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妈阁是座城,点了一个三星和四星排在前面的影评看,看到一半觉得作者应该是个男的,有部分观点不认同但是还是看完了,之后拉到名字头像位置一看果然是个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们都有个共同观点,认为对于还未能看见结果的感情做出如此大的付出,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们常说的男性对于感情的付出(无论金钱还是其他方面)是会计算成本的。
这两位男性认为电影里这一部分脱离现实正好印证了这句话,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在男性的感情世界里这也许几乎不可能发生。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大部分女性在感情上是个感性动物吧。
虽然电影里对感情的内心戏或者明戏都没有太多的描写,但是也不能忽略电影刚开始就交代了白百何对吴刚有和对别人不一样的印象以及他们总是在河边散步的场景。
而图二图三的影评人除了与图一一样有着从男性角度出发的局限外(他居然还说从作者,主演到导演都是女的所以电影拍的很狭隘)他甚至没有看懂赌场内那些男人们是赌钱的赌徒赌场外白百何是情感的赌徒。
仅仅因为给女主角选的职业通常是男人才做的职业就把它定义为女权类型的电影,我觉得也太肤浅了。
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没看明白的白百何内心的波动的情感,感性的情绪化(并不是那位说的“和稀泥”)导致了她一会坐看对方输的倾家荡产一会又要帮他还债,说明了这是一部在情感上一赌再赌且典型的感性化女性形象的非女权电影。
白百何对黄觉吴刚的感情不是“赌徒的爱情”,反而感情是她的赌场。
我相信电影塑造的是一个女性想在赌场上拉回/帮助她想珍惜的人,却在情场上和他们一样失去理智地一赌再赌,但在男性眼中只是简单的女性拯救男性,从而有了“不现实”“圣母”论。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无论男性女性没有谁是全然理智的。
能从中抽身的,都是心狠的或者看淡的。
非原著党,冲着片子的反赌题材打5星,作为一名曾经的“赌徒”,我告诉你为什么值得5星。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社会上一直以来都是打击赌博,告诉你赌博了我就要把你咋滴咋滴,但是从教育意义上的反赌它是空白的,甚至是灰色的,只是换了个名字存在,它不叫赌博了,叫博彩;不叫赌场了,叫股市;不叫叠马仔了,叫理财经理;不叫钱了,叫数字货币。
千万不要以为赌博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存在我们的身边,当你输了第一次,当你第一次借钱填坑,当你运气好第一次回本,当你第一次洗白的时候,你能想起这部电影,想起我的这段话,你知道不能再继续赌了,能够让你悬崖勒马,那么它就是值得5星的。
说回电影,演员选择上我觉得ok,特别是段总这角色,让人非常深刻,几十年的积累让他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机会,普通人输了一次,可以找朋友借,第二次可以抵押贷款,第三次可以坑家里人,然后你再也没有第四次了,段总这层次就不一样了,直到最后还有1:20的杠杆可以最后一搏,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那把开的的是庄,他收手了,他还是他的段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哈,不详细说了,影射的就是我们所在的各个阶层。
然后剧情,故事线是真的不太清晰,毕竟把应该是50集的电视剧容量浓缩成电影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第二次,会清晰很多。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别赌博,当然啦,还有别炒股,别炒币,别买p2p,别信理财经理,有钱就买房,南北通的,准没错。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告诉我们,疯狂赌徒的爱情诺言不可信,《妈阁是座城》则告诉我们,疯狂赌徒的爱情比父母还仁义,比天地还博大。
换做是你,你信吗?
香港电影中有不少是以赌博为主题的,比如《千王之王》《赌神》《赌侠》《澳门风云》等等。
这些电影往往是将男主角设定为“赌神”,通过他在赌场上的叱咤风云,来表达一种男性杰克苏想象。
电影当然不是宣扬赌博,但它也没有太鲜明的立场批判赌博,对娱乐性的追求压倒了一切。
但李少红执导,白百何、黄觉、吴刚等人主演的电影《妈阁是座城》不同,我们首先完全可以将它看成一部戒赌宣传片。
《妈阁是座城》海报电影《妈阁是座城》改编自著名华裔小说家严歌苓于2014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小说以2008-2012为故事发生的时间段,以赌城“妈阁”(澳门)为背景,描写了赌场女“叠码仔”梅晓鸥和三个男赌徒卢晋桐、史奇澜、段凯文之间的故事。
小说《妈阁是座城》的表层故事,就是一个戒赌故事。
可能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说过关于赌博成瘾引发悲剧的流言,互联网上也可以轻易检索到各式各样戒赌者的现身说法。
这些故事都很真实,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却不多,原因在于讲述的语言很平实,缺乏文学性的强劲冲击力,代入感不强。
文学故事则不然。
就比如但凡阅读过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很多人就再也忘不了一个赌博成瘾的人那种疯魔的状态,哪怕他年轻、爽朗、衣冠楚楚,两个小时前还充满容光焕发,闪烁着上帝宽宥的灵光,一旦他回到赌桌上,他就只是一个灵魂被赌博扭曲的空壳。
严歌苓继承和发扬了茨威格的传统,在小说中,她以精准、细腻的工笔白描为我们呈现了赌徒的心理。
很多人或许认为赌徒成瘾是因为贪婪,但又不仅于此,一旦感受到赢的巨大刺激、染上了赢的心瘾,那是多少次输都难以冲淡的,你只想赢得更多。
因此假若赌瘾无法戒除,等待的只能是毁灭,赌桌上输尽筹码,赌桌下输尽人生。
小说中与叠码仔梅晓鸥有情感纠葛的三个男赌徒均是如此。
赌瘾难戒。
截图来自预告片电影《妈阁是座城》把故事背景提前,从澳门回归开始说起,并延续着小说的反赌设定。
就比如在段凯文(吴刚 饰)和史奇澜(黄觉 饰)这两个跟梅晓鸥(白百何 饰)有纠葛的男人身上,观众可以清晰看到人是怎么被赌博毁掉的。
段凯文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清华大学高材生、如今的房地产大鳄,电影中他一出场,就可以让人感受到他的强大气场:雄厚的实力、丰富的人生经验、坚定的意志力、强大的自律精神。
甚至连在赌场浸染多年、阅人无数的梅晓鸥都认为他会是赌徒里的例外。
但没有例外。
电影的后半程,这个风度翩翩的地产大鳄,已经在赌桌上成为妈阁过亿的负债人,他也堕落成为满口谎言、自私、无耻、迷信的“人渣”。
吴刚饰演的地产大鳄段凯文,我们可以从这个角色身上清晰看到一人是怎么被赌博毁掉的而史奇澜,曾几何时是北京风头正劲的雕塑艺术家,梅晓鸥带他走进赌场后,他也一度被赌博毁掉,失去事业、名声和家庭,体面尽失。
好在最后他悬崖勒马。
黄觉饰演的雕塑艺术家史奇澜作为一个关注女性命运的女性写作者,小说《妈阁是座城》表层的戒赌故事底下,隐藏的依旧是一个女性文本。
严歌苓丰富的创作生涯,始终没有离开对女性的观照,从扶桑、小渔、田苏菲到王葡萄、小姨多鹤,严歌苓通过自己的女性视阈,展示了女性善良、无私、旺盛生命力以及应对苦难从容不迫的强大力量。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常常拥有一种类似于“地母”的神性特质。
乍一看,《妈阁是座城》中的梅晓鸥颠覆了严歌苓以往的女性书写。
梅晓鸥是赌场里的叠码仔,即为赌场揽客的中间人。
叠码仔的业务,就是从赌场里借出筹码,自己担保给赌客玩,赌客用了多少筹码,叠码仔按照一定的比率抽取佣金。
叠码仔并非没有风险,如果赌客欠债会还钱,他要去兜底。
叠码仔是赌博的桥梁和寄生者,这是一个八面玲珑又需冷血无情的职业(赌客不还钱,你得去讨债)。
当叠码仔的,绝大多数都是男人。
但梅晓鸥是女性。
小说中,梅晓鸥赌博的基因来自于家族遗传——祖父嗜赌,败光家业,梅晓鸥骨子里流着赌徒的血液。
在成为叠码仔之前,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兼赌徒卢晋桐(耿乐 饰),她在这里赌上了她的青春和爱情,当她输掉了对卢晋桐的爱和期待后,她成了赌场上的赌徒。
她不仅与赌场赌,更是与赌徒赌,赌上自己的钱财、时间与精力,她的资产随着赌徒的输赢起起伏伏,她已欲罢不能。
但随着小说的推进,严歌苓又赋予了梅晓鸥地母的属性——梅晓鸥与严歌苓之前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脉相承。
梅晓鸥有来自于祖父好赌的基因,骨子里又流淌着祖母仇视赌博的血液——她的祖母在丈夫赌博、家人重男轻女的压抑之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连着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于是梅晓鸥一边撺掇赌客染上赌瘾,将一个个成功人士推入赌博的深渊,可眼见他们沦陷,她又感到心痛与惋惜,她甚至想拯救他们。
但以情感赌人性,梅晓鸥会赢吗?
《妈阁是座城》是严歌苓诸多女性小说里,口碑比较一般的,主要是因为梅晓鸥这个人物闪现的圣母光环无法令人信服。
读者可以理解梅晓鸥灵魂里的矛盾和痛苦——她既憎恨赌博,但又依靠赌博为生。
只是仅仅因为这样,她一个赌场上的老江湖、一个行业精英、一个看着赌徒输得倾家荡产都无动于衷的人,却因为看到赌徒落魄,一个眼神交汇就心生悸动,就散发出神圣的母性光环,心甘情愿被史奇澜、段凯文骗光积蓄?
小说《妈阁是座城》在严歌苓的作品中评价不算高严歌苓的一系列创作挑战了男权社会“女性是被拯救者”等规定,她颠覆男/女、强/弱的二元对立关系,建构了女性的主体性,这值得尊敬。
只是在《妈阁是座城》中,主题先行,她只不过是把以往的“男强女弱”改为“女强男弱”而已,为了体现“女强”也背离了人物的行为逻辑——一个赌徒因为她是女性,所以就不一样了?
或许现实中存在梅晓鸥,但这样的个例不具备普遍性,更不能成为女性痴情、母性伟大的凭证。
遗憾的是,电影《妈阁是座城》非但没有修正小说中的缺陷,反倒在这条歧路上一路狂奔。
电影中梅晓鸥面对没有钱、一度企图自杀、后来又骗自己亲戚去赌钱以偿还债务的史奇澜,一次次原谅他,鼓励他戒赌,只要他戒赌,欠她的三千万都可以不要了,以至于史奇澜对梅晓鸥说,“我亲爹亲妈都没这么仁义过”;梅晓鸥一会儿飞越南、一会儿飞广西,只为找到史奇澜,让他振作起来,重拾艺术灵感。
而面对债台高筑的段凯文,她一次次借钱,几乎抵押了自己的全副身家。
一个疯狂的“赌徒”,硬生生变成了一个救赎的圣母。
电影中反复隐喻了梅晓鸥的圣母特性,史奇澜为她做的雕像,就是一个怀抱婴儿哺乳的圣母像。
史奇澜背后的白色圣母像,就是他为梅晓鸥做的雕像现在的创作者都陷入了一个迷思,好像要体现人物的复杂性,她就得“不好不坏”。
像梅晓鸥那样“害人”不行,她还得“救人”。
可这与梅晓鸥叠码仔的身份以及她成功的“事业”格格不入。
因此,梅晓鸥的形象塑造看似深刻,本质是和稀泥,是创作者在自欺欺人。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告诉我们,疯狂赌徒的爱情诺言不可信,《妈阁是座城》告诉我们,疯狂赌徒的爱情比父母还仁义,比天地还博大。
换做是你,你信吗?
醒醒,梅晓鸥你是一个职业叠码仔,是更资深的“赌徒”电影《妈阁是座城》从原著作者到导演、第一主演都是女性,梅晓鸥无法令人信服,与这些女性主创者本身就对女性自怜与自恋的狭隘认知有关。
比如严歌苓说,“男人赌钱,女人赌爱”;白百何说,“工作特别出色的女生,往往生活和情感上一塌糊涂”“女人遇上真正喜欢的,就什么原则都没有了”……挺扯的,无论是赌徒还是爱情,从来就不分性别,不必给女性搞这样的“特殊”。
李少红是非常成熟的电视导演,以至于《妈阁是座城》都有浓浓的的电视剧风。
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电影,囊括的内容非常驳杂,电视剧的篇幅更适合于它,浓缩为两个小时的电影,过度依赖梅晓鸥的独白,让一切显得仓促、简略、轻描淡写,人物形象欠缺厚度。
值得称道的是,这是一部挺合格的戒赌宣传片,以及白百何、吴刚的演技都很出色(梁天、胡先煦、钱小豪等一众配角也让人难忘)——不是那么圆形的角色,但演员的表演都让角色拥有着高光时刻。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
因为喜欢严歌苓的小说,也挺喜欢白百何身上的俏而不娇,皮而不作的小妞劲,又是赌场这么刺激的场景,所以一直挺期待这部电影,感觉正常发挥都应该是部带感又有深度的片子。
可惜失望了,各个维度上的。
时间线拉的太长,人物过于多,导致每一条叙事线都没讲明白,让观众看得有点莫名其妙,这感觉就像去店里洗头,小哥永远挠不到最痒的那块头皮。
真的有点白瞎这么多大腕客串,还有这天然极具戏剧和人性张力的舞台背景。
白百合以前的作品有的我喜欢,有的我一般,但这部人物可以说是塑造的挺失败的,看来她还不会演一个熟女。
就算我从来没去过赌场,按照想象也知道在赌场混生活的女子没有那么干净的道理。
她可以在和艺术家的感情戏里面露出她最擅长的那种纯洁少女笑颜,但是为什么面对每一个男人都是这副面孔?
理论上,面对中年男人大老板段总,该是一个带着点风尘的抚媚来逢场作戏;面对老尚,这个害她老公染上毒瘾又一手带她进入赌场谋生的男人,该再多一点愤恨和不谙世事的生疏;面对儿子,再多一点作为单身母亲的委屈和疲惫;面对艺术家,也要再多一点理性和感性的挣扎;还有老猫和华仔这些角色,看似和她的关系也不简单,但是都没拍出来,让观众想在任何一个角色身上投射感情都困难。
明明可以是一个在平淡和欲望中挣扎飘荡的精彩极了的小人物,但是却拍成了这样一个没有说服力的圣母爱情故事。
她那些烧钱撒钱的举动,动不动三千万欠债不要了,拿自己的别墅给人家抵债,看着让人发笑,当我随着观影过程,慢慢接受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设定,我都可以不计较,但是偏偏这爱拍得太省略了,怎么动的心怎么就深爱了,完全看不出来。
没想到片尾字幕放出的彩蛋,终于有那味儿了。
穿着艳丽深V的连衣裙,镜头暧昧的从半露的胸前移到轻轻捻动着的耳坠,小鸥轻笑着和段总在夕阳里无言对视着;在河边灯影里,史崎兰温柔的看着许愿放河灯的小鸥,在阳光正好的午后,小鸥和史崎兰嬉笑打闹翻倒在白色的床单上;细雨里的夜晚,老猫等在在小鸥家楼下,还有默默跟在焦急飞奔的小鸥身后,像极了一个安静的守护者。
这些解释了正片里令人困惑的地方,小鸥为什么那么自信段总不会骗她,为什么和史崎兰那么纠缠不清,老猫又为什么对小鸥那么好,全片唯一没有伤害过小鸥的男人就是老猫了吧。
再配上白百合版小小鸟,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这才是电影本来可以表现的,但是真的没有拍好。
前言:在这种时事沸腾的当口上映了一个有关澳门的片子,总有些令人不知是个什么滋味。
相比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的腾飞,澳门显得潦倒得多。
面积只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城市,依靠博彩业和旅游业发展经济。
这意味着,澳门的发展完全依靠从大陆或国际来的资金,通过资金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完成对城市的供给。
有个很经典的经济学故事:一个杀猪匠用五十块钱买了一袋米。
卖米的人用这五十块钱换了一桶油,卖油的又用五十块和杀猪匠买了五斤肉。
于是这五十块钱又回到了杀猪匠手里,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杀猪匠得到了米,卖米的得到了油,卖油的买到了肉。
这个故事常常被用来解释货币流通带来的效益。
在某种程度上,博彩业其实和房地产非常相似,都通过货币的急速流通刺激经济规模的扩张。
当流通速度过快时,就形成了虚假的经济繁荣——泡沫经济。
严歌苓的原著《妈阁是座城》讲博彩业里的女叠码仔。
严式小说非常会挑人物,澳门的叠码仔,十个人里可能有八个男的,只有两个女的。
因为叠码仔是风险很高的工作,一方面要压得住赌客,追的了债,另一方面还要在赌场之间斡旋。
所以原著的主人公梅晓鸥,是一个表面左右逢源,暗地里黑白通吃的狠角色,擅长察言观色。
她在段公司中追债的一段,骗过前台然后进入到公司重要人物的办公间,在一个她随时都可以喊出来让段身败名裂的位置威胁段还债,足见胆色和判断力。
电影《妈阁是座城》挑了一位长相清纯的年轻女演员演梅晓鸥,也算是一个创造性的选角。
这种长相如果萝莉脸御姐范,也未必不好看(参考《风雨云》的陈妍希)。
也许女叠码仔就是长了这么一副人畜无害的面孔,才骗得各个赌棍乖乖上套?
但白百合的最终演绎令人失望。
身在赌场,梅晓鸥可以长相清纯,但不可以毫无风尘之气。
白百合演出了“少女感”,却没演出作为中年人的那份“油腻”。
严式小说的狡猾在于写人的某种层次感。
她极力渲染的“美”往往不是非常纯粹的美,而带有一点畸形、扭曲或者是腌臜的“美”。
护士万红的古板迂腐,何小萍的自卑和偷偷摸摸,阿尕的笨拙粗鲁,多鹤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些都不是我们常态意义的“美好”。
我们吐槽中年人自鸣得意又贪财怕死的“油腻”,梅晓鸥一点都不缺。
这些令人看着很不喜的品行使得女叠码仔可以在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赌场存活,也埋下了她与儿子缺乏沟通的伏笔。
白百合的过度清爽纯洁,以及电影对梅这一角色的过度漂白,使得电影中许多人物行为缺乏动机,人物对决也缺乏张力。
求梅老板醒醒,您是个莫得感情的叠码仔嗮其实,白百合对于这个角色还是有些太年轻了。
原著关注梅人到中年的情欲与对自我衰老的追认,那不妨就找一个中年女演员来演这个角色?
一边是中年女演员都害怕自己衰老没有戏演,一边是用年轻演员演绎中年女演员角色。
我们到底有多恐惧衰老?
黄觉算是一个惊喜,老史那种集艺术家的疯狂和猥琐流于一身的气质不好表现,一个搞不好这个人就像精神分裂。
吴刚的段凯文也非常到位。
史奇澜和段凯文在书里是作为对角线出现的一体两面性角色,史奇澜前期看赌瘾无可救药颓废耍赖穷困潦倒,段凯文前期看自制淡定身家百万极有风度;而到了后期,这两个人仿佛对调了过来。
史奇澜绝地求生改过自新,段凯文则完全丧失了自制力,一步步沦为赌博的俘虏。
然而这些部分在原著中都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回忆和叙述推进时间线来体现的。
这给影视化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影视意味着时空压缩,在电影有限的时长内,观众更乐于见到集中的冲突与人物爆破。
从电影《妈阁是座城》的成片看,创作团队有偷懒的嫌疑,把原著的时间线几乎分毫不动地直接搬上来用黑屏划分时间,用大段的念白展现人物动机和心理,完全没有发挥出影视直观性和交感性的优点,使人感觉仿佛看了原著的幻灯片。
当然,主创似乎并没有完全放弃努力。
加入了“华仔”这样一个反派有利于在女主充分洗白后加强戏剧冲突,段凯文“最后一局”与老史设局两段快剪略有些高潮的味道。
但是作为一部两小时的电影,这些华彩段落太少太少,而漫长拖沓的叙事也未能将观众的情绪积累到足够共鸣。
粤语和普通话奇怪混杂的台词让人尴尬,许多不属于场景内的对白使得演员怎么讲都自带一种文艺青年无痛呻吟的忧伤。
在这部电影的幕后采访中,创造团队表示想借影片表达澳门的变迁。
但是这种变迁的表述又过于流于表面,使人除了纠结于女主男主们的私人情爱,以及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外,看不到任何其他可以深究的可能。
而也许是审查的原因,原著中泥沙俱下的粗俗爱欲全都消失不见,赌场里的腌臜黑暗也大多消失,只剩下灯红酒绿,中产阶级不痛不痒的一场大梦(最后海上空镜色调分离的滤镜这么明显调色师你出来我们谈谈?
)。
其实如果真的主题是要反黄赌毒,把黄赌毒的丑恶拍出来不是更好吗?
格局稍微大一点,别除了主角都是样板化的人好吗(比如老猫怎么一点都不吃腥还忠仆救主)也许妈阁是座城吧?
但电影里就只有别墅的一楼啊。
下电影的时候被触动的点有点儿忘了以至于 再看的时候 随意点了几帧 毫不意外的选择了开心麻花的半个喜剧妈阁是文艺电影 2019文艺前十的榜单 赫然在列也是吧 文艺电影 一年也出不了几部挑儿尖的看完 查影评 才知道是严歌苓的手笔 不愧 李少红也不错 可能团队并不惊艳 也没有太多的所谓流量 只是刚好扛得起角色的 半红不红的腕儿真正触动到我的大抵是声色犬马 流浪又归来 的澳门曾在大三巴牌楼下曾从偏门进到赌场熟悉的导游和小旗坐云霄飞车的时候在风中 我们什么也听不见…不明白感情为什么一定要与客人关联也明白人生来来往往 开心就好人生任何时候 都可以 再一次 打这儿开始也就是那句吧 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白百何是个好演员演年轻是年轻演老是老而且在不知不觉间 她的剧看过大半她穿着格子衫坐在去越南找黄觉的船上那一幕 只觉得 美好音乐🎵也配的 绝嗯… 我没剧透现在复述都费劲刚刚回家路上很想跟爱人安利 台剧想见你果然在我的一片思维混乱和表述无能里我们同时放弃了这个话题…最近会一点一点补电影也会努力写一点东西…😉
从抖音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因为一句话决定去凑个票房。
白百何说:我都不知道我爱他什么,却当做命来爱。
于是很好奇,一部以赌为题材的电影,要怎么来讲述感情。
果然讲述得不算成功,无论是赌,还是感情。
整个故事用的手法太轻柔了,没有浓墨重彩的画面,也缺少了现实感强烈的冲击。
展现赌场的场面很多,但是没有太多纸醉金迷的感觉,输赢只是一个数字,赢钱的人太冷静,输钱的人也没有丢掉多少颜面,所有人的经历就像是一副淡淡的背景画。
主角是一个狠不起来也恨不起来的可怜女人,连这个女人的可怜都淡淡的,天大的事她能抗,在牛鬼蛇神之间游走自如,舍弃一段感情也干干脆脆,世俗向来不可怜强大的女人,无论她失去了多少东西。
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也有能让人动容的地方。
第一次有感触,是在晓鸥在三亚找到段总,要债人和欠债人的脸面终于撕破,段总在得知晓鸥找了自己的家人后,第一次褪下了儒雅的伪装,像所有无奈一样耍赖、威胁。
拼命维持的温文尔雅面具下面,一样掩藏了下作的部分。
正是这样彻底的翻脸,才让晓鸥能够下定决心讲段总告上法庭。
晓鸥的弱点是心软,或者是太渴望真情,所以她变成了无助的孩子,不敢先去辜负任何人,只能等着被辜负。
段总第二次来到赌厅,她知道他已经只剩下一个空壳,没有任何偿还能力,他继续赌垫背的是自己。
眼看着自己的别墅一砖一瓦被输进去,她没有办法去拦,段总的伪装还在继续,不能狠心去撕破这层脸皮。
她垫上自己的别墅去给段总补窟窿,争取半年的时间希望能帮助他摆脱困境。
她的认知里面,他们是朋友,朋友是不能逼对方入绝境的,所以对方把她逼入了绝境。
段总当面表示怀疑晓鸥做局坑她,虚幻的友情幻灭了,幻灭了才能持刀相向。
史澜奇更是她的一个劫,她放弃自己的立场去帮他,自己一团糟的时候还给了他三千万去还赌债。
她成了他的灵感女神,把他从深渊里拉出来,重新变成一个体面人,然后体面人马上体面地离开了她,回到了之前遗弃他的家庭。
我当时想不通他们一起共度的几年,晓鸥为什么没有要求史澜奇跟前妻离婚,断了过往才陪他东山再起。
最后为他人做嫁衣,落得了人财两空的结局。
后来看了一部分原著才明白,她终归只是想要一个完整的家,一份彻底纯粹的爱。
名分、金钱于她都是浮云,知道史澜奇牵挂妻女,强留在自己身边也无用。
在这个几段故事中,晓鸥一直想要的是感情,她可以用任何东西去换得真心相待,其他什么都不要。
所以她失去了钱、失去了职业、失去了幸福,当然也失去了感情。
什么都不要的人,最后就什么都得不到。
前几天听一段课程,说到为什么林黛玉小小心眼又难相处,却能留存在文人心中千年不朽。
老师说因为世俗都在做人,而她在用生命写诗,她只忠于自己内心纯净的世界,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纯净的诗人。
只是不知道那些向往纯净境界的人,能否经得住俗世的风吹雨打。
什么是赌徒?
或许我们都是,我们不一定是史奇澜、段凯文们,但我们可能多少都有点梅晓鸥的影子,赌过那么一点真心跟真情,亲人的、爱人的、或者就是就是陌生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真实和讽刺之余,我总觉得有种叛逆的感觉,有种对人生和生活本身的嘲笑和叛逆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比之陀氏,少了份讽刺,多了份悲悯。
严歌苓小说里的女性好像都有一种韧性和悲悯,连我最不忍读下去的《扶桑》也是如此严歌苓的小说拍成影视剧好像都还拍得都蛮成功的,《妈阁是座城》也不例外,李少红真的很会选角儿,梅晓鸥才是最大的赌徒,白百何把她身上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人心难测而信之的孤勇诠释得细腻、自然而有张力
刚才忽然有个灵感,想到《妈阁是座城》可能其实是一部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片(昨晚的一些困惑部分地迎刃而解)。
几个男性角色分别(不精确)对应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各有各的正确处理方式。
然而女主则经历了分类回收的迷茫期、成长期,并因此不断付出代价,造成次生污染。
所以与其说是关于黄赌毒的态度暧昧的警世题材,不如说是环保题材。
在这个过程中,女主对钞票采取过火攻和水攻,可能是隐喻垃圾回收中的不同环节及其处置不当带来的不同污染。
以及,女主的紫色羊毛大衣和墨绿色睡衣是非常好看的。
以下是昨天刚观影出来时的困惑记录——要说“懂”也是懂了,毕竟女主滔滔不绝旁白划重点还不够,最后还要出字幕总结中心思想:男人赌,女人也赌,筹码不同,心理机制则殊途同归,而且是互相加杠杆。
但对人物设定本身并不真“懂”,就如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人和事,能接受其“确实存在”,但无法以同理心或某种内洽的逻辑去“理解”。
本剧的女主对我而言就是这种存在。
演员还是不错的,白百何忽然生出一种略近于烟视媚行的新光彩,某些角度表情让我想起《过把瘾》时代的江珊。
达康书记和黄觉也完成了设定。
在微观与宏观叙事中跳进跳出,看得出一斑窥豹的格局野心,但完成得半拉坷圾勉为其难。
严歌苓的角色分工还是一如既往的难脱性别窠臼。
女性仿佛必须在情感里执拗并因此被翻来覆去的侮辱与损害,才能担起收视KPI,真的……“倦了”(此处脑补迅哥儿的表情和声线)!
真实,如果你看过赌城不是天堂的小说,知道澳门叠码仔的那点事。
你就会觉得这片子太牛了。
尤其是白百何的出演,以前不喜欢看她🉐便宜,觉得没什么看点。
这部剧里白百何演的很出彩。
有时都感觉不像她了。
真的很棒!!!!!!!!!!!!!!!!!!!!!!!!!!!!!!!!!!!!!!!!!!!!!!!!!!!!!!!!!!!!!!!!!!!!!!!
吴刚的演技真好,演出了那种斯文败类的感觉,太赞了。
建议改名妈的真难看
一个女人,一座城;一份友情,一段爱。人这一辈子,有欠钱的,有欠人情的,也有欠的是爱的,然后呢,有的人能还,有的人却只能躲,越欠越多还不上了。电影表面是在写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其实也是在隐喻着澳门在回归后这15年的兴衰。白百何的演技在与吴刚的那场戏中秒杀了我,只有特写镜头,但脸部的表情实在太到位了,时而妩媚,时而小女人,时而又委屈,还有强势和无奈,她对吴刚就是五味杂陈,只可惜后期配音的痕迹太过明显。
我觉得哪一个角色和我想得都不一样。爱情戏不好,赌戏还不错。白百何时而天仙时而素人。
这个电影的大概水平是两星。片方免费请我们看电影,所以提到三星。片中最多的一句台词是“我接个电话”“不好意思我有事先出去一趟”。建议改名叫《接电话》或者《手机》。
难道我看电影麻木了?这种非常有代入感的电影为什么分这么低?
严歌苓的本子还是很成熟的。
一部又臭又长的流水账,人物拧巴没灵魂,一边是追债追到怀疑人生,一边是烧钱撒币两不误。文艺腔台词配上从头说到尾的白百合原声,告诉你啥叫尴尬味的盲人特供版电影。作为电影,它拍得太像电影剧了。
导演明显驾驭不了这么好的故事。五分给演员跟编剧。导演负一分!
李少红12年没拍电影了,看完可以明白她为何看中严歌苓的这部新作:女性视角,题材新颖(以回归前后的澳门为背景,以一名女叠码仔为主角),声色犬马,人性浮沉。现在已经很少在大陆银幕上见到殖民地色彩的澳门,而且深入挖掘了赌徒们的内心世界,摆脱了港片类型窠臼,吴刚演的风度翩翩、死都不认账的老赖角色实在太迷人,客串阵容强大。看完跟朋友交流,发现很多男生不喜欢女主“万花丛中过”的经历,不理解她结尾看淡一切的选择,但我作为女生还蛮有共情的,这个故事归根结底还是梅晓鸥的爱情围城,什么商海大佬、渣男艺术家、赌场小狼犬,她都不在乎了。李少红透露选择白百何的原因是看中她身上的都市感和经历感,不过白百何的表演总是有些套路化,我暂时没想到更好的人选。
适合做纪录片,但做成了平淡的流水账,还是内地视角的
一个晚上,只能造一种孽……
只有达康书记演的好
好赌的人几乎都没什么好下场
这个电影从导演编剧到艺术指导和剪辑都是非常厉害的班底,我挺好奇他们是如何基于这样一个东西进行交流的,按理他们的能力一定知道毛病所在,那究竟做了哪些细节功夫,值得深思。在内容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已经对人物及人情世故的描绘已经过时的故事,上个世纪末期的通俗小说很容易写到的段凯文史奇澜这样的人物,再这个时代已经不被理解了,而梅晓鸥看似有感悟的心灵旅程到如今更会被歪曲解读,电影一定要抓住细节像跳水一样扎进去,而非这样水上漂。
感受有四。澳门回归宣传片。白百何时装秀每套都好好看。吴刚才是男一号。胡先煦演技不错。没了
是好看的故事,但是女主选错人了,白百合全程不入戏,她撑不起来这种有沧桑感的角色,还是一派小妞电影的架势……
由于原著本身就矫情至极,因此这部电影本身的底子就是烂的,再加上念PPT式的拍法,卒
2.5星。电影改编自严歌苓2014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简单看过小说的故事概要,我估计改编得挺符合原著的,而且严歌苓也是电影三位编剧中的其中一位。剧情基本上围绕着女主角的爱情与赌客之间的关系去发展,很能体现女作家的文学风格,不过实在太能编了,为了服务“感情如赌博,女叠码跟烂赌鬼一样执迷不悟”的主题,女主角的故事实在是妄生穿凿。以我对澳门博彩业及叠码仔特有职业的了解,这个女叠码在现实中的存在率几乎为零。此片的最大看点是表演,白百何和吴刚的表演都很好,尤其是前者,把这部狗血爱情片尽可能地饰演出真实感来。本是难得的一部关于澳门叠码仔的电影,只可惜剧情牵强附合,批判性大减,更不可奢望电影能够承载多点澳门历史的浮沉,毕竟名字起得那个挺大气啊。P.S.马上蝇和茶壶破风水的道具倒是迷信烂赌鬼的救命稻草啊。
和红楼梦一样,故事推进全靠念白,时间推进全靠字幕,文字的影视化只是把二维变成了三维。还好严歌苓的文字没有曹雪芹的值得深究和讨论。梅晓鸥这个角色真的太奇怪了,纵横赌场这么多年,就算不是个没得感情的工具,至少也得像刘嘉玲一样有沉淀吧。先后栽在两个自己最恨的赌徒身上,且栽得没有说服力。吴刚老师演技是真好,白姐也不错,换个导演这个题材说不定能撸提名了。锅当然主要还是李少红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