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我决定不填“很差”和“这片子让我睡着了”,毕竟它也不是很差,只是很不适合我而已,整部片子就是两条线进行,一条是现在,一条是回忆,这让我想起以前通常看到睡着的《记忆碎片》,而《记忆碎片》可是非常多人称赞的,我却认为它浪费了我4个小时的时间(2小时下载,2小时观看)这部片子只是在探讨,纯探讨,所以如果想要娱乐效果的人还是别看了,但如果你喜欢探究各种社会道理,那或许可以看一看
8.5分。
剧情跌宕起伏。
阿尔·帕西诺个人风格减弱,魅力增强。
做错了事,遗忘,别人却未甘心,把一切逼到绝路。
到最后,那个人甘心了,但错和对有什么意义呢?
嗯?
我们就在所谓错对的较量中渐渐失去了珍惜的一切。
在不断闪回中,我们拼凑出怀特和维尼的童年,为之后的误解埋下伏笔,于是发现幕后人之时难免惊呼,却发现另有其人,又发现再次另有其人,最后发现是她。
女记者布里吉斯对怀特说的那句:"知道什么是垃圾狗崽吗?
就是警察的崽子。
你?
你看着不像谁的崽子,可我知道你是那个老警察的搭档的崽子。
"无疑是点题了。
但我们相信怀特是正义的,我们跟着怀特一同回忆,一同抓心挠肝的折磨自己,终于等到他做出正确抉择。
可是维尼死了。
剧情片总是这样,难以移开视线,同时还发自肺腑的想喊“该死的世界”。
没错,我们从未想过伤害珍惜之人,都是"他们"。
哪知最后竟成帮凶,世间之事如此可笑。
可那是电影,现实中我们能不分远近一律客观对待吗?
不太可能。
看来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个诺大的谎言,却仍选择为它效忠,难说对错。
我还以为是另一部《布鲁克林警察》,略有不同,《无人之子》更多表达是一个人的矛盾和抉择。
继布鲁克林区之后,皇后区也沦陷了......Fadeoc KhaosNov.17th,2011
Vicky的行为有什么目的?
她自己说目的无意伤害Milk,Al Pacino招她了惹她了?
在那栋楼的生存环境我相信有很多值得有正义感的Vicky去维护世界和平,比起要保护杀死两个杂碎小Milk,Al Pacino就这么让她紧追不放了。
Vicky根本就是看不得Milk现在的美好生活,奔着毁灭他去的。
当他从书房走出来的时候,内心充斥了多少矛盾与辛酸,我们不得而知。
这不片子让人们在法律和正义,以及情感之间做出选择。
我不想评价太多,只是想,这个社会并不存在绝对的正义。
因为维护绝对的正义是建立在绝对的公平之上。
可是社会可能绝对公平吗?
好像贝尔的机械师,做了错事一定会受到谴责。
帕爷爷客串了一把,他明亮的眼睛还是他,虽然他很老了。
利奥塔刚看完他一个街头之王,这里面表现没那个好。
塔图姆我一直觉得没有什么特点,不像吉伦哈尔的帅。
童年时候失守杀死了两人,以为长大了就可以淡忘,但是一通莫名的电话打到家里,他试图找到童年的玩伴,证明他没有说谎。
摩根最开始时看他和威利斯爷爷的拍档侦探,绝对的喜剧范儿,没想到他拍正剧也很不错的。
其实呢,做错了事情,终究会活在阴影中。
朋友的被杀,更于伤感。
于是,终生的感情要埋在心底,更多的爱要献给女儿。
不同于大商业电影,完全在主角的儿时犯罪和现在的影响进行平行蒙太奇,重要的是看儿时的过错对现在的影响并如何去解决存留的问题,这是美国电影人不太碰触的一个问题。
看得过程中,和你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调子比较慢,所以你需要静下心来品读
此片主题可以从伦理学范畴理解,即功利主义和绝对道德观念两种伦理学标准,究竟哪个才是道德决策的真正标准?
影片中以功利主义为标准的道德选择:Al Pacino不愿为了根本无人会在乎的,死了反而会大快人心的2 Pieces of Shit毁了小Milk的一生,故直接结案,不予追究(当然还有其与Milk父亲的特殊关系在其中,这点也对做出道德决策有极大影响)。
结果大家相安无事,Milk子承父业为警察,成家立业,还算有出息。
影片中以绝对道德观念为标准的道德选择:Vicky,即片尾出现的写信者,认为维护社会正义的警察居然曾犯下两桩谋杀案,这在绝对道德观念上是无法允许的。
她的良心禁不住谴责,故试图将真相大白于天下。
结果差点毁了一个本性善良、只是被迫且无意犯下凶案的警察之一生;并实际上造成了3个无辜者之死;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成功揭穿,那么警察在人们心中的信誉将荡然无存,进而造成极大的社会混乱。
本来出于天理良心做出的道德决策,反而却成了极为不道德之事实。
故道德和非道德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道德之选择,因为对立的两方面总是共存的。
比如"电车难题"较好地说明了这点,无论不拉拉杆压5个,还是拉拉杆压1个,在绝对意义上讲都是不道德的。
但显然压5个比压1个更为不道德,这便是我们做道德决策时的真正标准。
影片中,警察曾犯下凶案当然是不道德的;但是如果试图揭穿真相,翻出无关紧要的陈年旧帐,为2个根本无人怜悯的杂碎毁掉一个善良警察的前途,则是更为不道德的行为。
编剧在此处更是多安排了几个死者说明第二种做法的更为不道德性。
注: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报社记者朱丽叶·比诺什的正义就是曝光社会黑暗面,让所有的黑暗都无所遁形,即使与警局为敌甚至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老警察阿尔·帕西诺的正义就是守护自己的家人,不能让两个无良混混毁了搭档的儿子。
新警察局长的正义就是维护警察的形象,包括已经退休的老教父和脾气火爆甚至是杀人凶手的手下,所有威胁到这一目的的人都是应该清除的。
小黑哥的正义就是保守朋友的秘密,哪怕在精神病院被人灌药几乎丧失理智,或者穷困潦倒时看到儿时伙伴出人头地,甚至被朋友误会猜忌以致丢掉性命,都不能让他违背诺言出卖朋友。
小黑妹的正义也许仅仅是因为看到无辜的哥哥生活中充满了不幸,而杀死两个人的查宁·塔图姆不仅逍遥法外,甚至完全不受儿时经历的影响,摆脱了贫民窟的生活当上警察并娶妻生女,因此替哥哥鸣不平。
只有查宁·塔图姆的思想比较复杂,从小时候杀人时的毫不手软,到面对老警察的故作镇定,再到被人发现时的紧张焦虑,以致对儿时朋友产生了猜疑甚至有杀人灭口的想法,好在最后不仅没有杀人还想放弃现在的生活去救朋友,让他还有一些人性的光辉。
本片确实体现了美片的思维,我们习惯了国内片子看头知尾的逻辑,看这个片子却会不明就里。
其实是一个白人小男孩生活在皇后区的混乱社区,打死两个混混,知道此事的是他的好友vinny,一个黑人小男孩,还有一个黑人小女孩,结果若干年后,白人小男孩当了警察,却被人检举当初的杀人案。
他的上司怕影响升迁,故意安排他去调查,希望他自己解决这个大麻烦,并且他的上司一直扮演那个威胁他的家人的角色,希望他把当初知道此事的黑人小男孩杀掉。
结果jonathan信任他的黑人朋友,迟迟不肯下手。
结果报社记者要发表报道,终于他的上司杀了这个报社记者,然后告诉他真相,让他远走高飞。
Jonathan知道他的上司为了职位要杀他的黑人朋友,就去解救。
结果是他的黑人朋友杀了他的上司然后跳楼自杀,并死之前说他没有检举他。
原来一直写信检举他的是那个当年的小女孩,这个黑人女孩痛恨的是白人警察,而不是仅仅Jonathan.最后小女孩认为她恨的白人警察局长死了,当初包庇小男孩的老警察也老了,终于放弃检举。
Jonathan终于自由了,可他的黑人男孩朋友也失去了。
要说片中死的5个人,2个小混混该死/女记者被局长谋杀死得冤/局长为了升迁,先威胁小男孩警察,希望他动手杀人,结果不得已亲自杀人反而被杀,也是恶有恶报,最可惜的当初的黑人小男孩,虽然患病,却为朋友坚守秘密,自尽证明了清白和忠诚。
事业小有成绩的警察Jonathan “Milk” White(查宁•塔图姆)自幼生长在贫民区,小时候因为受到胁迫曾经误杀过人,这个秘密只有他的朋友Vinnie(崔西•摩根)知道。
当时调查的警察(阿尔•帕西诺)把此事掩盖了下来。
时隔多年后,有人给警察、报社写信揭发当年的案件,局长命令Jonathan调查此事。
他开始怀疑自己幼时的小伙伴Vinnie,但是又不能确认。
此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种情绪直接威胁到了他的工作、生活和家庭。
知情的报社编辑被杀,这件事越来越迫在眉睫。
Jonathan私下调查,却遇到偷袭受伤。
此时,当年调查的老警察和局长出面,让Jonathan杀掉Vinnie,正在他犹豫不决之际Vinnie跳楼自尽,以证明自己的忠诚。
影片结尾,揭秘者原来另有其人。
本片的剧情虽然不算复杂,但却跌宕起伏,对于人物内心的敏感、痛苦、犹疑、猜忌刻画得细致到位。
不断的穿插、闪回在主体剧情中的,童年时光正好揭示了剧情,同时也为后来男主角对于朋友的猜忌、误解埋下伏笔。
没有能够帮助朋友走出困境,反而让他因为自己而丧生,男主角终生都要陷入痛苦的悔恨中。
阿尔•帕西诺的戏份不多,但是承上启下之笔。
虽然本片不长,可是观众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自私的人与人关系和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谎言,内心的恐慌,放不过自己,不放过别人。
实在莫名其妙
结局的帕西诺太戳中泪点了 特别像白夜行/嫌疑人x那种结局
到底讲得什么
有我最喜欢的两位明星在里面,可惜剧情太乱。
艾尔帕西诺老了,但魅力不减。 剧情不错,演员演技不怎么样,但不失为一部好片,值得一看。
拍的还不错 一个对自己犯错耿耿于怀的你我可以去看看
伦理片犯罪片,不惊人~有点可悲而矣,活到当了警察了,也还只是社会下层的状态略好一点,照样要为生存煎熬,做亏心事等等。主角从小就苦逼呆了,好不容易反抗一下就出了大事杀了人,此后一生都默默背着这个污点不能长舒一口气来做人。全不觉得表演不给力或叙事不好什么的,还是蛮对我口味的。
童年时期的黑白小孩演技可圈可点 人的秘密之所称为秘密就是除了你自己不能有另外的任何一个人知道;总有些人会盯着你的过错不放;其实主角不过是想过正常人的生活而已 那样的一个环境下错也不完全在他 维尼是值得敬佩的也是最惨的 黑妹的不甘不仅没能达到预想效果还带走哥哥 有时遗忘是必须的
禁不起推敲
这片子直到看完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下它,无任何亮点。
看到一半就受不了 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帕西诺的选片也太没水平了 这个片子也选?
可以给四星了。细细品味,信任,忠诚,正义这三者的讨论是片子要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正义,每个人都想让别人相信 却不愿意相信别人,都要求忠诚,自己是否做到了呢。。。。
把自己质押给了谎言
本片立意不错,可惜编剧能力有限。前半部分不错,后半部分就有些疲软了,就像最后混乱的场面有些hold不住了。塔图姆的表演还欠火候~
≪美国剧情片≫≪4星≫KL
深度。
节奏慢的绝对能让人睡着
本来片子就够无聊的,再配上一坨不知道谁做中文英文全都不对头的字幕。。。
'a man has to learn to llve with shit and 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