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以前的F1只关注汉密尔顿,维特尔,kimi。
通过这部剧集让我之后会更加关注印度力量,雷诺,哈斯这些车队。
这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速度体验,真正感觉到拿着超级驾照的他们的厉害之处。
每一个人都很厉害。
没有了大舒没有了螺丝,原来还有这么多牛逼的车手!
车队经营不易,车队经理的压力,通队竞争、撞车。
让观看者激情澎湃。
由衷的心疼奥康!
另外加油里卡多!
加油kimi 的新车队罗密欧!
因为奈飞的F1纪录片要出第二季了,所以补完了第一季。
drama又激动人心,差不多十年没有看比赛了,但看完极其期待新一季纪录片和2020新赛季。
我jio着官方每年和奈飞合作拍一季纪录片比啥宣传都强。
梅法没有授权,专注于中下游尤其是第二集团纠葛缠斗反而更有料。
从这个角度说港版的极速求生更合适,比起梅法这种不计成本又有厂牌做技术后盾的大车队,其他车队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
红牛、雷诺和哈斯,对照起来看就很有意思。
红牛不缺钱,但不是厂商车队,前几年有过巅峰,但现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没有厂商的技术支持,引擎问题上最终还是宣布和雷诺分手。
雷诺,老牌厂商车队,背后是“世界上最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的雷诺,但现在只能艰难得保持第四,来自厂商和辉煌历史的压力很大。
哈斯,北美新贵,第三年就已经开始冲击雷诺,试图争取中间集团的领头,但经验不足,一场比赛连续两次换胎失误直接结束比赛,是很低级的错误。
显然三者竞争红牛目前最有优势,但本田的引擎靠得住吗?
无厂商支持会不会成为一个不定时炸弹?
雷诺有钱有技术,但没有成绩,准确说是没有足够好成绩,之后能够挤入第一集团吗?
哈斯,个人很喜欢的车队,我喜欢新鲜血液,但整体明显不稳定,维持车手阵容选择会让他们后悔吗?
迈凯拉伦,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让这只曾经辉煌的车队沦落到这个地步。
印度力量,艰难中挣扎成长起来的个人车队,即使是最开始的吊车尾我也很羡慕,因为没有中国力量。
同样是个人车队的索伯,几经易主之后也没有起色,之前的老板挖掘了很多世界冠军。
威廉姆斯,老牌车队之一,也是唯一女性领队的车队,但是这个积分数,我也不知道该作何评论。
失去带资进组的stroll,下个赛季会不会更艰难。
其实一直没有特别关注一级方程式这项运动,觉得不就是开车嘛,还到处乱撞,看不明白。
直到前年第一次去上海赛车城看了一场法拉利的open day,发现赛车的引擎声既然可以匹敌飞机。
每当红色的法拉利从看台前飞驰而过时,你不得不捂住双耳。
之后,还是没有觉得这个运动有多么精彩,不就是飙车嘛?
直到上周末和朋友去开了次卡丁车,感受到即使是开80cc的入门车那贴近地面的加速带给你的冲击时,当过弯你必须用到核心力量来控制方向,我才感受到原来开车和看车是有如此大的差别。
开完卡丁车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想看这部剧了。
从第一集开始,就震惊了。
原来这是一个如此有血有肉,充满爱恨情仇、跌打起伏的运动。
丝毫不亚于我喜欢看的NBA。
这个运动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10支车队、10位车手、21个世界大都市,故事就在环球旅行中发生。
自己甚至产生了想去车队当一名机械师的“非份之想”,毕竟铁打的机械师,流水的赛车手。
不管怎么说,这觉得是五星好评的一级方程式入门佳作,让一个门外汉可以不再雾中看花。
如果你也好奇这个世界上门槛最高、速度最快、比赛成本最高的运动话,就从这部剧开始吧!
在孔院的时候,有次跟学生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传统的意义是指三十岁的时候建立自己的三观,四十岁时行走人间,游刃有余。
呃。。。
太复杂。
我当时跟学生说,人生就是一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的过程。
然而大才女张爱玲说“出名要乘早”。
如果你想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那么一定要看看网飞纪录片《Drive to Survive》。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始终心不甘情不愿挣扎着踏入中年人队伍的“老少女”,整个一季我都处于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
在2019赛季,10只F1队伍20位主力车手,一半年龄都在25岁以下,最小的出生于1999年11月,嗯。。。
已经是这项极速运动的World Top 20。
想起有次跟帅弟一起吃面条,他随口提了一句说最近在做上市的一家游戏公司的老总经常带他们来这家面馆,“嗯,86年的,比你还小两岁。
”那大概是我吃过最难忘的一碗面条。
相比父辈成功人士的大腹便便、满头华发,如今的马云马化腾马克扎克伯格马斯克马克龙们都是一水的正值壮年(是的我故意的),有的看起来正值青少年,我瞬间理解了身边的四旬咆哮老母们那焦虑的心。
未来,已来。
当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FE最终会代替F1,如今的特斯拉车主已经能够“像遥控玩具车一样”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自己的汽车。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旧交替,后浪推前浪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然而对于热爱一级方程式赛车的人,那代表着速度、危险、激情的引擎轰鸣永远无法替代。
这不仅仅是属于一代人的运动,更是属于一代人的情怀。
12 看到 survive to drive Hass老大说的 we are under box,we are new here but for sure we are here not to make numbers, we are here to compete看着车手的眼睛,我能看到他承担的风险这个剧可真是,目前没有一点是关于法拉利车队的,开头就一直是法拉利。
是啊,你是个车迷就肯定得是法拉利粉,真该死啊,一想到恩佐那个点头,法拉利你活该有这么多粉丝,又一想到这么多年的拖拉机,我就接连sebastian是哎和摇头,哎,你可真是凭着大众和车手对你的热爱,挖着最优秀的车手,前赴后继去开拖拉机。
big boy sport高级选手的赛事。
那些想吸引大量粉丝的运动或者行业,和那些不想吸引的比如underground音乐,到底区别在哪?
你不想让这个被更多人看见,因为更多人意味着更多可能性,他们会作为更具竞争性的对手假如你,甚至做粉丝也有人比你更具有竞争性。
大家都是聪明人,都不是傻子,尤其是见过大钱,大人物的人,少爷也是知道自己进Williams 是为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啥。
车队老板也可以大方的在镜头面前讲出来,没什么好隐瞒的。
03 公牛的这个经理可真是,阴阳怪气,不喜欢。
04 红牛和雷诺的经理见面的那几秒真的是,原来大佬也会尴尬。
红牛的经理可真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聪明,认清现实,目标清晰,只要不违法认清什么的在比赛成绩和老子的破纪录任务之前,其他一切靠边站。
05 或许这些记者们,他们关注着所有车队所有人,可能更宏观一些。
哇塞这记者问的也太直白了,直戳人心啊。
06 这些人的生活确实也不稳定,每次合同可能就一两年,担惊受怕的,但是人家赚的也多啊,哪怕是个非常小的车队的车手,三十多退休以后肯定生活无忧了,真的那些真不是像我这种挣一千多的人该考虑的。
有一天这也会轮到我的。
09 hass的这个经纪人可真的是,晚宴上说的很到位。
敢接roman是那种孤注一掷要获得些什么,一旦获得就会傲视一切,但你这不是只有你自己啊,这是一整个车队啊。
竞技比赛就是这样,有成绩才能说话,就像我,人家一句,学术成果不够,你什么也说不了。
roman比赛中真是充满了对别人的抱怨,一切错都是别人的。
Life general is like this, if you always let other people get on, you will stay behind.眼睁睁看着charles从罗密欧到法拉利,激!
动!
我好像一直都很喜欢看竞技体育,更接近human being本能。
将复杂的人物事件简单化、类型化。
所有呈现的片段围绕预设的主题,隐去同主题不相符的内容。
而隐去部分有着相当的“真实”价值。
镜头语言、剪辑、台本指向制作人员肤浅的价值判断。
如果你拥有成见,这部影片会加深成见。
如果你知道事实不是如此,你只会觉得愤怒。
很遗憾掌握了如此多的资源竟做出这样的成片。
两星给可看性,有许多不易见到的场景。
两星也给这部影片的观感—恶心。
==========================================================================如果此片定位于纪录片,那么各种人为的“拼接”处理并不妥当。
而且影片的虚浮的价值判断和无处不在的导向,实在是太难看了。
1.比如剪辑掉暖胎圈,赛车不经过暖胎圈直接起步。
将A车的镜头拼接到B车。
将时间线打乱制造气氛等等。
2.红牛阿塞拜疆的撞车事件。
事故发生后,赛会对两位车手均给予训诫处罚。
FIA声明摘录如下:“两位车手都有责任。
33号赛车(维斯塔潘)两次变线,尽管变线幅度比较小。
3号赛车(里卡多)承认他尝试超车时向左侧抽头太晚了。
因此,尽管事故的起因是33号赛车的变线,但是3号赛车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听证期间,两位车手都表示了悔过。
”(http://sports.sina.com.cn/motorracing/f1/newsall/2018-04-30/doc-ifzvpatr5144141.shtml)罗斯布朗的评论摘录如下:“在巴库站正赛中,里卡多与第一弯之前撞上了队友维斯塔潘的赛车,两位车手都退赛。
两位车手都受到了FIA的训诫。
不过布朗在赛后的简报中没有对此次事故的当事人进行批评。
“我不想评论哪位车手应当对此负责或一支车队应当如何管理车手,但我认为赛事干事对于两位车手做出训诫决定本身是正确的。
但我会从技术上进行强调,一旦里卡多确定要走那条线,而麦克斯改变赛车线以便封堵那条线,那么里卡多就只是一个‘乘客’“,布朗写道。
”(http://sports.sina.com.cn/motorracing/f1/newsall/2018-05-02/doc-ifzyqqip7942215.shtml)红牛要求两位车手向车队道歉。
领队霍纳评论摘录如下:“他们已经被告知需要冷静下来。
我们不想介入他们之间的争夺,但我们曾经多次强调过,他们必须在赛道上给队友足够的空间,那样我们才能让他们比赛。
在那次不幸的事故发生前,他们都是那样做的。
我不想责怪他们中的某一方,因为他们都需要为这起事故负责。
他们知道自己完蛋了,而且必须回到工厂向所有员工道歉。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9135653229259535&wfr=spider&for=pc)劳达的评论摘录如下:他(劳达)说:“在我看来,70%错在维斯塔潘,30%错在里卡多。
如果维斯塔潘你整天往他身上挤,那你到底是让可怜的他往哪里去呢?
这道理是很简单的。
”而在谈论到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时,劳达则透露:“如果他们俩都是奔驰车手的话,我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来,和托托一起,告诉他们这起事故致使他们工资降了多少。
我们曾经(劳达是指过去处理汉密尔顿与罗斯伯格的问题时)确实曾考虑到过这个方法一次,但最终并没有到不得不这么做的地步。
”(https://voice.hupu.com/f1/2294506.html)SKY的Ann对此次事件的评论也明确表示“It‘s a racing incident”,即比赛事故双方有责。
(http://t.cn/Ru0B5UA?m=4234612089241517&u=2175227337)附某位小车手对此事件的评论。
比较偏激仅供参考,摘录如下:“周日上午最后一场小组赛,我因为前两场被罚得太多,已经失去了晋级决赛的机会,当成训练吧。
我的速度不错,倒数第二圈时有个家伙,从后面离我还有一个车身时就想从内道塞进弯里,我自然不会留给他空间。
于是他直挺挺的撞上我一起出了赛道。
我下车问他想干什么?
他理亏沒吭气。
这情况和巴库站时里卡多超车撞击维斯塔潘差不多。
我看到很多车迷在指责维斯塔潘,作为车手,我认为追尾全责。
我们每个周末在赛道上拼搏战斗,没有理由和义务留出空间来让后面对手超越,后面的人必须考虑超车的风险,这就是我的态度。
”(https://mp.weixin.qq.com/s/8sps3RDBxfWZLjHUuVrQag)以上摘录的是官方、红牛车队、围场人士、车手对于红牛阿塞拜疆的撞车事故的评判。
较争议的地方在于3、33号各自负有多大的责任,见仁见智。
但是本次事件属于“赛道事故”,即双方有责是共识。
而在影片第三集,本片仅播出两位当事人VER和霍纳对此的中性评论—霍纳:对阿塞拜疆撞车非常生气、VER:我们在争夺名次,但是你当然不想同你的队友撞车。
任何表达此次事故是“赛道事故”的观点都没有呈现。
而另一位当事人RIC则"可以"明确表达—“我很清楚我不是肇事的人,我算是被迫感到内疚”,同时配合剪辑的画面,各种明示暗示阿塞拜疆撞车事件是一次“责任事故”,责任在VER,RIC是无辜的。
至此,本片的主线和基调已经开始变成批判红牛,而RIC遭受到了不公的对待。
而RIC遭遇到的不公还在继续...3.2017年,据说VER与红牛新的合约超过了里卡多的价码,会让RIC很受伤。
VER的2018前半个赛季确实很糟糕。
但事实是2018年已经是他在红牛的第三个赛季了,也是他和RIC做队友的第三个赛季。
红牛和大部分人一样清楚VER和RIC之间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在影片中并没有展现。
RIC说道:红牛喜欢制造头条打破纪录,所以他们更青睐VER。
言下之意我和VER之间没有差距,甚至我的表现更好?
影片表现的的确如此。
可是奔驰也有和红牛同样的想法?
摘录如下:梅赛德斯车队非执行主席尼基-劳达透露:梅赛德斯车队去年曾经尝试签荷兰车手小维斯塔潘,最终维斯塔潘选择了留在红牛车队。
劳达对此的解释是,马科博士下手更快。
“是的,我们真的和维斯塔潘谈过,”劳达在银石赛道对《ORF》电视台说,“我们在2017年夏天跟他和他的父亲谈过。
”“汉密尔顿是最棒的车手,但是他需要一个能给他施加压力的队友,这样他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能力。
他需要有人来激励他在赛道上的表现。
”(http://sports.sina.com.cn/motorracing/f1/newsall/2018-07-06/doc-ihexfcvk6193776.shtml)影片首集就对比了澳大利亚站VER的失误和RIC的好成绩。
在阿塞拜疆站,影片又是以VER“故意”撞车、RIC无辜受冤的笔法叙述。
直至摩纳哥站,VER犯错撞车失去前排发车的机会,RIC逆势夺冠完成救赎。
多好的剧本。
从不被车队看好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到最后取得比队友更好的成绩赢得胜利,这是多么痛快,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儿。
但是我想说...经历过糟糕的上半赛季,VER和RIC的差距也不会消失,特别是综合VER当年下半赛季的表现。
而整部影片直接掠过下赛季VER的强势,仅一带而过。
毕竟这就不再让人觉得痛快和激动人心了嘛...4.第四集,RIC选择与红牛分道扬镳。
影片之前的铺垫和渲染也让这个决定看起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末集,最后一站发车前,台本写道:A:“红牛今天下午遇到小问题了吧?
因为VER和RIC不能同时使用夺冠策略(winning strategy)。
”B:“当然了,RIC要离开红牛了,我想即使要做选择显然也会选择维斯塔潘对吧?
”果然,在比赛中红牛让RIC身后的VER先进站,台本:A:“RIC在赛道上领先VER,但VER的策略可能更好。
”B:“我觉得红牛已经不再想取悦RIC了,反正他要去雷诺了,对吧?
”直至最后,VER第3完赛,RIC第4完赛,RIC果然输给了VER。
霍纳TR中向RIC表示完祝福后,切到RIC的采访:“我感觉我每场比赛都很努力,但在我的控制以外老是有事发生。
这是很让人灰心丧气,我只想好好表现,获得胜利。
”终于,RIC要(能)离开红牛这个伤心地了。
而影片交代的阿布扎比站红牛策略上的人为操作又让人对红牛多了一分愤慨,对RIC多了一分同情。
可是事实是上述所说吗?
这里需要从前一天阿布扎比的排位赛说起。
规则规定,Q2做出最终成绩的轮胎用作起步。
在Q2第一次飞行圈时,红牛给RIC和VER都换上紫胎。
但是Q2第一个飞行圈后,红牛两位车手的紫胎成绩都不理想,不能保证安全进入Q3(反例是2019年澳大利亚站因为红牛过于自信GAS在Q1被淘汰)。
所以Q2第二次飞行圈,RIC和VER均换上最软的粉胎做成绩,确保顺利进入Q3。
VER使用粉胎的成绩顺利进入Q3,之后中游车队成绩全部完成,RIC第一次紫胎做的圈速已经能让他进入Q3,所以红牛便让RIC停下来放掉第二圈。
这样RIC和VER的起步轮胎就不同,RIC使用紫胎起步,而VER是前六位中唯一使用粉胎起步的车手(紫胎起步明显是更好的选择)。
到了正赛,VER因为使用更软的轮胎磨损会的更快,且由于引擎问题,VER起步即落到了第10名,一路超车对轮胎的损耗更大。
所以在VER无论如何都需要在RIC之前进站。
从排位赛Q2开始的一系列阴差阳错,让VER和RIC的策略不一样,最后VER完赛名次好于RIC。
而到了影片中,影片毫不忌讳的将原因归咎于红牛车队的偏袒与不公。
这也与前集RIC的独白呼应:“现在和红牛的关系就有点尴尬了,我预计会被孤立”。
阿布扎比回场圈,霍纳在TR中向RIC表示完祝福后,比赛工程师紧接着向RIC表白了:“Anyway... I echo Christian's comments mate,it's been a pleasure for the last five years.Thank you.”“Yep you're a ******!” “I love you too.”。
当然这一段被忌讳地掐掉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6954422?from=search&seid=9064913297579521467)RIC在其他采访中透露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和西蒙是完全两种性格的人,西蒙(比赛工程师)和我,我们的性格是完全相反的,且差异之大是你能够想象不到的。
但我们之间拥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他理解我,我们之间从来不需要猜测。
如果我在比赛中表示有前进的欲望,他就会不断地为我的比赛添加燃料。
他和我很对路子。
他是那种在周日的比赛中我会想念的人。
”(https://m.weibo.cn/2814877363/4308880647817123)影片中的剧情可能是人们喜闻乐见且愿意相信的,影片没有表现的种种却构成了更真实更复杂地Formula 1。
制作人员是没有能力分辨其中的缘由还是有意这样处理?
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恶心,还有遗憾。
如果你问我2018赛季的F1和这部纪录片哪个更精彩,我想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F1我看了很多年,背后的工作也略知一二,但自从梅奔开始统治赛场以来比赛确实远没有了往日的精彩。
正当一众车迷的热忱开始消退之时,这部纪录片横空出世了。
作为一个以感性为主要认知模式的观众,我对纪录片向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过看完本剧之后,我想,假如一部纪录片能带给你对它所记录的对象的全新的,更深如的理解,那它必定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正像看完地球脉动的我仿佛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地球,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赛场。
首先带给我的冲击来自对中流车队境况的纪录(一部分原因是梅奔和法拉利拒绝了拍摄)。
我知道哈斯在赛场上力不从心,却不知道车队的每一员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我知道勒克莱尔的励志故事,却不曾面对面地听他放飞理想……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将F1这项体育运动所含的戏剧冲突完美而冷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除去这难得的视角,本剧对于细节的捕捉更为动人。
记者会前霍纳的一句“西尔贝来了吗?
”与会上西尔贝不乏嘲讽的回应相呼应,我难掩狡黠的坏笑,勒克莱尔谈到他加入法拉利的理想时如是说“我心中法拉利是最理想的车队,我的教父比安奇(死于车祸)曾很有希望加入他们。
”我又不禁擦了擦湿润的眼角。
如今2019赛季落下帷幕,2020赛季冬测已经开始,我很高兴看到了多年以来最精彩的F1赛季,更期待本剧第二季的上映,也希望业界能暂且放下对流媒体的偏见,毕竟Netflix真的拍了不少好片。
最后缅怀一下19赛季逝去的英灵Thank you Charlie, Thank you Antoine, Danke Niki.题外话:疫情当前,作为焦虑高三党的我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最好看的赛车纪录片,没有之一!
看过很多赛车纪录片,永远的赛纳、极速、绅士车手等等等等,但没有一部给我的冲击力有这一部大,为什么呢?
因为它就是在讲眼前这些车手的一幕,讲你的去年,你的现在……我们看比赛往往带着自己的喜好,单纯的希望自己喜欢的车队或者车手获得胜利,却从未看到背后很多人的痛苦、挣扎与无奈……影片第一集,讲到哈斯车队在2018澳大利亚开幕战中因为轮胎技师没有熟悉流程而两次没有上紧轮胎导致车手在拿到最好成绩时双双退赛,看到这一幕,我哭了,其实我清楚的记得去年在比赛的时候我们还在调侃哈斯是为法拉利铺路吗?
但现在看到哈斯背后,无论是车队经理还是技师那一句im sorry时,真的是心痛,是那种看到别人真的努力却因为他的失误搞砸了整件事的那种愧疚心理后的心疼,当时眼泪就出来了。
对于车队而言,出身背景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失败的理由,影片中哈斯车队经理说了一句话,“赛车能成功,很多是源自于固执”,是的,这句话也是我看比赛这么久以来最为打动我的一句话,每一场比赛中,那些逆境中一直的坚持似乎更为动人。
其实F1演变了这么久,更像是个政治舞台,我们看到法拉利、梅赛德斯奔驰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也看到像威廉姆斯这样在生存的边缘岌岌可危的车队。
而车手中,有像汉密尔顿这样拥有超级僚机的顶尖车手,也有像里卡多一样表面得到夸赞,却总排在第二的委屈人,当然,还有那些年轻的,想要打败偶像却没有强队支持的新人,但他们依旧在用信念支持自己努力的跑好每一场比赛。
霍纳说,没有什么比看到你的赛车,你的车手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更值得高兴的了,是啊,但F1的世界总不会那么平息,即使你有最好的赛车,你拥有的低落一样不会少,失误、撞车、赛车故障,车队内部矛盾……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你瞬间跌至冰点,但固执,是你唯一一个冲向冠军的利器!
我想,每个人都是英雄,即使他没装好轮胎,即使他在同一个弯道继续打滑,即使他做了错误的战略部署,即使他垂头丧气强颜欢笑,但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因为逆境中的成长才是最需要被肯定的!
坚持吧,我的英雄们,你们永远是我心中难以企及的梦想之巅!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如此懒惰的我,竟也忍不住写起了小作文。
所以啊,呢些借口没有去做的事情,大概还是因为动能不足吧。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F1,还是维伦纽夫的时代。
然后就是整个中学时期,算是见证了舒马赫的5连贯。
到现在中间也有些年没有关注过比赛了。
直到看到这部记录片,感动,热血沸腾。
作为一部关于赛车的记录片,可以说是非常好看了,10集的爱恨情仇,内容丰富,故事讲的也相当精彩。
虽然法拉利和梅赛德斯没有授权给Netflix拍摄,是有些可惜啦,看到弹幕说「不参与拍摄的车队就会被做成片头」,哈哈哈,爱了爱了,世界名画。
但另一方面有了展现小车队和车手故事的机会。
所有车队里,红牛应该是最特别的,一家能量饮料制造商的附属车队, 完全没有厂商背景,用着竞争对手的引擎,无法得知一些技术细节,吐槽「付的是头等舱的钱,拿到的却是经济舱的票」,18赛季拿了个第三。
而被使用引擎的雷诺,同样的引擎,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却远不如红牛。
雷诺自己也讲「雷诺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红牛显然也是大品牌,但却是饮料」。
这。。。
满满的尴尬。
连续两次上不紧轮胎的哈斯,美国味十足,在第三个赛季居然拿到里第五,算是蛮厉害了。
把车刷成粉色的印度力量,在老板被抓之后又被加拿大富商买下,让儿子担任车手。
威廉姆斯,曾经辉煌的老牌车队,也是唯一女经理的车队,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
赛场,幕后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变数和戏剧性,就像哈斯经理说的 「high是非常high,low是非常low」。
维斯塔潘和队友里卡多的相爱相杀,队友之间的摩擦在F1算是很常见的,虽然是一个队,但同时也是竞争对手。
阿塞拜疆站两人撞在一起,双双退赛,维斯塔潘两次变线违反规则,责任更大,坑队友,坑车队。
而从车队的角度,虽然里卡多是首席,却希望能够制造头条,来个最年轻冠军的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最终里卡多选择了去雷诺,不知道这个决定最后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假如是你,是选择一个有实力但自己待着不顺心的平台,还是选择看重自己但实力低了一个档位的平台呢?
其实里卡多给我印象还是挺深的,在压力很大也很憋屈的时候,他也还是开朗的笑笑的。
对于维斯塔潘,在我看来是有些卑劣的,除了对队友的一些行为,在和奥康起冲突后的采访中直接骂出pissy,也是没有什么品格可讲。
还有就是看到一些很努力也很有天赋的车手,却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资源得以证明自己。
奥康,没有明星光环,没有金主,即使证明自己比队友的技术能力强,也还是被富二代抢了饭碗。
还有霍克伯格,从年轻时代就被看好,但到如今却一次领奖台都没上过,感觉他的水平不至于如此啊,哎。。。
令人唏嘘。
最后看到阿隆索和汉密尔顿,维泰尔表演甜甜圈的时候,真的是热泪盈眶啊,感慨时间,岁月。
头哥下车捋着头发的一个回首,曾经呢个键盘式开车的阿隆索如今也变得peace了呢。
随后采访的时候跟他说「可以走慢一点」,头哥说「是要像迈凯伦的步子吗?
」哈哈哈我去看第二季啦,期待2020新赛季。
乐扣那集还不错,其他不记得了
作为里卡多老粉还是忍着看完了一整季。哈斯部分拍的很好,其他几个车队就成了拍给看热闹的人的综艺,这不是f1。抵制网飞人人有责
屁股太歪了,Ocon都被剪成白莲花了。不过剪得是真的好啊,在地球组都能天天搞大新闻。
Thank u, Daniel.
第一季的剪辑水平真是巅峰,显得18年格外抓马,几乎每个人都贱出汁了,在后采暗婊it's not professional and not ethical!但16除外,还没有被窝法折磨的嫩生生乐扣😍网飞把333关系拍得好差,难怪鱼哥后来不乐意拍了,明明鱼哥面对anyone都defend like 🦁️,格罗斯让一直开f1是一种安全隐患🔥……难以想象网飞指定男主,鱼哥的纯牙皇后Denial不在(甚至英语老师也不在),24年还能有什么素材播(预测一下,会恶剪334的抓马争冠大赛。。R.I.P. 🪦💧 “Jules死去的时候有70公斤,是一个体格匀称的成年男人,他在铃鹿那场大雨中变成了自己体重的1/10,永远的守护着所有向极限发起挑战的人类车手。”
给老将们的空间太少了,Alonso 基本只是衬托 Sainz 和唱衰迈凯伦的工具,那时里卡多真是光芒万丈。网飞出品,还是比官方平易近人不少。
3.9星。⒈有些线太散了,对没接触过F1的观众不太友好。比如,前面部分还在讲维斯塔潘和里卡多之间的竞争和维斯塔潘各种撞车退赛,在后面突然提到其他车队受到了维斯塔潘出成绩的鼓舞开始也选择年轻车手。⒉加深了对F1是纯靠烧钱拿冠军模式的刻板印象。第一次看到运动员/车手是带资入队的职业联赛,而且成为了车队选车手的决定因素之一。挺为奥康惋惜。⒊F1要不考虑下出个《如何痛击我的队友》的番外?
我已经将近10年左右,没有看过F1的赛事!曾经是那么的挚爱,那么的疯狂!却源于成长与生活,遮蔽了它!殊不知这伟大的网飞,拍了与F1有关的纪录片,让我又燃起了曾经对F1的激情……每一场比赛、每一个赛道、每个车手与车队。那让人欲火焚身的轰鸣声…………太美了!
好看!(开始熟悉这代车手了
很多地方并非事实,给各个车手立的人设也各有各的离谱,但确实好看——中下游车队全力争胜的故事,励志或悲情的人物(只是背后的金钱权力政治角力被轻轻隐去了),戏剧性拉满的剪辑,可以理解为什么F1这项小众精英运动依靠这套纪录片在全球迅速圈粉。
比起围场八卦,我还是更在意赛道上的比拼,所以这个纪录片对于我来说吸引力比较有限。但我已经太久没看F1了,今年重新开始看,还是想了解一下没看的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于是断断续续看了DTS的第一季。印象最深的是第三集,里卡多在摩纳哥pole to win,没想到2024年的他在小红牛是那么挣扎。
多么直白的钱味~
素材整合得太好,一集一个故事,F1这运动真的全都是business!无法争二的车队故事也这么有趣,各种爱恨情仇、相爱相杀啊!(只是想想如果上赛季英超的让四大战能成拍纪录片多好...但球员们好像又没有这些车手们敢说
感觉是体育本身的超级加持,加上无法跟拍某些队带来的特殊切入角度,倒也没有大家说的这么神乎其技 - 作为体育迷永远会觉得比赛她本身更迷人吧:)不过真的很有启发,足球网球可拍的应该更多!
希望19赛季也会继续出!!!爱网飞爸爸!
好看是好看的,聚焦小车队"小"人物,剪辑故事性都很强,从车队或车手很个人化的角度切入,探讨为什么而驾驶这个命题,作为纪录片完成度高,但却有时候为了制作戏剧冲突,有点断章取义添油加醋
刻画得很细腻,关注着平时看比赛完全不关心的中下游车队,完全无视法拉利奔驰也是蛮有意思的。
怪怪的
印度人口味够重的啊,选了粉色的喷漆...
大概是目前为止最好看的赛车纪录片了!美国人不仅会搞事,还很懂观众想看什么,网飞出品的这个2018 F1记录片堪比电影大片,视觉和内容一样出众,剪辑太出色了,很多幕后故事,每一集都很精彩。法拉利和梅赛德斯没有直接参与当当背景板也挺好的,毕竟这两家各自都能拍一部了。这部纪录片让大家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了中下游的这些车队和车手,F1的竞争实在太激烈和残酷,真心疼奥康,“才华只能带你到这里,而资本才是决定性的”,看完特别感慨幸好Ham成功了。希望以后每年出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