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难道想和她玩过家家的游戏吗,六个月后你将会被催生小孩,生了一个后还会被催第二个,你能做得到吗?
你能和你那所谓的法定妻子做到吗?
首先你要和Kusum欺瞒父母…接着你的父母会想办法向全世界隐瞒,然后我们还要继续骗他们,到了四十岁你就会意识到你才是那个一直被欺骗的人。
——印度电影《真雄起》台词上述台词出自印度电影《真雄起》,2020年的同性题材印度新片,豆瓣评分7.5。
上述台词是男主哈曼为了安慰父母,决定听从父母安排,与自己不爱的女子结婚时,其恋人(男性)对他的灵魂劝说。
最后一句“到了四十岁你就会意识到你才是那个一直被欺骗的人”尤为振聋发聩,它警示我们,你的妥协什么用都没有,谁都没骗过,只是骗过了你自己。
这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喜剧片,影片刻意淡化了印度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与打压,但有一些较为真实的情节令人心惊。
警察来婚宴上逮捕两位男主的情节看来惊悚,实则为现实,因为现实中印度刑法典第377条规定,同性性行为是应受惩处的罪行。
白纸黑字,明文规定。
除了法律的规定,印度国内的宗教势力几乎对同性恋行为也不甚包容,而宗教的此种态度无疑影响最为深入,成为印度社会各阶层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这种观念和法律相比,对同性恋群体的阉割更为深入。
影片中的长老甚至拒绝为两位男主主持典礼就是一个例证。
然而,经过少数派群体的不懈努力,终于,2018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布,双方自愿的成人同性性行为不再是犯罪行为,性倾向是先天的,人们不能控制。
这一裁决推翻了印度刑法典中的第377条,其中规定同性性行为是应受惩处的罪行。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
长久以来的观念仍使得印度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度远远不够乐观,而这也就是这部片子诞生的背景。
作为一部电影,它明显走的是好莱坞模式,且不甚成功,人物形象略扁平,父母对儿子的认可与和解也缺乏强有力的转变过程。
但作为一种观念的输出,它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真雄起距离《真雄起》还有多远?
这条路还远未到终点,仍是一条充满偏见与恶意的荆棘之路。
但总有人已经迈开了步,例如成为印度LGBT守护者的粉色宫殿的王子,他的舆论压力于家庭压力可不比一般人小。
2018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推翻实施已久的《刑法》377条,在印度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作为宝莱坞第一部在印度大规模公映的主流同性题材电影,《真雄起》继承了宝莱坞电影一如既往的喜剧和歌舞风格,以一种更加诙谐的方式展现出印度社会的同性恋群体和父母之间的家庭关系状态与出柜的艰辛,与此同时,电影也花了不少笔墨地描写和展示了卡迪克和哈曼两个人真挚的爱情。
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影响下出柜的艰难卡迪克和哈曼出生的家庭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传统观念,这一点并没有因为卡迪克的父亲是铁匠哈曼的父亲是科学家而有什么不同。
受制于传统观念和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当哈曼回家向父母出柜时,父母并不能理解这种爱,并自然而然地把这种陌生的爱看作是一种“病态”,并试图幻想通过“法术”让哈曼“重获新生”。
而当时印度《刑法》377条的规定,无疑给这样的情况雪上加霜。
一边想要不忤逆父母,一边又想和自己真正爱的人在一起,让哈曼左右为难。
提升自我认同,才能坚持做自己自我认同,是作为一个同性恋非常重要的品质。
正如卡迪克在电影里所说,“我的性取向是我自己的性取向,不是你的性取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人正因为差异,才会有感情,才懂得珍惜与包容。
卡迪克是一个自我认同感很强的人,所以他才会为哈曼和自己发声,所以他才勇于去面对非难与质疑。
相比之下,哈曼处于寻找自我认同的阶段,从听从父母准备结婚到最后下定决心和卡迪克在一起,可以看出,只有有了足够的自我认同,才能坚持做自己,才有机会去说服别人。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游戏,叫《生而为同》(A Gay's Life),里面的许多选项都与自我认同有关,你有可能有足够勇气向他人出柜,也有可能因为缺乏自我认同,而被迫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矫正治疗”。
别让现在的选择成为终身的遗憾这不是一场游戏,也不是拍电影。
从新婚夜起你就会感到难受,你能够确保假装一辈子吗?
你能演好忠诚的丈夫吗?
……我们没有多少机会能当一次英雄,现在你来决定要成为谁?
在这个故事里,当英雄还是路人?
这是卡迪克在得知哈曼选择结婚后对他说的话。
虽然哈曼认为和库苏只是形婚,但毕竟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一旦选择了结婚,一切都有无限变数,结果肯定不会有当初想的那么美好,一切都只会变成遗憾。
所以,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坚持做自己,和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不能结婚,还是妥协成婚,让双方都成为受害者?
人生只有一次,你的人生终究是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才是答案。
我们会一直奔跑,为了我们的爱卡迪克对哈曼的爱,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就算是挨哈曼父亲的打,也没有后退。
虽然他曾有所犹豫,但他最终明白,自己的爱要靠自己争取,自己去追。
而哈曼对卡迪克的爱,就算没有那么勇敢,但依然真挚而深沉。
他愿意为了保护卡迪克而选择成婚,用自己的未来换自己所爱之人的生命,也算是一种深沉的爱吧。
两个人为爱情的奔跑,是背后千千万万同性恋群体为爱坚守的缩影。
为了守护他们的爱,为了让他们的爱能见到光明,他们奔跑着,他们努力着。
从历史到现实,为同性群体争取平等权利的每一步都不易印度《刑法》377条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
1861年《印度刑法典》通过引入英国的法律体系,在第16章377条中将同性恋性行为列为“违反自然定律的性行为”,违反此条者将被判最高10年的有期徒刑。
2001年,印度国内开始走上了“反刑法377条”的道路,但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2009年,德里高等法院曾以“违反人权”为由,判决《刑法》377条无效,同性性行为合法化,同性恋群体曾迎来短暂的曙光。
然而,2013年印度最高法院推翻了德里高等法院的裁决,判定《刑法》377条依然有效。
2016年,“反刑法377条”活动团体向最高法院递交请愿书,希望最高法院重审《刑法》377条。
2018年7月11日,印度政府向最高法院表明对《刑法》377条的立场,表示政府不挑战废除该条文的诉求,而是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
同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推翻实施已久的《刑法》377条,在印度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印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迪帕克·米斯拉表示:“将同性性行为定为犯罪是不合理、武断且明显违宪的。
”另一法官英杜·马尔霍特拉表示:“历史欠LGBT群体一个道歉。
”与此同时,在这部电影中,卡迪克和哈曼在公共场合时从没有牵过手或者接吻过,而是以兄弟式的拥抱鼓励彼此,这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们说,爱不应该越界他们是没有爱过的人就像一群傻瓜不能理解世界的颜色他们以为懂得我们但是不是的我们也许会结束,但激情永远燃烧着爱的灰烬会散发光和热我们朦胧对视到永远那是幸福的憧憬爱不会被扑灭不会被恐惧驱赶灰烬会散发光和热会从痛苦中生根发芽让我们更坚强面对每一场风暴不管刀斧有多么残酷都不会斩断爱的根苗爱是战役也是幸福我们总有办法在一起因为心是无法控制的我不管人们说什么我们为爱奔跑着,就像莱拉去追逐朱丽叶,就像玛吉努去追逐罗密欧。
我们需要解除心中的束缚,才能跟爱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电影讲述一对同性恋人卡迪克和哈曼回乡参加堂姐的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向家人正式介绍自己,结果在迎亲列车上两人天雷勾动地火的热吻被老父提前发现,差点引发一场心脏病。
老父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眼中钉,想尽办法要棒打鸳鸳,甚至给哈曼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
但想顺顺利利的结婚似乎也没那么容易——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就同性恋是否是犯罪进行着一场世纪辩论…
无论从何种意义来看,《真雄起》在印度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同志电影:- 印度此前已经有过《阿里格尔》、《孟买之恋》等反映LGBT生活的剧情片,但这些电影全部是小成本、小卡司的独立制作,只能在海外电影节上映,无法进入有着庞大观影群体的印度主流院线。
- 《真雄起》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 电影立项在2018年9月后,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 敏感题材并没有给《真雄起》带来额外的阻力:2019年9月确定卡司,12月完成拍摄,今年1月发布预告,2月在印度电影审查机构过审,包括男男接吻镜头全部绿灯放行。
- 电影在澳、美、英、法等全球11个国家同步上映,仅部分穆斯林国家对它做出了禁映决定。
它的流媒体发行方是亚马逊影业,这意味着未来数月更多地区观众可以合法的观看它。
“合法看见”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一部同志电影能否盈利,以及业界是否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来拍摄同类作品。
为了加强卖座性,宝莱坞这次找来了一线明星、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中国影迷更多是通过高分悬疑片《调音师》认识他的)。
而库拉纳也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期待,在《真雄起》中他演活了一个身披彩虹旗、举手投足高喊“我是同性恋我傲娇——啊不、是骄傲”的活动家。
“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是对他演技的最好评价。
在接受采访时,库拉纳说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
他说跟另一位男主吉滕德拉·库马尔的吻戏反复拍了三次:“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
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这就是我所做的事情,这个吻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同性恋在大银幕上的倒退。
”
无须讳言的是,为了取得平权诉求与家庭娱乐之间的平衡,《真雄起》牺牲了很多可以深度展开的艺术创作。
比如每当发生激烈冲突时,会突然从天而降一些搞笑配乐或段子来调解气氛;在争论什么是爱时哈曼用父母并不美满的包办婚姻来举例,一下又把话题带到了父母各自的情史身上,回避了讨论性取向的初衷;全家总动员式的吵架撕逼和一秒切歌舞更是宝莱坞电影的日常操作...但恰恰是这些庸俗的桥段和套路对平权主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洗脑”效果。
电影仿佛每隔几分钟就不忘提醒观众:嘿,我们和一般宝莱坞商业片没什么区别,所以你能接受我们两位男主在一起了吗?
什么,还不能接受吗?
来人啊,给我继续放歌、继续跳舞、继续播段子…嗯嗯,现在你们肯接受了吗?
《真雄起》的商业化模式也许无法放之四海,但它开启了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们说到商业票房时,人口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才能保证小众题材也能收获可观票房,才会有主流片商进行持续性的尝试。
而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一旦加入同志电影商业化的队伍,蕴含的潜能可以说是无限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另一个人口大国。
至于为什么同志电影需要商业化——因为只有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LGBT群体才能活在阳光下,我们才能获得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包容,群体权益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和尊重,各种污名化才会越发无所遁形!
很久没有看印度电影了,这也是第一次看印度的同影。
就电影本身,评价3.5星;加上其可能对印度或者同志平权的影响,4星。
先说影片内容,哈曼和卡迪克这对同志恋人参加哈曼堂姐的婚礼,却在火车上因为接吻被父亲发现。
在堂姐的婚礼上,两人激情接吻,当众出柜。
哈曼父亲及家庭拼命阻挠两人,但两人用自己的真情和勇气最终说服了家庭。
印度最高院同时也正在进行关于同性婚姻是否犯罪的辩论,结果认定同性婚姻合法。
总之,内容很狗血,也很俗套,不算出彩的地方。
说说演技,两位主角及父母的演技都很棒,尤其是阿曼和他父亲这两个角色都塑造的很好。
阿曼的听话、懦弱、矛盾、勇敢、对卡迪克的爱,演绎的都很好。
父亲的古板、犟驴特性相对容易表现,表现张力也很不错。
说说主题。
很感动我的一点是阿曼父母对婚姻的反思,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荷尔蒙与多巴胺,但是却都听从家人选择了其他的人选结婚,没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阿曼母亲会在Facebook上搜索初恋,阿曼父亲也藏了心上人的相册,两人都知道彼此的情况却都心照不宣。
可以说是世俗与传统的习惯性力量让他们都觉得这才是“正常”,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的荷尔蒙和多巴胺。
不仅仅是印度,我们中国也存在多少多少这样的情况。
好在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独立,人们越来越会追求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我也要告诉自己,追求爱情,不要被世俗禁锢。
另外,卡迪克在鼓励阿曼出柜的时候说的话也很漂亮,“你可以决定是否做自己的英雄”。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然而在国内,能够上映的同性片屈指可数,除了打着同性旗号的《寻找罗麦》,我脑子里面只有《西虹市首富》里面那对在结尾才公开的二爷和二奶。
西虹市首富 (2018)6.62018 / 中国大陆 / 喜剧 / 闫非 彭大魔 / 沈腾 宋芸桦为什么中国对于同志电影甚至可以说是对于同志仍然停留在寻找罗麦(我觉得这里可以视作形容词,大概是一种初级、浅薄、隐晦的认知)的阶段呢?
首先,我是一个同志。
并且,我的观点也仅仅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来源于我真实感受。
首先,ZZ原因我选择闭口不提。
其次,就是国民对LGBT(非异性恋群体)的认可度。
现在社会网络这么发达,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这一群体都有了解,甚至身边也有一些勇敢出柜的朋友。
但是像我家里长辈,也是有人不知道的,难搞。
提到认可度,网络用户大概都知道,一般在豆瓣或者微博或者B站,一旦有关于同性的文章或者视频,都会有大量网友出来顶,并扬言支持同性婚姻。
甚至如果有人表示异样观点,会有大批网友给他带来素质教育。
但是,在现实中出柜的往往都是少数。
《奇葩说》有一期说,你不能强求别人去出柜,因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出柜后有多大的影响。
圈子里,我们知道生活中gay的占比,并且大部分gay都明确表示以后是要找个女孩子结婚的。
说句不好听的,应该没有女生可以接受自己老公在外面做0吧?
但是真的是有可能的。
以后有机会再补,我先睡会儿
看了一些观点,有些观点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深刻性,过于肤浅流于形式,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未免有些委曲求全。
这部电影显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其中的“喊口号“之嫌等,但是我认为作为宝莱坞第一部主流的商业同志片,它的优点绝对是大于它的不足的。
首先它融合了宝莱坞的叙事风格。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敏感话题,它融入了印度电影独有的歌舞和喜剧效果,将这同性恋这件事以较为幽默轻松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使得观众不至于产生排斥心理,没有对两位男主进行冗长的介绍恰恰是凸显了两位男主所代表的平凡普通的身份,同性恋者也很普通很常见。
其次它讲述了印度特色化的故事,导演和编剧的设置别有用心,有一个情节我特别清楚,就是男主爸妈的单独场面,他们回忆起自己的婚姻和爱情。
这就将印度的包办婚姻的无奈和对两位男主对爱情的追求结合了起来。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自己的生活,这也显示出了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爱。
利用了这样的一个情节设置为全体服务,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巧妙地一个点,同时这也显示出影片制作者在认真的思考问题,而不是片面的喊口号。
在传统观念如此盛行的一个国家这样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最后是它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应印度去年同行去罪化而生,恰巧两天前就是这部影片的诞生一周年。
其实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透过这部影片也能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印度这样的一个国家,起到文化交流的意义,印度社会也具有包容的一面。
毕竟考虑到电影和去罪化的时间间隔和印度宗教国家的基本国情。
这样的大胆尝试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结语:主演阿鱼在ins上纪念这一周年说,我们可以通过影院屏幕使得一些禁忌的话题不断被提出和解决以从来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
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让一些禁忌的话题正常化,并且为社会带来建设性的改变。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妨更多的注视着这样一种进步的力量,共同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发展。
印度人总是那么乐观,那么欢乐,衣服总是那么华丽。
等红绿灯时,对面的女孩有男人可以抱,我也有。
两个直男演绎的同志情。
盖住接吻的他们,大家开始祈祷。
每天我们都在跟周围的人战斗,但最困难的还是跟自己的家人。
——你什么时候决定当同志的?
——你什么时候决定不当同志的?
如果有命运,我们会再遇见的。
我看到他以后,那儿就变大了,哦不,是眼睛变大了,它的背后是科学。
他的触碰会让我体内的多巴胺分泌增多。
跟谁在一起感到快乐,就跟谁在一起。
你的荷尔蒙是对的,我的就是错的?
我们也值得拥有美好的结局。
叔叔,谷歌上说,同志不是病。
单细胞思维。
我是同志,但同志不是我的病。
爱很盲目。
跨越种姓的爱,跟同志之爱一样面临着印度世俗的压力。
有了爱谁还要道德呢?
重生仪式。
身披彩虹披风的男主角很帅。
恐同是一种病。
肌肉男挺幽默的。
你是同志,不只是你要面对,周围所有人都要去面对。
世界嫉妒我们所拥有的,试着要分开我们,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是爱你的。
是我的性取向,不是你的性取向。
形婚,你以为你欺骗的是别人,但最后你发现你才是被骗的那一个,被骗去结婚生子。
形婚的第一个夜晚开始,你就会感到难受。
你要一直演下去。
你的父母其实早就知道你喜欢男人,你从小的表现,他们早就知道,只是他们不愿意接受。
我们没有多少机会当英雄,现在你来决定在你的生活里,你要成为谁,要成为英雄还是路人。
在印度,恐同是违法的,要坐牢。
英联邦国家必然向英国看齐,不再恐同。
不相爱的父母往往生出的孩子是同志?
因为他们不是爱的结晶。
形婚的风险真大啊。
你的父母不理解同志,是因为他们没有概念。
他们只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我们的爱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是时候树立榜样了。
未来的同性婚礼会越来越多。
根据经文,婚姻是两个灵魂的结合。
灵魂有性别吗?
一个法律判决对同志人群的幸福有多重要。
印度做到了。
人们说,爱不应该越界。
他们是没有爱过的人,就像一群傻瓜,不能理解世界的颜色。
我们也许会结束,但激情永远燃烧着。
爱的灰烬会散发光和热。
爱是战役也是幸福,我们总有办法在一起。
爸爸,你多了一个儿子,不好吗?
过你的人生吧,儿子。
爱的方式有千百种,它没有固定的肤色或性别。
我们需要解除心的束缚,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
2020是好多新事物的元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也不影响这是崭新的一年。
这不电影很早开始就期待上了,最近才有幸可以看到。
印度电影以往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跳舞唱歌还是没有变,但也不会让人感到反感,在唱跳中既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又使得同性恋这一略显悲伤沉重的话题轻松一点,很值得推荐!
结尾升华主题:我们为了爱而奔跑,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是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还是会继续奔跑,为了我们的爱。
这也在启示着人们还需继续努力,人权的战役还没有结束。
“印度”“同性”这两个关键词够不够爆炸?
不过,近几年绝大多数印度电影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圆滑了许多,够看但不够精彩,同时近几年全世界同性电影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或政治正确,但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就不一样了。
导演态度还是可以的,但刻意回避或淡化了同性的阻力和问题,可以把本片看成是一种同性轻喜剧片,重点在喜剧,是对市场的一次投石问路,不过这种类型的片子还是德国做的好。
回到电影本身,我说制片人能不能管管这个导演,前40分钟绝对花了电影80%的预算(主要花费集中在调度、场景上),导致紧接着剧情全靠嘴来推进,陷入说教模式,还换了低成本场景和拍摄方式,要知道,观众是最讨厌说教的,尤其在喜剧片中。
所以后面自然而然就跨了。
其实国内是可以做的,编剧利用技巧回避审查方面的问题,因为亚文化团体早已就对女女CP或男男CP如饥似渴了,腐女市场相当之大,近几年综艺和剧参料挺多。
只可惜,相当一部分没有战斗力的伪文艺团体只会自怜自艾、孤芳自赏,(没有战斗力又不团结那就真没办法了)完全没有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要知道,任何权力(尤其是话语权)、市场,都不是等着赏赐而来的,只有靠自己争取,为之战斗。
然而实际情况比这还差,毕竟大部分还混迹在消费主义和996泥潭了。
偶尔在不见天日的泥潭憋坏了,吐出泛着浑浊的泡泡,那不是才华,那只是生存本能。
即便这样,也比那些沽名钓誉和政治正确的人好。
先说说这出电影,首先这是一出意义大过剧情的电影,特别是在印度这个国家上映。
剧情十分简单,就是男主跟男二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旅途被迫出柜,面对家庭的压力,最后选择跟从小喜欢自己的女生结婚来结束家庭闹剧,但最终还是大团圆,父母在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让自己孩子幸福,承认了男二。
这个剧情跟很多人的经历很像,但是很多人却没办法走到最后一步,相忘于人海,只能年华老去再回忆。
电影是以喜剧形式包裹严肃的话题,中间穿插印度电影惯有的歌舞,形式有点类似三傻。
不过由于剧情的笑点是偏本地,看的时候很难理解,所以就会变得有些尴尬,很多时候会在想刚才那句话到底好笑在哪里。
好的地方就是导演撇除印度一些比较脏兮兮的地方,整体色调都是明亮清澈,歌舞都是活泼鲜艳,加上男二的颜值在线,还是算赏心悦目。
不过由于剧情老套,加上烦人的背景音,很多时候会让人走神甚至看不下去。
人物性格配置到是标准,强势的哥哥,嫂嫂,唯唯诺诺的弟弟,弟媳,独行又善良的妹妹,傻白甜的青梅竹马。
古灵精怪又勇敢的男二,稳重又妥协又纠结的男主。
如果你有一个多小时想了解一下印度的结婚习俗,又刚好对这类题材好奇,喜欢印度歌舞,那可以尝试。
如果只是想看这类题材,表示不值得。
这出电影有很多对话都蛮有趣 两个男主在婚礼当众接吻,被惊恐万分不知道怎么化解尴尬危机的家里人说,他们时在给新人送祝福。
经典对白是:他们在互送豆蔻,象征吉祥如意。
我也想给别人送豆蔻。
快来跟我一起吉祥如意。
男主的叔叔送走男二时候问男二,你时什么时候决定变成这样的。
男二说你这种东西能突然就决定吗,又不是工作说,决定明天要做什么工作。
不是我们决定了如何去爱,是我们骨子里就是这样去爱。
爱不是决定出来的,是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遇到了。
男二得知男主妥协要结婚,问他为什么,男主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才能在社会中保护好家庭。
男二说你这样,过6个月他们还是接着逼你生孩子的。
还有几个场景也很有趣,男二跟男主的父亲在斗舞,一个breaking一个popping。
男主的青梅竹马对男主说,知道你喜欢男人我很高兴。
男主不明白她高兴什么,她说她也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小偷,她想要跟男主一样勇敢去爱。
所以她最后卷走男主家的珠宝逃婚了。
还有一个好神奇的,印度真有火车情节,包一个火车去结婚的,真是有趣。
可是怎么不见大家都扒在火车上呢。
真实的社会并不会因为一部法律法规的颁布变得美丽。
我们踮起脚尖起舞,让年华无悔。
男二真好看。
身材也好。
他有一出电影调音师也很好看。
宝莱坞请多拍一些同志喜剧吧,很好笑啊!我倒是觉得塑造最成功的就是老爸这个角色了,“我们不是坏人,但也不是好人,只是普通人”,这句台词意味深长,一帮配角也很出彩!
充满着全程抖S式的五彩斑斓的快乐与热烈,你感觉随时会有两只雄鸡跳出来尬舞到底。让人基情激昂,心花怒放。但人生啊,哪有这么容易。
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天朝大银幕的LGBT片吗?
印度同性影片已经走上商业化道路了,宝莱坞元素的辨识度很高且富有特色,对于一些能提就提的社会议题也顺带加以刻画,俨然是印度主旋律影片,不过这种主旋律似乎成为了绝大部分世界的主旋律,换个词语也可以叫做普世价值观。祝福印度电影
有时候 人也会在错误的季节诞生 就像冬之蝉 即使生命短暂 它却从不悲伤 全力鸣唱着 没人会说它时光虚度 哪怕是在荒野中四处奔波 呼唤着自己的梦想 总有一天会超越时光的洪流 梦想成真的那一天终将来临
上一次看同类型的印影还是索娜姆的女同片《遇见女孩的感觉》对比之下还是喜欢《遇》男主父母对真爱一直念念不忘也是悲哀女主还挺鸡贼的 哈哈哈哈哈哈假意结婚 实则婚礼当天夹带私逃总之 别放弃真爱 无论对方是谁
太吵
自由的文化环境让人相信印度会越来越好
两星半。口号是安排好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喊出来的,这也是印度商业电影很难用别样的方式走心的一面,影片的喜剧元素不少,也冲淡了这对恋人所遇到的艰险困苦,按理来说在印度那样的环境,他们遇到的比在别的电影里遇到强少十倍都有余,不过也就如此过家家的一笔带过,父亲的角色设计得不错,做出失败农产品的科学人士,但戏份虽多,可没有更广泛的东西。最后的婚礼戏我挺疑惑,婚姻制度还是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值得深思。
3.5从头到尾就像部情景喜剧,电影感欠缺,但剧本挺有趣的,在印度围绕377拍摄的一系列相关主题的电影中,这部是最商业化的,将观点和态度注入细节,电影的背景被放在北方邦的安拉阿巴徳,北方邦作为印度人口最多的邦,也是印度教保守派的大本营,而安拉阿巴徳也是和瓦拉纳西齐名的印度教圣城,父亲作为大家长,他在科学领域敢于突破,挑战传统,但在对于儿子性取向的问题上却又是个十足的老古板,两次婚礼占据了电影绝大部分场景,通过婚礼上的人生百态来架构戏剧矛盾也算是印度电影的常规做法,这部电影还细致刻画了包办婚姻下的女性生存困境,让电影并不仅仅局限在性少数群体的权利问题,而是有了更广泛的现实映射,最终矛盾的解决相比那些拌嘴、斗舞的喜剧场面来说显得有些过于平淡了些,电影的主角与其说是那对同性小情侣,不如说就是父亲
真不适应印度片这动不动就唱啊跳的风格😂不过还是一部合格的合家欢电影,很欢乐,男主颜值挺高。虽然比较公式化,但这可是印度的上映的主流电影啊,冲这也要说句牛逼。
徐峥啊,你的《囧》系列要真没什么拍的,可以多看看这些印度电影借鉴借鉴,只要你敢拍,我们就敢买票看。
三颗半吧,剧情就这样,但是蛮搞笑的哈哈哈哈
什么时候国内会上映同样题材的呢。。。
儿戏
很无聊啊
想不到印度的宝莱坞比好莱坞抢先一步,打造出第一个大银幕LGBT的超级英雄,其意义绝不亚于《Love, Simon》,喜剧效果很在线,尤其男主父母突然开始互翻旧账,各思旧情人,以及后期男主母开始准备推男主父下水扮无知主妇等情节都很有趣,同时各种台词也都很到位,看看这才是喜剧应有的水准
2.5
3.5,印度家族包办婚姻和恋爱自由取向自由的对抗,加上印度法律的修改的事实,又非日常具有现实意义。有些地方吵的像是闹剧,一言不合开跳舞,想和印度人蹦迪~男主真的是太帅了,身材也很好!最近泰国耽美剧,越南同志电影,印度同志合家欢的高密度输出,亚洲各国各地都在超越天朝。
好看~有印度文化風情的同志電影,涉及的議題也包括父母的包辦婚姻問題,還有家庭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