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的东西太多,写乱了。
还没留出字数来好好给这部绝世大烂片来点文本分析。
————改编自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Lisa See)同名英文小说的《雪花与秘扇》(Snow Flower and Secret Fan),不是一个可以一望而知的片名。
小说的背景是太平天国前后的湖南瑶族村寨。
“雪花”是叙事者百合的“老同”——同年同月同日生,终其一生一对一、彼此忠贞甚于夫妇的结拜姐妹,“秘扇”是“老同”结义的信物,她们在上面用当地女性专属的秘密文字“女书”记录、交流人生重大时刻的体验:这把折扇上的第一句话是七岁的雪花问百合是否愿与她结为老同,最后一句话是雪花病故后,痛悔交加的百合写下雪花已“飞上了云霄”,愿百年之后“可以一同翱翔”。
有趣的是,雪花本不是花,为什么不用这个词的惯用翻译?
只能说,长久以来以花命名中国女人,是一种西方人的思维惯性。
原作者虽然有华裔血统,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观看中国的方式都打上了东方主义的印记。
“花”与“扇”的民俗展示电影增添了现代上海的时空维度,在韩国长大的百合家族后人索菲亚,与上海本地女孩妮娜演绎了一段与百合雪花二人相仿的姐妹情谊:儿时家境优裕的索菲亚和雪花一样家道中落、潦倒度日,个人际遇的白云苍狗之变,几乎毁灭了本已超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女性情谊。
《雪花与秘扇》成了索菲亚笔下的家族传奇。
在她出车祸昏迷后,妮娜在病床前读起索菲亚的手稿,一个半世纪前的故事与妮娜的回忆穿插行进。
同样可以归为女性主义的小众文艺片,在亲缘关系上,《雪花与秘扇》与《观音山》远不如与《红高粱》、《末代皇帝》、《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霸王别姬》这些民俗大片来得亲近。
民俗电影中的民俗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这种展示之所以吸引眼球,瞄准的是东方与西方、旧世界和新世界有高下之判的差异性;受众是渴望在一个古老的国度寻觅东方奇观的西方人。
以强者自居的他们,想看到的是一个贫穷、愚昧、有异域风情的“他者”。
而第五代导演一度以欧洲三大艺术电影奖项的评委会为目标人群,不遗余力地这样想象中国。
虽然邝丽莎自诩华裔,但她作为作者的文化身份,只能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抱有善意的西方人,《雪花与秘扇》与第五代作品“自我殖民”的不同显而易见。
第五代的民俗大杂烩,也是避开西方人看厌了的大城市,专门深入穷乡僻壤寻觅落后玩意儿,但这些传统时而在宏大的叙事中迸发出丰沛而强劲的生命力,寄予了作者沉郁的民族复兴愿景。
反观同时代的《末代皇帝》,叙事不可谓不宏大,但投向傀儡皇帝溥仪的目光,不是批判,而是同情,镜头在今昔的交错闪回之间,每每都以“开开门”的呼喊串场,仿佛溥仪一直是一个不能自主的小孩子。
他的卖国行径,是由于他身为“历史的人质”身不由己。
这只有“外人”才能安然自处的立场。
《雪花与秘扇》也是以这样饱含同情的笔触,来描绘一个多世纪前那些被禁锢在家里的中国女性。
书中比“女书”更有存在感的民俗符号,也可以说是全书真正的主角,是“三寸金莲”。
在情节设置上,一双完美的小脚,让百合成了名门望族的长媳,地位上的差距让她与雪花渐行渐远;在审美趣味上,大体上符合西方人对老中国女性的想象,她们是饱经折磨,仍温婉坚韧,并保持强大生殖力的“地母”。
欲望与恐怖的梦乡小说中,百合缠足时母亲一段宛如箴言的话反复回响,俨然全书主旨。
她一边扯动百合“断裂的脚趾骨”,一边说:“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拥有真正的美丽,只有经历了煎熬才会拥有真正的平静。
” 作者隐隐宣扬,传统女性从封闭而顺从的苦楚人生中孕育的精神力量,今人仍可以汲取。
这不由让人想起赛珍珠的《大地》(The Good Earth)及其同名电影。
女主人公阿兰是个嫁给穷苦农户的伙房丫头,无论是饥荒还是小康,是乱世中协助丈夫,还是发家后被丈夫冷落,她都只求奉献、恪守妇德,是理想女性的化身。
她的丈夫王龙说,“她就是大地!
”《大地》在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奖上斩获颇丰,并于1937年上映时取得了2500万美元的惊人票房。
它在西方主流社会,尤其是在美国的成功,原因可能在于阿兰夫妇的自耕农发家史,暗里赞颂的是美国的清教伦理。
赛珍珠和邝丽莎来到了中国,搞了点农学和人类学调查,回去就推演出几部中国农村题材小说,隔膜和误读是免不了的——谁告诉邝丽莎丈夫去世了,正妻要被卖掉?
但在观摩与同情中挖掘传统中国的文化价值,百年来已经是至为友善的了。
有人说过,“在西方文化的中国形象中,中国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国家,而是一个隐藏了西方人欲望与恐怖的梦乡”,是“看不见的城市”,是他们投射假想敌的容器。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影像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地母”并不多见,“莲花”与“龙女”才是主流。
“莲花”(Lotus Flower)的另一个名字是“中国娃娃”(China Doll)。
“莲花”,是蝴蝶夫人这一戏剧形象在电影领域的变体。
从默片时代开始,电影里叫“莲花”的中国女人,就如同小学生作文里的“小明”、“小红”一样信手拈来。
“莲花”的关键词是柔美、脆弱与牺牲,她们倾慕西方文明,帮助在中国的白人并与之相恋,而白人最终会抛弃她们,任她们在伤心中凋谢。
最有名的一位莲花,是1922年华裔女演员黄柳霜出演的《海逝》(Toll of the Sea),她的结局是投海而死。
也许是这部影史留名的彩色电影,让学界将这类程式化的角色如此命名。
“龙女”走到了“莲花”的反面,她们通常是 “傅满洲”(程式化的中国男性角色)的助手,是致命的诱惑,神秘、诡诈,不值得信任,实施攻击西方文明社会的邪恶计划。
1931年《龙的女儿》(Daughter of the Dragon)一片里傅满洲的女儿一角激发了漫画家米尔顿•卡尼夫(Milton Caniff)的灵感,他的系列漫画《特瑞与海盗》(Terry and the Pirates)合成了“龙女”这一新词。
无论是“莲花”还是“龙女”,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艺妓”,她们似乎永远没有家族的管束,白人可以随意获取她们。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表现中国农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活的《雪花与秘扇》,将“花”与“扇”的意象叠加,无疑会使西方观众想起《蝴蝶夫人》和《艺妓回忆录》。
这样的中国女性,难道不是来自想象的乌有之乡么?
东方是西方?
也许,有人会反驳,对“黄祸”的恐惧确有现实基础,这就是义和团大战八国联军。
这是西方世界与中国在近代的有切肤之痛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君不见慈禧的传记就以“龙女”命名。
然而,傅满洲与他的女儿一直活跃到七十年代。
李安的《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也还是“龙女”,还是难逃一死。
义和团已经是百年前的事了,西方的电影工作者为什么数十年如一日,在银幕上讲述“傅满洲”和“龙女”怎样意图颠覆西方文明?
“黄祸”的理论支持,还在19世纪后半期的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者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到启示,用种族来划分人群,并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可以说,近代以降,维护白人血统的纯洁性,是东方题材的题眼。
1918年公演的舞台剧《东方是西方》(East is West)很是典型。
美国驻华大师之子与中国少女明娃相爱,最后大家发现原来明娃是西班牙传教士的女儿。
“东方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西方”。
如果没有揭示自己的白人血统,明娃按规矩,是不可能活到剧终的。
黄柳霜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她不无辛酸地说:“(在银幕上)我已经死过一千次了”。
在她的时代,这绝不是艺术的夸张。
男性角色也一样,怀疑血统不纯常常构成剧情矛盾的主线,能摒除中国血统的,可以大团圆结局,被证明混血的,是死路一条。
1957年出版的小说《苏西黄的世界》及其同名电影,是“莲花”在流变中的里程碑。
第一次,一个“艺妓”在银幕上不仅不用死,还得到了一个白人的爱情。
今天的观众看到与澳洲演员休•杰克曼在《雪花与秘扇》中发生过感情纠葛的全智贤在片尾睁开了眼睛,想不到作为一位黄皮肤女性,比起在B级片中死过千百次的前辈们,这是多么大的幸福。
东方与西方,在东方主义的殖民话语中,是落后与进步的同义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失去了表现城市的能力。
大都市同样是灯红酒绿,对于西方人而言司空见惯。
他们不想看,我们就不拍,长此以往,就抓不住中国城市的魂儿了。
西方人掌镜的电影中,中国的城市更为失真。
《北京等待》、《功夫梦》里的北京,让多少人跌破眼镜:这是我们每天生活的那座城市吗?
《雪花与秘扇》的古代部分,将原著小说人类学观测报告一般的平板叙事,只抓取只鳞片爪,已经让人感觉隔膜了;占用了大量篇幅的现代部分情节上前言不搭后语,主人公们活动的城市比《盗梦空间》里筑梦师造出来的还虚幻。
长期妖魔化的叙事,曾经阻断了西方理解东方的路径。
而打通这条路,远远比阻断艰难得多。
《木乃伊》第三部里秦始皇和他复活的军团俨然傅满洲重出江湖,被西方冒险家的机关枪一排排扫掉了脑袋。
好在“龙女”梁施洛可以活下来了,还和主角的儿子一吻定情。
————苏宛2011年7月13日《文艺报》
全片处处尿点处处蕾丝边。
典型中国导演作品,又是一记流水账。
不是请休杰克曼客串四场戏就能说自己是好莱坞大片,戏份处理肤浅如同期党片,抓不住重点是硬伤。
混乱不仅体现在低水平的剪辑上,还体现在普通话,上海话,湖南话,韩语,英文澳音,美音和chinglish的高密度穿插上。
李冰冰电视剧水平的表演走不了章子怡的巅峰时期的国际路线,英文对白基本像背台词。
杰克曼的中文版《给我一个吻》和全智贤是全片仅有亮点,后者古装扮相清丽,现代扮相艳丽,英文口音流利,处理戏份犀利。
总之建议党员去看党片,不是党员还是把钱留着7月看变形金刚好了。
上班时间,想到了周六晚去看过的这本奇差无比的电影,又开始愤怒了。
朋友啊,我在电影院阅烂片无数,但是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让我愤怒至此啊。
真的堪称烂片中的奇葩啊!
当李冰冰和全智贤互摸boobs的时候,我茅塞顿开,朋友,这原来是一部lesbian电影啊!
可是人导演之前就说了,这是反应老同之情,姐妹情深的电影。
可是…是不是我审美视角不够高端,为毛我还是认定是女断背山之情啊!
好吧,如果真的是姐妹情深,您到是深刻点啊,从头到尾不知所云,故作高深,装腔作势。
剧情单薄,台词肤浅,演员们从出场到结束一直苦着一张脸。
恨不能走进电影里去扇演员们几巴掌啊。
冰冰和野蛮女友出演十七八岁少年的场景真是让我崩溃啊。
冰冰好歹快四十的人了啊,还那么多特写镜头,扎了两条小辫子,穿了身校服…满脸的鱼尾纹,抬头纹…导演,您让我情何以堪啊…还有,为毛要用英文台词啊??
连护士都说英文。
可怜了冰冰,讲一口不管怎么努力仍旧留着中国腔的英文演着一个性格不饱满的人物…可怜的全智贤姐姐啊…韩文中文英文夹杂…还有,古代和现在两个场景到底有什么关联啊,古代只是全智贤小说里的一个故事而已?
…还有,姜武大叔找牛怎么找了一天一夜才回来啊,孩子怎么好端端地就可冻死了呢……问题百出啊问题百出。
导演,您要搞意识流也不带这样的啊。
还搞一个这么噱头的电影名…我们都是工薪阶层,看个电影不容易,这一两个小时的消遣就是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了,导演,你以后可不不要这样骗取票房了么。
冰冰,以后可以不要接这样有损影后形象的电影了么。
智贤姐姐,我还是喜欢你野蛮女友的样子…您在这电影里除了和那个老外接吻的那一幕可圈可点之外,全都是对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的侮辱啊。
影片在冰冰和智贤姐姐两人身着古代装束,站在露台上眺望远处的东方明珠塔,然后转过头深情对望中结束…我耐着性子看到这里…我的世界观坍塌了。
在我看来,电影和小说首先书写了一则来自古老中国,神秘湘西的关于女性的神话。
在雪花与百合的前世回忆中,女性被想象为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分享共同的文化与历史,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创伤性的身体经验(裹脚、嫁人、生子),在封建父权制中共同的权力结构位置,甚至有专属于她们自己社会结构方式(老同)和语言文字(女书)。
如同斯图尔特·霍尔所说:“过去的叙事以不同方式规定了我们的位置,我们也以不同方式在过去的叙事中给自身规定了位置,身份就是我们给这些不同方式起的名字。
”女性身份正是通过这样的回忆/叙事机制,被建构为一个高度同质化的“想象的共同体”。
与“神话所讲述的年代”形成对照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即尼娜和索菲娅的现代故事。
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古老迷人的“老同”神话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里流离失所,破碎不堪。
在这一点上,电影比小说更为直观,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员面孔(亚裔、白人、男性、女性),不同的城市空间(北京、上海、纽约),混杂的语言(英语、中文、韩语,尤其是几位主要演员对两种以上语言的熟练使用,分外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族裔散居与身份混杂的迷人之处与疏离感)。
当然还有影像风格,前世故事的温暖、完整、厚重、清晰,对比现代故事的冷清、破碎、飘渺、恍惚(特别是那些无所不在,彼此重叠的镜像)。
于是我们可以尝试回到邝丽莎——邓文迪——王颖这一组创作者的个人身份问题上来(美籍/华裔/女性)。
谁是我?
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不是压抑的古老东方也不是自由的现代西方,但我至少是一个女人。
在这里,性别的议题尝试遮蔽来自种族与阶级的议题,为个人身份的合法性提供至少一个坚实的支点,但这种遮蔽却一再失效(在影片中,无论是雪花和百合,还是尼娜与索菲娅的渐行渐远,都彰显了这种遮蔽的无力性)。
女人到底是什么?
正是面对这些问题的失语和焦虑,呼唤着关于女性身份的建构。
于是,通过对被遗忘而失落的前世记忆的重新书写,神话从遥远的祖国/他乡的历史中浮现了。
现代故事中,尼娜凭借自身努力在全球资本主义等级制中终于获得一席之地,却孑然一身,无所寄托——迷失与飘零成为这一批“世界公民”最深切的症候,促使她踏上“寻根之旅”。
而索菲娅的小说与其书写前世记忆的工作则成了治愈的良药,成为尼娜所追寻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故事结尾处,索菲娅终于从漫长的昏迷中睁开双眼,携带着早已失落的女性神话归来,为现实中的迷失者带来一丝脆弱的慰藉。
然而,关于过去的叙事,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当下的位置?
这温情甜美而又苦涩的药剂,对于现代个人身份中的种种断裂与差异,能够起到多少有效的弥合/缝补作用?
醒来之后的索菲娅,是否还能像“老同”神话所允诺的那样,跟尼娜重新回到伊甸园一般亲密无间的彼此分享?
对此,每一位观众或许都会有自己的疑虑。
这样一部烂片,很遗憾的是又看到很多五毛出动了。
当然也可以说豆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有很多影迷会先来看看豆瓣的评价再去看电影。
仔细看给这部片四星以上评价的ID,很多就是这两天注册的,评价电影一般不超过五部。
五毛啊五毛,让我们这些影迷情何以堪。
1. 看到明明两个中国人非得用chinglish对话,还突然来句中文,真是让人崩溃;2.姜武一出现就全场笑翻;3. 所谓的姐妹情深明明在向女同方向发展,却让人一点都感觉不到有爱;只是为了抒情而抒情;4.全片亮点在金刚狼唱给我一个吻,全MM头一偏,然后霸气的吻了他一下,穿着那红裙子真是风情万种婀娜多姿。
5.台词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吧,所有人-从猪脚到男佩到媒婆都说着一口文绉绉的装B文艺腔。
这翻译是个文艺控!
6. 全MM太高了,长得太洋气了,古装各种不搭,而且还一口韩国味普通话,演得已经够卖力了,但是在先天有限。
7. 冰冰偷窥雪花和丈夫行房那里,仰躺着,用手摩挲下巴,我真怕她手一直往下到胸开始揉身体==|| ,还好及时打住,算到位了。
前言:介素一个关于《雪花秘扇》高雅的影评。
看完此片小生素准备新浪微博的。
无奈微博140字,我等实在是无法拿捏精准以及恰到好处的表达出对此片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的崇高敬仰之情。
哎,人生真的是有很多无可奈何呀。
正文:老早就跟帆童鞋约好去看场电影,无奈近期木有大片上映。
3D的,姐们又都戴着边框眼镜,要姐们戴着两层边框看那浩浩荡荡的电影屏幕,坚决不干。
于是只能在“矮个里面选高个”,好吧,《雪花秘扇》姐们观影来了。
话说回来,姐作为一个非典型的豆瓣er,养成了只要素看电影都会去看下豆瓣评分的优良习惯,先前也是做了功课的,介个电影在豆瓣也素7.几分的。
宣传不也说是适合闺蜜一同去看的片子吗?
真是见鬼了,看完片子姐深深的怀疑豆瓣分数有假,五毛党真厉害...要姐给分,绝对只给2分,还是看在各国演员说着不必要的各国语言,让姐们与国际接了个大轨,,,再说一下观摩此片的感受,介个片子基调奠定的异常的压抑以及诡异,时空来回穿梭,你以为在拍盗梦空间呀,当然主要是情节异常的平和,木有高潮,其实也木有哭点(但是姐居然看哭了,关键是姐的问题,姐一直哭点低,中途看的时候还找帆童鞋要纸来着,她问了句要哭了呀,我说不是,已经哭了),有尿点(介个真是大实话,碍于片子纯洁的像白纸一样,姐拼命的喝水,一直想着等着高潮来了,姐可以痛痛快快的哭一场,让尿转化成泪,可惜了我的一厢情愿,片子不给机会,一直等呀等,最后差点憋死,还好命悬一刻的时候,片子完了,感谢党呀)。
再再说一下,其实片子可以不要那么矫情。
好吧,老同,情谊无比坚贞,海枯石烂山崩地裂,姐知道你们其实是深爱彼此的,但是一直木有表达出来,何必那么隐晦捏,虽然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但素你俩都心心相惜成介样了,还在彼此欺骗隐瞒观众,岂止是无耻,简直就是无耻。
还有那片子两次画面都定格在你俩的大头上,神马毛孔呀,细纹呀都历历在目了,明眼人一看就是要接个吻了,但是掉胃口呀,因为是片子定位纯友谊,于是那么那么那么接近的嘴唇终究是离别了。
我靠...(记得第一次俩大头在屏幕上暧昧的彼此上下左右以微乎其微的距离摩擦空气的时,姐对帆童鞋感叹了一句:到底是亲还是不亲呀!
)最后说一下,此片到最后,姐们把它定位为后现代喜剧片。
为神马?
请大家着重看那个“后”字,是指看片结束之后。
为神马?
因为在众人莫名其妙的看到了片尾字幕出来后,灰常自觉的起身准备离开了,或许此时大家都还沉浸在怪异的压抑中,最前排的某位男同胞深深深深深的叹了口气,引得全场爆笑,介个爆笑一直延续到了大家走出影厅,然后我和帆童鞋上完厕所,等公交以及之后还回味无穷。
在此,感谢那位不知名的童鞋,是你的叹息,使我们全场终于释放了情绪从而达到了空前的共鸣,解脱了。
然后“现代喜剧片”,顾名思义,就素说我们生活在党的热情关怀下,看了介种清汤寡水的文艺片,还能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发现笑点然后自得其所的畅然开怀。
姐们对此片如此高尚良好的定位,实则是对美好生活的自我发掘以及无限的向往和憧憬呀...结束语:姐必须爆个粗..雪花秘了个扇,你倒是腐一下给姐看呀...岂止各种坑爹坑妹,简直就是坑了一大家子户口本,折腾得如此清澈友谊,介又素为哪般...姐们情何以堪...ps:姐依稀记得众人爆笑的走出影厅时,偶用灰常嫌弃自己的口吻对帆童鞋说了一句:介种片子,姐居然看哭了,我日!
pps:介影评素姐刚写在扣扣日志上的,现在搬过来豆瓣。
昨天看到评分素7,几来着,现在居然评分只有6.1了,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呀...众志成城还是敌得过五毛党的...可喜可贺呀...姐果断给了2分..哈哈
1、题材。
“老同”,如同精神上的婚配,情谊可延续一生。
光看简介就着实吸引了我的故事,神秘如承载少女间独特沟通方式的“女书”,缠绵如传递少女间情谊的“秘扇”。
雪花和百合都是美好的名字,我也毫无根据地认为这应该是充满的故事的两个名字。
“同”如果是精神上的交合,原谅我竟从海报中也看出了满满的暧昧,在秘扇下禁闭的双唇所想要诉说的,很难是友情,也很难是爱情,而我就是爱死了这种取不出名字的感情。
2、情节。
相对够沉闷,也绝对够无聊。
两世情缘,三个时间段的故事,每一段都平铺直叙得有够明目张胆,节奏过于拖沓,情节设置机会没有喜剧冲突,片长过半作为观众的我还是云里雾里(看《盗梦空间》也云里雾里,可关键在于盗梦的云雾在于情节本身,而雪花的云雾源于情节的缺失)。
无力的故事无疑给叙述方式造成先天硬伤,以至于来回的时空穿梭也没能拯救这个苍白轮回。
3、演员。
李冰冰和全智贤,美貌和号召力都没得说,但坦白说本片中两位美人都没有机会出彩。
李冰冰够低调也不够妩媚的气质其实跟片中的百合是相配的,这一点在古代部分由于社会环境的压抑可能没有多大的发挥余地,但在现代戏中由于人物承载了全片的线索功能而能在许多走心戏中得到体现,但在过分的“裸妆”和过于冷色系并且臃肿无层次感的服装搭配下,美人只能失色。
更悲剧的是全智贤,似乎由于语言障碍,在全片中几乎没有“说清楚话”,人物塑造得过于无关轻重,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打酱油了。
4、立意。
关于本片到底是在讲什么,如果真要在爱情和友情之间选一个的话,相信没有人能果断选出答案。
并且我也固执地认为,在这样伟大的选材之下,本片也不该是光讲的爱情或者友情。
所以可以想象当片尾字幕上打出“友情永存”之类的语句时我是有多无语是有多愤恨……特别是在联想到片中姑且可以取名为“百合意淫”的那个场面,我只能说,这花钱去看一部电影绝对不是冲着一个伟大且纯洁的升华去的,至少对本片不会。
总结:噱头,一切都是噱头。
创作者要是再大胆一点点别搞个那么不着调的生活,或者干脆故作粗心让观众自个儿琢磨去,都比“友谊天长地久”这样的口号要来的有用一点。
对不起,我愤而离席了。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们一起经历了童年,少年和青年,你知道他的喜怒哀乐,他了解你的兴趣喜好,因为她赴汤蹈火,他为你两肋插刀。
看《雪花秘扇》中,一对结为老同的闺蜜,如何守护一生的友情。
十九世纪的中国,妇女还保留着过小脚的陋俗。
在湖南的某个小镇,白合与雪花按照当地风俗结为老同,自幼生活在一起,靠女书交流彼此的心事,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无人能够取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百合与雪花必须嫁作人妇,从此开启了各自的苦难人生。
我是抱着,“这片子真有那么烂?
”的心情,去看的。
结果,真的就有这么烂。
一群中国人在上海工作,都说英文是咋回事儿?!
尤其给尼娜打电话的医院的那护士,你丫不是中国人吗?
说一串儿英文就算了,尼玛中间还说了句中文“廖小姐出车祸住院了。
”我晕死啊,你中英文乱说是要闹哪样啊亲!!!!!!!!!!!
原著小说我是看哭了,那真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可是到了电影呢?
这是穿越剧吗?
首先很多尼娜所“看到”的穿越场景,我根本不懂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古代与现代的切换也是乱七八糟,像换频道,“biu”一下古代,“biu”一下现代。
大家会有点晕好不好,你至少场景切换的时候不要那么生硬嘛,大家会有点无措好不好?
而且你字幕一下一年后一下几个月后,时光还真是飞逝啊飞逝啊飞逝啊飞逝啊亲!!!!
莲花和全妹妹穿着校服扭扭王菲浮躁的那儿,我真的风中凌乱了。
故事本身也变的很散乱, 写在扇子上的所谓“顺口溜”什么的,还有一些为了表达两人感情很好而产生的一些场景。
这部分只是给我感觉为了存在而存在。
另外,除了莲花全妹妹和姜武,拜托其他的人入一点戏好吗?
入一点点也好啊!!!!!!!!!!!
感觉就是你们急着去哪,台词的感觉也完全是用念的。
你们不是业余的啊好不好!!!!!
喂!
你那个澡堂里供灵位,谁想出来的点子?!
也未免太让人意外了吧!
整个故事,完全感觉就是,小说精彩的部分没有保留到,反而觉得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在电影里。
最后,莲花你真的演的不错。
姜武你是个真爷们儿。
配乐可以,片尾不错。
就这样。
片子中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现代部分李冰冰脱下穿了一天的高跟鞋,揉着酸痛的脚踝,然后镜头转去古代,动乱中逃难的百合走山路走到小脚渗出了血。裹小脚和高跟鞋只是古今不同形式对女人的束缚,个中痛苦只有女人自己才懂。男人们对此正如对待此片的态度。
李冰冰只能走红毯不能演戏;全智贤只能穿洋装不能演古装戏。鉴定完毕!
真没那么差啊!!!!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我觉得导演想的太多了,想把各种元素都占上。穿插现实与小说中的情节,现实中又夹杂小时候的回忆,穿越也想来点。想努力表达老同之间暧昧的情愫,但又刻意与拉拉划清界限。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也经不起太大推敲,只是通过画面做情绪上的渲染,而没有更多生活中的细节。电影硬伤较多
故事讲得皮相、拧巴、散漫,典型的老外看中国的猎奇视角。三线叙事,时间、地点、动机交代不清,人物如鬼影come and go。台词舞台腔、翻译腔严重,亚洲腔英语、澳洲腔英语、韩语、韩国腔普通话、普通话、上海话、湖南话一锅烩,怎一个乱字了得。电影浪费了女书和老同这一女性主义文化素材。
说不清,但是能感觉到你的用心。
全智贤真是大杀器,克爹克妈克夫克子,最后还把自己克死了。三段故事线交错平行进行,这是很考导演叙事功底的,可惜古今两对拉友只是很牵强地用扇子联在一起,毫无感染力,结尾也莫名其妙。另外对白英语翻译味太重,普通话念女书不仅显得戏不够话来凑,而且傻逼透了。本片一看就是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文化
太文艺了, 李冰冰闷闷的惊艳着.
囧片。
我还以为是女同!
看到这么多人评分好低,也不忍心给3星了。。。是冲着原著去看的。电影拍得是有点诡异,感情部分也不够透彻,但总体还行。电影院好多人都笑场。。。
镜头富美感,配乐动心弦,让人敛气凝息,心如止水。
为什么分这么低我觉得挺不错的啊
最后看哭了。。。。。。。。。。。。。
老同、缠足、秘扇……纯粹是拍给外国人看的讲女性友谊的电影,情感刻画方面值得称赞。
蠢不可耐
对中国文化的一次猎奇的西式解读。rachel portman的中西乐合璧式配乐凄怨又悠长,文念中的艺术部门(古装部分)也有一种苍凉真实的美感,只是全智贤,你肿么了……
女人之间才TM有真爱啊,懂不懂!懂不懂!!
其实挺感动,很细腻。
二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