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影片之前,允许我先说两个理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关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讨论,在百年之前还是处于纠缠胶着的状态,但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在大量事物的发明与应用的基础上也得到显著的提升,正是物质的极大丰富,直接的促使了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战胜而归,这与农耕、冷兵器时代,唯心主义大行其道有了如同镜面般的反差。
而人们对于世界观认识的选择,由此可见并非是完全是站在真理的角度,仅是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社会水平以及社会对于某种观念的需要才来做出的判断。
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需要以心来观世界,以塑造神明来度过面前的苦厄;待物质富足之时,则需站在唯物的立场,更有利于推进时代的大发展。
不过世界的相对事物,往往是不会单独存在的,这有点类似中国的八卦阴阳调和理论,所谓有黑就有白,有恶就有善,从来都只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不会说有哪一方会完全的灭绝。
来观这个时代,现在是唯物为主,唯心为辅的一个常态,人们坚信所能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不会相信那些道听途说的离奇事件,基于这个认知,有人是无神论者,有的则信仰以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这三大教派为主的宗教,其中大部分信仰者也能辩证的看待信仰存在的意义,不是如以前的时代的人们全盘接受,而是相信神明存心中,而非是真神一般的存在。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回到从前》,就是处在由于心理暗示疗法的带来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主辅关系变化导致的社会恐慌的时期。
就以片中安吉尔一家为个列来看当时整个美国的恐慌现状,安吉尔虚构了有邪教祭祀仪式的存在,然后由于当时正处于心理暗示的疗法在破案中的广泛采用,所以导致了其安吉尔的父亲、哥哥在在接受心理暗示疗法的诱导记忆时,在一定程度上都自行添加了本不存在邪教祭祀仪式的场景,而作为办案的布鲁斯警官、以及安吉尔的奶奶即使未直接的接受心理暗示疗法,但也间接的受到了影响,并频繁做噩梦疑神疑鬼。
据后来的调查显示,当时的美国并不存在所谓的邪教祭祀,可见心理暗示疗法所带来的极度唯心主义,偏离了物质实际的一个基础,带来的影响是可怕的。
那么以此观之,唯心主义就一定不比唯物主义要好吗?
显然站在现今的时代,是可以这么认为的,但如果将生活的轨迹往前追溯,比如还是农耕时期,这时的物质极度缺乏,若平民还是以唯物主义为主,则社会的稳态极不容易维持,相反唯心主义却能带来相反的效果,而大多宗教也正是形成于物质最为匮乏的年代。
当然至今能存活下来的,皆是教人行善的宗教,而与影片相似的邪教在历史上也肯定是存在过的,但终究不能长久,而不论善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其特定的价值,是不能狭隘的否定其存在的一部分意义。
因此合理的选择适当的主义为主要思潮,才是确保人类社会稳步向前的基础,而并无何对何错的定性,以功利性的角度来看,两种主义只是两种具有不同功用的工具,而选择的依据,则是由目前遇到的矛盾与困难来决定的。
前阵子看了《回溯》(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4712052/),经豆友介绍又跑来看了这部《回溯迷踪/回到过去》,都打着心理悬疑的标签,都涉及犯罪、创伤、心理治疗和虚假记忆,都有大牌演员,但都算不得上乘之作,相比澳大利亚的回溯,这部西班牙的回溯还要更差一点(总觉得两部片子的中文名翻反了,看情节,Backtrack应该叫回到过去,Regression应该叫回溯= =)。
故事很简单,艾玛演的少女指控亲爹性侵自己,伊桑霍克演的警察布鲁斯严阵以待,少女父亲出现疑似失忆症状,警察找来心理学家实施回溯疗法(其实就是催眠了),没曾想居然回溯到了另一个警察身上。
案情日趋复杂,少女各种遭遇指向当时正流行的撒旦崇拜教,邪恶的教义、诡异的图腾、恐怖的仪式,使得小镇阴云密布,一个个或有关或无关的人深陷其中,直至布鲁斯冲破迷雾,拨云见日,真相大白……这个故事要想立住和好看有两大重点,可惜这两个点在导演的手下,全都徒有现实的科学性,却欠缺戏剧的合理性。
首先,在于父亲、祖母、哥哥,甚至警察一众人所出现的一系列看似真实合理、其实虚假谵妄的所谓记忆(警察是梦境和幻觉)。
父亲明明没有性侵女儿却承认有罪,祖母明明没有加入邪教却恐惧跳楼,哥哥明明没有遭受虐待却声称有过,警察布鲁斯明明耳聪目明却在强大的暗示下误入歧途。
当我们事先已经接受了一个想法或者认同了一个故事,我们认定它是真实的,之后我们就会开启敏锐的嗅觉,关注、发现、寻找到一切可以证明它存在的证据,并在一遍一遍的脑补下将它们演练成真。
甚至还会像布鲁斯一样请君入梦,不过是几道目光、几个电话、几缕风声,就把偶然看到的广告牌上的老太太都请到梦里来绘声绘色地上演了一出完美证实自己预言的撒旦秀。
由此看来,我们的大脑是完美的仆人,它负责把所有的蛛丝马迹整合成一个有逻辑的故事,以规避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不确定性,而此时别有用心的人,只需要扔下一颗暗示的种子、点燃一根想象的引线,剩下开花结果炸成烟花的事就交给无所不能的大脑了。
第二,如果说少女的别有用心是主谋,那么这个故事里催眠就是帮凶。
影片结束的字幕里提到有大量类似的案件发生,当事人在接受催眠治疗后回忆起了自己早年曾受虐待的遭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证实为虚假记忆。
影片中布鲁斯在向父亲解释为什么他自己会认罪时提到:我们先认为你有罪,然后你也认为你有罪,最后你承认有罪这件事让我们更加确定你有罪,这是一个循环(大意)。
催眠也是一样,那些治疗师们自己在接受训练的时候,他们的老师会告诉他们大多数小时候受过虐待的人长大以后都会忘记这回事,而他们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受过虐待,你们只要让他们想起那段创伤经历,他们就会痊愈。
于是学成开业的治疗师们在临床实践中但凡碰到类似症状的病人,就可能有意无意地但同时也是善意地暗示病人,让他们回忆儿时的创伤经历。
在催眠过程中病人受暗示性非常之强,他们会在回溯中制造出一段其实可能并不存在的记忆,而这段记忆又会反过来成为证明这一方法有效的证据,如此循环往复。
后来有一个很酷的记忆研究专家,叫做Elizabath Loftus,她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记忆不靠谱,就跑去帮那些被回溯记忆或虚假记忆告上法庭的人打官司,然后好些人就说她助纣为虐,她还因此受到过死亡威胁,逼得老太太还去买了把枪防身,后来不打官司了因为太多打不过来,她改去游说美国州法院制定一个规则,即提醒陪审团,证人的证词可能来源于虚假记忆,是不可靠的。
大家可以去看她的TEDtalk,老太太超帅的 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1024/按理说有了这两点,影片应该很好看,然而,作为一个悬疑片,本片的节奏真是一塌糊涂,一会昏昏欲睡一会着急忙慌,对于一切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太过缺乏足够的刻画,使得背景一头雾水、动机含含糊糊、人物性格单薄失真,形成过程和解释逻辑欠奉,暗示很强大、记忆很虚妄这两大戏剧冲突的制造者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沦落到只能玩耍简单粗暴的装神弄鬼,白白砸了一手好牌。
所以说,真实事件改编并不保证等于有了一个天然的好故事,可惜了两位不错的演员,两星。
from 微信订阅号[野评人]什么是回溯疗法?
就是把你催眠,然后一步步诱导你回到过去,看你经历过的事情,从而找到你眼下的病灶。
这个过去可以是几天前、几年前,也可能是几辈子前、几个世纪前。
比如如果你后背经常有火烧般的灼痛,那么可能你几百年前是被人用火烧死的。
这个听上去一点都不科学,但从1958年起,已正式成为精神疗法的一个分支,并且有了一百多起成功案例。
不过这部片子并没有很严肃的讨论这种疗法,而只是借用了一下这个概念。
心理治疗师在本片中成为一个陪跑的角色。
本片回溯的[过去]是一年多以前,回溯者是艾玛沃森的父亲,回溯内容是他性侵了艾玛沃森。
义愤填膺的伊森霍克对这个神情委顿的父亲穷追不舍,不由分说就在心里给他定了性,但是随着案件的进展,他逐渐发现这名父亲回溯的内容充满了他本人的情感投射,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真凶反而可能是警察局里的同事,是艾玛沃森的奶奶,而最厉害的催眠师是过滤词,因为过滤词催眠了整个城镇。
大家之所以毫无知觉地被主动催眠,是因为这个过滤词很好地利用了大家在生活中的细微感触,比如有些人在看到大型户外广告中的扭曲人脸时会排斥、厌恶,而在内心深处,其实是那张人脸激发了他们记忆中的某种恐惧感,比如,小时候没电的时候有个陌生人把蜡烛举在胸前靠近你,虽然他是无意的,但在你心里留下了恐惧的因子。
影片的主旨很不错,但节奏把握得不太好,信息密集度有限,艾玛沃森的演技也实在平平。
虽然导演用一些阴森的画面和音乐制造了一丝恐怖的氛围,但掩盖不了剧情的直白,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知道大致是怎么回事了,所以这个片子丝毫没吓到我。
反倒是艾玛沃森父亲最后的真情流露本来会产生足够强大的情感冲击,但可惜的是导演匆匆一笔带过,最终也没能感动到我。
这部片子对于我最大的意义就是提及了[回溯疗法]。
我一直很质疑这种疗法,我不认为有前世,更不认为它会对今生造成影响,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理上,但是我尊重那些深受身心疾病困扰的人选择用这种方法来治疗自己,因为心理上相信了,生理上也会有相应的改变,这个无关真假,重在效果,但这个效果不可控,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接受的是冥想,因为它可以让人安静舒缓下来,沉浸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让身体进入彻底的放松状态,血液流通舒畅,气息吐纳自然,有利于一些小疾病的自我康复。
但我本人并不做冥想,因为我的心理防范意识极其强烈,一旦意识到有东西试图进入我的大脑,我便会奋起反抗。
这可能有害处,但至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我在看《邪灵刑事录》这样的片子的时候始终处于审慎状态。
这部片子提醒着观众,一个演员的好坏的确影响着电影的表达。
不错,艾玛沃森年轻漂亮,有气场,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演技只能说是楚楚可怜。
在一旁的男主都能用一张死人脸演绎出中二中年的不甘和懊悔,她却一路凶横的表现着我是可怜人,全无腹黑的感觉。
演技,或者说气质,真的是天生的,女主你可以说她是可怜的女孩,反抗的女权主义者。
当你看到那张可怜的脸说着狠话,反倒觉得其中一定另有隐情。
总而言之,那完全不是一个BOSS该有的气场,在男主难以压制的气势下,她反倒一直像一个受害者。
对于一个看惯欧美侦探和犯罪片的人来说,这部片子的梗真的是玩的飞起。
比如说全局的人都不看好男主,只有男主一个人接近疯狂的认真,别人都一副日常模样;再比如一个支持着男主主张的上司,一个和男主有分歧的流里流气的同事。
连故事的脉络走向都很老套,精神科医生做了搭档,用当时最先进的疗法作为探案工具,等等等不过结局不但是打侦探迷的脸,简直就把所有观众的脸打了一遍。
我倒不是说这个结局有多震撼,结局也很老套,老套的从一开始就基本知道罪犯是哪个人了。
我震惊的在于证据和推理的手段被全盘推翻以及用影像呈现这种结果,而且合情合理。
其实很多细节都在表示这部电影的根基——真实,所以窝囊的警察虽然在邀请上司男主打保龄球被拒绝之后,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所以警察局的人整天抱怨着没有资金,却还是吊儿郎当的工作;所以整个警察局是那么的日常,而男主却苦大仇深,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犯了中二病。
真实不断扭曲,将一件件小事搞得好像要毁灭世界的样子。
偏见,这才是扭曲真实的原因。
导演花了许多笔墨呈现一个偏见的社会,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对于偏见的产生的思考,神父认为偏见来源于恶魔,医生认为偏见来源于无知,普通人认为偏见来自于执着在知道真相前,男主从一堆乱麻中探出了头:“我终于重新控制了自己的脑子。
”于是他的中二病好了,恢复了成年人的智商。
很难评述的一部惊悚片,豆瓣评分仅5.7。
故事主要讲述恶魔崇拜导致的家庭乱伦事件,警方在调查过程中逐步挖掘出匪夷所思的真相。
这部电影的精华在于采用了大量心理学诱导技术,用回溯催眠的方式深究案情,却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矛盾的冲突。
心理暗示的能量在片中被无限放大,由此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所认知的真相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我们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而已?
遗憾的是,电影的节奏太过琐碎,原本不错的故事被拍得支离破碎,导致很多部分看得不明所以。
男主的演绎似乎也有点用力过猛,很多情绪反应显得莫名突兀。
客观讲,片中有些场景确实比较恐怖,大部分时间的氛围都偏向于心理层面的惊悚,渲染力度不错。
感兴趣的还是可以看看,B站有在线资源。
女主的父亲、奶奶酗酒严重,母亲出意外去世、弟弟是同性恋,不被女主和家人信奉的宗教接受,女主想逃离这个家庭啊……编造谎言说父亲性侵了自己,警察和媒体从自己主观的判断来断定事实就是女主编造的故事、可后来真相被发现,但是女主不肯承认、继续编造谎言,整个媒体和小镇的居民都被集体性臆症蒙蔽了双眼,父亲和奶奶弟弟都明白了,警察也明白了,但是父亲为自己酗酒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自责,自愿承担强奸女儿的罪名,希望日后女儿能明白父亲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坐牢........
说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剧中连其他具体案例和整体数据都没有,从头到尾完全的把一个故事故弄玄虚了。
催眠回忆的不可靠性早已成为路人皆知的了。
2015年拍这种片子也没个大数据加上多起案例来展示,这小故事没什么意义。
另外就是莫名其妙的,电影简介那里写的国家有西班牙、加拿大,本片从头到尾完全是美国,半句说明、半个镜头也没有其他国家,跟这两个国家有什么关系,藏着掖着?
让人去猜怎么可以用到标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片子上来,5分多还是偏高了。
高开低走的一部电影,基本上是一部科普电影,电影最后一句“Today regression therapies have been.discredited for cenerating false memories.”揭示了全片主旨,催眠不可靠,邪教更是no proof was found.全片就是一个叛逆小女孩,一个自大的侦探和一个使用不可靠的催眠疗法的心理学家所制造出来的闹剧。
结局bug挺多,没有办法解释小女孩究竟有没有被性侵,为什么父亲会指认他们家的好朋友,另一个警察参与性侵?并且还拍了照片?所以,只能打两星,不能再多了。
这部电影是我期待已久的艾玛女神的作品,鉴于女神最近一直在不务正业的搞女权运动,所以能在屏幕上看到的机会很少。
从这个电影刚传出拍的时候我就满怀希望。
但它一直拖到了今年才上映,还选的是三月这个一向没啥好片的时候在北美上映。
知道这个信息我就心说不妙,这片子估计是要跪。
看完imdb的评分后我更是心虚。
我特地下了高清原盘来欣赏女神结果看完发现这也是片子唯一的亮点了,剩下的部分惨不忍睹几乎无亮点。
但我还是要完整的剧透一下。
影片名字回到从前的意思指的是一种心理疗法,触及对象封锁的深层记忆来了解当时的情况。
听着很扯实际也很扯。
影片开始是下着雨的美国小镇,类似暮光之城那个地方的风格,时间设定在八九时年代。
开始是伊森霍克扮演的一个叫布鲁斯肯纳的小镇警探接到报案说有一个少女受到了父亲的性侵,然后警局传唤这个男人来询问,但询问时这个父亲确声称他对性侵没有印象。
这个时候肯纳警探找来了心理医生,医生使用的就是称作回到从前的疗法,在回忆中父亲看到了女儿正在被性侵而自己却拿着摄像机在旁边。
而施暴者是警局的一个警员。
随后肯纳去质问那个同事但对方拒不承认。
后来肯纳找到了那个少女,也就是艾玛扮演的女主,但她受了具体心灵创伤不肯解释。
随着调查的深入肯纳发现这一切都和镇上的一个秘密的邪教组织有关,但警局的同事都不相信他,而他也随着调查的进行变得疑神疑鬼噩梦不断。
这时我以为电影会想寂静岭那样走惊悚路线,但那是我想多了。
随后肯纳找到了女主的弟弟,弟弟是同志很小就离家出走了。
后来东扯西扯的(其实是我也忘了但这段进展神速)肯纳发现一切都是女主的阴谋,是她和那个在回忆中性侵她的警员搞到了一起但被抛弃后十分不爽,想起这些年老爸对自己有很不好所以就指控父亲性侵。
然后影片就在字幕回到从前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并不十分可靠中结束了。
这部电影前半段还可以,邪教的紧张感比较强烈,但到后半段明显感到掌控不力,前面花了太长的篇幅讲一些很碎的细节,后面感觉剧情快进一样然后匆匆收尾。
伊森霍克演的警探其实还是不错的,但受限于剧本和电影本身的质量成不了一个印象深刻的角色。
他本身是一个非常了得的演员,演了爱在三部曲和近十年来的很多佳作。
但平庸的片子也接了很多,例如这个和去年那个前目的地,都是题材很奇特的小众影片。
而艾玛的戏份实在少的可怜,作为女主角出场时间不到三十分钟,最后的反转也很无力,说着我就是大魔王一切都是我的阴谋但陪的还是赫敏的表情,实在让人无法信服。
但是,在这里面即使艾玛打扮的和乡下大妈一样还是无敌的好看啊,冲这一点也要给三星。
挺喜欢其中的警探和小姑娘的搭配,写一段文字来纪念。
这是一个悲伤的关于拯救和伤害的故事。
让人绝望的家庭。
酗酒的父亲,离家出走的兄弟,逝去的母亲,面目可憎的祖母。
破碎的家,没有温暖,没有关爱,徒有四壁的空间。
多少年,就这样默默的失落着,惆怅着。
以为自己的人生会有如何的不同,被情人抛弃的时候,看透了生活的真相。
如果不去改变,那么自己的一生也就是在这暗淡的地方潦倒的过完。
淡淡的失落惆怅就变成了浓烈的恨。
恨失去的,恨错过的,恨这个世界所有辜负了她的。
这个生如夏花的女子,她想要摆脱这样的命运。
于是,她策划了这样一场阴谋,让所有辜负她的都消失不见。
她报案,说被自己的生父侵犯。
上帝将他带到她面前。
看她自说自话的演着这出戏。
他是凌冽的警探,有着鹰一般洞察人心的眼睛。
敏锐而无情,时刻夹带着萧瑟,却又透着执着的温暖。
他不是看不破这迷局,只是在看到她的时候,失了心神。
她是那样的美丽,纯洁,弱不禁风,却遭受了如此的苦楚。
清澈迷惘的眼神中,带着伤痛和苦楚。
莫名的,他就是想要保护她,为她遮风挡雨。
为了她,他生出了许多执着的探究真相的勇气和决心。
案情渐渐的扑朔迷离,越查就越是让人心生恐惧。
邪恶是这样的无处不在,静静潜伏,观察,等待。
她只是一个羸弱少女,没有人守护,独立面对所有伤痛。
医院里,她惊慌的想要躲起来,却愿意,为他打开门。
她愿意,把最伤痛的伤疤,展示给他看。
当她察觉到危险潜伏,她想到的是,来找他。
因着他的探究,她要在教堂里,与亲人仇人一般会面。
她就坐在那里,面对歇斯底里的祖母,泪落如雨。
终于,忍不住,握住她的手,分担她的苦。
第一次看到17岁的她,盛放的美丽,带着一丝淡淡的落寞凄楚。
他尚且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悄然住进他心里。
尝试着去握住她颤抖的手指,却一下子被她躲开。
涩涩的感觉无法言语。
Angela ,多么美丽的名字。
见到她才知道,原来人比名字更美。
读着她亲手写下的字迹,他的心沉到谷底,没由来的怒气。
为什么,要让她独自承受和面对这些?
医院里,面对惊慌失措的她,他忍不住的温柔劝慰,鼓励。
看着她,坚强勇敢的站起来,把伤疤展示在自己眼前。
那份全然的信赖,越发的感受到肩头的重任。
这或许是个大案子,最重要的是,受伤的人,是你。
她就那样出现在警察局里,小鹿一样的谨慎惊恐。
送她回到教堂,她送的圣经,别样的温暖。
看着她面对家人的责问哭的梨花带雨,忍不住,轻轻触碰。
这一次,她终于没有躲开。
在她祖母出事后,看到她深深自责的愁容,忍不下保护她的冲动。
在她母亲的墓碑前,她落寞的愁容,深深刻入他的心脏深处。
握住她的手,告诉她,我相信你。
她泫然欲泣,靠上他坚实的肩膀,低声倾诉,现在我只有你了。
他的心,轰然坠落。
再忍耐不住,吻上她光洁美丽的额头。
是怜爱,是抚慰,是关怀,是迟到的温暖。
谁想到,她抬起脸,吻上他的唇。
那一刻,世界格外的甘甜美好,时光停驻。
他失控的吻下去,无法控制的想要更多,更多甜美,更多给予。
被这冷漠世间深深伤害的身心,在她轻轻一吻中,骤然曼妙绮丽。
在这场对局中,他一开始就是失败者。
动心的人必定失去自我。
其实,如果能够,就这样为她沉沦在撒旦的世界,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吧。
牧师说,恶魔无处不在,总是会引诱,总是会等待合适的机会。
没错,每个人心里都有黑暗的一面,都有另一个渴望得到伸张的自我。
她只不过是释放了另一个自我。
他呢,谁又能说,他不是撒旦的追随者。
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是不是就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不再有最后的伤痛对峙,不再有苦涩的诀别?
或许,她和他,可以有另外一种结局。
现在,她和他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只是,世界是个圆。
总有一天能够重逢。
艾玛的演技太捉急了。。。浪费时间的一百多分钟,亮点是伟大的父亲
伊桑·霍克
为了男神,给三星·! 这个故事,还是不反转结局会更好看··· 因为这一转,看了等于白看··· 囧!
b站最后弹幕概括的好:这是走进科学吗?
三星半 还是挺不错的
最可怕的是人的思想,因为它能创造一切罪恶...
故事有看点,但编剧有些故弄玄虚,反而得不偿失。
发现只要是跟宗教扯上关系的电影,我都不爱看。节奏有问题,我快睡着了。
7.4有搞頭的傻B片
反转的太牵强。
这么好的阵容 故事实在差强人意
呵呵哒 导演退步看来是常有的事
美国电影 2017
扯得太厉害容易滑
全片氛围太好了,就是一直被带着走。伊桑霍克依旧迷人🥹
这部电影也许标签该打上群体性癔症、认知失调科普、或者认知的真相。作为悬疑片来看寡淡无味,但是作为一名准心理咨询师来看,确实收获不少。自以为掌握真相的医生和探员,认知失调发生的机制,和为了不发生失调而产生的谎言与社会影响,当心理锚定后的认知发展过程、所谓的催眠疗法的作用机制。
【2015 哈利波特 美漫之火 犯罪 悬疑 惊悚 真人真事 美国合拍】[pc]半果,导演<小岛惊魂>,结尾反转不及预期。<月光骑士>乌玛前夫,赫敏和卢平,冰人弟客串。鬼父失忆,催眠回忆,黑警媒体,律师牧师,饮血献祭,分居,唐人街,不伦,背教者,证据,同性恋。今天连续第二部真实故事改编<迷恋荷尔蒙>
。。。
故弄玄虚的段落过多,将影片自身都搞迷糊了,忘记了自己究竟是什么类型。。。
dis total m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