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变化的,阿童木的爱心和善良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我们自己,所以不要再苛求阿童木什么,如果你真的要怀旧,那就干脆去看老版的碟子算了。
其实,影片还是非常不错的,比起我们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电影好看多了,尽管《喜羊羊》票房过亿。
阿童木能够教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是善良勇敢爱心,这些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失的,这也是值得我们观看的原因。
而且影片为了取悦中国观众还特意增加了来自中国的女主人公哥娜,作为国人,也应该支持一下此片才对。
《阿童木之歌》 歌词越过辽阔天空,啦啦啦飞向遥远群星, 来吧,阿童木,爱科学的好少年。
善良勇敢的,啦啦啦铁臂阿童木,十万马力,七大神力,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穿过广阔田地,啦啦拉潜入深深海洋, 来吧,阿童木,爱和平的好少年, 善良勇敢的,啦啦啦铁臂阿童木, 我们的好朋友啊,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我们的好朋友啊,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我看完电影版《阿童木》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忽然蹦出了这首歌的旋律。
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从当年那个“爱科学的好少年”已经变成中年猥琐大叔,但我还是能够完整地把这首歌唱出来。
(不过电影版里是没有这首主题歌的,估计可能是因为版权问题没有谈拢?
)我查了资料才知道,黑白版的《铁臂阿童木》是198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估计之后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做过重播,因为我印象里在电视上看到《铁臂阿童木》没那么早)。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海外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在我的记忆中也一直是黑白的──因为那个时候普通人家里只有黑白电视,而且还不是人人家里都有,一到时间大家都得挤在某人家里一起看。
这首主题歌最后的画面我一直记忆犹新──阿童木脚下喷着火焰降落在地面,因为这个画面结束之后故事就正式开始了。
伴随着阿童木动画片一起留在记忆中的,还有阿童木的“小人书”。
这套阿童木“小人书”应该是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全套应该有15本,只是小时候也没什么零花钱,所以都是借着看的。
作为一个传统悲剧,等我有钱买这套书了,这套书也买不着了。
零零碎碎说这么多,主要还是借机感慨一下,能在电影院里再看到阿童木是一件让我很开心的事情。
虽然在影院里上映的《阿童木》2009电影版和我小时候看到的动画片在故事上关系并不大,但它还是那个十万马力的阿童木。
闲话扯完说正事。
电影《阿童木》虽然完整继承了动画片《阿童木》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设定,如天马博士、茶水博士都在,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必然要在故事结构和具体人物设定上做出相应的改编,才能符合电影化叙事的需求。
从目前的这部电影版《阿童木》来看,我觉得它成功地做到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让一个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经典动画形象在大萤幕上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于那些迷恋过去动画版的观众来说,如果你只是为了怀旧,那么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有点失望。
电影版《阿童木》基本上重新结构了阿童木的故事,除了必要的关键人物外,几乎所有的电影人物都是重新创作出来的。
我作为一个被电视动画版深深影响过的观众,其实是很理解目前电影版故事的这种改动,因为电影和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故事载体,所以讲故事的方式和重点自然不会相同。
用电影版里的一句台词稍加改动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不要迷恋过去,过去只是一个传说”。
电影版《阿童木》是一部定位非常明确的青少年电影,它讲述的其实是一个跨文化的故事主题:青春期的孤独和成长。
尽管阿童木这个人物形象有着不可抹杀的日本动漫文化基因,但在好莱坞创意流水线上被重新打磨过后,现在的这个故事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行世界各国主流文化的通俗故事,那就是一个天赋使命的少年,如何经历重重冒险,重新发现自我,接受与生俱来不可逃避的命运,并最终成长为一个英雄。
对于那些期待满足怀旧感的中年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故事太过于幼稚和简单;但对于那些青少年观众来说,这样的一个故事,却能够在银幕上反映出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向往和忧虑,在一个充满奇妙幻想的世界中,最后看到的却是内心在这个奇妙世界中的映照,并和自己身边的生活关联起来。
当机器人阿童木被作为天马博士儿子的替代品被制造出来后,天马博士痛苦地发现,这个机器人并不是他的儿子。
阿童木发现了自己的机器人身后后,他开始面临一个青少年成长题材电影中的永恒母题,那就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当然,作为一部努力面对最大多数观众群体的家庭动画电影,这个故事是不会在这个深奥的终极哲学主题上过于纠缠的,它只是将这个无解的问题变成一个故事的推动力,并很快将这个复杂的人生命题悄然转换为一个青少年话题:一个内心纯净的孩子,该如何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和欺诈的成人世界?
作为一部能够全家一起观看的动画片,在这个经典话题上,《阿童木》也乖巧地给出了一个传统价值观意义上的答案,那就是要相信爱,相信家庭,勇敢地长大成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作为一个对比,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马蒂尔达也向杀手莱昂询问过这个问题。
马蒂尔达:生活一直都这么痛苦吗?
还是只有在童年的时候?
莱昂:一直都是这样。
从这个问题的答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电影版《阿童木》故事的基本价值观。
不过作为一部动画电影,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几乎已经可以被算成是优点了:在国内的动画片甚至是电影中,有多少电影能够给出这种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判断呢?
一个纠结的童年和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
作为一部中日美三国合拍的电影,《阿童木》这个电影中各方的分工很明确,日本出版权,美国出创意,香港出人工,内地出资金(好像和咱们“世界工厂”的定位挺契合)。
现在的这个《阿童木》经过这么一番复杂的血统混合后,它已经很难定位是哪个国家的电影了。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这个故事才会被改造成现在这个有点“和而不同”的模式:努力迎合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并从中寻找基本共同点。
所以我们在里面能看到环境保护,人和机器的关系,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还用捎带手讽刺了一下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幽默搞笑,伦理亲情,各种流行商业片元素都被有机地组合了起来,而且还能被统一在青春成长的主题之下,这种编故事的方式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
尽管阿童木有着日本动漫的文化基因,但在电影版中,阿童木已经是一个典型的“美国银幕英雄”形象。
作为一个银幕上的美国式英雄,阿童木拥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孤独,勇气、领袖气质和邪恶的敌人,以及需要英雄去保护的的女性同胞。
在《阿童木》电影中,阿童木这个银幕英雄的勇气并非来自十万马力和七大神力,而是来自他内心的道德感和良心,从而指引他去完成天赋使命的命运,并以牺牲自我来拯救大都会和其中的人们。
这一点更是美国式的银幕英雄所具有的共性。
而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加完美,一个邪恶的、执着的、强大的敌人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阿童木这个小英雄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垫脚石,电影中的大都会总督是一个此类商业类型片中不可或缺的大反派。
这位智商不高而且邪恶到底的总督属于典型的反派形象,这个一根筋的坏人在片中贡献了份量很大的搞笑桥段,每次阿童木需要有坏人出来让他打怪刷分的时候,总督就不失时机地出现,实在是让人觉得不打丫一段就对不起他。
(他的很多台词明显能看出有影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嫌疑。
本片编剧也是美国人,估计拿小布什开涮已经成了好莱坞最流行的“打豆豆”游戏)。
不过作为一部家庭动画电影,《阿童木》里尽管有不少非常激烈的打斗场景,但这部电影里其实只死了一个人,那就是天马博士的儿子托比,而且还是因为剧情设定不得不让他死(不然就没阿童木什么事了)。
片中出现的其他所有坏人,包括最后的终极大反派都没有死,可以说很照顾低龄观众。
作为一部在故事风格上完全继承好莱坞血统的电影,《阿童木》中出现了几个精彩的配角形象,都是好莱坞商业类型片叙事规则中经常出现的经典形象。
如“机器人三剑客”、“垃圾桶”、“擦窗二人组”等,虽然对故事主线的叙事推进并无直接联系,但它们的出现仍然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喜剧气氛。
就我个人来说,“擦窗二人组”虽然只是客串了两场戏,但它们的精彩表现和《机器人总动员》里那个被关在飞船外面的那个倒霉蛋焊接机器人不相上下。
本片在国内上映的时候只有配音版,作为一部动画片,此次的配音版绝对算是一个“亮点”。
里面有很多台词已经在网上流传了,例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效果相当雷人。
可能是因为在内地发行的需要,片中还出现了不少中国元素,特别是一部分配音台词,我都怀疑是为了内地市场需求而后期修改过的──女主角睁着蓝色的大眼睛说完“我是中国人”后,全场都笑了。
本片是一部传统的3D动画(真是今非昔比啊,3D动画都变成“传统”了),在3D动画片全面立体电影化的今天,《阿童木》没有成为一部立体电影让我觉得有点遗憾。
由于3D动画片的制作特点,只要能够增加20%-30%的投资,3D动画片就能完成立体电影化改造,在目前国内立体影院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一部3D立体动画片的市场份额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因为技术部分是香港公司完成,所以电影有了很多中国元素在内,但就以此为中国动画电影进步的表现,则莫免有东施效颦的尴尬了。
动画片是拍给小朋友看的,所以故事应当简单明了,主题则是言善罚恶之鲜明。
和小时候的阿童木有区别,总感觉那时候的可爱可亲,人都是靠回忆和记忆来温存故去,所以发黄的照片总能勾起情感的共鸣。
比之过去,我们爱。
比之现在的将来,是我们孩子的记忆和可爱了。
可惜的是,第一次带孩子进电影院,可结尾时她酣然入睡。
《铁臂阿童木》是我小时候最早看过的日本漫画书,那时候没有钱买,都是借来看的,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从那时起知道了作者手塚治虫,了解了他的传奇经历,还曾一度非常崇拜他,并想学习画漫画呢。
我想很多八零后和七零后来看这部片子,都是想找回那份童年的记忆。
看着多啦A梦电影版被一拍再拍,这部《阿童木》确实是很应景的片子。
回忆总是美好的,庆幸的是,电影没有打破我们美好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进影院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影片的故事根植于原著,却又完全脱胎于原著。
多国部队的制作阵容,使整个故事加入了迎合东西方观众的种种新的元素。
作为中国最早引进的动画片,《阿童木》在中国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加之中国的投资方,于是故事中加入了很多中国的元素,甚至连原著中没有的“女一号”也来自中国。
作为美国人参与的影片,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当然也少不了,阿童木的强大威力也跟这一主题非常契合。
另外,影片中加入的“总督”这一角色,以及他利用武力来谋取权力的情节似乎也在影射过去美国的政治,对于习惯了辛普森一家幽默方式的美国人还是非常受用的吧。
从故事主线上,影片还是非常尊重原著的。
阿童木虽然是一个机器人,却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情感。
他在维护正义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无私无畏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能像阿童木那样脚下有个火箭筒,眼睛可以当探照灯,曾经是多少人儿时的梦想。
人物上,除了阿童木,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天马博士和茶水博士,他们的造型跟我们之前的印象差别不大。
新加入的机器人三剑客,为影片带来了很多无厘头的台词,虽然戏份不多,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总督”作为这部电影版的最大反派,推动了整个剧情,地位不可或缺。
比较失败的人物是来自中国的女孩儿,她的戏份加的都很生硬,造型也设计的比较拙劣,可能是为了迎合来自中国的投资方吧。
哈马作为影片的第二反派,本身并没有出彩之处,但是王刚老师的配音使这个人物也成了一个亮点。
另外想说一下我看完影片以后一些奇怪的想法。
首先那个叫大都会的空中城市怎么那么像《第九区》里面的外星飞船啊,跟《天空之城》更有着很多相似。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抄袭。
所谓与地面隔绝的大都会,似乎在预示着污染给地球带来的灾难,从而使影片具备了另外一层倡导环保的光环。
但怎么看,那个漂浮着的大都会都让人觉着怪怪的和故事不相干。
其次影片中的机器人大乱斗,好像山寨版加幼儿版的《变形金刚》,那种红色和蓝色的晶体好像《变形金刚》中的能量块,看来大乱斗和能量的争夺,是东西方机器人影片永恒的主题啊。
最后影片的末尾,外星大章鱼入侵,阿童木又毅然投入到新的战斗中,看来阿童木系列还要继续拍下去,真担心他的蓝色晶体还够不够用。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成功的把我们儿时的小英雄再一次投射在大屏幕上,虽然它显得有些简单和幼稚,可谁又会嫌弃自己最初的梦想呢,那毕竟是我们成长开始的地方。
2009年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70后,80后的“动画怀旧年”,《七龙珠》、《变形金刚》、《阿童木》三部在中国那个时代引起轰动的作品都陆续变成了大屏幕,《七龙珠》成了校园偶像功夫片,《变形金刚》成为了一场机器人show,而姗姗来迟的《阿童木》不知道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其实说句实话,《阿童木》更多是70后的回忆,因为这部80年代初就登陆中国的动画片(同年底漫画也出版),对于大多数刚刚出生的80后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别以为你真的可以记住6岁以前的事情,这基本上是不靠谱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对《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七龙珠》更有印象,因为那时候我们已经长大了一点。
我以前也就是知道阿童木这个名字而已,真正开始看漫画是初中以后,九十年代中期是当时中国盗版漫画的鼎盛时期啊,一口气就看了很多,这部被誉为日本漫画的开篇之作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线,画风简单,语言简要,造型简单,这个有点像“米老鼠”的阿童木和当时大多数追求烘托效果,人物优美,语言幽默的漫画不一样,在当时被《圣斗士星矢》的动作效果和《七龙珠》的奇幻剧情所吸引的我,可以说,看《铁臂阿童木》绝对是不一样的体验,这部看似最简单的作品,却因为期间一直若有若无的忧伤情绪吸引了我。
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始终固执的认为,阿童木并不是一个光明的故事,手冢治虫先生笔下的未来并不是一个“美丽新世界”,那个世界有强权统治,有局势对峙,有钢铁城市,有水泥森林,更有形形色色的被利用的机器人……而作为正义使者的阿童木更不是一个乐天派英雄,他是因为他的父亲天马博士不要他,他被遗弃才被茶水博士改造成超级英雄;他一次次在最后一分钟拯救世界,却又被很多人指责能力太强;他好多次都差点就被危险折磨的支离破碎,却没有人能和他一起承担*他很强大却又很孤独。
基本上阿童木也是严格遵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塑造的,即不能伤害人类,服从人类,也不能看到人类受到伤害,阿童木是完美的,而当时的时代是残缺的,所以注定了他会很受伤:他可以一次次拯救人类,可以一次次相信人类,却拯救不了他们的心灵:贪婪、自私、狡诈、欺骗、伤害、凶险这些人类的劣根性,不管科技发展到了什么时代,都会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
在科技和工业达到鼎盛的时代,人类可以任意处置机器人,人类可以随便伤害机器人,而机器人只能服从和承受。
机器人是否该因为被人类利用而承担罪名?
人和机器人的关系究竟如何?
在一项技术被滥用后,该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规范它?
这部作品就是如此深深地反映出对人类社会未来和人类发展的担忧和警示,更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人类和科技的微妙关系,而这样的担忧在现在看来甚至正在走向现实。
这是战败的日本对战争的反思(当时日本的反思比现在多多啦),也是对当时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担忧,《铁臂阿童木》是如此的贴近时代而又超越时代。
(后来我又看了手冢治虫的《怪医秦博士》,发现他的作品的主题一直都是如此,用漫画的方式探究人性,每个时代,都是有光明,也有黑暗。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这部脱胎于《阿童木》的电影,也是探讨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
那个希望变成真人的小机器人,那个没有什么特殊本事的小机器人也是如此打动人心,其实,我想如果有可能,阿童木也只是想要做一个平凡的小孩子,成为天马博士的儿子,而不是什么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而这样的故事也许在内心深处,才是手冢治虫最愿意表现的,但是那样的阿童木还会向这样受欢迎么?
所有的成长都是寂寞的,英雄都是矛盾的,也都是悲剧性的,正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才能得到更多的人喜欢,阿童木就这样成为了时代的英雄,虽然孤独,却一直前行。
怀旧是一种情结,但不应该成为潮流风尚,甚至成为一种是时尚文化,当漫天遍地的“阿童木”宣传攻势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看过这部漫画而走进电影院呢?
不过我还是愿意在大屏幕看到他,不过我还是希望更多的新朋友喜欢他,而阿童木对于我,就像一个老朋友,其实他从未远离,只是藏在了内心的一个角落,见到他,我会轻轻的说一声,好久不见,阿童木。
【中国城乡经营报】
關于阿童木的記憶,幾乎就跟商場里的ASTRO BOY牌T恤衫一樣,不那么厚實,也不算太薄。
至于當年的主題歌,遠不如因神獸羊駝而風光再起的藍精靈一樣熟悉,甚至想不起一個音符。
就這樣走進長虹影院,在忽大忽小的聲音里發現自己竟然買了張中文配音的票——回豆瓣寫影評的時候才發現根本就沒有什么英文版,中國大佬太有錢了,不讓我們看原聲的,或者說,就把中文版當成是原聲也無所謂,因為也就是那么個水平了。
就這么在徐嬌干巴巴缺乏童真的聲音里一直聽到“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才徹底放松地笑了出來。
花錢去電影院看商業電影啊,圖的不就是一個放松麼,什么影片背后的所謂身份認同感、青春期的blablabla這種沉重話題還是少扯點為好,看完隨便蛋逼幾個八卦才是銀民從事娛樂活動的正經事。
萬,那倆擦玻璃的機器人是羽泉配音的吧?
為啥不趁機在他們身上弄個植入廣告?
比如國產藍月亮啊,或者貌似美帝的威猛先生。
這倆角色讓我想起了BURN-E,而天馬家的老媽子機器人一口一個“托比少爺”的架勢讓我想起了哈利波特里的家養小精靈克利切或者多比。
兔,是不是在設計哈馬這個形象的時候就確定王剛配音了?
不然怎么那么音、容、笑、貌都宛然在哇?斯瑞,藍色代表正義,紅色代表邪惡。
這種設定太陰險了!
要知道,我天朝的軍演里,挨打的都是藍軍哇!
就算某些人想花錢拍我天朝的馬腚,這點實在是忽略啦。
這被小朋友看見,對紅色教育可不太好的喲!
最后,外星大章魚來了,很荷里活的開放式結局呀!
相信不遠的將來就可以看到續集了,到時可別忘了給擦玻璃的貼上植入廣告呀!
還有,不要一口一個“我從中國來”了,太生硬了,而且記得隱型眼鏡要帶的是強生美瞳,至少是黑色的,我們中國人沒有藍眼睛。
PS,只好等著買碟了,想聽凱奇大叔的聲音,看一下英文版的機器狗到底寫不寫中文-。
-
很显然,我的童年是没有阿童木参与的。
那时候的电视上,已经开始热烈的出现变形金刚和花仙子。
所以,这么多年过去,我才恍然想起,原来著名的阿童木,他的特长是——铁臂!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也不看或是即使觉得太太太一般也要给个五星的原因。
電影《阿童木》是改編自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筆下的同名科幻漫畫,而電影版《阿童木》是由美國公司撰寫劇本,由香港公司製造動畫,漫畫的原創—手塚公司則只參與一小部份的電影製作。
我本是手塚治虫的動畫迷,手塚先生的作品怪醫黑傑克更是我的最愛。
幾年前得悉香港動畫公司將重新製作《阿童木》,再看到幾張電影劇照,我已覺得很新鮮,並深感期待,上星期看過這部電影,果然沒有令我失望。
原著漫畫與新版電影的故事設定有很多不同,原著的故事舞台是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新版電影則設定故事背景為虛構的時代以及虛構的城市—大都會。
新版電影與原著漫畫最大的分別,在於新版電影增添了很多科幻的原素和畫面,故事的主線改變為藏著無限潛力的正能量「藍核」和負能量「紅核」對當時世代的影響。
阿童木之「父」天馬博士喪子的經過由交通意外改為被裝上「紅核」的試驗機械人殺死,當中有不少驚險的動作場面,為電影生色不少。
天馬博士為保償失去兒子的傷痛而製造阿童木,並冒險地裝上「藍核」,阿童木從此成為唯一能對抗「紅核」的小飛俠,經常遭惡霸攻擊,並要保衛世界。
新版電影雖與原著漫畫的設定﹑情節有所不同,但所表達的主旨和情感卻大同小異。
原著漫畫將人類自私的行為和阿童木無私的幫助作出對比,一個機械人比人類更存善良之心,表達出人性只管個人利益的醜惡,以及良善才是最值得追求和讚頌。
同樣地,新版電影亦有道出此道理。
新版電影中有兩大惡霸,一是為了連任總統不擇手段的總統先生,二是偽善的賣藝人,二人皆麻木不仁地利用阿童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相反,阿童木為了壓制「紅核」,為了保衛世界而犧牲自己。
幸運地,阿童木曾為了喚醒沉睡了的舊機械人而分了一點「藍核」給它,該機械人才能再分「藍核」給阿童木,令他重生,此正證明了「邪不能勝正」和「好心有好報」的道理。
故事有一情節是天馬博士認為阿童木始終不能取代兒子,看到他反而會勾起他失去兒子的傷心回憶,因此拋棄他。
阿童木被拋棄時沒有哀哭,沒有想家,反而有一點憤怒的情緒,即時向天高飛,與家背道而馳。
我認為像阿童木的一個小朋友,當被父親拋棄時,定必哭喪著臉,想念父母。
因此,我覺得電影中那個情節並不能充分表達到阿童木的可愛之處。
假若該情節能增加阿童木傷心的情緒,會更能感動觀眾。
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是醒來的阿童木在盛放的櫻花樹下,抱著父親,叫一聲「爸爸」。
雖然我早料到電影會有一個大團圓結局,但當我看到父親重新接受阿童木和善良的阿童木能復活,亦被打動,不禁流了淚。
總結而言,電影版阿童木是一部適合成人和小孩的電影,是一部十分發人心省的電影。
原著漫畫迷亦不用怕作品會被改編得不堪入目,因此改編作品能充分地表達到原著的精髓。
11.11.09P.S. 很喜歡阿童木的腐笑支持意馬! 香港動畫!
还可以吧,没啥惊喜也没啥大缺点,反正就是3D动画。
因为是阿童木所以才去看,美国做的总是人物表情过于丰富 = 。
=最让俺感动的时刻是看到大萤幕上出现了手冢治虫的名字。
阿童木嘛,还是2D的漂亮。
另外看到剧中客串路人的手冢治虫以及他作品里常常出现的猪头(是猪没错吧)感觉还是挺亲切。
比较介意的是阿童木的衣服,又在地上擦行竟然都没有破哎,就是沾了点灰,看来是未来的高科技布料。
韩浩月检验一部动画片好看与否,一个孩子会比十个影评人更有发言权,在看《阿童木》时,我身边的小朋友在差不多五分钟的时间里,小声地抽泣着,我不敢看他,担心一个大人戏谑的表情伤害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灵,也不愿影响他去感受这个世界挚真情感的心情,要知道,现代生活里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给孩子上一堂关于感动的人生教育课,因此,要谢谢《阿童木》这部电影。
感谢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父亲身份,有时我困惑于如何向孩子解读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帮孩子了解栓系于这份血缘关系之上的爱与责任、奉献与牺牲。
《阿童木》在这一点上有浅显但却准确的解释:天马博士因一次实验室意外致使儿子杜比身亡,他用从儿子头发中提取的DNA制造了机器人阿童木,阿童木不仅外形和杜比完全相似,也拥有杜比的全部记忆,但天马博士还是慢慢觉得阿童木并不能代替儿子,当邪恶的天空之城“大都会”的总督史东胁迫天马博士取出阿童木体内的蓝核能量时,天马博士充满矛盾地将阿童木带进了实验室。
影片最催人泪下的一幕便出现于此,阿童木放弃反抗将生命重新交给自己的“父亲”时,脸庞上的那种顺从和坦然神情令人动容,这个时候的阿童木已经拥有了足够将整座城市摧毁的力量,但仍然心甘情愿死在自己“父亲”手里——不知他是出于被“父亲”逐出家门的失望,还是觉得这就是他的宿命。
但在最后时刻,天马博士幡然悔悟,不惜以命换取阿童木继续活下去——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从这一刻才算正式开始。
这是一次凡人情感的胜利,也是正义的一次胜利,极易引起观众共鸣,如果你有一个孩子的话,不妨与他(她)共同去体会这段情节给两代人带来的共同震撼。
当然,除了这段悲情戏之外,整部《阿童木》90%的时间,都是处在欢快的节奏中的,影片创作人员制造了足够多的角色,用来承担观众的不同情感需求:权力欲旺盛的史东总督和表面和善、内心阴险的哈马,可以满足观众发泄对坏蛋们的愤怒情绪;从天马博士和茶水博士身上可以发现好男人的传统;装了红核的邪恶机器人,变形金刚般庞大的身躯装满了整个银幕,与身体小巧玲珑的阿童木之间的对战既有大场面又富有趣味性;家居机器人奥伦和四个垃圾机器人肩负起了搞笑的任务;那个富有人性的铁皮垃圾筒,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它的作用,可以和《怪物史莱克》中的驴子媲美。
情节简单、情感浓烈、对比鲜明、价值观指向清晰……《阿童木》是部不折不扣好莱坞化的作品。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精彩逼真的打斗场面,对亲情、友情的细腻刻画,多处类似“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这样的爆笑台词,圆满的大结局,以及最后为拍续集留下的一个小尾巴,只能说,“一部好莱坞动画大片该有的全有了”。
这部电影是由国内两家娱乐机构主导投资制作的,多少会令人对其质量产生些担心,但看完之后可以用出乎意料来形容。
电影的中外合作进入实质性操作这么些年来,《阿童木》堪称合作最成功的一部,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它的创作和制作班底绝大多数来自好莱坞和香港。
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了漫画《铁臂阿童木》,1980年代同名动画片由中央电视台引进后,在国内掀起一场持续十数年的阿童木热。
阿童木对当时的孩子来说,就好比现在颇受欢迎的喜羊羊。
现在知道阿童木的孩子已经不算多了,伴随阿童木一起在中国风光不再的,还有米老鼠与唐老鸭等经典卡通形象。
每个年代的孩子都会有他们的选择,所以,电影《阿童木》更能唤醒1970年代人的记忆。
电影版的“阿童木”应该是漫画版“阿童木”的变身,只是,隔着几十年时空的阿童木战斗能力更强、也更时尚好玩,具备了老少通吃的魅力。
但愿电影《阿童木》的上映,能令这个经典卡通形象再次焕发活力。
这小子超萌~我也想有这样的儿子
味道不一样
阿童木不适合美式化= =。。想看日版吹替,上户彩啊上户彩嗷嗷嗷
for a typical American story
62 还行啊。。
瓦擦嘞美式英雄片....
要是两年前的我 没准还能被感动
为什么我觉得还不错?可能是因为我不是看阿童木长大的吧
裸上身易昏迷小正太好有爱!我很好奇为什么超人和阿童木都喜欢穿着内裤拯救世界呢?阿拉蕾一定是鸟山明向阿童木致敬的无厘头女版~海尔兄弟是国产twins致敬版。。
看的数字版 应该比3D还要好些只因他是阿童木
没忍者神龟糟劲得厉害啊
还行吧。。现在手法表现当年。。
其实,我的童年没有阿童木....
相比较来说 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是说配音 不是那种死板的配音 感觉译制片也开始与时俱进了 连现当今流行的网络用语都上来了 赞
怀旧~
09年的三维画面 就这技术???剧情太平庸毁了原著
杂种货亮瞎我狗眼
有钱就能拍阿童木
一种诠释
三维的阿童木好不给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