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詩,Elegies

主演:许鞍华,黄灿然,廖伟棠,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西西,也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3

《诗》剧照

《诗》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许鞍华导演大学念文学时主修诗歌,感其解忧纾困,于是便一偿多年心愿,好好拍下香港的诗文风景。 电影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许鞍华导演亲自拜访多位香港诗人好友,如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等会友论诗;并借用资料影像及照片,追怀已然离逝的西西和也斯。而整部电影的重点就落在第二部分已移居深圳,性格自由率性的诗人黄灿然及第三部分在台湾忙于讲学兼顾家庭,积极入世的诗人廖伟棠。香港诗或香港诗人宛如边缘的小草,在生活压迫挣扎的同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断线三个基督我们的餐桌~我们的假日~南龙北凤柳林风声歌舞青春:音乐剧集第二季杀死信使库尔班大叔和他的子孙们药神皇太子:龙之刺谍影迷情第二季钱王奇妙王国之魔法奇缘DirtyMama!森林孤影恋爱禁止的世界凹凸少年派甜蜜的人生特工总裁俏冤家我本是高峰欢愉主妇山区小社曼德拉爱情无限谱恋人们满庭芳探险日志新手姐妹的双人餐桌鸡皮疙瘩NO.2绝妙的遗产沙海番外之画媒

《诗》长篇影评

 1 ) 诗的电影,香港的诗

今天在M+看完电影之后有幸参加了映后会谈,见到了导演和片中的两位诗人。

不巧的是,翻译器里本该响起的普通话翻译陷入沉默,只有英文女声流利的转述。

于是我只能在耳机里英语和现场粤语的夹杂中勉勉强强的听。

许鞍华导演说的什么已经不太记得了,可能因为当时就没太听懂吧。

两位诗人,黄灿然说的是翻译对诗歌的影响,廖伟棠谈的是母语创作。

正好看电影前在M+的展览里,也有作品是创作者由语言出发,表达对自身身份认同的纠结。

在此刻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的夹击之下,我深有感触。

其实严格来说,如果把方言也算做一门语言,那英语粤语都是离我更远的一门语言了。

语言的地域性使得起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一种身份认同。

对不同语言的使用意味着不同的身份:说家乡话的场景往往是亲人团聚,说标准普通话那意味着远离家乡独自一人,说英语意味着在做一些学术性的活动。

语言日常使用之频繁可能会使我几近忘却了其重要的文化符号功能。

不过导演意识到了这一点,选择用粤语朗诵诗句,昭示着诗归属于香港。

无论是诗人上班时走过的街道,还是坐巴士行经的各个地标,都强调着,这是属于香港的诗。

纪录片中拍摄的香港街景,包含着创作者对于香港的眷恋。

许鞍华在纪录片里说,好像离开了香港就拍不出好电影,因为不熟悉。

有人眷恋,但也有人离开,比如两位诗人。

我不知道导演是否是有意选择两位离开者作为纪录片对象,还是因为机缘巧合。

不过这部在疫情时代创作的电影,横跨两岸三地拍摄想必克服了诸多障碍。

从此角度出发,或许可以窥见导演细腻的心思。

黄灿然戏称自己是“经济逃亡者”,因为香港花销大而选择迁居深圳,却也有舍不得的那杯茶餐厅的咖啡;廖伟棠现在在大学教书,兼顾各种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却也会翻看年轻时的照片,回忆自己作“极左”分子参加的活动。

他们也眷恋,但仍然离开。

与其说许鞍华在谈诗,不如说在谈香港文化。

诗人向何处去?

香港文化又向何处去?

抑或说,香港向何处去?

在往日强势的文化语境下香港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很自信的;如今的香港文化输出已经不复昔日光彩,粤英中的三重语言使得香港在身份认同上有着更多的纠结。

虽然许鞍华强调自己是一个positive的人,但影片中流露的落寞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诗人写诗,影人拍片,企图重塑香港文化的影响力让香港继续保持强势的认同。

所以他们强调翻译的巨大作用,强调母语创作的必要性,其实是对于自己文化偏爱的保护。

映后有观众提问,用法语创作的作品还算是香港作品吗?

廖伟棠说,当然算,用犹太语都算。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口流动文化冲击使得文化多样性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这种融合让人不安,是一种仿佛要被斩草除根的不安。

不过创作者不止有他生长的地方,更有他作品的精神土壤。

这片土地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行政区划,甚至也不一定是某个特定语言区,但一定是给予过作者或者作品灵感滋养的文化。

作品是永恒的,即便沧海桑田,生老病死,只要作品创造出来后,就可以成为文化的永久栖息地。

文化在作品中生生不息。

 2 ) 无缘内地上映的华语好片,提前预定“年度十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总是容易忽略身边的美好。

从城市到诗歌,仿佛中间隔着遥不可及的星河。

而最近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停下脚步,感受生活中的诗意。

它不仅是对香港新诗的深情致敬,更是对诗人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以及对诗歌与生活、时代共振的深刻探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意,走进——诗导演:许鞍华主演:许鞍华/黄灿然/廖伟棠/淮远/饮江类型:纪录片上映日期:2023-11-23(中国香港)片长:101分钟又名:Elegies

《诗》作为一部纪录片,其观影体验是亲切而无门槛的。

许鞍华巧妙地将诗歌的语言转化为影像语言,用日常生活的切片再现了作为对日常生活的表述的诗歌。

在《诗》中,许鞍华没有将诗歌局限在文学的范畴内,而是将其扩展到了影像艺术的领域。

文字媒介的诗歌,通过旁白、画面和配乐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韵律,让观众感受到诗歌与影像的和谐共鸣。

她用镜头捕捉了香港诗人们的生活状态,记录了他们创作的过程,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生命力。

这种跨界的艺术尝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影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学时代主修诗歌的许鞍华,在电影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了多年。

在四十年的电影导演生涯中,许鞍华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执导了包括《女人四十》、《桃姐》、《黄金时代》和《明月几时有》在内的近三十部剧情长片。

凭借这些作品,她荣获无数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殊荣,并荣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明月几时有》剧照《诗》是她长久以来的心愿之作,这份心愿如同连绵不绝的山脉,与她内心深处紧密相连,情感纠葛至深,难以轻易割舍。

她深知,将这份内心的愿望转化为影像,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个人情感泛滥成灾。

2021年,在疫情导致众多电影项目暂停或推迟的背景下,许鞍华却在这个时刻悄然启动了她的小型拍摄计划,最终完成了以诗歌和香港诗人为主题的纪录片《诗》。

这部作品不仅是她对电影艺术的又一次探索,更是她对内心热爱的一次深情致敬。

在观摩了《他们在岛屿写作》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作品后,许鞍华更加坚定了用这种形式来探索诗歌与影像结合的可能性。

她选择了一种随性的叙事方式,让素材本身引导她和电影走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内心深处的诗意与影像的无限可能。

在影片的尾声,许鞍华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不确定与努力:她并不确信自己是否完美地捕捉了诗的精髓,但她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香港,这个高度资本化、国际化的地区,似乎与诗歌这种“反经济”的存在格格不入。

然而,《诗》却展示了香港诗歌独有的生命力。

电影的第一部分,许鞍华将镜头对准了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等一众香港诗人,深入探讨他们对“诗”的个人理解与感悟。

她不仅捕捉了这些诗人对诗歌的独到见解,也收录了已故诗人西西的珍贵影像与声音,让这些片段成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在香港这座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的城市中,当代本土诗歌自然地融入了浓厚的都市特色。

诗人们常常将城市的日常饮食、街头巷尾等生活细节融入诗行,以此洞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表达出超越文字的深远含义。

正如西西在影片中所言:「我不熟悉乡村的宁静,也描绘不出天堂或地狱的景象,但我能够书写我所生活的城市。

」在《诗》中,诗人们通过捕捉城市中不断变化的景象,表达了他们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与思考。

马若表达了他的诗歌理念:「描写山水不一定要与自然景观直接相关,诗歌也不一定非要涉及政治。

我的诗来自内心,是我情感的抒发,即使看似与所描述的事物无关。

」淮远在影片中朗诵的《天堂无雾──悼戴天》更是以简洁而深刻的诗句,传达了他对香港变化的复杂情感:「站在九龙,我看不见香港;五十三年后,站在香港,我依旧看不见香港。

」这不仅是对变迁的感慨,也是对身份与归属的深刻反思。

而后,许鞍华的脚步远至深圳与台湾,寻访那些将生活迁至他乡的香港诗人黄灿然和廖伟棠,记录下他们的诗意生活与创作旅程。

通过《诗》这部纪录片,许鞍华挑战了香港作为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向世人展示了香港诗人的才华与创作出的感人诗篇。

黄灿然和廖伟棠两位诗人的生活状态,虽然迥异,却同样体现了一种共有的离散经历和城市记忆。

影片中,黄灿然的深圳生活和廖伟棠的台北经历,都反映了香港人在外地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思念和牵挂。

镜头下的黄灿然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反复念叨着,诗人应当有意识地摒弃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的这种“努力不赚钱”的生活哲学,让许鞍华不禁开怀大笑。

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典礼上,黄灿然发言:“得知许鞍华要拍香港诗的记录片,我的感觉是很奇妙。

以她的年龄和名气,可谓德高望重,而她拍的题材,是所有香港事物中最没人知道的。

就像在黑暗的广场上,一盏聚光灯聚焦于一棵小树下的几株青草。

”「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今夜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

黄灿然的诗句与他在巴士上层俯瞰城市的影像相互映衬,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又坚定的身影。

在《大角咀寻春田花花幼儿园不遇》中,廖伟棠的诗句与香港街头的景象相互交织,传达出一种沉静而又迫人的力量。

「别来无恙吗?

这是另一个香港。

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

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

」他的诗中有很多混杂的意象,这些意象在香港的街头可以感受到它们是并存的,开始你会觉得它们很混乱,但慢慢你会发现它们是有机生成的。

这种影像与文字的对话,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影像艺术的表现空间。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他们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香港这座城市精神面貌的反映,以及对诗歌的爱与执着。

所以「诗」究竟是什么?

《诗》中的廖伟棠在一场讨论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论坛中讨论「在诗里面抵抗,或者用诗去抵抗」的可能。

或许「诗」便是辛波斯卡笔下的那般——「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的暧昧不清的却无比坚决的抵抗。

*本文作者:浅浅

 3 ) “诗”:一万种纪实的方式

本文2023.3.31首发于「凹凸镜」在《诗》片末,许鞍华被一群诗人问起,为什么要拍关于香港诗的纪录片?

她答,在许多压抑难熬的时候,是小时候读的那些诗成为了自己的护身符,给自己抚慰,支撑自己走下去。

她坦言对比剧情片,这种题材、包括纪录片的形式可能不足以吸引投资,不过想想自己最想拍的题材,还是放手来做了。

她做得很好。

有人拿《诗》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他们在岛屿写作》比较,许鞍华在映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不是因为看了《游》才拍《诗》,而是为了拍《诗》才去看以作参考。

”许鞍华鞍山出世,辗转至澳门,在香港长大,在港大比较文学系修读诗歌,后面去伦敦学电影,回来从胡金铨的助理做起慢慢拍电影。

我想起了《去日苦多》,香港回归之时许鞍华拍的一部纪录片。

在饭桌上,许鞍华和几位大学同学“吹水倾计”,和老友们拼凑旧时的记忆,北角的街道、五层楼高的模范村、街心公园的树荫,在《去日苦多》里我们看到宏大历史背景下殖民地的过往也是由个体微小的生活记忆构成。

时过境迁,等到了《诗》,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

古稀之年的许鞍华,在纪录片中的呈现,对身份和城市境遇的挖掘,仍是那个“老文青”的身影。

她穿着深色棉麻长裙,桌边放一包莫吉托的香烟,和诗人对坐,在他们的工作室里、家里和茶餐厅里侃大山。

这样的对话,不过分解读,不刻意用力。

影片开头西西拿着泰迪熊对镜念《旧启德机场》,诗人饮江的《阴谋不沾染世界》贯穿始终,以布莱希特《致后代》结尾,诗人与城市松散自然地串在一起。

城市游走,“鹰都被我写过了”当第一个主要人物黄灿然出现时,许鞍华“套话”问他如何看待香港现状。

然后地点转向深圳,黄灿然牵着狗,在深圳洞背村的车站目送伴侣上车。

回到香港,在湾仔的天桥上,黄灿然说,朋友们都问他,你一个写城市的诗人,离开香港了你还写什么?

他望向天空回答,鹰都已经被我写过了。

一语道破所有最深沉的情感。

比起那些引发全场轰鸣的笑点和哭点,这是片中特别微不足道的一句话。

在香港生活的人或许会特别有共鸣,除了那些香港地让人熟悉的意象:茶餐厅、菠萝包、云吞面,比起摩登城市川流不息的街道人群,政治上汹涌不停的情愫,鹰可能是这个城市比较独特的存在。

生活在城市里的诗人,会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是写过的鹰,阳光,风、雨、云,和不忍打扰的裁缝店老人。

在此,我想引用片中出现的两首诗:阳光是伟大的 黄灿然“阳光是伟大的,因为他普照万物,而不知道并非万物都需要普照或同等普照,所以白云是伟大的,提供一层遮盖,还有乌云,增加浓度,所以雨是伟大的,使热的凉,干的湿,火的水,所以风是伟大的,使闷的畅,静的动,塞的通,所以劳动者是伟大的,给富人穷人所有人盖房子遮挡风吹雨打日晒,自己住棚屋,冷了就出来接受阳光的温暖,热了就移到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的阴影下。

” 裁缝店 黄灿然我凌晨回家时,常常经过一家裁缝店——当它灯火通明时我才发觉我经过它,而它并不是夜夜都灯火通明。

我经过时总会看见一个身材清瘦、两鬓斑白的老人独自在熨衣服。

他干净整洁,一边熨衣服一边开着收音机,在同样整洁的店里。

每次看见这一掠而过的画面,我就会失落,尽管我的步伐节奏并没有放缓。

那一瞬间我希望我是他,这样安安静静地工作,像天堂一样没有干扰,让黑夜无限延长。

我不断闪过停下来跟他打招呼的念头,但我的灵魂说:“这是个奇迹,你闯不进去,因为你不是也不可能是它的一部分。

” 这两首诗出现时,是我第一个泪目的时刻。

拍电影的,做纪录片的,影像工作者们有他们留住城市瞬间的方法。

许鞍华善于捕捉从小人物的生产图景,不管是《桃姐》还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剧情片用故事起承转合营造社会底层的生活处境。

纪录片里,诗人的文字加上许鞍华对其文字所搭配的电影画面双重直击,效果翻倍。

对香港的怀念,对小人物的关怀,对街道质感的捕捉,逝去光影,旧时记忆与现实景象交织。

就像片中另一位诗人说,“跣”这个字是有画面的,这是香港这所城市内化成为港人生活体验后外露的表达痕迹。

“关键不在于爱的对象,而在于爱的权力。

”纪录片中的诗、人、城联动,直抵内心。

《诗》中引用黄灿然《阳光是伟大的》,《裁缝店》,《在茶餐厅里》配合捕捉香港地的普通人、草根劳动者、食客、路人的片刻,和文字回响,打破了好多好多堵墙。

喜欢纪实影像的朋友们或许在每一次真实影像出现时,心里都会涌出一阵本能的悸动。

我在此之前鲜少读诗,常常只沉溺在真实影像的一次元中寻找感动,而诗,给我开启了另一个次元的大门,不局限于表达的形式,因为种种表达其实都是在再现真实,超越真实。

感谢这部片子,一点也不“文”,也完全不闷,即使是少有文学经验的人如我,也数次泪目,完全感受到诗中、片中想营造的他者和自我纠缠的状态。

他令我尊重日常生活许鞍华说,她从来不知道廖伟棠是曾拍过她的摄影师。

这是廖伟棠的多重身份之一。

廖伟棠说,他认为沟通是无效的。

他上课从来不和学生沟通,三个小时的课讲完直接可以变成一本书。

既然如此,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廖伟棠,就是那个单向输出的廖伟棠。

拍黄灿然时,许鞍华跟他一起生活,行山,煮饭、饮茶,补裤子。

拍廖伟棠,许鞍华则默默在一旁等待。

拍摄期间,这个自律又入世的人极度繁忙,那么许鞍华就拍他三个小时的课堂,在一旁听他的诗歌评审,记录他无数次的读诗、讲诗,直到所有的输出结束。

我们也和廖伟棠的学生一样,共同听了一节漫长的讲座。

他跟学生们从李商隐讲到策兰,讲入世的作家如杜甫、布莱希特;他批评别人的诗歌出现太多大词,如“民主自由”。

讲课的时间久了,一个长镜头太单调,我们就看到摄制组的第二个机位在画面边缘试探,正好就是廖老师在讲策兰的《一片叶子》:“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

之后的穿帮,更为赤裸,摄影师大摇大摆地从画面中穿过,无数次地提醒我们拍摄的本质。

“打倒象征主义!

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作为纪实爱好者,我惊喜地发现有一些“彩蛋”出现在他那台有些年头,已经满是磕碰伤痕的MacBook air上。

这个摄影师的黑白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二十来岁的杜海滨、贾樟柯、赵已然、梁龙,出现在铁路沿线,在绿皮火车接口处抽烟,慢门记录曾经那些“游民们”年青的岁月。

廖伟棠也创建过纪实摄影的俱乐部,企图振兴70年代后就日渐式微的艺术形式。

他拍奥运前夕工人的状态,在鸟巢前记录即将被拆除的古庙。

他花了很多时间去西藏,去欧洲,给自己布置奇怪的任务。

廖伟棠把青春留在了北京和路上,回过头来,他结婚生子,在台北除了教书外,参与无数份社会上的工作。

廖伟棠说,是黄灿然教会他要尊重日常生活,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年幼的儿子派电动玩具火车偷偷潜入许鞍华和爸爸对话的现场,这是廖伟棠口中“超现实”的一幕。

2019年之后,疫情森严期间,在台北拍摄,也有其他港人作家出现在片中,可以联想到他们经受的双重压力。

片末借来影行者2007年拍过的宝贵素材,“今夜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

廖伟棠出现在皇后码头保卫运动上,身份不断流转。

他在现场读诗,他是摄影师,更多时候他是在场的一员。

于是,这些林林总总加在一起,构建了他的诗人身份。

纪录片中还提到一首诗,我渴望找到出处,于是问chatgpt,它倒好,直接给我编了一首,也有意境。

剧透结束,还想透点“诗”,最末附上一些片中提到的诗歌。

希望大家都有机会在大荧幕上欣赏到这部影片。

阴谋不沾染世界 饮江 作为阴谋家活在没有阴谋这世界 其苦可想其乐可想 作为阴谋家阴谋不沾染世界其乐可想其苦可想 亲爱的你就是那个可想 阳光是伟大的 黄灿然 阳光是伟大的,因为他普照万物,而不知道并非万物都需要普照或同等普照,所以白云是伟大的,提供一层遮盖,还有乌云,增加浓度,所以雨是伟大的,使热的凉,干的湿,火的水,所以风是伟大的,使闷的畅,静的动,塞的通,所以劳动者是伟大的,给富人穷人所有人盖房子遮挡风吹雨打日晒,自己住棚屋,冷了就出来接受阳光的温暖,热了就移到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的阴影下。

裁缝店 黄灿然 我凌晨回家时,常常经过一家裁缝店——当它灯火通明时我才发觉我经过它,而它并不是夜夜都灯火通明。

我经过时总会看见一个身材清瘦、两鬓斑白的老人独自在熨衣服。

他干净整洁,一边熨衣服一边开着收音机,在同样整洁的店里。

每次看见这一掠而过的画面,我就会失落,尽管我的步伐节奏并没有放缓。

那一瞬间我希望我是他,这样安安静静地工作,像天堂一样没有干扰,让黑夜无限延长。

我不断闪过停下来跟他打招呼的念头,但我的灵魂说:“这是个奇迹,你闯不进去,因为你不是也不可能是它的一部分。

” 在茶餐厅里 黄灿然 一个秃头的中年男人,坐在斜对面的卡位里,他对面坐着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

他如此孱弱,近于卑贱,仅仅是这个形象,就足以构成他老婆离婚的理由——他多半是个离婚的男人,身上满是倒霉的痕迹,他没有任何声音,也不作任何暗示,却非常准确地照顾孩子吃饭;两个孩子都吃得规规矩矩,他们也没有任何声音,也不留意任何暗示。

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不给他们明显的关注。

这是个没有希望的男人,他下半辈子就这么定了,不会碰上另一个女人,也不会变成另一个男人,更不会有剩余的精力去讨好人,或憎恶人。

但是,在履行这个责任时,他身上隐藏着某种意义,不是因为他自己感到,而是因为他斜对面另一个中年男人在这样观察着,思考着,并悄悄地感动着……….而他经历过的,正等待你去重复。

大角咀,寻春田花花幼稚园不遇 廖伟棠 这是另一个香港。

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

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

老孩子带领小孩子骑楼倦眠如一骑雨人在半途遇劫烂漫。

那些花哪儿去了?

他拿着一块砖头敲击彩虹。

还认得我吗?

我是你幻听的校长。

在猫眼里在狗爪里在潜过茫茫沧海的一条白饭鱼的怀里。

步步花花,亩亩春田,一江好梦全无恙。

它不是另一个,而就是这一个香港了。

皇后码头歌谣 廖伟棠 皇后码头歌谣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周耀辉《皇后大盗》那夜我看见一垂钓者把一根白烛放进码头前深水,给鬼魂们引路。

呜嗚,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

那夜我看见一弈棋者把棋盘填字,似是九龙墨迹家谱零碎然而字字天书。

呜嗚,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

那夜我看见一舞者把一袭白裙舞成流云,云上有金猴怒目切齿。

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

那夜我看见一丧妻者鼓盆而歌,歌声清越仿如四十年前一少年无忌。

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

“共你披星戴月......”今夜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

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

一片叶子 策兰一片叶子,无树的,献给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算是什么时代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因为它包含如此多说过的?

 4 ) 《诗》的诗

把电影里的诗都摘抄了下来,希望观影时的这份感动能通过文字留存下来。

01 旧启德机场

我家附近不远是一座机场我有时晚上散步就到那里去坐坐喝一杯冻柠檬茶看航机的升降离机场那么近过路的航机仿佛常常悬挂于我头上的天空他们飞行得那么低几乎可以削断大厦顶上的天线我有时想:不知道会不会突然目击一双飞机的翅膀从窗外伸进来02 无名

作为阴谋家活在没有阴谋的世界其乐可想其苦可想作为阴谋家阴谋不沾染世界其乐可想其苦可想亲爱的你就是那个“可想”03 天堂无雾

你站在九龙看不见香港五十三年后我站在香港看不见香港04 在茶餐厅里

一个秃头的中年男人坐在斜对面的卡位里他对面坐着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他如此孱弱,近于卑贱仅仅是这个形象就足以构成他老婆离婚的理由他多半是个离婚的男人身上满是倒霉的痕迹他没有任何声音也不作任何暗示却非常准确地照顾孩子吃饭两个孩子都吃得规规矩矩他们也没有任何声音也不留意任何暗示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不给他们明显的关注这是个没有希望的男人他下半辈子就这么定了不会碰上另一个女人也不会变成另一个男人更不会有剩余的精力去讨好人,或憎恶人但是,在履行这个责任时他身上隐藏着某种意义不是因为他自己感到而是因为他斜对面另一个中年男人在这样观察着,思考着并悄悄地感动着……05 阳光是伟大的

阳光是伟大的,因为它普照万物而不知道并非万物都需要普照或同等普照所以白云是伟大的提供一层遮盖还有乌云,增加浓度所以雨是伟大的,使热的凉,干的湿,火的水所以风是伟大的,使闷的畅,静的动,塞的通所以劳动者是伟大的,给富人穷人所有人盖房子遮挡风吹雨打日晒自己住棚屋冷了就出来接受阳光的温暖热了就移到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的阴影下06 患难

我的城市今早我在山上像往常一样回望你像往常一样你笼罩在尘雾里但此刻我才看见了你真实的形象你轮廓模糊与灰色云团浑成一体只有高楼窗口里稀疏的灯火勉强描出一栋栋笨重的影子使你显得那么无助,近乎悲壮我突然对你产生一种深情一种爱,不是怜悯,不是理解而是正面的撞击:当太阳撕裂云团穿透尘雾,向你输送强光我突然感到我一直和你并将继续和你患难与共

07 厚德村花

厚德村公园的空地上三个凉亭顶盖上,开满了大蓬大蓬鲜红色的勒杜鹃花如此盛放,看上去像假的轮椅里的母亲也说多美啊,像假的08 俯身

当我沿着滨海街后半段走了几步准备像往常那样绕个弯去上班我突然想:何不从前半段走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其实更自然也更富生命气息而我刚转身按照我的想法走了几步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那树林呵便好像听见了我内心的声音又好像是它向我传达我刚才那个想法而现在看见我听话地转身朝它走去他便满怀喜悦一簇簇膨胀高高升起几乎是立体地向我俯身如此清晰和逼近我甚至有点不自在感到它就要蹲下来把我抱起09 俯瞰

我有半年没坐巴士回家了今天凌晨下班时很累刚好有巴士驶来便本能地上车车上很安静好像在德国乘客都一声不响我从巴士上层俯瞰我平时走过的地方变得空旷的铜锣湾寂寞的维园我看见我一个人背着背囊拿着雨伞的身影我看见我的运动鞋踏过的人行道巴士掠过天后地铁站掠过那家通宵的小杂货店穿着背心的老板在搬一箱汽水10 裁缝店

我凌晨回家时常常经过一家裁缝店当它灯火通明时我才发觉我经过它而它并不是夜夜都灯火通明我经过时总会看见一个身材清瘦、两鬓斑白的老人独自在熨衣服他干净整洁,一边熨衣服一边开着收音机在同样整洁的店里每次看见这一掠而过的画面,我就会失落尽管我的步伐节奏并没有放缓那一瞬间我希望我是他这样安安静静的工作像天堂一样没有干扰让黑夜无限延长我不断闪过停下来跟他打招呼的念头但我的灵魂说:这是个奇迹你闯不进去,因为你不是也不可能是他的一部分11 哀歌之七

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得比归来还长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我永远在从这里离开又永远在从别处归来在大海的耳畔我把山峰的叹息连给波涛在商业的中心我把祖国的神秘花朵藏于耳中在巴士上、火车上,在缓慢而平稳的轮船上我把奇异的目光投给玻璃山水,扑克面孔和同样冷漠的城镇和城镇在黎明的山岗上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12 寻春田花花幼稚园不遇

别来无恙吗这是另一个香港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新生活耦合着旧生活老孩子带领小孩子骑楼倦眠如一骑雨人在半途遇劫烂漫那些花儿哪去了?

他拿着一块砖头敲击彩虹还认得我吗?

我是你幻听的校长在猫眼里在狗爪里在潜过茫茫沧海的一条白饭鱼的怀里步步花花,亩亩春田一讲好梦全无恙它不是另一个而就是这一个香港了13 灰心谣

一切都像十年前但你更左了不,他的右在吃着他的左他的左又在吃着他的右还有那些曾一起在雪地里走失的人被纷飞雪球打得晕头转向以后再也见不到的人然而他曾经用这些东西一起说我爱他曾经把地球点燃看他烧成一个蔷薇花蕾就让打钟的打钟看云的看云他一寸寸埋藏自己至今已三十三年14 皇后码头歌谣

那夜我看见一垂钓者把一根白烛放进码头前深水给鬼魂们引路呜呜,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弈棋者把棋盘填字似是九龙墨迹家谱零碎然而字字天书呜呜,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舞者把一袭白裙舞成流云云上有金猴怒目切齿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丧妻者鼓盆而歌歌声清越仿如四十年前一少年无忌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15 翟秋白致鲁迅

先生:我来信和你分一个梦一条你也行过的山径你也举手指点过的夕阳乱山在梦中,未能捋平但此时只有明灭与呜咽让我常常唱的一首国际歌载着冰与火,撕咬着又幻变出许多灵光的火与冰是庾信远眺的,落星城烽火照江明但先死者不是萧刚掀开夜幕,秉烛照见野路黄尘深16 给也斯的平安信

今天此城的生者必须写信给死者报平安告知他走私船仍然在渡海码头等待堂皇的下水礼冷阳与破碎玻璃依旧刺痛电车上的孤独少年那些花儿哪里都去不了雷声变成烟火蝉鸣保持沉默在它的律师赶来之前我们尚好除了还活着没有其他耻辱17 致后代这是什么时代当一次关于树的谈话也几乎是一种犯罪因为他暗示着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

18 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无树的给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算是什么时代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因为它包含如此多说过的?

还有一些颇有感触的话,截图记之

 5 ) 和你說說《詩》

和你說說《詩》 廖偉棠 詩是平凡身軀裡面奇蹟一般的靈魂。

相信看了許鞍華紀錄片《詩》的觀眾,都會同意我這一感想。

試想從紀錄片開頭笑談拔鼻毛與打蟑螂之兩難的淮遠、到感念老友一張明信片的阿藍和馬若、到穿梭在深圳城中村和香港公共屋村的黃燦然、到應付沒完沒了的講課的我,其實都是平凡不過的華人男子(就像黃燦然的茶餐廳裡那個男人一樣沒有希望)。

不是他們寫出了詩,而是詩奇蹟般拯救了他們,讓他們成為詩人:詩的載體。

於是他們擁有了一般人未必擁有的平行世界,他們也是「站在香港看不見香港」的淮遠、說起詩與志時眼神熠熠的阿藍和馬若、堅信有一個詩神存在的黃燦然、和策蘭與布萊希特一起不甘噤聲的我⋯⋯許鞍華說詩是她的護身符,想必是她也看到我們身上那詩的護身符,於是以一部電影群之、興之、怨之也。

這樣一群人、這樣一部電影出現在華人地區以最刻板印象目之為文化沙漠的香港,豈不是詩一般的奇蹟?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當電影慢慢展開,我們的言語便超出了對詩的解釋、超出了為詩一辯,倘佯在香港的山水、碼頭與窮巷之上,克制哀思,而歸結於嗟嘆和詠歌——這就是《詩》的英文名字Elegies的本義,a poem of serious reflection, 充滿嚴肅的省思自鑑。

飄升縈迴於塵寰間,神來之處,有時讓我想起侯孝賢《刺客聶隱娘》裡那些無端聚散的霧或者嵐。

也許在香港觀眾眼裡,和這個「哀歌」最接近的,是「耶利米哀歌」的哀歌。

後者哀嘆耶路撒冷聖城的淪陷、聖民的受難,就像詩的第一句就說:「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

」——在希伯來原文中,本書名取自詩中的第一個字「艾卡」(Eikha),意思就是「何竟」。

不過,《詩》電影真沒有這麽悲情,它的魅力更像香港詩人的生命力,是從幽默、細緻和隱忍而來。

淮遠自不待言,慣以冷諷四兩撥千斤;飲江自不待言,能從絮語沉澱玄思和長情;阿藍自不待言,低聲唱吟工人藍調;西西自不待言,童真深藏微言大義⋯⋯從他們而來,香港需要的哀歌,是在一粥一飯一絲一縷之間,回首一傷神的。

所以即使我再荷戟徬徨,也能堅定地說出「步步花花,畝畝春田,/一江好夢全無恙。

/它不是另一個,/而就是這一個香港了」。

何況還有黃燦然,1997年信奉里爾克、葉慈的神秘主義的我初來香港時,正是他教我尊重日常不離地,既來之則安之寫香港之詩。

二十五年後,他在持續日常儉樸生活的表面下,收藏著一個真正的神秘主義詩人,他對世俗的凝視中混雜著藐視,因為他堅信詩是最高之物,高蹈雲間又輕盈降落茶餐廳和春秧街;但詩如他堅持搗爛的一杯檸茶裡的檸檬,如他施放未遂的兩包糖,安然自在。

是許鞍華的注視,用它們把他拉回人間。

這只是許鞍華懂得詩之三昧其中一個例證。

在鏡頭轉到土相的我身上時,她也沒有忘記尋找我身上的火,這火未必因為鬥爭、離散而來,也可以視為是「庾信遠眺的,落星城,烽火照江明」的那些劫火、魯迅相信的「地火」⋯⋯恰如片中我講課講到策蘭的「絕對隱喻」,我說的一句:「絕對隱喻是最表面的,也是最深層的」,它就像那一年我們須臾不可以摘下的那個口罩,一方面它遮住了我們的嘴巴,另一方面它象徵了我們沈默的決意,當它鋪天蓋地,就成了倔犟抗議者的盾牌。

許鞍華拍詩,但她使用的依然是她最擅長的散文,詩引誘解讀索隱,散文卻是閒庭信步,勝在坦誠與漫興。

這兩者形成的張力又恰恰就是電影的魅力,紀錄片拍攝於我從不惑走向知天命之年的尾段、黃燦然從知天命走向耳順之年的尾段,卻是許鞍華「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年的開始,這樣三者交聚,她在臨近結尾輕輕引出黃潤宇在而立之年前夕的淚水,鑑照了我們詩人、我城的故我並沒有白白努力。

詩在言外,可以說,在電影《詩》以外沒被讀出的99%的香港詩,更是《詩》的弦外之音。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你看,我又忍不住上詩歌課了,十年前我在香港電台開設過一個「和你說說詩」的節目,其實不只是為了普及現代詩,更是為了投石於香港人的池中,誘發更多詩的聲音。

而《詩》,又何嘗不是呢?

(原刊《上報》)

 6 ) 观后感|诗是我们的日常与情感表达

#HKIFF47 第2⃣️场我好像从来没有主动读过诗,也觉得自己读不懂。

对诗的共鸣应该产生于它所描写的状态与你当下情感和处境作出呼应,又或是你正好认同它的表达。

看完之后对两首诗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一首是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同时拥有日常感和自由度两种特点。

还有一首是策兰《一片叶子》:“这是什么时代?

一席谈话,几乎就是一场罪行,只因它涵盖了 那么多言语?

”如同片中诗人廖伟棠所说,并不是我们无话可说,而是说出来的话都成了空气。

 7 ) 许鞍华的纯真与爱

许鞍华最好的作品,从来都没有用力的痕迹。

当她将镜头对准喜爱的人与喜爱的城市时,便瞬间拥有了一股自然的力量,一种最纯真的目光。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这样,《桃姐》是这样,《诗》更是这样。

晚上九点半,香港文化中心每一层都站满了人,进场后往观众席随便扫几眼,就看到了许多眼熟的脸。

在掌声中,许鞍华导演出场——穿着帆布鞋背着斜挎包,一副刚煮完饭的样子,她笑着说「感谢大家来看我的电影」,自然地彷彿在讲「嘿,欢迎来电影院做我的客人」,好可爱好可爱。

或许正是因为许鞍华导演的「可爱」,或说纯真,才让《诗》这一部电影得以诞生。

许鞍华说《诗》是一部不赚钱的电影,但却是她最想拍下的东西。

在过去的十年里,她拍的商业电影不少,赚钱的心愿也表露得明明白白,但在商业与艺术的权衡与挣扎中,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在七十几岁的年纪,去纪录一些「不赚钱」的事情,做一个自由的电影人。

说说电影里的诗人和诗吧。

西西一直是「我城」的代言人,《诗》的英文译名Elegies便暗示了这是一曲献给她的挽歌。

黄灿然则是一位智性的诗人,从政治流亡到经济流亡,他要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尊严、顿悟与灵光。

「一个秃头的中年男人,坐在斜对面的卡位里,他对面坐着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

他如此孱弱,近于卑贱,仅仅是这个形象,就足以构成他老婆离婚的理由。

」黄灿然的文字拥有穿透现实的力量,世俗而简练、贴地而深刻。

「但是,在履行这个责任时,他身上隐藏着某种意义。

」正如爱情是宇宙的内核,是无法阻挡的到来。

在黄灿然眼里,事物的意义或许也是如此——日复一日循环不息,但却具有神秘主义的、无法言明的意义。

廖伟棠的部分也很有趣。

一个把青春留在北京的人,一个说孩子的火车是「超现实」的人,一个在家庭中体验到另一重真实的人。

他说不要大词、不要银河、不要陈词滥调、不要民主、不要自由、不要象征主义。

要在人群里喊口号、要爱自己的存在多于自己,要活生生的玫瑰、要自由无拘的零。

这或许是每一个诗人的目标,褪去语词的华丽,让事物本身展露其无穷无尽的可能,让意识在漩涡中短兵相接,与本能相关。

但是,以上的一切都不是《诗》最美妙的地方。

最美妙的,对于我来说,是许鞍华本人。

她笨拙地出场,笨拙地点头、提问。

在黄灿然描述自己快要飞出玻璃窗户的时刻,她一脸为难地问,「我不懂,是怎样?

」在别人问她为什麽想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她说「啊,诗是我的护身符啊。

」如果没有许鞍华的眼睛,没有她摇晃的、不加掩饰、不找角度的镜头,没有她的真诚和坦然,我们便看不到这样的一部纪录片,我们便听不到诗人内心的纯真与自我,我们无法真正连结。

在黄灿然的诗句于萤幕上逐行出现时,许鞍华让她的镜头,对准一个个个体,菜市场的摊贩、茶餐厅的小孩子、街边的人,这是她运用影像为诗歌赋予的灵光,是她几乎本能的定格。

谢谢《诗》,谢谢许鞍华,谢谢纪录片,谢谢香港。

我站在香港,却看不到香港。

许鞍华是尝试让我们看见的那个。

 8 ) 如果喜欢诗歌,仍是一定要看的。

HKIFF47,香港文化中心首映场。

说是描写「诗文风景」,开头用几段孤立的自白或朗诵就算「风景」,说唐突?

说潦草?

特写的两个人物里,各自也仅有一处提及了对方。

(西西的段落应该是直接使用了《他们在岛屿写作 · 我城》的片段)其实,文坛虽然「是个屁」(韩寒语),终归有其「坛」之所在,各地皆如是,香港蕞尔小城亦不例外。

这一点,只消看《他们在岛屿写作》的西西与也斯两集即可知晓。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方为「风景」(landscape)。

导演或许以为散点式的结构足矣,然而造成的结果是东一锄头西一棒槌,看起来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了。

其实,即便有些诗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其诗作也不可能不回应时代与周遭,聚焦于香港这一座城、这近十年的历史,本应有更多诗人和诗作之间的相互呼应、补充存在。

这一点本片有所触及(比如谈到香港的命运)却未能深挖,实在可惜。

再谈谈具体内容的观感。

作为主角的两位香港诗人,却一人「经济流亡」去深圳、一人度过海峡去台湾,「风景」四散,几成穷途之势乎?

果如黄灿然所说,诗里的那个香港,不是正在离去,而是早已离去、已成定局了吧?

闲话一句:黄自恃诗人,视翻译为低等之工作,甚或没有意义之工作,仅为稻梁谋,这倒是让我明白了他的翻译为何如此之差劲。

几年前读过他翻译的《论摄影》,几乎要报警。

在本片中他自己用普通话朗诵了一遍、导演又在片尾用广东话朗诵了一遍的《哀歌》,倒的确不坏。

总体观感:黄孤傲中有真情,廖憨厚中有锋利。

影片拍出了二位诗人生活的状态,也拍出了他们的可爱之处。

结尾导演自己跑出来谈她对诗歌的热爱、小时候读的诗是自己的护身符云云,有点文艺青年上身,笨拙得可爱。

虽显多余,亦不妨让这部从标题就如此天真的电影,天真到最后吧。

如果喜欢诗歌,这部影片仍然是一定要看的。

 9 ) 关于生活创作 自己 爱

许鞍华导演一直以来都算是我内心里颇具代表性的女性导演,兼具着女性的细腻温柔和来自时代赋予的创作中的傲骨和侠义。

我很爱看创作者的纪录片或是关于创作本身的背后的故事,当你理解这个人,就能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当然前提是她足够真诚。

我想许鞍华导演是真诚的,所以我看到了她心里想讲述的她喜欢的诗,诗人,诗意,和他们的生活。

影片开始很短的篇幅介绍了一些诗人,更多的是关于离开香港在深圳生活的黄灿然和在台湾生活的廖伟棠的采访和对谈,正是这样的记录,聊天,对话里我感受到了许鞍华的诗意和诗在当下这个时代的更多的趣味和意义。

她所提到的全部的诗人,我都未曾了解,因为在我的生活和成长轨迹里,诗似乎早已是一个离我远去的创作方式。

远离文学尤其远离诗歌的我再看到诸多依然在创作的活跃期诗人时感受到的第一感觉甚至是割裂。

然后我看到了他们的生活,似乎和我们也并无二致,在黄灿然老师的讲述里,我竟然有几次觉得自己被吸引,甚至文字和画面抓住了我的情感。

我感受到了观察,积累,情感,细腻,从他的文字里,也从他的生活里。

我喜欢黄灿然的讲述,用如诗般的语言去结构着当下真实的生活,我感受到浪漫原来真的可以真实存在在每一分钟的生活里。

廖伟棠的部分就更理性也更脚踏实地。

摄影师和诗人的两个身份让他更关注于表达的方式,音乐,影像,北京香港台湾的多地生活,上班一样的创作时间,上课社会活动照顾孩子的父亲等多个更现实的职位的生活方式让我看到一个很理性的创作者的样子。

他和黄灿然老师呈现出的在相似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不同模样让我更被吸引,也被触动。

他是强表达者,不需要互动,同样也是一个更有逻辑的讲述者和翻译者,在这里我看到了诗更有力量的一面。

故事里的许鞍华大约和每一个喜欢诗的我们一样,倾听,提问,吸收,感动。

她小心翼翼的拿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跟观众说,你们看看,就是它一直以来在滋养我,而她创作的影像,也在这样滋养着很多很多个我们。

能量的流动在这一刻完成了某种交流和置换,于是我被带领,于是我落泪。

 10 ) 诗中的香港

看似谈的是诗歌,实际许鞍华的纪录电影《诗》,是对于香港的一种复杂情怀的感怀与抒发。

诗歌中的香港,在几代诗人不同的视角里,幻化出带着灵动光彩和寥落飘隐的韵味。

从几位知名香港诗人对于新诗的创作与观察来做开端,用黄灿然与廖伟棠的两种创作状态与生存状态的形式做对比,组合起香港的不同诗意,还有不同诗意的香港。

Ann导是真爱诗歌的,正是因为心里的爱,再对于香港的爱,才让她能独具慧眼的,将从不同角度的诗人与诗歌当,组合出香港新诗前世今生的丰富层次。

谈诗与谈情一样,发自于片中提到的一种以“感觉”而起的触摸。

用生活来记录城市中的人和事,记录一个瞬间和永恒,记录被遗忘的和被铭记的。

《诗》中的诗,《诗》中的香港,《诗》中逝去的人,留下的人,和出走的人。

组合出一个爱诗的导演眼中,与众不同的一种大时代的观察。

从香港到深圳再到台北,跟着不同身份诗人的生活轨迹,探讨流放的感触和诗意的坚持,放低与放不低的内心安放所在,浓缩在对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之中。

所以看似简约却满含情感的影像,本身就是一首献给香港与回忆的诗歌。

看着Ann导和不同诗人探讨诗歌的本质,探讨对于香港前世今生的看法,探讨生存与现状,我很佩服她一直都保持这种执着的创作态度,纯粹的对于电影与艺术的热爱。

《诗》作为当下香港文学视角的观察,它的存在意义是很重要的和珍贵的。

现代人谈诗在我来看,多少都有点“消瘦”感的。

这种“消瘦”是很复杂的一种感受。

是被视为曲高和寡的状态,是顾影独怜的自恋,是Ann导口中不赚钱的内容......是我们忘记了诗歌,还是诗歌放弃了我们?

其实这也是《诗》给予我们的一种思考。

大到时代磅礴的情怀,小到一个动作的细腻观察,你换一种注视的角度,其实就有着天壤之别的展现。

无论你站在何时何地,无论你想说别人还是自己,只要你想,你都可以成为一名“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

《诗》短评

我讨厌诗歌 更讨厌诗人 这是种族歧视 我有罪

4分钟前
  • 李欣原
  • 很差

导演虽有自身对香港诗歌的热忱,但是全片没有章法,第一部分的诗人就像流水的跑龙套,每个人就派来都几句“诗情画意”,没能拼成一个香港诗歌的地图和文脉来。黄灿然的部分有趣,但由于第一部分的凌乱,黄的段落虽有趣味和故事性,却也没有明确的靶心。廖的段落比较让人别扭。可能是其多年在网络上留下的形象,加上诗歌本身,哎……总得来说全片三段比例奇怪失调。更像一个 netflix 游览短篇。

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平实,直接,甚至有时候有些太过直白。但却是令人感动的。最喜欢结尾,廖伟棠讲存在主义与诗、策兰和布莱希特。已经说过了的话,现在我为什么还要言说呢?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10分钟前
  • 不认识谁
  • 推荐

一群不想承认自己写的根本不是诗的人

11分钟前
  • 厌火城主
  • 很差

所以在这个充满无力感的社会里,总有一种东西可以帮我们暂时抽离

16分钟前
  • with
  • 力荐

活潑、飽含愛意、又不失鋒利。著墨於兩位看似有傳承關係的詩人,將華人世界的兩岸三地用詩歌歸結在一起,像只為了說明:文化互相影響震蕩,同一個種子卻不一定要有同一個結果。所有的穿幫和粗糙都是如此真實而日常的,瑣碎的歡笑與瑣碎的失意,感覺許鞍華第一次拍出那些超現實的東西。可能是年度十佳。

18分钟前
  • 匣中猫
  • 力荐

黄灿然那部分还可以吧

19分钟前
  • 追风人丶
  • 较差

许鞍华对香港诗歌的个人情感,或许想以“诗”为拍摄对象,但难度很高,最后的部分才显露出电影拍摄文学时文学本体的主体感。选择几位诗人进入他们的私人生活,一起读诗讲诗谈诗,镜头再现诗,港人对港的情怀融入诗歌的历史和现实,凝结到诗之于个人意义里。

20分钟前
  • Kiyoko
  • 还行

莫让诗歌退变为失语的自由,连生活的真实都无法描摹,何以承载囚笼的重量,和初心的寄托,不止关于疫情,不止关于香港。

2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对男性诗人这个群体一向有较大偏见,一看果真如此

27分钟前
  • 芜塘子
  • 较差

當初沒看院線就是因為很討厭廖偉棠,今天要給差評仍是因為很討厭廖偉棠。然而其他部分又實在喜歡,所以先不給一星了。不過我喜不喜歡誰不重要,Ann Hui喜歡就好,既然這就是他最想拍嘅嘢。

31分钟前
  • 榴槤乜乜乜
  • 较差

#HKIFF 基本就是黄灿然和廖伟棠,其他诗人一笔带过。好在这两位都还挺有意思,一个经济流亡到深圳,一个到台湾积极教书,都以离开香港的方式书写香港。还有一些不得不离开香港的人,许鞍华也隐约带到,真的有心了。

34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hkiff 文化中心:确实比贾樟柯高出不少。在讨论香港现代诗的流变中体现出导演极强的文学功底。全片饱含着对作为诗歌土壤的广东话和香港文化的深深眷恋。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拍摄更延伸出了和不同的地域背景所产生的有机互动,其中不少段落更是点出了当下香港创作者们的隐忧,穿帮镜头也仿佛是在回应“尊重生活”和“沉默”的议题,更不要说弥漫全片的疫情封控背景。非常棒的文学纪录片,同时也是很有意味的时代影像。

37分钟前
  • Dancla
  • 力荐

很喜欢开头的浮光掠影,不慌不忙将香港的诗歌/诗人融入这座城市,而后就则变得过于具体,甚至要用更为具体的影像作为念诗的想象,却也难从中品得几分甘霖,只有暗戳戳地表达着那不知如何言语的沉默:33年前的动荡,皇家码头的示威,入监狱的青年,何处才能真正听见他们的声音。

38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只有经历过苦难,才懂得怎么安慰别人…诗人就是这样的存在吧

40分钟前
  • Alvin100
  • 推荐

@BC “我是经济流亡到深圳“,“我也很难真正很有底气地说出我爱香港“。这两句话就是本人的真实写照。失敬失敬,本电影远超预期。实话实说,从来不看文学和纯艺术展的本人虽然不属于强文青强出世人群,但是确实也不能完全入世,因此本人确实是冲着看一群出世的人如何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思辨和苦苦挣扎去的,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共鸣。但是没想到大家实际上活得更加通透,对生活和出世入世的矛盾的理解程度以及应对方式都十分成熟,文学则是他们表达对生活深刻认识的载体。/后面30多分钟则是对自己一贯认知的一次深刻洗涤,很佩服主讲者的知识结构和表达能力。

42分钟前
  • 苍海王子
  • 力荐

拍得挺无聊的,但一直对辛波斯卡的那句“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念念不忘,至少我们还有诗

46分钟前
  • 国境以南
  • 还行

这个片子是Ann看完海水变蓝以后突然说起想要拍的(比海水变蓝好看多啦),行动力之快执行力之强真是让人佩服。最后呈现的效果比预期好很多,Ann的出镜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49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能为香港诗文拍纪录片,这个行为是能感受到许鞍华对诗的情感的,但作为纪录片感觉拍得就一般了。第一部分诗人好友聚会比较有信息量,后两个部分占大头的反倒闲聊更多,启发性不足,都表达同一个问题,生活窘迫不得不为生计放弃一些理想,涉及两岸三地有意无意把政治也带上了。可能还是太过于私人,感觉对诗,香港诗这个主题阐述不够完整,更像是看许鞍华和朋友闲谈。开头对粤语写诗与普通话写诗不同的地方倒是挺感兴趣,但没发散有点可惜。

53分钟前
  • HatcherZ
  • 还行

#HKIFF47# 不枉我一路狂奔还憋了泡尿看这100分钟。哪怕对香港新诗和文学不太了解也能看的津津有味心有戚戚。只能说幸好还有Ann在记录。讲过的话为什么还要讲?如果没有用的话还要继续讲吗?印象最深的是那句:(sorry只记得大意了)最近过的还行,除了活着,没有其他耻辱。

5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