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韩国很有名,号称为中国的《苏三起解》。
很老套简单的情节,才子与佳人。
结局也没什么出彩的,逃不出的花好月圆。
不过,这个电影里也是很有特色的:从始到终贯穿了歌者的声音。
跟着故事的起伏,一唱三叹,抑扬顿挫。
平和的,紧张的、高低急缓,声情并茂。
这种传统文化,有浓浓的民族特色,会让人怀念起我们的京韵大鼓啊。
看那些镜头,还是不如看歌者的唱词。
唱词别有意境。
远山不够巍峨,近景里的楼台看不到精美,骑马的公子背影哪里潇洒? 离别时的委屈只有蹬腿死哭, 等待时寂寞少了,上刑时不够痛苦,旁观者不够揪心。
当文字带来的想象力一旦落实到镜头里,感官与情绪就会打折。
更何况,是边听边体现这情景。
视觉上的感觉是为了配上注解唱词,才去拍了这些画面。
另外,电影里一些情色片断很有意思。
比如:男方解了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暗示着他贵族的身份;比如两个的嘻戏打闹时,衣服瑟瑟做响穿行在地板上,配着隐喻的歌词,不言自明。
比如,雨中相见后,也是两人从地上扭动到了屋里,完成这个设计动作也有些难吧。
整个电影有种茅檐低小的朴实
草汁花液浸润的春香,香榭飘然物外的魂梦,情无色,结局的五色,降低了春香的根,人间的情转化为恨,终成了批判现实主义,不能成为一个童话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导演:林权泽 主演:曹承佑,李振宪,朴吉秀 等此番旷达的秋瑟之景,曾无数次出现于林权泽的心念之中,《醉画仙》中的野合,《千年鹤》中的绝唱,《悲歌一曲》中的恸哭,都被打点上悲悯的底色。
若说林权泽是韩国电影界的古典大师,倒不如称其为“东方古典美学的导盲者”。
——陆支羽深谙朝韩古典文化的林权泽,一度融民间古乐入得自己的作品,营造出一种古韵悠远、情意放达之效,如《醉画仙》中的天高地远,《千年鹤》中的仙风道骨,都影射着一个时代或而宏大或而微渺的伟力,契若“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涩之情。
而这番耐人寻味的古典情怀,亦同样深植于其颇负盛名的经典力作《春香传》中;回溯那时而热忱时而冷仄的“盘索里”唱腔,自始自终都昭显着一股力透纸背的魄力,缘合故事发展的棱角,一簇簇涌过影像的光幕,一如春香的青丝华年,振颤于生命的光亮之境。
“为一个妓女作传”,这套易成经典的想法缘来已久,前有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后有Elia Kazan的《欲望号街车》,皆而都源自于崇尚艺术自由的西方国度。
而作为东方电影“后起之秀”的韩国,其内敛含蓄的民族根基,则注定了其一而再的避讳之实,想想阮玲玉饰演的《神女》便可知八九,隐而不露,忍而不惊,极尽沉默之能事。
这般念想过后,再来回溯林权泽的《春香传》,则不由地萌生出一番敬意,其间如此大胆地于东方的“内隐”中杂糅进西方的“外化”,就像一道道顺流与逆流的交汇,兀自激发出一股刚柔并济的力量。
影片以一种名为“盘索里”的民间说唱曲艺贯穿始终,以此作为故事的艺术解说;而韩国第5代清唱传人赵尚贤亦借此一展声喉,缘着故事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于其间,声情并茂,兜转自如。
在我以为,这番“以曲艺架构故事”的形式恰与黄蜀芹的《人·鬼·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生”与“戏台”合而为一,引申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悠远况味;而作为故事第三方的“盘索里”说唱则成了一帖叙事的良药,缔造出更为执烈而悲怆的艺术情怀。
林权泽的“外化”不仅体现于全片的整体架置,还彰显于一些“目送秋波”般的细节之中。
如李梦龙第一次得见荡秋千的春香时,不由慨叹了一番“良辰美景”,乐言“大雁随鱼飞,蝴蝶随花舞,小蟹随贝居”,而此时的春香就像一团火红的蝴蝶,融亮着李梦龙的眼睛。
又如李梦龙与春香在房里交媾的那个长镜头,框着两个人的身影在地板与屏风间一格格流淌,那半隐半露的情欲,若一簇无法浇熄的烈焰,逡巡于床褥之间,发出清晰的瑟响。
这一段的“外化”除却长镜的张力之外,还着力体现于“盘索里”唱词中,“你想吃什么”的反复咏唱,及至“圆锥物”的生殖器象征,都不再沦为落俗的粗口,唯见艺术的热度被两具缠绵的躯体点染得尽善尽美。
《春香传》作为朝韩古典文化的经典文本,固有其传奇之处,但亦有其局限所在;就像诸多东方爱情故事所传颂的“大团圆”结局一样,《春香传》中的爱情亦至终落入平俗的“化险为夷”,并未酿成更具悲剧意识的“千古之恨”。
在我以为,这或而并非林权泽导演的本意,想见其在《种女》及《醉画仙》中惯常性的“悲”,或而纤弱如泣,或而宏大若风,但且都是“悲”;而《春香传》尽管一度执守着“悲”的走向,却遗憾未能递达到最末一刻。
在临近结尾处,所有的“悲怆”崩然断裂了,影像的张力亦被瞬间抽离,丧失了艺术电影该有的锐气。
想必导演的用意是执妄着以最本真的姿态还原好一个民间传说,并契合于百姓的夙愿;由是,一段源自传说的东方姻缘被人为地美化成了一曲完满的诗篇,“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古老誓言,亦终于再度得以印证。
所幸的是,林权泽镜头下的“主旋律”结尾,同样浸染着其独具一格的悲悯气息。
虽而影片的“大团圆”结局多少消磨了一些故事的棱角,但影片中段部分的“悲情”确而是夯实有力的,如“春香被打”的段落,用长时间的远景表现出一种不忍卒看的悲叹;以及“被打”影片在色彩运用上同样别具匠心,充分秉承了韩服的优势;而那些凸显于青砖灰瓦上的一点亮色,则兀自勾勒出一个时代如此灼烈的孤独与寂寥。
大篇幅的“天空”意象亦是一度出落于林权泽影像中的关键表达,其往往将悠远的苍穹之景与萋萋的荒草并置于同一画面中,影现出一种冷寂、萧瑟却别具古韵的自然之美。
此番旷达的秋瑟之景,曾无数次出现于林权泽的心念之中,《醉画仙》中的野合,《千年鹤》中的绝唱,《悲歌一曲》中的恸哭,都被打点上悲悯的底色。
若说林权泽是韩国电影界的古典大师,倒不如称其为“东方古典美学的导盲者”。
末以李梦龙衣锦还乡时的赋诗作结,以完满一段金玉良缘之事。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
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
我是看了<豪杰春香>才知道有<春香传>这么一部电影的,一查才知道,这部片子在韩国久负盛名,在西方也备受赞誉.<春香传>不同于<豪杰春香>中以搞笑和爱情,亲情为卖点,整部片子意在表述一个母亲曾是妓女的美丽少女对爱情的执着,对于礼法的恪守和自身的纯洁以及坚贞不屈不畏强权的高尚品格.春香在韩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其地位有点像我们中国人眼中的孟姜女.(虽然两者遭遇不同,但都备受尊敬)如果你是通过<豪杰春香>知道<春香传>的,并抱着看续集或前传的心态去看<春香传>的话,那你可能会大吃一惊了,注意是大吃一惊,不是大失所望,因为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2个小时的片长绝对会让你对韩国古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你会更加爱上春香这个可爱的女子(无论是豪杰春香还是春香传中的).至少在我是如此.电影公司老板这样形容自己的戛纳遭遇:“全场2250名观众起立鼓掌,而且长达六分钟,这真让我全身颤栗。
”据说,这是那次戛纳最长的一次掌声。
端阳佳节,南原府使李翰林之子李梦龙和艺妓月梅之女春香在广寒楼相遇,私订终身。
尊卑贵贱、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不会允许贵族公子和艺妓之女成婚。
李梦龙在父亲奉调离任时,只好忍痛告别春香,随家进京。
新任府使卞学道倚仗权势威逼春香作侍妾,遭拒绝后,施酷刑将春香问成死罪,关进监牢。
考中状元的李梦龙以暗行御使身分救出春香,严惩了卞学道。
整部电影的剧情很简单,在现在看来有些俗套,但韩国人以一种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它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中贯穿整个影片的清唱剧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虽然我完全听不懂老艺人在唱什么,但他的抑扬顿挫,时而沙哑哽咽,时而轻快跳跃的声音和唱腔,加上那布满皱纹的脸所变幻出来的表情真的让我感觉和他一起在哀叹春香命运的不幸和钦佩春香的坚贞.再加上一声声动人心魄的鼓声,仿佛以每一下都敲在对春香怜惜哀叹人的心上一样.韩国人对于礼法一向看重,甚至在今天的韩国,从韩剧或者各个方面我们都能看到韩国人对礼仪的尊重,长幼有序.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都需着韩服行礼参拜.这在现今西化严重的亚洲来说是很少见的.也正是因为韩国人的坚持和对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促使了今天韩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仍然保留了众多优良的民族传统,并以之为荣,同时也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相对于号称"礼仪之邦"的我们国家来说在同样飞速发展的同时则显得太急功近利,以至忽略了道德标准,忽略了礼法,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不仅如此,甚至对过去的一些好的传统也开始了怀疑,不加思索摒弃,认为那些已经过时了,这种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心态才是真正过时的,真正应该反思和摒弃的.曾经有句口号喊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此经典到俗的剧情,却被演绎得如此到位,跟导演林权泽的功力不无关系。
林权泽是韩国电影的教父,他的电影有一种浓浓的古典韵味,画面精美大气,节奏缓慢悠长,意境古朴苍远。
《春香传》开头就有长达6分钟的清唱剧,起初让我略觉繁琐,随着剧情的展开,背景清唱的抑扬顿挫,渐渐成了点睛之笔,让人听了欲罢不能。
少了这清唱,就少了不少神韵。
让人印象最深的第一个场景,李梦龙在广寒楼上意气风发,远远看着几个女子,婷婷袅袅地从桥上走过,然后看到丛林中春香越荡越高的秋千,暗生欢喜。
雁随海、蟹随穴、蝶随花。
当李梦龙使人求爱,春香嫣然转身,留下这九个字,李梦龙就懂了,良缘就此开始。
另外一个场景,李梦龙伪装乞丐返乡后去狱中看春香。
在夜行的路上,三人急急匆匆,月黑风高,夜雨袭人,伴随着悲怆的清唱背景,直摄心魄。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当李梦龙在恶官寿宴上,傲然写下这么一句诗,尚有良知的官员客人也懂了,纷纷离席。
春香的故事,是一直是当地的经典,韩国第一部电影就是拍的这个,之后被反复演绎十几次,而这个版本,胜在充盈在整部影片之中的东方古典美学。
雁随海,蝶随花,蟹随穴。
青楼香丹之女春香的姿色才情,吸引了峻拔惕厉的汉阳贵公子李梦龙。
秋千架上春衫薄,红色的裙子似燃烧血泪的焰,如同谶语般黏附了李梦龙,林权泽试图在影片中注入超逸旷远的清癯之美。
魅惑脉动着释颜,没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粘滞造作,只有于红色的、象征欲望与人性之讴歌的花海中肆意缠绵之逸态。
孰料好景不长,梦龙之父因政绩显著,升迁至大内,在意功名、暂时无法超拔的梦龙随父共赴汉城,临行前许诺,金榜题名之时自会迎娶春香为妾。
春香还卿一钵多情泪的态势,试图恣意阻拦爱人贴身于马腹之下的情景令人动容。
冤家不是冤家,有钱人家才是冤家。
才女的命途为仕途权力所捆缚。
继任使道卞学道贪婪无度,强行要求占有春香。
“金杯里的美酒是千人的血,玉盘里的佳肴是万百姓的油脂,蜡烛落泪时百姓也在落泪,歌声高的地方百姓怨声也高。
”霸权的威逼利诱褫夺不了春香单纯坚毅的心智,肤浅而毫无顾忌的笞刑战胜不了婉约深曲的心襟,苍悯底色下的悲喜剧就这样因循着古典的真理阐释开来。
春香被押入大牢,择日问斩。
而梦龙业已金榜题名,衣锦还乡。
他刻意装扮成乞丐,来到春香家,只见香丹正在垂首伏泣,企盼女婿高中状元。
势利如同人卑屈的劣根性沿着自私的藤蔓攀爬,无法正视“堕落潦倒”的梦龙,皆因为内心攀龙附凤的现实主义。
蝶恋花的故事永远有固守,有期待。
成为御史的梦龙顷刻间命人占领了地方高阁,捆绑了岌岌可危的卞学道。
卞学道临刑前大义凛然的一番说辞,把青楼女子的拒绝当做对公家的冒犯亵渎的凌驾,都体现了官本位生涯中不可规避的强权倾轧。
故事最终圆满,有情人终成眷属。
即便是圆满的结局亦脱不了一层悲剧的格调,苍郁寥廓的画外音是一种预示,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伴生,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悲。
伤悲的是怒,是怨结,是底层生命无法触类旁通的喑哑晦涩。
情感的菁华在于赤忱专一,鸿烈的意志在于自始自终的不臣服,然而陈腐的旧势力、晦涩的实在却依旧挟制着今天的人们,制约了心性向往自由随性的天成佳偶。
苍凉的调子仍在抒写,抒写鱼龙潜跃水成文,抒写那些羚羊挂角。
情痴自有一分不随时局日月迁移的坦荡,招架不住的是历史——也许是基于热烈求全人们美好天性的痴想,这个诉说也在片刻间瓦解了悲剧的力量。
理论和常识试图翻覆灭却人们的本能,却也被虚空灵化的贞烈之心再度塑造,这种此消彼长,因循守旧和翻新的图谋,也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人性化过程中不可规避的议题。
大雁隨魚飛,蝴蝶隨花舞,小蟹隨貝居。
前些日子路過全羅北道的某個高速公路休憩站時,發現傳說中春香的故鄉--南園,真地每年都會有一個以春香為主題的民俗節日。
韓國歷史上有兩位有名的妓生,一位是有史可考的黃真依,另一位就是多半為傳奇杜撰的成春香。
春香傳,關于這部韓國古典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通俗小說由來,廣為流傳的有如下說法。
春香雖是一名妓生,但由于生得過丑,至死都沒有顧客惠顧。
古時對于妓生來說終生受貞的困難度可想而知,但春香卻憑借著不凡的相貌做到了。
傳奇總會是有人來書寫的,但也不知出于何種心態,衍生出了一段春香不畏學道淫威苦守李夢龍的動人故事。
韓國國民導演林權澤對自己國家的歷史總是很癡情,這個世紀初還是翻拍了這個早已被韓國電影人拍爛了的傳奇(據說韓國的第一部電影便是春香傳,戰后的第一部電影也是春香傳)。
為了忠于傳說,林導演在拍攝前專門在南園組織了一個miss春香選“美”大會為此片挑選春香的合適扮演者。
不少看過春香傳的人,都會感嘆里面的春香實在長得不怎么樣,這一點也遂了林導演忠于傳說的本意吧。
林版春香傳里的春香扮演者在出演此片時年僅17歲,但原著本身就是堪比中國金瓶梅的淫亂通俗小說,當然避免不了大量的情色戲。
影片上映后,露骨的情色戲也自然產生了大量的爭論。
較多的指責是針對林老導演的,怎么可以讓一位17歲的少女做出如此的犧牲,難道為了參加國際電影節就真的不擇一切手段嗎?
(林版的春香傳是第一部入選嘎納主競賽單元的韓國電影)春香的扮演者也受到了不少非議,生活更是被搞得混亂不堪,從在讀的高中退學,此后再也沒有涉足電影圈。
片中李夢龍的扮演者曹承佑當時雖也是學生,但卻憑著此處女作慢慢在韓國電影界占得一席之位。
最近上映中的蝙蝠,女主角金玉彬也有著大量的情欲戲,但更多的看點卻停留在男主角宋康昊最后兩三秒的下體露出上。
是不是都對現在電影中的女性人物的裸露都已習以為常,只有男性的露出才能刺激到更多人的神經。
電影究竟是怎么樣的娛樂?
永遠的十七歲,也好。
大部分為聽來的故事,也沒正二八經讀過春香傳,難免有不足之處,有意者自行追究。
《春香传》。
6分。
林权泽导演,曹承佑、李孝贞主演作品。
影片根据朝鲜民间故事改编,讲述曹承佑饰演的前院副史公子梦龙端午节偶遇退妓月梅之女春香,两人情投意合,一见钟情,甚至私定终身。
但好景不长,副史高升,梦龙随父共赴汉城。
两人依依不舍,痛哭惜别。
而新任副史专横跋扈,一心逼春香做其侧室,春香刚烈反抗,誓死不从,遭到严刑拷打。
梦龙用功读书,终于通过殿试考取功名,暗暗还乡看望春香。
果然,如传闻所言,新任副史丧尽天良,坏事做尽。
梦龙悄悄组织官兵民众,将日夜酒池肉林的副史一举拿下,从而救出春香。
故事极其圆满,大快人心。
本片呈现的形式保留了民间流传已久的说唱,在说唱中引入故事,在故事中缀入说唱。
也可谓用心良苦。
但一是本片尺度有限,二是说唱始终流于语言的隔阂以及音律的单一,实在无法引起共鸣。
林权泽在拍<<春香传>>之前的作品<<悲歌一曲>> 和之后的<<醉画仙>>都是很出色的代表作. <<悲歌一曲>> 的"悲"<<春香传>>的"美"<<醉画仙>>的"醉" 三部作品里透出浓重的韩国风情.显明的民族风韵.
林权泽的《悲歌一曲》应是更胜一筹,至于《春香传》,与其说是喜欢这故事,不如说是喜欢歌声。
一个韩国网友告诉我,这种韩国传统说唱形式叫pansori,不知何时有机会可以学一学。
其实叙事诗歌还好,拍成电影,用那种歌唱主导故事的发展,太拘泥了。
每个民族都会拥有一个带着独特文化印记的爱情故事 落到《春香传》的故事中一方面能够看到对爱情和自由的追寻 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东亚这边特殊的文化表征 既有集体主义意识 也有“位高一级压死人”的状态 另外也大概能够看到大韩民国在编写爱情故事时的努力 民间传说的故事模板看着已经和当下韩剧的剧情套路似乎只有些许差异//这样想想 过去有阵子很喜欢《豪杰春香》或许也有部分是因为《春香传》的经典模式在起效的关系
我只想说:韩国传统的清唱特别像南通的童子戏,折磨死我了。
三星半吧,韩国清唱剧跟秦腔有点点像
曹承佑说自己演完春香传,出门开车别人会问他 “你为什么不骑驴?”
这叫什么?这叫浪漫。。。
有一种浓浓的东方古典韵味,画面精美大气,节奏缓慢悠长,意境古朴苍远。
《春香传》所传诵的有关“春香与李梦龙”的爱情故事,对于韩国人来说,其意义与深远的影响,就像西方人心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国人心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像说书一样的叙述形式挺有意思的。《春香传》给我一种性转版的《西厢记》的感觉,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十六岁的少年少女感觉刚刚好。
林全泽的风格和谢晋是一个路数。
里边可以听到很纯正的朝鲜说唱
传统IP再现,豪华精致的舞美。林权泽继《西便制》之后再次聚焦盘索里艺术。影片从现代剧场演绎发端,带领观众投身到韩国历史的想象当中去,通过这种民族戏调的口吻填充音响,不断的行进着口述史的画外解说方式,浅浅的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估摸着这就是个2、3星的片子,但是看到结局男主角的行为深深地打动到我,让我觉得原来没有欺骗和背叛的爱情原来还是存在的,原来深情不辜负的好男人还是有的,于是我瞬间就给出了4星。。。
在遥远的从前,看过的感动我的电影。
个人觉得大欢喜结局从春香晕倒开始,就有点搞笑。画面很美。其实完全可以像香港电影《紫钗记》那样呈现传统艺术作品本身,不要加多余的框框就很好了。
故事本身无需赘述,算是韩国牛郎织女高度级的故事。女性主义的悲凉赞歌,大团圆结局反倒有些令人哭笑不得。不过林权泽干净的叙事方式倒是不令人讨厌,但剧场的铺垫显得刻意。
韩国人其实长这样··
神啊,我竟然看完了。那个女主角走光了。
说唱还有点新意,公子给人感觉就是个流氓
传递着Neo-Confucianism的典型东亚民间故事先不用说,重点是好久没看到这么彻底的古典气质片了。看过的韩国电影很少,这个可以算一个我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