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围捕

La rafle,巴黎血色围城,The Round Up

主演:让·雷诺,梅拉尼·罗兰,加德·艾尔马莱,拉法埃尔·阿贡吉,雨果勒佛德茲,Joseph Weismann,Mathieu Di Concetto,Romain Di Concetto,Oliver Cywie,西尔维·泰斯蒂,安妮·波诺什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匈牙利语言:法语,德语,意第绪语年份:2010

《围捕》剧照

围捕 剧照 NO.1围捕 剧照 NO.2围捕 剧照 NO.3围捕 剧照 NO.4围捕 剧照 NO.5围捕 剧照 NO.6围捕 剧照 NO.13围捕 剧照 NO.14围捕 剧照 NO.15围捕 剧照 NO.16围捕 剧照 NO.17围捕 剧照 NO.18围捕 剧照 NO.19围捕 剧照 NO.20

《围捕》剧情介绍

围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2年,11岁的小约瑟夫(约瑟夫·魏斯曼 Joseph Weismann 饰)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盛夏六月的一个清晨,小约瑟夫穿着一件胸口缝着黄色小星星的衣服,正要兴致冲冲地去上学。旧货商邻居鼓励他好好上课,而面包师傅却开他玩笑。他的犹太小伙伴和他的家人在蒙马特高地学习和生活。即使这是块被占领的法国区域,他们仍然得到了暂时的庇护。然而这短暂的幸福和宁静,很快就崩塌了。 1942年7月16日早上,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冬季自行车赛车场里,一万三千名受害者被凶残的虏获在一起,准备运往波纳·拉·罗兰德集中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醉美人生极盗行动唐朝异闻录典范冬天的小苍蝇斯特莱克探案集:罪恶生涯第三季虽然我是注定没落的贵族,闲来无事只好来深究魔法执法者旺达·塞克丝:就是要搞笑卫道金刚车手精灵宝可梦:梦幻与波导的勇者路卡利欧星城谋杀案不可分割武林孤儿我的意外室友羁绊者世上若无樱荣耀之谁与争锋双姝疑云叶问前传刺客列传之龙血玄黄黄土高天Q弟侦探因幡基隆千疮百孔蜃楼谜香综合症魔菇瑞奇·热维斯:世界末日

《围捕》长篇影评

 1 ) 你先煽给我看。

今天想去电影院,随机选中这部la rafle,没想到是剂猛料,看的时候全场不断有哭鼻抹泪的声音,这声源也包括了我自己敢对反思二战的电影下恶评的人都得三思,所以这个题材本身是讨巧的。

《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朗读者》能想起来的这几部都从截然不同的层面表现这场人间惨剧。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题材,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反思的深度不敢妄言,但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么,感人么。

而这部电影机会恰恰是没走任何弯路地极尽煽情之能事。

影片讲的是1942年法西斯对巴黎城内犹太人的那次大围捕,表现作为法西斯同谋的法国警察围捕在城中生活的普通法国人,以及这场劫难之下的诸多人性缩影,友邻之爱,家庭之爱,还有有良心的小护士对犹太人的同情帮助。

这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是无功无过的,没有让人能记住的个人,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角儿也都是异常脸谱化。

影片中有打了几分钟酱油的让雷诺和因为《无耻混蛋》爆红的mélanie laurent但是风头更健的还是那三个可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讲话奶声奶气的nono.孩子虽是很难掌控的演员,可同时也是最好的催泪弹。

不禁让人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里面的那对小朋友,当两个小朋友一脸无邪的走进焚化炉的时候,我的心都快碎了。

而同时想起南京南京的结尾,那个自杀了的日本兵惹来诸多非议。

想是导演这一步跨得太远,反思的力度稍微超前了点儿,还没把好人的事儿整明白就开始有同情敌人的嫌疑了,碰上口味叼又单纯的观众不就是自己找骂么?

骗观众的眼泪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些眼高手低的导演同志们能整明白也挺好的了。

 2 ) 历史就是那么残酷

典型的二战题材,加上讲述的是犹太少年和儿童在集中营的非人生活,更降低了泪点。

护士出场的时候觉得很眼熟,后来发现是《无耻混蛋》中的那位电影院老板娘,她演的很到位。

这回让·雷诺大叔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可有可无。

其他较出彩的演员就是几个犹太小朋友了,其中有个叫Nono小男孩的给我印象很深,深蓝色的眸子,稚嫩的声音,单纯的言语,看他最后上了去奥斯辛威的火车竟觉无比心痛,最后当看到他幸存并被收养后,影院有许多人都抽泣了起来。

其间有带到好几段希特勒的镜头,导演估计是想用犹太人的水深火热来讽刺希特勒身边的歌舞升平。

可我总觉得这两个部分之间穿插的很生硬,没有达到导演预期的效果。

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下有个旋转木马,在这部影片中也影射了犹太孩子的处境。

当一切太平之时,木马运行着,看似平和,实则暗波涌动:一个党卫军在旋转木马前摄影,当拍到一个带着黄色大卫星的犹太小孩时,特意着重拍了那带有屈辱意味的大卫星。

纳粹打算围剿法国犹太人时,旋转木马遮上了灰色的幕布关闭运行了。

而战争胜利后,孩子们又开心的玩着木马,同盟军在木马前面留影。

俗语有物极必反。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有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可恰恰如此却反倒使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不过因为是二战片,还是给了四星,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没有抵抗力,尤其又是迫害犹太人的,因为这都是活生生的史实,历史就是那么真实和无情。

 3 ) 不喜欢这部电影

首先是结构松散,其次是剧情沉闷,尤其是后半部分,我都不想看了。

最后一点,就是此部电影有美化历史,弱化残酷的嫌疑,尤其是集中营里犹太人们跳舞的段落,让观众有一秒不觉得他们很悲惨,毕竟这是法国人自己拍自己国家的历史,弱化战争的残酷也许是有意的。

总之,《围捕》(又叫《巴黎血色围城》)是一部很平庸的二战电影。

 4 ) 让我来抱抱你

诚如一切拿孩子赚人眼泪的电影。

这不也毫无疑问的用了巨大的催泪弹,可是明知道孩子是惯用的伎俩,还是任由热热的泪从两颊流下来。

正儿八经的法国电影。

tres tres tres francais。

首先是让雷诺演的大卫医生和梅兰妮饰演的Annette 护士,两个人的感情一直就模模糊糊。

唯一亮点在于两人在集中营一起跳舞,稍微有些感情戏。

个人感觉。

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一段小插曲。

就说说我比较喜欢的几个情节吧。

在法国警察晚上准备好一起去抓犹太人的时候,那个好心的TATI一直在楼下大声通知别人,不怕自己受到伤害。

然后警察一层层的扫荡,楼下的妈妈听到连孩子都要被关押的时候,把头伸出窗外告诉其他人好好地隐藏孩子。

尽管大家都拼命的隐藏,可是也没几个能逃过纳粹的人员记录手稿。

之后大家都被关在了那个貌似角斗场的集中营。

这么多人都挤在一起,没有吃的没有喝的。

当警察长官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下令放水时,不少人用小小的纸片写下只言片语塞进年轻的警察的口袋。

面对这些。

在后来,长官只是说放一天假,把手上的小条送出去吧。

年轻的警察们相视的笑了笑,人性瞬间爆发。

最后,就是那些个孩子们。

一个个的个性都是那么鲜明。

最喜欢的两个。

Jo。

一个倔强的男孩儿。

从电影刚开场,他在旋转木马之前面无表情心中不平的看别人在旋木之上时,就奠定了他坚韧的个性。

犹太的牌子在胸前,他亮出来了,狠狠的给了那个摄影师一巴掌。

你不是想给我照相么,我是犹太的子弟,你看到了么,你还拍么。

后来,和爸爸妈妈分开,Jo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要离开。

经过还算顺利,逃出来了,然后看到同伴们搭乘着铁皮车飞驰过去,他直愣愣的站在铁轨边,我想,他长大了。

最后,又回到旋木边,他笑了。

然后是Noé Zygler。

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儿。

第一眼就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正太控。

他很亲切,记得某次在火车上,对面坐着一个叫Simon的男孩儿,长的好像他,也是说话不清不楚,思想简单,可爱透了。

可巧,剧中的哥哥也是叫Simon。

不免看的时候又带了一些个人情感。

孩子心心念念的想着死去的妈妈和妈妈肚子里的弟弟,叫做Julien的却未曾降临的宝贝。

他乐呵呵的跑去空无一人的大卡车,直到上了铁皮车,他才意识到亲爱的Annette没有在一起,他一直叫嚷着那个像母亲一样疼爱他的人儿,直到玩具熊都遗失了。

最后的最后,他在那幅画像后面出现时,我忍不住的放声哭了。

他不会笑了,只是木木讷讷的看着人,捧着画像。

还好不是彻头彻尾的杯具。

留了一些美好。

就这样。

也不错。

孩子。

让我抱抱你好吗?

 5 ) 精美的地中海风格装修

怎么说呢,这个题材本应该是比较让人期待的,是说二战时德国人如何迫害围捕法裔犹太人的。

可惜,结果,两个小时的片子里,除了那些房子里的墙纸装饰和家具地板木框等,让我意识到了这才是彻彻底底的标准的地中海风格的装修模样以外,其他的,也就只剩下了简单平淡而又平铺直叙的超级超级简单的故事情节。

看到最后,也没有发生啥曲折离奇的故事。

假如我哪天再有机会装修房子,并且有想法装个鲜明而又彻底的地中海风格的话,或许我会想到再找这部片子来看。

又或者,日后有空自己学学木匠的活,自己做些家具,再刷上个地中海的蓝绿色调?

哈哈。。。

片中的窗帘、墙纸、窗框、家具、地板、门线条等,都是一体的。

也因为这片子,我算是清楚地认识到了,什么叫地中海风。

 6 ) 人性的善与恶:

名为找猫实为通知犹太人的法国老妇哀求妈妈收留乔,不断说再见的法国儿童将女孩和婴儿送到神父那的妓女大喊犹太寄生虫,被煽动而不明真相的法国群众,嘲笑犹太人认为抓的好的法国贵妇,以及让贵妇闭嘴并质问“要把他们抓到哪去”的法国男人,还有同情犹太人,质问“他们做错了什么”的邻居抱怨一战前线都比集中地条件好的女医生认出伪装水暖队长妻子并说“装的不错”,但默许离开的卫兵让雷诺:有一天他们要为这一切负责消防员队长:坚持给犹太人放水喝,对禁止供水的士兵“你这行为是种耻辱”,给消防队员放一天假,发一张地铁票去送信、送纸条总统幕僚:当红衣主教的信不存在两次给警察局长写信,并故意禁食,面见局长的护士帮助隐藏犹太人的巴黎市民

 7 ) 说实话,看不下去

前面太糟了,讲七讲八,没个重点,铺张也搞得不好,哎,主要是在等让雷诺,但是拍成这样连兴趣都没了,评分还那么高,真不知道中国哪来的文艺青年那么多

 8 ) 以色列的建国史

驱逐犹太人与以色列建国小史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

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 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

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

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

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

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

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

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

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

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

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

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

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

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

这时奥托曼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传统犹太家园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烈火。

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

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

犹太祭司奥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

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Theodore Herzl)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

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Basle)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根据赫茨尔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

与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预期将有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绝对多数。

至于当地的阿拉伯人,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到1914年为止,巴勒斯坦大约有70万人口,61万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不到10万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托曼帝国与德国联盟。

这时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尔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

在此期间,只有俄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免被逐出,这些剩下来的犹太人,就成为英国的合作者,后来为英军与土尔其作战提供了帮助。

与此同时,英国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帮助。

英国政府就许愿给阿拉伯人,只要他们支持同盟国与土尔其人作战,阿拉伯在战后便可以独立。

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劳伦斯(T. E. Lawrence)的领导下,真的起来反抗土尔其人的统治。

但是战后,英国却否认了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承诺,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委托统治地”。

战后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约70%是阿拉伯人,30%是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时在英国本土,有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游说英国议会,最终促成了英国在 1917年11月签署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言允诺建立一个犹太家园,同时确保非犹太社区的权利和信仰不受侵害。

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如果德国向犹太人做出类似的承诺,会把国际上的犹太人拉向德国一边。

英国此举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并且通过暴动和罢工等手段向英国当局施压。

同时,阿拉伯人还策动美国介入此事,以便影响英国的中东政策。

阿拉伯领袖达迦尼(Aref Pasha Dajani)曾对美国派来的代表陈述说:历史已经证明无法与犹太人居住在一起,所有国家都不欢迎犹太人,因为他们吸所有人的血。

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也意识到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无法避免冲突,后来就任以色列国总理的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曾在1919年发表讲话说:没有人能找到任何解决办法,我们要这片土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国家,而阿拉伯人也要做同样的事情。

   英国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为了答谢麦加行政长官侯赛因之子阿卜杜勒曾为英国奋勇征战,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1921年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突发奇想,把约旦河以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了阿卜杜勒,这片土地是英国所管辖的巴勒斯坦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阿卜杜勒立刻就把这片地区改名为约旦哈西姆王国,并且在1946年得到了国王称号。

在巴勒斯坦的面积急剧缩小的情况下,在美国和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却仍在鼓动犹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领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

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的日益稠密,造成竞争加剧和经济萧条。

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大量购买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种田人流离失所,大量涌入城市。

阿拉伯人开始预感到大量欧洲和美国犹太人的涌入,会逐渐挤走缺乏商业竞争力的阿拉伯人。

而且,外来移民炫耀自己与大多数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当地人的嫉恨。

在1929、1930和1931年,犹太人定居点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装袭击和恐怖威胁。

   恰在此时,纳粹在德国掌了权,并开始了迫害犹太人的暴行。

当犹太人的遭遇开始为人所知时,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宽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额。

1933至 1935年间,获准移入的犹太人在13万以上,而非法移民数以万计。

巴勒斯坦从那时起变成一座充满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

恐怖主义遍布了整个地区,英国当局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秩序。

1942年,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集会,通过了比尔特摩纲领,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支犹太人的军队。

不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进入了全面备战,双方大开杀戒,巴勒斯坦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战场。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

西方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

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

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暗杀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

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

1947年4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

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强,却只得到43%的贫瘠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

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 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拒绝承认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二、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从1948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正规的战争。

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

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

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

但随着以色列在 7月的大举反攻,停火被打破了。

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

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厉攻势隔绝了埃及的军队,迫使阿军接受停火(1949年1月7 日)。

   1949年7月阿、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并没有实现和平。

大约40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逃离以色列,滞留在以色列边境的难民营中,这成为日后阿、以冲突的重要原因。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英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在幕后支持阿拉伯联盟,而苏联却支持以色列,这与后来几次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

战后,阿拉伯国家对军事上的失败,备感失望和耻辱,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先后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交替,使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政治出现全新的格局。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从1949到1956年,联合国监督执行阿、以停火,推迟了冲突的到来。

在这期间,大国列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美国、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

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Abdal Nasser)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并且征用运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人)的财产,英、法为了报复,唆使以色列进攻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集结空军和陆军力量,入侵了埃及的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

同时,英、法还直接介入了战争,使世界舆论哗然,一致谴责以色列的入侵和英、法的干预,这一事件几乎酿成了一场威胁世界的危机。

11月6日,在美、苏的支持下,联合国调停双方停火。

这时,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通往亚喀巴湾的入海口。

但在1957年,以色列又不得不将加沙地带交由联合国管辖。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    整个19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

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

1967年5月,纳赛尔要求联合国部队从埃及完全撤出,并且关闭了亚喀巴湾这个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入海口。

以色列所做出的反应是向埃及和它的阿拉伯联盟发动闪电进攻。

   1967年 6月5日,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一举摧毁了阿拉伯联盟的空军力量。

依靠空中优势,以色列步兵在3天内就占领了西奈半岛,大兵长驱直入地压向约旦边境。

到6月10日仅短短的6天之内,以色列军队夺下耶路撒冷老城(后来永久地吞并为以色列领土),占领了战略地位重要的戈兰高地(Golan Height),陈兵叙利亚边境。

这场战争史称“六日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在6天内遭到重创,叙利亚随即接受了停火,让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叙利亚半岛和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因战争而关闭。

以色列还宣称不会放弃耶路撒冷和其他占领的领土。

纳赛尔的政策以灾难而告终,他本人3年后去世。

而以色列大获全胜,民族情绪高涨。

这场战争为日后的无休止的阿以冲突种下了苦果。

到今天巴、以谈判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以色列在这6天内拿下的关键的地区,巴方要求以色列归还这几处战略要地,而以色列岂肯轻易放手。

这次战争的后果为巴以关系的未来,投下了暗淡的阴影。

   四、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1974年)    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认为自己谴责以色列的声音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埃及总统萨达特(Anwar Sadat)决定趁10月6日犹太人的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

埃及和叙利亚分别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展开进攻,伊拉克也加入了进来。

以色列毫无准备,措不及防,几天后才完成战争动员。

但很快,以色列又把叙利亚和埃及赶了出去,并且在战争的最后一刻,成功地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突进敌人原来的防线,但是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7天的激战在美、苏两国的联合压力下结束,阿方战果甚微,但却表明了以色列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开始衰落了。

埃及和以色列在1974和1975年分阶段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不在苏伊士运河区进行战斗,以色列把西奈油田归还埃及,埃及向以色列开放苏伊士运河。

1977年11月,萨达特访问了以色列,埃、以两国关系和缓了。

同时,埃及和叙利亚恢也复了与美国中断的外交关系,中东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    从1978年起,巴勒斯坦的游击队以黎巴嫩为基地对以色列实施恐怖破坏,同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雅瑟尔•阿拉法特的精明,使他后来成为世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以色列强硬政府决定在1982年6月,对巴勒斯坦进行一次惩罚性征讨。

贝京的国防部长沙龙宣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40公里的缓冲带,来保护以色列的北部边界,同时暗中计划消灭巴解组织。

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队入侵了满目创痍的黎巴嫩,一场混战后,将这个小国一分为二。

叙利亚介入了这场战争,以保护其水权。

以色列将战火引到贝鲁特城,并且屠杀了两个集中营的数百名穆斯林平民。

最终,沙龙成功地将巴解组织赶出了黎巴嫩。

从以色列建国的漫长过程到5次惨烈的中东战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围绕着巴勒斯坦,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

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有更大的合法性,并且力图通过暴力来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

双方的历史学家也通过历史叙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根据的,犹太史学家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圣经记载、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和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试图证明犹太人对巴勒斯坦拥有合法权利。

而阿拉伯的史学家则往往强调犹太人的移入,造成了多少阿拉伯人流离失所,双方很难达成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英、法、美、苏等大国,总是在扮演公正无私的裁判国形象。

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又总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利益,利用双方的矛盾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虽然前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曾先后承认了以色列存在的现实,但阿、以当前争执的核心仍然是,阿方要求归还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这在以色列看来是不可能的。

后阿拉法特时代不容乐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系的未来道路,仍然是漫长崎岖的。

(改编)

 9 ) 《围捕》:黑暗之中的光芒

2009年法国首次公开承认历史上的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在二战时曾根据纳粹德国的意旨,把生活在法国的数万名犹太人送到了德国设立的集中营。

法国电影《围捕》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法国排犹运动的前期,在这个一度被视为禁忌的事件中,包括4000多名孩子在内的13000名犹太人被捕并被送往集中营,最后仅有25人生还。

而当年法德当局原计划逮捕的犹太人是20000多名,但是在很多有良知的法国人的帮助下不少犹太人逃脱厄运,可见即使再黑的黑暗之中也会有微弱的光芒。

和《辛德勒的名单》、《伪钞制造者》等大批反映犹太集中营事件的电影相比,《围捕》几乎没有多少展示排犹暴力的镜头,而重点放在了表现亲情和人性良善上面。

对于笼罩在片中人物身边的黑暗和心中的痛苦,导演有意使之边缘化和模糊化,但在这种被“温柔化”的氛围之下,影片的悲怆丝毫没减弱,同样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影片开始,在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旁,一名正在拍照的德国军人的相机镜头内突然闯入了一个小孩,他胸前的那颗黄色的星星让这名德国军人勃然变色,而随后影片中佩戴黄色星星的人越来越多,这预示着在1942年二战正酣的时候,在德国、波兰等犹太人惨遭屠戮的时候,法兰西曾被很多犹太人视为避难所。

尽管面包店的女老板表现出鲜明的排犹情绪,但是另外的很多法国人依然对犹太人友好,这让大多数犹太人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清晨的微风中偶尔带来的一两粒沙子而已,法国政府是不会抛弃他们的,与生存相比,这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只是他们忘记了胸前的那颗星星是一个凶兆,一个和平宽容而富于人道主义的政府怎么会把同属上帝的子民人为地加以区分呢?

而种族主义的直接特征就是首先要把人群按照不同的种类做出严格的区分,佩戴了那颗星星就如同待宰的羔羊被标上价格标签一样,厄运只是早晚的事情。

于是,当影片中约瑟夫一家还在讨论法国政府会不会继续对他们友好的时候,维希政府和德国纳粹已经开始密谋围捕了。

少不更事的约瑟夫正在父母面前煞有介事地模仿希特勒的疯狂讲演时,画面突然一切换,立刻变成了真的希特勒的歇斯底里的讲演:消灭犹太人!

这应该是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

一边是犹太人寄人篱下但平静快乐的生活,另一边是邪恶力量的磨刀霍霍。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当军警们粗暴地破门而入时,覆巢之下再无完卵。

人性是不会彻底被湮灭的,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候。

电影的后半段把重点放在了善良的法国护士莫诺(梅拉尼.罗兰)的身上,从这10000多名犹太被塞到冬季自行车赛场时,她就自觉地开始了人道主义行动,在让.雷诺扮演的犹太医生被限制了自由之后,这种行动一直持续到最后。

只是很多人还不相信这些犹太人的命运是死亡,毕竟种族灭绝是超过大多数人心理极限的事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上帝打了个盹,只可惜,上帝经常打盹,而且有时还一睡不起。

在围捕过程中,有人自杀有人逃走,在集中营中也有拳脚相加的暴力,也没有出现赤裸裸的处决犹太人的画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影片的震撼力。

影片以男孩约瑟夫和护士莫诺的感情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离死别为重心,表现的是人性的良善以及围绕在这些感人力量周围的强大的邪恶力量。

我们看过很多反映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苦难经历的电影,我们只能远远地无比同情地看着那些无辜死去的生命,同时也惊愕而厌恶地看着实施这些暴力的刽子手,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真切地揣摩和理解对犹太人的那种仇恨到以至于非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的思想。

然而有一点可以明确,这绝非希特勒一个人的过错,希特勒只不过是反犹太群体中最疯狂最极端的一个代表罢了,他真正的作用在于推波助澜,倘若没有长久以来深埋于普通民众心中的仇视犹太人情绪,这样的人间惨剧是不会发生的。

尽管上帝教诲他的子民要仁爱,但是有时这只是教徒们挂在口齿之间的华丽词藻,当资源和欲望受到挤压时,他们就会把上帝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去。

而就在不久前法国政府又开始驱逐吉普赛人了,只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文明的发现已经不允许太野蛮的方式,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惨剧而只是牢骚。

但是历史上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疯狂灭绝实在太多了,心有余悸之外有时很难确定人性之中到底是善多一些还是恶多一些,唯一的希望是在人类的不断自省之中抑恶扬善。

《围捕》可能是反映犹太人集中营历史的电影暴力色彩最弱的一部,着力表现的是家庭和个体在历史的洪流里的无奈,在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生命是如同草芥一般微不足道。

影片中在室内自行车赛场中的一个长镜头中,充满了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局促的空间压抑的气氛,庞大和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

黑白的影像资料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历史质感,透过天真的儿童的眼睛,将这种历史深处的罪恶又一次挖了出来。

如果《美丽人生》是笑中带泪的先喜后悲,那么《围捕》就是苦中作乐的先悲后喜,在战后,莫诺和死里逃生的男孩约瑟夫偶然重逢,历经劫难喜极而泣的场面充满了悲剧美,让影片在情感上更加丰润。

不断地唤醒记忆是这类电影的历史责任,历史的黑暗之中的光芒也同样需要有人知道。

 10 ) 《巴黎围捕》——艳阳下的凛冬

历史永远在重复自己,遥远的屠杀其实就发生在几代人之前。

本是一个假期,刚刚看完了《头号玩家》,还没有从斯皮尔伯克建造的酷炫未来世界里清醒过来,又接着看了《巴黎围猎》,这场发生在1942年夏天的屠杀,距离今日仅仅76年,还不到一个世纪。

太平时期永远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

斯皮尔伯克的《辛德勒的名单》带来的震撼还犹记在心,不过黑白色的背景总会让人误以为是发生在很久之前,然而在这场巴黎的围猎里,赤裸裸又一次揭开了往事的伤口,这个伤口依然鲜红、未曾愈合。

影片一开始是一段真实的黑白录像,希特勒已经占领了法国,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巡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

曾经在《起名风波》这部法国片里我还有些诧异,为什么左派的知识分子会对小舅子准备给孩子起名“希特勒”(同音不同名)有那么激烈的反应,那么在这部电影里就会很好的诠释了这种激烈的情绪来由。

二战的战事不再讨论,关于犹太人和集中营的电影也看过不少,但是大多还是从旁观者或者是营救者的角度来讲述,更多揪心的是对影片中人物命运的走向。

而在这部电影,没有机会去感到紧张,有的只是深深的恐惧。

就如片中逃脱的那个小孩所言:我们害怕的不应该是死亡,而是生存。

死亡已经成为一条提前到来的必经之路,如何能够生存下去,才是真正让人害怕的。

整部影片的主角不是面临灭绝的男人和女人,而是未成年的孩子们,懵懂而纯真的眼睛里还不理解死亡的含义就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的残酷。

影片从开篇不久就开始赚取我的眼泪,尤其是在家有两宝之后,看到和她们同样年龄的孩子们遭此灭顶之灾,让人怎能不泪奔。

占领区的巴黎,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只有犹太人胸口的六芒星提醒着风雨欲来。

越来越严酷的规定,给这个艳丽的夏日添加了一抹阴暗。

约瑟夫年仅11岁,和很多犹太人一起聚居在一个院子里。

他们依旧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做游戏,妈妈们安详地在院子里织毛衣,只有被辞退的爸爸的到来可以提醒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似乎都与战争毫无关系。

然而就在犹太人对法国人盲目的信任之中,这场风雨加紧速度地赶来了。

法国当时的傀儡政府,成立了秘密警察学校,配合德国人对巴黎境内的犹太人进行了围捕,比德国人的残忍更加残忍。

所有犹太人就如圈在包围圈里待宰的羔羊,还茫然不知自己即将见面的屠杀。

地中海上的法国还是艳阳高照,二战席卷了大部分的国家,巴黎已经被围攻,然而在这段短暂平静安宁的生活里丝毫看不到战争的硝烟。

正因为此刻阳光的明媚和紧接而来的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才会让处于旁观者状态的我更加无奈和无助。

命运的镰刀已经高举到了头顶。

划定围捕目标——成立秘密警察机构——制定围捕计划——集中圈禁——分散消灭——加紧火葬场修建,这整个一套流程如此残酷而又冷静。

德国人的严谨高效带来的是法国犹太人的灭顶之灾。

法国户籍制度的完整健全,助长了这场屠杀的可执行性。

影片中短暂而高效的围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勇敢的巴黎人:有房东太太彻夜不眠守在门口,就为了在发生围捕的过程中好及时警醒大家;有邻居家善良的太太,冲到诺诺家,假装诺诺是自己的孩子想要将其带走;有偷偷收留犹太孩子的普通家庭;有挺身而出、解救陷入困境的诺诺姐姐的善良妓女们;有坚定信仰、帮助犹太女孩的牧师;有干着脏乱工作却能挺身而出的水管工。。。

正是这些勇敢而善良的巴黎人,藏匿和帮助了上万的犹太人躲过了这次浩劫。

然而排犹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事情,整个欧洲普遍排犹。

也不是所有围观者都是如此善良和勇敢,还有很多幸灾乐祸、口出脏话的巴黎人对围捕表示了赞同。

影片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讲述这段历史,更多的是从这段历史里讲述人性、揭露真相、警醒未来。

进入到自行车赛场的体育馆里,密密麻麻聚集了一万三千名犹太人。

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我们看到了一层一层密集的、惶恐的犹太家庭。

这个本该承载欢乐的体育馆里装满了即将被毁灭的人群。

善良的莫诺护士是整场事件的见证人。

她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帮助着孩子们,然而在这场残酷的种族清洗中,一个人的力量真是微乎其微。

让·雷诺大叔高产不断,又以一位犹太医生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之中。

他以一种达观来看待整个事件,坚信这些侩子手终会得到审判,然而他个人的命运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导演用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来小心翼翼讲述这样的故事。

从体育馆到集中营,短短的行程中走过了夏日浓郁的树荫之下,远远走来的人群不像是走向死亡,更像是结伴来出游。

集中营里偶尔的一顿较丰盛的午餐在音乐的伴随下像是一场欢愉的午后聚会。

然而这一切看来温馨明媚的场景并没有丝毫削弱这场屠杀的残酷,只是让人们还有机会在死亡来临之前微微享受到些许团聚、爱情、亲情和人情味。

短暂的集中营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地是男人被带走了、女人被带走了,相互之间简单的挥手就已经成了永别。

当看到孩子被强行从母亲身边带走的那一刻,我的眼泪简直止不住了,多么残酷的人才会用如此方法来强行拆散母子。

一万三千名犹太人仅仅只有25人生还,运抵集中营的4501名孩子无一幸免。

影片结尾,莫诺护士收养了一百多个孩子,并为幸存的犹太人们提供寻找彼此的机会。

当我们看到幸存的约瑟夫,喜极而泣的场景让这部悲情电影增加了些微温暖。

而当莫诺看到了照片之下的诺诺之时,让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也在感谢上帝了。

可爱的诺诺,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整部影片泪点,不管是悲还是喜。

影片结束了,历史还在滚滚向前,这不是唯一的种族清洗,这也不是人类仅有的大屠杀,然而历史总在不断重复自己、不断周而复始。

只希望未来,不再有历史。

犹太复国主义,看完就明白了,为什么犹太人拼死都要拥有自己的国家!

《围捕》短评

今天再看这个,勉强2分

6分钟前
  • 老梅
  • 较差

同莎拉的钥匙

9分钟前
  • Jifferney
  • 还行

唠唠叨叨 臃长节奏慢

12分钟前
  • oudanny
  • 较差

啥都没拍出来

14分钟前
  • Bad Joker
  • 较差

看这个的时候刚好日本9级地震,突然觉得不忍心 屠杀来前的日子

17分钟前
  • AntoniaHe
  • 力荐

总觉得过于琐碎,好在琐碎处有很多细节都展示出了人性的伟大,最后出来的勇敢的法国人民帮助隐藏了1万多名犹太人本想呵呵,但是想想确实,恶心的是当时的傀儡政府,他们真是连在大街上帮助犹太少女隐瞒真实身份的妓女都不如。最后诺诺出来后泪奔了。。。

18分钟前
  • 九转大肠溜得滑
  • 推荐

每一个场景都漂亮,还有蓝眼睛的小男孩,精灵。

20分钟前
  • 刘小白
  • 推荐

以儿童的视角出发 我没有办法不被这种战争丑态下的闪亮人性所感动~~多次倒退到女护士再次遇到两个孩子的镜头 。。真的好感动~~

25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法国人拍的片总是这么不痛不痒的……几个小美少年的表演抢了大明星让.雷诺的风头。

29分钟前
  • 小台
  • 还行

旁觀他人之痛苦之餘,角色與意識形態都是面目模糊。若要拍死人的照片,也請拍得好一點,不要當了罪人又宣揚不了深刻的訊息,反加插無謂的枝節。浪費了題材,二戰片種不可亂拍。

32分钟前
  • プン
  • 较差

现在看不了这种题材电影了

34分钟前
  • Kern
  • 较差

GOOGLE的英文翻译还真是烂~

39分钟前
  • MegaMind
  • 推荐

总不忍看到这些,但忘记这些就一定会重复悲剧!只是剧作不慎缜密,有些枝杈显然是多余的,结尾有点好莱坞。

43分钟前
  • Harry
  • 推荐

nono出现的一瞬间 足够震撼 无意间下载的电影 竟然列入一只手数得出赚我热泪的作品之一 惊喜

44分钟前
  • 哈库那玛塔塔
  • 力荐

看不下去

4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此片拍得肤浅、矫情、混乱,缺乏艺术内在的张力,拼命想赚眼泪而忽略了剧情整体浑厚的表达。

46分钟前
  • 恋恋风尘
  • 较差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戰,兒童視角,反省。

49分钟前
  • lucy's sad
  • 还行

请告诉我这部混乱的流水账在讲什么?

54分钟前
  • Putin 547
  • 较差

平铺直叙的夸夸其谈,演员像跑龙套一样匆匆过场,二战的题材不知道拍没拍烂,这部是平庸至极。(配乐有一处还盗版面纱吧,= =)

55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从片尾旁白字幕上看是想写法国人对犹太人的保护,但全片又在写集中营的生活。其实,要么像辛德勒名单一样专门说种族间的人性,要么像美丽人生一样专门说犹太人自己对童心的保护,要么专门控诉德军的残忍。群像描写也可以很有力,但导演什么都想包括,什么都没表达好,成了一篇流水账

60分钟前
  • 白鱼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