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The White Lotus Season 1,白莲花大饭店(台),白莲会(港)

主演:詹妮佛·库里奇,穆雷·巴特利特,康妮·布里顿,亚历山德拉·达达里奥,弗雷德·赫辛格,杰克·莱西,布莱特妮·奥格拉迪,娜塔莎·罗斯韦尔,西德尼·斯维尼,史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剧照

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1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2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3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4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5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6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13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14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15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16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17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18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19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 剧照 NO.20

《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身处白莲花,性不性由你

文/曼佳完整的影评写在第二季中。

链接如下:身处白莲花,性不性由你(白莲花度假村 第二季)剧评 ————————以下是原来的记录草稿还只看了1-3集 先随便写几句形形色色的人,背景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被迫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呆在一起,会引起什么样的冲突呢。。。

夏威夷一个海岛上的度假村,聚集了来度假的各种人,这些来度假的基本都是富人。

度假村的服务员工基本都是当地人,基本来说都是穷人。

这是潜在的最大的一个对立,可能会产生的冲突。

度假村里描述的主要是三个各有代表性的家庭关系1、结婚已经22年的中年夫妻带着青春期的儿女。

妻子事业就成功,丈夫赚钱比妻子少很多,近期似乎身体很不好,儿女这个时候叛逆很明显,对父母的话总是充耳不闻,甚至冷嘲热讽。

从这对关系中,至少能窥见中年夫妻的实质关系,还有爱吗?

还是只是激情完全丧失后的迫不得已的凑合?

上高中的女儿带着女友一起来,形成一个小联盟一起对付父母,有自己的私人秘密,尤其是成功且有掌控欲的母亲。

同时最小的青春期的儿子,估计上初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除了玩手上的游戏。

2、刚结婚的蜜月夫妻。

男的家庭富裕,是一个房地产公司的富二代,万事都需要妈妈来安排,在度假村觉得自己的房间不是预定的那套,从而对酒店经理纠缠不休。

女的家庭出生贫寒,美丽胸大肤白大长腿,是一个自由记者,写点无所谓的内容谋生。

男的当然是看中女的长得好看,性欲旺盛,在女的眼里他只感兴趣这件事情,而且对她的工作颇为不屑。

这是她真的会喜欢的那个男人吗?

这是她想要的男人对她的态度吗?

这是她未来想要的生活吗?

她陷入到一种不确定感中。

3、一个独自来这里的初老女子,带着老妈的骨灰来这里看大海。

青春早已经消逝,情爱也与她毫无关系,然而过去人生带来的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各种压迫着她,让她总会是出于酒精麻痹的迷幻状态。

在这里,她遇到一个身体理疗师,一个印第安妇女,给她做了按摩,并进行了一定的身体疏通。

然后她感觉这个理疗师似乎就是自己的天使。

信誓旦旦说要给理疗师投资开店。

这里面非常有意思的两对夫妻在性上的态度。

蜜月夫妻中男的完全是个性爱机器,他几乎无时无刻不想DO,作为她的新婚妻子,开始也应该是享受并觉得应该承担这样的义务的,但是这个新婚夫妻满脑子都只是想干这个事情,而且言语这种的那种优越感让妻子觉得其实很不舒服,并且总是在很愉悦的氛围中,总是揪着房间的那点小事来扯皮破坏2人的气氛。

女的问男的:我对你只有性吸引力吗?

一旦哪天我失去了这个吸引力,你还爱我吗?

男的说:性很重要,我们一辈子都能会像现在这样好的,我会一直爱的。

然后每个早晨晚上,这个男的都在妻子身上耕耘不止。

每次事后,丈夫无比幸福,觉得自己幸福又厉害,而女的呢那种不断被折腾的疲惫感已经遮掩不住了。

所以性爱及婚姻到底会怎么样吗?

那一对中年夫妻给出了他们的现实的答案。

女的对刚结婚的女的说,性爱在初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但是你知道,婚姻这个东西 ,是未必能长久的,你想想,如果结婚几年后你婚姻失败了,你的工作也没了,你还能养活自己吗?

男的在酒吧里对陌生人说:以前啊,我和妻子刚认识的时候,三年她都不让给碰她,后来在一起性爱那真是让人如痴似醉啊。

可是现在呢,就像你面对的一碗虫子,硬逼着你吃下去,你如何能吃下去?

然后有一个画面,油腻中年人洗浴后扭动着裸体向床边移动过来,做着一些放浪的动作,躺在床上的妻子以一种冷漠甚至看怪物的眼光看着他,然后当男人做着动物的动作扑上来的时候,妻子嫌弃地扭动到了一边。。。

接下来的4-6集前面只是各种不同的根据不同的背景,编制矛盾,到下面这几集矛盾开始爆发。

但是就像有些东西,爆发不一定就是糟糕的,也许会因为变化而带来新的重新排列组合。

比如那个白人富裕家庭的女儿小薇这次是带着她的黑皮肤的女友宝拉一起来的,宝拉很快和度假村的一个帅哥服务员(本地的一个土著)眉来眼去,然后晚上宝拉趁小薇睡了以后悄悄溜出去和帅哥约会,然后在清晨之前再偷偷回到酒店房间,此时的小薇只是装作不直达。

宝拉对帅哥说为什么她不告诉小薇,她们看起来是最好的朋友,宝拉说:待续。。。

 2 ) 各有各的缺乏安全感,但是全部都是first world problem

也难怪最后Belinda在经历了一周的bullshit之后,面对有着漂亮脸蛋魔鬼身材嫁给又帅又多金又爱自己刚刚办了完美婚礼老公&老公的妈妈还支持自己找点儿事儿干但是还在纠结自己人生的意义的Rachel说,I have to go。

Rachel的缺乏安全感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被两个年轻小姑娘&她们的妈妈明里暗里讽刺了之后突然开始后知后觉地觉得自己是不是只是个trophy wife,然后因为自己一般般的水平也发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业发展,但是又不甘心自己如此,纠结+挣扎中,觉得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自己嫁了个又帅又有钱又爱自己的老公...简直无语。

Mark的缺乏安全感大概跟Rachel不相上下吧,老婆事业有成,女儿从不尊重自己,儿子整天沉迷于游戏,于是自己只能从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找一些存在感,比如说婚外恋,以及人生所谓的大彻大悟之后需要be honest with儿子来赢得他的尊重,然后告诉儿子自己曾经有过婚外恋...最终终于通过一场入室抢劫找回了一些尊重,不知道能持续多久...Paula的缺乏安全感大概来源于她的种族和她已有的privilege的冲突。

被白左教育严重洗脑的她会觉得反正这些privileged people即使并没有真正"偷",但是他们就是偷了under-privileged的人的东西,所以会怂恿自己的情人去干如此愚蠢的事情。

我觉得她最后把项链扔了纯粹是为了洗脱自己跟情人的关系,实在是太蠢了...现实给她好好地上了一课。

Nicole的缺乏安全感来源于她对自己到底是不是乘着me too的这波风坐上CEO位置的不自信。

她也许觉得自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但是到底是不是,也很难判断了。

Olivia真的是一条毒蛇,manipulative, hypocritical, self-centered, mean...从Paula描述自己不能在任何方面比Olivia好来看,要么Olivia是个占有欲非常强的人(可能是les?

不允许Paula跟别人走得近?

),要么就是她害怕Paula会比她好?

感觉还是隐隐的有一种阶级优越感在那里。

Tanya就不用说了,太孤独了。

什么人她都想紧紧地抓住,感觉最后那个男的也就是她的rebound guy而已,而且感觉也活不了太久了。。。

可能不久后她又需要再抱着一盒新骨灰到某个地方去撒了。。。

Shane貌似挺有安全感的,但是我觉得他非常依赖妈妈可能也说明他内心对自己的能力没有那么强的信心,总需要妈妈或者travel agency来出面解决。

Quinn's the best!

他和他的划船兄弟们算是整部剧唯一正面的情节了,让人看到了一点点希望。

总结就是,大家一定要经常运动保持身心健康啊!

总体来说, first world的人整部剧都在whiny自己的无足轻重的各种crisis,然后其他世界的人在经历什么呢——想要这份工作badly enough到快生产了都努力撑着的lani,被酒店剥削久了对于一个小小的有钱说要资助她经营自己的business这么一个虚幻的承诺都紧紧地抓住准备了一套备案的belinda,自己的家族被非法占用了土地至今无法请律师打官司最后在傻逼privileged爱人怂恿下偷珠宝最后把自己送进监狱的kai,然后有一点算是自己的错但是又有点无辜地把自己性命都搭进去的armond。

总之,够讽刺,够黑色,够荒谬,HBO的一贯作风。

夕阳上开船去抛骨灰那段简直是精彩到我觉得需要专门颁个奖,清晨去划船则是洗眼般的清新。

跟HBO另外一部我也非常爱的succession相比,这一部我更有共鸣因为我似乎在很多角色上都看到了一点点自己的影子。

今年度看过第二好看的剧。

 3 ) 美国式虚伪

《白莲花度假村》在社交平台上的评论褒贬不一,花了两天时间刷完第一季,我对美国式虚伪真是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莲》的第一集十分精彩,从陌生人的small talk引出一个人死在高档酒店,颇有些阿加莎小说的意思。

镜头迅速切到一切发生之前,在一艘船上有这样几个家庭,是不是也有点1900s欧洲小说的笔法:死的是这些旅客中的哪一个?

年轻的女孩们自以为是地揣测每个人的身份,结果一个都没猜对。

第一集的其中一条线索从工作衫上小小的污渍展开——是什么,为什么——Lani(这个酒店经理数次无法记住的名字)拼命地忍住阵痛,她的孩子却急不可耐。

讽刺的是,在这个紧要关头,经理不仅想把她赶出去,甚至阻拦其他员工去寻求可能是医生的客人的帮助。

更讽刺的是,这个线索在第二集戛然而止,一直到结尾,没有任何一个人再次提起这个工作第一天就进了医院的女人。

酒店把她遗忘了,而酒店的客人根本不曾认识她。

这个看似和主线毫无关系的插曲,实际上是第一乐章之前的序曲,已经在此将主题挑明:混乱、漠不关心、而最终什么都没有改变。

漠不关心是美国式虚伪的中心。

如果说英国式虚伪是“我不关心”,那美国式虚伪就是“我假装我关心”。

我想这个“虚伪”最好的体现就是很多其他地区的人都无法理解也无法融入的small talk文化。

甚至各个平台上都有“small talk指南”一类的视频和文章。

They talk but they don’t care.But they can’t stop talking.就是这么一回事。

沉默是难以忍受的、尴尬的、甚至是不体面的。

必须要用笑声、语言和肢体来填补这些空白。

而为了尽力表现出自己的体面,必须从一些无关的话题中引出自己所拥有的privilege,并问清楚对方所拥有的privilege。

It’s about getting as much information as you can in this short time and also maintaining a smooth conversation. No pause. No awkward silence. And most importantly, no indecency.“体面”是一个更难把握的标准。

到底怎样才体面,比起一味地夸耀自己,简单抱怨自己的小烦恼是更体面的,而抖出自己面对的巨大选择则是最不体面的。

《莲》中每一个角色几乎都费尽心思在这些短小、无味的谈话中维持着自己的体面,从他们极力遮掩的和极力张扬的东西中,这些人形象显露出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她的世界里甚至不需要体面,只剩下感受——Tanya McQuoid。

我无从得知Tanya到底有多少钱,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她不仅不用工作,甚至连维持社交关系都不需要。

她的生活,用第一集里的话说,其实就是:我已经尝试过了世界上所有的按摩(spa)。

它引申出这个角色舒适到极点的生活状态,而她的生活就是放松,也只剩下放松。

就是这样一个连虚与委蛇的社交都不需要的人,却做出了和其他人一致的虚伪的行为。

她把酒店里为她服务的女按摩师当成情绪垃圾桶,要求她陪她吃饭,喝酒,并承诺她会资助她的个人按摩店生意。

但当女按摩师把项目企划书递给她时,她却一头扎进新认识的男人怀中。

最后她给了女按摩师一大笔钱,并说:我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和钱有关的这种不纯粹的关系。

可以说,她从始至终只考虑了自己,而她所拥有的财富合理化了这一切:因为有钱,所以可以要求她人忍受自己无尽的唠叨,因为有钱,所以可以开出空头支票并毁约,因为有钱,所以一切话语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一切,可以把所有人当成工具,不需要了就扔掉。

而她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也永远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毕竟她的自由意志也被无穷无尽的按摩放松掉了。

异化就是这样悄无声息。

这些人都已经忘记了真实的生活,并且将虚假的生活和价值观奉为圭臬,不断履行这一种虚假。

而剩下的很多人,虽然并没有完全脱离真实,也学着这些人的样子,不断追逐这样或那样的虚假。

于是,我们不得不常常审视自己,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也必须反思文字、优绩(meritocracy)、还有其他许多善于伪装的东西。

幻觉是一个接着一个,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

失去幻觉之后,还有什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

这是选择真实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4 ) 发散性杂记

一、不愿意放弃特权的情况下,跨越jie层的共情是不存在的挺诙谐的,不知道“白莲花”语义是否全球通用,该标题确实是对某些群体(欧美语境下往往是白左人士)追求zz正确却矫枉过正的讽刺。

以自己的体验来说,出国后也确实认识了一些给自己贴满了tag但并非真诚的🇬🇧人。

“我是素食主义者,meats make me feel sick……“要了一份vegan菜单之后却跟我们一块吃炸鸡吃得很开心并解释“it doesn’t matter, chicken is fine for me…”“我很乐意跟亚洲/其他少数族裔学生做朋友”,有些人是真心的,有些也暗含了不纯的动机,比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多么接纳包容多元群体,我真的很min主,我帮你们争取quan力,我虽然可以享受特quan但我还帮助你们,我多友好。

“嗯,是的,我是bi”。

可当我邀请对方参加Pride March的时候,对方却表示“啊啊最近有这个活动吗?

以前没参加过呢,感谢你的邀请,这是第一次,让我来ins上搜搜是什么具体安排呢…”如果常听德国电台广播,就会发现热度最高的前几个话题:我们要环保!

你家暖气开几度?

你还不骑自行车上班吗?

我们要提倡素食!

吃肉肉好残忍,怎么可以吃肉肉…养殖牛羊还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大型连锁商超收gou牛奶让农民亏损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我们要接纳难民,我们要支持乌克兰,虽然我们本地已经物价越来越贵,失业率高,但大家请多多给难民工作机会,请多多给教hui捐钱!

二、Vacation是原本社会角色“不在场”的特殊时期,是一种“例外”。

(一)“例外”时期的情感劳动和剥xue度假的旅途是一场跳出原本生命秩序的“例外”,人们带着这种“例外”的身份,通过转移压力、满足需求、找存在感等方式来到消费地、度假村去解决“例内”的情绪,留给消费地、度假村的却是一地鸡毛。

剥削不仅仅存在于肉眼可见的经典雇yong关系,比如国内广泛讨论的996、养老金双轨制;还有隐形的家庭照料劳动对母亲、女性的剥xue,要求他们无偿奉献。

又或者是付费家政工,以低价购买与之并不匹配的高昂劳动,家政工甚至还要付出与丈夫家人子女分离、无法融入城市和雇主家庭、受中介佣金盘bo等其他代价。

以及越来越发达的平台经济,数字云计算、消费者评分系统对快递员、外卖员、客服、滴滴司机等数字劳工的高强度监管和技术剥xue。

卫星实时监控外卖员的速度、用时、规划路程,消费者“差评”与分红和派单数量挂钩。

在这部剧集里,我关注到旅游业,尤其是殖民地、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转型为旅游集散地的情感剥xue,这种情感剥xue不同于单纯的服务业情感剥xue,因为紧张的原住民-殖民者的矛盾、城乡矛盾、阶层矛盾,使得情感剥xue之中杂糅了阶ji对立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社会问题。

正如第一集里经理对实习工的嘱咐,旅游业的服务人员承担的是有偿的情感劳动,他们有求必应、他们用微笑 热情的服务去让客人满意,为的就是给客人一种脱离原本社会角色的朦胧感。

他们“朦胧”了,工作才是完满了。

剧集最后,度假村里有人锒铛入狱,有人身首异处,有人被利用情感,而带着“例外”身份来到这里的消费者,那些购买他们情感劳动的人,却释放了自己“例内”的压力,开开心心圆满地回归原本生活秩序。

我终于明白,为何中学毕业时我在广西桂林壮族聚集区参观会那样心里不是滋味。

看着年纪大的老奶奶仍然展示着他们不洗 不梳 不剪的长头发,每来一群游客就不得不散发一次,还被有些游客嫌弃说“真臭,油烘烘的,脏死了”;看着和妈妈年纪一样大的妇女穿着传统的代表母系氏族社会的袒露xiong部服饰,却被围观的某些不友善群体指指点点甚至偷看偷拍;看着跟我一样大的小孩子装模作样在织布机上模仿着传统织作,却连自己在干嘛也不知道…… 他们脚踩着自己的土地,却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靠没有灵魂的旅游业维生。

而观众,拿走了那些土地,却仍要求他们展览他们的文化,这是一种我对他们的剥xue,此时的我才明白这种心痛和难受是从何而来。

(二)“例外”时期的情感体验和选择如果说度假是一种生活的“例外”,那么gap year、刚毕业、刚辞职、刚退休等阶段则是人生的一种“例外”。

好比日剧《悠长假期》说到的人生的long vacation一样。

前者抛开了原本生活的秩序,后者则是处于人生的一种停歇的当口,身份处于转变之中,前一重身份的任务刚刚完结,后一个角色的压力还未降临,自己超然于任何一种划分之外。

就像人生没有派订单给自己的一个空窗期。

这种不被人生角色的归纳法所掣肘的感觉,真爽,却不可持续。

因为“例外”之所以有外,就一定有内,人始终都要回归到“内稳态”的终点去的。

这也就导致,“例外”时期做的决定,常常有一种新鲜感和激情怂恿下的虚幻,也就是“昙花一现”。

有的人享受这种明明知道会终结但仍然追求烟火绚烂的放纵一刹,有的人则宁愿为未来的回归考虑而不想轻易投身到不稳定的快乐中。

还是看个人选择。

初中的时候妈妈送过我一本书,《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讲的是一个姑娘休学穷游去芬兰的故事。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片段是,她在亚欧大陆桥的火车上和一个外国男生crush了,男生邀请她做自己的女朋友,她却拒绝了他。

她的大意是,这种旅途中的契合是不真实的,因为彼此都并不是原本秩序中的真实性格、真实生活方式,加上旅行这样一种特殊状态会让人产生冲动刺激,所以她并不相信关系能够落到实际。

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的朋友身上。

7月初我的好友到了海南咖啡店做义工,临别时她与我谈心,分享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刺青师、带他们吃宵夜的顺风车大叔、“海南只有椰子树是直的”云云——“我突然发现,在这里走比在上海辞职难多了。

因为我在上海是一个替代性很高的商品,在这里不是,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觉得这里好奇妙,在这里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趣的快乐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和精神内核,独立有个性。

”“但突然又发现,这里认识的人都是同一种类型的,你认识不到内向的人。

”“我之前每次做选择的时候常常自我反省,是不是只是为了求异,为了与众不同,但我现在确认了,我不是为了求异,因为我在这里每天都很舒服很自在,我做什么事情都很合理,都不会看起来出格……我心目中的乌托邦有了具象”我的回应是:“可能是因为来到海南的人,本身就是超脱日常规范和那些所谓的人生‘应该’的人,所以寻找到趋同,是比较自然的结果”“有些内向的人,融入海南义工的群体环境里,也可能呈现出了外放,而此刻的你只看到了她外放的那一面,内向的实在却被隐匿了。

可能我们所见的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横断面,一块玻片,一个暂停键。

”最后友人还是被迫提前缩短了义工之旅,毕竟承受着隐瞒父母的道德压力来海南,即使身处”例外“,也无法不被“例内”打扰。

很多法国电影给我们呈现的都是人生“例外”的个人体验——不可多得的浪漫和美好,灿烂一瞬的短暂相伴,结尾不得挥手作别、深埋心底云云。

比如爱在三部曲,比如侯麦的四季故事。

对此我的态度就是,看看就得了。

这些法国电影里“例外”时期的关系缔结,我更青睐将其归纳为,“at this moment”时间的同频、状态的巧合,加之没有内容清单的人生空窗期,而不见得就是两个个体的交换和一致,这种感情在回归冷静、回归有内容生活的“例内”之后还会长远吗?

对此我并不信任。

而《悠长假期》的情感关系为何经受了考验,因为二人根本不是单纯“置身事外”,可以说是以人生vacation的形式走着“例内”的生活轨迹。

据统计,在两人失意期间,小南找了23次工作,濑名天天兼职钢琴老师还参加比赛。

他们用“vacation”作为安慰彼此的比喻,却没有放松过对自我理想和发展的追逐,他们俩都始终坚定地有各自的生活信念。

他们二人并不能简单地概括成处于特殊状态的个体的相遇,而是共同面对起起落落,在倾诉、误解、沟通、扶持中深度交换了彼此的个体。

这么多蹉跎恐怕是无法在短暂的“例外”时期一一经历的。

以上。

 5 ) 醉生梦死的食莲者

全剧看得最明白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人生何必皆苦劳?

看完全剧对经理就是讨厌不起来……如果换成是普通游客和大堂经理的冲突,经理安排错房间肯定要赔偿啊,这可是人家血汗钱订的啊?

但是如果顾客换成是这群食莲者呢?

这差价对他们来说真的皮毛而已吧。

普通游客们跟大堂经理起争执也很难把经理怎么样,但二代他是能做到的,而且他真的做了,最后甚至阴差阳错经理直接物理意义上的死在了他手上。

偷了摩丝巴克他们一家东西的土著小哥肯定也没工作了,已经被抓到了,他的假日女友还把礼物扔到了大海里,爱过但不多。

按摩师也是,开店创业的梦想破灭,直接哭出来那一段太过真实引起不适。

全剧最后一幕在机场,不管之前有什么矛盾,这些有钱人的状态几乎都回到了最初,闺蜜矛盾家庭矛盾夫妻矛盾都化解化解,甚至单身富婆还遇到了自己的爱情,痛苦只留给酒店经理、按摩师、土著小哥。

闹剧,确实就是一场闹剧,但是食莲者与非食莲者要承担的后果太不一样了。

 6 ) 精妙美丽的无病呻吟

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因为看到这部剧的口碑非常好,所有才忍住看完了全季,观影体验不可谓不痛苦。

剧中的隐喻很准确,关于阶级、殖民罪行的讨论也很清晰,除了无聊,没什么别的问题。

无聊在哪?

整部剧的所有人物都如此的典型,如此的predictable。

哈士奇在泳池边提到自己嫁入豪门后我就猜到“完了,他老公肯定得开始作了”;按摩师激动地和儿子说投资的事,就能在脑海里构想她最后被伤心而痛苦的情节了;酒店经理刚叉下“xx years sober”的flag,就知道他得“go all the way”;在小儿子发现大自然美妙的时候,我听着西方教堂风格的bgm,看着阳光、海浪,心里只想着:“啊好好好,被救赎了,知道啦,过过过”,然后快进了这一段。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的,我看完剧只是平等的讨厌每一个角色(包括被救赎的小儿子),他们是如此单薄,以至于为冲突而展现出来的全部性格都令我不适。

所有的对深刻议题的探讨都是浅尝辄止,例如性意识的觉醒、殖民原罪的补偿,好像提到了、表现了就等于探讨了、挖掘了,这和国产女性剧是一样的问题,把网络鸡汤拿来加热一下就serve了。

但我觉得阶级矛盾表现得很到位,尤其是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在这个度假村的环境中,这种剥削是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是写字楼里帮上司们端咖啡顶午餐的仓促、不是医院里交不起医疗费用的窘迫,也不是只能送孩子去公立教育的无奈,而是面带微笑,迎接各位主儿来剥削我的残忍,笑得越灿烂,就越残忍。

我感到奇怪的是,曾经的《大小谎言》也是倒叙描述的杀人案、《罪人的真相》中也会给警探等角色自己的故事,而我没有像看《白莲花度假村》一样感到极致的无聊和困惑,哦对,就像看《亢奋》时的感觉。

 7 ) 一点胡乱感想

今天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这部挺对我胃口,里面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但里面的角色都有种隐约的疯感,将疯未疯,最疯的经理死了。

有些细节很有趣,女高管女儿的闺蜜宝拉身体上奇特的病真的多,而且她怎么带那么多药和毒品,都够酒店经理和好几个员工开派对了。

剧里的人看起来都很不快乐,不过我个人的体会是度假就是这样,特别是和家人一起度假,原本是想从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一段时间,但最终会发现摆脱不了。

 8 ) 美国特色的富人贫困

任何一段情感划出的都是高开低走的线路,只是高开以及低走的形态各异,虽然不少人以“我的视线一刻也无法离开你”起头,以“眼皮懒得再抬半秒钟”收场。

HBO正在播出的6集系列剧《白莲花度假村》(The White Lotus)比较有创造性。

男主角之一马克初遇妻子的时候,爱之深情之切甚至引发疑似priapism的症状。

我的文字一直以青少年能读为准则,所以此处不宜展开解释这个医学术语的意思。

到了中年,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马克的看法出现断崖式下滑,面对成为高科技企业领军人物的妻子,亲近的念头让他感觉如同“生吃活虫”。

这部社会讽刺剧安排在一处专为高收入者服务的夏威夷豪华度假酒店。

美国社会最安全的调侃对象除了每个人自己,接下来就是权贵,而这部剧对成功人士的挤兑实现了以庖丁解牛为基础、随即投放灵巧炸弹般的稳准狠。

在一个幸福感似乎无法抑制地自然流淌的场所,其实没人幸福。

一个姑娘或许符合美国社会最广为接受的“漂亮”标准,但她的创造性没法超出平均水平太多,而且蜜月启动的头几个小时就开始怀疑人生。

有钱男性编织的“钱多钱少没关系,真爱高于一切,永续不断”的美好谎言,一句不经意的“你妈可能买不起机票吧”就尽毁长城。

他最不缺、或者说唯一不缺的就是钱,但锱铢必较,一步升入迫害狂的境界。

我偶尔会注意在公共场合捧着本书的人读的是啥,比如飞机火车上的邻座、公园长凳上的陌生人之类,因为我相信以书取人其实远比以貌取人牢靠。

这部剧让我改变了看法。

在白莲花度假村,有钱人和有钱人家的孩子躺在沙滩椅上读什么书其实都经过了形象设计师,天气好读尼采以显示深刻,阴云密布则读弗洛伊德以显示心之官则思、天气无法减少内心世界的丰富。

对他们来说,书的封面远比书的内容重要。

 9 ) 这剧的大尺度,是为了冒犯观众恶心观众

用“白莲花”一词形容那些外表纯洁却其实内心阴暗的人,在网络上由来已久。

出处是李冰冰的一段古早采访,还是《西游记后传》里的一个角色,我已无法考证。

但我猜,国外大概没有用莲花来形容这类人的说法。

有趣的是,最近一部名为《白莲花度假村》的美剧,拍的还真就是一群“白莲花”的故事。

导演麦克·怀特多半不熟悉中国的网络用语,剧名TheWhiteLotus是字面意思,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夏威夷一个名为“白莲花”的豪华度假酒店。

当然,莲花在西方也一样是美好的象征,高贵纯洁的表意,与我们大差不差,麦克·怀特给剧中的酒店起这么个名字,其讽刺之意,多少也可见一斑。

事实也是,这部《白莲花度假村》堪称是今年讽刺力度最强的一部美剧,看明白了创作者的“坏”心思和“恶”趣味,看这部剧,就如饮美酒,不觉自醉。

于我而言,它算得上是继《东城梦魇》之后今年HBO给我的又一个大惊喜了。

它的类型很难界定,算不上是犯罪剧,也称不上是悬疑剧,说它是喜剧,好像也不是特别合适。

但毫无疑问,《白莲花度假村》这部剧塑造了一群很有意思的角色,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部剧的设定很简单,几个客人到白莲花酒店度假,一周的时间,这些人身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有点像是真人秀节目,但导演把虚构的故事拍出了更多真实感。

剧中的主要角色,可分为两类人。

即来到白莲花酒店度假的客人和在白莲花酒店工作的人。

客人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客人是一对新婚夫妇,富二代丈夫杰克和高颜值妻子瑞秋,到白莲花酒店度蜜月,看上去分外恩爱。

第二组客人则是一个富商家庭,丈夫马克和妻子妮可事业有成,尤其妮可是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老板,他们带着一儿一女,儿子奎因有些沉迷于手机游戏,大学生女儿奥莉维亚则邀请来了自己的闺蜜宝拉一同度假。

第三组客人只有一个人,富有的中年女性坦雅,母亲刚刚去世,继承了亿万家财,她来到夏威夷的目的是把母亲的骨灰撒到海里随风飘散。

角色很多,但不算杂乱,看剧的时候记不住名字也不要紧,鲜明的性格会让你迅速记住他们各自的脸。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富”字。

能远赴夏威夷住豪华酒店度假,当然是有钱有闲。

但他们也各有各的烦。

新婚夫妇这边,丈夫杰克嫌酒店没给自己安排到预定好的心仪房间,一直心怀怨恨,妻子瑞秋则一直在思考人生,担心自己成为富二代丈夫的附庸,希望能拥有自己的事业,但同时发现,丈夫好像和自己期待的样子差得很远。

中年夫妻表面和和气气,内里却是断壁颓垣。

妻子妮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丈夫马克也觉得和妻子之间早已激情不再。

马克以为自己身患癌症,后来虽证明是一场虚惊,却也让他得知了父亲死因实为艾滋的意外真相,为此反思人生的马克,深处中年危机的泥潭。

他们的子女也各有的问题。

女儿奥莉维亚虽然和闺蜜宝拉维持着亲密的关系,但她好强善妒的个性使得宝拉对她早有不满。

儿子奎因年纪还小,但缺少朋友的他性格内向,对自己的人生毫无热情可言。

富婆坦雅则情绪脆弱,状态极差,多亏有理疗师贝琳达的按摩和陪伴,才让她有疗愈之感。

刚开始看这部剧时,我很担心它会变成那种冯小刚式的“富人诉苦戏”,油腻而不知人间疾苦,但后来证明我多虑了,创作者的视角冷冷的,并没有陪着富人们一起自怨自艾,而是借着其他人的境遇,揭开了这些富人的假面。

我所说的其他人,即剧中的酒店工作人员们。

和富人们的烦恼大多来自于心理层面不同,酒店的工作人员们更多时候要面临来自生活的挑战。

剧集刚一开始,一个实习生的遭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富人们享受自己假期的同时,实习生拉妮为了得到这份酒店工作而隐瞒了自己怀孕的事实,而她在临盆的时候仍在工作,羊水流了酒店大堂一地,最终在经理的办公室里完成了分娩。

更重要的两个角色是理疗师贝琳达和酒店经理阿蒙德,他们倒算不上有多穷,只是和那些客人相比,他们所处的阶级要低一些。

客人们的到来,让这两个人的生活起了波澜。

贝琳达心心念念想要开个自己的按摩院,富婆坦雅给了她希望,表示愿意投资,但很快在酒店结识了新欢的坦雅选择了不去履行自己对贝琳达的承诺,让贝琳达期盼落空,失望不已。

阿蒙德的遭遇则更加惨淡,因为没能给杰克安排到想要的房间,他遭到了杰克的记恨,意外被杰克撞破他与酒店服务生的龙阳之欢,从而丢掉了工作,最后更是死于意外。

真相是残忍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之间,或许没有太多真情实感可言。

与其说这部剧拍出了人性的虚伪,倒不如说这部剧拍出了人性的真实一面。

四个字,趋利避害而已。

有钱会使人变得更有道德吗?

导演给出的答案是,表面上可能会,但说白了,道德是很虚无的东西。

我们会发现导演无情地打碎了这部剧里很多角色的伪装。

想要追求独立的瑞秋,在短暂地决定离开富二代丈夫之后,最终还是带着微笑回到了丈夫身边,所谓理想,敌不过现实的残忍。

对理疗师贝琳达伸出援手的坦雅,带给了对方巨大的希望,却又轻松地使其破灭,这像是一场居高临下的道德游戏,不想玩了,就按退出键。

满嘴“政治正确”的马克一家身上也存在着诸多悖论。

马克鼓励儿子可以选择自己的性向选择自己的人生,却无法直面父亲是同性恋是事实,也无法直视自己内心的奇怪欲望。

妮可自认为自己是精英独立女性的典范,却被宝拉指出,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的老板,这个世界的糟糕现状或许就是她这样的大资本家一手造成的。

奥莉维亚和宝拉在全剧中一直在输出自己年轻的白左价值观,但她们自己遇到问题时,她们的表现并不像她们所认同的那样无私有爱。

有钱人未必更有道德,没钱的人也未必就更加纯洁。

贝琳达似乎是受害者,但她只是精神上受到了伤害,坦雅自知理亏给了她一笔钱,她可没有拒绝。

阿蒙德因为杰克而丧命,但他自己作为被剥削者的同时也是剥削者,他不在乎那个与自己交欢的服务生前程如何,为了欲望的宣泄,他不顾自己的一切,也不顾别人的一切。

在这部剧里,每个角色身上的戏剧冲突乍一看都不算有多么强烈,他们的故事也算不上有多猎奇,整部剧没有太大的反转,喜欢杀人的HBO,在这部剧里也只是通过意外杀了一个人。

但这部剧的戏剧张力是足的,因为它拍出了人性的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每个角色复杂的内在。

全剧的结尾,马克的儿子奎因没有选择和家人一起回到美国本土,而是往回奔跑,和夏威夷当地的年轻人一起在大海里扬帆。

这似乎是个充满希望的结尾,但你如果只看到治愈,那还是有些天真。

奎因能选择自己的人生,是因为爸爸妈妈很有钱。

反之,剧中有个和宝拉一夜缱绻的夏威夷土著青年,就只能靠偷窃改变自己的命运,堕入黑暗。

看完全剧,我回想起来,一个画面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宝拉和奥莉维亚穿着比基尼捧着书面朝大海,书是尼采的还是弗洛伊德的并不重要,她们把书当做道具,当成是伪装的一部分。

这或许就是这部剧的趣味所在。

我也很欣赏这部剧拍摄上的大胆。

HBO的剧,大尺度是意料之中的。

很多时候,HBO的大尺度是为露而露,纯粹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但这部《白莲花》,除了请来达达里奥这样的演员便自然而然地消费了她的大强项之外,几个尺度较大的镜头,还真是用得巧妙,能看出来,麦克·怀特的大尺度镜头,并不是为了勾起观众的欲望,而是被用来去冒犯观众,恶心观众。

于是,我们看到了男性生殖器的特写,看到了排泄物的特写,这些在别的剧里往往会被回避的镜头,在《白莲花度假村》中被不加掩饰地怼到了观众面前。

恶心吗?

挺让人反胃的。

然而,借着这样的镜头,导演把自己要讲的事情都说明白了。

剧中的角色马克有句台词讲得好,人类也是动物,某种程度上,和猴子没什么分别。

或许,文明本就是一种伪装。

当我们脱掉所有的伪装,不得不直视自己的动物性时,往往是难以面对却又无法否认的。

《白莲花度假村》所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些伪装一层一层地剥了开来,把华丽长袍下的虱子全都抖落下来。

麦克·怀特像是个调皮的坏孩子,一脸阴损地质疑着成年人的世界。

这部剧则像是一部马克·吐温或是毛姆穿越到当代写出来的小说,刁钻狠辣又举重若轻,谈笑间,人们精心设计的那些所谓的“游戏规则”灰飞烟灭。

 10 ) 包含第一部和第二部剧透。

白莲花第一季对我直观冲击比第二季大。

故事结尾,为了“鸡毛蒜皮”事情作天作地白人特权者全身而退,留下了一个空欢喜一场而万念俱灰的按摩师;一个因入室盗窃而入狱的本地人;一个因拉屎而丧命的酒店经理。

甚至入室盗窃还把一对婚姻亮红灯的中年夫妻给整圆满了……个人认为第一季人物比第二季饱满真实,也更耐人寻味。

第一季宝拉,对标第二季谭雅助理波西亚。

都是平民有志青年,前者过分天真,后者满嘴虚无。

宝拉虽天真近乎蠢,但是好歹看清本质。

知道白人特权者的伪善,知道他们资本残酷积累,也并未在物质中完全迷失。

怂恿服务生小哥犯罪的初衷也是让他拿回被夺走的(可能会有分析觉得她嫉妒好友的犯罪动机,我只能说可能女性就是嫉妒的化身。

就好像我们所有低阶高阶思维都是建立在情绪化的基础之上的,理性思维只属于睾丸)。

当然最讽刺的是,原住民拿回被殖民者被掠夺的一切已经不合法了。

白人体制让掠夺合法,但是夺回不合法了。

暴力完了跟你谈法,文武兼备。

第二季波西亚,最开始我看她抱怨还能共情,但是后期她所谓的虚无很快被声色犬马所代替。

派对和性爱很快就使她快活。

进入舒适圈后,她很快开始走心,不巧立马被当头棒喝,直接知道好感对象的阴暗面。

但是面对这一反转,也无法激发出她身上任何发光本质,除了她有些晕开的妆面和欲哭无泪的神情,我也没看出来她有啥建树性的情感表达。

痛斥和接纳,两者都没有。

最后经历一切也直接独善其身,完全不顾谭雅死活(谭雅对她迫害从她的叙述中我都没听出来多少,除了象征性的让她不要出房门……)就个人而言基于前文铺垫我找不到她连警都不报的合理理由,可能就是最后Jack说对方势力很大不要惹吧……总之,就觉得真的毫无优点......宝拉这种角色生活中有,也很值得写,因为有发光点也有缺陷,就觉得存在理想和现实的戏剧性挣扎。

波西亚这种角色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是你写她干啥呢。

无非讽刺当代青年的虚伪做作,全程说社交媒体逼疯她,但是全程不离手机,书皮子都没摸。

她的当下生活就是感官享乐,我在她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闪光点,就纯纯反面典型呗。

非常巧合的又是一位女性来演了这个角色,一二部青年角色不少,结尾一般都是女性闯祸,男性迎来救赎。

只是上一部俩女孩还有闪光点,二部就对比太强烈了。

二部男青年Albie天真善良,圣光遍地,还非二元性别,同情妓女,原谅渣父,甚至直面他爷爷的屁,最后播洒他爹的五万欧福音全身而退。

他一定有美好未来,毕竟他是特权白男。

对比之下剧里波西亚甚至精神头都比不上他——机场那场波西亚愁容满面,他了无遗憾神清气爽……一二部大堂经理其实塑造挺好的,一个男同一个女同。

特别第二部的女同经理,极富人情味,个人感觉相当可爱。

一部里面大堂经理其实我前期觉得很不讨喜,他工作导致失误后期却一直圆滑地甩锅或欺骗,我甚至觉得他不值得被共情。

但是最终他因此丧命我觉得剧情讽刺就合理了ーーShane和他都存在情绪问题,但一个得到惩罚是老婆和他闹离婚,一个被开除之后因此丧命,对比惨烈......二部大堂经理情绪合理很多,也没有过多怨气,只是来来回回调动人员而已。

而且情绪很容易平复,也没有一些打击报复。

Mia工作虽然是性爱交易,但是也不是完全无实力,对比其他事件也就觉得还好了……最后,谭雅为啥狗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虽然很遗憾,但确实是谭雅溺毙这一结局更有张力,给人一种久久意难平的感觉。

就好像你单挑二十多人头,被对方偷了水晶的感觉……谭雅的渣男丈夫估计是李白高玩。

《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短评

忘了之前点开过,又一次点开,看到十几分钟惊觉面熟,就关了。

6分钟前
  • funny_vee
  • 很差

这剧也配8分???到底是谁在推荐啊 推荐的看没看过好剧啊老天 人生的360分钟被浪费

9分钟前
  • No thx
  • 较差

没看下去 对我没有吸引力

13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这种编剧作品是宇宙级了吧,文学性商业性都兼顾了,高级。

15分钟前
  • PinkNoise
  • 力荐

太有趣了,看得直上头,看不够

17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感觉不错,十分看好。要是这个看完也想给超五分的话今天夏天就给HBO奖励鸡腿!!【看完评】不至于说神剧,但是的确五星实至名归。解谜类型的故事可以学习这种写法,直到最后一刻才把谜底揭晓。个别配角动机称不上太强,但是大多数人物还算复杂,不错。看完全片下来觉得最正常的就是Shane. 他选角太成功了,一看就是资产阶级富二代白男,俺见得太多了🤷🏻‍♀️

22分钟前
  • KOO
  • 力荐

Paula简直讨厌透顶。受朋友邀请去跟朋友一家度假,却处处提防朋友,心中厌恶鄙视朋友一家所代表的种族、阶级和立场。怂恿情人偷朋友母亲手镯,简直就是害人精。最讨厌的是那种自以为酷的小聪明劲。以为哲学社会学政治学都懂,以为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实际却是个法盲,把情人送监狱,差点人朋友母亲受攻击。那么仇白人仇富,又何必违心跟富家姑娘做朋友且接受邀约来度假?所以就是思想上装酷,行动上慕富。太讨厌了。还有瑞秋,是不是有病?有的人说啊她觉悟了不想做富人家的花瓶,可是这事儿结婚前不能想清楚吗?人家也没一定要限制她工作啊(只是蜜月别工作)。再说就凭她的经济条件,智商情商和工作水平,嫁个有钱又爱她的男友难道不是一个好归宿吗?(女权勿喷)最后一集转折好突然。

24分钟前
  • 欣波儿
  • 力荐

整剧没有一个正常人,养尊处优的上层阶级和顾影自怜的底层阶级,都是疯子,还有想破了头要找隐喻的观众,一样是疯子

25分钟前
  • queen is dead
  • 还行

就这?

26分钟前
  • Sophie Z
  • 还行

。。受不了了 仇富人物单一刻板主体思想只有一个:有钱人又蠢又碧池

28分钟前
  • 菠萝牛肉
  • 较差

只有非白人和社会地位低的人受伤的世界,经理用最卑贱的方式报复富人,结果被富人夺走了生命,富人作为受害者安然无恙,讽刺力度拉满。

29分钟前
  • 晚安Glück
  • 推荐

拍了和没拍一样,除了16岁的年少轻狂可以去追逐梦想改变自己以外,这就是人间真实吧,以至于太过真实反而少了戏剧该有的升华和爆发。

30分钟前
  • Vhagar
  • 较差

可以说是在Parasite的基础上吊打Parasite了

3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食屎啦,这个鸡飞狗跳之后只有富人得到疗愈、只有穷人生不如死的世界!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极其令人不适 讨厌每一个人物

37分钟前
  • 里拉
  • 还行

What a mess!

41分钟前
  • 江河湖海浪
  • 较差

我平等地、均匀地想抽其中每一个人。

44分钟前
  • Fornever
  • 推荐

弟弟是唯一塑造的不错的角色。

45分钟前
  • Spring
  • 还行

吃饭时刻严禁看本片。尤其是最后一集54分左右。

46分钟前
  • 梦朝大海
  • 较差

富人越来越富,不管是思想还是钱包,但他们仍然是虚伪的,而穷人越来越穷,死的死,进局子的进局子,讽刺拉满

49分钟前
  • Kenda1lR0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