(怎么老想起这个词?
)的小皇上混兄弟,一边给恩重如山威重如山的太皇太后当卧底,在恩威并施的太皇太后跟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翻脸象翻书的皇帝“兄弟”面前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稍一个不留神两边都会砍他的头,然而哄高兴了哪一边也都有天大的恩典。
两边都背叛,可背叛哪边又都过意不去,把个小奴才给难的!
这时候的小奴才天真未泯,虽然是奴才可是生来就是高级奴才,仗着皇上的后台难免高级奴才的骄矜。
然而见到闻名已久的才子,即便是刚打过架,也满不在乎地拉着人家玩结拜。
偶尔喝高了,也敢跟纳兰拍肩膀说,皇上的诗好是好,可有咱俩在,他,老三。
但是小奴才一天天长大了,奴性越来越成熟,人性也退化得越来越干净。
在皇上身边一场一场的风雨之中,他渐渐了解了皇帝也了解了自己。
他想要的非常简单,第一是性命,第二是前程,这两样都来自于他侍奉的主子,来自于他对主子的忠心,也来自于不顾一切的自保。
他永远都不会象纳兰性德那样在付出忠心的同时,还硬是想要留下一点“自己”,对曹寅来说“自己”是不存在的,也不需要存在,“自己”的存在只会带来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
纳兰性德倒一次霉,曹寅就长一份记性,有这样一个反面教材时时刻刻耳提面命,曹寅便顺利地在奴才养成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原本“小”的心智心机,也在宫廷内外的暴风骤雨中日臻成熟,早先一出事就没头苍蝇似地满头冒汗,后来眼珠一转便计上心来。
早先因为当卧底而良心不安痛哭流涕,后来拿朋友顶雷眼睛也不眨。
小奴才并没有变得大奸大恶,但是可以想见,如果需要,如果为了自保,为了前程,这小奴才完全做得出来。
如果危难之际他没能把端敏格格带出宫,他肯定会杀死自己的心上人,我相信——他下得去手。
小奴才很好命,阴错阳差和心上人喜结连理。
皇上奖赏了他的忠心,小奴才如愿以偿,揣着免死诏书外放做官,奴才终于熬成了主子。
而老早跟皇上赌气把免死诏书丢进火里的纳兰性德,这时候却耗尽了一生的才气、志气和脾气,油干灯尽,黯然撒手。
奴才养成,这过程与结局令人郁闷,却无比真实。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社会适应良好。
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在走出校门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巨大,社会远比他们想象得复杂得多。
如何适应?
在生活的大潮中,人们不停地被挤压、冲撞,不停地被磨掉棱角,为了开拓前进的道路,为了受伤的时候不致命。
棱角磨掉了,适应良好,心理健康,身体也健康,生活工作两如意。
磨不掉,或者是棱角伤人,或者是自己撞个粉碎。
自古以来,那些留下不朽名篇的诗人们,想想大都是体制中的不得意者,或者干脆就是体制外人,社会适应不良,心理不健康。
然而就是这批社会适应不良的人,拒绝同流合污,守着自己的理想,把目光投向体制之外,投向人的内心。
这批心理不健康的人,用诗词歌赋文章发泄着他们的不健康,他们虽然黯然离世,辞章却永远不朽。
而我们,有幸可以欣赏他们优美的华章,来溶解自己的不健康。
此刻竟有说不出的感激,感激这些心理不健康的人由着自己不健康,感激他们没有更积极地去适应社会,感激他们选择用辞章来宣泄不健康。
嗯……这情绪似乎也算不健康。
最后PS一下,小奴才不知谁演的,长的不是我的那杯茶,但是——演得真棒!
既是秘史,自属无稽之谈。
沈宛之事,多为附会。
鳌拜翻案,虽不无自圆其说,亦难校正,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篡汉时,是是非非本无常。
最常挂在嘴边的,却是那句:为了江山社稷。
仿佛在万里江山芸芸黎元面前,任何的是非都不成其为是非,情字只嫌多余。
人,不过在那错综复杂的网中无力而无奈地活着。
当纳喇惠儿站在宫门外,风扬起她的衣衫,少年康熙缓缓朝她走来: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这是个令人憋闷的地方。
眼前的女子眉目清幽,宛然与世无争。
她不会想到,就是这个令人憋闷的地方,最终成了她的归宿。
一道宫墙,锁住前世今生,也锁住灰飞烟灭的过往,锁住心底的那份单纯的爱恋。
每个人都不过是命运的菜板上任宰割的鱼肉,康熙如此,纳兰如此,后宫粉黛,朝堂百官,任你是指点江山的帝王,风流俊逸的才子,或是倾城绝代的红颜,身世沧桑的白发,总历不过那劫。
人间何处问多情?
身为帝王,不可无情,亦不可多情,无情则落入始皇桀纣之流亚,多情则易蹈明皇徽宗之覆辙。
而才子,大可闲吟风月,玩赏烟霞,又多落得个才命相妨情深不寿之名。
试想来,纵是千秋伟业,何如一醉樽前?
帝王爱江山,才子惜美人,不过各求所得。
功过是非,枉与他人笑谈。
若不是钟汉良,应该是不会看这部戏的剧情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的认知看完后,却爱上了心比天高的纳兰,爱他的才华,爱他的坦诚,爱他的敢作敢为
每一个演员都完成了角色,康熙的暴躁任性、青格儿的恃宠而骄、鳌拜的功高盖主、老祖宗的威严权势,都做到了。
尤其是夏雨所饰演的,不辜负影帝称号了,真实、洒脱、大胆、完美,这样一个演员让人着迷。
胡静的青格儿很漂亮,第一集就让人爱,鳌拜的宠爱足以让她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她嘴里一声声的小皇帝,让人称赞,本该如此。
其他奴才宫女们演的我也信了,唯独这个纳兰,我不觉得有多好,除了小哇这个名字,无论是这张脸、这样的演技、这样的表情,都让人遗憾,可能有编剧的责任在,毕竟纳兰的存在感弱了点。
像很多人一样,如果不是为了钟先生,不会去看这部《康熙秘史》。
因为这部和《孝庄秘史》比较,简直是差的太远太远,简直让人怀疑是同一个导演制作吗?
孝庄和多尔衮的爱情骗了我多少的眼泪啊,董鄂妃和顺治帝的感情多么的真挚动人啊,尽管有很多无奈、很多不能,但是都合情合理,在人性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而观《康熙》,康熙皇帝一直在任性、冲动、野蛮、毫无章法,英明睿智的老祖宗也以“为了大清”的名义正面侧面全方面地纵容着他。
很受不了这祖孙俩的两句台词,康熙对纳兰说了好多次:朕把你当兄弟。
神的,有这么当兄弟的吗?
老祖宗说:一个敢和皇帝争女人的奴才,我不能这么顺了他的心。
也许是时代所然,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可怜的纳兰兄,只能把隐忍再隐忍。
但是看剧的我们毕竟是现代人,这个故事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仿佛是为了虐而虐,剧中塑造了好几段应该说是刻骨铭心的爱情,纳兰和惠儿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纳兰和青格尔的相知相惜不离不弃,皇帝对青格尔的执着,但是看来看去,总是觉得感情线不甚明了,惠儿这一条,简直对不住“一生替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更应了那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和青格尔,就算是为了一波好几折吧,总是觉得俩人是有多次机会可以在一起的,他俩总是该勇敢的时候退却,不该冲动的时候又不顾一切,落了个抱憾终身的结局;皇帝对青格尔,更像是一种征服,因为得不到所以发狂,因为失了皇帝的面子。
倒是康熙和纳兰的感情线,贯穿始终,从第一集为了青格尔大打出手,一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模式。
而后,纳兰兄,面对夺了自己青梅竹马的爱人、又不肯成全自己和青格尔、无数次出尔反尔、总是喜怒无常、口上说把自己当兄弟其实一直想把他驯服成奴才的皇帝,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康熙虐我千百遍,我待康熙如初恋”的原则,看得我啊,这个内伤啊。
公子您临了了终于大彻大悟了,身为奴才却不甘为奴才,一心想与皇帝争个高下,不是争君臣的名分,而是做人的心志。
能够结识皇上,是奴才今生最大的福分,却也是最大的不幸。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满纸荒唐言,尽是痴情泪啊。
钟先生,以后还是不要演这种故事了,你演得太真切,我看得太心痛。
其實在很早以前就看暸這部<康熙祕史>,隻是久久不能忘記的是劇中的那位納蘭公子.于是決定再看一次.第二次看,還是會讓我淚流滿麵.納蘭的忠心,納蘭的坦誠,納蘭的癡情...無可否認,雖然劇中情節有所虛搆,但是鍾漢良所詮釋的納蘭無疑是最好的.以至于讓我忘記暸真正的歷史.隻是記得納蘭和青格兒,記得他們之間至深至純的感情.若不是惠兒成暸康熙的妃子.若不是他們隻能相思想望不相親.若不是青格兒的執着,真心.也許故事的結侷就不會這樣,也許,這部戲就不會這樣催人淚下..隻是遺憾的是結侷不是太完美,不僅僅是因為納蘭先于青格兒的離去.人生中總是有太多的遺憾.沒有辦法輓囬最后,是應該坦然的接受,還是?看到最后青格兒囬憶他們在一起的時光,雖然波折重重,但,是美好的.也許,我們也會看到我們想要的答案吧隻是納蘭,在這部戲裏,我看到的是他深深的無奈.對惠兒的無奈,對皇上的無奈,對青格兒的無奈,還有對父母的無奈看到的是一個痛苦的納蘭,'但同時也是一個情深義重的納蘭.青格兒說:"他視真情為人間聖物,視坦誠為生命"...這也是對納蘭最好的詮釋
转来转去,看到了《康熙秘史》,想起了06年的12月,在中北影视学校看片的情节,两天看了40多集,中间还在不断写影评,郁闷到想哭。
对尤导的戏越来越不感冒,觉得总在拿几个清朝的皇帝做文章,讲来讲去总是那些皇帝的什么感情史,哎~而且越来越没意思。
明星大腕没少请,可是感觉很无聊
曹寅评价纳兰:“生就一副奴才的命,却长了一颗做人的心。
”戏说康熙遍洒狗血的《康朝秘史》,这句一出,倒令看剧的我,心有戚戚焉。
记不起是何时喜欢上了这个词人。
纳兰性德,字容若。
人皆云眉目如画,我却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的名字也可成为一首诗。
而这个诗化姓名背后的词句,一首首,亦如一个个梦,令人难以忘怀。
当年迷恋的是外化的美丽,如今心痛的是内在的悲哀。
多情公子,绝世才俊,原本比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本钱做个逍遥神仙。
可最后的最后,三十一岁的风华年月郁郁而终,一生中让人铭记的不是人人艳羡的家世,也不是扑朔迷离的情史,只是暗含诗句中的苦楚。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苦。
相思相望不相亲,是苦。
满腹才华报国无门,是苦。
举世皆浊我独清,还是苦。
这世上自有可以寻找的快乐,可是他却选择了痛苦。
这也许就是名垂千古的代价?
——————————我是抒情的分割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会抒情了。
即便是看着纳兰同学被虐得死去活来打算好好写一篇文来倾诉一下内心澎湃的情绪……可是……可是……唉,难道真的已经过了loli的年纪?
好吧,既然是《康朝秘史》的评论而非纳兰词的评论,那就说说剧吧。
秘史系列之前只看过《孝庄秘史》,印象还是很美好的。
但自从尤导让马景涛同志把大清三位皇族演了个遍,顺便让我看到邬倩倩女士演完了马景涛嫂子接着演妈再接着演他太太之后……我真的要崩溃了……幸好幸好,这次不是马先生继续演康熙(一开始还真有这等谣言传出把我雷得不清),要不尤夫人要升格成为他祖母了……其实看到一半左右我就在怀疑此剧名是否有误,因为这分明是一部华丽丽的《康朝情史》嘛——还不止是康熙一个人的情史。
又话说这里面的男一真的是夏雨同学么?
为啥剧里的两大女主死心塌地爱着的反而是那个所谓的“奴才”纳兰性德呢?
这也许是史上最郁闷的炮灰男主之一了。
夏雨其实演得还是不错的——不讨好也得怪编剧,塑造出这么一个反复无常阴晴不定时而幼稚又时而神奇腹黑的康熙(还有很强烈的虐人爱好),同时又把一边作对比的纳兰才子描绘得天上有地下无的痴情且命苦。
殊不知这等历史戏说剧的观众主体就是广大女同胞,这不是存心让她们怀着深沉的母爱泪眼朦胧地HC那风度翩翩温柔俊美的纳兰公子么?
更不必提大隐隐于市的庞大同人女群体——恭喜钟汉良同学,继《逆水寒》之后再次成为了小受代名词……在这个《赤壁》《鹿鼎记》乃至《少年包青天》《三侠五义》都能耽美一番的年代,本剧简直提供了无数可供挖掘的绝妙素材:——“朕能征服天下,不信征服不了你!
”——“你这辈子休想离开朕身边!!
”——“朕是怕你把青格儿(女主)看的比朕还重要!!!
”我真的不是同人女……真的……所以女主又一次被忽视了,正如《逆水》里的江湖第一美女息红泪——看过戚顾王道文的童鞋们请告诉我到底谁是江湖第一美人(无数人的呼喊声响起:“当然是顾惜朝朝朝朝朝……”)以及顾夫人晚晴——再请诸位告诉我到底顾惜朝是谁的夫人(再次的呼喊声:“当然是戚少商商商商……”),不过相比起来,青格儿和惠妃似乎待遇好一点——大概是因为康熙不够美型?
瀑布汗……在此郑重声明:历史上纳兰的真爱其实是剧中那个没出来几回但总是一脸委屈哀痛的卢蕊小姐啊!
我们的编剧大人大笔一挥就让纳兰死在他夫人前头去了(如此一说那些悼亡词又从何而来?
)。
戏说果然还是戏说啊,君不见鳌拜老先生都被翻案成为政局牺牲的大忠臣了……所以看剧也无非是这样:抛开一切,放下执着,找到一个可以HC到底的对象——然后,在心中塑造一个经典。
就比如说,《康》剧虽然够狗血够白烂,我偏是看上钟纳兰了……如何?
这样看剧才欢乐
本来是冲着小哇来的,后来发现胡静的青格儿的扮相还不错纳兰的妻子卢氏不是比纳兰早逝吗,剧里搞错了,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
还有8年前的电视剧基本没有插曲,片尾曲也比较逗,怎么说呢,像儿歌咯端敏(李菲儿)在得知二阿哥会被推上皇位后,明明答应不告诉任何人的,一出门就看见惠儿(石小群)而且告诉了她并叮嘱她千万别说出去,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虽然晚上见到皇上忍住没说,还被皇上怀疑是还和纳兰藕断丝连,半夜三更又跑去坤宁宫悄悄地告诉了皇上……所以说,告诉第三个人开始就不成秘密了,不如告诉树洞纳兰有一点让我稍反感,惠儿刚入宫不久,他又拉着青格儿说最爱她,不能没有她。
以前和皇上求别让惠儿入宫时还说 会喜欢很多,但真爱只有一个。。。
看网友评论这剧应该叫做纳兰野史,因为纳兰死后就没有下一集了,不过最后康熙还是有一个镜头是霸气而又孤零零地坐在朝堂的龙椅上,可能`是暗示皇上总是孤身一人的,所谓“高处不胜寒”。
自己2个儿子死于非命也是无法为他们讨回公道,总是无奈的欸。
最后想说穿插在剧中的几首词还是不错的,高中看《纳兰容若传》,还抄了他一百六十多首词来着,“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是他的自谦,正是才华满腹,多愁善感,一身傲骨才不幸英年早逝……本来不想写影评的,不知不觉就这么多了,正好总结一下,不然看过以后也就忘了,谨遵中国文化概论老师“一个问题不提问就过去了”的教诲(吐舌)豆瓣怎么没有表情呢,好想用……
考试前天整整的近两天看了这部剧,片头和片尾就已经差不多说明了这部剧的来意,这部片子不想拍些什么江山社稷,史诗大制,很多情节一眼就可以看出不合理,一代帝王绝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片子似乎在为鳌拜洗白,其实我也一直觉着我们对于鳌拜的认识全来自于史官他人之言,真实的鳌拜到底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
令我佩服和惊喜的是导演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解释那个令人激情澎湃的年代,这一切本就是秘史。
片中看似男二的纳兰好似成了主角,我对纳兰不了解,只知他满腹才华却英年早逝,我不知道历史上的纳兰是怎样的,但钟汉良演的这个纳兰似乎就为我构造了一个真实,有血肉的纳兰,或许历史并非这样,但那有如何,本就是戏说何必当真。
最后说一句,最开始我以为这样风格另类,在历史剧中难得一见的片头和片尾是为纳兰和惠儿写的,直到看完全片才知这天造地设的一双,这在心里一万次呼喊的一双人是谁。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这样的青格儿和这样的纳兰叫人心疼!
纳兰很好。
有纳兰,才有四星,情节有点扯。
不如改叫纳兰秘史。夏雨实在没有帝王的感觉,钟汉良贡献了最好的清装造型。剧情乏善可陈,皇阿奶是什么鬼称呼
编吧编吧……
tm见过这么不如纳兰的康熙么!!!我是该说钟小哇把纳兰演得太好了么!!!
哇这么好看的剧为什么这么低
胡静真好看
这版纳兰性德是经典吧。
现在终于发现小哇的纳兰是那么有味道
冲着钟汉良、胡静也要给四星。片尾曲很活泼,推荐一下。
只为公子,只为小哇
喜欢导演的秘史系列,所以看的,不如其他几部,还行吧,胡静还是好美。
无可超越的纳兰公子!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但是为啥剧情这么硬伤啊!
看了导演 吓了一跳
下饭剧。主角到底是谁啊?怎么配角死了故事就结束了?又是一对女主男二意难平。
两颗星给钟汉良,给纳兰容若
尤小刚导演的秘史系列我都还蛮喜欢看的,关于历史我们都是旁观者,谁是谁非就不评说了。总体来说这个度把握的刚刚好,钟汉良演的纳兰容若好帅,有书中所说的那种感觉,石小群在很多清宫戏里见过她,感觉演技还是不错的,胡静的青格儿少女气息也很浓,可爱又漂亮,夏雨演少年康熙还蛮意外的,不过很适合
原来夏雨也演过康熙啊!
尤小刚的孝庄秘史我很喜欢,这部剧情就太狗血了,不过还算制造了一个经典纳兰
被推荐然后找了整部剧准备一口气刷完,看到一半决定弃剧好好一个纳兰容若人设莫名其妙,情商低到爆鳌拜是好人,还算能接受,毕竟历史掌握在当权者手里,把大阿哥弄没了忍不了,九龙夺嫡,老大被你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