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极慢的速度重读了一遍《被讨厌的勇气》,有种感觉是,虽然这本书是上一年春天看完的,但根本不知道当时怎么看的,只记得课题分离一个词而已。
因此下定决心不再关注于太多的看的作品的数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时间有限,能够品鉴好一些作品足以。
看书过程中对我来说是一部爽文,课题分离,目的论,世界地图中心论,让我如获至宝,让我一度认为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开开心心去实践去 去取悦自己 去成为幸福的期待中的原子人。
但书的后半部分,却让我有点泄气,作者又将幸福的落脚点放到“共同体”上。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又是什么现代原子人的大招,“共同体”有让我幸福不能受控起来。
我尽量去理解受控的共同体感觉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确实因为这一点有些不理解和丧气。
电影中阴暗女主作为吉他英雄,只敢发不露脸的社媒,一心想要去组乐队。
但幸运的是她真的是吉他英雄,这里有个纽带乐队,比家庭还温暖。
你社恐没关系,还有我们;谈的不好不会配合没关系,大家都在成长;你打工不想露脸没关系,你来做饮料我去招待顾客。
但是我们要你最贵的东西,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吗,我们是家人吗,我们可以互相照顾吗,你可以认真的做自己,做自己想要的努力吗?
小i人,坚持做自己吧,总有一天有人会爱你,会找到一个“共同体”。
即使暂时没有也没事,把你自己做好,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后藤独是一个极度内向阴沉的女生,因向往乐团活动而开始练习吉他。
某天,后藤独在路上被鼓手伊地知虹夏邀请去自己组织的女高中生乐队补缺,于是初相识的后藤、伊地知和山田正式以“纽带乐队”之名开始活动。
其后,阳光女生喜多也加入团队,个性鲜明的四个女孩各司其职,乐队准备步入正轨。
被大家推举为乐队的原创作品作词的后藤独,渐渐发现难以调和词作中的“乐队风格”与个人风格,为此苦恼不已。
经过一番自我探索与朋友的鼓励,原创曲目终于创作完成,后藤独也在意外结识的广井菊里的帮助下再度实现突破,初出茅庐的“纽带乐队”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
没想到演出当日受到台风的影响,直到开场前也只有零散的几位观众到场。
在这样沉重的氛围下,纽带乐队开始了他们第一场演出。
从看到孤独摇滚的名字就隐隐觉得自己一定会去看,就像当初得知苏打绿演唱会的消息一样。
上周六打算连看两场孤独摇滚,当时看到简介很感兴趣,孤独阴沉,这多么像我;乐队,多么默契的团体。
我第一次看到乐队是在思南街角之声,一个吉他手望着另一个人笑得多么灿烂,当时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我很渴望自己也有那样的瞬间。
我想这是对于灵魂朋友的渴望,一个眼神便能传达所有想表达的东西。
写到这里我想慢下来,让自己提升一点敲字的准确率,说提升一点的时候,我其实已经开始让自己错误率降为零了。
我的眼皮现在有点刺,感觉是因为一直在电影院又哭又笑,眼珠(写的时候想的是眼里的泪珠,写成眼珠,现在看真是哭笑不得)一颗一颗往下掉,眼皮肿了。
想到这里我看了一眼镜子,又把自己的样子拍下来,眼皮真的好肿好厚,笑起来也是一种没精神的样子;但是如果细看我的眼神,我现在神采奕奕,只是眼皮有点肿,脸有点红。
不管是苏打绿演唱会,又或是《孤独摇滚》,我内心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话的时候,就好像开启了某种神力。
我明明没有买上演唱会的门票,苏打绿却阴差阳错又一次遇到台风,于是我借由台风买到了门票。
我明明在周六加班,大光明影院居然一连放了这么多天上下场连续的电影,以至于我今天临时起意还可以去看。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刚刚好,好像有一种天意在里头。
或者,更加明白地解释这件事情,其实是真正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得到,所有看似天意的安排,都是内心强烈渴望驱动的结果;其他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如此顺利进行,是因为没有那么渴望,也没有那么关注,于是在记忆中过掉了,存在但不在场。
第一次看包场电影,偌大的影厅只有我自己,消防宣传片陡然出现时,我忽然被一种恐惧攫住了,突然出现的画面让我慌张,刺耳的蜂鸣声让我非常难受,好像整个大脑都在共振。
除此以外,整个宣传片的声音也太大了,而且声音分布不均匀,在几片音响里跳来跳去,嗡嗡嗡震得我耳朵要裂开。
在那么短短的宣传片播放时间,我忽然开始想象自己一会儿将一个人坐在漆黑的影厅,然后我会因为受不了一个人在黑处而狂奔出去,我想;我可能有黑暗恐惧症,或者幽闭恐惧症,我想。
但我终究留在了椅子上,我也不知道出于什么;而在影厅灯光暗下来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出现任何预想过的不好的感觉。
相反,我看到小孤独这个字幕就开始喜欢了。
看的时候我开始有一种很想把这个电影记录下来的欲望,我想这是因为我已经确定自己会非常喜欢这个片,我想要分享快乐。
但在miss了孤独摇滚的画面之后,我开始冷静下来,专心享受电影。
看到小孤独的那些内心独白和实际表现出来的样子——内心独白如此丰富,表现出来却仅仅只有面部表情,还常常社恐和失去意识——我总是忽然就流泪,有时呜咽,低低地发出一些悦耳的呜呜声,有时忽然大笑,还有时边笑边哭、边哭边笑,笑着就开始哭。
我笑得想哭,我总是听一个朋友说类似的话,却不理解,今天真正体会到了。
我非常庆幸这是我包场的孤独摇滚,我才得以如此自由地表达情绪。
这不但是《孤独摇滚》,这也是我的孤独摇滚。
我会想起我走进影院取了一张票后,检票员说——“孤独摇滚可以入场咯”,我知道那句话是对我一个人说的,他撕票根的时候很仔细。
第一场结束之后,清洁阿姨走进来,我们对视了一眼,她默默走了。
结束第二场之后我溜进另一个厅,看到一个大爷穿着汗褂子,一边摇着扇子,悠然自得地坐在那里看电影。
影院好热,我也穿着背心,还脱了鞋,舒服地蜷在椅子上。
好有趣,原来还有跟我一样的人。
看到小孤独对于周围人的观察,总是不停地道歉,不愿意给人增加麻烦,难以拒绝别人,好像看到了自己。
曾经和现在的样子。
看到她时时刻刻都在思考,不讲话,却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好像能看到自己和其他人相处的样子,也忽然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朋友很少。
窗边飘来清凉的晚风,我的眼皮还是刺,眼睛还是痛,今天就写到这里吧。
番剧未看,剧场先行。
在一部院线时长90min 的影片中,刻板的人物性格井喷式溢出、模式化的热血剧情行云流水般倍速推进,它像整部番剧的解说打样,剧场版观后已经让我失去回看原剧的动力。
孤僻与社交隔离并不是种怪异的性格,我时常因它感到舒适甚至是以此为区分自己与群体不同的固执傲慢佐证,尽管也会在观察到人群中行动自如自洽的个体而心生艳羡。
后藤独的机遇与困境、行动与西西弗斯在剧场版中的展现被精确计算到了每一个幕起幕落,同时却也失去了让观众顾影自怜的能量,我无法在已知精美结局的进化论中感受人与生命命题间互动的张力。
唯有那句「知晓自己的敌人在何处」依旧醍醐灌顶,这是青春乃至人生中都重要无疑的预言,因为误判而对着风车拔剑四顾的茫然已消耗人太多岁月,若我人生中有教诲如此,能否幡然醒悟得早一些?
还是任何经验都只能从真实的历险中以血泪换得,无从得知。
看《孤独摇滚》流泪了。
四个女孩怀着不同的梦想却同样对音乐的热爱走到一起,从此有了纽带乐队。
内向、社恐、自卑的小波奇,从一开始只敢默默在网络上传自己的弹奏视频,到第一次登上live的舞台;从只敢在舞台上闭着眼睛演奏,到完全享受舞台。
这样的成长是令人惊喜感动的,只有无数背后的默默付出和黑暗中的摸索碰撞,才能有那一段精彩的solo。
这也是为什么波奇坚持让喜多留下来加入乐队的原因,她表面上什么也没有说,但努力过的痕迹不会消失。
喜多同学的指尖,可以摸到厚厚的茧,那是经常练习吉他的人才会有的。
在某个瞬间进入了影片的语境,开始自怜,那种对舞台自卑又向往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
印象中第一次正式的舞台,是高中的英文歌比赛,小孙说始终忘不掉我紧张地两只手死死捏着话筒的样子,那时候唱的歌也是这辈子不敢再听第二次。
高考完的暑假重新捡回了六年没弹的钢琴,一开始连五线谱都忘记怎么认了,总是需要先把每个音都标出唱名才能开始练。
就这样练了一暑假,我慢慢有点找回了之前的感觉,刚入学就去学校的艺术团面试,但当场被学长指出了缺点,并在之后得知了落选的消息。
还是会很遗憾,六年时间真的会让人遗忘许多东西,当身边的朋友对我会弹钢琴表示钦慕时,只有我自己知道现在的水平已经配不上大家的青睐了。
从那之后我不敢在公共的空间弹琴,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风之诗二楼的小房间,泡上一下午或一晚上。
有时弹到尽兴时就直接唱出声来,虽然杂乱无章,却是让我快乐的旋律。
那时并没有提升演奏水平这样的追求,挑选的都是一些影视剧的op或ed,“喜欢”是坚持我这么做的最大原因。
但是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一个人呆在琴房自娱自乐了,我真的很渴望和大家共同演绎一个舞台的那份羁绊。
于是大一下我鼓起勇气联系了部长,希望再争取一次面试的机会。
很幸运部长接纳了我。
虽然晚了一学期加入,但大家都很友善,也很照顾我。
一起四手联弹的小伙伴把曲目的选择权交给我,并把难的部分留给自己。
包括后来又加入了声乐部,姐姐们也总是根据我的音域把最适合我的part让出来,真的很感动,大家都好温柔,帮助我慢慢融入这个集体。
其实那段时间我总是一下课就溜去了琴房。
大大小小的作业任务堆积成山,我边焦虑边任性,把大把时光挥霍在那里。
虽然偷偷练习了好多遍,但是每次磨合因为我的问题而陷入瓶颈时,还是会很愧疚。
艺术团专场那天,一早来彩排却发现大家都在了。
一整个下午,社员们全神贯注地完成最后一次联练,最后一次调整灯光和走位。
直到傍晚,所有社员都在林杏琴做前期准备,工作人员们紧张地布置场地,帮忙化妆。
所有人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狂奔,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
演出很顺利,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四手联弹舞台。
感觉自己还是不够勇敢,看到台下人群时平时的嚣张气焰被瞬间浇灭,双手止不住的颤抖。
不过还好自己有了能够站上台的勇气,大方自然或者紧张害怕都没关系,这一年来的舞台经历还是带给我了成长。
我站在追光灯处,看到大家在舞台上专注的模样,也算是圆了我的梦。
台上的人演绎疯狂,台下的人尽情欢畅。
灯光与音乐,欢呼与人群,都很乘兴,都不枉此行。
这是一场最奇妙梦幻的旅行。
很感谢风华为我带来的这一切。
有了这第一次勇敢的突破,后来的四年里我不断尝试以各种不同身份,一次次回到我最喜欢的舞台。
该说自己好奇心重吧,什么都想试试。
虽然都是半吊子,但nbu真的给我很多空间。
从最早的社团小专场,到合唱比赛,新show,十佳海选,晚会的热场,话剧社大戏,我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舞台,林杏琴大会堂、锦绣小剧场、忻元甫、大草坪、云创路演棚,哪里都是回忆,“这间小小的礼堂,就是我们的武道馆。
”我珍惜每一次舞台,小心翼翼地收藏着每一张与我有关的节目单。
昨天和trace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文化馆演出,久违地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这感觉既陌生又熟悉。
上次是什么时候呢?
虽然已经入社一个多学期,先前总觉得和大家有些疏离,昨天第一次真的感觉到被包容和接纳。
大家都好可爱,泪目。
这样的羁绊在哪里都不会有了吧。
我会记得演出前的反复磨合,演出时的不安与享受,记得台下观众们的笑容,朋友们的远程应援。
我知道,不完美的我,永远有你们的支持。
那就继续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努力发光吧,唱你喜欢的歌,弹你喜欢的曲子,虽然受众可能很少,但应该能深深感染到一部分的人吧。
再渺小的同频,都是爱啊。
作为电影的话我觉得只值三星,但是本来就没抱太高的期望,所以还是综合一下给了四星,觉得评分7.5左右比较合适。
删改太严重了!
整个第七集居然全部删掉了,那可都是精华啊!
拍照那部分也是,删得都不连贯了。
玩女人那段也没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前面的删除,导致电影全片没有直接介绍星歌和虹夏的关系,直到中后段才由角色之口说出两人关系,没有看过番的观众也不能直接依靠两个人发色相同就判断她们的关系吧。
删除大量片段后,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段蒙太奇。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理解制作组做了很好听的原创歌想放出来的心,但是蒙太奇片段没有重新作画,人物一直在说话但是没有声音,就很奇怪,如果不是看过原作一些片段会有点不好理解。
整部影片的节奏也很奇怪,太快了,像是开了1.25倍速,这可能就是番剧和电影的区别吧。
上半部分浓缩了一到八集,明白是想断在“波奇酱的摇滚”(孤独摇滚)那里,但是还是太赶了。
总结,是完完全全的粉丝向电影,非粉不建议观看,会感觉云里雾里。
因为我是基本上不看番剧总集篇的,所以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总集篇都有这些弊端。
但是下我还是会去看的,可能我这种粉丝就是甘于被割韭菜吧。
话说第二季给我好好做就行!
我大概一辈子忘不了结束乐队了写在前面,总集篇看之前就知道没有新剧情了,主要是为了电影院的音响听歌来的。
但是还是要给五星,虽然已经看过一次了,剧情还是感动人心😭这才是真正的的少女乐队。
可惜没有彩蛋,多放几首歌吧,哦内该😭周围环境很好,都是同好也没有人吵吵闹闹。
就如同用取景器拍照片一样,黑暗的环境沉浸感巨好。
专门找的有特典的电影院来的,毛到了番外漫画,这不就新剧情吗(雾)可惜没有胶片和海边了,虹夏呜呜呜😭在预想的地方断开了,并没有断章的难受(或许是好事?)如果能再插入一个《花之塔》就更劲了,梦回2022了😭那就《孤独摇滚下》再见啦
原来是把番剧进行剪辑再圈一次钱,你竟然连新的音乐也舍不得换一首,就全用旧的,那我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呢?
我为什么不再把番看一遍呢?
😡😡😡😡😡😡😡😡😡😡😡我喜欢这个番但是我不是冤种,为什么要欺骗我?
再也不会相信芳文社了,我送给你的钱是不是不够了?
发不出工资了是吗?
就凑数来忽悠我😭😭😭😭
冲着新曲和可以去电影院听live买的票,对剧情没啥期望,几个过渡略生硬但几次失误和救场的节奏感把握还是非常不错的。
虽然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因为有类似上台经验所以还是会条件反射的有点紧张(指满头大汗) 觉得夸张就对了,评价怎么会有这么孤独的人什么的一律老虚.jpg。
通过颜色和性格区分的鲜明人设是蕴含隐喻的课题:比如孤独的人如何排解寂寞? 装作爽朗不在乎强颜欢笑的阳角? 失去个性还不如去死的为我独尊? 逃避现实沉迷自己爱好的隐士? 喜多倒是挺“正常”的融入社会了……但乐观开朗是只属于那些外貌中上,生活和睦的成功人士的奢侈品,长得一般甚至长得丑的人如果家庭条件也一般的话很快就会面对各类现实问题,来自外部的刻板印象决定社会环境不会接受他(她)们不一样的人: 小朋友的话可以说自己只要学习就好了,而大人们需要考虑的就多了如果已经长大了该怎么办?
我觉得孤独摇滚给出了一点答案:人总是要因为一些东西聚集在一起的,可以是爱好,可以是共同的目标或者理想。
在其中获得的成长是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当然要先有份工作,先能养活自己再谈理想或者自我实现。
靠爱好挣钱是成年人的童话。
在后藤独身上看到了曾经完整的自己,却少了一份对梦想的热爱与坚持。
小学时候也是,虽然班里同学不少,但真正能交往的朋友却几乎没有,或许也是直到现在很多事情都喜欢一个人的原因之一,却又在孤独时刻渴望着和人交流…曾经也是那个面对陌生人说不出话的小孩,虽然现在也要进行一番心理斗争后才能说出口…害怕他人的目光、差评,到现在也依然会遇到,但正如后藤独在第一次街头表演所领悟的,那些并不是我的敌人,是自己虚构脑补出来的,那些胡思乱想的心里话,也不过是虚幻世界的一抹灰。
我们从来不缺少勇气,但也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我们从来不需要别人的看法来影响自己,所以坚定的自我信念比真金还宝贵。
或许一个个bad mood冒出来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和后藤独一样,找个地方开始躺倒哭泣胡思乱想,但没关系,台风天也阻挡不了自己的价值在台上闪耀,总有天晴的时候,而孤独,至少在我看来,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吧!
孤独摇滚(上) (2024)8.22024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斋藤圭一郎 / 青山吉能 铃代纱弓
好夸张的“社恐”表现,比伽菜子的os还啰嗦百倍(吵死咯)。想到书友们见面的忐忑心理活动。和番一样,歌的记忆点差了点,不同个性结合起来就是美妙的乐章。拿了一堆物料,抽奖依然抽不中(我隔壁的都中了aaa)。
作为对结束乐队的歌和演奏没多大感觉的人来说,这种糟糕的总集编排无疑是灾难的。TV版的最大特质是圣斋藤的多重美术风格切换与用夸张化的人物表现来抖包袱,然而在总集篇中这些大多都被丢掉了,为了快速过主线而放弃了太多TV中精华的演出。况且滚的主线本就很平庸,这种做法无疑放大了TV中的缺陷。当然对于非常喜欢乐队live的观众可能会不太在意这一点。因为下篇的总集篇我在香港看过了,对比一下下篇能好一些,但是不多。只能说京吹2的总集篇的含金量还在上升,跟圈粉丝钱的总集篇完全两种味道。
番花了一个半月才看完一半,确实对二次元的质感有些微不接受,12集内容同质化的也比较多,看番的进度就迟迟推进不完。正好看院线上映这部总集篇,既然是凝炼版,观感肯定会好很多,遂进入电影院。果然,不负期待。剧情都很熟悉的情况下依然看得还算投入,笑点也很密集,依然是忍俊不禁。剪辑真好,好多番中较次要的情节用歌曲混剪一笔带过,详略得当,故事背景交代得也简明扼要。没想到一个上部拍完了12集的番中的8集,最后到了我还不知道剧情的地方,观感是真的好,livehouse歌曲直接起一身鸡皮疙瘩,最后小孤独和虹夏的一段对话也提升了深度,人物刻画真不赖。期待下部,番就留着不看了,把最好的观感留给下部的电影院体验吧
第二季解渴篇()
闭上眼睛就分不出谁是谁了
第一次被豆瓣的评分欺骗了
只能说价值大于一般的解说吧,适合想要粗浅了解这部番的朋友,深入了解的话还得去看原作。其实就角色塑造来说我并没有觉得多好,都是日漫里会有的模样。比较喜欢伊地知姐妹。考核场跟第一次登台都挺感动的。希望这个IP能带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音乐甚至玩音乐,宛若《足球小将》《灌篮高手》那般。
我真的觉得我永远在踩雷日漫的路上,对这一类的电影感觉真的无法觉得它是好看的。
感觉自己老了,有点看不进去这么热血中二的作品了
20250426 我就喜欢在电影院听歌
好烂,真的好烂,不是烂片那种烂,是大脑空空那种烂,没有烂的剧情点因为它真的什么也没有,在电影院半个钟头朋友提出要不走吧我说再等等花钱了,一个钟头我说我们走吧。怎么说呢,有人拿着针管往我大脑里注射纯净水,无毒无害,但是影响到我大脑渗透压了。
虽然对乐队不感冒,但是能get到很多冷笑话hhh。另外孤独摇滚里感受不到一点孤独,家庭和睦,每天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到底孤独在哪了?无法理解这种日式拧巴6.5/10
TV 版的精简合集,看过 TV 版就不太适合再刷了。
这也太难看了吧……浪费我的时间……
我不知道心智什么水平的人会喜欢这个电影,什么水平的人能够创作出这样的电影,全片跟孤独有什么关系?跟摇滚又有什么关系?所有角色都很浅薄空洞,其中的一些台词,甚至连打着擦边什么友情自我这种老旧主题的口号都算不上,本来就讨厌日本那种莫名其妙自说自话的阳光或者内向的风格,女主更是上一层楼,被花了大量的的时间塑造了创作者自认为可以博取、讨好观众的可爱的反应,让人恼火好像这是被剪辑的电影版,这么让人失望也没心情去看原来什么样
新开头画面,中间删减了一些剧情换成没用到的歌曲和新曲,不过,第二集虹夏对波奇说的那段话挺重要的,加上背景乐队渲染氛围,替换成新的音乐不太好。
剪的断断续续的
補標
不错。
没燃起来,回家补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