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搞笑的一部片子,但是结果很残酷。
之前95%的时间都在哈哈大笑,突然被最后那4声爆炸炸得一愣一愣的。
这是最残忍的事情吧。
在你欢乐的时候给你痛苦。
两个月前看完了这部电影。
昨天在微博看到豆瓣网友制作的电影特辑里有一个画面是源自这里,才想到要贴一篇影评上来。
本意是为BC一分半的戏份看这部电影,可在观看途中不可抑制地联想到约翰·肯尼迪·图尔的那部小说,《笨蛋联盟》。
书中的主人公赖利,那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大胖子,他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都与常人不一样。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蔑视所有人,不愿与周遭为伍。
他看上去那么笨拙,神神叨叨得厉害,但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他领导黑人工人闹革命,组织一群“乌合之众”政党,这和电影里五个荒诞的年轻人多相似。
策划圣战的青年不是让人生畏的恐怖分子,而是五个笨拙得可笑的模仿者。
信仰多伟大,可它同时也带来毁灭。
全片充满荒诞和毫无意义的争论,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将激进分子与”极权国家“的矛盾讽刺得淋漓尽致。
巴里说的好,伊斯兰已经崩溃了。
这是时代的结束。
有时候嘲笑比哭喊更显无情和残酷。
这几个愚蠢的“恐怖分子”,唯一聪明点的奥马尔却只会鼓吹和盲目说服。
他们没有明确的行动目标,也没有计划,反侦察手段居然是拼命摇头,这样敌人“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模糊的了”。
他们只是为了“圣战”而“圣战”,这是他们所认为的正义之战,为自己所受的歧视和屈辱而战。
可谁能说他们是傻子?
他们的荒诞是源自社会的荒诞,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对现实的不满。
他们对社会不公有充分的体验,对变革有炽热而真诚的信仰。
当马里在会议上愤怒地高喊“极权国家”,质问道“你认为我们都是人体炸弹,就因为我们是穆斯林?
”时,我突然对这群人心生怜悯。
他们的战争是场闹剧,可是片中英国民众对穆斯林的猜疑和歧视从未停止,现实中也是如此。
他们期待的平等与公正,要过多少年才能实现,才能不靠那些自杀式爆炸求得一点点关注。
(当然我并非是为恐怖行动开脱。
只是电影中这五个人,确实是让人同情又觉得悲哀。
)悲剧意味从费舍尔莫名其妙炸死自己后开始蔓延。
那三个男孩子嬉笑着冲他喊,嘿,费舍尔兄弟,跑快点儿。
然后眼睁睁看着他摔倒,手中拎着的易爆品轰然炸响。
随后一个接一个。
每个人死亡的方式都极具讽刺。
这是部喜剧片,可是在笑容尽头潜藏着浓郁的哀伤和眼泪。
疯子的视角往往最能刺穿现实的迷雾一语中的,就像赖利,就像堂吉诃德,就像这五个年轻的穆斯林。
导演莫利斯真是别出心裁。
他花费一年多时间,决定拍摄这样一部处女作。
他想通过电影呈现的,看过电影的我们一定体会得到。
片中奥马尔给儿子讲狮子王,却违背真相编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但正如他所说的,狮子辛巴虽误杀了自己的父亲穆法沙,却还是要带领其余的伙伴们勇往直前。
他得同刀疤抗争,说出真相就意味着放弃。
辛巴不会放弃,就算被炸成碎片,他也会微笑着死去,因为......“橡皮艇激流勇进”!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这部电影,最好的莫过于《笨蛋联盟》里作者的那句话了:荒诞的底色从来都是残忍,就好象笑容的尽头从来都是眼泪一样。
那四个家伙其实不是虔诚的穆斯林,他们的生活玩世不恭,生活空虚,恐怖袭击可能只是他们联想自己伊斯兰后裔的身份想搞的恶作剧。
反倒是omar的哥哥是坚守穆斯林信条的虔诚的信徒,可是他却内心平和,与世无争。
有的时候是西方对所谓的恐怖主义报道的太多,却让一些人真的走上了这条路,他们5个就像omar的儿子, 可能听着被歪曲的狮子王的故事,就盲目的去模仿了... 人空虚的时候,做出的事情充满了未知性,可是这些未知性某种程度上又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必然, 谁对谁错呢, 恐怖主义的根源是在穆斯林还是在西方自己的价值观呢。
应该和“这就是英国”一起看。
什么伟大的理想,什么高尚的主意,到最后,不过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英国北部的一座城市,四名男子正在制定一个秘密计划。
奥马尔已经对穆斯林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不抱幻想,并决心要成为一名圣战战士。
这在他的朋友瓦伊看来,这是世上最令人兴奋的想法了,于是,他们专程前往巴基斯坦恐怖分子训练营受训。
同时,信仰伊斯兰教的白人巴里,与他的同伴费萨尔一道,尝试着训练乌鸦携带炸弹,为了充实队伍,巴里又招募了第五名恐怖分子哈桑。
一天,意外发生了,费舍尔在一次训练中炸死了自己,而剩下的四人继续着他们心中荣耀的事业,将目标对准了即将开始的伦敦马拉松赛。
虽然接近尾声时奥马才喊出“四头狮子”的口号,但实际上他很早就想好这个借喻了。
从巴基斯坦参加训练营归来,为了给自己的失败找个合理的解释,他在给儿子讲狮子王的故事时杜撰了“丁满抛投失误误伤己军”的情节。
像他数次对瓦置的蛊惑一样,他也成功的说服了儿子,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卧薪尝胆的狮子王的光辉形象。
要不是奥马的每一次演说都被其他狮子的脑残已经不足以形容的行动所打断,他可能很早就把这个称呼贯于这个团体了。
巴里的消化能力显然不在人类的范畴之内。
可是最终他却被自己的食道射了一道冷箭。
车钥匙进出自如的管道让一块区区sim卡堵住了,我只能把它理解为终年生活在奥马阴影下的巴里,在去天堂的最后一道安检门前看到了反戈一击的可能,被打击奥马的迫切愿望冲昏了头。
进而,我们也可以借此明白他在荣升队长的短暂时光里行为怪异的原因:让马里成为一个操豆者,让瓦置对自己的嘴玩尿液激流勇进。
这一切只是源自对自己二把手地位的不满和无奈。
抱着马里,他发自肺腑地说,奥马,操你姑。
面对奥马的回归,他没奈何得喊:这不是穆斯林,这是gay。
但他总会神来一笔的成为那个唯一不傻的人。
在最终阶段,瓦置意志动摇,奥马试图说服瓦置让他心脑移位的时候,巴里在背景里以头撞车气得快抽了。
变身之后,巴里的角色是忍者神龟,这是对他忍耐能力和胃动力的充分肯定。
瓦置虽然能把鸡认成兔子,但是变身之后成为鸵鸟骑士,数他最帅。
他一副水汪汪的大眼睛,让奥马一次又一次在他表现出智商<75的行为之后给予原谅。
一物降一物。
虽然身高马大的瓦置能够武力制裁巴里和马里,但也屈于巴里的淫威尿向自己,在高潮阶段他又轻松愉快得羞辱了谈判专家。
关于瓦置的其他事,我们知道他酷爱橡皮艇激流勇进,上“海雀”聊天的时候喜欢选蓝色的。
总之,是3~4岁年龄段的发育程度最高的人之一。
费索似乎有神秘的德鲁伊教徒的血统。
他可以召唤乌鸦,其父也被传有食虫的习惯。
费索变身之后的形象是一只优雅的鸡。
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他没能在战场上有所作为。
唯一的轰炸对象是一只羊,这对费索上天堂好像有点不利:羊是清真肉类。
接受审查的时候费索肯定更希望自己炸死的是一只猪或者狗,而不是变成一顿咖喱汇菜。
但是他不必担心。
正是他的头的掉落促成了奥马的回归,点燃了圣战的最后一根导火索。
不过巴里会把这个功记在自己的头上:如果不是他执意把膝盖当作头埋掉,可能一切都不同了。
博学多才的费索会模仿多种声音,包括爱尔兰佣军语,长胡子女人的声音和他自己的。
在乐队里他担任鼓手一职。
我相信他会打得挺好的。
乐队吉他手马里属于新鲜血液,但可谓造诣不凡。
尚少不更事的他成为被利用和轻视的角色。
变形后的joker角色更衬托了这点。
他和瓦置采用的巴里的反监视手段就像两个在朋克现场的家伙。
他在大学讲座上像个神奇人物,却被四头狮子夹在胳肢窝里,姜还是老的辣。
女邻居爱丽丝颇像个没睡醒的奇人。
她梦游仙境般在装满液态过氧化氢和螺栓的屋子里与马里共舞,面对慌张的狮子们得出的结论是:巴基斯坦难民,断背山,同性恋。
撇下震惊的一屋人,说了句“再也不和你们玩了”就悄然而去。
麦特,奥马的同事兼好友,很“美国化”。
热衷于健身塑形,对自己的双腿表现的像威严的老板。
奥马把四头狮子搬运炸药的姿势解释成为马拉松热身动作,“蹲跑”,他立刻一试为快。
又高又细的一个人蹲着跑过长长的街道还不停朝奥马喊“take care”,范伟住着双拐边走边说“谢谢啊”的镜头不禁浮现出来。
最终他拒绝承认奥马是爆炸案的主谋。
并说出了片子里众多出自蠢人口里却颇具哲学思辨似的言论中的一句:“当谈论所谓伦敦马拉松恐怖袭击时,我们应该记住,大多数响声不是炸弹,而是摩托车回火的声音。
”政府发言人大光头先生,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扮演政治傻逼的角色了。
在《灵通人士》里这位联合国安理会理事被英国首相助理在两小时内蹂躏了两次。
他煞有介事的解释完并非警方射击失误之后还不忘加一句“is that clear?”。
你那个大光头照得我眼都花了,能他妈不清楚吗。
奥马的弟弟家被反恐精英直捣黄龙,他被放倒后面对警方出示的他私藏凶器:奥马家的微型跐水枪的事实供认不讳。
而他召集朋友穿着长袍打着雨伞踢球的画面然我很有试一试的冲动。
谈判专家以一个老炮的姿态出场,没过一分钟,瓦置像对付一只雏鸡一样收拾了他。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熊,蜜糖怪兽,雪人是不是同一个物种?
唉,我们下期动物世界再见吧。
用蠢电影的方式讲一个本来非常严肃的话题;用令人大笑的方式吸引你思考的一个悲剧。
恐怖主义和反恐题材电影很多,大多是用直面的叙述说教一些道理,可以分很多层次,也知道不再单一分出正义或者非正义那么粗暴。
一部电影能不能与众不俗,除了故事饱满题材新奇之外,还要看手法和角度是不是够刁。
这其实是个很难入手和讲明的题材,因为不光关乎与正义和人性那么拎得清;不如采取一个很柔和看似很轻松爆笑乃至愚蠢的角度来入手,你大笑、嘲笑、讽刺到最后难过、同情、哀伤的时候忍不住评判。
这样看来,一个故事很容易讲清楚。
振臂一呼固然血性但空洞,怎比得上用一场闹剧结构这个世界来得震撼。
4个英籍穆斯林青年和一个信仰穆斯林的白人,为了心中那团不灭的信仰,去巴基斯坦的基地参加恐怖主义培训,阿呆与阿瓜般的闹了无数笑话和祸头之后,打扮成蠢到家的卡通人物就要去马拉松比赛搞点事业……基本上这几个傻瓜什么笑话都会闹出来的,不但没心眼,还年轻,正是喜欢Hiphop的热血青年,为了那种莫名的信仰和追求,满世界上蹿下跳。
每个过程都很爆笑,唯一不同是那炸弹是会爆炸的。
比《Happy Tree's Friends》还黑的一个故事啊。
就好像欧美那种喜欢在路边搞人的那种恶作剧视频一样,或是博人大笑的“跌倒集锦”。
灰太郎和汤姆猫被恶整的时候我们都笑到畅快,但是偶尔也会觉得它们好可怜也会痛哈?
若说之前的乌鸦、非穆斯林羊还有一些皮笑肉不笑的冷漠的话,越到后面越是笑与泪的矛盾混杂。
我倒不觉得是通过他们的傻讽刺了穆斯林。
他们和欧美青春题材电影里那些傻兮兮只喜欢摇滚、hiphop、哥们义气的小青年一样。
信仰本来就是亦正亦邪的东西,让你坚定信念都好让你疯狂失了理智都好。
但穆斯林毕竟不是咱国内的愤青,人家是真的上暗杀追杀啊可不是在帖子里骂娘街上砸车。
拉什迪当年可是够惨,那本《午夜之子》还是台湾才买到。
反恐没被讽刺么?
淡淡一笔,狙击手们蜜糖怪物、熊、雪人的混杂不清就足够说明在这个意识形态和政治之争里,信仰和自我所带来的极端后果是什么了。
蠢电影或是无厘头固然都是夸张顽皮到讨人厌,但绝得是无法让你忽视或忘记的就在于那上蹿下跳的肢体言语夸张之中尽力表现的那一种写实和真相。
振臂一呼固然血性但空洞,怎比得上用一场闹剧结构这个世界来得震撼。
看完之后只想去看据说它“难以比肩”的《通灵人士》。
刚巧写评论之前看了美国征兵广告歌《勇士之歌》,赞叹美国人这歌词写的还真是露骨到肉麻啊。
有人评论——也许是我歪曲了意思,看到没这才是美国人,不是你想象的动画片里的狮子,是真实世界的狮子。
把杯具写成洗具,很有功底的剧本,对话是典型的英国风格,絮叨、弱智而饱含笑料,一群本该老老实实去餐馆打工然后去玩橡皮艇激流勇进的底层小人物就这么被稀里糊涂的裹挟到社会事件当中去了。
五颗炸弹,每一颗都爆的让人啼笑皆非,就连最后那个精英也莫名奇妙的选择了当初极力反对的地方——化妆品店,死在了一堆卫生棉条和化妆棉上,穆斯林的杯具?
其他人的喜剧?
为什么死亡会变成喜剧?
费萨尔笨拙的提着炸药翻墙而过炸死了羊群,也毁灭了自己,忍不住捧腹大笑之后瞬间感伤生命的死亡,奥马尔、瓦伊、巴里、哈桑,在一出盛大的悲喜剧中开始思考人性的迷茫……
假如我是穆斯林,我会寄子弹给这导演及一众演员的。
无论圣战战士的行为有多荒唐,用这肆意的态度取笑他们,在我这异族人看来都是太过分了——谴责也比嘲笑来得尊重他们。
死,却死得不得其所,也许是导演想攻击的,还有官僚机构的低能无力,政治的荒诞,也许也是导演想攻击的。
这反而造成这电影虚无的基调——既然所有的态度,信仰,行动都是错的,那什么才是对的?
ANYWAY,这电影cracks me up,又能让人思考到这些,不管有多虚无,它依然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So ironic, So legend. Fathers 4 Justice with IRA~
爆笑之中在猛抽双方的耳光
无法欣赏
影片里面的恐怖分子都傻得可以。但是真的这么傻吗?美国被撞了世贸,本拉登现在都没抓到……
不好笑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说funny
他们愚蠢地追随着真主,我们又何尝不是愚蠢地追随着&#34;物质主义&#34;.什么时候才可以去掉所有禁锢?&#34;我&#34;在哪里?
个人不喜欢这两类片。。。
911能是这种sb干的?
这几个哥们太绝了,笑中带泪恐怖分子养成片儿。
我终于裸看了!!!!!终于!!!!虽然好多听不懂!!!!
学习做恐怖份子
看了半个小时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黑色幽默”我真的不懂
很有趣,也很沉重
恐怖分子养成之“悲”欣——膜拜本子!!!
看不下去
看不下去
这你妈能叫喜剧啊?!太黑色了吧!到了后半段我们都在为多么悲哀的事情捧腹大笑啊?!这剧本太变态了。尿性非常像《In the loop》,但我觉得比《In the loop》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没看懂《In the loop》。
恐怖分子养成片儿。剧本绝了。
情绪从死掉第一个开始急转直下,好伤感呀。。。
可怜的乌鸦&amp;可怜的BC那点出场时间!!!这帮狮子们显然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伦敦的生活方式,即便做起人肉炸弹也还是抹不掉本土化的影子,简直就是胡闹导致的最悲剧的结局!这片剧情很有张力,后半段快节奏的悲喜交加让人很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