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深受失眠的折磨,于是爬起来看了《焦土之城》,这是一部适合深夜独自一人安静欣赏的电影。
看到一半,甚至一大半,我都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宗教和战争的电影,直到电影结束,得知真相的我久久不能从如同被人莫名打了一巴掌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对,这种状态叫做“失语”。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战争和宗教的电影,更是一部讲述在战争背景下一个女人荒诞又悲惨的一生的故事。
电影通过双胞胎为完成母亲的遗愿寻找父亲和哥哥的过程中不断插叙35年前母亲苦苦寻求儿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时空的交替切换让整个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面,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是触目惊心的残酷。
【唱歌的女人】35年前,在一个南方小镇,身为基督教徒的纳娃玛文与穆斯林难民相恋怀孕,两个有着严重冲突的种族怎么可能在那个战乱时期和睦相处,纳娃的行为让玛文家族蒙羞,在相约私奔的那天,恋人被哥哥一枪爆头之后,走投无路的纳娃接受了奶奶的安排:生下孩子,孤身前往达黑什进入学校学习法语,而孩子则被送到当地的孤儿院。
战火纷飞,终有一天烧到了南方的小镇,纳娃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个清晨,她踏上了回乡寻子之路,一路上,纳娃看到的都是备受战火摧残的焦土,穆斯林报复基督徒,攻打了整个小镇,她亲眼目睹激进的基督徒扫射了满满一车的穆斯林并放火焚烧,在一幕幕惨剧之下,纳娃站到了穆斯林的一边,利用给右派基督教民兵首领儿子当家教的机会,刺杀了首领,但是代价是沉重的——纳娃玛文被关在卡法利亚特监狱长达15年,15年间她在狭小的囚犯受尽折磨,她被称为72号房囚徒,被称为唱歌的女人,被专门折磨囚犯的Abou Tarek强暴怀孕生下了双胞胎珍玛文和西蒙玛文,当珍追溯到这里时,原本认为穆斯林难民是父亲的双胞胎才知道Abou Tarek才是自己的父亲。
【消失的父亲和哥哥】在穆斯林攻打小镇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基督徒,除了孤儿院里的孩子,这就是电影一开始慢镜头播放的内容,穆斯林首领占西丁带走了孤儿院的孩子并收编进穆斯林的武装阵营接受训练,纳娃的儿子尼哈德也在其中,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穆斯林狙击手。
尼哈德也在寻找母亲,为此甘愿成为一名烈士,这样他的照片就可以遍布全国,让母亲看到,但最后,敌方入侵,训练他成为一名基督徒,并将其送到了卡法利亚特监狱看管囚犯,同时,尼哈德改名成为Abou Tarek……【寻找父亲和哥哥的双胞胎】妹妹目睹了母亲精神失常的过程,所以在寻找父亲的这件事情上比西蒙积极得多,一开始认为母亲是疯了的西蒙最后也在妹妹的行动的鼓励下踏上了寻找哥哥的过程,在先得知真相的西蒙神色恍惚反复念叨“一加一,能等于一吗?
”时,珍突然大惊失色倒吸一口凉气,真相来得如此猝不及防,我只猜对了双胞胎是Abou Tarek的孩子,万万没想到也是他的弟弟妹妹……最后尼哈德收到了来自纳娃的两封信,一封写给父亲,一封写给哥哥,我难以洞悉尼哈德在看完这两份信之后将会以什么样的心情生活下去,但肯定如他母亲讲的,他将会消沉下去。
战争和历史的悲剧让哥哥成为了父亲,我都不敢去想任何一个当事人的心情,这沉重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不敢回看第二遍……
虽然导演在影片中并未明确影片中故事发生地,但从各个细节中都可以看得出来《焦土之城》活脱脱就是一部黎巴嫩内战史(1975年-1990年)(虽然拍摄地在约旦)。
Dennis 令人信服之处不限于把一个故事讲好,而是他有能力将一个近乎变态的故事讲得凄美动人。
《焦土之城》当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虽然惜败于 Susanne Bie《更好的世界》,但那个枪口之下“爱唱歌的女人”却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Incendies 法文,原意指“大火”,但全球发行(包括英语地区)的时候统一采用了这个法文词汇。
恋人被兄长打死,长子送往孤儿院,救过人,杀过人,坐过牢,强奸怀孕生下双胞胎,曾经的信仰在战乱之中被复仇吞噬,受打击但仍仰首歌唱的女人。
她没有什么伟大情操,有的只是一个忠于自己的倔强和对子女的仁慈之心。
但抽离了历史背景,是很难深入体会和理解这个叫 Nawal 的女人在命运之下的无奈感。
黎巴嫩内战和中东地区的其他冲突一样,都是满满的宗教冲突,各方势力包括平民在内,立场坚定得惊人但又常常充满着背叛与被背叛,盟友倒戈相向也是常事。
Dennis 用正反序同步进行的方式一步步向我们揭示这些在战争之下扭曲的人性。
已长大成人的双胞胎拿着母亲留下的遗信,重返故地追寻母亲 Nawal 当年走过的足迹,与此同时,这位在战争中幸存的“会唱歌的女人”点点滴滴也在不断地映入观众视野当中。
Nawal 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因为身为基督教教徒的她爱上了难民之子(原台词)。
熟悉中东历史的都应该不难看出,Nawal 哥哥口中的“难民“指的就是不断涌入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信奉伊斯兰教)。
Nawal 的家庭对这段恋情的反对不仅仅出于宗教上的抵抗,还有着更加深层的政治因素。
【黎巴嫩是一个神奇的领域,在世界上有着”宗教博物馆“之称,小小的一块领土,教派林立。
建国之初,基督徒大约占了一半,伊斯兰占了人口的另一半,人口的势均力敌在政治上也产生了一种平衡,基督徒的权重稍微重一点。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黎国内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处于非常和平的状态。
但逐渐偏斜的人口比例(基督徒出生率要远远低于穆斯林人群),再加之不断涌入黎国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穆斯林势力逐渐占据上风并要求更多的政治统治权。
】恋人被打死,但 Nawal 却怀孕了。
黎国境内的基督信徒普遍的受教育和文明程度都要比穆斯林人群要高,也正因为这样,Nawal 才得以在兄长的枪上存活并生下儿子,Nawal 对儿子的唯一印象就是脚跟后的三点标记。
儿子被送走之后,Nawal 前往城市中心投靠亲人继续学业,此时政府两个党派已经开始因为难民问题出现严重分歧;作为学生的 Nawal 虽然身为基督徒,却是支持难民收留的。
因为她坚信:和平和宗教无关。
【黎巴嫩的基督教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叫马龙派(Maronite)。
而伊斯兰教也分成了好几派,逊尼派(Sunnis)什叶派(Shiites)平分秋色。
另外,当地还有一个特殊的教派:与世无争的德鲁兹派(Durze)。
】但讽刺的是,正是这些难民组织的武装组织袭击了她儿子所在的南部基督村落导致孤儿所里面的人全部失踪。
基督徒为报复打击,挟持并枪杀了载有穆斯林平民的商用公共汽车,Nawal 也在其中,她的基督徒身份救了她一命。
在宗教冲突面前,身份辨别来得比任何东西更重要,好人坏人在这里根本不值得讨论。
Nawal 试图假冒是车内小孩的妈妈来拯救命在旦夕的小孩,但终未能愿,小孩和她妈妈被枪击并死于火海之中。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是实际存在的。
1975年4月13日,基督教长枪党为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袭击基督教教堂,在当天伏击一辆载有26名巴勒斯坦人(包括游击队分子)的公共汽车,将其乘客全部杀害,由此引发黎巴嫩长期残酷的内战。
】目睹这一惨剧的 Nawal 彻底对自己信奉的宗教失望,也对政府失去了信心,更协助了难民组织枪杀了当时当政的右冀基督民兵首领。
【当巴勒斯坦难民不断涌入黎巴嫩时,政府宁肯装作看不见难民问题,将他们隔离起来。
但随着难民人数的增加,这种隔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上世纪70年代,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PalestineLiberation Organization)进入黎巴嫩之后,展开了武装斗争。
巴解组织不仅要打击以色列,还要和黎巴嫩政府作对。
黎巴嫩政府突然发现,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这些无孔不入的游击队。
】Nawal 因此入狱 15 年,受尽折磨,唯一能够支撑她继续活下去的,只有那个生死未卜的儿子。
狱警为了打击她采取了所有的办法,派出以折磨囚犯出名的 Abou Tarek,后者对 Nawal 实施多次性侵,更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长达 15 年的黎巴嫩内战是一个涉及相当多势力的一场战役,不仅仅是国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巴勒斯坦游击队之间的武装冲突,其中有叙利亚的纵容和驻军,以色列的入侵(第 5 次中东战争),更有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意图控制黎巴嫩的国外势力。
国内帮派和军队在不同势力之间不断联盟和倒戈,直至 1990 年 10 月的“大贝鲁特”计划,才算真正意义的内战结束。
】内战结束之后,曾经的伊斯兰势力协助 Nawal 带着双胞胎移民加拿大重新开始生活,也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从未见面的儿子,也重遇了当年强奸折磨自己的 Abou Tarek。
只是有时,一加一,真的未必就等于二。
影片最后 Nawal 遗信中所写的短短几行字,让这些生活在战争悲剧里的主角们都得到了善意的谅解。
而对于她的双胞胎,Nawal 也用了自己的方式去让他们接受了这个事实:战争下的每一个人都身不由己,不要因为无法控制的因素而责备自己。
因为战争之下,真的半点不由人。
很多人对于结局的抵触其实不是因为剧情本身的狗血,而是一种教育体制下的思维抵触,不过是一个俄狄浦斯式的结局。
抛开结局,故事中的画面和对战争的侧面描写更能体现出主旨,如果是一定要体现伟大的母亲,要让她三缄其口自己将真相带入坟墓,那她又让孩子看到了什么呢,除了无忧无虑的成长,他们应该知道更多的,他们需要选择是否知道现实的权利,这是另一种母亲,就像之前说的,母亲也不是只有一种。
相反,我很喜欢影片中对于母亲的塑造,坚韧,有力量,有自己的选择,是改变历史的中心人物,也是用于对抗现实的主人公,影片没有花过多笔墨在描绘其中女主是如何被惨遭折磨的具象化,而更多着墨在她如何靠着狱中唱歌深入所有人心,不可置否,这也是一种伟大的女性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个母亲。
她追求爱情,聪明果敢,勇敢救人,也为了自己心中的恨与爱作出牺牲。
她已经很完美了,可是观者还要求她为孩子无私奉献,要让她独自吞下一切离开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对母亲好残忍啊,她们也是人啊。
当然,女主的形象归根到底在诉说战争带来的一切,它让一切因爱而生的美好全部变成憎恨,最后变成怨悔,惋惜,和诧异。
但说到底最后还是让女主承担了一切,她原谅,放下,选择将真相展开在所有人面前,看,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俄狄浦斯悲剧,而它本来应该是充满爱的…
虽然《更好的世界》是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焦土之城》。
复杂的背景,跌宕的过程,意外的结局,思想性与冲突性并存,影片采用双行线的叙述方式,游走于儿女按照遗嘱追寻父兄和母亲不为人知的过去两个时空,在给观众呈现出残酷人生的同时,也平添、渲染了一种宿命色彩。
有人说战争是解决人性中其他途径无法解决的种种矛盾的最后手段,我却认为战争恰恰是人性中贪婪、自私、虚伪、残酷、冷漠、无能等缺陷的集中暴露的表现方式。
领土之战、利益之争、阶级之仇、种族之对立、教派之不相容,不管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战争没有绝对的正义,正如道德与信仰没有绝对的正确。
战争年代中的人生充满讽刺、痛苦与悲哀,人性在战争的过程中备受考验和拷问,有人在挣扎煎熬中麻木游荡,有人在一夜之间背叛信仰、性走极端,有人则被摧残扭曲而异变沦丧。
真相揭晓的那一刻,不敢相信的我们不禁张大了嘴,却瞬间失语。
这是命中注定的劫数,还是老天爷开的一个致命玩笑?
眼前浮现出影片开头的长镜头:一个穿着脏兮兮背心的小男孩仍由一个男人按住头部剃发,小男孩的眼睛始终盯着镜头,当镜头缓缓拉近,我们愈发被眼神中与年龄完全不相符的坚定与戾气所怔,结合Radiohead的《You and whose army》,一股压抑之气难以抒怀,不禁悲从中来。
一加一等于一的真相是极其残酷的,正因为如此,“世上最美好的事是相守”这句话才那么沉重而揪心。
只是我不明白,娜瓦尔在有生之年找到了儿子,也算了了心愿,那么,默默地宽恕他、祝福他,将这个秘密带入坟墓长埋深土,让所有恩怨伤痛烟消云散,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
难道她没有想过,对她的三个孩子来说,这个秘密所带来的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创伤将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如果这对双胞胎姐弟长期不合,那么只有得知一切,他们才会真正明白彼此相亲相爱地在一起是多么重要和不易,但事实是片中并没有给我们这样的讯息,相反,虽然西蒙不能理解珍妮,但他们的感情却很好,西蒙会因为担心珍妮而飞去中东接她回家。
而对大儿子来说,原本已经成为一个普通人,生活也进入正轨,她若但如今他的下半辈子恐怕得活在心魔中了吧,如果他还存有半点人性的话,不然说不定精神分裂或是更极端的成为变态杀手,这难道就是她想看到的吗?
在她的眼里,真相高于一切吗?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所以我更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爱孩子的母亲会做出让孩子如此痛苦的事,她是死了一了百了了,三个孩子却不得安乐,换做是我,对母亲的态度恐怕除了同情、心酸更有怨恨吧。
原以为这种变态逻辑只有日本人才有,没想到加拿大人也没能幸免,作为观众,能理解为了增加戏剧性、悲剧性而编出狗血的结尾,但如此惊世骇俗也太过火了,结果反而削减了好感度、失了分,实在得不偿失。
此片情节可看性强,演员表现出色,但无奈,就算不理会结局,它也成不了经典。
首先,导演对于影片松紧轻重的把握有待商榷。
我完全不介意扫射乘客、火烧汽车的那段表现得更直观、更血腥,不介意娜瓦尔被羞辱强奸的那段描绘得暴力而细节,拍电影不仅是为了讲故事,而是让观众全情投入、感同身受,这些重要情节不痛不痒的一笔带过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而与此同时,影片有时又略感松散而不够紧凑,恐怕是剪辑太过保守吝啬以致当剪而未剪的缘故。
再者,时空变换的节点有着明显的联系,这样的尝试使变换进程水到渠成而便于理解,效果甚佳,只可惜不是每一次都能完美衔接,这么说似乎有些苛刻,但的确让人遗憾。
另外,除了之前提到的Radiohead的《You and whose army》,片尾曲也非常动人,闭上眼睛聆听,仿佛就能听到宽恕、安详与平静,娜瓦拉正在安心上路,片中的其他音乐也相当出彩。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所指的是“音乐”而非“配乐”,因而无法真正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
撇开影片,这些音乐能构成一张相当具有可听性的OST,但出现在影片中,便随意性太强,过于像MV,而无法与剧情和画面紧密结合,使之顺理成章、情景交融,因而作为配乐是不怎么合格的。
母亲两枪杀了国民党的头头,为何没被卫兵当场乱枪打成筛子?
因为母亲手中还持有危险的枪,不知会否再枪击他人?
这时的卫兵会追求“活捉”?
即使当场不打死,卫兵活捉了母亲,拖到了一车的后尾箱处,作势不是要“行刑”吗?
何以悬崖勒了马,而把母亲交由法庭审判,继而判了有期的“15年”?
,而引发了后面的人伦故事?
《焦土之城》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电影看完以后,坐在沙发上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个故事实在让人语塞,我想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导演拍的手法很独特,如此多的巧合和令人乍舌的反转,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电影显得僵硬和做作,比如《爱丽丝的失踪》,还没有这个反转来的劲爆,就已经让人觉得有点荒诞,导演用了两条线,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孩子,都是在寻找,交叉剪辑,而且线索一点一点的挖,这很像《公民凯恩》节奏,直到最后才把"麦高芬"告诉观众,让人唏嘘!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风格有一种独特气质,徐徐道来节奏不快,清晰又有条理,即使这是一部悬疑电影,仍然拍的很不悬疑,个人很喜欢这种讲述方式。
最后说说电影的主题,其实导演讲了三个故事,关于战争,信仰和爱,三个宏大的主题被组合进了一个故事里,而且是这么变态的故事,所谓一举三得,首先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其次信仰冲突带来的人间悲剧,最后是爱,畸形的爱,痛彻心扉的爱,导演真有你的!
我相信任何一个观众在看完《焦土之城》后都会感到震撼。
这是一个用一名坚韧女人的悲剧命运来抨击战争的故事。
影片不仅有这样好的一个故事,更有一个优秀的叙事方法。
叙事方法从内容上说,影片可以归类为反战片,从叙事上说影片可以归类为侦探片或悬疑片。
为了将影片设计成悬疑片,影片没有采用普通的单线叙事,而是设置了三条情节线。
珍与西蒙的线和纳娃的线是主要两条,尼哈德的线则表现得较少。
其中,珍与西蒙的线是探寻真相的过程,而纳娃的线则是真相。
两条情节线关系密切,影片在讲述纳娃的一段故事后,就会开始讲述珍(与西蒙)找真相的故事。
两个故事相互承接,转换流畅,使影片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具体表现为:影片开始从头讲纳娃的故事,纳娃私奔未遂,生下孩子后,孩子被一个全身黑色包裹的女人送到孤儿院。
同一个场景,一个空镜头之后,珍出现了,时空转换成现在。
原来珍来到了纳娃最早生活的地方,珍找到了纳娃以前读书的学校,于是时间回到纳娃读书的时候。
影片就这样游刃有余地在过去与现在的两个时空转换。
有时两个时空的转场还会达到颠覆观众期待的效果。
例如,西蒙被带去见占西丁的那场戏,上一个镜头我们明明看见西蒙被带上一辆车,而下一个镜头也确实有一辆灰色轿车行驶到另一辆黑车旁边,我们自然会以为这是西蒙去见占西丁,但下车的却是纳娃,是纳娃去见占西丁。
时间自然巧妙地转回了过去。
表现尼哈德的线不多,却总在很恰当的时候出现。
影片就是以尼哈德开场的(当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他是尼哈德)。
一个武装分子在给孩子时的他剃头,镜头为他的脚跟标记做了特写展示。
镜头不断地缓慢地向他推去,景别一直缩小到他的眼睛的特写,而他的眼睛也一直盯着镜头看,此时背景歌曲也进入到了高潮。
以他为开场,不只是为了强调他的重要性,也是为了设置悬念。
在珍与西蒙得知他们俩才是纳娃被强奸所生的孩子,而哥哥尼哈德另有其人后,此时尼哈德的线恰当地顺应观众期待地出现了。
或许是为了使不同时空相互交错的叙事显得更有条理,影片还如同分章节似的给每段加上了小标题。
这些小标题于我们就像是一张张写在便利贴上的线索。
最后我们看到了故事的题眼,也是影片的片名——焦土之城——对影片中所表现的仇恨与杀戮所催生的世界的形象概括。
影片叙事精巧的方面还有一点就是有些事剧中人物不知道,而我们知道。
影片中珍得知母亲曾被强奸过,并生下了孩子,以为那个孩子便是哥哥,而观众在关于纳娃的故事里知道那个孩子绝对不是哥哥,而有可能是珍和西蒙。
这很好地达到影响观众情绪,使观众稳跟剧情的效果。
视听语言复杂的叙事方法是为了营造影片的悬疑特质,那么影片的主题与内容则需要好的视听语言来营造。
影片的色调便很好地衬托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主要用白、黑、蓝、黄、灰等颜色。
纳娃的家乡主要是黄色,呈现压抑、破败之感,尽是战火留下的痕迹。
加拿大主要是蓝、灰,呈现阴郁冷峻之色。
人物也多穿这些颜色的衣服,影片中只有两个人穿过彩色服装,一个是被尼哈德枪杀的小男孩,他身穿红衣绿裤,他可能只是在捡垃圾,却被尼哈德无缘无故的杀害了。
红衣绿裤隐喻他原本鲜活的生命。
影片从色彩上深化了战争与暴力的残忍。
还有一次是纳娃穿上了一件红上衣,她去刺杀基督教民兵组织首领。
她穿着红衣黑裙,手里拿着红包,镜头还一直固定在她的红包上。
这颜色象征着危险与暴力。
影片讲述的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影片的主角除了人物,还有那片焦土之城。
影片有好多表现纳娃的家乡的镜头。
那里的沙石较多的荒野,那里矮层小楼房密集的城市。
有些空镜头起到了转场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其一它们将影片的人物融入环境中,其二表现了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与导演深深的同情与隐忧。
影片的声音设计也很好地参与了叙事和刻画人物。
影片较多地使用了画外音。
在卡法利亚特时,影片表现纳娃在监狱里等待时,画外传来一名女性惨绝人寰的喊叫声。
影片从侧面表现了私刑的惨无人道,渲染了恐惧的气氛。
在基督教民兵组织残忍地杀害纳娃所坐的车上的其他人,并烧毁了客车时,影片用沉重的音乐声代替了真实音效,这种声音设计是突出了纳娃的心理,表现她当时的绝望和悲愤。
后来民兵又枪杀了纳娃本打算救的孩子,枪的真实真实声响被表现了。
这一声枪响将纳娃彻底推向仇恨的深渊。
宗教矛盾是影片中引发战乱的原因,影片在布景与道具的布置上都不忘带上宗教色彩。
纳娃戴的黑色十字架,纳娃奶奶手握的白色十字架,被占西丁的民兵组织袭击的房子里挂着耶稣受难十字架,玛依卡护士住院的病房里挂着的圣母像,这些使影片沉浸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
概括来说,影片构思精巧缜密,复杂的叙事方法使影片具有极佳的可观性,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到位地表现了影片的内容与主题。
因此《焦土之城》绝对是一部上乘的电影作品。
焦土之城 | 黎巴嫩最暗无天日的15年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语言: 法语 / 阿拉伯语片长:139分钟剧情简介双胞胎姐弟珍妮跟西蒙收到过世的母亲納娃的遗嘱,可当宣读完内容之后,两姐弟却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遗嘱:一份是写给他们从未蒙面的父亲;一份是写给她的第三个孩子——他们更是不知道这个哥哥的存在。
影片巧妙的游走在两个不同的时空:母亲终其一生苦苦寻觅自己的长子;姐弟遵循母亲的遗嘱前往中东寻找他们的父亲与兄长。
可越是穷其究竟,他们面对的越是理不清的头绪跟令人震惊的真相。
本片改编自加拿大著名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荣获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豆瓣电影在母亲寻子与双胞胎寻父兄两条线索下平行剪切,镜头质朴真实,好像纪录片一样把当年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迷失,以及双胞胎兄妹对于母亲传奇人生的体会,原原本本不施粉黛的表现出来。
尤其是结局,让我对納娃痛苦的人生唏嘘不已。
战争放大了人性的丑陋,仇恨扭曲原有的灵魂。
納娃经历了黎巴嫩战争最暗无天日的15年。
丈夫因为宗教差异被自己的兄弟枪杀,儿子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中险些丧命。
自己亲眼看见长枪党毫不留情杀害了一个小女孩。
在牢房里面对自己施暴的,竟是自己朝思暮想素面蒙面的亲生儿子。
命运作弄,儿子既是丈夫。
納娃的人生波折痛苦随着双胞胎寻找既父又兄的路程慢慢被揭露出来。
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让我们震惊不已的历史——黎巴嫩最暗无天日的15年。
|黎巴嫩战争 1975年9月16日爆发的内战使黎巴嫩陷于分裂,贝鲁特的街道变成了一片火海,政府受到威胁。
右翼基督教长枪党在这个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各占一半的国家有着牢固基础,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武装对抗。
人行道上堆满了尸体和瓦砾,造成的损失高达80亿英镑。
外国资本开始从这个典雅繁荣的黎巴嫩撤退。
(黎巴嫩之前素有“中东巴黎”之称) 由基督教徒和黎巴嫩民族主义者组成的长枪党同穆斯林和巴勒斯坦分子相对抗。
内战爆发原因是因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准备以黎巴嫩为基地向以色列发起进攻而引起的。
黎巴嫩穆斯林支持巴解,而基督教民兵坚决反对。
|贝鲁特大屠杀贝鲁特大屠杀发生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在以色列的武装和包庇下,对贝鲁特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了野蛮屠杀。
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有的说1000人,有的说1500人,还有的说遇难者达3000人,另有说法为3万人。
遇难人数大概在762-3500人左右。
|黎巴嫩长枪党黎巴嫩长枪党并不是一个极端恐怖组织,而是一个正式的政党,于1936年11月成立,是基督教马龙派政党,还是内战中极右派路线的武装力量之一。
在影片烧毁大巴的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长枪党的装扮,身穿当时基督教党领导人头像的T恤,手拿长枪,枪上印有慈爱的圣母玛利亚像。
黎巴嫩战争爆发以后,长枪党的主要任务就是杀死所有的巴基斯坦难民与伊斯兰教什叶派。
基于此,我们立马可以明白长枪党的那一枪爆头的原因就是宗教差异。
随着納娃寻子,我们一路看到的都是,随意被枪杀的非本宗教人民,被炸成废墟的房屋,还有不同宗教人民打从内心的排斥。
影片中納娃由于同阿拉伯人私通,导致自己的第一任男友被枪杀,而且险些被自己的兄长杀死。
因为不同宗教的人民是不能结婚的。
据说导演在2001年拍摄该片子时,还在当地做了一个调查,他询问了当地的妇女,如果她们的女儿与伊斯兰教男子相爱,她们会是什么想法?
每个受访妇女都坚定不移地说,我会选择杀了女儿与她的男友,没有一丝怜悯。
这是2001年的回答,可想而知在1975年,在納娃那个年代,納娃的行为是很有可能为整个家族带来杀身之祸的。
常常觉得有宗教信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样就会因为敬畏神灵而一心向善。
可是太多的战争是因为宗教产生的,或者是利用宗教来推动。
当我们把宗教信仰变成具象化的东西时,宗教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东西,就像片子中的长枪党将领袖的头像印在T恤上,坚决执行政党领导人的指令一样。
信仰不应该是一种框定的东西,它没有具体的形态,它无从触摸,但它又常驻心中。
觉得上次水水哥回答的很好:“我的信仰就是Be kind to everyone。
”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善意面对他人。
这部影片讲述了与我印象中伟大母亲不同的形象,母亲在经历了惨痛的过往后,仍然爱自己孩子,但她没有选择将悲惨的过去掩埋,而是告诉了自己三个孩子,哪怕这将带给他们无比的震撼,已经不能确定的后半生,尤其是尼哈德,比起弟弟妹妹他要承担还有愧疚和悔恨。
为什么要这么这么做,将一切掩埋不好吗?
甚至导演也可以将故事改变,纳娃似乎带着不甘离世,儿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异常,进而寻找真相。
看一个可歌可泣的伟大母亲形象,不带半点争议。
而将苦难掩埋,讲述虚假的幸福的过去,或者将过去遗忘,真的是更好的选择吗?
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好坏都有个人的出发点。
【剧透⚠️】插叙剪辑(生怕观众看懂);故事内容量、角色性格塑造(能少则少,生怕观众看不懂)。
母亲找不到儿子并且决定加入革命小阵营这里写的太蜻蜓点水了,过度生硬,火烧大巴、一个不留活口,对孩子的残忍激怒了女主。
重要的思想转变都很轻巧的靠嘴炮来过渡了(a. 女主说自己要为Cham效劳。
b. 女儿去学校门卫那找到了女主在监狱悲惨遭遇的真相)。
里面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零,扁平到女主通篇没啥表情,因为不知道自己饰演的人除了故事主线外的性格、来历究竟是怎样的。
数学梗铺垫其中,只有开篇和结尾很愣的出现一下。
双胞胎姐弟的寻找过程没有蜕变,基本就是两个工具人,而且越接近结尾,不让姐姐去交涉,而是弟弟出面,有啥深意?
故事骨架就是片名“黎巴嫩的俄狄浦斯“已经囊括了,看的就是个人物塑造啊,2小时每个人物都是僵硬的,没血没肉,时间去哪了?
浪费了Lubna这个演员,《蓝色长袍》里演技简直🛫️。
刚开始,姐姐出发开始寻找,然后每到一处,对白都是编剧ctrl c ctrl v的那一段:“我叫Jeanne Marwan,我来找我妈,(掏出照片),见过这个人吗?“ 没有任何递进。
试问“唱歌的女人”这一符号对于宗教、战争下悲剧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吗?
很不喜欢那种开篇就说游戏规则的电影,什么时候才可以打开第三封信,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3.5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2024北影节第一站
慢节奏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3.5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BJIFF 240425 党史馆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