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埋藏在心底的众多孤寂与焦躁喷薄而出,化成一颗颗拳头,重重的砸在相爱相杀的对手身上,然后祈求在这美丽又丑陋的土地上下场刀子雨,把世上所有得美好剁成泥。
影片就是一片孤独的荒野,你孤独的在荒野中行走,遇见一些人,做了一场梦,醒来后,周围仍旧是一片寂静的荒野,美丽又丑陋的荒野。
上下篇加起来有5个多小时,其实我觉电影的表现手法很像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说了很多人,讲了很多条线,然后突出主题,不同的是,牯岭街少年说的是那个时代,而荒野则说的是一个悲凉的世界观,甚至两部剧都是平淡压抑了一整场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才上演点睛的高潮。
电影的主要人物及线路我这里简单探讨一下1、新宿新次:父亲是退役老兵,因战场上的后遗症备受折磨自杀而亡,10岁时被母亲抛弃,在孤儿院长大并在孤儿院结识了刘辉,因缺乏管教,长大后变成小混混,跟刘辉、裕二等做这电话销售这类诈骗老人钱财的生意(大时代背景在2021年,日本人口趋于老龄化财富也都集中在老年人手中,因此保健销售、养老院、殡仪馆之类的很火爆),因团队内部分歧,刘辉被裕二打成半身不遂,新次也因为杀人未遂入狱3年,出狱后心如死灰,以至于一次重大爆炸案在自己眼前都波澜不惊的吃着拉面。
新次为什么要学拳击?
因为新次的性格是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亲手拿回来,他要学拳去打败叛徒裕二,他要一直赢下去,自幼被抛弃的他,心早已死去,又没受过良好教育,早年一直当小混混为生,出狱后,他要通过拳击、通过复仇证明自己还活着,更何况拳击无疑就是最好的喧嚣仇恨方式。
2、推子建二:父亲是退役军官,新次父亲的上级,建二自幼丧母从小被父亲家暴,以至于性格内向之极,口吃,遇事就脸红,基本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长大后即使自己的身体力量早已超过父亲,在家里仍旧挨父亲的揍,心地善良,他不恨世界上单独的个体,他憎恨整个丑陋的世界却又渴望与这个美丽的世界相连,他与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相比新次,建二要复杂的多。
3、芳子:同样是单亲家庭,母亲是妓女,亲生父亲是个嫖客,都不知道是谁,他憎恨家庭憎恨母亲,憎恨父母不负责任的把他带到这个丑陋的世界上,所以10岁的她,抛弃了母亲,独自流浪去了。
最后也成了一名兼职妓女,她步了母亲的后尘,他有时候会想拥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但他放纵的内心其实是拒绝家庭的束缚的,因为她从来就没在正常的家庭里呆过哪怕一秒钟,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新次想要跟她稳定发展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芳子是一个可怜又自私的人,习惯偷嫖客钱、行窃后被新次当面抓到,新次都不追究了,芳子甚至连请客吃碗拉面都不愿意,他渴望得到家庭的爱,却又是一个负担不起家庭责任的人,她跟母亲一样,注定是个孤独的人(她母亲最后也拒绝了善良的崛口教练)。
关于影片中的各种自杀:这片荒野是有多绝望多孤寂,那么多人要自杀,影片在拼命挖掘这个世界的里人性的脆弱和阴暗面。
(1)防自杀协会头目,口口声声让别人不要自杀的人,却在众目睽睽下,公开自杀了他一直寻求的并不是挽救生命的方法,而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死亡方式,“人类所患的最严重的病叫做希望”这样的台词,是有多丧啊。
(2)跳楼死去的高中生,溺水的惠子闺蜜,新次的父亲,自杀未遂的惠子以及建二,落榜高中生,福岛核泄漏的责任人,不堪辛苦的护工等等。
(3)着重要说的是推子建二(二木建二)的自杀,是的你没看错,我认为影片最后建二的死是自杀的。
首先,建二在未学拳之前就有自杀未遂的先例,他跟惠子吃饭的时候就展示过曾经用刀割过的手腕,其次,心地善良却敏感内敛的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其实他早就想过要死,但没死掉,他从小到大一直被欺负,直到他遇到了新次跟掘口教练,他感受到了世界给他的爱,他想跟新次一样成为强者,也以为他能跟新次一直走下去,却发现他跟新次走的却不是一条路,新次是带着仇恨跟愤怒一直打下去的人,而建二却只想通过拳击来与他人相连,新次讨厌输掉也讨厌运气不好的人,其实新次内心是看不起建二这种性格的人的,即使他很同情建二,还叫他大哥,他绝不会允许自己像建二一样懦弱,那么善良,新次心底还是那个社会人的心态,有冤必伸,有仇必报,他心里没那么多宽容。
他不允许自己输,所以,在他跟建二打比赛的时候,他一定会尽全力打败建二。
建二在转会山寺训练馆,通过努力训练真的变的跟新次一样强大了,建二靠恨,赢得一次又一次比赛,但镜子里的人已经不再是二木建二了,他得到了掌声,得到了惠子的投怀送抱,他变的跟先前欺负过他暴怒的人一样,他靠拳头赢得了别人的赞赏与尊重甚至爱情,这让他感到厌恶,屠龙的勇士最终变成了龙,建二不可能像新次一样永远带着仇恨,他拒绝了惠子的性爱,他感谢培养的他老板,他决定选择美丽的死亡,他选择死在自己曾经的精神支柱新次的拳下,他想与新次相连,让新次也放下仇恨,这就是口吃建二的表达方式,因为他自己已经放下仇恨了,他知道新次一定会一次又一次的击倒他,直到赢得比赛。
“我在这里,我就在这里,大家不要走”大家来看看真正的我吧,给真正的推子建二欢呼鼓掌吧,那么善良真诚的推子建二。
世界仍旧是一片荒野,建二已死,拳击馆关门,芳子出走,所有的相聚全部分开,所有的美好都被拆散,新次死灰一般的眼神定格住电影最后的画面,这么一片荒凉的世界,孤独的人们该怎样相互取暖啊?
…………………………——跨年当天,尤为孤独。
新次是孤独的,因为从小被母亲抛弃在孤儿院,建二是孤独的,因为长期被家暴,芳子也是孤独的,因为少年时离家出走……他们都被关在世界之外,被关在温暖和谐的家庭之外,哪怕他们当时只是个无助的孩子……只能在街头,情人酒店,工地那些他们并不想待的地方可这些地方根本不是家啊,他们又怎么能找到任何温暖呢,他们本质上是非常可怜的人。
这部片,让人绝望之处,就是边缘人,可怜人,为什么这么难找到一点温暖,你说新次不努力吗,建二不努力嘛,或者芳子,他们比普通人还要努力,却依然每天伤痕累累。
人为什么会孤独,没有家人陪伴和爱护是孤独的。
就像芳子的母亲每次“接客”都把芳子丢在门外,芳子特别小就离开家,她心里想找一个“可以待的”家。
后来新次向她表白,她不能说是不感动的,但是新次本身难以让她安心,所以她离开了。
荒野,是指艰难的人生。
想象一下当你眺望,看到满家灯火,还是看到荒野?
显然电影中的人们看到的是后者。
未来与人生在他们看来就似荒野毫无生气。
看完影片久久不能平静,但翻开豆瓣,对两位主人公的感情戏,竟然没有找到一篇和自己产生共鸣的影评,所以自己动手写了:对大家认为建二是gay喜欢新次的看法我不敢苟同,建二对新次的感情是复杂的,首先他是爱新次的,但这是一种哥哥对弟弟的爱,也可以说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爱。
刚开始的时候,建二既把新次当兄弟,也把他看成了自己的偶像,是自己向往成为的人。
相信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会对身边的某一个人高度仰慕,会悄悄的模仿他,希望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对耿乐的仰慕。
建二就是这样,他仰慕新次,羡慕新次的开朗、大大咧咧,他悄悄地做笔记,记录新次,学着新次去憎恨,想成为和新次一样的人。
但问题是,一般这种仰慕都是发生在青春期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时候,而且仰慕的人一般是比自己年龄要大的人,而在这里,建二是新次的大哥,他已经30岁,他的心智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他的父亲从小对他的压迫和伤害,但他所遭受的儿时心理创伤虽然很严重,却在这段拳击馆的日子里慢慢得到了治愈,在老教练不经意的那段告诫中,他重新找回了自我。
新次的话也让他醒悟,他成不了新次,大哥就是大哥。
于是他又回到了新次大哥的身份,这时候,他开始用大哥的视角去审视新次,他开始关心并试着治愈新次的心理创伤,他现在已经成熟到看清了新次的问题所在就是憎恨,他明白如果新次一直带着这种恨意去生活将永远得不到幸福,同时他在看完新次和裕二的比赛后,发现只有让新次的这种恨在拳场上全部的发泄出来才能真正的治愈新次,所以从那时起,他已经决定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新次。
对建二还有一条感情线,就是和书店那个女孩的,其实建二一直暗恋那个女孩,只是因为自卑不敢开口,后来在宾馆之所以拒绝了女孩,是因为他知道女孩的妈妈和男友都是自杀的,这给女孩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而这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在比赛中牺牲自己生命去拯救新次的决定,其实也是一种自杀,他不想让女孩再次受到伤害,所以他拒绝了女孩,并不是大家所说的这更证明他是gay了。
看这部片时,有种比较奇异的感受,它仿佛是跟我观影而产生的经验相抵触的,它有剧情的老式套路,有一贯人物出场的优美方式,但它所展示的人物和它最终的故事走向,却有些令我不适。
男一和男二终有一战,我误以为在一阵肉体的搏击和内心的挣扎后彼此会迎来精神上的和解。
事实却是,新次将建二当场击倒致死,在最后的场景里,新次缠绕着纱布独自坐着。
他的怒气仿佛还在燃烧,还能嘶喊出:殺了你。
当我了解到原著是寺山修司时,才明白:这故事不是来自黑泽明,不是来自北野武,不是来自岩井俊二,它最初是由寺山修司创造的啊,就算编剧可以进行更改,可以把新世纪里类似于福岛核电站爆炸这样的事件装填进去,可是,它如何也摆脱不了寺山修司的“精神力”,即使他已离去三十五载。
他的前卫、先锋、肉欲、荒诞,一旦注入其中,就必然引起观影者的不适,必会令一部分人感到新奇。
我想到:若是由园子温去导,那会是一部更为爱欲的影片,是旨意更为明确,表达更鲜明的片子。
但它没有,所以它不是一部情欲片,它有欲念满满的镜头却没有在镜头下写上爱的注脚,甚至它令我感到:每一个在此做爱的人,都没有以爱的名义。
剧中三人都是被母亲“抛弃”的:新次的母亲在丈夫的自杀后把新次留在了类似福利院这样的地方,她试图摆脱“灾难”寻找新生活,这也使新次变得乖戾,性格暴躁,在一次爆发后碰到了刘辉,后者成为他精神上的导师,是如父般的存在。
建二的母亲死在了异国,他们从韩国去了日本,父亲鄙视于儿子的懦弱因为他也是一个在死亡事件面前懦弱的人,无论是部下的死还是妻子的死亦或是核泄漏造成的死,那死亡的阴影都将其置于自我责难和发泄怒气的处境,所以他常殴打儿子,致使建二的性格是显而易见的隐忍懦弱,他的口吃显然是精神方面的。
这也能说明,长期出于保护自我的容忍心态,建二一旦爆发,便能将对手击倒不起。
芳子的母亲是新宿陪酒女,她的孩子来自不知名的某个男人。
芳子厌恶母亲,出于对她职业和无父所产生的母性疏离。
芳子母亲不是没有能力换份正当职业,但她没有,因为她内心里的抗拒,因为芳子来自某个毫无感情投入的男人,芳子不是抛弃了母亲而是被母亲早就远远得抛弃。
在影片中没有任何对于母亲寻找芳子的说明,以至于在和“单眼”做爱后被提出承认芳子的话,芳子母亲却立马拒绝,因为芳子这个人在她心中早已不存在。
在偶然下新次和建二走向了拳击之路,新次是希望以强者的姿态战胜裕二,报复惩罚三年前裕二的叛徒行为。
建二是希望通过拳击改变自己,以一个全新的人让父亲承认。
见证刘辉的原谅行为后,新次的怒火反倒高涨。
这是性格与经历造成的,虽然两人在福利院完成了个人经历的接近,但从根本上来说,刘辉是如父般的:更成熟,更理性,而新次是彻头彻尾的年轻人,是有仇必报的。
刘辉对新次阐述原谅裕二的原因时,讲到:裕二有妻有子(报复他在道德上不妥);裕二给予了他物质支持并且应当会持续下去(现实层面上不便报复);自己已瘫痪,无法击倒一个能站立的人(客观事实上的清醒认识)。
刘辉已从精神上彻底放弃,反倒劝说新次放下仇恨。
新次不接受,新次有自己的立场也有自己的意念:他的父亲已死,他要为这个“父亲”做他自己觉得应该做的。
他也对刘辉的软弱,对刘辉意志上的接受产生了强烈不满——正如父亲的软弱、逃避,以至于选择死去一样。
一个人不可能忘记仇恨,一道深深的伤疤一旦产生便会遗留一生作为唤醒仇恨的依据。
新次的报复最原始,无论是从最初的大喊着去裕二的训练场这样的单刀直入,还是最后筹备良久的拳场对决,新次只有一个意志:殺了他。
那句:就算在擂台殺了他也没什么关系吧。
一定不是戏言。
这世界并不是奉行以良善回报敌意的,丛林法则的以牙还牙才是正确途径,新次的戾气是可以理解的:当年求着裕二住手,他却杀心大起。
况且新次这样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视兄弟情谊最重,势必不能容忍背叛,一旦自己臂膀有力,报复成熟,就必定施行。
无论是前篇末尾新次战胜对手后大喊裕二,还是后篇中战胜裕二大肆进行的嘲笑,新次都以一个孩子的情态表露出来。
他可以作为一个成年人去收拾老人摔下的残食,可以给老奶奶洗澡甚至背着她的尸体出来,可以忍受网吧里客人的争吵即使观众以为他要施展那身为拳手的能力。
他没有,他容忍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容忍另一部分。
他可以作为社会上的蝼蚁,但在拳场上他必须打倒对手。
他说,在拳场上更憎恨对方的人能取得优胜。
在最后,新次一拳又一拳的击在建二身上,因为新次认为建二背叛了自己,背叛了教练,背叛了他们共同愤怒的生活。
在另一条线上,研究自杀的小组出现使整个故事出现对接的境况,完整故事线的同时,新的矛盾和意志展开。
可以理解那组织者对于惠子的侵占是某种欺骗行为,他的弟弟好好活着,那自杀的机器以及念头都是自己的。
当然,以抛出同理心取得信任进而性交,这伪君子的行为也分裂了他,狂热的人必然死于狂热。
喷洒的鲜血是对于死亡的无聊奉献。
惠子面对建二,进行肉欲的请求。
是她对新的死亡阴影做出的回应,她试图被另一个男人占据,在这一片春色中,建二却回复道:我不能与你相连。
从对新次的几副肖像画和一副背部裸体可以看出:建二与新次间有超乎于友情的情感在。
当然,那副魁梧的身躯也许是建二对于自身想要变强,变成另外一个我的内心投射。
这种愿望与情绪交织在一起,那他最终对于父亲的“殴打”——他已然成为一个直面内心的人,所以他选择直面他的情感,选择与新次一战。
本片贯穿始末的反对社会奉献法案是当代日本的矛盾投射,国家试图以虚伪的正义绑架国民,一部分国民对抗体制并且呼吁大众,大概是这样的。
游街是有意义的。
故事的源头是来自建二父亲与新次父亲。
他们是自卫队上下属关系,在新次父亲出逃事件里,建二父亲是以监禁作为处罚的,这是导致建二父亲自杀的源头之一,我们可以得知:他父亲必是服兵役制度的牺牲品,他即使在加入时因为煽动蛊惑而在心头布满激情,在见证现实的残酷和自卫队的不正义以及其他种种后,产生逃离的念头可想而知,况且他还有妻有子。
故事中的异性感情基本上都是通过情欲戏表达的,然而怀抱着虚无的念头做爱,是无法让感情置于实处,人们为焦虑做爱,为寂寞做爱,为无聊做爱,还有更多的为钱做爱,唯独缺少为爱而做爱。
芳子对新次投以好感的时候,新次却要为拳击而放弃做爱,因为复仇已经是比性更重要的事情了,同样也是比爱更重要的事。
在芳子追逐新次归还毛巾后,芳子离去而后转身,新次只留下一个慢跑的背影。
她知道,他不爱她。
当然,新次并不能失去芳子,因为芳子与他是由相似的经历而连接起来的,一个习惯失去的人,更对失去敏感,脆弱。
最终擂台之战,新次在上场前说的话正说明他知晓建二对他的情感,但新次说,我会殺了你。
建二的死正应对着新次的话,按照那个在拳场上更恨对方的人会取得优胜的“定理”,新次以满满的恨意、愤怒,最终打得建二无力回击。
建二知道:自己想与新次相连的念头不会实现。
在一拳又一拳中,这些年压抑愤怒的母亲大声叫出:殺了他!
新次做到了,他知道,那恨意足以干倒对方。
他还知道,自己能够运用好荒野里的法则,即使预见了:在胜利后只有一片寂寞的荒野,所有人都在背向他,都在离去。
其实刚看完的时候有很多不太理解的地方,结果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有感而发,于是就写了这样一篇我个人的观影理解。
新次与建二虽然同为命运悲惨的可怜人,但他们的心底都是渴望着爱的。
新次渴望爱的原因,是童年时父亲的自杀,母亲的抛弃,是福利院的孩子对他的孤立。
而在这个时候,刘辉进入了他黑暗无光的人生,第一次给了他爱,所以刘辉对于新次来说是很重要的,或者说如同亲人一样的存在。
所以裕二打残了刘辉才会那么深深地刺激到他,让他失去理智以至杀人未遂,至此仇恨的种子也埋进了他荒芜的心,复仇成为了他活下去的动力。
然后几年后出了少管所的新次面对的是更残酷的现实,朋友的背弃,去找裕二报仇结果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能,可笑,连刘辉都对自己说已经原谅了裕二,这是他不解的,这些给予他更深的恨和痛苦。
而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芳子,教练和建二。
我们再说到建二,他缺乏的爱更甚。
母亲以前是新宿红灯区的卖酒女,她病逝之后,父亲带他去了日本,每天都是酗酒和暴打。
他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形成了与新次截然不同的性格,他软弱,怯懦,极度内向,说话结巴,甚至不能正常交流。
可是在这样恶劣环境的影响下成长了二十年的他,却也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善良。
比如他第一次遇到新次,他被裕二打了一拳强撑着走出拳馆,却还是坚持不住要倒在地上时,是素不相识的建二上前扶住他;还有怀孕的书店女店员要生产时,也是他热心地送到了医院…… 这样的两个渴望爱却走着完全不同道路的人,在某一天,因为拳击而走到了一起,产生了交集。
那个戴着眼镜,看起来不太正经的教练——掘口也是一个温柔的人,因为年轻时眼睛受伤而被迫放弃拳击,他却开办了拳馆,来培养更多的年轻人 在这之中虽然有对他自己梦想的执着,但他白天当保洁晚上还去做牛郎来筹钱为他们请教练的时候,一定是出于某种更无私的理由吧?
他们三人相遇的那天,他对手受伤还想要练习的建二说:“拳击手一定要爱惜自己的拳头……我用手套,接你打过来的拳。
”大概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接受的感觉,建二哭了,掘口和新次却不解地哈哈大笑。
从那一天开始,他们三人之间也建立起了深深的羁绊。
他还曾带新次一起去看赛马,给他解释为什么要把马匹父母的名字也打在旁边。
我觉得掘口何尝不是像那匹出生普通但是却获胜了的马一样,勇敢地对抗着这看似已经尘埃落定的命运,这份勇气,很值得人尊敬呢。
新次以恨意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心,在拳馆开始每天疲惫的训练,他就是为了复仇而活的,这样内心荒芜的新次,很有幸地遇到了芳子,在“身体”了给予了他爱的女人,也使他慢慢地开始重新找到了追求更多的“爱”的动力。
可是他渴求爱,其实却不懂得去爱人。
与母亲的再遇,本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他却冷漠地拒绝了母亲对他的爱;他后来也忽略了芳子的爱,在和芳子在一起的时候“在想一个从未品尝过这般美妙滋味的男人,又是处男,又结巴,又胆小,一遇事就脸红,但是力量却奇大”,甚至“直接回去”,芳子拿着毛巾去追离开的新次的场景,她在后面喊了新次很多声,新次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完全没有注意到,这是否也说明着他正一步步地将芳子推出了自己的世界呢?
这让我想到了山崎贤人主演的电影《剧场》里面永田骑着纱希受赠的摩托车四次经过那个黑暗的路口却没有停下来。
那一刻的芳子又在想什么呢?
是否跟纱希一样,开始对“等待”绝望了呢?
新次打败了裕二之后,同时也失去了支持自己积极地活下来的动力。
他可能明白了,人不能只靠着恨活着,他还需要爱。
可是这个时候愿意给他爱的母亲和芳子已经离他而去;就连唯一能成为他情感寄托的拳击馆也要倒闭了,新次失去了最后的安身之所,他又重新回到了那种看不到任何希望,毫无动力的生活。
关于新次的母亲我是这样看的,她是一个重视自我的人,新次父亲承受不了痛苦,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将更深的痛苦留给了自己的家人,新次的母亲不愿意让自己的人生就此深陷,所以她选择抛弃自己的儿子,抛弃这痛苦的过去,追求自由的,全新的人生,她这种近乎冷漠的决绝的个性,同时也分毫不差地遗传给了新次。
她与新次的再次相遇后,是她作为母亲的那份本性,使她觉得愧疚,进而想要弥补,但她还是将自己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被新次拒绝之后,她也不会低声下气地再去请求新次的原谅,而是对他说:“我,不会向你道歉,我只想要回我自己的人生。
”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看似有点残忍无情,实际上她活得很肆意,她真正地贯彻着自己的个性,从一而终,这是很多人一生也做不到的。
而建二这边本想通过练拳击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变得强大,与他人连结(被爱)。
兴许是父亲从小到大的暴打给他留下太深的阴影了,形成了肌肉记忆,他始终没办法在比赛的时候直视自己的对手,所以总是输掉,换来教练的失望。
这里有一点就是比赛前新次曾经教他要如果躲避对手的出拳再在对手露出空隙的时候给他一拳,他离开海洋拳馆之后的比赛好像总是用这种方式获得的胜利,他的拳头很有爆发力,总是一击即胜,也像极了他的人生,隐忍下所有的痛苦,再灌注在一拳上打出。
新次也说过,他讨厌输掉的人,讨厌命不好的人。
可是建二很憧憬跟自己一样有着悲惨过去现在却比自己被更多的人爱着的新次,憧憬他那么张扬肆意,憧憬他是一个“强者”。
我觉得这种憧憬不同于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一种很特殊的情感,而那条沾着新次的血,被建二一直收藏着的绷带,就是他这份复杂,深重的感情的具象。
后来建二去见了自己的父亲,他患了癌症,他那么不堪了,那么狼狈了,却还在嘲笑着自己的软弱。
所有的这些,都刺激着建二,他想要成为新次那样的人,想要与新次相连,可是他只能通过拳击这种方式,而他要真正让新次把自己当做对手,就必须得先互相憎恨对方,所以他写了信告别了新次,离开了海洋拳馆(写信的时候他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才会那么悲伤)。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他离开的理发店的老板将一把剃刀送给了他,这也许是建二常用的那一把,这可以看做是理发店师傅对他的一种认可。
我觉得这同时也是一个伏笔,建二想要改变自己,像新次一样通过憎恨来与他人相连,可是他却成功地与理发店师傅相连了,而且这是由于他的善良,而非憎恨。
与此类似的还有那个女店员和那个(好像喜欢建二)的老板。
对于建二中断了和女店员做爱我觉得还是因为,他可能已经预想到了自己的“结局”,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杀,他不想让她再次陷入绝望,所以表示自己不能与她“相连”。
在后部的高潮,便是建二与新次的决斗。
我之前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建二本可以打败新次,最后却没有回击,让新次打了自己八十九拳。
我现在知道了,因为建二就是一个这样善良的人,他没有办法让自己通过恨别人来活下去,可是他渴望与人相连的愿望却始终没有改变。
所以他说:“大家,不要离开,我就在这里,想你来爱我。
”这是他这个人物的命运悲剧所在。
我之前不太明白新次为什么会突然那么恨建二,这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建二的父亲害死了他的父亲,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自己与建二之间那种特殊的羁绊,以及意识到他就算打败了裕二,自己的人生还是那么虚无,空洞,所以他也借此将对自己人生的“恨”转移到与建二的这场比赛上。
一般主人公性格,思想的改变来自于社会事件,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却是通过一场拳击比赛来反映出来,所以可能会使观众觉得有点不明所以,甚至说看不懂(比如我自己),虽然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伏笔。
但是拳击这项运动放在这样一个又丧又颓的片子里却有一种神奇的张力。
因为拳击就是这样一项拳拳到肉的运动,击中的闷响,打在对手脸上的鲜红的血迹,皮肤的肿胀、淤青,深深刺激着观众的感官。
哪怕自己已经意识模糊了,还是要颤抖着站在台上,向对手出拳,这就好像是主人公们反抗着自己悲剧人生的样子。
出拳的方式,其实就是自己的人生。
电影的最后,是一张看似是建二的死亡鉴定书,还有新次那个深深的,看向镜头的眼神和沉默。
这其实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个悬念,因为死的人也有可能是建二的父亲建夫。
那么死的人到底是谁?
新次今后的人生又将如何?
这些都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索了,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个人更倾向于是建二,如果建二还活着,新次也学会了爱人,这虽然是大团圆的结局,但同时也落入俗套了。
但如果死的真的是建二,这整个故事就会有一种浓浓的悲剧意味,而且建二这渴望与他人相连的强烈愿望,和他心底的那份珍贵的温柔和善良也将在无形中感染不管是观看比赛的这些观众,还是屏幕外的“我们”,这样才算是真正实现了他的愿望,“想你来爱我”。
因为只有痛苦和悲剧,才会真正打动人心,才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留下这片主人公们苦苦挣扎,用这般惨烈的方式来逃离的“荒野”。
记录一些看完没有逻辑的感受碎片。
建二的死似乎回应了前篇对于死亡的思考,什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什么样的死是美丽的?
……我在想,建二作为推子建二站着扛下了八十九拳,他应该是在救赎自己吧。
他渴望被爱,渴望与别人产生连接,但是在有女人主动和他连接的时候他却自己拒绝了,他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抗下了这八十九拳的?
当他最终选择做自己的时候,这个悲壮的结局似乎隐隐地成为了注定的结局,也许他直面自己,就是为了迎接这个结局。
新次对于建二又是个什么心态呢?
认为他是叛徒,抱着恨意上的擂台,但是又似乎没有。
在决战开始之前,两个人甚至没有正眼看过对方一眼,这和新次对战裕二是完全相反的,新次恨裕二恨到骨子里,所以一直在瞪着裕二没有离开过。
新次最后喊“大哥”的时候,建二最终燃尽生命之火站起来抗下第八十九拳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所有人都在说抱有最强恨意的人会站到最后,新次和建二都在努力让自己去恨对方,但是恨意似乎从来就没有成功出现过。
建木将新次的眼睛画了下来,但是又将“新宿新次”的名字写了又擦掉——他恨的从来都不是新次,也永远不会是新次,也许他恨的始终是自己……新次似乎想把建二视作叛徒去恨,但是他站在擂台上的恨意似乎在战胜裕二后就烟消云散了,他无法理解刘辉对裕二的原谅,他对裕二恨之入骨,但是在战胜裕二后,他的恨意似乎随着他对裕二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就结束了吗?
”结束了……支撑两个人站在最后的不是恨,也没有一点恨,反而是兄弟二人的爱吧,一声“大哥”让建二站起来,迎接弟弟的最后一拳,迎接自己的终结。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前篇建立起来,而后篇又一一断裂开来。
街上游行队伍示威,时不时会有爆炸袭击,人们脸上看不到笑容,一整个末世模样,似乎性是这个国度最后的欢愉之地了,一切超越性之外的爱都是没有空间可以容纳的下的了……这荒野般的世界啊,“这最美丽的、最肮脏的国度啊”。
人自出生起就一只脚踏进了坟墓,穷极一生,我们都在学习和死亡和平共处。
即便身处荒野,被命运鞭杀,被抛弃、背叛甚至遗忘,也不曾停止战斗。
哪怕从未拥有爱,哪怕是怀着满腔的恨,也站起来,挥拳向敌人。
没有爱的生命,像野犬般孤独,没有爱的世界,是脚下这片荒野。
好像唯有恨,能让人得到及时的祝福。
所以去恨,那些怯懦的父亲,那些逃跑的母亲,那些背叛的朋友,那些虚伪的恋人。
如果有一天,连恨也不足以支撑人活着的话,就学着爱吧。
无论是逃开又回来的芳子,还是定定站在擂台上的建二,他们都深爱着而不自知。
甚至新次,即便到最后留给人们的还是那个小兽般倔强的眼神,即便嘴里常常呐喊着“去恨”,但他早明白自己在爱谁。
因为有爱,所以不曾输。
我站在这里,我不倒下,我完完整整地站在这里,想你来爱我。
|あゝ荒野
啊,荒野 前篇 (2017)8.42017 / 日本 / 剧情 / 岸善幸 / 菅田将晖 梁益准
啊,荒野 后篇 (2017)8.62017 / 日本 / 剧情 / 岸善幸 / 菅田将晖 梁益准
上下两部电影五个多小时,实在是够长,一个人看第一部最后10分钟的时候差点睡着了,其实感觉还是在电影院看会更感动更激动。
我愿意在电影院花六个小时看这样一部电影。
最开始看到电影介绍说是在讨论年轻人的虚无迷茫等等,或许这仅能代表一部分日本年轻人,大概我更倾向于电影在讨论人生的意义和死亡吧,当然还有灾后人生该怎么面对。
最开始觉得推子就是没割双眼皮的成龙,然后苏打的前情回忆我感觉我也没看明白,只能知道他在少管所呆了3年,然后出来坑蒙拐骗结果还被开除了。
当然他进少管所之前大概也在坑蒙拐骗,毕竟还穿西装,可惜又不是黑道。
但我一直不明白他大哥 - 刘辉为啥会被另外一个拳击手揍成残疾,也不知道那个拳击手当年是不是职业拳击手,不过大概率不是吧,不然干嘛要往死里揍他们呢。
或许是一起坑蒙拐骗的同事,结果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就是要打梁,所以不知道轻重直接拿椅子往脊柱上砸,所以刘辉才会残疾。
不过我估计导演也不是很清楚的在交代前因后果,只要最后这个结果就够了。
前面一开始一堆激情戏,让我想到了很多人提到的“厌女”。
昨天刚好跟人对线,很多人似乎认为电视剧里出现裸戏就是厌女,emm不想再讨论这个话题了。
整部故事上部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桥段拼接在一起,到了下部好像才算是一个故事。
相比于苏打,推子的故事简单多了。
可到最后我才明白,或许推子一直想自杀,他活得太空虚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世界上,也不知道生活有何意义,不过就是吃饭睡觉工作而已。
他不敢对父亲怎么样,只能狼狈的逃走,情绪上来了才能挥两拳,爆发一下,其他时候他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在想什么事。
或许他想要打败苏打就是已经在寻找最美丽的死亡方法,只有苏打才能让他体会到生命连接的意义,只有苏打才能填补他生命里的空白 - 一起吃住,一起练习,让他失败时会安慰他也会教他,给他正常人应该收到的关爱。
而那个女生和那个少爷都无法弥补他父亲带给他的空白。
整部电影剧情可能没什么戏剧性,没什么大起大落的恩怨情仇,但是每个角色都能让人思考。
中间看到推子一直画苏打的画像,还存了苏打缠白布的视频,大概就能说明推子把苏打看得有多重要吧。
这份感情的转折电影里没说,但我倾向是推子其实发现了自己的爸爸就是害苏打爸的罪魁祸首,他或许是想赎罪,或许是再也没有办法面对苏打了,所以一方面自己可以在最绚烂的时候死亡,另一方面让苏打造成自己的死亡或许也是赎罪。
而他后期根本不管爸爸了,就是他对父权的报复。
苏打这边,苏打的麻麻遗弃了苏打,苏打女朋友又遗弃了自己的麻麻,她最后其实也遗弃了苏打,可当最后苏打有比赛的时候,她还是选择回来。
苏打的麻麻本来已经遗弃了儿子,选择自己活下去,可她最后也来看苏打比赛了,甚至还激动的说“扣螺丝”苏打女朋友的麻麻也来了,但是她没有发现自己的女儿。
其实我觉得导演还是挺善良的,把所有人都凑在了一起,不论结局是否圆满,至少在物理层面让他们彼此连接,虽然这份连接也是痛苦和虚无的来源。
她其实跟女儿一样,都无法跟人保持正常的亲密关系,只不过她对女儿有更深的感情,她可以遗弃任何人,却没有遗弃女儿,反倒被女儿遗弃了。
她们俩跟苏打和苏打妈大概是一体两面,母爱的力量或许能超乎人的想象,甚至让一个人有更高的道德感,但同时可能也跟其他感情一样,没必要道德绑架所有母亲。
西北大学里那一群自杀的人一开始就让我觉得是骗局,后来那个社团眼镜男大概的确也是在骗那个女生,其实一直想死的或许是他自己,他大概独自对抗了许久,最后发现还是不如死了。
这大概跟崆峒即深柜是一个道理。
后来这个女生或许是爱上了推子,可惜她的出现并不能填补推子的空白。
又或许其实生理上的满足感本身就不能填补任何事,只不过很多人追求短暂的麻醉感,跟吸赌差不多吧。
少爷那个角色也挺有意思,一开始感觉是个财阀二世祖,后来发现其实不过是另外一个生活上的弱者,推子让他感觉亲切,同时又让他感动和崇拜,其实推子身边“爱”他的人很多,只不过这都不能填补他的空白。
苏达妈做秘书的那个社长,似乎也有点故事,大概以前也是练过拳击的吧,所以最后他才那么感动,看到那么血脉贲张的比赛大概才让他觉得是在活着吧。
苏打跟推子的两个教练,大概也算体现了中年人甚至老年人生活的困境,他们或许比年轻人更想自杀,一方面生活的确无聊,另一方面体力又无法跟上自己的思维。
还安排了养老院照顾老人的场面,无一不是在说生命到底有多无聊。
而电影里的年轻人大概除了苏打和那个拳击手,其他人大概个个都想自杀。
以至于看完自杀社团那个表演之后,每出现一个人我都怀疑是要自杀场面了。
至于最后死亡的人,我倾向是推子跟父亲都死了,如果是父亲自己死亡,大概不会出现医院盖白布这个情况,因为没人管他,或许直接就送火葬场了。
而推子死亡,至少少爷会让他体面一点。
但无论如何,这样的电影或许只能在日本出现,在其他的任何一个国家或许都不会出现。
或许这才是WABISABI的本质吧。
影评概要:前一个小时:极好。
后一个小时:不好。
最后半小时:非常不好。
后篇尤其喜欢独眼教练和新次他妈的表演。
第四话开篇就是热血的赌马,没有煽情配乐,全凭两个演员层层递进的感染力,教练的情绪很到位,接着新次的情绪也到了,两人开始一起在人声鼎沸的赛席上加油呐喊,使「劣等血统马最终打破自己的命运赢得比赛」的这种俗套情节也显得真实可信鼓舞人心。
回到训练房,教练递给新次印着仇人新闻的杂志,新次的汗水滴在仇人的头上,镜头转到新次的脸,他玩味地盯着仇人的照片,没有台词,但是燃炸。
前篇的铺设终于开始进入正题。
新次妈妈的几场戏也很好看。
得到训练馆可能被拆掉的消息,暴怒的阳痿老板和她一起去打棒球宣泄。
这场戏里说出了人间真相:风俗店变养老院,结婚会所变殡仪馆。
老板气势很足地大声嚷嚷:“一切都不会变哒!
我的弟弟也不会变哒!
”却没有击中球。
新次妈无语地翻白眼,不发一言把球稳稳接住了。
棒球戏之后很自然地推进到了养老院。
新次一直服务洗澡的老太去世了。
新次妈赶去养老院粗暴地整理老人抽屉这段也十分精彩。
儿子第一次主动和她说话,她不求原谅不说道歉,屏住眼泪说要过自己的人生。
看到这里我意识到如果前篇只是在展示人们内心的荒野,后篇就转到了描绘人们如何在荒野上生存。
前期设置那么多零散无关联的人物和故事到了后篇开始有连结,故事与故事之间开始巧妙推进。
而且推进得特别自然,常常以一推三。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看漫威(比如《美队3》,托尼在MIT的演讲可以带出6条信息)角色的生活开始交叠,A的情绪爆发,会推给B,B的情绪再爆发又会推给C。
比如建二第一次发飙吼老爹之前,发生了几件关键的事(三人组一起去看海,给老爷子教练剃头时的交谈,少房东的赏识掰手腕),在这之后,再被新次说“我们不可能一样”,心灵受创就合乎情理。
到此为止的一个多小时都是阅读小说般的精彩。
但是后面一个半小时,就开始崩。
新次打败仇人用了半个小时。
(这里打得很燃还算OK的)比赛结束后才被教练告知建二叛变去了其他拳击馆,这段也OK。
但之后的情节不再具有推进故事发展的作用,而是开始给每个角色做收尾,只有围绕新次和建二两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虽然做到了每个角色都给了交代,但时间线就非常拖垮。
而建二的部分又特别迷,完全不懂他“要与他人连接”就是要去打败新次、恨新次这么哲学的想法是怎么整出来的。
怎么想都觉得有点不正常。
然后就是最败笔的最后半个小时:新次和建二的对战。
建二对新次的感情前期解释不出来,到了赛场上开始数被新次打了多少拳,并且内心默念“想你来爱我”。
真的是同一个编剧操作的吗。。
更尴尬的是,为了一个所谓的高潮结局,还把所有角色都叫到赛场上来观战,(特别是小女友,都已经搬家走人了,又无意看到海报再回来观战)还特地拍每个人阔错呜啦的脸,新次妈激动地叫着“杀了他(建二)”也很迷。
前期都是纪实风格的,最后搞成这样。
结局还设置悬念,连到底是建二还是建二他爹过世都不明明白白地说。
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暗喻,好感被最后半小时败光。
鉴于非常喜欢前一个小时,还是给四星
是要多绝望才能不停去恨,又要多么爱你才能无法去恨啊!
P.S.我总是能在菅田将晖身上看到张国荣的影子。
另外,梁益准难道不像黄渤吗?
题外话:居然在最后一战听到了梦然的《少年》。
从前奏到副歌,很完整地唱完了。
我以为是QQ音乐在后台不小心打开了。
谁懂。
8天前在南昌的合唱比赛上才第一次听到,印象深刻的一首歌。
第二次听,是4天前在一家烤肉店吃饭时的背景音乐。
第三次听,是2天前在农庄听一个小朋友哼唱。
这一次,我还以为出现了幻听。
凌晨一点半,戴着耳机看的电影,当听到这首歌,我还特意退出了电影app,音乐当即停止,也没有任何音乐app被打开。
我拿掉耳机,音乐声就变小了,说明不是环境音。
巧合都不足以解释这些。
我只是随便挑了一部一直想看而未看的电影啊!
这是一部8年前的日本电影啊喂!
后续:今天再重看最后一战的时候,《少年》居然没了!
我找了两遍,都没再听到《少年》!
怎么解释,难道真是幻觉啊喂!
?这不对劲。不过菅田将辉可以干我。
拍这么多h画面毫无必要 片长过长真的很乏味
6.5/10。好于前篇,仇人的儿子是兄弟的巧合很无语。有被最后的拳交燃到,主要是被社会表达燃到。杰作的剧本被拍成了平庸。
进击的苏打……评分全部给他www
女人的胸都露得莫名其妙,男人的丧为何要这么追捧?上部直播自杀下部拳击自杀,导演想表达什么我不明白
在回忆里沉溺
不知所云,不能理解
最后的高潮一幕,台上台下的表现,都完全搞不懂意味,因此咋看之下的演技高明,即刻转变成叫人嫌恶的做作矫情。原来格斗是这么空虚的运动,只是为了发泄生活中的压抑。
持續的高潮來得兇猛激烈,但還是喪到骨子裏,沉到地底。
最后是在争主角光环啊。
最慘淡的人生,聽不到呻吟和呼救,只有震耳欲聾的寂靜,所有的喜怒哀樂都被埋進了內心的荒野,哪怕最苦的人生只要一絲甜就可以填滿,但是長出的只有野草,卻始終開不出鮮花,荒野,終究只是荒野。
因为太长了,一直懒得看,没想到看完被震住了。拳击戏份后劲十足。孤独、绝望、暴戾。打拳是和人连结,做爱是和人连结,我们出生在这个世上是为了和人连结。2021已经过去,现实中的2022甚至不如这片荒野。
胸口疼
看到结尾懵逼了。。。完全懵逼了。。。
绝望和痛苦的拳击,每一场比赛都好比凌迟。中后段的时候,训练馆,朋友,女孩都离他而去,一直赢一直恨又一直失去。人的心如何能充满生的希望同时又充满血淋淋的恨意。“我是我,哥是哥,哥不会成为我。” 拳击给了新次报仇的路却也放大了他的仇恨……哪怕辉已经原谅了裕二,新次还是狂怒地喊着要杀了他。“我不管,我要杀了他。”新次为什么永远沉浸在恨意里,哪怕推子的爱那么明显,新次还是在荒野上一直走不回头。
如此絕望又美好的最後一擊,和社會事件的intercut塑造了濃烈無比的孤寂,從未有過這樣的拳擊片體驗。一下原諒了那些頻繁巧合的人物關係和不停讓女演員露點的剝削片感受。
什么都想抓,最后什么都没抓住。从打赢裕二开始,导演就开始梦游了,最后还来个霸王别姬?如果专注于一两件事会更好
…
这么多人喜欢啊。只有我觉得soso么
后篇导演直接放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