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的角度其实只能给三分。
后期剪辑实在是太硬了,材料也没有用好,前后畸轻畸重。
麦丽丝讲巴音马戏那段非常感人,但一直在跳切崔永元摆弄设备。
专业影评人方面找的也有问题,没说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但素材确实相当好。
虽然讲出来的话语是空洞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五七十年代的重要遗产,而从主流制片厂生产的大众文化(拿金鸡奖)到小众艺术电影(那国际电影协会奖项)的变化,正是这份遗产亟待继承和反思的重要时刻。
原标题:陪我妈去看这样的电影 我是有多孝顺…嗯,我刚刚也去问了一下我妈,我妈也觉得片子拍的粗糙不走心,跟电视似的。
也觉得我答应陪她去看这种片子是真爱了。
说我不孝顺的人可以闭嘴了。
陪着去看而被孝心绑架说此片好看的确实是孝顺,愚孝。
作为一个伪电影人号称是纪录片民族电影爱好者的我,陪着崔永元的脑残粉我妈去电影院看的。
舞美镜头什么的太可怕了,剪辑的更是超级没逻辑,看的过程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要有包容的胸怀...看完还不能骂出声...尴尬至极(︶︿︶)那些说什么崔永元一股清流的人请问那股清流是脑子里进的水流出来的吗!???
能不能不要把没头脑当作情怀去鼓吹呢?
请大家明确一点 对这部片子的欣赏到底是对老电影人的欣赏还是对本片制作方的欣赏呢?
纪录片制作者是不是只要拿到好的资源好的素材随便拍拍都能拿大奖呢??
纪录片,拍电影崔老爷子您还是歇着吧...如果这也能算口述史 我也就呵呵了 拍成这样实在是对不起老一代电影人 浪费了珍贵的老电影资料 狂一点说 如果电影史资料给我剪都不会那么差 要说什么有情怀 也不能光有情怀没有脑子没有专业精神啊!
我小时候还挺喜欢看崔老爷子拍的电影人生的,这电影有监制吗请问,真的不如电视节目电影人生啊!!
ps:在一个国营的电影院看的片子(全市仅有的排片)散场时发现进了中老年人专场,我大概是全场最年轻的观众吧。。
我怀疑很多老年人是退休职工单位赠的票呵呵呵pps:居然有人来私信我找我撕逼,我郑重申明,如果从你的豆瓣主页上看到你这辈子只看过崔先生这一部片子的话,我拒绝和你交流。
本片打5分4分的人,不说全部,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围笑)动辄说这个电影有良心“这辈子只看过这一部片子的情怀∪・ω・∪”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觉得这部片子增长了你们的见识,让你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内蒙古的电影的人: 你们想增长这方面的见识是好事,但没见过世面孤陋寡闻的情况确实有点严重了。
几部内蒙老电影拍的好,和这部纪录片也没有什么关系。
你们可以多看CCTV6,这种老电影的展播不是很多吗。
新大头儿子》和 你一定不要》错过的排片居然那么多我也是服了┗┃・ ■ ・┃┛
可怕的特效 你们感受一下
抓个说我是水军的人出来示众 这辈子只看过这一部电影 连个头像都没有 还好意思说我是水军?
坐标呼和浩特 因为是宣传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所以单位组织包场看了这部电影,算是上党课了。
虽然看完之后没看出这部电影和党课有什么关系。
如果不是单位组织大概不会知道这部电影。
第一反应是看到这部片名的时候就觉得很荒谬,完全不知道这个不明所以的名字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主题。
走进电影院的前几分钟,也全然不明白那个穿白衣服的年轻人朗诵一堆不明所以的台词是在干嘛,可能是这部电影的特效担当吧。
当然除了这点,前几十分钟的观感还是可以的,介绍了一些老电影和老电影人,虽然身为九零后可能都没看过,但是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银幕形象本身也是件挺新鲜的事。
和之前去电影院和网上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姊姊妹妹站起来》的观感大概差不多。
看到一小半开始觉得无聊了。
因为越来越接近现代了,除了吹捧之外也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后期介绍的内蒙古民族电影感觉多半也就是在CCTV6播一播的质量,于是开始玩手机到散场。
感觉这部电影可以改名叫内蒙古民族电影的衰退史。
以上是看电影的个人感受。
当然其他的事情也要说一说,比如在看电影之前来豆瓣看了一下,发现很多没看过就给一星的评论,很像是仇家水军所为,这点对豆瓣挺失望的。
但是只就这部电影来说,5.8分也对得起这部电影的质量了,当然对比来说最近热映的动物世界也就是6分多的水平,7+是有点虚高了。
另外一点就是票房的问题,据我所知我们单位包场这部电影是2000块,我不知道有多少能算进票房,但是怎么也应该有1800块吧…而且据我所知我们呼和浩特包场这部电影的单位也不只我们单位一家。
但是我看了下猫眼电影专业版上的城市票房,最后一名大概是1000多,而我们呼和浩特是飞榜的。
所以这部片子虽然不见得多好,但是可能有被偷票房的嫌疑。
期待这一纪录片有续集。
99分钟的篇幅不足以囊括内蒙古电影70年的历史,后半段显得有些仓促了,尤其对于当下新一代的内蒙古导演和演员的讲述过于短,期待之后的纪录片反映除当下内蒙古电影的创作实绩。
贯穿全片经典内蒙古电影片段、老一辈导演和演员的讲述十分精彩。
曾经耳熟能详的一些歌曲也找到了记忆的存放点,愈发清晰,并且引起了我观看经典内蒙古电影的兴趣。
除内蒙古电影之外,其他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电影发展情况如何呢?
期待在之后能看到类似影片,也期待自身去探索中国56个民族的电影。
陪着老妈看的,难得是场次极少的片子也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年纪。
1.片名故弄玄虚,直接点名是内蒙古电影七十周年的主题更好。
2.崔老师就是电影传奇里的感觉,另一位主持人的感觉很尴尬,不知道是串场还是点题。
3.播放的老电影和后面的几部获奖影片大多是听说没看过所以也算是难得。
4.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分类,而访谈人物仍是电影传奇的套路,在二十几分钟不觉得什么,而放在快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觉得松散了许多。
且对某位演员的赞扬篇幅过长了。
从放映的电影来看,明显塞夫等几位导演的贡献更大,当然也可能是老人已经去世,没有访谈素材。
总结一下,有情怀,珍贵素材,适合电影频道播放的记录片。
我去看这部电影前,也看了各种评价,总体就是不太好,但我还是怀着对崔永元老师的尊重,去看了这部电影。
才进去的时候,我也确实很失望。
整个影院,只有五个人,所以我做的是最好的最舒适的位置。
开始几分钟,我被这个乱七八糟的剪辑气哭了,当时有一种想要离开的冲动了。
但是,好歹是我带朋友来看的,怎么也不能离开是吧,于是我就认认真真的看。
我发现这是一部,用现代电影的剪辑手法来评价,就是烂片!!!
因为他的剪辑太差劲了,很多地方,正到了关键之处,他偏偏切换了,得把你气死!!!!!!
然后用电影叙述手法来评价,更烂了!!!
在他想要放给我们看的电影之间关联不够强,导致整个电影看完了以后,根本没有办法记住所有的东西,记不住就算了,还超级凌乱。。
我的感受就是,让我来叙述,估计都不会烂成这样。
用我们学校经常损人的说法就是——你的答辩ppt是不是只做了半小时???!!!
好了,我觉得吐槽得差不多了。
从内容上来说,我认为,认认真真的看,还是有很多感动。
毕竟那些看电影,我真的觉得超级好看。
那些叙述的故事,也超级感人
这是电影里烂漫唯美的一幕。
我看过很多电影特效,看过很多唯美的照片,但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还是动了。
草原上的爱情,是宏大的,广阔的,因为在这一幕天地下,男子,在马上,牵着女子爱情的红丝绸。
我特别感动这部电影的演员,真的从70米的悬崖,踏马而下。
‘‘究竟是电影重要还是人重要?
’’这是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个思考。
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希望你先不要吐槽。
这是个,在现代娱乐圈很需要吐槽的问题。
一个演员受一点伤,继续工作,就不断的上头条,不断的被夸。
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工作吗?
难道你自己上班工作,受一点小伤就不用工作就可以养活家人,养活自己了吗?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见演员和任何一种职业一样,需要付出鲜血,需要付出思想。
更需要去验证,一个人对一种职业的最高的敬意。
现代人不断的换工作换工作,可能很难体会到,自我对一种职业的尊敬。
警察,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敬意,也会去思考,是人命重要还是职业重要。
这看起来有些可笑,但我觉得,他很重要。
这就是那个70米悬崖
电影里有一段马上戏特别的爽,看了你会想要去内蒙古策马扬鞭。
他们在马上英姿飒爽,传酒互殇,嬉戏打闹,好不欢畅!!
这是4000多匹马的场景图,原谅一下我的渣拍照技术,当时被这么多马狂奔的场景震撼了,野性,在那一刻得到呼唤,我想去草原!!!!
留一个画面自己想象。
希望有人去看,这个电影值得思考的内容吧。
很多人看我不是药神哭了(其实我也哭了。
)然后很多人去写我不是药神的各个主题,或者分析该买保险了,该注意医疗体制了。
确实,那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必须担心的问题——医疗,健康。
这部电影只展现了——历史,文化,草原。
他更像书,需要有人去读。
当你沉浸于他的内容,你会忘记他的形式与技巧。
最后吐槽一句,这上面所有电影都获得了很多外国大奖,倒是没获得什么中国奖。。。。
不好意思,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是因为是在电影院里看的,所以想用对电影的标准来评价《您一定不要错过》
一、《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or《您一定不要错过》?
昨天纪录片正式上映,虽然周边有十几个影院,但真正排片的影院少之又少。
且时间都不是黄金档。
拿到票的时候才发现票面上写着《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一直误以为买错了电影或者走错了影厅。
跑去问门口的工作人员,工作人说:没错!
崔永元拍的纪录片就是《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
果然,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您一定不要错过”的字样,而在整个影片的过程中,坐访者背后的字幕都是《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
容我猜想一下,影片的原名应该就是《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后来才改名为《您一定不要错过的》。
《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显然适合坐在家里通过电视机看,而《您一定不要错过》就值得去电影院试试了,看看到底错过了什么了!
这名字改得当是“一字值千金”来论!
二、访谈节目or 纪录片?
《您一定不要错过》全程都是采用摄影棚内的访谈形式进行。
由主持人与坐谈嘉宾通过访谈的形式将一个一个的影片带出来。
整个影片随着崔永元的讲述拉开了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主题序曲。
确实也像影片介绍的那样,这部片子讲述了内蒙古民族电影中许多精彩镜头背后的故事,比如“悬崖坠马”、“断桥落水”等珍贵镜头 。
看着花六百块请来的临时演员骑着马从断桥上直接掉入水中的真实镜头,不仅替当下的“扣图党”们汗颜。
看着在马背上潇洒驰骋的演员,不仅替因贴了创口贴而感伤的演员脸红。
这部片子整体看下来,感觉像是由央视出品的访谈节目。
崔永元是访谈节目的高手,不过在整个片子中,崔永元并不是主持人,只是前小半段的讲述人。
到最后崔永元以放映员的方式出镜,又感觉像是一个纪录片。
反正看完一天,也没想明白,这究竟更像是个访谈节目还是一个纪录片。
三、激情满满or看着混乱透过片子能感受到制作团队的对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激情满满。
崔永元对电影有些痴迷,早前就在央视做过一个《电影传奇》的节目。
据说,《您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片子就是崔永元找来的内蒙古的老牌导演麦丽丝执导。
虽然整部片子没有吸引人的高潮,但整部纪录片主题还是非常明确,透过片子可以看到其脚本的主题线。
一条时间线,从解放之前讲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下。
一条影片线,将七十年来的优秀内蒙古影片都进行了一一讲述。
一条民族文化线,通过内蒙古民族电影人的谈谈,对蒙古族的文化宝藏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探索。
片中,常常有说者潸然泪下、听者动情不已的画面。
以我个人的感觉来看,感觉整个片子的感情有点断!
往往是一个电影刚刚讲完,观众的感觉刚刚准备入坑,却又跳到了另一个剧情上去了。
崔永元的出现无疑是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噱头,可在片子中,崔永元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最后出现了几个放映电影的镜头显有点唐突。
作为线索人物的主持人(非崔永元)一会儿魔幻,一会儿写实,完美地将观众对整个片子的观感打得七零八落,看完感觉就是乱乱的。
这种观感,就是总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感觉。
不解渴,不过瘾!
四、回忆追思or 为崔永元买单进入影厅,影厅不过五十人的座位,空了不少位置,不多的观众中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
讲到动情处,隔壁坐着的老人,连连感叹,不时小声地与老伴回忆属于他们的青春。
这些老人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青春,我则不然,完全是冲着“崔永无”三个字去看的。
如此仗义敢言的崔永元,值得支持一下。
网上还有大把我这样的人在呼吁,片子的排片太少。
对于我这样年纪的人看完对片子难有共鸣。
讲的电影不熟悉,邀请来的演员大多都不认识。
相信80后、90后看着就更隔了。
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讲,多少觉得这三十块钱的票价有点点不值当了。
单纯从片子的可看性来说,就算冯小刚的《手机2》票房再不好,我都相信比《您一定不能错过》要好看一些些。
(原创作者:大娱乐影评,喜欢就关注一下)
内蒙人的电影故事.其实,这不是一本书的读后感,而是一部电影的观后感。
只是,我觉得它的信息量不亚于一本书,所以有必要特别隆重地、郑重其事地记录下学到的点点滴滴。
电影的名字叫《您一定不要错过》,是崔永元的作品,讲述的是内蒙古的电影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内蒙人,很多事情居然今天才知道,惭愧惭愧。
比如说老家有个标志性的广场叫五一广场,估计这个地名在内蒙古就相当于其他城市的中山公园,到处都是。
一直以来,都 以为我们内幕人民热爱劳动,公园名字由此而来。
直到刚刚才得到这个知识点,1947年5月1日,内蒙古召开五一大会,宣布独立,比新中国还早两年。
这才是五一广场的真正由来。
最牛比的电影,国家元首命名。
它就是内蒙古电影的开山之作,《内蒙人民的胜利》,原名叫内蒙春光。
开拍的时候,中国还在解放战争时期呢,到了放映的时候,新中国已经成立了。
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兄弟,内蒙古人们还是有足够资本自豪的,西藏、新疆这个时候还没解放,而我们内蒙自己拍摄的主旋律电影都上映了。
不过,实话实说,内蒙春光更像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但是在领导者眼中,它不单单是一部电影,更是借机推动全国统战工作的一部绝佳宣传片。
因此,它叫内蒙人民的胜利,呼唤着西藏人民、新疆人民乃至台湾人民的胜利。
内蒙古电影最出名的应该是电影配乐、电影主题曲,如《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等。
今天,草原歌曲风靡南北,得益于早在六七十年前,内蒙古电影的底子打的好,打的结实。
之后看完,发现,知道也只有这些了!
6月底,在朋友圈看到大学导师发的一篇文章“您一定不要错过,中国传媒大学首映”,才获知这部影片取得“龙标”要登陆院线,也有幸返回母校观看了过审后的内部首映。
但实话说,我本人并非专业电影人更谈不上是发烧友,顶多算是每年看几十部电影的爱好者,得益于大学时修过的影视赏析课,了解基础的镜头技巧、情节预判、视觉效果等,参加首映也是怀着对“口述历史”的热爱,对文献纪录片的兴趣,对崔老师的敬佩去的。
崔永元为主角的电影海报在那之前,我不知道麦丽丝导演是谁,对于内蒙古的电影隐约知道《悲情布鲁克》、《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就是发生在内蒙大草原上的《狼图腾》。
而观影之后,甚觉惭愧,我欠麦导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里先对这部电影的主创和所有付出过的人致敬,“匠心所致,金石为开”,这是一部值得进电影院观看的文献纪录片。
放映结束后,主持人说了句“如果觉得影片不错,请大家去各个电影在线售票平台点击一下'想看',好增加它的排片率”,忽然就觉得好心酸。
受电影市场商业化影响,该片的实际排片率估计不会太理想,虽然电影主创和发行方应该不会用“下跪”的感性方式来求取关注,但为了能让大家看到老一辈电影人的用心和真诚、让更多的人重视纪录片、懂得文献乃至口述历史的社会价值,就需要去传播去扩散。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电影爱好者们去影院观看,因为这里讲述了内蒙古民族电影70周年的发展历程,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从斑驳到高清,那些埋藏的记忆会被一一唤醒,年代感呼之欲出。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热爱口述历史和喜欢纪录片的你们去影院观看,因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献纪录片,除了能欣赏到70年来珍藏的宝贵影像资料,你更体会到人类特有的传承方式“口述”特有的魅力,听当事人回忆曾经的过往、幕后的花絮、惊喜动魄的故事,脑海中会自然呈现生动的场景,而这比文字更鲜活比画面更真实。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喜欢大草原的所有人去影院观看,不管是生长于内蒙古的你们,还是向往那天那地那云那血性的你们。
因为它带来了天上草原、白云雪山、黑白骏马、铁汉柔情,还有那敖包相会、嘎达梅林。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崇尚颜值热衷追星的年轻人去影院观看,当然,可以带上自己的父母,寻找两代人共同的话题。
因为这里偶像大腕齐聚、帅哥美女如云,你会发现虽然时代替你们塑造了“审美观”,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才更赏心悦目。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追求镜头特效、宏大场面、实力特技的新生代去影院观看。
因为这里有史诗级镜头、真人特技惊险上演,同样也有借助电脑科技制作的移步换景,让你在蒙太奇空间里穿梭游刃有余。
正是由于崔永元的加盟,《您一定不要错过》也自带了话题效应,在开场致辞中崔老师有一句调侃“7月6日上映当天,据说某部有众多明星参演的电影(《爵迹》)撤档……”,他果然是心思很重的悲观主义者(崔老师自嘲)。
电影临近结尾部分,用以评价内蒙古电影事业和电影人的一话是“用心做出来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大概意思,抱歉没记清楚),拍摄于去年的本片,却正好映衬了当下的“娱乐话题”。
最后用时下比较“火”的广告体帮呼吁一下:您一定不要错过!
一定不要错过啥?
《您一定不要错过》不要错过什么啊?
《您一定不要错过》一定不要错过?
一定不要错过!
……哎,你去哪儿?
去电影院啊~~(完)
一位老人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手写的影评。
他可能不会打字,不会用手机,不知道豆瓣评分,不知道评分有什么影响。
把老人的手写版输成电子版这点小忙我还是帮得上的。
纸上勾勾抹抹,是斟酌措辞的痕迹。
勾勾抹抹影响《兰亭序》熠熠生辉吗?
如果老人的手迹让提着脏水的手颤抖了,那么,很欣幸,人人皆有善根。
如若不能,那么,很遗憾,人格的魅力和光辉照不进荒芜的心灵。
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观后感七月七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剧院2号厅,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七十年前就开始拍摄的各部蒙古族电影画面,电影通过对各位电影艺术家,尤其是蒙古族电影艺术家的采访,他们对当时电影拍摄的叙述、回顾、回忆,让观众对当时电影导演、演员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有了清楚的了解,同时对当今的有些电影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比较。
电影艺术家说:拍摄过程中,如果不能感
动自己,怎能去感动观众?
正是基于这种执着、勇敢、负责的精神,电影才能让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巴音骑着马从70米高的悬崖上跳下是多么的刺激、多么的惊人,现在谁敢这么演,说不定早就用了替身,可是巴音硬是斗着胆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当然剧组导演及工作人员死死抓紧系在巴音身上的绳子。
再如,有几个人骑马过河,桥断了,接连几个人连同马一起掉入河中,都是真人真马,而且一个也没有受伤,为什么?
一是导演组在拍摄前
对河的水深都进行了测量,而且骑马演员的技术,才能做到表演既精彩又没有人马受伤,这不得不说蒙古族人民的能力,所以蒙古族当时拍的这些电影在世界当时一流的。
蒙古族人是豪放的,他们骑着马在飞快的跑动中可以人与人之间接过酒瓶喝酒而不摔下来。
听着电影艺术家的叙述、回忆和感慨,再看看那些精彩绝伦惊险不断的画面,真为这些电影艺术家的敬业精神
而敬佩!
为他们这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而感动!
为他们这种勇于付出勇于担当的魄力而骄傲!
为他们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而自豪!
我想:在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电影艺术家们的这些精神、这些传统、这些意志不是都值得我们学习吗?!
所以,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我,没有错过!
很好的一步纪录片,有煽情有回顾,光影不变
很好的题材和内容,是一部蒙古民族电影之旅,开启了视野,也盘点了历史。但从纪录片制作的标准去衡量,实在有太多粗糙之处,有一种创作者有心无力之感。与其称其为电影,不如说是一档“电影频道特别节目”更为贴切。
没看完
讨厌崔永元
三个主持人太low了,扣一⭐。
有点😔水水
正如崔所说,介绍的影片、音乐都很精彩,能感受到蒙古电影精神和自然的力量,它们值得九分。但纪录片观影体验枯燥减两分,衔接拍摄方面很不喜欢减两分。个人情怀和有所收获加一分。最终给六分吧。吐槽一下话说明明在学院路,观影人群平均年龄起码得有五十岁…
拉一波
崔化钠
教育片
作为一部文献片,开头第一分钟就有历史硬伤,后面也差的不行。
冲着崔永元去看的。说实话,这种纪录片不是商业片,一般人是没有兴趣看的,但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很珍贵。我们往往着急去拥抱未来,却忘记了记录那些逐渐消失的东西。崔永元为保护一些历史遗产付出了很多,应当受到尊敬。
崔永元是一个有英雄情怀的人,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有着英雄主义的民族。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在呼唤一种精神。
做纪录片的心挺好,但是这水平不敢恭维。而且这质量,在电视里放就好了。
就因为名字才看的…
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我很认同崔永元做的事,而且娱乐圈该整治了。但同时,撇开这些因素来讲,还是表示这部电影并不算好。杀马特既视感的片名,ppt一样的海报,爱剪辑风格的字幕,以及凌乱的剪辑,尽管有着一颗做纪录片的心,但这样的制作实在是对不起大银幕,作为纪录片质量也并不高,最多算是一期节目。两星,但想想那么多烂片都可以进院线,还是为内蒙电影70周年以及内蒙电影人再加一星吧。(ps:说一个比较触动的点,谢飞老师作为老一辈导演,竟丝毫没有老辈包括现在整日杞人忧天的网友思想,对现在的很多状况都否定,一昧感叹从前的好,反之,谢老还表示应大力支持新导演,因为他们处在一个新时代,都是非常有个性的。谢老不愧是谢老,确实与那些人不在同一高度。另外,这部电影也算是让我大体了解一下内蒙电影史,作为考研狗还是略有收获)
冲着崔永元去的,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记录片,比较真实感人。
唉,小崔变老崔,年龄变了心也变了,从前天真的以为真的有人会“为天下人谋福祉”而去抨击转基因这个大议题,但现在看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应该不错,很受感动,里面的电影提现了当年电影人的精神和气质
我们一定不能错过的是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