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和《看不见的客人》非常像,都是大反转,细思极恐,很是精彩。
豆瓣的影评说法律与新闻的共同点是truth,法律界和新闻业的共同点是lie。
在案件中,辩护人检察官法官共同的目标都是探求案件真实,但是只有不断接近客观真实的法律真实,没有百分之百的真实。
新闻业假话连篇,劈天盖地的假新闻,请托雇佣乱像不停。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阐释“高度怀疑”这个主题,无疑是绝佳的铺垫。
感悟一:司法独立只能像案件的客观真实一样被尽力接近影片前期特意采用了庭审检察官在陪审团面前生动演说的特写镜头。
汉特把法庭当成自己表演的舞台,把陪审团当成可以游说糊弄的小丑,把也许无辜的犯罪嫌疑人用DNA做成铁板钉钉的罪犯,甚至在走出法庭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要卖弄一下社会关心与同理心“今天没什么好庆祝的,这是一出令人难过的悲剧”。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检察官要竞选州长,所以他需要成绩需要关注度因此而获得选票。
关于这一点我的感悟是,司法独立从来都是像案件的客观真实一样,只能无限被接近,而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
水至清则无鱼,司法与政治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在美国司法制度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任何政治问题都最终会转变为法律问题。
正因如此,法律是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独立于政治的存在,它政治的一面镜子。
司法独立需要通过政治来实现,一味地盲目崇拜美国地三权分立制度,盲信美国司法的独立清正,这是错误的。
对于每一个人,既要相信法律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要相信法律是维护权利的有效武器,要相信法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对这一切,也应该有一种高度怀疑的精神。
我想这是这部影片脱离具体案子更高层面的立意。
司法要公正,对司法本身也必须保持高度怀疑,虽然这样的社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是对秩序与效率的绝对挑战。
感悟二:高度怀疑的前提是职业热爱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检察官汉特不够热爱自己的职业,他的心思不再是如何追求司法公正,如何指控犯罪,使有罪之人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
他作为一名检察官,偏离了自己的职业轨道,一心只想当选州长,成为一名政治家。
于是开始使用政客的手段来对待法律,由于他对职业的背叛,遭来了职业对他的抛弃。
故事的展开,是CJ一个对调查新闻无比执着,对新闻工作愿意送自己进监狱的记者,为了DNA定罪17起案件背后的丑陋真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一定要把检察官草菅人命的真相找到并公布与众。
故事后半部分的精彩在于,助理检察官艾拉,开始展开自己独立的探求案件真相之路。
有一个细节很是讽刺,艾拉探视CJ时,CJ说你是一个出色的检察官,用你自己的判断去寻找案件的真相,不是我告诉你的,也不是你的老板告诉你的,而是你自己找到的。
这个过程中艾拉激发了自己对追求案件真实,对职业的极大热爱,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检察官。
最精彩的在于结尾,CJ由于追求功名失去底线,不仅背叛了他热爱的新闻工作,用作假的新闻获得一个可笑的奖章,并且用更大的假新闻想要获得更大的声名和顶级的奖项。
他是检察官考特的送葬人,工具是对新闻真实的热爱。
而艾拉是CJ的送葬人,工具是CJ教会的高度怀疑独立办案的职业精神。
社会是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有趣生态,如果每个人都忠于自己的职业,对职业有着高度的热情,社会就能健康的运行,而个人也能实现极大的人生价值。
感悟三:理智与情感可以相互交融,但不可以没有界限作为一个女性观众,必须对检查官艾拉的理智与情感表示一番倾佩。
现状就是法律工作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而情感对理性的困扰,几乎是所有女性法律工作者的难题。
工作性质以及社会大环境,使得法律职业女性们越来越倾向于职业造成的高度怀疑,而不愿意为了情感过多浪费时间。
这也是不对的,法律不是没有感情的条条框框,每一条法律背后都是人伦道德,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人生家庭。
我们既要保持理智专业性,也要有情感来实现完整的人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你是柯南迷,那么我相信你一定不会错过满月之夜的二元推理那2个半小时的特别篇。
一个二元推理引出了2*2*2的多重线索,堪称经典之作。
同样,对于这部片子,也是明暗双线的经典(难道是因为是复古翻拍么,哈哈)一开始的几个未知来电是这部影片最最经典的伏笔,也是整个案子的关键(对于观众来说……)CJ,(GTA SA的主角的名字哈),完美的计划,优秀的助手,一切在影片的前半小时看起来是那么在他的掌控之中。
只是没有一个DA是吃素的,包括老迈的Michael Douglas于是形势反转,主角终于陷入我们想要看到的困境……前1小时35分钟就这么“平淡”的过去了,直到Amber Tamblyn (她真的演很好话说,完全不是导演希望的花瓶!
)最后再次看Buffalo的DVD,再次看到那个特写,于是最最精彩的10分钟开始了那个导演切了几次不让我们看到的最后一张照片,加上前面的莫名的不像我们平时脚崴了的脚崴(一般人崴了以后都要单脚支撑一会儿的什么的,但他没有),那个故意没被拍到了狗的牙印,还有那几个电话中透露的那些台词。
一切线索终于串到了一起,终于体现出了为什么要beyond “the” reasonable doubt!
PS:很好奇这片难道真的没过PG-13的尺度么……
这片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再路转,是不是目前的悬疑片的路数呢?
转了三折,我忽然觉得,也许是同样的路数审美疲劳了,所以怎么都觉得其实更加失望。
固然悬疑是悬疑,但是人性的突兀转折让人觉得又是一个主角是精神病、分裂症。
所以,意料之外,意料之中,让人失望。
至于片中的内容,我想现实的司法有如此脆弱吗?
做伪证做的如此轻而易举?
而所谓的证据又能说明?
就算DVD在,能说明什么?
而检察官的盘问又能说明了些什么?
好像没有谁有确实性的证据。
至于证据,虽然我不是考据派,但是难道没有非法取证不能作为证据这一说法吗?
欧美的司法里,应该有这样的一条吧。
至于其他,我都不知道检察官怎么找的一群死忠,而那个少尉有功夫毁车一样炫车技,真是想不通,要不至于挨枪子,至于黑面警察,半截杀出,真是不是一般的不可思议,你是传闻中救场之神吗?
本片很好的展现美国记者所具有的责任感和虚荣心!
希望国内的记者学习人家的专业精神,少报道些领导喜欢看到的新闻。
结尾出众意料,石破天惊,很好!
赞美国的民主精神!
本片原本是典型的好莱坞风格。
有热血鲁莽的男主角、正直勇敢的女友、忠诚的死党,还有阴险的检察官和帮凶。
故事情节紧张刺激,如果最后再来个大团圆结局,对我来说也算是一次愉快的观影经历。
最后5分钟全片却来了个大逆转,这个逆转的确增加了影片的深度,对社会的虚假阴暗进行了深刻的诠释。
这种颠覆性结局的以往的电影已经看过很多次了,而且经常带来意外的惊喜,但这次的结局我却实在不喜欢。
首先,女主角突然由男主角的守护者变成掘墓人,在致男友于死地时当机立断,没有一分一毫的犹豫,性格变得一味追求法律的正义而显得过分冷酷,将影片仅存的一丝温情消磨殆尽。
当然这本就是影片要表达的意图,可惜男主角的表现又使影片CULT不起来。
如果要做一部CULT片,男主角显然应该是个心思缜密的腹黑,而且要在最后时刻进行逆转,男主角的智商和行事一定得撑得住场面才行。
可是男主角的行为却相当稚嫩。
自己轻易地涉嫌犯难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被轻易识破,反被算计,险些被执行死刑。
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把别人想的太傻,事前不做万全准备不做最坏打算,事后才茫然失措,这些都说明男主角是一个热血鲁莽且心机不深的人。
最后的颠覆性结局使得稚嫩的男主角的行为变得不合常理而显得有些诡异。
表面上看,男主角的做法一箭双雕,即打击了检察官又以攻为守地保全了自己,其实却使自己的罪行被识破由偶然变成了必然。
对于罪犯来说,逃避制裁最好的方法是使自己始终处于警方怀疑对象之外,男主角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他杀死妓女可能属于冲动作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但由于妓女的职业特殊社会关系复杂,所以警方怀疑的最大可能就是抢劫杀人,其他的可能性也太多,根本没时间怀疑到男主角头上。
妓女一般都是独身一人,没人关心过问,经常死了也没人知道,而且晚上工作,被人召之即来,随便带到冷僻的地方杀掉,找不出任何因果关系,所以这种案子是很难破的,警方恐怕也没有多少破案的信心。
男主角和妓女的交易已经事隔多年,如果居然还会有知情者举报,那只能说男主角点背为冲动作案付出代价,至于通过他多年前的获奖作品上的一个手部特写镜头就将两个独立事件联系起来,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男主角被警方发现是个小概率事件,凭这个推测出的因果关系被定罪恐怕是小概率中的小概率事件了(毁灭犯罪证据、制造不在场证据之类的事情就不多说),男主角基本上可以安枕无忧的。
造成最终杯具结果的,就是男主角主动去和自己犯的案子扯上了关系。
且不说检察官歪打正着把他定了罪,退一万步讲,就算法庭上的较量真如男主角预想的,将检查官日翻,自己被无罪释放,名声大振。
实际上,他收买妓女做假报道的事情与这起案件之间的联系已经大大增加了,被人发现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
女主角最后发现真相不是偶然,正是由于专注于案件和男主角的报道,才发现了尸体手部装饰与报道中的女人相同。
可以想见,假如男主角保持低调安分守己,不与案件产生联系,女主角就凭看过男主角的获奖报道,发现真相的机会能有多大?
从犯罪心理的角度,罪犯怕被发现,肯定是倾向于逃离警察的视线,回避自己做的案件,真会有人像男主角这么傻吗?
从表现为对现实的抽象化上讲,本片还真是一部表现主义的作品。
要说本片的教育意义,从男主角的角度,是不要让任何人抓住自己做坏事的把柄,即使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妓女,有一天也可能会以此威胁你;从妓女的角度,是不要以为使用釜底抽薪的手段可以成功敲诈别人,如果是致命的威胁,别人不会给你钱,而会要你的命。
习惯看一部电影前先上来豆瓣 瞅一眼评分 7.0 刚刚到我觉得可以看一下的电影的分数线 这部评论的人不多只有29个可能看多了 英美爱情小品 遇到不顺眼的演员或拖沓的剧情就快进快进快快进这一部 算比较例外 从中间开始 没走神没吃东西没快进地看完了 还有几个让我捏了把汗的时刻 例如 Bones里的geek 博士--男主角好友去取DVD被追至死 还有 女主角在停车场被追 (看来在被车追的过程 还是人跑的比较灵活活下来可能性较大)..看到有人写的评论 那三个细节都被我忽略了 1.男主角 总被人电话骚扰2.凌晨四点起床一瘸一拐3.被狗狗咬 未实拍引起我一丁点怀疑的有两点1. 当男主角得知自己的证据不会再来 好友拿着证据一起车祸时的冷静 完全没有正常人该有的 歇斯底里或者悲痛欲绝 纵使他是一个reporter 也过于冷静淡然了2.片子前半部分 反复有放到 女主角看那一部 男主角的得奖的documentary, 加之女主角对男主角的情谊在看到了他的奖和作品后 似乎一下由ons深入到了 欣赏与爱意 延伸至后来她再看他的得奖纪录片 越发相信他的无辜 当女主角每次看片子 我都在等着片子放完 后会有什么不同的影片直接跳出来 又或者是 女主角对于男主角开始对自己的利用很愤怒云云 从而引发矛盾 可惜始终没有 我觉得还是会有事发生 不然导演 那么多的小插曲都白出现了..最后警察的跳出惊了我一下..我本以为也是离间来着 没想到迅速过渡到 好像要结束了的快乐大结局 终于终于等到了 一众评论都提到的最后五分钟 我喜欢这个部分 终于把之前的包袱都抖干净了 少了很多疑惑 关于男主角设的那个局 还是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 例如 为什么他自己不藏一份证据 领养狗狗是的人 男主角老板等等为什么不被传唤 在明明知道会被查financial record 的情况下会什么还要刷卡消费留底 ...可怜了那个朋友 拼死拼活最后还白白送命 不知这个片子的原版和新版有没有影射什么人物是非的目的 总之 值得一看可以再去找下56年版
和迈克尔道格拉斯对戏呀,不是看你演技多高而是看你气度多深。
男主明显还是太嫩浅,美国偶像剧的味道太浓女友探监一段,男主依然在“相信我”的不告诉实情,这让我想到我的父母。
在敷衍了事这上面,大概我这代人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接洽社会也需要从头再来——时间等资源的浪费。
最近读《太聪明所以不幸福?
》,里面讲了一个我似曾相识的常识——智力不在于有多少神经而是有多少神经联接(在大家都拥有足够多神经的前提下)。
这样看,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不论生活、友情还是事业,他的社会联接也即我们通常称呼的人际,决定着很多事情。
影片分三层,第一层:男主角怀疑检察官在因政治需要在证物上作假;第二层:男主角因工作需要被冤枉杀人;第三层:男主角杀人,继而设计检察官,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
但是,天网恢恢。
情节设计扣人心弦,合情合理。
在观看时,认为第一层太简单,不会随便达成目的,重点关注都是在第二层,而最终让人唏嘘的是第三层。
呵呵,不过,跟盗梦空间比还少了两层。
对于60年代的小说而言,编剧已经是非常棒的了
如果检察官马丁事后得知记者希杰因谋杀被捕,一定会找机会和他见面,并送上一句:其实你我是同类人,都是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的人!
电影剧本是一部标准的悬疑剧本,反转再反转,悬疑加悬疑!
希杰为了摆脱妓女的纠缠,想出一石两鸟的妙计,杀人后带上朋友做证人来购买案件中的物证并录像,既可以洗脱罪名,还可以证明马丁是的错误,但此计被老辣的马丁识破,被将希杰送入狱中等待死刑,关键时刻希杰女友找到关键证据解救了希杰,但同样也是她再次识破希杰的骗局而报警!
但电影中有一处小BUG,就是艾拉在停车场被壮汉用汽车追逐时,警察还看不到他有意图杀死艾拉吧,直接连开几枪杀死壮汉,逻辑上有此牵强!
不过整体而言,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悬疑电影!
本以为是一个英雄美女幸福生活在一起的俗套结局,没想到最后3分钟才是电影的精华所在。
不过还是有瑕疵,CJ如何犯下不留丝毫证据的谋杀案,作案工具可以提前准备但目击者和狗又是如何安排,重要物证为何只留下一份备份,购买物品时为何不使用现金而使用信用卡,如果不是种种差错艾拉也不会卷入调查从而发现真相。
即使是刻意设置的情节也需要给观众提供这种情况发生的充足理由。
女主角不错,my style
一波三折的不够华丽
挺好的一个剧本,拍的却有些差强人意。虽然整体节奏还是比较紧凑和吸引人心,可衔接很生硬,比较唐突,没有合理的过渡,看着就觉得像是为了接下去而硬着头皮接下去似的。很多挺好的段落本应好好发挥的却被一笔带过,总有种憋闷的感觉。
为结局而结局,太失望。
我们公司买的版权,只做内部观摩~~无法带出公司~~还是挺不错的,比现在上映的 国家要案好看
结局没想到,但我不惊讶
法律与新闻的共同点——truth,法律界和新闻业的共同点——lie
一级重罪,一次完美的逃亡,魔女裁判。看多了我也不会疲劳,导演你放心。
长假观影第二弹。不得不说,故事结尾一下子把整部电影拔高了许多,虽然剧本漏洞有不少,但新颖的角度还是能把人吸引到最后一刻,此外,男女主角都不怎么养眼。
故事有新意,结尾仓促,可以更精湛些!
聪明妞面对同样聪明的美男要懂得保持头脑清醒,帅气地甩下一句fvck you然后扬长而去!
结尾太紧张了点:) 不过转得还不错
好剧情他妈的完全浪费了
1、除了道格拉斯,其他演员都太弱。对手戏没有任何张力。2、剧情设置太失衡,高潮只有0.1秒。反转戏不是这么拍的。3、这样的故事对于我来说太没有新意了。4、怀念诺顿。
结果有些虎头蛇尾了.
音乐表现力实在差强人意,推进速度过快带来的是牵强加上漏洞.
我觉得本片类似大卫格尔的一生,但是比它在震撼力欠缺很多。缺乏了很多细节的刻画,结尾的张力不够,翻案的过程也显得过于简单。但是故事本身具有矛盾性还是具有看点的。
作假人首先得由作假人的直觉来揭露。翻拍自1956年同名电影。整体让人感觉美剧味浓重,免不了,演员班底大多来自美剧。Michael Douglas的DA角色造型像极了Primal Fear里的Richard Gere,法庭戏,这种相像免不了。
一般般吧
紧凑
又看了一半,还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