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现在的当红小生,《阿凡达》《终结者2018》以及《诸神之战》的男主角萨姆·沃辛顿还只是一个“囚犯乙”,跟当年的周星星一样,还在演艺的道路上奋力挣扎。
柯林·法瑞尔刚出道不久,即使续上了胡子还只是一个粉嫩的小男生。
只有我们的老布——布鲁斯威利——一脸的正气与沧桑,活脱脱一个不怒自威的高级将领。
没有比他更合适这个职业军人的角色了。
不过我不得不感慨一下:同样都是坐牢,怎么德国人的集中营好像渡假村一样?
除了不能跨过铁丝网,其他应有尽有:食宿、电影、戏剧、电台、体育活动……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抛开这一切,这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讲述了男人的故事,包括勇气、责任、尊严、忠诚、背叛……以及牺牲。
这是一部能让男人感动的电影。
首发lof●跳出主角立场不宏不微单纯从剧情来看,这场战争既不是哈特的战争,也不是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战争,而是美方上校麦克纳马拉和德方上校维瑟的战争。
●电影中后期开始的剧情焦点法庭戏就是双上校的矛盾斗争具现而成,个中原理适合用博弈论解释,可惜我不会。
●美上校左脸有一道疤,哈特左脸一直有道被俘时受的伤,不知这处共同点是否有意为之。
●黑人飞行员阿彻被处决后德美双上校当面对质,美上校拿出日内瓦公约谴责杀俘,德上校说这里不是日内瓦。
事实上除了此事是为交易得到无线电情报之外战俘营6A确实按照日内瓦公约管理。
附上日内瓦第三公约《关于战俘待遇的公约》主要内容:战俘系处在敌国国家权力管辖之下,而非处在俘获他的个人或军事单位的权力之下,故拘留国应对战俘负责,并给予人道待遇和保护;战俘的自用物品,除武器、马匹、军事装备和军事文件外,应仍归战俘保有;战俘的住宿、饮食及卫生医疗照顾等应得到保障;对战俘可以拘禁,但除适用刑事和纪律制裁外不得监禁;不得命令战俘从事危险性和屈辱性的劳动;战事停止后,应立即释放或遣返战俘,不得迟延;在任何情况下,战俘均不得放弃公约所赋予的一部或全部权利;在对某人是否具有战俘地位发生疑问的情况下,未经主管法庭作出决定之前,此人应享有本公约的保护。
●德上校对哈特的重视不是因为美貌(...),真的不是。
哈特正式进入他视线的时间点非常明显,就在白人死者维克的死亡现场,哈特叫住德上校要求维持现场原状的那一刹那。
●此刻开始,哈特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德上校回去就看中了他的履历,耶鲁学弟,加上有过泄密前科,他是个有希望的争取对象;激将得到庭审权的美上校也瞬间猜中了老对手的兴趣所在,当场任命他为被告律师,哪怕他是目击证人,是大二学生。
哈特只因为这一句话,茫然不知地被推上了两人矛盾交锋的风口浪尖。
●有必要明确的是由于双上校的地位不对等,德上校可以慢慢消磨时间,而美上校唯一的赢法就是越狱成功。
哈特受最末一级审讯三天即崩溃,美上校一路扛到最后可谓久经考验的顽强军人,这也是为什么德上校一定要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打击他,看出哈特可用之后亲自出马一次停尸房还表拉拢,一次办公室赠书助攻。
美上校表面上为他俩的私下交流表演气急败坏,实则一边要靠哈特吸引注意力掩护越狱,一边又要阻拦哈特为被告脱罪探究真相。
●德上校猫玩老鼠的心态崩了两次,就是他强调对方俘虏身份以权压人的那两次。
永远是下棋快输的人最想掀桌。
第一次是对美上校,他可以说着这里不是日内瓦杀掉一个俘虏,对方也可以在第二个人身死时用前一件事激他同意了设立军事法庭;第二次是对哈特,卖力拉拢的人竟然利用他看戏的心态把他骗上证人席意图把锅甩给他,气得他当场暗示人命威胁,并在之后哈特替身顶罪时不问青红皂白立刻召集全营观刑。
●不是调侃,不为脑洞,老实说看到那一场办公室敌我对谈时,我怀疑他有些自毁倾向。
“你以为战争会等着你,是不是。
”“年纪越大,战伤留下的荣誉感越少。
”演员的确演出了这个角色酒后吐真言表达的心灰意冷。
●最让我对反派另眼相看的是他对哈特回应丧子之痛的那句话:我在一战时杀了不少英国人和法国人,他们也有父亲。
●不考虑后果的话双上校都早有机会杀掉彼此,记不记得他在他办公室组装起来的那把手枪?
最后的最后众目睽睽,雪夜,爆炸,火光,一个承认输了,一个不认为自己赢,他杀他用的就是那把枪。
决斗的输赢并不由生死判定。
●B站资源还在时曾有剧终弹幕“还有几个月就二战胜利了越狱干嘛”,可登上帝视角傻缺影评排行榜前十。
美国式的英雄故事,hart的正直在战争中显得过于弱小,colonel则被塑造成英雄,一切在篇末真相大白。
循规蹈矩的美国电影。
一个博奕论的最佳案例表述。
看了这片子,便明白什么是在牺牲最小的选择下得到最大的利益。
把故事背景放在二战德国战俘集中营,在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外再用一场黑白之战争来增加故事的张力,非常的具有可看性,因为又加入了荣誉、选择、生命、牺牲、集体、胜利、高尚等元素,加深了影片的深度。
法庭戏一惯的好看,如果拍得好的话,如汤姆克鲁斯早期的作品《一个好人》,同样是军中法庭。
这部电影里的法庭戏更是戏眼。
另:布鲁斯威利斯的法令纹越看越深,柯林法瑞尔帅气逼人,脸上的那一小道伤疤更增添了他的男子气概和魅力。
本片需要打上“二战”、“集中营”、“种族歧视”、“越狱”的标签。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本片是一部文戏。
几乎没有动作枪战的场面。
哈特在纳粹集中营配合麦克拉马拉上校的越狱行的。
我相信上校起初是想牺牲掉黑人少尉斯各特。
但是在哈特牺牲自我的感召下,上校最终决定在完成爆破德军兵工厂的任务之后,牺牲自己,保全全体战友。
哈特、斯各特和上校用自己的行的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荣誉、责任和牺牲。
结局很是意外,开头的铺垫全是演戏,看过之后感觉跟上当一样。
什么为黑人争取权利,为黑人伸张正义全是扯蛋,而且战俘营里的美国军官从上到下都很害怕死,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意义。
上校最后是因为中尉的舍身而出被感动,才决定牺牲自己的,他也是怕死的人。
前面交待的一样事情,和后面的越狱关系不大,法庭辩论的结果也不重要,完全是愚弄观众的电影。
唯一亮点就是德国人塑造很成功,不像纳粹,而且军服真的很漂亮。
牺牲一个人还是牺牲35个人?
又是一个经典的哲学命题探讨。
不同于康德的静态实验条件,这一次条件或者说本体显得更加复杂。
时间是在1944年,二战胜利的前夜,地点是在德军的一座美军战俘营里,前提是上校布鲁斯为代表的军官们发现了一个德军的兵工厂,即便是在战俘营里,这些士兵也不忘记依然还身在前线的事实,他们自发的组织了结尾的炸掉工厂的一个军事计划。
男二被设置成了一个代表权贵的耶鲁法学院的中尉,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脑子里想着法制,身体却出卖了情报,在追求个体正义的最后,他最终选择了自己承担死亡而没有出卖上校,这个转折是从怕死到无畏的一个经典的战争变化,用德军长官的话来说,战争足以改变一个人。
出卖情报时的男二还是一个刚刚从后方初入前线的牛犊,在见过了足够的死亡之后,他有了新的理解。
美国人实在太会玩了,从拯救大兵到辛德勒到诺曼底,所有战争类型的电影已经覆盖到了理性思维的各个角落,精英文化深植在这个群体之中。
很难用电影的语音来表达这部作品的好坏,他是对文字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影片开始,以为这是一部描述二战的影片影片中段,以为这是一部描写种族歧视的影片当然,影片都顾及到了以上的内容,但是这时我觉得这么豪华的电影叙述的意义是不是太简单了。
当上校被枪杀的时候,我脑海里先是停顿了一下,接着呼啸而过大量的信息与记忆(至少也有500GB),瞬间被冲击了。。。
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犯错,那就需要另外的人承担更多的重量,但是这个世界,人们的主流思想一直在矫正自己的错误,不断调整方向,就像一部部经典的电影,小说,音乐,思想应该都是积极的,人类才会不断前进。
我们可以鄙视老美诅咒老美骂老美腐蚀了全世界人民的思想却不能不从电影中得到感动那聚光灯照射下的身影那骄傲地换上自己国家的军装那句我们都是失败者那最后的望向战友的一眼35人的逃脱是为了炸毁敌方的军工厂如何不感动如何不落泪荣誉和勇气责任和牺牲伟大就在于此我不得不赞扬
影片中的哈特,是一位家境显赫的军官,远离前线、远离死亡,他自己也在独白中交代,战争离他很远。
所以片名中的战争,并非指的是二战,而是他内心的挣扎和对抗——懦弱与坚强,歧视与公正,放弃与执着。
最终他在影片中经历了林肯的法庭和上校的逃跑计划两大事件之后,他成长了。
他既不愿意放弃掉林肯的权力,一方面又不愿意揭露上校的计划,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死亡来为两件事情画上句号。
在影片末尾,他挺身而出的那一刻,他就从一个不合格的军官、一名懦弱的军人,成长为一个对法律有信仰、对祖国有忠诚的勇敢的军人了。
影片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当哈特在最终的法庭上已经难以辩驳了的时候,林肯的那一番话,他说,他和他的朋友想要当飞行员,审核的人歧视他是黑人,所以他们经受了最严酷的审核,但他们坚持下来了。
在美国的德国战俘,可以去餐厅里面吃饭,去电影包厢里面看电影,可是他和他的朋友即使穿着军装也不能走进去。
他说他和他的朋友一直都知道,他们是黑人,所以一切都会比其他人经历得要更难一些,但他们始终不放弃,始终坚持,希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他们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可是在战俘营,他们还是被区隔、被歧视、被当作替罪羊。
这是一个人,对于人权的渴望,对于公正的渴求。
这也是世界人权宣言中第二条“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之所以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
公正是弱者的盾牌,人权是弱者的武器。
无论何时何地,公正都不应该是一场游戏,人权都必须要得到应有的坚守。
这才是我们文明的意义所在,这才是我们与弱肉强食的动物的区别所在。
这部电影中固然反映了很多,关于荣誉、关于牺牲、关于责任的内容,但最令我动容的,是当哈特站出来,为林肯的发声的时候,是在影片的最后,上校回来洗清林肯的罪责,迎接自己的死亡。
在德军的战俘营里,作为白人的上校和哈特虽境遇不同,但总还算是强者,他们可以不去理会林肯的死,可以不去维护林肯的权力,并且可以美其名曰林肯的死为战争必要的牺牲。
但是他们最终没有,他们作为案件中的强者,他们选择了尊重法律,尊重法律和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个世界不应该是弱者和弱者抱为一团,弱者守护弱者,弱者为弱者发声的,这个世界应该是强者帮助弱者,强者守护弱者的。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没有无知之幕的世界里寻找到通往公正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我们人之为人的尊严。
@0811,no net, watch tv & this movie in the night
美国人拍战争题材的定律就是,主角是超级英雄,多角度射击都打不中。心高气傲对纳粹说话的样子不要太搞笑。
♥让我告诉你什么叫斗争,什么叫荣誉。★★★★★D198(D5/卓越/1+日2+韩3+港3+6区国配+OST+中导)。H
战争是残酷的,有时候有些东西却比战争本身更残酷,结局意外。
难看 【黑黑长得有点儿像xxm
整个就是一个白左经典套路,纯美式意淫。在1945年的德军战俘营一群德国军官配合着一群军装整齐的美军战俘审判一个黑人军官,这就已经够魔幻的了。之后由内讧突然转变成争着担责,宣扬责任荣誉,强调美军伟大功劳,并且还通过扔面包给苏军战俘来隐喻,集齐了一个美国二战烂片的所有要素。整个电影的主旨最终也落到莫名其妙的美式个人英雄,也就能和地心纳粹比比了
看的过程昏昏欲睡,但看完后回想了一下,发现故事的架构还是很严谨的,细节也很丰富。这种主旋律影片当然要遵守美国社会的“四项基本原则”,所以黑人的形象依然高大威猛。另外,纳粹战俘营的管理竟然如此松散…
有点一般了,全靠演员颜值强撑
我极度怀疑在集中营里还都能穿这么帅,还能自己选房住?莫非法西斯比八路军还优待俘虏啊。。。话说最后这结局还蛮有震撼力额。。。
For my hero Mr. Bruce Willis!
额。没想到这么大的一个局。幼稚的孩子,不要自以为是,有时正义和公平是相对的
超级憋气!~这剧情设计的,憋气!
看了几天才看完,睡着好几次,节奏实在有问题
2002
威利斯...
我不同意牺牲个人。
懦弱有时,坚毅有时。
看到了一个美国将军的气质!骨子里的领到才能与才干!深深为你致敬!
无聊的主题,尴尬的主角
责任和信仰,有的人挂在表面,有的人藏在内心,往往后者会更加令人值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