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很适合用来自我反思。
我想我对迪金森是“敬畏”的,敬的是她高尚的灵魂,畏的是她充满肃穆性的庄严而单调的生活,也许只有这样高贵的品质才能写出那些触及灵魂的诗歌。
只是我想迪金森其人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的应是她那孤傲的骨骼而不是带有体温的血肉,而她的诗歌虽然没有读很多,也应该大多是透着凉气而使人自省的。
我敬畏她,且出于所学专业的缘故或许曾经还很向往成为她,但现在看来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让我觉得很可怖,圣人是属于上帝的,他们散落在人间又怎会快乐,因此他们大多苛求而又刻薄。
或许就像电影里演的,知识分子有时候说起话来难免带几分刻薄,但这种“刻薄”是不是最好保持在与密友间絮叨悄悄话以内比较好,而不是用来在严肃的场合与别人进行直白了当的针锋相对呢?
很喜欢巴芬小姐说的那句“be outwardly docile, but in your heart, you can be as revolutionary as you like”,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后伊甸园”中的人,傲骨虽然不能丢,但也要有血肉、有温度。
非常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影片冗长无趣,一个终其一生尖酸刻薄的老女人孤独至死便是绝大多数人感受到的全篇主旨。
若是五六年前未曾入世的我,估计也会这么觉得。
然而这部影片于如今的我,更多是渐入佳境的感慨。
如果起初只是于格格不入中来抗争,那后来更多是与所谓“俗世”争锋相对,不肯退让半步城池,直至斗争的对象变为形容枯槁一点也不美丽的自己。
对自己的严苛半是自命不凡,半是固步自封,最终也将自己变得浑身利刺,在他人眼中如同怪物。
幸好在这么大的房间中,还有一个人能将你的心看清——她带着最骄傲的面容,最接近未曾看向你的神明。
曾经艾米莉的《我为美而死》与瓦特兰德的《生与死》是我心中长久的慰藉,在这个社会禹禹独行之中,我也同样能体会到作为女性发声的困难——更可怕的是,那是从小就有而从未离开的。
若是我曾经偏激,那是我年纪尚轻,若是我终于选择性沉默,那便是我终于学会无声的抗争,卑微地屈服。
我做不到像艾米莉那样,学会在空白中造一艘船,在宁静中放弃自己的所有。
可我又记得她说三点过的夜里最为宁静,说出“宁静”的面容却如火炬般炽热癫狂。
这样的宁静,我巴不得它再长一些,再安静一些。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本片是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传记电影,展现了传奇诗人的传奇一生。
她的才华、固执、虔诚、矛盾、热情尽在特伦斯戴维斯流畅的镜头和平缓的节奏下完美的诠释出来。
既安静又激情,尽管一天写一首诗,但却只输出一小部分发表她的一生。
从懵懂无知,到成为一位传奇诗人,她的一生平淡而又富有激情,她的生活是安静的尊严。
正是如此,成就了她的一生。
而这也是许多人的倒影,平淡而又伟大,辛西娅尼克松完美的演绎并诠释了这伟大的诗人。
这部影片平淡的介绍了诗人艾米莉的一生,作品依旧按照导演一贯的作品风格,很形象的描述,细致的描写,很平淡但是很令人感动,有非常的舒缓方面,让人感觉到很舒心,很平缓的度过。
主人的诗句贯穿在剧情各个地方,给人深刻印象,让人感觉在诗情画意中体验,主人公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形象深入人心,充满独特的形象,清淡,优雅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可以让人感觉到很舒服而且使人的内心具有不同的体验。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情高亢的节奏,有的只是如细水长流般的宁静。
平静地叙述了诗人艾米丽的一生,从诞生后的牙牙学语,到晚年的沧桑迟暮,本片的基调就同她的人生一般宁静。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片宁静地让人感觉无聊,艾米丽对自由的向往,对世俗的不屈,都是本片的看点。
而结尾的诗句正体现出狄金森独有的生死观。
《宁静的热情》:美国女诗人传记电影。
老实说我是分三次才看完的。
对白都是诗句,刚开始觉得太文艺了,太作了,唯一可取是摄影。
第二次觉得艾米丽有时太不可爱;读诗就好了,没必要看诗人的传记。
第三次,她被病痛折磨、父母离去;仍然创作诗歌。
Father believed; Mother loved。
“Why the world has become so ugly?"这句台词让人唏嘘不已。
这时候每句诗词有了新的深度。
还是值得一看的影片。
宣传海报很像《简爱》,《简爱》还真是女诗人的喜爱。
独立、有才的诗人,她的诗歌值得时不时读读。
诗歌需要想象,电影是视觉艺术,她的花园真漂亮,像她诗歌描写那样。
影片《宁静的热情》展现了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事关儿时文学偶像,不得不看,然而这部影片完成得并不好。
片中,狄金森小姐至洁、安详的文学生命,仿佛只是为了对抗那含糊不清的“父权”和“基督教文明”。
一、基于清教徒文化的艾米莉·狄金森的家族、生平和感情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出生在位于麻萨诸塞州西部的安默斯特的农庄中,一个声望很高但并不富裕的家庭。
两百年前,在清教徒大迁移中,狄金森家族就来到日后使他们兴旺发达的新大陆。
清教徒,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会内保有罗马公教会仪式的改革派新教徒。
1630年,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会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一群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建立马萨诸塞海湾清教徒社区。
1640年,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波士顿成为他们的宗教中心。
狄金森的先祖,即是这群手握《圣经》和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来美的清教徒中的一员,可以说美国的昔日和今朝都与这群人和他们的信仰息息相关。
弄清楚狄金森所处的文化和信仰环境,对于理解其人其诗是特别重要的。
狄金森的童年和青少年接受了全备、良好的清教徒的教育。
这种教育以“强制阅读”为特色。
改革派新教徒打破了罗马公教会中读写被神职人员垄断的现象,而把阅读和释经权以家庭为单位交到每一个公民手上,由家庭妇女负责辅导儿童阅读。
1648年修订的马萨诸塞州法和1650年康涅狄格州法案都强调:“如果不给儿童进行启蒙阅读教育,长大后会变得野蛮”请注意“野蛮”这个词。
1630年,当约翰·温思罗普驾船前往北美新大陆时,他告诫同船乘客,北美应该是一个山巅之城,一个为世界其他地方树立榜样和示范的纯粹的基督徒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殖民地领袖会教育所有的清教徒。
这些自视为国际社会一部分的人们,或是来自牛津大学,或是来自剑桥大学,他们的学识普遍高于当时欧洲的整体水平。
仅六年后,殖民地的领导人就创办了哈佛大学。
《宁静的热情》对狄金森的感情生活和家庭关系着墨较多,但都是基于一种现代眼光的批判,而不是忠于时代的理解。
无论是狄金森对嫂子苏珊·亨廷顿·吉尔伯特的姊妹情谊,还是对塞缪尔·鲍尔斯克制的感情,还是对洛德法官的拒绝,都不是像影片所暗示的那样,是从所谓“女权主义”的视角出发的。
1884年,艾米莉写过一首以新娘自居而语涉“拥有”和“被拥有”的不寻常的诗“Circumference thou Bride of Awe(《敬畏的新娘在你身边》)”,她以古诗的形式表达了对成为“你”的新娘,拥有“你”并且爱“你”的渴望,如果不熟悉基督教和《圣经》,这首诗就会被误读为写给某个具体人物的情诗。
但并非如此。
在新约圣经中,救赎主和信徒的关系常被比喻作新郎和新娘的关系,人对神产生的这种“宗教感情”,是敬畏的互相拥有,人拥有主的身体,主拥有人的信心。
狄金森与片中出现的几位人物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友谊。
清教徒的婚姻观不是去寻找一位你目前可以充满激情去爱的人,而是去寻找一位你可以稳定地去爱、当作一生最好的朋友的人,然后靠着上帝的帮助去这样行。
狄金森的隐居常为人所乐道,然而这种隐居的背后,是沙漠教父式的归隐和寻求。
与现今的文化观念不同,“老姑娘”在彼时清教徒社会并非是古怪、令人恶嫌、举止异常的代名词,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章26节说“据我看来,人不如守素安常才好……没有出嫁的,是为主的事挂虑……这样看来,叫自己的女儿出嫁是好,不叫她出嫁更是好……若常守节更有福气。
”直接指出,不嫁和嫁在道德伦常上面毫无高下之分,甚至不嫁“更好”。
因此,我们便不能从现今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狄金森的隐居和独身。
二、福音诗歌与加尔文主义影片对于狄金森的创作有一定的表达,但主要还是基于她“格格不入的宗教观”和外界引起的矛盾和需要被压抑的热情。
事实上这与我自己阅读狄金森诗歌的感受都很不一样。
狄金森是俏皮的,质朴的,她的诗采用一般教会赞美诗的格律,其中很多诗是关于全心领悟基督耶稣的教诲,实际上,很多是写给基督的。
她强调了福音书的当代内容并进行了重造,通常是用“风趣的语言和美国的口语”。
学者多罗西奥博发现“贯穿于基督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对耶稣生活的敬仰,他还认为狄金森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她与霍普金斯、埃利奥特、奥登相提并论,排入“奉献于基督教的传统诗人”行列。
在一首讲述诞生的诗中,她结合了愉快和风趣,重现了一个古老的主题:“上帝定是/一位易被驯服的绅士/在这么冷的天气,走了这么久的路/仅为几个人/通向伯利恒的路上/我和他都只是孩子/得到了提升/崎岖的一亿里程。
”的确,根据她与朋友的通信资料,狄金森未参与建制派教会的信仰宣言,做礼拜也只持续了几年的时间,但在当时这并不是信仰层面的特立独行,只是不同教派的理念差异。
她认为世界如此喧闹不安,她要远离开它,退避到用自己的灵魂建筑的小天地里。
在她的父亲律师事务所任职的青年律师本明杰·牛顿对她的学习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经常指导她应该读些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启发她认识和谐和完整的自然界蕴含的美。
牛顿还经常为她宣讲加尔文派的宗教思想,使她接受了加尔文派的内视思想以及关于天性美和世界冷酷的观念。
这些思想成了她生活的信条并后来形象地反映在她的全部诗作里。
这就必须要谈到加尔文主义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作为加尔文主义者的狄金森的祖先曾经使用加尔文的主张在新大陆建国立业,仅仅二百年时间,作为后代的诗人艾米丽却不是从浓厚的家族传统、而是从好友那里得知加尔文派的思想?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谜。
无论是约翰·温思罗普的“山巅之城”说,还是《五月花号公约》“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思来决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强权来决定管理。
”的政治自由理想,联系如今日渐平庸的美国执政党以及对“宗教宽容”欲盖弥彰的虚饰,我们看到基督教文明在这个大陆上由极盛转为极衰,与起初的建国理念不无关系。
迢迢远洋而来的国度热情,仿佛更多的是由于与旧教会分庭抗礼的激情,而非深思熟虑的韬光养晦。
激情是美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似乎起源于加尔文主义“行动的生活(active life)”说,但加尔文行动的生活,是在神主权之下积极地投入工作,并且勤勉善济,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此主题有精到阐述。
他认为加尔文推动了“自由劳动的理性”,即在圣灵指引下,人有劳动的责任和劳动的自由,并强调储蓄和簿账。
因而日内瓦拥有了世界银行。
然而出于分离派在教义冲突之下多多少少的情绪化和对“纯基督教国度”的炽烈向往,缔造了一种含有部分加尔文式“行动主义”和部分“激情主义”的美式政治理念,这在与狄金森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的惠特曼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与狄金森的隐居不同,惠特曼是入世的,而且极其“美国”,斗志昂扬,让人想起清晨的剃须泡沫。
由激情文化牵引着,美国向妄称的“上帝之国”不可一世地进发,以至于我们对美国的印象首先并不是狄金森的清教徒祖先,而是自由女神像。
在绝对的个人自由的文化中,激情只是积极的表象,宽容只是堕政的借口。
如今的美国,已经变成一个仅剩下“政治正确”的美国,所谓的基督教精神,徒剩维系国本与短暂历史的遮羞布。
在这样的景观下,是特别需要读狄金森的。
狄金森是静止的,如她擅长的园艺,然而静止并非是一种停滞;狄金森又是遁世的,她甚至没有固定委身的友伴,但她从不中断信件,在思想的层面,她的流动毫不亚于惠特曼式的汹涌的大洋。
美国的衰败显然不是始于21世纪,如果我们重新看待它的开始,就能发现相当多的蛛丝马迹,分离派挣脱了罗马公会的仪式,恐也将仪式背后所指的宗教含义一并忽视,这种忽视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无疑遭到痛击。
自治的自由,在人间的国度,永不可能实现。
三、默观生命的诗歌力量与“行动的生活(active life)”相对的,是“默观生命(contemplative life)”的属灵方式。
内视,是狄金森诗歌的精髓。
影片用一处阁楼的布景、狭窄透过的光线、以及禁欲色彩的衣着等等表现出狄金森的隐居和文艺态度。
但观者从中这些意象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压抑。
是的,狄金森的诗歌意象,比如“死亡”“永恒”“禁锢”,是压抑的,但我们仍然要从基督教的背景来看待。
狄金森在退隐的生活中,创造了一个国度。
国度是极其重要的,它代表一种政治,而非维系生存和精神欢愉的浅薄需要。
现代人的国度以“可御敌的国防”“可匡道德的法制”和“生产与再生产”为主要元素。
工业化国家是现代国家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框架中,公民的劳动与纳税、军队的调动和维持内部秩序成为可能。
这样的框架,绝大多数国家都做到了。
然而不管在何种文化背景下,国度所代表的含义,还是要超过这些。
首先,任何一个国度建立,都需要有首都,有祭坛,有凯旋门,有纪念塔。
这与生产劳动和秩序无关,它关涉的是人类需要在政治层面礼赞和崇敬最高权威的原始本能,因而就连无神论国家都必须有这些仿佛是毫无用处的“花瓶”的仪式,这是宗教性的;其次是集体使命。
在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宣称纯粹为生计的劳动为集体使命,不,能被官方称作使命的,永远都关涉精神和思想,譬如“伟大复兴”“光荣继承”“世纪接班人”……最后,还有经典。
而且经典必须是可阅读的,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而是成文的作品和理论专著,是史诗或者圣人言论合集。
国度的建立,让经典作品化为公民道德准则,在官方的语言、建筑的风格、教育的内容等方面呈现。
我们常听到所谓“文艺不为政治服务”,是不可能的。
因为政治是国度内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现代国家却常常忘记这后面的含义。
在狄金森内视的诗歌国度中,花园成为这个国度的实体,她以书信体写成的诗歌中屡屡提及的“阁下”“先生”“君”,是精神敬拜的对象;对疾病、垂死等意象的思考是国度中需要面对的使命;而她创造的诗歌语言、风格则为国度实现经典的创立。
相比政治自由派梦想要建立的那种“基督教国度”相比,狄金森的国度却更贴近基督教的精髓。
因为耶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从起初要建立地上天国的政治理念就是偏颇的,眼睛可见的国防、法制和生产力,都只是国度强大的外在标志。
其内在源自于敬拜、秩序、使命和圣言的传统,才是国度永恒的意义。
在狄金森的一首小诗中,她写道:“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房间里,一片沉寂/就像空气突然平静下来——/在风暴的间隙/注视我的眼睛——泪水已经流尽——/我的呼吸正渐渐变紧/等待最后的时刻——上帝在房间里/现身的时刻——降临/我已经分掉了——关于我的/所有可以分掉的/东西——然后我就看见了/一只苍蝇——/蓝色的——微妙起伏的嗡嗡声/在我——和光——之间/然后窗户关闭——然后/我眼前漆黑一片——”通过垂死者的眼睛,体会上帝如何在苍蝇嗡鸣的日常场景中平静而慈爱的临在,这种临在与死者所处的环境是否辉煌和特殊毫无关系。
狄金森邀请我们细听那恼人的声音和蓝色的细节,这是她内在国度的一个部分,在这种默观之中,我们得以进入她终极所求的永恒的国度体系,尽管她从未试图用任何实质的描述去呈现那是一种怎样的国度,她也只是虔诚、俏皮、实验性地好奇着。
狄金森终身热爱园艺。
影片对此鲜有表达。
将花朵凝固于纸张上的尝试,似是她退隐内视的生命风景。
英国导演Terence Davies拍摄的关于美国诗人Emily Dickinson的传记电影。
这部电影的镜头如油画般的质感,对称而平稳的构图,但是生硬造作的人物对白,夸张失真的表演,平铺直叙的故事情节,所有角色就像木偶道具。。。
因为Emily Dickinson,我才强忍着哈欠与口水看下去。
幸好最后一幕情节救了这部电影,Emily身患疾病,卧床不起,她临终前的那段画面,音乐与诗歌的配合,完美演绎了她作品中一贯的关于生命,死亡和永恒的主题和意蕴。
传记电影不好拍,平铺直叙很乏味,宜拍小拍深,像一个短篇小说那样最好。
以前就喜欢看电影,这种看,恐怕连“欣赏”都说不上,只是当一名普通的观众。
只关注情节,不管新旧,不管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不管场景,不管摄影技巧,不管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
只是在看一个好的故事。
看着看着,慢慢对演员的演技、导演的调度、光线的运用以及音乐的情绪也开始关注起来。
当然,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情节的需要。
一向认为,电影只是一种大众传媒,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不可能有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展示人生的广阔与复杂。
直到前几天,看了一部名为《宁静的热情》的片子,才些许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部电影讲的是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狄金森(1830-1886)一生都生活的美国东部的一个小镇上,她的生活平静而单调,如一潭静静的湖水,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偶尔泛起小小的涟漪。
而她的内心却如火一般的炽热。
她说:“我的生命中,诗歌是我的全部。
”很难想象,会有哪一个导演能够看中这种缺乏戏剧性的题材。
英国导演特伦斯·戴维斯接受了这一挑战。
为我们献上了这样一部美轮美奂的电影。
电影的叙述是不慌不忙的娓娓道来。
一点一点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整部电影贯穿了狄金森优美的诗句。
有一个场景,是诗人的父亲和弟弟的对话。
弟弟:要发生内战了。
父亲: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要被征兵了?
弟弟:应该是的。
父亲:你得待在这里。
弟弟:我的朋友都会出战,我不能一个人待在家。
父亲:我会出500美元找人代替你去。
弟弟:那么我的荣誉怎么办?
父亲:你的荣誉会安全地在我手中。
弟弟:那我的道德心怎么办?
父亲:如果你的道德心在你尽孝的时候能得到慰籍是再好不过了。
弟弟:对于那些即将死于战争中的人来说,尽孝只是懦弱。
父亲:没有孩子的年轻人会这样说。
弟弟:没有绅士会这样说。
父亲:奥斯丁,你是我唯一的儿子,我不能允许你去冒生命的危险。
弟弟:求你了,不要逼迫我留下。
父亲:你不能去,我不允许!
听完了这场对话,狄金森在诗里写道:“呐喊着去战斗固然勇敢,但是我知道与内心苦恼的骑兵搏斗更加英勇。
胜了,不会有国人看见;败了,也无人察觉。
那些垂死的眼睛,不会有人带着爱国的热忱来凝视。
”狄金森就是这样不断的审视和拷问自己的心灵。
这种审视伴随了她的整个生命。
狄金森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中。
按照通常的概念,为富不仁是她们这样的阶层中必然的选择。
可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并不是如此。
他们没有争权夺利、爱财如命的贪欲,甚至也没有兼济天下的雄心。
物质的富足让这样的一群人有了探索精神世界的可能。
他们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狄金森征得家人的同意后,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便进入到自己的诗歌世界中,读诗、写诗。
屋内是昏暗的,唯有那盏煤油灯摇曳的灯光照亮她的脸庞,照亮书桌前那小小的空间。
似乎她就是那盏灯,弱小,却顽强的燃烧着,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宁静。
回到影片外的现实中。
有多少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争名逐利,赤膊厮杀。
在志得意满或筋疲力尽之后才发现,他们却丢失了自己的本性。
这样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
每当至此,我们都不禁会怀念阿默斯特小镇那盏煤油灯。
整个影片波澜不惊,平淡无奇。
然而在看完之后,我还想去看第二遍。
本人评分:7.5
本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情高亢的节奏,有的只是如细水长流般的宁静。
平静地叙述了诗人艾米丽的一生,从诞生后的牙牙学语,到晚年的沧桑迟暮,本片的基调就同她的人生一般宁静。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片宁静地让人感觉无聊,艾米丽对自由的向往,对世俗的不屈,都是本片的看点,作为一个女性,她不甘于相夫教子的无为生活,而是选择做一个诗人,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诗来诠释生活。
艾米丽可谓是女性的代表,而本片更可谓是女性传记中的佳作。
影片展现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便是老师让即将毕业的女学生在“上帝”和自我之间做选择,和所有的同学不同,艾米莉独自选择了自己,同时也选择了孤独,她像一个与世俗抗争的斗士,锋芒毕露:“我根本就没有被唤醒,又怎么去忏悔呢?
”一出场就预示着她此生的叛逆与独立。
艾米莉的父亲是镇上最权威的律师,姑妈是一位诗人,但无论是在剧院听音乐会还是在家里谈论诗歌,艾米莉都没有附和长辈的观点。
她由衷地赞赏歌剧女演员的艺术天赋,与父亲和姑妈就女人在舞台上的表现激烈争论;与姑妈讨论诗歌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艺术主张;面对编辑的偏见“恐怕女人无法创造出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时,她还击“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弥尔顿”,显然是编辑被米尔顿建立了审美标准,缺乏自我鉴赏的能力;她拒绝编辑修改她的文稿,哪怕是标点符号。
艾米莉与家人一起到教堂祈福,家里所有的人都被牧师要求跪下祈祷,唯独她拒绝下跪,她顶着牧师的威严与父亲的谴责的目光维护着自己的自主性:“我的灵魂属于我自己”,她对牧师说,如果必须要下地狱她可以忍耐,既然有上帝,她宁愿坐着请求上帝原谅她的不虔诚。
父亲对她的失礼生气,她反抗道:“不会因为强迫而虔诚。
我知道你的精神支柱更加完全,我看起来有些顽强反抗,但是我的灵魂是属于我自己的。
”而父亲强调:“你的灵魂属于上帝,你这是在忽视危险。
”
艾米莉拒绝再次去教堂:“上帝知道我在想什么?
他不需要我坐在长椅上提醒他。
”父亲提醒她:“我希望你的言语听起来不要那么轻率,你的灵魂并不是轻率的。
”艾米莉明确地回答:“是的,爸爸,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小心地守护着自己的自主性。
”
艾米莉本来就桀骜不驯,在遇到了一个“不怕死亡但害怕天堂”的女孩魏若琳·布范后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自主性。
容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布范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拒绝去教会,她说教会历史就像天堂一样无聊。
“她认为去教堂的人是“可怜的被拷问的灵魂”。
和艾米莉一样,布范认为所有的女人和男人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艾米莉和布范都不能容忍男人的肤浅,更看不起男人在独立的女人面前为自己的愚蠢护短:“肤浅的东西总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如果这是故意的话就有一些虚伪了,我们可能有些肤浅但并不愚蠢。
”“男人无所畏惧,他们可以上战场,但却害怕女人受教育并不能习惯她的独立性。
”男人更愿意接受一个顺从的甚至无知的女人;而女人则很难接受男人的无知和肤浅,当布范发现她的舞伴没有听说过《呼啸山庄》时,她声讨一部他没有看过的作品,就像去罪恶之地和罪恶之都一样令人失望,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不是费城,他变得沉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亵渎”。
趋炎附势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巨大的牵引力也是对生命巨大的破坏力,可悲的是很多人对自己盲目的随波逐流浑然不觉。
就像电影一开始那些站在“需要救赎”一边的女孩那一双双茫然的眼睛一样,与其说是她们在做选择,还不如说她们在做服从。
一旦信仰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内心的自觉,人们就会为了利益或某种目的去祈祷。
布范说:“有人告诉我,我应该为自己的罪孽忏悔,不然我将被恶魔追赶。
”她当时反问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公交车站吗?
”她形容对方的反应“突然安静下来,就像在纪念杯前忍耐一样,震惊却装聋作哑。
”艾米莉认为能够拯救自己灵魂的人不是上帝而是自己,是知识构建的独立思想,那些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都是失落的灵魂:“对于那些失落的灵魂来说是没有明天的,对于失落的灵魂来说今天就已经足够了。
”
她曾经对沃兹沃思先生说:“当没有人想要你所付出的东西是你很容易就恬淡寡欲了,而且我想子孙后代都是这样的,但子孙后代就和上帝一样不自由。
这是一种苦难,除非,死后名声只对那些活着的时候不值得被铭记的人所用,而且一直被成功所折磨。
”但她自己希望是那个死后值得铭记的,因为她的灵魂没有失落。
战争爆发了,艾米莉的弟弟奥斯丁为上前线的事情与父亲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父亲不允许自己的唯一的儿子上战场,而奥斯丁却不想逃避一个男人和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终奥斯丁还是屈从了父亲的权威。
那场战争死了10万多人,其中葛底斯堡伤亡人数51112,斯伯奇尔维尼亚31086,安蒂特姆河23134。
那是一个男人战死疆场才光荣的年代,但在艾米莉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如何受到外界的嘉奖,而是内在的良知,每个忠于自己生命自主性的个体的都是胜利者。
为了表面上的荣耀而战,不如内心搏斗的“骑兵”更加英勇,她赞美那些为内心的自由战斗的灵魂。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艾米莉孤独地守护着她的自主性,她同僚一个个离她而去。
她含着眼泪看见曾经拒绝世俗的好朋友布范在“适当的时候”因为“事实和经验”走进了婚姻。
布范为自己的妥协找到了理由:“过于严肃的生活就像通向毁灭的最短路程。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那么我会排斥这个世界,不会履行那个诺言,那么你就是在犯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否认你精神上需求的东西。
”而且提醒艾米莉,如果不服从于事实和经验,应该对自身的美德更加小心谨慎。
她也看到了艾米莉的“缺点”,并提醒她不要抵制自己的缺点,而艾米莉认为所谓“美德”只是用来伪装自己的缺点。
艾米莉以为她终于遇见了懂她的人,因为听一次演讲她爱上了沃兹沃思,他理解她的诗,她也曾触及到他炙烈的目光,并且深信自己比他呆滞傲慢的太太更接近他的灵魂,但他欣赏她的诗却没有接受她的爱情。
因为,他表面的慷慨激扬的演讲并不能脱离真实的世界,他的心灵依然遵从于秩序,爱情也必然让位于伦理。
更可怕的是,他的弟弟奥斯丁居然背叛贤惠的妻子与布范偷情,而且坦诚自己不能允许妻子出轨,认为这自己崇拜一个有思想的人和感情出轨是两回事,这让艾米莉非常失望,在她看来身边最近的人面对现实的种种妥协是对她或者说是灵魂自主性的背叛。
奥斯丁与艾米莉产生了对抗,他刺激她说:你看过斯普林菲尔德共和党这本书吗?
鲍尔斯先生写的,他出版过一些你的诗,我想就是你爱慕的人,而且他还结婚了。
他说鲍尔斯渴求读者们的同情心却没有展现出他本身的主题,应该是文学中的悲剧了,作者都是女人,也许是有天赋的女人吧,充满了想法、感情和幻想,但却贫乏孤独而且沮丧,这种苦难都不太健康,这也许到最后会成为珍贵的训导,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得阴沉、枯萎和扭曲,通过模糊不清的眼泪来看清事物确实很难,这种梗概和诗歌……,“他甚至说她“你就像你的诗歌一样丑陋。
”
电影到最后,不仅是弟弟背叛了她,而且一向最呵护她、疼爱她的妹妹温妮也劝她不要太苛求,她跟艾米莉说布范出轨是因为先生得了性病,认为“你猛烈的抨击是对这件事的生气,这样生气我认识这是你对这个世界的一种防御。
”艾米莉说降低标准是对一切恶行的借口。
而温妮说:“保持一个高标准是你无法容忍时最后的避难所。
我们只是凡人,不要这样嘲笑我们。
”艾米莉终于承认她也变成了自己惧怕的东西,她对温妮说:“你没错,我希望我也有你这样温柔的心,谴责奥斯丁是因为我有同样失败的感觉,我们变成了我们惧怕的东西,而我也非常痛苦。
”而在在艾米莉骄傲的内心里,她无法忍受“为什么世界变得这样丑陋?
”
《宁静的热情》(2016)一部关于美国传奇女诗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的传记电影。
看过这样的电影,再想起之前看过的《掬水月在手》,只觉得脸一阵阵发烫。
为什么,《宁静的热情》拍得就像狄金森的诗一样美好充满艺术气息,而《掬水月在手》徒有其名,拍得狗屎一般(说是狗屎已然也是太客气了。
)虽然没吃过狗屎,但是踩上狗屎的感觉也是令人作呕。
如果不是足够安静的观赏《宁静的热情》,大概会觉得太过无聊,整部影片都在展示艾米莉的叛逆与愤怒,以及她的道德批判与精神洁癖。
影片从艾米莉对别人让她皈依上帝的叛逆中开始,用每首诗的创作背景拼凑出她或许快乐却不幸福的一生。
可怜的艾米莉啊,她叛逆不顺从,保持着灵魂的独立,可是又无法规避作为人的弱点,她终其一生也都在不屑中追求普世的认同与赞赏与爱!
只是她不知道,大部分世人本就无趣,那些恶意的揣测和冒犯的评价不过是平庸之辈的妒忌。
写在最后:信仰这个东西,你自己信就行了,千万不要试图去说服别人信仰你的信仰。
因为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精病!
受过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任何人的想法和态度持包容与理解的姿态:我不认同你,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quitedull…
宁静是Emily在人生大部分时期的深居简出更是对生死独特的领悟,也是她清晨做诗时周遭的安静。热情却是她对自由,女性,道德和信仰有着自己独到而又诚挚的理解。穿插着的诗篇搭配着细致的处理,让人对Emily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五颗星全部送给生涯以来最佳发挥的Cynthia。
如果能做到人物隐后,诗作里的音节与风景来串起一生就够了。片尾真是败笔,她喘的像只风箱,以及对他人的咆哮情绪化,谁要看这种写实,她是最该写意的一个。
影20196:台词文韵!戏剧哲学诗性的聊天比《爱玛》里面无聊的聚会欢喜得多。英伦味,幽默处处!照相镜头的推进同步时间的流逝,比文字交待高级。提及乔治·艾略特和斯多葛派。格调高!反盲目顺从斥责哥哥不忠的战斗有力!
喜欢几个女孩之间聊天时尖锐又幽默的感觉
无聊到爆
演员很棒,画面很嗲,内心对灵魂信仰的坚持很珍贵。全程诗歌朗诵有点接受无能。
太喜欢这个标题,表演也极具张力
6.0 无法称得上是诗电影,不过仍是够格的“文本—情境”嵌合的影像。Davis大概认为诗歌的创作没那么超脱反而是诗人经验在具体情境中的诚实流露,所以片中的诗句并不脱开情境呈现,而是多数时候取代配乐的位置(只有在遭遇Emily具有转折意义的经历时,诗句才插入配乐)——情境产生诗歌,诗歌同时托举情境。
刚看完《萨米之血》再看这个,看了片头没几分钟,就受不了了。除了舞美,其余都做作有余。如果所有的诗人都如此矫情,相信世上就没有那么多伟大的文学了。幸好这只是本片导演的审美
艾米丽·迪金森
穿插其中的诗歌都很合适。
这电影就验证了老姑娘的生平拍出来是多么无趣。不好意思,因为我能理解的,我也是这种人,把什么都看得太严肃就是这样。看看女主那个玩世不恭的好朋友吧,她看得开,过得也开心。很开心能看到lizzy,还是那么的让人舒服。
奇怪的文学女青年。她的朋友很有趣。看完忽然觉得她好可怜啊,活着的时候也没能出名
念诗不是不行 但请别一直念理解一首诗需要的时间并不短 如何在她的人生中插入繁多的诗篇并使观者理解 对电影编导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量 显然 这部电影并不能将Emily的诗融入这两个小时中 有些场景表现得过慢 有些场景表现得过急 使诗歌朗诵更像是一种和画面并行而非统一的表现形式 让人需要带着两个脑子去看戏 不推荐
台词精彩到每一句都想记下来
海报真的超有意境
看不下去
色调真棒
每个画面都很美~女主很作,作得很得欢心,思想也很前卫。不知为何,在她身上总会发现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