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这种怀旧感觉的电影好像很久没看到了,倒不是说布景和画面的怀旧,而是从故事到message到整体氛围上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及心里最安稳的部分的感觉。
这种中规中矩以点到为止的片子真的很难拍好,比起技术型,文本性和演员的诠释更重要,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种类似戏剧的形式,很容易拍的无聊或者preachy或者过度煽情,难怪现在很少人拍这种电影了,但一看到是Alexander Payne,又立刻觉得make sense了。
虽然设定在圣诞,但其实片子并没有那些圣诞节片子的阖家欢乐的特性,反而是比较冷色调和暗色的。
三个角色带着各自的伤,随着剧情慢慢unfold,chemistry也在变化,虽然character arch并不是那么令人意外的部分,但观众们会如此关心这些角色,以至于无法走开,我几乎想不到什么人会讨厌这样一部电影,即便不会把它作为最爱的电影之一。
看一个Ethane Hawke和Paul Giamatti的映后座谈就更喜欢这部电影里,真的是可以称为艺术品了。
在圣诞节当天开始看,却因为期末季复习计划连看完一部电影的闲暇都丧失,稍稍减轻重担后才想起这部被遗忘的仅看了三分之一的电影,拿出来又是分两部分看完,寂静的深夜里心里满是凛然。
我想这不能说是一部适合圣诞的电影吧。
仅仅是顶着圣诞的主题。
而旋律却出人意料得那么忧伤,从头到尾,短暂的温情散去背后都是冰天雪地的孤独。
关于留校,留在一个冰冷的雪岛上,在圣诞这样一个被赋予太多意义的时刻,这种“留”扩写大概是“留守”,再解读就是“遗弃”了,被动的遗弃。
三个主人公,年轻的Tully,负责的老师Hunham以及厨师Mary。
Tully被母亲以及她的新家庭,Mary被已去世的儿子柯蒂斯,Hunham呢,被谁遗弃而留守,可以说世界吗?
三个孤单的人在冰天雪地里用尖锐相互试探,最后却彼此融化,露出了微笑,有了牵手与拥抱。
在信任与人心之相拥中规则是不值一提的藩篱,Hunham先生带着他们去了波士顿,Mary 短暂与妹妹相聚,Tully与父亲短暂相聚,一触即离的脆弱而真挚的相聚。
反复出现而未出现的柯蒂斯。
我一直以为这种反复会是一个伏笔,一个黑人男孩,上进优秀,却因穷苦和肤色被这个世界残酷对待,但电影似乎真的只把这个名字当作一个悲伤命运的符号,没有铺展开来给他一段插叙详写,但侧面地,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反复无常的自我伤感,有时如同Tully讥刺的那样,有些令人反感的频繁地展露一副等待同情的姿态,但她在那首儿子最爱的old-school 音乐中,节日的欢庆气氛中,那样痛哭。
那种具象的痛苦出现了,又好像一切是应该被体谅的。
在电影前半段,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Hunham 先生对这群漂亮的白人男孩说的,大意是他们是社会中的幸运儿,尽管活得很乐色也依然将进入不错的大学。
社会等级是存在的,如同电影里借Hunham先生告诫的要了解自身就要回顾历史一样,社会分层是历史性的留存,而阶级的分层至少还有流动作为希望,肤色,种族,这种上帝给予的,几乎是命运的烙印,放在如今仍然是那么叫人难过,因绝望而难过。
资本主义下出生的大多数如天使般的白人小孩,拥有的命运的高度与质量往往是被仰望的。
而这种不同温的幸福,被无知地呈现出来,往往又是那么残忍,可这残忍的不平等能被抹平吗,美国冠冕堂皇做了那么多努力,但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人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的黑白分明,还有至今仍拉着黄包车的黄种人。
但至少某种幸运应该被当事人获知,这种意识虽是徒劳但又那么重要,并非仅仅是让这群幸运的混蛋感到知足,也是一种对旁观的不幸者的温柔吧,我想。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无知比洞察要宽容。
但上述这种幸福的比较是可取的吗?
Tully的痛苦能够因为Mary的更加痛苦就消解吗?
能够吗?
当我们用这种比较来自我安慰或道德捆绑时,是不是有做到不带立场地对所有的痛苦保持尊重。
冰封的外表拂去积雪,滚烫的内心却是残缺的。
Tully先说父亲去世却在圣诞记挂着去疗养院,末了圣诞节缺席的母亲与继父却因为他间接导致的罹患精神病的父亲申请回家而气愤地杀到学校,希望将他送到更严格更不必令他们操心的军校,而遗忘他的孤独,失望,有可能的人生。
而事实上Tully在亲生父亲那里获得了什么呢,他送去一个美丽的圣诞水晶球,谈论起自己积极向上的近况,良久,等来的回复是,“我怀疑他们在给我的饭下毒。
”对牛弹琴般荒唐,像扔出石子期待波纹却等来一场大雨,神志清醒的在度蜜月无暇多顾,神志不清的又能怎样怪罪。
反正没有爱,殊途同归,爱的落脚点都不在这个少年身上。
也无从考证爱的出发。
好喜欢Augus的颜。
抱抱Hunham在这个身旁都是是失意人的节日里承担起了输送爱的责任,他频繁地陪伴Mary为她送上安慰,明明针锋相对却还是一次次为Tully打破校规。
到头来在波士顿遇见准备幸灾乐祸的大学同窗,谎言是另一种弃甲曳兵的脆弱武装,社会的潜规则太霸道但最后他到底夺回三根肋骨的尊严,然后是一生的寄居,另一形式的流浪。
最后他在保住安格斯后收拾行李离开时,朝这个地方吐了一口酒,然后镜头固定,他开着车慢慢驶远了,目的地远在结局之外。
这一场景我在荧幕外看得很难过,想起花园中的巨人,或是街头实验时唯一肯借钱给小男孩的乞丐,一些人他们古板,顽固,不朝世界展示和颜悦色,其实是被命运伤害,却不愿摆出弱者的姿态,反而比另一些人拥有多一份的在锋芒下的温柔,要让渡自己少有的安稳,是因为已经没有什么真正值得惋惜还是就是因为这份不入世的坚持才使他们来到这一步。
因果逻辑前后不明,但“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
还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相比死亡诗社或是心灵捕手等同类型电影,个人认为这部说教之味没有那么浓,或者说,这位老师也并不完美。
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完美的,从头到尾,都展露着大部分的自我和偶然流露出的对旁人的爱和对爱的渴望,从头到尾,最多不过是成长了一点点,不足以改变太多但想必还是改变了一点什么。
记得Hunham在电影里说“世界在衰退,只有感知才是永恒的。
”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 经验主义的极端也有那么一点荒谬的浪漫。
每个人都是一个寂寞的小星球,各自运行各自的孤单。
偶尔相撞时发出的信号是一句“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
附一段台词There‘s nothing new in human experience,Mr.Tully.Each generation thinks it invented debauchery or suffering or rebellion,but man’s every impulse and appetite from the disgusting to the sublime is on display right here all round you.So,before you dismiss something as boring or irrelevant,remember,if you truly want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or yourself,you must begin in the past.You see,history is not simply the study of past.It is an explanation of the present.人类历史的进程没有什么新鲜事,每一代人都觉得那些反叛,苦难以及放纵,是属于自己的时代的。
但人类的每一种欲望和冲动,从下流到高尚,时刻在我们身边上演。
所以,当你因为一件事情跟自己无关或觉得无聊就决定要放弃时,请记住,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自己或者当下的局势,你必须要从过去开始。
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研究,同时也对现在发生的事情做出了解释。
从复古的片头开始,再到复古的画面和音乐,整个复古的氛围都把你拉回到了1970年的圣诞节。
最近,亚历山大·佩恩导演执导的这部充满复古与温情气息的新片《留校联盟》上映,被赞誉为圣诞版的《死亡诗社》。
这位著名的导演最擅长的就是用最平凡的拍摄手法,在简单的故事中,讲述那些寻常又深刻的人生故事。
故事从节日里三个被滞留校园的角色展开——孑然一身的老师保罗,被迫留校的学生安格斯,和痛失挚爱的厨师玛丽。
他们身处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孤独。
如此一来,本该快乐度过的圣诞节假期对于他们而言变得漫长难耐。
不难猜到,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这样一个不得已组成的组合之间,会在共度圣诞节的期间发生怎样的摩擦与碰撞。
有人说,佩恩的电影总是在讲述着失败者的故事,没有奇迹也没有英雄。
历经千帆,故事中讨厌的人仍旧令人讨厌,生活也仍旧“像鸡舍里的梯子,又臭又矮”,但主角们多了一份面对的勇气。
1失意者联盟《留校联盟》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电影中的巴顿学院是一所著名的预科学校。
圣诞假期将至,整个学校沉浸在即将放假的松散欢快的氛围之中。
但对于家庭不幸的人来说,圣诞的聚会就像是一场灾难,漫长的假期意味着漫长的孤独。
假期期间,全校停止供给暖气,留校师生被同意安置在病房之中——似乎隐喻着修复、疗愈的色彩。
到最后,剩下三个无家可归的人聚在一起度过漫长的圣诞假期,故事也由此展开。
三人之一是安格斯,一个聪明而又调皮的“坏学生”。
在此之前被退过三次学,如果再次被这所学校退学,大概率就会被他母亲送至军校。
他原本对假期充满期待,希望探望在波士顿精神病院疗养的父亲。
但在假期前夕他的母亲突然来电:她决定和她的再婚丈夫补上迟到数月的蜜月,取消母子圣诞的团聚。
巴顿学院教历史的老师保罗,终身未婚,性格孤僻,说话尖酸刻薄,典故名言乱飞。
保罗本就是巴顿的学生,在巴顿任教也已数十年。
在生活中,他不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大家都认为他古板严厉且传统,更是在期末考试时给大部分同学打出了不及格的分数,哪怕校长出面劝说,保罗仍然我行我素。
巴顿的厨娘玛丽,她的丈夫在造船厂工作,却被坠落的货板砸死,那是她还不到25岁。
她的遗腹子出生后,没有活到20岁便在战争中去世。
此后的人生里,她始终是孤零零一个人,在儿子学习过的巴顿打工。
她时常抽烟,晚上窝在沙发里看着没有营养的节目消磨度日。
在面对他人的求爱时会退缩,随后又会想起早已离开的丈夫和儿子而痛哭流涕,对于生活看不到一点点前进的可能。
三个人的失意者联盟就这样形成了。
2从冲突到和解这样一个奇怪联盟中的三人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组合起来像极了一个家庭,但他们每一个都是缺失家庭又孤独忧郁的人。
故事中的冲突主要来自于保罗和安格斯,两人互相厌恶,但作为老师的保罗仍然尽责任保证安格斯的人身安全。
安格斯看起来虽不省心,本质上却很善良,他会安慰因为想家而哭泣的同学,也懂得感谢玛丽所做的一切。
别人总说安格斯调皮不听话,但他在留校期间做的最过分的一件事不过是偷了保罗的钥匙在校园里乱逛。
保罗醒来并发现后,两人一老一小在学校中上演了一幕“他逃他追”,并以安格斯最终摔断手臂告终。
经过这样一次闹剧,两人的关系破天荒的缓和了一些。
再加上玛丽的撮合游说,保罗开始放下偏见,在饭桌上对安格斯表示,可以实现他的任何愿望。
安格斯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立马表示自己想去波士顿,玛丽也表明自己想去妹妹家住几天。
由此,“父子俩”开始一场破冰之旅。
3温情的生活小品与灵魂上的慰藉在旅途的过程中,安格斯得知了保罗的一个秘密:因为开车撞伤了一个说自己抄袭的人,他被哈佛开除,回到巴顿学院一呆就是几十年。
当在大街上遇到功成名就的大学同学时,保罗扯谎说自己也小有成就,安格斯在一旁机智的添砖加瓦。
当被问道为什么要撒谎时,保罗给出了一个完美地回答:他不配分享我的故事。
而安格斯的秘密也已大白:他的亲生父亲,其实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在这几年逐渐开始精神不正常,安格斯的母亲选择了离婚后,他的父亲也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安格斯来到波士顿其实就为了见父亲一面,在充满期待的对父亲分享完近期的生活和学业时,安格斯的希望也在父亲的一句“我怀疑有人在我的食物里投毒”而破灭。
波士顿之旅其实是两人共同的成年礼,保罗开始进入了“父亲”的角色,他会在博物馆里对少年说:“想要真正了解当下或自己,必须要从历史开始。
历史并不只是研究过去,它也是对当下的一种解读。
”安格斯也不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少年,他终于接受了父亲精神失常和母亲改嫁的事实。
当两人私自外出的消息被校方和家长发现时,为了保住安格斯不被退学,保罗将一切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最终被辞退。
在雪地里,两人告别,朝着自己的人生独自走去。
《留校联盟》是献给每一个孤独灵魂的,他或许是想告诉我们,人生苦短,前路漫漫;或许是希望我们内心的阴霾能够被影片中的人性闪光点所照亮,学会看开,学会包容。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也见证了主角们如何从彼此陌生、甚至相互厌烦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亲密伙伴。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如同主角们一样,不得不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共同度过一段时间时,我们在影片中可以寻找到一些破解办法。
1寻找自我发泄的小角落在面对不喜欢的人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愤怒、焦躁等负面情绪中,这些情绪会消耗我们大量的心理能量。
为了释放这些情绪,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方法。
例如在电影中的前半部分,安格斯通过在学校里大肆破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保罗也时常向玛丽抱怨这个调皮的“坏学生”。
破坏的行为当然是比较负性的,若我们不能直白的表达对对方的讨厌,我们可以写日记或找一个信任的朋友倾诉,将自己的不满和讨厌情绪倾泻出来。
另外,也可以尝试在远离讨厌的人的地方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或进行冥想,以缓解内心的压力。
适当的发泄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积累而引发的更大的冲突。
2听与说的艺术就如影片中保罗为安格斯和玛丽准备了圣诞树并答应满足安格斯的愿望,并在波士顿之旅后,保罗和安格斯可以说成为了“忘年交”,在灵魂上慰藉彼此。
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像影片中那样深入交流沟通的契机,但是我们仍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与对方沟通的效率。
在面对不喜欢的人时,我们通常选择的是减少交流。
但在减少表达我们自己的同时,我们可以多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感受,了解他们的立场,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
而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时,需要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攻击性的言辞。
同时也要确保自己的表达方式容易被对方理解,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我们也可以尝试寻找共同关心的话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话。
这有助于我们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
在沟通中,妥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小技巧。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立场或利益,而是寻找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来更好地平衡双方的利益,促进关系的和谐发展。
3共情炼金术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面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从而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来缓解这种失调。
在这之中,换位思考是破局的重要方法。
就像在破冰之旅中,保罗开始理解到安格斯孤独与他不幸的家庭,安格斯也了解到保罗戏剧的过往,双方都对对方“讨人厌”的一面多了一份理解和接受。
在面对讨厌的人时,我们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对方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们,并更加宽容地看待他们的不同之处。
同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抛开先入为主的偏见和刻板影响,平和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也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同理心,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理解与共鸣,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必须接受有异于我们的想法的存在。
有很多事情我们需要站在理解别人的角度,因为存在即合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必须认同他们,也不一定要去学习他们。
理解无关接受,理解是因为我们有同情的意愿与能力,但是不接受,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允许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认为不合理的观念和事物存在会让我们更加轻松。
4利益共振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太多与讨厌的人互相探索心灵的机会。
那么在不得已需要相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共同利益出发,建立合作关系,来寻求关系和缓,并改善相处的局面。
首先我们可以做的是找到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并明确彼此的期望和合作方向,这有助于建立起合作的关系。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积极与对方协商,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通过协商,我们可以平衡双方的利益,达成共识。
另外,建立起互信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履行承诺、诚实守信可以让我们建立起与不喜欢的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互信关系的建立可以减少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促进合作关系的长久发展。
《留校联盟》是一个复古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老套的故事,但是佩恩的魅力就在于,我们仍然会不自觉地为那些藏起来的秘密伤口和失意感到难过,也依然会为彼此间的慰藉和鼓励而感动。
即使从一开始就预知着离别,我们依旧会彼此搀扶着走过一段路。
在电影中的每一个主角,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有一些“讨人厌”的特质,一个老师眼里的坏学生,一个学生讨厌的老师。
从一开始我们就能知道电影的走向,但它仍然值得我们一看。
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但环境是由我们每个人造成的,所以请永远保持善意。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也不要因为“讨人厌”的存在而绊住了自己。
往期高赞回答: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
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承认错误?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
【安慰记心理小店,安慰记zhào着你!
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
一位无聊至极的老师,患有斜视又爱说教,身上总是透露出一股鱼腥味,看上去很爱折腾学生,这是他的表面,没有那场足以改变lenard一生的波士顿旅行,也许这位老师的“真面目”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冥顽不灵的学生,凌厉的外表下有一颗温暖的内心,会在韩国学弟做噩梦的时候悄然着关心他,饱含正义感,知道孰是孰非,一直做着他认为的对的事情,虽然看上去很不招人喜欢,但这样的外表下藏着他缺少安全的内心。
这两个互相并不对付的人通过这次波士顿旅行触及了两位最深处的秘密,真正的忘年交在最真诚的时候保守着互相的秘密。
好不容易找到惠及一生的“朋友”“家人”,又面对“对我好”的迷思中被迫分离。
彻底的be,把我给哭抽了。
但这又是人生的常态,一场难忘的对话可能发生在两个前一秒互相厌烦的人身上,当下不会有感知,没有人会知道这段对话对彼此的意义,但事后回忆起那个时间那段记忆,总是记忆犹新,提醒你你可以变得更好。
人生总是走向离开,走向be。
就像杨幂说的那句话,过程比较重要,结果就那样。
即使结果就那样,我想这些冗杂的对话依旧会充斥于lenard的脑海中。
冥冥之中拯救了他,但他当下也不会知道。
老师怪罪于学生过得幸福,结果又自己选择离场,成全了这种幸福。
我看得简直是太难过…人生总是如此,留校联盟也向我呈现了这个结局,我还期待着反转,有人老天开眼能让老师复职,继续留校联盟,但还是走了。
太难过…太悲伤…好想要一个he,但be又总是刻骨铭心。
每个人都有悲伤的故事,但生活又总是需要我们负重前行,带着厚重的行囊度过苍白的人生,人类总是这样。
那些年的故事像极了现在我们的故事,看到太多当下人的影子,冲撞的青少年,啰嗦的老师,起到润滑剂角色的“妈妈”,角色总是如此,人生也亦是如此。
留校联盟刚刚组成却又面临不挂名的解散,生活总是如此。
好难过,我又觉得好难过。
好人一生平安,好人一生平安。
希望所有交心的关系都能在彼此间做长长久久的陪伴。
希望惠及一生的关系能在我们的人生中达到短暂的永恒。
拥有的话请务必感恩,这都是难能可贵的关系。
前面看的太无聊想换部电影看,后面半小时一直哭一直哭,哭到想要吐了,哭到觉得很好笑。
看完发现也惠及我的一生了,简直治愈又致郁。
好看到说了一堆又觉得还不够,好看到飙泪,好看得让我觉得很难过。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留在回忆里…
人们彼此靠拢的原因是像原始人一样获得群体温暖,这种古老的遗传倾向正遭遇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想靠拢,却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靠拢。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伤与难言之隐,为了保护自己要么伪装自己,要么反向形成,总之不想让人靠近,或者不想靠近别人。
所以可能你会讨厌一些人,你会喜欢一些人,可是,你讨厌的人可能是你真正需要的人,你喜欢的人并不是相合的人,只是我们因为表象而互相背离,找不到彼此的存在。
这个世界或许对好人,对有道德的人,尤其是老实人极不友好,不过没关系,世人的偏见伤害不了任何美好的精神和真正的价值。
真正受到伤害的反而是这个社会,因此失去了一个真正维护社会价值的人而已。
“历史不止是过去,它也是对现在的解释 。
” “没有一个人会像爸爸”。
这些句子充满睿智又朴华无实,迷茫的人,遇到一个清醒的指示是人生之幸。
如果有一天,你能遇到一个人送你一本沉思录,而不是恭维和华贵的礼物,请一定要珍惜。
真正对你有益的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它既不辉煌,也不惊心动魄,他只是充满诚意和目光长远,又充满善意和温暖。
没有爱的世界,什么也不是。
在一个飘雪的初春午后,心血来潮欣赏一部去年的电影——关于“春风化雨”,关于“发现之旅”,关于一个在寒假诞生的“失败者大联盟”,逗趣的对白与生活化桥段,令人不经意会心一笑。
喜欢这种略带丧气又给人希望的校园片,故事并不复杂,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卖力煽情强行说教,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引发思考与共鸣。
影片弥漫着浓浓的怀旧气息,每一帧都是昨日情怀,虽然“老派”却并不过时,那些颇具时代风味的流行金曲,让观众仿佛回到了1970年辞旧迎新的某个时刻……
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中学校园里,随着寒假来临师生们纷纷离校,只剩下零星的几个留守人员,电影则聚焦在仨比较有特色的人身上——一个是巴顿学院的历史老师保罗,他终日沉迷于古罗马的历史世界,一把年纪了还没成家,浑身体臭眼睛歪斜总是语出惊人,为人古板无趣不招人待见;一个是父母离异的中学生安格斯.塔利,表面上调皮捣蛋不服管教,内心却又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苦恼;还有学校的黑人厨娘,她心地善良却遭遇不幸,先是丈夫去世,心爱的儿子在战争中丧生,这令她久久难以释怀,总是沉浸在往日时光……电影用琐碎的日常情节,串联起三个人的另类人生。
阴差阳错,这三个貌似有点古怪的loser组成了“留校大联盟”,叙事也由此展开。
在人人欢庆团聚的圣诞节,失败者们寂寞空对无家可归,留校的人都满腹委屈无处发泄(但这并不是重点)。
在某个时刻他们打破了隔阂,终于放下成见“统一战线”,彼此互相理解同病相怜,在漫漫寒夜中抱团取暖互相救赎……幸福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失败者们也会有春天,而这或许就是本片最为动人的地方吧。
历史老师保罗的口头禅是,“生活就像鸡舍的梯子,又臭又矮。
”虽然失败者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但事实上没人愿意接近他们(也不值得歌颂),但是在电影的世界里,似乎每个失败者都独一无二可歌可泣,反而成功人士的那些“光辉事迹”不值一提。
就像《水形物语》里的“底层大联盟”——孤独哑女,黑人清洁工,郁郁不得志的同志老画家,还有一条无处容身的“人鱼”怪物……在光影宇宙里,失败者往往比成功者更为光彩夺目,失意的人总能兜兜转转找到同类,幸福仿佛就在不远处等待他们——虽然不真实,但我喜欢这样的桥段,就像我喜欢阿基电影宇宙里的每一个人,他们总是失意落魄一无所有却又心地善良,他们或许经历着挫折不幸,或许身无分文居无定所,或许有着凡人身上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他们可爱真实、待人诚恳、永远不放弃希望,所以老天总是在眷顾他们。
一个好的导演不该盯着“高大上”的一切,他应该具备朴素的平民情感,有悲悯之心才能海纳百川。
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对失败者更是如此。
他们一无所有,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在底层挣扎,尽管如此却依然坚守做人的良知和底线,长夜难明却总能在黑暗中发现一抹亮色。
善良人最懂善良人,他们不离不弃惺惺相惜,在人生旅程中互相温暖彼此治愈……这样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比如《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这个世界平凡而缺憾,每个人都普通而怪异,我们终其一生都渴望被爱被理解被温柔以待。
如同《小偷家族》一样,《留校联盟》是一群由陌生人组成的“特殊家庭”,承受丧子之痛的厨娘玛丽临时充当了“母亲”角色,被戏称为“白眼鱼”的历史教师保罗如同睿智又严格的“父亲”,叛逆的年轻人塔利则像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每次他惹是生非之后总有人收拾“烂摊子”,他在酒吧和别人发生冲突之后,保罗会站在他这边替他摆平一切。
在这里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责难审判也没有道德法庭,只有善意尊重与理解呵护,诚如那句台词,孩子长大就成了大人,大人也曾是一个孩子,无论是谁都不容易。
一场不期而遇的波士顿之旅,让“留校联盟”中的“铁三角”互相加深了解,他们的心越走越近,从开始的对抗冲突到后来的包容理解,从圣诞节直到庆祝新年,他们无话不说互相陪伴宛如一家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个节日因为充满爱的祝福而显得意义非凡。
个人以为,人生旅程中那些最温暖动人的瞬间,有时候并不是来自血亲或者身边亲近的人,而是因为那些平时并不怎么熟悉的“陌生人”。
因为萍水相逢所以心无芥蒂,一句善意的安慰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亲密的拥抱,都常常令人感念一生。
《留校联盟》英文名为“The Holdovers”,翻译过来就是“遗留物”“留任者”,片名语义双关,表面上是指这几个寒假滞留学校的loser,但实质上是暗指那种“不合时宜”的反抗精神——学生塔利与校园环境的“格格不入”,老师保罗身上的“保守”“落伍”,还有厨娘玛丽的“消极”,她习惯“抱残守缺”活在逝去的记忆中……尽管如此,这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某种意义上,保罗身上的“落伍”实际上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早就看破了一切,对日益“失控”的社会现实总是抱有一种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玛丽表现出的“消极”其实是一位好母亲对孩子的真情流露,她只是不想忘记最爱的人。
而塔利的“格格不入”恰恰因为他没有变质,在一个堕落的环境里面勇于坚持自我,他对现实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受到了集体排挤),这刚好证明了他与别人不同,他虽然愤怒但他还有希望。
在一个争名逐利的物质世界里,无论战争、疾病、独裁、犯罪、失业、歧视、压迫、贫富差距……其实都算不上什么“天下奇闻”,正如主角们所处的巴顿学院,就像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特权阶层(子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各种福利优待,甚至放学放假都是直升机接送,而那些底层的贫苦人,可能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无论是1970还是2024,这些现象一直绵延不绝从未消失,也说明了人类社会并不是一直“直线前进”的。
而在充斥着特权阶层的校园里,那些胸怀理想却被边缘化的loser们,大概才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所在吧?
“人类历史的进程没什么新鲜事儿,每一代人都觉得那些反叛、苦难还有放纵,是专属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但是人类的每一种冲动和欲望,从下流到高尚,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所以,当你因为一件事情与你没有什么关系或者感到无聊就决定放弃的时候,要记住,如果你真的想要了解你自己或者当下局势,你必须要从过去开始,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研究,同时也对现在发生的事情做出了解释……”在历史博物馆里,历史老师保罗对学生塔利的一番肺腑之言,其实就是电影主创们对于历史的态度。
研究历史其实就是关照当下,未来从现在出发,从过去开始,因为现在的一切都曾经发生过……如果在学生时代,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老师对我说出这样一番“至理名言”,或许我会早点醒悟也不一定呢?
看《留校联盟》时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些狂风暴雨中的黑夜灯塔,那些迷茫困顿时的人生导师,他们也曾经出现在许多经典名片之中,比如《死亡诗社》《心灵捕手》《自由作家》《闻香识女人》《放牛班的春天》甚至是《天堂电影院》,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为你拨云见日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留守学校的塔利让我想起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角,他的父亲患有精神分裂,母亲再婚后与继父又根本不关心他,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迷茫无助又陷在现实泥沼里难以自拔,总是幻想着渴望着,厌弃学校又无家可归,终日徘徊在麦田周围,一心希望拯救那些意外坠落悬崖的孩子……但是塔利又是幸运的,他生命中遇到了保罗这样的“良师益友”,因为爱与信任、善意的理解,他得救了。
黑暗终会散去,青春终会逝去,一切不可留恋,唯有惜取光阴抓住此刻,方能不虚此生无悔无怨。
正如《死亡诗社》里,基汀老师曾经引用梭罗的那首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电影的结尾,为了保全学生,历史老师保罗被迫离开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巴顿学院,那个一心向往古罗马古希腊的“老学究”,那个喜欢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历史老师,最后也变成了历史。
这一幕令人想起《死亡诗社》里基汀老师的遭遇。
现实毕竟不是理想,敢于创新的理想主义者总是被现实排挤,但是话说回来,假如一个坚持真理充满人性的好老师,最终却没有容身之所立足之地,那么这个时代就真的是衰亡腐朽到无药可救了。
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面对现实年轻人总是惶惑不安?
为什么高高在上的师长们总是沉默寡言?
审视今日之世,我们究竟嵌在什么样的差序格局里?
在一个理想主义光芒消失的年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来拯救灵魂兼济苍生?
最后一幕,伴随着那首《Crying, Laughing, Loving, Lying》,保罗打点行囊踏上未知的旅程,我猜,他其实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选择了重新启程,或许他会住在梭罗的瓦尔登湖畔,潜心研究历史,继续完成那部《古代世界的光与魔法》(《Light and Magic in the Ancient World》)吧?我喜欢这个结尾,因为起码还有希望。
梭罗说,爱就是试图去将梦中的世界变为现实。
保罗说,世界在衰退,只有感知是永恒的。
在一个衰退的世界里,唯有感知一切,唯有爱值得期许。
没有爱的教育,什么也不是。
没有爱的世界,什么也不是。
没有爱的未来,什么也不是。
2024.02.23
缺少父爱多次转校的问题高中男孩,被同学反咬一口愤怒中打人导致哈弗未毕业已到中老年的不受欢迎的单身历史老师,在战争中失去孩子和丈夫的食堂大妈,度过了一个被迫的圣诞节。
老派而典型的温暖治愈系圣诞师生电影,甜度、深度、自信度有意减了不少,这似乎和现在的美国一样。
老师看到学生遗留下来的抗抑郁药,看了看,自己也来了两片。
最后被解雇,拿走董事会送给校长的人头马,用来漱口吐在街边。
以及之前不满学校接受议员捐赠,只为子女铺路,男主原则行事,不舞弊给出交易需要的学分,这些也看到了导演加入一些新的东西。
但不是重点,导演更想表达,在一个已经被损坏的世界中,人们应该看到彼此真实的一面,互相搀扶着向前。
一开始老师用“你在学生中不受欢迎,老师中也一样,他们讨厌你”。
学生用同样的话反击老师。
他们用同样的话刺醒彼此,互相认识。
最后二人道别,老师说:“Keep your head up,all right? You can do this”。
学生反而有点腼腆地说:这也是我想说的。
他们再用同样的话,互相鼓励。
而关于“谎言”的秘密,心照不宣。
片尾曲《Crying,Laughing,Loving,Lying》唱起,我以为自己会像看那些众多淡淡的电影一样,看着片中主角慢慢消失在冬季清冷的街道,看着片尾字幕一个个出现,回味电影,收拾一下淡淡的心情。
没注意,歌声中的自己,已是满脸热泪。
因为陈老师对影片剧本的高度评价选择在今天二刷,看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但是正如二月八号评价的那样,那个时候我所提出的问题在二刷后依旧保留。
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点,其中两点是技术上的,一个是在前半段五个学生一起留校的时候戏核人物不突出,编剧希望通过原本一大群人一起留校,但是只有主人公安格斯留下来来塑造更强的孤寂感,以及制造安格斯和老师保罗两个人的纠葛,但是导演在这一段的处理中对于从安格斯角度出发处理的力度还是不够,尤其是韩国学生和摩门教徒学生遭遇情感危机的时候,由于镜头语言的处理,我们的关注点都转移到了这两个人身上,原本是想要借此突出孩子们的精神危机越发严重,以此来让观众感受到安格斯的精神危机,但是这样处理反而让我们忽略了安格斯,这样一方面观众没法带入安格斯,不知道该看什么(剧作原则是观众需要对故事有一个预期),另一方面安格斯从被留下后很长一段时间情感价值没有太大变化,稍显平淡,直到这帮孩子离开后当故事完全聚焦于安格斯和保罗的时候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才逐渐清晰且节奏明快了下来。
另一个问题是黑人食堂经理玛丽与两个人的关系,第一遍观看时我就觉得她的丧子之痛的释怀与保罗和安格斯两人关系进展这一影片主线的关系不大,但是陈老师说她刚好与保罗和安格斯形成了一个家庭式的关系,她作为母亲的角色弥补了一个空缺——我只想说想法是好的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实现。
我们来具体看看她倒地经历了什么——放学礼拜被提及去世的儿子、为了纪念儿子主动留下、给日常大家做做饭有点小摩擦、推动保罗参加圣诞晚会、晚会崩溃、推动保罗给安格斯过圣诞节、去姐姐家过节释怀、陪安格斯度过至暗时刻。
影片中有提到玛丽的妹妹早都邀请她去自己家过节,但是她因为自己儿子的原因迟迟不肯动身,理论上讲他决定去妹妹家过生日应该是释怀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在这件事之前就应该完成一个人物的转变,而人物的转变理论上应该是安格斯,或者是安格斯与保罗的关系的变化带给恩物的——我相信导演也是这个想法,并且可能去做了,但是我认为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我两两遍都看得很仔细,这种情况下我都只是隐约感觉理论上应该是这样,那么普通观众当然是看不出来的,因此证明不论是导演处理还是编剧在这个人物转变的设计上都存在一定问题。
从人物动态关系转变这一角度来讲,玛丽最后和安格斯变成了一个及其亲密的关系,那么一开始她和安格斯应该是一个极其冷漠的职业关系,然后他看到安格斯的脆弱一面升起母性光辉去帮助他,然后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升温让玛丽重新获得了快乐和宽慰以此减轻了一些丧子之痛从而有一定的释怀,或者说能更好的接受儿子的离去。
但是实际上影片并没有表现清楚这些,目前看上去更像玛丽因为妹妹产子和妹妹聊天很开心从而释怀——虽然这一段从理论上讲应该属于玛丽这条线的尾声,也就是释怀以后得事情。
综上所述,玛丽的处理目前属于不够多但是又不够少,往两个方向处理都更好点,但是遗憾的是最终呈现出了一个不上不下、不伦不类的境地。
第三个问题是我觉得影片中看到的东西不够新,也就是在影片的主题讨论上。
当然这种属于相对主观的见解,仁者见仁,可能对于年纪比较大、经验更丰富的人对这种更站在保罗视角上讲述的故事,最终表现为保罗献身以此来挽救问题学生的主题更加有兴趣,但是对于我这个资历尚浅的年轻人而言,可能这样的主题实在是不够“先锋”不够“酷”,因此我才主观地在评价上多扣了一星。
因此其实影片主要的客观问题也就两个,对于一个影片而言是尚可包容的,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有着诸多有点的影片——不论是对于影片复古的视听风格的选择也好,对于保罗和安格斯这一主要线索人物的关系变化展现也好,以及剪辑中对于气口的选择等等诸如此类,影片都做到了一流水平。
因此如果不算最后的兴趣问题,这部影片在我看来也能算是白璧微瑕的佳作。
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年的“圣诞-新年”期间,总有几部电影会在这时候被重新翻出来观看,这些电影往往内容都是反映这一时间段的故事,整体基调温馨美好,不论是全家观看还是两人欣赏抑或是一人回味,都能让人在漫天飞雪的节日之夜里获得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在我的“新年片单”中,就有《真爱至上》、《生活多美好》和《小鬼当家》这几部温馨美好的电影,不过,从2024年开始,这个片单又要加入一部并不那么“美好”的新成员了,那就是由保罗吉亚马提主演的《留校联盟》。
01《留校联盟》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的“圣诞-新年”期间,预科学校巴顿学院里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老师保罗被迫在这个假期里监督几个无法回家的学生,与他们一同留下的还有学校的厨师长玛丽。
没过几天,其他几名学生纷纷被家里接走,偌大的校园里就只剩下保罗、玛丽和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安格斯。
于是,三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年假期,而他们每个人,也都在这个假期中,与自己过去的不幸再一次重逢。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故事虽然是发生在圣诞节到新年的这个假期里,但从内容上来看,这部电影似乎并不适合加入“新年片单”之中。
因为,相比于那些温馨美好的电影,《留校联盟》显得非常的“失败”与“孤独”。
这部电影里的三个角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破碎人生”:保罗有着自己先天的疾病和不堪回首的往事、玛丽要面对的是失去儿子的切肤之痛、而外表桀骜不驯的安格斯实际上却是一个被家庭抛弃的孤独者。
然而,就是这么三个失意者聚到一起,却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另类的温馨故事,故事的结局并不是皆大欢喜、也不是得偿所愿,但却让人在看过之后心情平静却又久久难忘。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并不像是一部2000年之后拍出来的电影,无论是画面质感还是叙事节奏,都有着浓浓的复古感。
它并没有现在电影的“新鲜感”和“躁动劲”,而是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坐在新年的火炉旁边,伴着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向你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失意者们如何痛苦,又如何继续向前走的故事。
02在这部电影中,保罗给学生安格斯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他说:人类的历史进程没有什么新鲜事,每一代人都觉得那些反叛、苦难和放纵是属于自己时代的产物,但人类的每一种冲动和欲望,从下流到高尚,总是时刻在我们身边上演的,所以,当你因为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而想要放弃某些东西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自己或者当下的局势,你必须要从过去开始。
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研究,同时也对现在发生的事情做出了解释。
表面上来看,这段话是保罗在跟安格斯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历史上都无数次发生过,学好历史会让你在面对时代变化的时候更加冷静。
但在我看来,这句话其实是在讲述这部电影的核心,那就是不要羞于面对自己的过去,无论是痛苦也好、羞耻也好,那都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你并不需要逃避它也无法逃避它,而是要正视过去,有错误就改正,做对了就坚持,这样你在面对当下和将来那些重复发生的事情时,才能抬起头走下去,而不是沉湎于痛苦的轮回之中。
因此,在影片的最后才没有出现像《闻香识女人》那样的慷慨陈词,而是保罗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过去的他就是如此,曾经的他因为不愿屈服而失去了学历,如今的他面对失去工作的可能时,依旧没有选择屈服。
失去工作对保罗来说固然很可惜,但他仍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让自己以后的人生能够继续抬着头走下去,而不是带着愧疚继续畏畏缩缩呆在巴顿学院里。
03如果你看过20年前的那部《杯酒人生》,那么在看这部《留校联盟》时你会感到格外地亲切。
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是由亚历山大·佩恩执导、保罗吉亚马提主演的,而且,两者在故事上也十分相似,讲述的都是“失意者”的故事,甚至有那么几个瞬间,让我感觉保罗吉亚马提这20年来都不曾改变。
最让我感概的一个镜头,是在这部电影的结尾。
独自上路的保罗吉亚马提将车停在路口,灌下一大口路易十三白兰地,那一瞬间让我回到了20年前的那部《杯酒人生》的结尾,保罗坐在快餐店里猛灌珍藏许久的白马庄园葡萄酒的场景,两个失意者跨越时空实现了重合,虽然一个吐掉了酒一个痛饮下肚,但相同的,是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破碎的人生,继续坚定走下去的信心。
虽然这部电影并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仍然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新年”电影,尤其是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新年里并不快乐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安静地来到你面前,给你一个温暖地拥抱,对你说:“新年快乐”。
最后,再说两个关于这部电影的小事。
一是在这部电影中扮演老师保罗的保罗吉亚马提和扮演厨师长玛丽的达明·乔伊·伦道夫分别获得了第81届金球奖电影类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的奖项,而且本片也获得了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五项提名,包括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提名。
二是在本片中出演安格斯的多米尼克·塞萨是首次出演电影的新人,他在片中爆发出了令人惊叹的演技,并且因此获得了美国评论家选择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诸多奖项提名,希望他能在以后塑造出更多精彩的角色。
《留校联盟》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在十部提名里它的获奖概率极低。
因为它不符合“大奖影片”应有的时代气质,也不符合奥斯卡传统基调。
因为《留校联盟》实在太丧了,而且从头丧到尾,是圣诞季电影里少有的悲情,一般圣诞电影的氛围是温情脉脉,轻松喜剧小品为主。
《留校联盟》本来也是这个类型,但是看着竟然如此催泪,连夹杂在其中睿智幽默的对话,都无法缓解落寞的氛围。
一个被家庭遗落,父亲患了精神病,母亲改嫁后嫌他是累赘的问题学生,一个刚在战场失去独子的学校餐厅黑人女经理,和一个严格,孤僻,不受欢迎的老师,在圣诞节期间留守学校,发生的故事。
颇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以曾相识的古典江湖武侠世界的做派,我们都知道身在江湖生不由己,一旦开始相互救赎,就难免牺牲。
作为调皮捣乱的唯一留校生安格斯,不小心在学校健身房摔骨折,他为了不连累老师保罗,谎称保罗是他的父亲,不能让母亲知道,申请不用保险结算,使用现金,这样没有记录就不会被家里知道他受伤。
和老师保罗一起在波士顿街上偶遇一位混的顺风顺水老师的前同学,同学的妻子开始吹嘘成就时,安格斯称自己是老师的侄子也为保罗吹捧起成就来。
最后安格斯的母亲和现任找到校长,因为他在波士顿期间未经许可去看望过在精神病院的父亲,要把他转学,老师保罗一人揽下责任,他被开除了,安格斯得以留下。
这种英雄间时而剑拔弩张又惺惺相惜充满整部电影,就像最后安格斯送别老师保罗一样,尽管知交半零落,相互到珍重。
尽管他们都曾想尽力融入圣诞节的气氛中,奈何新英格兰的皑皑白雪太厚,保罗在学校曾捡起橄榄球,用力一掷,落到大雪覆盖的地上竟连个影子都看不到。
但是他们至少尝试过,在那个七十年代的短暂圣诞假期像一个家庭一样用餐,电影结尾安格斯应该送个礼物给自己的老师保罗,一副墨镜,他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旅行时应该用得到,重点是别把一切都看的太清楚,保罗,时间证明,那对你没有好处。
B. 像是看过无数次的电影,却也难免在结尾被片刻打动。如果每个颁奖季都非要有一部《绿皮书》,那我情愿它像这样,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老派,又扎扎实实琢磨人物的细节,从而从那些由对话冲撞开的细小裂缝中,流淌出一种让人甘愿“落入俗套”的真诚。希望自己也还能看见并拥有这样的缝隙,去让别人走近,也去走近别人。
对我来说是看了就看了,没看也就没看了的那种(damn, 我好无情
故事题材很不错,就是导演功力太差,中间穿插了太多莫名其妙的桥段,显得过于繁杂和冗长,要是把故事型结构更加精炼一点,应该会更好。这么好的题材没拍好,有点小可惜。
非常复古的电影,包括故事也是如此复古,但三方互动带来的温暖放到当下这个社会环境还是会有所触动,所以挺好,挺好的
《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的拙劣模仿者。而且就结局来看,本质还是融合了一点鸡汤、反叛与救赎的套着文艺复古外壳的投机主义政治作业。好在三个人接连走出了阴霾与困境。我说男孩怎么演技堪忧呢,查了一下果然是荧幕首秀6.6/10
每个片段分开看都还好,放一起就缺乏连贯性。去看爸爸那一段感觉很勉强。那时候师生关系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撒谎。结局也差点意思。就玛丽见妹妹那里很感人。
中年失意的历史老师,失去儿子的食堂阿姨,玩世不恭的刺头学生,圣诞三人行的灵魂治愈,情节传统到俗套,恕我不能get…还有前半小时打酱油的其他留校学生的意义在哪里?
$99 K11AH 港譯:滯留生Digital模擬film效果好作狀,說教意味好重,本子unbelievable cliche,典型Hollywood Christmas film lol(朋友說低配版死亡詩社一點都沒說錯)以兩三怪咖邊緣人組成小群體,刁鑽嚴厲被眾多學生同事厭惡的professor Paul、成績好但行為不太良的抑鬱症Angus、沒錢供自己孩子讀大學導致被徵召入軍而死的canteen manager Mary,以三失意者組建temporary family掩飾Christmas無處可去的窘境,在遊蕩式的公路旅行中把在無形中越鑿越深的精神創傷互相填填補補圍爐取暖溫暖彼此,可惜本子支撐不了把角色引向內在自我同時迎接社會的深度,最終引咎辭職的付出可謂毫無說服力
很老派的电影,不像2023年的片子,更像2003年的。大结构其实是俗套的,孤独的、不受欢迎的、各有苦衷的边缘人互相温暖/救赎的故事。但细节处理得扎实动人,最可贵的是情感节制,绝不煽情,也绝不给人物开金手指带来额外的好运,因此直到片尾,边缘人依旧边缘、依旧狼狈,格外像真实的生活。但有过一些真实的温暖的人与人的连接瞬间之后,有些东西还是不一样了。生活的外观是一样的,但心里不一样了。
我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像公路片,像节日片,像温馨小品,但欣赏不来。
每年都有即成经典的圣诞新歌,但能重温的电影就那么老几部,这次终于有了新的节日传统。导演睽违六年的高水准回归,稳稳的节奏,淡淡的柔情,浓浓的怀旧,发生在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对忘年交之间(懒眼症这个梗妙啊)。Giamatti和American Fiction的Wright是今年心中的影帝。top 2023
3+,留校的孤独者,打破日常相处常规的假期,重新开始转动的生活齿轮。
7.5/10 分。2024.01.19,初看,美版蓝光。剧情整体平平淡淡。个人感觉就好像你感冒咳嗽拉肚子的时候吃了一勺蜜炼川贝枇杷膏,然后又喝了一瓶藿香正气水。哈哈。。。如何破局不被解雇?个人看法: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496212/discussion/637601159/
温暖感动,三个人的表演都好绝,尤其是Dominic Sessa,CMU大二,第一次拍戏就能有这样的表现实在太惊艳了!
剧作和主题比时代背景和影片质感还要陈旧,对这种布满油污和烟尘的文艺复兴之迷恋,和天天吵嚷着东北文艺复兴一样令人作呕。我根本他妈不想关心一所精英院校里的两个爹男如何一边喷垃圾话一边互相救赎,这种经过节日和家庭元素包装之后的B级片和开心麻花的区别又在于何?(尤其是在电影院说话那一段,想给男主角两嘴巴子)当然毕竟成型于当下的好莱坞,于是导演适度的减少了说教和煽情,唬住了部分观众,假装它大脑里蠢蠢欲动的保守废料没有散发着强烈的毒性。而金球奖颁奖给它,则也算是为主持人“黄梗门”事件做了原因的补充说明,虽然洗牌了组委会,但金球奖的本质和其精神并没有变,就像奥本海默和本片一样,旧时代的老逼登披挂上阵,吟唱着靡靡之音悄悄上台,蛊惑着不动脑的观众。
就是看到这个预告片就能预想到的范围内的最好形态。每一代人都以为自己发明了放纵或痛苦
前半段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好无聊,看完是讲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然后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头,为了一个小男孩被辞退了
亚历山大·佩恩重回水准之作。就像开头复古的分级标志和片厂logo,在2023年还能看到这么一部老派传统,真挚感人的圣诞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
1990年代温情喜剧的壳套了2020年代的情感结构,也算是这个价值观更迭的时代的症候吧。
死亡古典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