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
因为它确实打动了我,明知可能多数人会直接说它烂,我心里却又有些舍不得,所以才想写点什么。
我没有看过电视剧,是因为看过了书,从而选择来看这部电影。
我看过虹影很多书,《好儿女花》曾经在我很煎熬的时期,给过我莫大的鼓励。
而《上海王》,它的情节和故事性,绝对是虹影小说里数排前几位的。
看的时候,便觉得它很适合搬上银幕。
我起先对这个电影的演员选择是不满意的,所以我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期待。
也有可能是因此,反而给了我惊喜。
很多人会看不懂这一部电影,这是我看电影时不停冒出来的一句话,像是为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能不被人喜爱,而感到的隐隐地担忧。
很多场戏不连贯,很多镜头零散不知所谓,有些台词让人尴尬的生硬,有些情节让人觉得意淫的厉害……它有诸多的不好,难以否认。
然而可能是因为小说的情节在脑子里太深刻:它跳跃的情节叙述,我在心中已自动补充了背景;它莫名其妙的镜头,我也仿佛能明白,它所想要暗示的东西。
但对于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来说,它真的可能是个烂片。
现在,我想说说它为什么打动了我。
也许是因为整体风格的原因,整部电影的人物性格让我觉得都弱化了许多,原本是截然不同而又丰满十足的人物,三代上海王、新黛玉和筱月桂,他们各自的风采都似乎差了点意思。
我最想谈到的人,竟然是黄佩玉。
原本在书中,我完全不喜欢他。
常爷是英雄,阿其是温暖大哥哥,而黄佩玉,我只记住了他的心机和毒辣手段,他的圆滑世故和狡黠。
我最不喜欢的,便是筱月桂在他身上的这份多情。
秦版的黄佩玉,始终在心中为筱月桂保留了一份心意,一份虽然有利用、有欺骗,但却也有份真心的心意。
我不知是胡雪桦和虹影有意为之,还是原本如此只是我当初不懂。
他说如今在这上海滩,敢劫走他女人的人,其实很好找。
他准备离开众人,独身去救筱月桂时,他说:这一切终于快要结束了。
他看着筱月桂的眼神,他最后停顿而又复起的步伐,其实他心如明镜。
这场戏,在我脑海里一直反复出现。
他应该是过了看似风光却又多么寂寞的十年。
他跟阿其和筱月桂说:如今我只相信你们二人。
但转眼,便是他们算计了他。
阿其和筱月桂心中常爷永远为大,而常爷从前,又是多么的信任黄佩玉,他背叛了他,所以他不得不死。
即使秦演的如此风流俊逸,痴情深种,引得观众都起了怜惜,但我却仍觉得,他是应该死掉的。
我的这种想法,让我越发地为他悲凉。
我喜欢《上海王》这部小说,但是我并不喜欢筱月桂这个人。
其实也无所谓讨厌,只是我喜欢常爷的豪气,喜欢阿其的痴情,甚至于现在喜欢黄佩玉的孤独,哪怕是新黛玉的情义与刻薄,我都是喜欢的,但从筱月桂的身上,我却并没有特别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地方。
这也让我觉得很神奇。
很多人觉得《上海王》是一部了讲筱月桂的书,所以她表现的不够“女强”,让人很失望。
而我并不觉得筱月桂有多重要,可能这也是我能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吧。
筱月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她跟黄佩玉一样狡猾,一样孤单,一样渴望着权力和物质。
当我这样看她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常爷和阿其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在保护她的人,而是在护着她的心,让她能够在漫长的十里洋场岁月里,记得常爷对她的好和恩情,感受到阿其的守候和真情,从而保持一颗“有情有义的心”。
她那让读者又爱又恨的多情,竟然是她最有魅力的地方。
想写的还有很多,常爷死的那场戏;筱月桂目送阿其离开那场戏;黄佩玉和筱月桂重逢的那场……其实每一个零散的镜头都并非多余,背后千万种尚未讲述的故事和暗示。
但我太困了,我要睡了,改天要是想起了,再来补写。
文/梦里诗书 面对一个昔日已然获得中肯口碑的电视剧蓝本,《上海王》的电影化未曾令人想见其居然能变得如此冗长平庸,整部电影给我最为深刻的映像便是一个字“赶”,剧情故事的跳跃性发展,使全片几乎没有一刻能真正走进那个昔日的旧上海,只是犹如看了一场超长版的电视剧预告。
其实如若你未曾看过这部电影导演胡雪桦的另一部片子《神奇》,那么确实很难想见一个关于旧上海暗流涌动,又有着胡军、余男、秦昊等一帮演技并不逊色演员参演的作品,何以能被拍的如此波澜不起,并不夸张的说这位导演在这部电影中除了证明自己甚连最为基本的叙事能力都尤为欠缺,居然将一个本自中肯的蓝本,化为一本女性视角的黑帮流水账外毫无作为。
那么一个本自中肯的故事何以会变的如此不堪?
这在于电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预想铺开一个属于民国上海的大格局,但不合时宜的时间跳跃,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莫名展开,都使这个故事不仅在最终也未能真正树立起一个能给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也使上海的地气变的虚无飘渺,所有人设给人的唯一感觉便是在走马观花,乱七八糟的剪辑使这部电影能留给人的只是莫明其妙的尴尬。
当我们抛开《上海王》那与蓝本不相适应的叙事,其实就这一故事来说,确本是一个能为人唏嘘的黑帮悲剧,而以女性视角为审视预想呼之欲出厚重历史的方式,亦颇具新颖,或许如若这部作品能在科波拉之手,哪怕是一位能力正常点的导演手上,那么这一故事未尝不能绽放出自身的魅力,但可惜的是或许终究只能是或许。
一场本当波澜壮阔的上海往事,最终所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仅只那让人啼笑皆非蹩脚的上海话,这样的一部庸作不经让人想问:“何见上海,凭何称王?!
”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导演拉着一帮优秀的演员,弄了一场乱七八糟的意淫。
十分怀疑导演是不是地球人在他的眼里女人的颜值、气质、技艺都不重要只要不怕死,就能让男人的神魂颠倒想当曲艺大家,无师就能自通勾搭哪个男人,看他一眼就得沦陷管他年纪大小,中国还是外国的也管他是不是自己女儿的养父男人更离谱一个个跟动物似的说翻脸就翻脸,不需要原因刚入会的新人,跟老大一起出去活着回来了,就能取代死掉的老大嘴里喊着要做大事,回头就自信踩雷奉劝一下导演脑袋塞满了翔,不全是你的错掏出来恶心观众,就是你的不对了。
0. 《上海王》因在第8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包揽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五大奖项而在上海举办了几场放映。
今年上海电影节虽没看上,好歹也在公映前先睹为快了。
1. 各演员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是完全值得被认可的。
常爷的霸气,黄佩玉的睿智,余其扬的气盛,小月桂的气质和筱月桂的气场,在胡军、秦昊、凤小岳、李梦和余男的诠释下都相当细致到位,服装造型拿捏准确,形象吻合,演员也完全融入角色。
片中的上海方言令身为上海人的我亲切感十足,放映厅内老一辈的观众看到曹可凡和王汝刚一出场就笑声不止。
银幕中的上海,从外滩、南京路到十六铺、静安寺,还有百乐门、法租界的笔触都在尽可能全面地勾勒百年前的这座城市。
尽管3D模拟的外滩黄浦江全貌还是有点假,但《上海王》里的上海还是要比《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头的上海地道得多。
2.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叙事剪辑。
车开一半,话讲一半,戏也演一半,从头到尾都在拼命赶。
通过紧凑的情节其实能看出剧本是非常饱满而且完整的,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影像却显得非常急促。
没有看过电视剧也能感觉到剧本还是照着电视剧的节奏在延续,又因为要满足电影的长度而使情节一再压缩。
如果觉得故事讲不完的话,其实拍长一点也是可以的嘛,这不第一部讲不完的还是得放到下一部去讲吗?
剪辑存在很大的问题,一场戏还没演完,表演没有酝酿和过渡就直接进入高潮,观众都还没来得及进入状态,镜头就给切了。
枪声毫无预兆,子弹突如其来,鲜血就像从打翻的罐子里泼出来似的。
这样的剪辑造成了剧情的极度不流畅,对故事的完整呈现有很大影响,对看电影的人来说也很不舒服。
前后场景的急切转换使整体很不连贯,丝毫不留人喘息的余地。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部加长版的预告片,没有前戏,一直都在高潮。
就像考试划重点,没有范围,全部都是重点,也没有主次之分。
不能因为要照着原著小说和电视剧来改,就失掉了镜头语言和电影本该有的韵律质感。
全程就像开了32倍高速快进似的,老是觉得心里很着急。
这么个腥风血雨的上海滩,王者交替的故事其实可以表现得很有气势,至少在这些被描摹得非常立体的人物上是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底气和潜质的。
如果剧本本身没有问题,那后期的剪辑就成了本片最大的败笔,再合理紧凑的情节都因此变得不着调,完全脱离了原有的节奏和基调。
并且导演也根本没想要弥补从刚开始就已经产生的脱线,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3. 两颗星真不是觉得这是部烂片,只是它的缺点实在太过明显了,对影片的影响不止一点点。
如下一部还没进行到后期,真心希望别剪成这个样子,仍需好好雕琢。
上海啊,旗袍啊,这类故事韵味很重要啊!
这是电影不是新闻综合东方卫视每晚放的电视剧啊!
以为郭采洁也出演了本片,结果还真没有,一直到片尾字幕处才见到她的剧照,参演常荔荔这一角色。
显然故事没能在2小时内讲完,竟还留了悬念,未完待续。
但下一部还开着快进的话,就只能以比32倍更高速的快进来看了。
虹影的《上海王》。
讲述了一个乡下来的女孩筱月桂,先后成为三代上海王的情人,最终自己掌握了洪门实权的故事。
这三个男人中,常力雄是她的贵人,有一段她终生难忘的、刻骨铭心的爱情。
留下了一个和她血脉相连的女儿。
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是她的仇人。
只是权色交易,互相利用的关系。
最终被她设计所杀。
第三代上海王余其扬,与小月桂之间,更像盟友。
彼此之间更为平等。
他能够登上这个位置,因深受她的扶持。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筱月桂的柔顺。
常力雄最初包下她时,数日未曾露面。
终于来时,见她并未有任何不快的表示,还为他开脱,“常爷不来,必定是忙。
”他称赞这个小女子真能沉得住气。
并决心在重大场合,都让她参与其中。
和黄佩玉在一起时,六姨太打上门来。
黄佩玉闻讯,气急败坏赶来,看到筱月桂未吵未闹,也不曾向他抱怨指责。
她只是沉默的俯身,在那里安静的粘贴被六姨太撕坏的剪报。
那是黄佩玉平时收集的关于她演出情况的报导。
听到他来,她回身,只是向他温柔一笑。
所有的委屈尽在不言之中。
这种温柔杀人不见血。
直接导致黄佩玉对任性作闹的六姨太起了杀心,并亲自设局,将原本最为宠爱的六姨太,送去见了阎王。
最终,和余其扬同居,筱月桂不再那么心机,开始恢复了一些本色。
她希望与余其扬成婚。
这是她第一次对男人主动提出自己的愿望,却惨遭拒绝。
余其扬甚至觉得她变了,有些刺头,不再令他舒适。
让他反思他们之间的关系。
从前,她在情感中的地位,一直是男尊女卑。
故此,并不敢流露自己的负面情绪。
她知道,那些黑帮大佬,来找她的时候,都希望是获得放松的。
她不可以增添他们的负担。
而和余其扬在一起时,她像世间普通的小儿女,觉得可以泄露心声,可以本色出现。
事实证明,她的想法是错误的。
纵使彼此相识于微时,交情非浅,余其扬也是男人。
曾经,她是妓院的小丫环,他是小龟。
后来,她是上海女王,他是上海王。
但他还是自尊自大的男人,不想和她成婚的理由是,他家中不可以有悍妇。
一旦他需要听命于人,在社会上就不能统治众人。
余其扬最终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未能逃过筱月桂女儿的诱惑,被筱月桂捉奸在床。
这才做小伏低,想要以结婚赔罪。
这个小说的作者是女人。
却也写出了男权社会的主流思想。
即使女主人公最后高高在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她想要左右和控制男人,还是要用温柔的方式。
“此时蜜糖,彼时砒霜”。
纵然温柔的包裹之下是毒药,也有强悍的男人愿意一饮而尽。
剧里黄佩玉说: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才有活着的感觉。
这是对筱月桂说的,正是因为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女人,才会让人爱吧,她有爱欲,有情欲,有的时候倔强,有的时候顺从,有的时候隐忍,有的时候妖娆性感,有的时候仁慈善良,这样的女人才是活着的人。
如果把筱月桂拍成像银行家一样的刚强、重利、工于心计的女人,我不爱看。
这样的人太多了,即使在大家心里上海王的女人就是要左右逢源,长袖善舞,我也不爱看一个永远带着面具的完美女人。
完美女人在电影里就是新黛玉了,聪慧美丽,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傍身之所,优雅大方得体,多好的上海女人,可是我不喜欢她的精明,我喜欢真性情的几次面临险境的小月桂。
我想有人之所以喜欢看电影,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私人化的事情,你看了,你的感受独属于你自己,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与自己原有世界结合,电影带你去体会你未经历的世界。
感动就是让你有发现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故事剧本不应该这样用,浪费了这部可以媲美欧美剧的题材,我觉得这 虹影的上海王不应该拍成电影,就算是电影,也没办法用两部来完整的表现出来,而应该用网飞美剧方式的季度剧来展示出更多的细节,而且按小说28章,常爷时代,只要再稍稍改编一下,大脚丫前期铺垫一下出身等,常爷与军队还有其他帮派的斗争,已经足够拍12集了,电影两下就干掉所有对手了,自己挂了直接翻篇太可笑,还不如看书看的爽,常爷跟大脚丫的感情也就那么几个镜头,根本没有刻画到最后那种小月桂深深怀恋之情,然后第二季是黄爷加黄爷死后余其扬上位暗示一下第三季一些小月桂跟余秘密协议和女儿归来,第三季到结束,加上每一集上海滩的旧貌再细致的制作,肯定是9分的好剧,这用3个小时来东写一下又赶鸭子过掉一大部分细节,再有的是如此五毛的电脑效果跟太缺少细节的场景,真是没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很早以前看过虹影的小说,小说里描述的气势恢宏和跌宕起伏看的人的很揪心,一直很期待能改编成影视剧。
后来看到的电视剧版本,觉得袁立扮的小月桂太老气了,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并不是每个演员都适合年代戏,她已不是杜小月了!
再就看到了现在的电影版,两星给小月桂,完全就是想象中的样子,那种灵巧、倔强和艳丽都很到位。
第一次在一品楼给各位大爷斟茶,那一个低头的小侧脸,连我这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
余男扮筱月桂,太牵强了,没有说服力,那可是个能让整个大上海的男人为之疯狂的女人呀,不能只是那么朴实的模样,脑补一下前些年时候的陈冲,那种魅力、风韵和气场都是无人能及的。
这部电影版的男演员,除了胡军的常爷,其他的人都不想那么回事,台词里说的的小月桂第一次见黄佩玉的话,再看到秦昊的脸,分分钟出戏了。
还是再去看看小说,压压惊吧!
电影《上海王》改编自作家虹影的同名小说,它本身就是一个迷人故事,讲帮派沉浮,大佬更迭,永恒的是一个女人,小月桂。
后来她的艺名叫做筱月桂,身旁有余其扬相随,最初爱上的男人是常力雄,之后与黄佩玉纠葛不清,半是算计半是真心地跌宕爱过。
电影《上海王》这样呈现她与后者的际遇:黄佩玉重见筱月桂,仍留当时破茶阵时一个眼神的旧情,于是收服她,花重金捧她到巅峰,甚至为她独独开辟出申曲这一地界,让她称皇后。
电影里余男饰演的筱月桂,只是一个欠债许多,突然有了权势仰仗、对着珠宝两眼发亮的平常女人,跟那时许多上海滩美艳女子没有差别。
她与黄佩玉之间的爱情没有张力,而她本身也没有让人想深究的性情。
虹影笔下的筱月桂全然不同。
她还是小月桂时,为了能留在上海开戏班,已经舍得用身体去交易。
后来她成了筱月桂,在黄佩玉被她的巧笑倩兮迷得昏昏然时,明白他对自己的推崇无关艺术仅在肉身觊觎。
她仿佛受了当头一棒,仍然为这桩交易做了漂亮结尾。
两人在情欲袭来时说出生死相随跳下黄浦的况味,她几分玩笑几分倦淡地说“不会跳的,只不过想到河里游个泳。
”回到电影里,筱月桂平淡无奇地过了十年,重逢后有几分惊奇地被黄佩玉看中。
她会在饭桌上不合时宜地为他“解决”了欺负她的黄太太和卢公子而生硬质问。
导演想用这样的愠怒来表达筱月桂的善良,实际上大可不必。
她心有惊动,也不该这样言说,这样说了,她就很难是筱月桂。
同样是声震上海滩,她在虹影笔下时,会用尽积蓄置办一身奶油色暗纹旗袍,装点自己兜售风情,给手下戏班的孩子换来更大的舞台。
筱月桂艳光四射地去赴黄佩玉的宴席,是为了让他眼前一亮,直至亮出他的底牌。
她是去讲生意的上海女人,处心积虑要谋新出路。
他们互相打量着对方,交换着彼此可出的诚意和价码,最后才从情欲之外,摩擦出了爱情。
在原著《上海王》里筱月桂是懂审时度势、主动出击的女人,全无电影里筱月桂被黄佩玉捧角的被动、被其妻欺上门来还低眉顺眼靠在他身侧的温柔。
说到底,筱月桂本是与三代上海王缠绕而生的人,却在电影里数次被塑造成毫无野心地依附与信赖着男人的女人。
电影对“小月桂”这一角色的把握失衡,使之在情感层面上不慎地有了疏漏,在与原著相悖的人物设定下,《上海王》这个故事无法合理成立。
它几乎是舍弃了虹影在原著里留下的玄机,以至于将表达之物推向另一个方向。
但电影里也有一些对原著的巧妙应和。
筱月桂懂得黄佩玉其人,跟常爷的情义担当不同,他做事就是做绝:黄佩玉借筱月桂诱简森入瓮,去谋一块地,事成时筱月桂欲言又止地望向他。
此时余男打量秦昊的沉寂眼神与幼时的自己,即李梦望着胡军时那种怯怯的、懵懂又真挚的眼神完全不同。
她只将自己交付了常爷。
常力雄爱小月桂也是受情欲驱使,这是虹影小说里永恒不变的、男与女的最初交会,但他们多了点后者不经世事时两人的纯粹,这样的纯粹是导演捕捉到并且意图表达的。
电影十分诚恳地忠于它,也将两人的相处拍得颇具温存。
「女性意志的哀叹」《上海王》中还有另外一个无法忽略的女人,新黛玉。
白灵饰演的新黛玉将小月桂从上海乡下买回来,调教她,也利用她;相互提防,也相互扶持。
这是许多展现女性成长史的电影里必不可少的关系设置,因为嫉妒是永恒又平常的女性特质,生发出种种美丽和凄绝:时不我待,但美的人儿那么多,总是年轻的。
当常力雄救下小月桂,爽朗地指点说“这个清倌人我要啦”,新黛玉手上的茶碗一下子掉落在地。
她比常力雄与小月桂更早地察觉到两人之间势必要发生的感情。
听到这句话的白灵,演出了眼里大难将至的闪躲和停顿,这是一种欢场女子对后生可畏、恩客被夺的自然反应。
但她身处欢场,受过常爷的恩惠,晓得万事莫强求。
于是颇具异域美感的新黛玉,在中年时嫁给了洋人,还真心实意地抚养大了小月桂与常爷的女儿。
新黛玉是思绪缠绵的,也是清醒的、分寸恰好的,她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女人。
正宗评弹出身的她对筱月桂的申曲也抱着点轻蔑之意,但还是帮衬着,奉行的是“今日不知来日事,不要为难他人了”。
二十岁出头的李梦饰演少女小月桂,适当留白的脸和欲言又止的唇,将她的莽撞和天真一齐道出。
李梦饰演过的电影角色都身处故事的漩涡中央,却都有着徘徊边缘的、游移不定的美。
她在最近的访谈里说,做过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拥抱艺术。
很多演员的表演可以成就影片,有着瑕疵的《上海王》也许无法被称作是“一部被成就了的电影”,也成全了李梦演艺生涯里难以忘怀的一笔。
她和余男、白灵一起,谱写了《上海王》里的女性图卷,意不在此却误打误撞地靠近了虹影笔下的女性表达。
这是一种由女性演员带来的,天然的视觉馈赠。
「上海王的多重定义」编剧将小月桂在常爷死后独当一面去谋生活的经历完全掠过,只用一行字幕和几次回想来表示已过十年,使颇具韵味的“小月桂成长史”成了被舍弃的部分,让电影《上海王》更多地着眼于男人、帮派、甚至是主义与主义之间的暗流与争夺,更贴近对诡谲时势下各方权力互搏的诠释。
这似乎使《上海王》的格局更大,毕竟总有人认为“上海王是男人,自然是男人的戏,总不能一直围着小月桂打转”。
虹影写的故事复杂曲折,有许多可供摘取来肆意发挥的部分;但同样的,丰满枝蔓使人难以取舍。
电影《上海王》为了搭出故事构架尽了力气,它一来就将其置于时间明晰的旧上海,呈现出的面目却模糊不清。
每个人身在其中,枪炮歌舞一齐迸发,衣香鬓影和泥泞小路都有,但它是在还原为人熟知的“上海滩印象”,而不是“上海王的上海”,以至于气氛够了但独特细节太少,观众很难看出它与胡军拍的另一部电视剧里所在的旧上海有何差别。
他在其中也饰演有情有义的帮派大佬,那部电视剧似乎就是常力雄的前传,时隔多年,他又在《上海王》里重蹈覆辙爱上倔强女孩。
但令人惊喜的是,《上海王》里每个主演对角色的拿捏都还算精准,选角契合到无可指摘。
导演一定是想要曹可凡做一个诚诚恳恳不那么精明的师爷,为了大哥的死哭得稀里哗啦,那他演出来了;想要何赛飞做一个歹毒又孤独、同样不那么精明的反派,她也演出来了。
余男妖娆美艳,继承了她一贯的风情,这几乎是一种固定发挥。
于是让人疑心她不会爱其中任何一个男人,满腹诡计想做手握大权的“上海王”,而非被人豢养、任人捧摔的“上海皇后”。
起初新黛玉风华正茂,拒绝求婚的外国人时,说她是不会嫁给鬼佬的,因为她是上海女王。
由此可见“上海王”并非一个明晰指涉,它并不限于三位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男人,也是对小月桂与新黛玉此类女人的定义,是对游移在租界势力和传统权力范围之内的、权势和情欲胜者的概括。
「片刻美感与取舍失宜」《上海王》呈现在荧幕上的是它一直赶着把恢弘故事拍完,留了颇多余地给后卷,仍然跳跃了许多情节。
整部电影颇具构架,但血肉单薄。
许多人物关系都被摒弃,如小月桂与她的丫鬟,常荔荔与余其扬,他们之间看不到一点儿苗头,就失去了虹影在《上海王》里埋下的诸多伏笔,失去了对人物性格丰满演绎的机会。
重要情节一一掠过,如小月桂与余其扬一路走来的暧昧都不见了,自然让人对余其扬这样一个守护使者般的存在心生疑惑。
叙事节奏也不可避免地紊乱起来,动作戏来得让人猝不及防,然后就展现死亡,直达散场。
其中对反派的塑造也过于生硬,护军使之子和他那位也算位高权重的父亲,爱恨都浮于表面觊觎,甚至毫无博弈和反噬可能。
诚然,在剧情上的取舍自然在编剧处有他个人的考量,加上其自身的创作自由,时时用原著来苛求电影一一对应是很不讲道理的事情。
本文从原著的角度生发出对电影的探究,只是十分主观地言尽于此。
它的温度是有的,你总能记住其中的男与女,譬如小月桂被黄佩玉救起时望向他那一瞬间,蓬乱的头发、细长眉毛、嫣红的唇和一双雾蒙蒙的眼,有种擦不去的古典美感。
整部影片的布景细腻美丽,各人的妆容都下了功夫,但电影仅靠这种“片刻的美感”打动观众是远远不够的,电影是流动的艺术,而非凝固的定格。
《上海王》让人难免哀叹,它也许尽了心力,但本可以拍得更让人难以忘怀。
看了小说,看了电视剧,再看这电影。
胡军的常爷,没有巍子有气势秦昊的黄爷,没有电视里的阴狠电影里的阿其,真受不了那张异域风情脸小月桂, 电影里的还原了书里的精髓--狂野不拘的内心。
但是不管少女还是成年的在外表上不够漂亮。
说到成年的小月桂,余男比袁立有风情得太多、眼神身段极好。
唯一只是不够漂亮了。
目前电影只是反映了小说的一半。
不知是不是把小月桂的戏都剪了,搞得真正的上海王小月桂的各个环节都是支离破碎的,没有那些生活起伏怎么能成就那样复杂的小月桂呢?
电影版上海王,导演没有把握掌控好整个片子
回北京的动车上用4G免费流量看完的。
2016
以电视剧的水平,用电视剧的画质,拍了个电视剧故事。
感觉如果拍成电视剧的话,应该还不错,演员们努力了,这能看出来,但是不太喜欢。
演员的表演都还不错,可惜的是故事叙述的不清不楚,比如黄佩玉到底是什么来头,比如洪门到底和想怎么共和,比如常爷怎么发现内奸,而且说黄佩玉是内奸,从电影看来他10来年也是兢兢业业带领洪门不断壮大啊~全篇最大情节就是杀杀杀和要上小月桂……看下2吧~
演技在线,还不错的国产片,比春节那几部骗钱的好多了好吗?
总结一下本片的中心思想:“两任黑帮大佬(结尾暗示了可能是三任)都是杀戮无常的狠厉人物,但是为了守护我,一个跟外面妖艳贱货丝毫不一样的大脚女子,都甘心扑街了”。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倔强非常用力所以显得特别可笑的玛丽苏电影了。秦昊可真帅啊!余男太美啦!
常爷的霸气,黄佩玉的睿智,余其扬的气盛,小月桂的气质和筱月桂的气场,在胡军、秦昊、凤小岳、李梦和余男的诠释下都相当细致到位
李梦,定成大器。
看完《上海王》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秦昊的表现真的很亮眼,角色设定太帅了,通过这部电影果断路人转粉!
1.总觉得余男和秦昊该是一对。2.预告一看质感就不行,你在上海不讲青帮讲什么洪门。3.故事讲乱了,李梦真像白敬亭,凤小岳做不成中国帕丁森,心疼何赛飞拿的角色,实在get不到余男的美。
李梦和余男虽然演的是一个人的不同年龄,但完全不像是一个人,不是说长相,而是性格气质,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人的故事
演员都很喜欢,余男很适合王的女人,胡军霸气十足,秦昊不是黄培玉的最佳选择。20170424
一个“义”字 荡气又回肠 一个“情”字 销魂又断肠 昔日的上海滩 本就是一个鱼龙混扎之地 却又躲不过觊觎四周的明枪暗箭 故事虽然由爱而生 由情而起 影片逐渐展开还是视觉更宏伟的上海滩全景 胡军 刘佩琦 曹可 秦昊 凤小岳 余男等等依次现身 如生旦净末丑般粉墨登场 也是带来一场场跌宕起伏的豪华大戏
小月桂才是上海王,片名可以改成上海王和她的男人们
……这,这是在考察原著党对原作的熟悉程度吗?!在大银幕上看到虹影的这部作品,终归是种还原。料想到会有许多改编,而且改编思路也值得细细琢磨,但改来改去内容太多,整部电影简直像赶场子,越到后面越赶,甚至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只会看小说不会看电影了……
虽然剧情不是我喜欢的,但是看着还不错!
说简单点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上海王的故事
这特么分咋这么低?这些演员凑起来也不值这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