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听同学介绍的电影,第一次感觉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喘不过气的电影,但还是一个人静静地把它看完了,合上电脑我还是忍不住回想,有的镜头对我来说太有震撼力,也太压抑,但仔细想想,却又陷进去,直到看了很多遍之后才觉得多次的沉默也许是这份爱太沉重了,也注定很少有人懂。。
“质数只可以被它们自己和一除,它们是特别的号码,可疑和孤独的。
有些质数更特殊,它们称之双质数,两个截然不同,像十一和十三永远接触不到,因为它们被偶数分开。
”夜,瓢泼大雨,车内,雨刷在有规律地左右运动。
Mattia: 我要去德国了,也许。
Alice:那很冷,不是吗?
Mattia: 我不知道。
......Alice:你要离开多长时间?
Mattia:三年。
Alice:三年就几乎是永远了。
Mattia: 只是三年。
Alice:不知道的话就不要说“只是”。
......《质数的孤独》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穆勒先生向电影学院师生力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
影片有着明显的意大利电影的传统,试图挖掘如何用电影语言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雾雨光的意象不断出现,在同一空间进入不同时间。
影片不拘于真实时空的限制,以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心理状态为脉络进行剪辑,自成一种特别的味道。
感人之处:影片结尾Alice婚姻失败,人瘦成枯柴,Mattia在德国收到Alice寄来的两人合影,回到不愿面对的城市,找到Alice的住处,按门铃,Alice洗完澡,得知是Mattia在门外,屋内一片阳光照进来,Alice慌张地穿上超短裙、穿鞋、画眼线、点燃一支烟、开门,Mattia在门口。
Mattia:洗手间在哪里?
Alice笑:走廊的尽头就是。
在洗手间,也是Alice的暗房,他看到了照片,记录了Alice这些年的生活。
Mattia来到客厅。
Mattia:你结婚了?
Alice紧张地笑,让他看自己的手指:现在不是了。
你呢?
Mattia:没有。
Alice笑,依然很紧张:还在玩,很难结?
Mattia沉默地笑,紧张地看着Alice:你瘦了。
Alice上下看了Mattia:你也变了,只是正好相反。
两人相视而笑。
Mattia:你真美。
Alice躲闪着Mattia的目光:有事情要告诉我?
啊,吃了吗?
Mattia摇头。
Alice:我去弄点吃的。
Alice打开冰箱,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她拿出了仅有的面包和一点蔬菜,放在盘子里,走到客厅,看到Mattia蜷曲在沙发上睡着了,她深深地看着他,给他盖上毛毯......Mattia 醒来,天色已经暗淡下来,Alice在对面睡着了,她瘦小的像个无助的婴儿,Mattia 给她盖上毯子,沉默地走出了Alice的家。
............
很慢很慢的电影,花了三次看完。
觉得要电影去表现真实的生活真的很难,大家看电影求的都是短暂的感官刺激娱乐,要么恐怖,要么欢乐,要么悲伤,要么震撼等,类似这种大起大落的情感。
如果要去表现真实的生活,难免少了大起大落,但是刺激还是有,而且有些赤裸裸。
角色内心的活动,需要很长的镜头去表达,因为真实生活中,没有谁的内心活动,是可以一闪而过的结果。
凯米拉尖叫,不会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福祉而停;马蒂尔为了不再朋友面前丢面子结果丢失自己的妹妹,人生开始转折,并致一辈子的心理阴影;艾莉丝从小过着被父亲强迫的身不由己的生活,父亲甚至不让她大便导致她大便失禁并最终摔断腿,人生也开始转折,心理不再阳光。
两个心里都失去阳光孤独的人遇见,并相在一起。
还不能说他们在相爱,我始终没有办法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爱意,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感觉。
马蒂尔突然去德国也是为了逃避面对心理阴影。
分离七年里,两个人都过着颓废的日子。
越发的孤独。
七年后再重逢,马蒂尔回到最后见到妹妹的座椅前心里还是被阴影笼罩,爱丽丝向前决定给他一生的安慰。
虽然剧情戛然而止,留给我的想象是:接下来的日子,爱丽丝将会帮助马蒂尔慢慢的把生活过得很正常,很平凡,伤口慢慢的愈合;爱丽丝也会在马蒂尔的陪伴下慢慢走出灰暗的生活。
两个孤独的质数彼此陪伴,到终老。
——没有你我怎么办?
——你要不要吻我?
——你家有厕所吗?
同大叔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好像心理电影,视觉跟音乐都有很炫的地方。
挺文艺的,现场有不少观众退场。
内嵌英文字幕,中文字幕敲得慢半拍。
没看过原著,电影用了插叙的手法,三个时间点混搭一起,有点废脑子,好像看推理片,呵呵。
滑雪受伤的爱丽丝,因为弄丢妹妹而自残的马提亚。
11与13,都是质数,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
七年后,她嫁给了医生。
后来他成了物理学家,他去找她,在公园结尾,ending……110626上外公家
《质数的孤独》,两个封闭世界的轻柔触碰。
电影的色调明丽深邃,是我所喜欢的。
同类之间的这种惺惺相惜是爱情吗?
可她确乎只有见到他时才那么勇敢和充满爱,当他远离时她甚至不爱自己。
一个背负着深重罪责的人,是以什么样的勇气继续活着的,封闭、自残是自我惩罚的方式,完全失去自己才换得一丝喘息的空间。
也只有她,能让这样一个沉重的灵魂感受到生命,感到自身的存在。
这就够了。
我没读过萨特的书,但这句话在第一时间击中了我,我还记得这句话出现在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关于萨特的介绍中。
当我在大学物理课上学到“一维无限深势阱”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有同样一种被击中的感觉,没有足够能量的粒子,永远无法跃出这个势阱。
我们不也是一样?
对最最亲近的人,那个生你养你,那个与你同床共枕,那个你看着长大的人,你真的了解他么?
或者说,了解到最深又如何呢?
你真的敢质询他人,质询自己么?
于是遗忘是多么重要的东西,没有遗忘你将怎样存活?
或者把影片的主题定为爱,这倒让我想起《两小无猜》,欧洲人都这样么?
折腾一生,去寻找那个人?
好折腾啊,真的好折腾啊,但是让人欲罢不能。
另外还有点,好像有说Mattia的父母将累赘一样的女儿抛给Mattia去管,Alice的父母好像也是各种悲剧(需要再看看细节),看电影我常暗自发誓,比如在这不电影中,我发誓要给以后的孩子营造最完整没有缺陷的家庭,我发誓要找个同样有这样想法的人来当妈妈,如果还有灾难降临,我只能去皈依主,或是佛门。
之所以是推荐不是力荐,是因为有些东西,即使值得一看,也不见得人人都爱看。
原著看的唏嘘而无奈,仿佛爱丽丝和马蒂尼该有更好的归宿,却又觉得这样的结局才对得起他们深入骨髓的孤独。
不抱什么希望看电影,只希望它能还原原著。
大量记忆的穿插重叠、通过开场若干时间提示对应的那个岁数的爱丽丝和马蒂尼,其实是有用心的,只是略显混乱。
书里最爱的一幕是多年后马蒂尼坐在爱丽丝房间放眼四周发觉都是他不熟悉的物件摆设,那种力不从心和失落。
五颗星给重逢和我的眼泪。
真是见不得重逢:在7年后马蒂尼因为爱丽丝简短的一句卡片赶回来,爱丽丝慌乱的收拾自己,见面的一刻他们好像早上才分开的家人淡淡问候却不多言。
书里说“如果给我一个理由,我就和你共度余生,而这个理由终究没有出现。
”最后一幕爱丽丝在那个让马蒂尼梦魇的湖边,那个米凯拉坐过的长凳上,找到马蒂尼,从后环抱住他,轻轻婆娑着他的发丝。
那个时候时光仿佛倒退到奥薇拉家楼上房间内他俩第一次相拥的那一刻。
我想,这就是那个理由吧。
电影后半段我的心情是是无比投入和沉重的,不管它的“所谓专业水准”怎样。
但是我来到豆瓣企图找到一大群和我一样为之久久不能平静的人,却发现很多人都质疑它的混乱低俗,无逻辑,不够深入。
我很诧异。
我想首先,看电影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我不会抱着“细致的看懂故事的每一个步骤”,不会想它是不是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当然我更没有水平站在专业的角度分析每一个镜头。
我只是身心投入,琢磨它的每一个镜头,理解背后导演的想法。
它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对我有不能抵抗的吸引力。
虽然有人说它刻画不够完整,但是它却更像一个不愿多讲自己孤独故事的人,但是孤独的气质已经感染我。
人物形象和电影描写的间离感,使整体更显真实。
我很庆幸,看电影之前,我只是蜻蜓点水的扫过原著的梗概。
所以不会因电影而混乱也不会站在原著如此高的立场,用批判的眼光,这样总不太厚道。
当年我喜欢挪威的森林,深深被打动,后来看电影,我总不能摆脱”原著的热爱者“这个顽固死板的身份。
这个身份总有些苛刻。
电影的剪辑确实很琐碎变化多端,先是两条线同时快速推进推进,从独立的两段童年,到青春期的交际,到中年的一次共同参加婚礼。
好,推进到这里停止,导演开始慢慢讲述这次碰面。
伴随着男主首次袒露童年的创伤,和男主要出国而产生的伤感,同时开始插叙之前不够完整的童年和青春期的回忆。
这些剪辑也并非按时间顺序,而是像碎片一样,互相嵌套。
在琐碎中,导演集中平行描述了两个悲剧的重叠。
它们不像是讲故事,更像是一个人真正的回忆,真正的回忆一定是琐碎,没有逻辑,甚至是混乱的。
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观众能看懂。
婚礼的故事讲完,跳过两人分离的若干年,导演把镜头一直拉到几年后,没有插叙,而是纯粹的开始讲述两个人的再次相互,中间的故事不重要,从两个人外形的变化就可以明了。
多看几遍后发现,电影没有用更多的细节描述他们的孤独特质的一步一步养成,只是浓重刻画他们的童年,一切孤独的始源。
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缺少了什么,却深深感到那种疏离的孤独感。
我想是那种童年的伤痛感染了我。
而作为一个观众,我自发的填补了这些细节的空白。
这些细节如果补充了,未必是什么好事,更多的描述这些伤痛让他们如何如何变得孤立,变得沉默,变得胆怯,表现不好是画蛇添足,还不如让我们自己去想。
导演这里把孤独放置在不断长大两个人的每一个表情,灯光的感觉,和背景的音乐上,让观众能用直觉感到压抑孤独的氛围。
而不是一句一句讲清楚他们的内心。
舞会嘈杂的流行音乐刻意的淹没两个人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内心,仿佛一切都是正常而美好的。
但是命中注定女孩的想融入大众,想得到男孩和朋友的爱的渴望会被所谓朋友残忍的浇灭。
女孩虽然受过伤,但是她还是单纯的找寻幸福,在试衣间,两颗女孩的心仿佛在一步一步接近,女孩的特写能看到眼神中不再是迷茫和躲避,而是渴望。
到最后这种爱却仍然是假象。
男孩一直耷拉的眼皮,始终对任何事物抱着毫无兴趣毫无瓜葛的表情。
他的童年伤痛也是到中年后才敢慢慢吐露给他第一个听众。
我只是想,马蒂达即便是是若干年后的重逢,也表现的像个单纯的孩子,他只是把这种伤痛封起来,不再去爱。
内心深处他还是那个善良,友爱的小男孩,只是没有人能找到启封的工具。
爱丽丝不是那个人,他们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只能互相安慰,却不能互相扶持走过人生。
几段流行音乐,和画面背道而驰,却更产生疏离感。
其中一段在青春期的爱丽丝和奥莉薇在试衣间的亲密,流行音乐是女主内心燃起对正常的感情的追求的写照。
另一个是若干年后重逢,女主快速打扮自己时,活跃的音乐使电影仿佛是在描述一段别无二致的友爱温馨的情人会面,两个人的激动不言而喻,只是欣喜的快速冷却之后,伴随的仍是顽固的无法靠近的孤独。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2个具有童年阴影的人在今后生活中相遇,感受到了彼此间似有似无的联系,并减轻了彼此的孤独感的故事。
看完后,觉着整体的电影氛围让人觉得有点窒息。
原本以为是个悬疑片,原本以为前面的人物和故事(例如爱丽丝的好朋友菲奥娜)都是为后面做铺垫,哪知那只是两位主角的“孤独”的衬托。
相比于小说,电影少了太多的细节,比如Viola这个角色对Alice态度的转变上,跳跃太大,不太容易理解和明白。
童年的阴影让两个人有了不同程度的封闭,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挣扎想脱离过去。
影片有体现孤独,但是对质数这个含义的阐述上不够。
而且Viola在婚礼上面说那段话显得很奇怪。
如果是为了点题的话,又太做作了吧。
有兴趣的话,还是读小说吧。
太闷了,不过萝莉灰常美~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让人孤独。
我自己太有想象力啦
《质数的孤独》读到四分之一,决定跳过文字。
书看到一半的时候看的电影,电影完全把书毁了。本身只是孤独,但电影拍得很诡异。
感觉完全不对头,故事也被拆的七零八落。
少女alice好美
剪辑的非常奇怪,我觉得如果没看过书,可能根本看不懂这在说什么。重点应该放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两人在爱丽丝家穿婚纱和礼服的那段一定不能省。而且薇奥拉的部分拍的莫名其妙,前后根本就没有交代清楚原因。唯一的亮点是选角,幼年和少年时期的爱丽丝,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马蒂亚,长得确实非常像。
何为纠结,这就是纠结啊
第一次在蓝狮子看电影。Vinno说她一直对原著小说印象深刻 以至于每次在数学卷上看见关于质数的题都会情不自禁想到“孤独”二字。电影的信息量过大 时间顺序又拍得非常混乱 也没有诠释完整那个漂亮的结局。即便如此 跛脚爱丽丝和自虐马蒂亚在学校走廊擦肩而过那一瞬 让我觉得时间都被放慢了。
里面就有个房间满是树 眼线全被拦 今天刚看谁说要设计一个这样的房
吓死我了啊。。觉得闷骚过头有点故弄玄虚了,还有演员那么大牺牲有必要么
电影儿没拍出原著的意味,显得有点儿作秀 但是少女爱丽丝太迷人了 简直让我觉得自己有慕残倾向
相较原作,让我很失望。演员选得还不错。
神经病们应该在一起。
适合变态看的电影,欣赏不来。我终于能够为我的审美正常了一次而自豪。
其实调子没有必要那么慢,否则5星。
很想看里面播放的动画片,求名字
剪辑就像拼凑,就像流水账,毫无感情,和书比差远了,就喜欢生日派对那一段
配乐太不着调了,这么突兀,跟恐怖片似的。觉着剪辑跳跃也不自然,可能反而不玩花样,就两条线索顺序发展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