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份影评献给老艺术家们的《老人和枪》,以为是悬疑片的我看下来还是比较偏文艺了一些,但奥斯卡影帝,影后的演技还是牛逼的,卡西·阿弗莱克终于演了一个比《海边的曼彻斯特》里有点人气儿的角色。
比起警察抓坏人的整体基调,我更愿意把这部片子概括为一位不甘出狱的越狱抢劫老惯犯的极致浪漫 💕~
在观看大卫洛维新片之前,我曾提醒自己,要避免过度解读。
看完《老人和枪》后,我猜想这也是大卫洛维在拍摄此片时对自己的提醒,他告诉自己,要避免过度创作。
这是他拥抱好莱坞的第一步。
他开始费尽心思刻画人物,所有机锋反转、箴言金句、尽显魅力的人物设定、谜一样的人物前史和充满玄机的对话描写,无一不展现着他向颁奖季发起冲击的决心。
大卫洛维大概有更深层的考虑,或许他在刻意调整自身的矫枉过正,试图获得主流认可,或许他开始对此前深信不疑的自我产生倒戈与动摇,但仅就《老人和枪》而言,这无疑是一部无法更平庸的模版式电影。
大卫洛维擅长的是情绪攫取,他如深井取水一般潜入人物内心,并屡屡在大片叙事留白与超现实的情境构建中挤压出情感张力。
所以他的影片节奏是变速的,时而缓慢沉郁,时而迅疾跳跃。
观众像是被动坐在过山车上,等候高高托起,或重重坠下。
而《老人和枪》不同,为了维持完整的戏剧框架,导演不得不选择匀速的表达。
他需要对事件进行巨细无遗的分解和阐释,起承转合缺一不可,但显然他还无法通过戏剧的牵引完成情感自然的酝酿和流泻。
其中有两个疑问是影片试图解答的(或者说是导演试图让观众以为他会解答的,以此激起观众向下探视的欲望):1、老人如何作案?
2、老人为何作案?
对于前者,导演不断强调老人神秘的微笑,用大量沙发音乐营造出chill & lazy的反类型效果;对于后者,影片全程避而不谈,仅以西部荒野跃马驰骋的牛仔自喻,将一切指向虚无的浪漫假象,老人被追捕时再次响起轻快慵懒的爵士酒吧背景音,瞬间让人产生一种提不起兴趣又发不出脾气的无语感。
可见,影片的一切反类型元素皆对准一个狭小格局的终点,仅作表面光鲜的橱窗展示,拒绝对此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基于此种浪漫的戏剧内核,大卫洛维的影像风格也从如棱镜一般的光滑尖锐变成被柔光包裹着的夕阳式伤感情调。
戏剧的原罪是油腻,因为它必然遵循叙事法则,所以完美的叙事必然包裹着最普适的日常,并指向人性至弱至暗。
而大卫洛维无力将光指向远方,他仅保留了一层漂浮在表面的热油,而舀起一勺,却发现内里是一碗冷汤。
不少人歧视好莱坞。
我不。
今天看了那儿的一部新片子《老人与枪》。
故事不复杂,不刺激,但讲的顺溜。
在这种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正常。
作为个体的人可以不正常。
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正常。
夫妻之间,警匪之间,该什么样儿就什么样儿,不夸张。
大家的乐趣以及电影的笑料,都来自于智力,而不是愚蠢。
用王小波的话说,这就是“高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类问题——30岁考研来得及吗?
40岁想去欧美留学,有意义吗?
50岁还能开始环球旅行吗?
不可否认,年龄确实会限制我们去做一些事情。
但成就自己,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这也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有句谚语: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现在不开始,只会变得更晚!
就像下边这位老爷子,哪怕生命已经近黄昏,也依旧梦想着再再再越一次狱!
老人和枪The Old Man and the Gun
老爷子福瑞斯特·塔克从少年起就是个不法之徒。
13岁偷了一辆自行车开始“入行”,之后的一辈子都在跟警察、监狱做斗争。
俗话说熟能生巧,频繁进入监狱让塔克练就了一项“看家本领”——越狱。
前前后后一共成功越狱了16次!
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和《越狱》的小伙伴,估计对老爷子的这种神操作嗤之以鼻。
用现代人的话来讲,靠这门“手艺”去作案,可能会把自己给饿死…不过,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越狱确实不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
随便跳个车,就能顺利逃离牢笼!
当塔克第16次顺利越狱之后,再一次做起他的老本行——抢银行。
一般我们看到的抢银行都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但塔克抢银行,每次都是彬彬有礼、气定神闲,仿佛像是在做一件正常的买卖。
先是镇定自若地走进银行大厅,笑眯眯地咨询业务。
然后镜头一转,敞开外套,亮出一把从没开过火的手枪。
最后钱就乖乖到手了……
没有血雨腥风,也没有枪林弹雨。
塔克凭借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为我们示范了一次又一次优雅地抢劫。
甚至在中途还会绅士地安慰惊慌失措的工作人员。
不过聪明如你,千万不要模仿他,容易被打。
扮演塔克的这位老爷子是著名影星罗伯特·雷德福。
出演这部影片时已经是82岁的高龄,但演起60岁“小伙子”,依旧得心应手。
举手投足的绅士优雅,不难猜到他年轻时候绝对是帅到爆炸的男人。
跟布拉德·皮特同框也丝毫不逊色。
罗伯特·雷德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风靡一时超级巨星,塑造了不少经典银幕形象——《虎豹小霸王》、《骗中骗》、《走出非洲》、《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
转型做导演之后,依旧玩得风生水起,凭借导演处女作《普通人》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这位身兼演员、导演、制片人和圣丹斯电影节创建人的电影人,是当之无愧的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得主。
这次跟罗伯特·雷德福搭戏的女演员是茜茜·斯派塞克。
她曾获得6次奥斯卡提名,最终荣获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两次金球奖最佳女主。
68岁的影坛常青树,在这部影片中风采依旧。
茜茜在影片中饰演一名按部就班的妇人珍珠。
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子,循规蹈矩地过了半辈子。
直到老伴儿去世,儿女们有了各自的生活之后,才发现,原来从来没有为自己好好地活一次。
一场意外的邂逅,让塔克和珍珠相识。
塔克会跟珍珠讲自己传奇的经历,珍珠也会跟他吐槽无聊的生活。
两个性格作风完全迥异的人,竟然生出了一丝惺惺相惜。
然而直到最后,塔克也舍不得放弃自己的“伟大理想”。
他不缺钱,本性也不坏。
尽管从头到尾都在拿着枪恐吓人,却从未开一枪。
在得知警探要通缉他时,还示威一样的在案发现场留下一张写了祝福语的钞票。
他这样聪明机智的人,走正途绝对可以养活自己。
但他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如何生存,而是怎样过自己的人生。
故事听起来很荒诞,靠犯罪来追求人生寄托,简直就是一碗毒鸡汤,但这却是轰动全美的真人真事。
绅士老人心里住着一匹野马,哪怕没草原,也要过恣意的、活到老抢到老的夕阳红生活。
导演洛维并没有给这位古稀老人塑造悲壮的传奇形象,可爱又俏皮的老人,仿佛每条皱纹都在讲故事。
影片的颗粒感更是感人,16毫米胶片充斥着强烈的八十年代气质。
演员自然的演技和精心制作的复古场景道具,甚至给人一种观看纪录片的错觉。
美国乡间民谣配上惊险刺激的赛车追逐,不仅圆了塔克的“犯罪梦”,也圆了罗伯特·雷德福的电影梦(这可能是他最后的银幕作品)。
导演洛维驾驭起这种小品文也是得心应手,整部片子轻松幽默。
烂番茄保持了92%的新鲜度,也算是给罗伯特·雷德福的演艺生涯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最开始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以为它会是一部跟《老人与海》相像的故事,毕竟片名就差一个字。
但看完才发现,《老人与海》讲得是一个倔老头与天斗、与海斗、与鱼斗,不屈不挠,奋力前进。
而《老人与枪》则是一个“死不悔改”的抢劫惯犯,哪怕入狱16+n次,也要将抢银行进行到底。
故事大相径庭,但我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特质。
偏执、不服老、不认输。
同样拥有这样美好品质的老头还有一人——王德顺。
24岁当话剧演员,44岁学英语,49岁的时候一穷二白地“北漂”研究哑剧。
50岁开始健身,53岁练出一身肌肉,57岁创造“活雕塑”艺术并被载入“中国百年史”,65岁学骑马,78岁骑摩托,79岁登上T台。
他的人生履历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有些“离经叛道”。
我们的人生潜规则是什么样的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儿。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七十就可以颐养天年了。
然而看似是很完满的人生,依旧有hin多人抱怨——看过很多风景,知晓许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我们有太多的顾忌、太多的羁绊让我们不敢放手去做那些我们想做的事情。
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找各种理由,久而久之,连我们自己都忘了年少时的梦想。
王德顺说,人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当你说太晚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它可能是你退却的借口。
我们可以下定决心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
只要努力,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哪怕撞南墙,这辈子也没遗憾。
后台回复“老人和枪”,有汁源
今年看了两部老人做主角的犯罪片。
之前的伦敦劫案是一群傻fufu的老人家们抢劫珠宝店最后全部被抓的故事。
这群老罪犯实际上都形容粗鄙语言粗俗,就算最后搞了一个光鲜亮丽的收场也不能改变他们完全不绅士的品格。
而这部片,同样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上。
一个风度翩翩绅士幽默的老人,兵不血刃仅凭展示西装内袋的一把手枪,就在几个州连续抢劫八十家银行,还逍遥法外。
在犀利的Hunter(即是姓,也是英语的猎人)警探的慧眼下才终于发现是他连续作案。
两个同伙并没有什么特别帮助我必须说。
而他在新闻里得知Hunter警探发现并通缉他之后,还非常幽默感地在下一次大劫案后留下一张写了祝福语的钞票给警探。
这位劫匪,在所有银行职员的眼中是彬彬有礼、善解人意,最著名的特点是他在每一次犯罪中都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深入了解下,警探发现他也有非常壮观的越狱史,成功越狱16次。
包括最后造船从圣昆丁监狱逃脱。
所以最后怎样了?
那当然就不剧透了。
整个片子既轻松又愉快,演员自然的演技和整体80年代风格的场景道具甚至让人意识不到这是电影,还以为是纪录片。
男主角Robert Redford先生82岁了,但演起来还是60多的样子完全没有障碍。
他微微一笑你就可以猜到他年轻时候绝对是帅到爆炸的男人。
一个身兼演员、导演、制片人和圣丹斯电影节创建人的伟大演员,这可能是他最后的银幕作品。
女主角Sissy Spacek,今年68岁,但完全无损她的魅力与气质。
6次奥斯卡提名,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两次金球奖最佳女主。
这个角色有一种非常美国乡村的坚强女性特质,好像是一棵顽强的树,阳光下烁烁光华。
看这部片就好像听一首披头四的老歌。
温柔的旋律里有很多故事。
你只要慢慢听就好了。
“我面前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我就想他是否会为我现在所作所为而感到骄傲,如果是的话,我就继续做下去,如果不是,我就马上停下。
”一位沉迷抢银行的老绅士,越狱多次就为了抢银行,受害者对于他的描述都是“有礼貌,面带微笑”,与过去“罗宾汉”式的好汉英雄不同,也不是一心图财的目光短浅之人,亦非穷凶极恶的狂徒,就是“喜欢”。
梦想是什么呢?
是世人觉得你是否应该做这些做哪些,然后你就听从世人的看法,或者说就是简单的从众,还是做你认为你该做的,或者你喜欢做的。
对于福斯特来说,他的选择,就是做他喜欢做的—抢银行。
主角这一人物形象,首先便是他的绅士外表,以及他的微笑。
后来我们发现这一人物其实是一个抢劫银行的罪犯,但他却有一把一直也不开的枪。
在后来,他一时决定偃旗息鼓,好好养老了,可后来又去抢银行了。
导演为我们以一个新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追求梦想的人,他以什么方式践行自己的梦想呢?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这个无从质疑,因为他彬彬有礼,面带微笑,但他却是个罪犯,对于一个罪犯来说,存在善良吗?
那么,什么是犯罪呢?
当然了,对于福斯特来说,他的犯罪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因为他喜欢犯罪,或许这样的犯罪也就是所谓的“秩序邪恶”,而他很明显是那种极度自我主义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可以付出一切。
很好笑的是,我们现在有很多言论都在鼓励这一点,为了梦想奋不顾身,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这一点非常适用于他,他就是那种越狱也要抢银行的人。
不过这样真的对吗?
这样扰乱社会秩序,虽然他自己开心了,但是对于社会来说,这样真的好吗?
我觉得电影是带有某些讽刺意味的,其实福斯特和阿甘没什么区别,都是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且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许这也是对于梦想的一个讽刺,究竟什么是梦想。
如果你要是完全觉得阿甘是对的,那么福斯特也是对的,但是这个就会产生一个矛盾,当然也许有人感受不到这种矛盾,那是因为被抢劫的不是你罢了。
整部片子就是根据着梦想来说的,什么样的梦想,如何坚持梦想,为啥没有提名的,虽然感觉不如绿皮书看着过瘾,但我觉得还是很棒的。
奥斯卡影帝凯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日前加盟新片《老人与枪》(Old Man And The Gun),该片由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主演,根据《纽约客》上的一篇文章改编。
福瑞斯特·塔克(Forrest Tucker)打从少年时就是个不法之徒,抢银行就是他的职业,进过十几次班房的经历还让他练就了“越狱”的本领——一共18次越狱,最近一次时他已70岁高龄!
《老人与枪》着重刻画塔克暮年的一次抢劫,罗伯特·雷德福将饰演“塔克”,凯西·阿弗莱克饰演被这位独特罪犯深深吸引的侦探。
此外还有67岁的奥斯卡影后茜茜·斯帕塞克(Sissy Spacek),她会饰演爱上这名老年罪犯的女士。
《老人与枪》由大卫·劳瑞(David Lowery)导演,福克斯探照灯公司发行,今年4月3日将在辛辛那提开机。
这是一部讲述老人抢银行的电影,没有刺激的枪战,没有惊险的情节,也没有吸睛的帅哥美女,不搞笑也不标新立异,甚至整个节奏有些散,故事上有一搭没一搭的就讲完了。
也许有人看完会觉得无聊乏味,但我却觉得这是一部浪漫到骨子里的作品。
据说这是雷德福告别影坛之作,雷德福讲要在还有能力的时候把笑容和眼睛里的闪光留给银幕。
我想他做到了。
雷德福这一生,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都可圈可点,依他现在好莱坞的地位大概也只有东木可以媲美,但东木还在边演边导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已经选择用一个不动声色的劫匪的故事来告别了。
这个银幕形象和他这么多年留给我们的印象一样,优雅、微笑、从容、尊重,他一直在告诉观众:我不是在谋生,而是在享受生活,终其一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就是幸福。
我没有评价或者布道的意思,我大概相信生活中的雷德福也是这个样子。
他总是那么不紧不慢,总是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且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似乎一生都在诠释自由意志这个概念。
就象虎豹小霸王里那样,即使中弹了还在埋怨保罗纽曼:这就是你说的跑。
保罗纽曼回一句:这就是你说的掩护。
两个人快要被打死了还要耍一耍个性。
我理解的浪漫,大概是那么一种明知道代价不菲却效果甚微,或者是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但还是想要去做的事。
显然这是一种缺乏理性,无暇性价比的行为,但为什么人们还要去做呢,因为生活如果只有算计得失,那就太乏味了。
一个人最终还是要追求意志上的胜利。
亡命天涯本就是一种极致浪漫
西方有很多过于犯罪的电影,抢银行是其中一大主题,从电影中,我察觉到相对于其它犯罪,西方普通民众对抢银行似乎有额外的包容性,在《城中大盗》,抢银行更是被描述成一门世代相传的谋生技艺。
我想,这大概和西方的民权思想有关——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
但银行财产嘛,属于国有或财团,普通民众显然并不过分关心。
如果你有幸遇上的是福瑞斯特·塔克这样一位和煦、儒雅、面带微笑的绅士劫匪,你甚至无法对他生出真正的恨意,或许,做为利害关系人,还会生出那么一点小同情,小惊喜。
福瑞斯特·塔克的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从13岁到年过70都以犯罪(主要是抢劫银行)为生,用中国文化描述,这是一个“技进乎道“的人,他享受的不是从银行获得的财富,而是抢劫、追捕、逃亡和越狱过程中带来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脱。
这个故事让我感觉悲伤,是那种缓慢、深沉,像是潮湿的天气里墙壁慢慢渗出水珠似的悲伤。
我忍不住想,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才会走上这样一条通过毁灭自我实现救赎的道路。
警探约翰对老人说:“像你这样的人,不需要靠抢银行谋生。
”确实,我绝不怀疑以福瑞斯特·塔克的才干和素质在任何一条其它道路上可以获得的成功,例如创办一家企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但是,他选择了犯罪,在第一次选择落子之前,一定种下了我们看不见的苦果。
福瑞斯特·塔克有一个遗弃多年依然深爱和崇拜他的妻子,有一个七十岁高龄偶遇倾慕的灵魂伴侣,第十七次,他没能越狱,我以为他会从此度过平静祥和的晚年,但某一个阳关明媚的日子,他选择了重操旧业。
爱他的女人和他爱的女人,都留不住他那颗枯萎的心。
他的笑容彬彬有礼,但我看到的是一股死气,只有通过犯罪他才能找到自己活着的感觉。
在我看来,原生家庭和童年成长才是这部《老人和枪》背后最应该探讨的话题。
罗伯特抢了一辈子银行,坐了半辈子牢,越狱16次,70岁了还不收手,why?
喜欢啊。
抢银行不是谋生,抢银行就是生活,他热爱的生活。
把"抢银行"换成其他的事,罗伯特就成了励志典范了。
爱不就是持之以恒吗?
罗伯特做到了,即使美人相伴,也不能夺其所爱。
另,太喜欢图中这样的火车卡座了,和喜欢的人相对而视,喝着咖啡,讲着故事~人生乐事。
一部看评分和片名很可能会错过的好电影。这是我喜欢的那种电影,用很多细节和时刻去铺垫和反映人物的心境,用心描摹他们的内心之城,而不只是简单的类型片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的东西……你是否有过那样的时刻,深夜独自坐在厨房的餐桌边,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啤酒打开,孩子们在熟睡,你望着他们房间的门,有过一丝犹疑,打算逃离这一切,然后你又打开收音机,舒缓的音乐旋律传来,你拥着老婆旋转跳舞,你们决定去酒店过一晚二人世界
唯一缺点是调色太暗,看得困到晕死过去。
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是导演表现手法太平庸冗长,该高亮的没有高亮,反反复复讲述遇见老太太之后的事。选角也有问题,男主木讷,一点生气都么有,配不上原型的气质。
卡西毫无存在感
致敬西部片的警匪片,镜头语言和氛围营造做的都不错,只不过故事本身就差了太多,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主角有点川普的幻视。两个演员真的都是七老八十的俊男靓女
3星,老爷子演技已入化境。 影片其它方面就比较平常了,把抢劫拍成了一件很温馨浪漫的事,也挺文艺的。
老头子很绅士,整部片看完都感觉很稳重
犯罪心理学之惯犯
轻巧
好平淡…也可能在半夜航班上看睡着起来接着看,情节没剧情片紧凑,不大适合飞机看。。中间想过,哪怕就是描绘18次越狱的经过,都会很有趣。但导演就是要这么闷。@MU566 SIN-PVG。
趁還活著做想要去做的事情吧,只要開心就好。
超级复古,津津有味的片。Robert 和Sissy 的角色第一次在cafe 的见面谈话就很有味道。武戏文拍,前有骡子,这还有老人与枪。Robert 披毯子骑马,和以手代枪的设计,都想到东木头的过往角色。。看着老绅士让大婶回到少女心,Sissy 剧中状态真不错,自然演绎。。。配的soundtracks 都好靓,我不停要打开摇一摇识别。
The sun is sinking in the westThe cattles go down to the streamThe red wing settles in the nestIt's time for a old cowboy to dreamWhere are you ?Hill & Mann ?Just my rifle my pony and me .
老雷晚年的耍帅之作,没啥营养
发白童心依“操刀”半世铁窗不畏老谈情飙车仍坚劲世间万事皆可抛
74岁抢劫犯的故事,又浪漫又好笑又可爱又不讲理。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吧……
卡西阿弗莱克在这里演的实是不咋地,拖了后腿
罗伯特·雷德福真是有魅力,摘下礼帽吻女主角的时候,竟有少年的感觉,恍然仍是《虎豹小霸王》里那个“日舞小子”sundance kid
david lowery竟然可以在拍了那么嗲的a ghost story以后,整出这种隔靴搔痒的机场读物翻拍来?// 这电影就像说“雾霾下的北京像秒回北平”的人,过分浪漫得甚至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