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北爱》的电视剧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作品,但作为一个沉浸与电影中的我来说,真的难有精力去看一部漫长的电影剧,所以单从电影版的《北爱》来说给我的感觉这更似一出中国版的《真爱至上》,只不过爱的故事由十个变成了五个,同样是对爱的解读, 但《北爱》自感少了一份火候。
谈这部电影之所以想拿《真爱至上》作为比较,其实不仅在与其似曾相识的电影模式,而在同样是有着以不同故事演绎的真爱,其实《北爱》单独拿出其中任何一个故事,自感都不并逊于《真爱至上》,少年对爱的憧憬,青年为爱的奋不顾身,中年应对爱情面临的危机与反思,老年“与子偕老”的感动,每一个单独不同年龄层次的故事,不仅让观众近乎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已的影子,电影中的多个故事也更加的写实接了地气,从中能更好的感悟爱的幸福与真谛,相较于中国电影当下很多为了赶档期滥竽充数,圈钱坑爹的神片,电影不谈好坏与否,这至少是一部用心去拍了的诚意之作,但不可否认《北爱》相较于《真爱至上》等类似经典的群像电影来说,导演对整体成片的把握并不成熟,多人物、多线程的群像电影将本自独立的故事串联一体,如何做到紧密的衔接变的尤为重要,《北爱》却没有能对电影结构有效的把握,这不得不说是该片不小的遗憾。
过多而明显的刻意,在我眼中是爱情电影最大的禁忌,电影的开头其实就尤为明显,第一个故事的男主意外的车祸,以此拉开电影的序幕,这种倒叙结局为首的电影手法,其实对观众的电影的带入性来说非常值得认可,但在第一个故事结尾,同样的画面却变成了圆满的结局,开篇车祸的结局与电影剧情的发展无任何瓜葛,甚至没有给出哪怕是一个牵强的臆想,而在电影的衔接上,前两个故事尚能衔接紧凑,而由第三个故事开始,梁家辉刘嘉玲的中年爱情,唯美浪漫的异国风情,趣味十足的剧情设定,这是一个非常中肯的故事,但由此电影的衔接变的非常牵强,不但没有将“北爱”的主旨深化,更感觉脱离了电影本身一种前半段满满的写实感,唯美浪漫的风景在电影中变成了一种超脱现实的虚化,虽然同意展现了爱的美好,却丧失了电影前面两个故事展现的现实与锋芒毕露的写实感,而由此后的两个故事,虽也是暖人心房,却同意在风格上不尽如意,对比同是展现爱情的《真爱至上》,电影《北爱》刻意生硬的衔接,前后不一的风格,缺乏的是一种一气呵成的明快,“北爱”的一个电影主旨现实和爱情的碰撞,在电影后三个故事中,并不尽人意,相反的被淡化,突出的更多是在“爱”的表现上,去掉北京,“爱情故事”更符合我眼中这部电影的定义。
诚然这部电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这至少在我眼中这是一部合格的爱情电影,电影中的每一个故事,不同年龄对爱的感悟,是如此的暖人心房,感人深触,至少还有爱,对于一部演绎爱的电影来说,或许也是最好的称赞。
有了张扬的《爱情麻辣烫》在前,这片根本不够看的。
表明上在讲爱情,实际上根本没有爱,全都是自私鬼(除了那对中学生)。
陈思成和佟丽娅这一对的结合完全建立在欲望之上,俗不可耐的故事。
这男人什么都没有,还信誓旦旦的要女人把孩子生下来,还去找她前任的麻烦。
他但凡还有一点良知,不是应该愧疚得无以复加自行消失吗?
不想多说。
他的那两个朋友更是极品。
陈思成这是在为自己将来背叛佟丽娅打好伏笔吗?
梁家辉和刘嘉玲这一对出场得莫名其妙,转得太生硬了!
这俩人跟北京有什么关系?
都不是北京人,事也不是发生在北京,硬塞进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像一个蹩脚的小品。
潜台词是:反正大家都不忠,所以得过且过,老了还得作伴。
这哪是在赞美爱情,分明是打爱情的脸。
欧阳娜娜是一个可爱的女孩,也演出了中学生的呆萌感。
男孩的演技有些差,尤其是最后飞上天后傻笑那一段,无法理解。
我以为他精分了,后来发现不是,导演编剧疯了才是。
斯琴高娃这一对也让人很难接受。
你想给你老伴找个伴是好心,可是你想过那些跟你老伴相亲的人的感受吗?
你堂堂原配站在旁边,人家蒙在鼓里,还只骂了你们三遍“shit”,真是很有涵养了。
任何人都不能打着“我爱你”的名义来伤害无辜路人!
想想爱情麻辣烫里的故事多有趣,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记得徐静蕾慌张的站在街边找不到路,徐帆和郭涛在家里玩孩子,高圆圆青春的模样等等。
不管是故事还是演员,都比这片强太多!
最后的最后,我可以理解一个人既当编剧又当导演,但很难接受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这样的设置,这得自恋到什么地步才能干得出来!
所以于妈还是值得钦佩的,至少人家不会硬要自己演。
我有几个朋友,每年平安夜都要刷同一部电影,半夜时候,微博上就能看到一罗圈儿的励志小感慨。
那部电影叫《真爱至上》,就是那个无论男女老幼,最后都找到真爱的故事——兜兜转转忙碌了一整年,失落了一整年,寒冬腊日的,还是希望做个别人的梦,温暖下自己的心。
有《真爱至上》珠玉在前,其他此类电影仿佛都是多余。
但事实上,这类电影源源不断在世界各地以各种版本反复呈现,并为人追捧和期待。
可能人们有时候都不是在期待一个故事,而是呼唤一种“模糊理智、盲目乐观”的情绪,为冗长乏味的生活,打一针“浪漫真爱”的鸡血。
所以我觉得,《北京爱情故事》那句宣传语“用爱取暖”,来得比电影本身还要顺势而为。
由五个独立故事连接而成,《北爱》涵盖了人生从初恋到死别的全过程,导演的想法和野心都看得见。
仅从剧作角度考虑,我不认为《北爱》已经完美,五个故事或多或少都还有完善的空间,有的情绪略显刻意,人物行为僵硬;有的情节过于单薄,出了事儿却没有“然后”;另一个遗憾在于,五段故事只通过人物亲友关系衔接,依次登场,故事间缺少一点儿勾连糅杂一气呵成的呼吸感。
可以做到更好,但《北京爱情故事》已经是一部无比适合当下中国,在情人节观看的爱情电影。
它铺了浪漫温情的底子,又抛出了一个一个尖锐问题,与《真爱至上》所有故事止于“在一起”不同,《北京爱情故事》几乎都从“在一起”开始,所有真爱都在接受人生八苦的考验,并在其中凸显价值。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爱情发生之后,就是一场修行,《北爱》用剧中人决绝般的勇敢,反复敲打提醒观众:为这两人一生一世,你是否下定决心?
要婚娶的看这部电影,可以想想选择爱情还是大米,到底是否意志坚定;拥抱现实没啥不对,选择完了爱情却叨咕后悔一辈子,才更烦人。
已婚的看一看,念念紧箍咒,把结婚证当一份儿合同书,算一下出轨的成本,掂量一下自己的承受能力。
纠结在柴米油盐里日渐老去的老夫老妻,也可看一看,你所经历的并不比别人丰富,唯一珍贵之处在于,甭管好赖,它已是你此生所有。
抱歉,我用如此不温暖的语言描述两人关系:因为爱情仰仗想象,婚姻只靠珍惜。
人一辈子其实都在和上帝做交易,和自己赌运气。
幸福如果是主观的,那么也挺简单,就是相信你交换到手的是你想要的。
放弃财富,得到真心;放弃欲望、得到忠诚;放弃执着,得到安心——弱水三千,你取不取一瓢饮,都只那么大的肠胃。
得失权衡,全在个人好恶,并坚信选择之正确,而这可能才是“用爱情打败现实”的全部秘籍。
影片中,我最感动的部分,还真不是五段爱情中的任何一段,而是斯琴高娃扮演的角色濒死前的脆弱,这可能是我们内心里渴望情感的原因。
人赤条条孤独而来,赤条条孑然而去,爱情也好,婚姻也罢,它最大程度从形式和内容上消减我们的孤独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
所以,看完这样的电影,难免会琢磨“爱是什么?
”想到的,还是《圣经》上那句喜欢但还做不到的话:Love suffers long and is kind。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公众微信账号:Mydunhe
北京生存故事——评《北京爱情故事》一部情人节上映的爱情电影,几个单身女青年去看了,回来歇斯底里情绪激昂的,说中国男人没救了,什么北京爱情故事,压根就是中年男人的意淫荟萃。
彼时作为一个非单身女青年,我忙得两脚飞起,在电影院前几次想长驱直入,想着若把时间换成口水,还是算了。
直到清明节,才喘了一口气,打开这部电影,看看到底哪里触痛了女人柔软的肋骨。
讲真,一部鬼片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见得有多可怕。
但一部讲述现实的电影,很可能会让人头皮发麻,不忍再看。
说好的《北京爱情故事》,看起来,更像一部《北京生存故事》,特别是前三个跟成年男女有关的故事,一个比一个齿冷。
影片从导演扮演的屌丝青年开始讲起,据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现实中导演刚为自己的新婚妻子,也是剧中女神扮演者的佟丽娅办了场价值耗资上千万的婚礼,这导致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忍不住经常要出戏,感觉上更像有钱人忽然换造型扮乞丐来体验残酷人生,喂,对我等真正的屌丝,这是不是不太厚道?
男主角被曝月薪六千五,却住着月租三千块的房子,绝大多数跟他薪酬一样的人,只能蜗居在地下室或者群租房之类,根本就没有带一夜情对象回家的勇气。
所以如果有个真正的穷人,告诉他你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具想象力,我辈心理上会缓冲很多。
直到地下车库打架这场戏,忽然让人想起我还在北京的那一年,某著名女星的导演男友,在地下车库被人砍了几刀,据说,就是女星的前男友不服气。
于是这么一想,剧情果然圆乎起来,放在有钱人身上,这事才叫说得过去,两千万叫你老婆陪我两小时,换成正牌屌丝,没一个不同意的。
只有换成著名女星,这事才显得有点靠谱。
遗憾的是,导演把这种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悬在了一无所有的屌丝头上,于是最后两人相拥,甚或让真屌丝们有点怅惘。
不管怎样,真情尚在,换到第二第三个故事,我才明白为什么单身女青年这么气急败坏。
您把我们女人看得也太失败了,面对鬼混的丈夫,居然这么失魂落魄,太灭我们女同胞的志气。
尽管导演和一众男同胞们可能认定,这就是生活的现实部分。
但对于女人来说,谁要看这么龌龊的现实?
所有现实题材都在告诉女人,当你三十岁后,碰到的人生除了忍就是撕心裂肺。
其实女人内心才不是众男人想象或描述的那么脆弱不堪。
整个故事的基调,将男人和女人比喻成敌我关系,剧情虽然紧张,却让女性观众们再次不舒服,谁会希望枕边人天天对自己动着繁琐的脑筋?
尽管导演希望用最后两个老少爱情故事,让大家化干戈为玉帛,晚了,一旦女人的脾气上来,这就是场没完没了的你为什么不爱我的战争。
恨只恨导演在现实中给了妻子最完美的梦幻,在电影中却毫不留情煽了女人们几个大嘴巴。
影片最后,失魂落魄的余男在一群男编剧中,继续迷茫,男人们纷纷成了掏心窝子的好汉,告诉她男人这东西就是这样。
这再一次惹怒了富有浪漫情结的女人们,好歹你让我们翻身一次啊?
尽管上面 说了,女人并非离了男人就没法活,但形而上的东东总得要点儿好不好?
北京爱情故事,于是成了真正的北京生存故事,在这座永远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城市,女人被迫吞下一个又一个现实的前提。
公允地说,电影拍得不差,比起无数国产电影的不知所云乱七八糟,导演致力于把故事讲明白,他懒得为各位女观众编织梦幻,只想告诉你京城爱情就是这么让你心碎。
最出彩的部分,是刘嘉玲和梁家辉在希腊见面的前半部分。
看多了电影中有钱人不知所云的显摆,这个希腊会晤才叫人真正感慨,有钱真好,真体面,真浪漫。
多拍几个这样的故事,会让漂浮在雾霾中几乎麻木的人们多些反刍和自省,哪怕是感慨也好。
至于现实,我们吃得够多了。
多的一颗给斯琴高娃和王庆祥这对老戏骨的诚意演出(不过还是要吐槽一下王老师从头面瘫的表演)。
还是先对整部电影做一个概述和整体的评价吧。
本片是陈思诚自编自导自演的5个都市爱情小故事的集锦。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由一个不入流的导演拿着三流的剧本指导一群二流的演员所拍出来的电影。
首先,《北京爱情故事》这部曾经很火电视剧时隔两年才上电影版实在是太晚了,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冲着“北爱”这个名号而去电影院的,但实际上电影中的剧情跟原版电视剧没什么关联。
形式上也是运用多个相关联的小故事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即在爱情生活观上“缅怀过去、珍惜现在、展望将来”这一老掉牙的主题。
但无论如何,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了梦想与现实冲突上。
就这一主题的体现,本片的表现得非常弱,只停留在表层上。
集导、编、演三位于一体的陈思诚显然对这部片子的把握已经失控了,话剧般生硬的台词牵强地推动剧情的发展,情节的设置也能看出模仿了多部佳片的痕迹。
只能说导演连基本的故事叙述都显得很生涩,要想驾驭一部电影还差得远,看过《云图》的朋友应该能体会到什么事云泥之别。
说回到电影故事本身,5个故事分别对应了10代、20代、30代、40代及60代这五个不同年龄层人的爱情故事,讲述的地点基本都在北京。
这个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直都是各式各样爱情故事的舞台,要纯爱有纯爱、要物质有物质、要怀旧有怀旧。
每个故事单独拿出来看就像是一碟碟隔夜菜,导演挥舞着手中大勺把剩菜一锅烩完端到你面前,叫人如何吃得下?
所以当我在观影时,唯一的乐趣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边啃着爆米花一遍吐槽电影情节和导演了。
其实,要想做好一件事,总是得从模仿开始,只有你知道什么是好的,怎么做才是好的,你的作品才能朝优秀的方向去发展。
这样的片子只要不是资金上的问题,真心好拍,但观众会买账吗?
我花了钱你就让我看个这?!
太坑了吧,还不如去看电视剧。
《北爱》的电视剧我是没看过,对于我这种对电影内容本身没有先入为主观念的观众来说,影片能否给我带来点惊喜是我最关心的,这应该是电影制作人需要花功夫去琢磨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诚意也能beat my heart.
不知啥时候开始,国产电影拍的越来越不像电影了,比如私人定制,比如本片。
五个故事的串联拼接过于牵强,节奏感一塌糊涂。
北京爱情故事,跟北京有啥关系么?
而且叫北京童话故事才更准确吧。
佟丽娅真好看,陈思成就是个畜生。。。
不玩微信不装陌陌的纯洁女孩儿轻车熟路的就走进了夜店,跟第一次见面的陌生男子玩了会游乐场感悟了会人生就回家滚了床单,别说星级还是快捷了,房都不用开真省钱了还。
这时还不知道人叫什么名字芳龄几何干什么工作的吧。
然后第二天就变真爱了,难道是韩庚说的活儿好?
这么一个人见人爱的女神,三观端正是非明确,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放着苦苦相追的超级高复帅不要,死心踏地的跟屌丝玩真爱,真爱,我倒想知道你们到底咋真爱上的?
掌柜的难得来客串一次也不多给点戏份,连嘴炮大招都没放过就消失了,差评!
俩香港夫妻如何能生出台湾原住民这么吊,梁家辉你造么?
你们这满世界的乱跑把影片的时间线都搞乱了,造吗?
普通高中男生如何能在唠叨老妈眼皮底下夜不归宿第二天还跟没事似的?
高娃大妈思想前卫,身患绝症仍不遗余力给老伴找老伴,节操都去哪儿了?
走进科学,走进北爱。
真能为这片感动落泪的一定是大龄文艺女青年没跑了吧。
片子都演完了,还不忘在结尾字幕环节,拽上几句什么对的时间对的人,错的时间错的人,这么幼稚的连线游戏,这有意思嘛?
朋友圈又要刷屏了。
本来有两张电影兑换卷,想给爸妈去看这片儿,现在这也给不出手啊。
“哪里可以看日落?
”“哪里啊。
”“没赶上。
”“那陪我看日出。
”“啊,这里啊?
”“你敢吗?
”“有什么不敢。
”年轻时的爱情真是纯净啊,一眼能看透那些小欢喜。
而所谓难过,大概是骑着自行车拼命在她乘坐的公交车后面追赶着,隔着车窗大声叫她的名字也听不见,风把蓝色的校服吹得鼓鼓的,你知道也许再也见不着她。
可是真正的难过是什么呢。
她老到癌症扩散,再也无法等到白发苍苍听你在壁炉前给她念诗。
她扮成是你的表妹,给你找老伴儿,合眼以后你说了那句曾经让她安心的话:无论你走到哪儿,我都能找到你。
电影主题是讲人生不同阶段的情人间的爱情 高中纯洁懵懂期 毕业理想与现实碰撞期 婚后青年期 婚后中年期 老年期 总共四个故事 不得不说 主题不错,但是故事情节很“滥俗”且表达平庸 就像是努力想全面的表达爱情 结果每一点都浅薄、无感 像为了多、全而弄的大杂烩,完全忽视了需要的影片需要的味道和精髓影片唯一有点亮点的就是开头陈锋和沈彦那段 而且亮点的仅仅是陈锋的几句极富网络色彩的台词 还有婚后出轨 丈夫欺骗妻子的手法也有一点点搞笑 剩下的 想要渲染纯真的高中生爱情 简直就像是白色墙壁 的确纯白 但泛滥的随处可见 自然让观众无感 而那梁家辉和刘嘉玲出演的中年夫妻为重拾火花 希腊玩虚拟偷情游戏,只能说微微震到我们的 也就是这两位大咖的身份而已 这段故事中心原本算有新点意 但影片表述的却极单调无趣 老年阶段的 请来了斯琴高娃 也是位大人物, 原本 人生有八苦 生 离 死 别 爱别离 怨长久 求不得 放不下。
老年阶段讲的是死别,是人就怕老 更怕和爱的人死别 我是个看些煽情电视剧都易哭的人 可这段死别的老年爱情 却丝毫没有打动我的内心 顶多看着年迈的两个角色有点点小伤 这段就像很客观的讲了一个故事 省去了所有的情景和形容词 死别,特别是老伴的离去 应该是很能打动人心的 因为是那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人走了 从此孤单一人 可是影片完全没有描绘两位老人之间原有的情深 原有的彼此相依 那最后一方离去也变的淡淡然似的 言而总之 <北爱>这部电影真是不怎样 完全是靠着电视剧的一点余辉吸引人观看 这算是我第一部看到中途 就特别想要离场的一部电影.... 推荐指数 0
开始冲着北京爱情故事的电视剧区看的北京爱情故事,本来以为是一样年轻人在北京这座城市秒杀,结果它还真的是一部爱情故事,从青少年到老年人。
既然是这种片子,为什么非要借着《北爱》的名字出品呢?
《北爱》已经给观众一个不可抹灭的印象,这种挂着羊皮卖狗肉的东西明眼人一看就是把你骗进电影院。
方正你已经进电影院,钱也给了,也不在乎电影的质量了。
以前很喜欢陈思成的电视剧,但是觉得这不电影我感觉像他江南才尽了一样。
看来电影这种120分钟的大众娱乐,是更考验导演的功力的。
烂片到处都是,导演如果只是把它作为谋钱的工具,观众怎么会不知道!
你当现在的观众都是没文化,看着屏幕里面的人一动一动傻乐的人吗?
所以“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老话是有道理的。
记得那年,我和高中同学一起看了电影《北京爱情故事》。
陈思成自导自演,在里面饰演一个屌丝,观影时我和俩坐在第一排,一落座就开始不停争论,同学一直嘟囔,佟丽娅好漂亮,怎么会喜欢陈思成呢,奇怪。
我说,怎么你们男生都觉得佟丽娅很好看?
我不觉得,她还很黑。
同学,这个你不会欣赏,她不仅漂亮,舞也跳的特别好,啧啧啧。
我,哼,陈思成特别有才华,很多剧本都是他自己写的,我觉得陈思成帅。
当时,我很鄙视身边这个肤浅的男生。
我有点不好意思,在电影里他们那么爱,那么热烈,里面激情戏挺让人尴尬的。
2013年我刚刚来到北京打拼,那个男生从高中时就喜欢我。
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应景,感觉像是告白,可是我无法喜欢上他。
很快我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可是每天都被骂的很惨,每天挤公交车的早晨,我都会烦恼,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人那么喜欢我,也有人也加倍的讨厌我。
冬天我穿的像个白熊,竭力支撑着颓废的精神,导演很用心的花了许多小巧思,让《北京爱情故事》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变得非常好看。
当时,看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觉得每个人物性格都很丰满,无论是台词、人设、情节,都很出色。
陈思成的确有才华,同学了解到这些之后决定跟我暂时休战,不再讨论才子是否配佳人。
电影结束后,我还留恋影院的味道。
爱情包括很多很多东西,我没有投入的看这部电影,因为旁边坐着高中时喜欢过我的男生。
晚上他请我吃了精致的晚餐,那个餐厅里落座的都是情侣,空气仿佛漂浮着暧昧的游丝。
吃完晚饭后他带我去坐地铁,我很傻还没有道别,就一个人上了地铁,车门关闭的那一刻,看到他站在门口朝我微笑,很快微信上说,下站下车,我在下站等你。
我为自己的冒失开心,也为他微笑的表情而开心。
在下一站他递给我餐盒,我带着晚饭余留的香气回家了,想起他的关怀感到幸福又浪漫。
大大的北京,我开始期盼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
内地版廉价版《爱》,俩星给梁家辉和6+0,霸气有味道的女人
陈思成你真的还可以更自恋一点,更无耻一点。打着电视剧的幌子晃观众,明着偷别人票房,直接说别人炮灰,为了炒作直接放圣战战场病毒图。看不懂你这是有自信还是没自信。一星送给被忽悠的万达,以及其他几位主演
两颗星给最后一个故事的两个老戏骨,其他的演员的演技以及陈某的导演和编剧真不敢恭维,看了一半就想走,哎。。。
这片子还能超过6分!不能忍!果断黑!
用了心 但是没兴趣..
这货不是北京!更不是爱情!
比预想的好很多,开篇是个俗不可耐的故事,但后面渐入佳境,虽然时间轴错乱,但几段故事串的很好,结尾一个大长镜漂亮的收尾。整部片完整的展现了爱情的几个阶段,青春期初恋的美好,年轻人结婚现实的烦恼,事业有成之后“七年之痒”的婚姻,中年人平淡包容的婚姻,老年人相濡以沫的爱情。
2014.04.06 什么个东西
陈思诚没文化又没才华都能拍电影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孤单?PS导演选歌品味提高了些,不再逮着汪峰嘀嗒滴。PPS跟男的看北爱,跟女的看霍比特人,好像有哪里不对。
类似《巴黎我爱你》,不同片段组成的爱情故事,虽有点俗套,但对于陈思成这样的新导演来说也算不错了,最后一个故事还是打动了我。
挺过前面两段唠逼,再往后其实还能看。前两段是喂猪的。
最大的兩個bug相信大家都能看出來,我就不說了。我就說一點:這個片子致敬了德西卡和帕索里尼,估計很多人沒看出來
导演是要说明只有老少才有真善美吗?中间更多苟且。看日出那段好多回忆,加1颗星
作为个人很讨厌的陈思诚的导演处女作品,这部很矫情很做作很文艺但又很模仿的电影还算是及格水平,四个故事渐入佳境,第一个乱性的故事简直是傻逼。第一面就上床还无T,为什么不被广电总局封了。刘嘉玲演技和人一样丑,斯琴高娃的演技是神一样的值得膜拜。
其实除了自导自演那部分,剩下几段都还不错,最后一段黄昏恋最催泪了;香港那对是来搞笑的吧,很欢乐;校园故事好纯情,耿乐比较帅,金燕玲气质好。虽然拍得浅显,还是很多真情实感。
由喜爱的剧引来对电影的期待,却真的是失望…这片子和97年的《爱情麻辣烫》有啥区别呢?噱头电影,拼凑的煽情故事。只能说还行吧,陈思诚对电影节奏的感觉把握还行。一直不喜欢陈思诚的表演,永远一副笑眯眯吊儿郎当欠抽的表情。好奇查了一下身世,果然啊,干部家庭出身,各种周折最后竟然还飞黄腾达…
我没去电影院看,自己在家里偷偷的看了,说句心里话,啥都不用演,只听见“爱情”这两个字,我就哭了,等字幕出来的时候,我记忆里的爱情片段都过完一遍了,才想起来,我还没看电影...
沖著我的Tony去看的 驚艷劉嘉玲 改變了我對她只是花瓶的印象 對婚姻的感悟 讓我似乎學到些什麽…
大段大段王家卫似的独白真是装逼得紧,为了显得自己高大上点也不至于这么作吧?最好的是梁家辉刘嘉玲那段,虽然也装了点,但至少还真实,斯琴高娃那段故事不怎样,表演没得说。最差的是台湾小清新,跟全片风格明显不符。最后的长镜是想跟Love一较高下?但是请搞清楚,不是把所有演员凑一起就叫有联系了
继LEGALHIGH的日本只有两家律所之后北爱又推出了北京只有一家医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