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一场疫情令全世界的秩序被打乱,不少大型电影节被迫取消,无形中令不少年轻导演失去了发挥亮相的平台。
假如戛纳电影节在2020如期举办的话,这部《加加林》会像《悲惨世界》那样一鸣惊人吗?
答案没人知道,不过近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导演处女作并不多见,这部算是少数里面出类拔萃的一部。
虽不是科幻电影,却很难不为这部处女作的梦幻氛围所感染。
导演运用浪漫的美学手段(色彩、音乐、摄影)来叙述一个社区拆迁与年轻钉子户的故事,富有创意地拓展了郊区电影的表现角度。
这种法国电影独有的题材往往以贫民窟、暴力犯罪、帮派斗争、青春成长各种类型元素交错为标志,在这部《加加林》里不免也有类似的人物和情节(毒贩、吉普赛人、暗藏的暴力),却有意避开了以往题材里的叙事角度,不落窠臼地以一名心怀航天梦的黑人青年的视角去展开幻觉与现实交融的描绘。
其实这部作品和蜚声国际的《悲惨世界》颇为相似,除了刚提到的郊区生活背景,两者都是根据导演的同名短片扩展而来。
如果说前半段社区的日常情节过于琐碎、青春爱情故事过于俗套的话,那么后半段主人公意图拯救社区大厦的奇幻情节足以令人惊艳。
将待拆除的公寓楼层改造成宇宙飞船的创意实在太美妙,各种室内布置的细节让人啧啧称奇。
导演运用摄影、音乐与蒙太奇的方式将废弃公寓拍出一种太空舱的味道,而在最后高潮段落,主人公在公寓内的失重状态与外部的爆破拆除行动形成一种对应关系,给残酷的现实灌注了浪漫的诗意。
然而,相比之下,主人公凭一己之力在公寓里临时打造出如此复杂的生态庇护所有点站不住脚,此外,他的背景信息交待得并不清晰,间接令其后半段的野心抱负存疑。
导演用幻想抵抗现实的用意逐渐浮出水面,不过复杂的社区拆迁问题又似乎被这种浪漫诗意的氛围所遮蔽,尤其是结尾化身太空飞船的社区大厦和被弹出“太空舱”的少年。
不过,作为导演处女作,影片已充分显示出非凡的想象力和作者风格,两位导演的前途无可限量。
最近在尝试用颜色界定,与某个人的回忆是什么颜色,或者一个鲜明的场景。
挺难,因为回忆很丰富。
有的人是冷风吹过的带着松树和头油味道的飞行夹克,有的人是灰蒙蒙的雾色。
加加林大概是太空舱的红色蓝色,和闪烁的耀眼的白光。
废弃大楼中连接到了浩渺的太空,达到现实与科幻的平衡,底层中充满人文主义的温情。
感到一种别样朋克感,非常富有想象力和诗意,构图、色彩和听觉体验令人难忘。
yuri的太空舱植物棚里,留声机旁的舞蹈令人难忘。
人在最后阶段像是出生阶段的倒流,最后消散的听觉,亦是最早产生,音乐接近人的本能。
而不能忽视的还有舞蹈,心理学者说现代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于身体的谨记太多,我们每日说着与什么什么共舞,不让这些不曾起舞的日子成为对生命的辜负。
许多的细节,像是yuri的宇宙星图透出的光束。
大厦里一个小房间和塔机闪烁的摩斯密码,穿行过五光十色的走廊,恐高症蒙上眼睛爬上塔机顶端,每日吹小号的男人在这最后一天再次吹响小号,向楼下的所有前住民乃至整个世界发出SOS信号,心意相通时的凝视,diana在飞向太空的yuri唇上印下一吻。
有的是旋转,有的是颠倒,有的是漂浮,最后失重。
对自根深处的眷恋珍重,是即将不复存在的家园。
一次次被遗弃,都是无声之痛,都来不及告别。
当为保留加加林的努力被批判得一文不值,当妈妈留下一封信后蒸发了,当兄弟走向家人的那一端,当昨晚还如此贴近的、与我有着同样坚守的女孩不加解释地坐上驶离的车,当爆破最终还是来到倒计时。
被爱的人们遗弃了,被家园遗弃了,但梦想和梦境兀自存在着不去遗弃任何人。
就坚守着这栋抵抗现实的加加林堡垒,就踏入逃离升空的飞船。
炸弹开始倒计时,飞船即将点火升空。
时间推进,为yuri蒙上无法挣脱的疼痛感和宿命感。
这时多像一个巨大的祭祀仪式,在移民、底层、历史、现实的地面上,把一个男孩的单纯、赤诚、执着、沉睡、温情献出,献给地面上处在城市边缘的边缘人们,献给浩瀚的包容的宇宙,他却终究无法踏入星辰。
yuri演得太好,眼睛里都是无可比拟的真诚,是即使听不懂的语言不看字幕,看着他的眼睛就能看到流出的情绪。
片中的diana,看起来很像是宫崎骏电影中的女孩子,活泼不羁,像明亮的太阳,不需要外在符号加身,不使用手机,不随波逐流,看起来是野蛮生长的天然本真的状态。
爱yuri后又多了一分像清凉温柔的月光,更勇敢而富有柔韧的力量。
以及,何以为我,何以为家?
看到了对家园和本质的无止境的追求,对返璞归真的眷恋渴望。
近现代的进程不断伴随着对人的异化,人存在某种贫瘠。
当人们需要铲除某些陈旧的、边缘的存在,需要优质的居住环境、有格调的物品、有品质的人际关系加身,是必须要用外部的丰盈来弥补内部自我价值感的缺失,那么何以为我?
一栋承载着众多底层边缘人民生活的大楼要被拆毁,diana的家被夹烂了,炸掉的、夹烂的是一个居所,是故乡,是我的过去和所有回忆,是我,是家庭,是我所有的爱,和爱的假象。
我必须要留住的是什么?
最后留下的是迷失,还是怅然若失。
那么何以为家?
“你听过星辰市郊吗?
可以说是环绕恒星的边缘地带,像是绕日恒星一样,虽光芒黯淡,却必不可缺。
”「一面无家可归,一面以月为邻。
」
在欧美,技工蓝领很赚钱的!
只要肯吃苦不怕累工资很高的。
这小伙一开始修电灯,电梯的水平已经能够做普通电工了,生活肯定不愁了。
后来自己安装的太空家,以及最后的大楼亮灯工程!
这尼玛一个人做的真的是技术太牛逼好不好。
那就不是普通电工是高级技工了啊!
而且通过这个SOS的大楼行为艺术,那么多人关注还在拍照,他肯定是火了啊,加上这牛逼的技术,绝对是很多公司要他啊。
问题来了,他为啥不去找个蓝领工作赚大钱,不说一步登天富人区吧,至少住个中上水平小区没问题啊,然后把他喜欢的小姑娘娶了,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不是圆满大结局吗?
为啥空有一身技能,却自杀呢?
导演是不是想通过这个电影说明黑人的懒惰和不愿工作的社会问题?
1.超现实性本片总体的格调气质不难让人想起贾樟柯三峡好人中的超现实碎片或今年早些时候的小小港湾,所完成的电影化的视像表达将主观渲染后的世界赋予艺术化现实化的躯体,让想象、幻觉、情绪等支配个体心灵空间的意念形式完成多感官综合传达,这就是电影的超能力,超现实性。
2.风格化无论是极具唯美主义造型倾向的视觉风格、沉浸感氛围感十足的听觉风格,抑或是足够舒适又个性的镜头语言,总体上承托着整部故事的丰满的形式框架完成了传递独到视角、彰显作者特色的任务。
无论是柔缓推拉、2001式的旋转或罗马式的环摇,抑或是时不时的跳接(多处)和越轴(接吻),其创新性的语言表达十分亮眼。
3.人与空间(故、乡、人)相对而言,影片的故事简单明了,进行了空间中的人(加加林)-生活空间(加加林大楼),时间的彼岸(传奇加加林和曾经的大楼)与时间的此岸(逝去的传奇和疲弱不堪的大楼)的比对,将生存空间被摧毁的痛感通过人经历险些被摧毁生命存在的过程表达出来,将现代个体在都市中的无助和痛苦,那种挣脱不出的宿命感通过完成内心的宇航飞行这一方式实体化。
因此,当人们感慨人与空间的纽结关系之紧密,同时在为人和大楼的存亡感到担忧。
4.都市边缘人影片以市郊大楼和小行星带作比,阐释的是都市边缘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困窘和城市边缘人,尤其是弱势者在都市膨胀中边缘化的生存境况。
加加林无法获得常人的生活,大楼里的许多人都只能苟存在这栋大楼,这里寄托着这些边缘人最质朴单纯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种生活离主流的话语或者流行的话语太过遥远,我们不仅无法感受一群人失去他们的生活,甚至不会听到一栋大楼的坍塌,不会知晓一处相对于整个城市而言“小小的改变”。
因此,本片的含义又是深远的,它寄寓着一种不寻常的关注,和对这种关注的召唤。
因此除了大楼之外,还有一处吉普赛民居被摧毁的场面,顿时失去家园的场面做足了情感的渲染工作,目的就是让这种失去变得鲜明,变得尖锐,来感动。
5.情节张力只是比较可惜,本片的编剧质量并没有像它足够用心的形式一样精致,在可以接受的疏松多孔状态下,表露出遗憾的结果。
换言之,张力存在于形式结构,但情节贡献相对较少,如果剥去这层风格和造型,其本质并不足够上佳。
marvelous.真好,喜欢。
“我们是月亮的邻居”—既是宏大的集体也是渺小的个人,既是实体也是情绪。
这样一个故事用以虚写实,消解了太多真实背景的愁苦与无奈。
浩渺/空灵和狭小/真实带来的那种浪漫感和孤独感是如此接近,都被刻画地都很极致。
那么遥远的飞船和如此切近的daily life怎么相连呢?
中间那根线没想到是共享一种“被抛掷”的感受。
被抛掷出去的飞船,和还是孩子的少年。
加加林是特殊时期被建造,随后供大量底层民众组织起漫长生活的载体,在今天终究难逃烟消云散。
但他曾经试图留下,试图挽救,试图改变,试图和它一起“活”下去。
星图和生态小棚那里都很有趣也浪漫。
一堵堵被砸穿的墙,又连成了一个大空间。
密码灯光闪过城市的SOS,需要被拯救的是尤里、加加林,还是什么?
当我们未来再谈起加加林,又会选择哪些词汇,哪些故事?
当“邻里”消失,地方感消失,“我”又该如果被建造?
日食产生的时刻,阴影下的你我又在哪里?
这种片子是完全把重心交还给了“视听”与“感受”。
这是“电影”。
摄影真好。
年度十佳。
法国人一浪漫起来真的是绝。
一座以宇航员加加林命名的公共住宅即将拆除,男主角尤里带着对社区的爱,和因为热爱航天事业所学习的知识,积极的开始为社区进行改造。
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即使他努力把居民楼改造,但终究也逃不开被拆迁的命运。
在大家纷纷搬离社区的时候,尤里主动也被动的留在了这栋即将拆除的楼里。
从崩溃到振作,尤里最终在这栋废弃的楼里实现了自己的宇航梦想,建造了一艘属于自己的“飞船”。
我没想到这个电影看得我热泪盈眶,明明是一个有点残忍的拆迁故事,以卵击石的社会观察常常都是以有点压抑甚至无奈的方式表现的,但是这一部的导演却以一种温柔浪漫,甚至有点英雄主义的感觉去塑造了一个天真又实干的少年的故事。
当最后的灯光亮起,加加林公寓飞向天空的时候,我真的被震撼到了。
我想我被震撼的不仅是导演的想象力,也是一种飞向宇宙的梦想的力量。
太爱了这段晒太阳
星图
我们看到后半段的时候一直在感叹身影的优秀!
绝美灯光和温柔的画面,特别是一些比较超现实的画面,把想象力拉满!
配合调度和美术,就让人特别容易和这个少年共情。
我看到改造后的走廊,电梯里的闪耀灯球,整面墙透光的星图,三个人一起在紫外线灯晒太阳,隔着城市的摩斯电码…这些细小的光亮是梦想,是希望,就像是一丝微光最后汇聚起来,照亮了整个加加林。
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真的非常非常美丽也感人。
是个小故事,电影也不长,关注的也是一个小少年,但却非常的震撼人心。
那些对于梦想的追求和践行,寡言的少年凭借一己之力去做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其实在很多片段是可以窥见现实的残忍的,同伴被打被驱逐或者是女主的临时居所被毁掉,但导演竟然选择用积极的温柔的方式去描绘它,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同样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是会有不同的展现。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会照亮所有前进的路,与月为邻,与月同行。
在光亮下起飞的加加林
法国电影展上看的。
是近三四年看过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也是第一次在放映结束后听到满室掌声,虽然一搜豆瓣评分不算高。
加加林和加加林社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苏联英雄,和六十年前贫民口中作为庇护和希望存在的社会主义风格筒子楼。
隐约觉得主创在镜头背后有所隐喻。
接着就是飞船爆炸着解体坠落、英雄因国家虚伪的“纪念日献礼”的背叛而牺牲、加加林社区被列为危楼拆毁。
底层群众们捧着花在纪念碑前为加加林哀悼,小号响起,过往的荣光既无法挽回,高远的理想也无力实现。
男主追逐他幻影一样的梦想,他想挽留居民楼,想飞往太空,加加林社区和自制的宇航服却差点成为他的墓碑。
他听着唱片机断断续续播放登月报导,在濒死的幻觉中楼顶厚厚的积雪变成月球土壤,居民楼变成航空器飘向太空。
法国人好会把痛苦拆解成梦幻的意向,喜欢。
将登月和对居所、家园的探索与重塑相对照,也是巧思。
越是孤单的人,越是会将目光投向遥远苍穹的一轮皎月。
被母亲抛下后,无以为家的尤里在行将爆破拆毁的加加林社区中建造了自己的太空舱和独一无二的宇宙,绿植郁郁葱葱,星图光怪陆离,面包却早已过期,极致而残酷的浪漫。
片子前半部节奏松散,情节细碎,中段渐入佳境。
视频片段和建造过程穿插出现,预示尤里「登月」之旅的开始。
本片不少运镜都颇有叙事性,比如仰拍加加林社区天花板再扫到天空的月亮,比如依次扫过仰躺着的达利、戴安娜、尤里,达利看向戴安娜,戴安娜又看向尤里,隐喻三个人的关系。
我很喜欢尤里砸墙、穿过一个又一个已搬离邻居的家、阅读和收集他们的生活痕迹——尤里的宇宙源自加加林社区每一个人,和尤里和戴安娜深夜用红色灯互传摩斯电码这两个情节。
也很喜欢尤里在切断电线后失重漂浮的设计,他「保住」了这栋楼,他在里面遨游。
那一刻,加加林社区是属于尤里的。
加加林社区不只是10幢大楼,还是无数人的生命记忆,以至于会有那么多人带着花来看它被爆破,像参加一场葬礼。
难怪片末小男孩说「加加林社区是大楼,但说起它时我会把它当作一个人。
」以后看到爆破旧楼场面,或许除了摧毁与重建,我还会想象每一个窗子里曾经的袅袅炊烟,每一栋楼曾经的万家灯火,那些家庭,那些故事,那些人。
“加加林社区是一幢大楼,当我们谈论起加加林社区,我更愿意把它想成一个人”仰视,俯瞰,倾斜,倒转;真实影像、私藏记录、戏剧摄影、联动剪辑与外围采访;逼真震撼的发射升空音效,空灵飘然洞彻的配乐渲染,凄婉忧伤的爱情插曲,时常恍惚置身于飞船太空的音画视效,洋溢着法式人性与科幻浪漫的镜头与剧本、叙事与技法,平缓的语气节奏没有声嘶力竭却直击心中最柔软酸楚之角落,祭奠了一座沧海桑田轰然倒塌之“城”,也缅怀了一个熠熠光辉永载史册之“名”吊顶的星系球,光影的星象图,温室的太空舱,夜空中遥相呼应的摩斯密码宛如“星辰市郊”,即便微弱亦是希望;屋顶积雪上的胶印,大楼燃爆后的失重,闪烁“求救”的点火助推装置,腾空而起的“加加林号”飞船,投向太空遨游的尤里航天员......多少人穷其一生都在梦想的、多少人绵延几代都在追寻的“以月为邻”,Youri de Gagarin,在这个我们世代称之为“地球”的星球上被生母抛弃被社会前进的步伐夺去家园的渺小但强大、孤独亦充实、逼仄却浩瀚、诗性且悲壮的灵魂,做到了!
“加加林”埋葬了尤里的所有情感与记忆,也赋予了尤里梦想的起点与蜕变可笑的是,当尤里被抬下回归至陆地,当尤里再次睁开眼睛,包括戴安娜和霍桑在内的那一张张凑近关切地注视着尤里的面庞,反倒像极了ET遗憾的是,虽然剪辑给到了加加林那次失事事故的画面,可是我宁愿认为最后尤里的“幸存”和那个沉浸于苦行僧旋转的贩毒者的结局,皆是幻象...... 不然,对zz话语、对社会制度、对背弃现实脱离轨道的不满的艺术化表达,似乎也只能如最后不断合拢狭小的画面镜头,闭上眼嘴,言尽于此......
16岁的尤里一直住在加加林大厦——一个地处巴黎郊区巨大的公共住宅项目。
他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当他所爱的社区即将被拆除时,尤里与朋友们组成了小小的抵抗联盟,意图拯救加加林大厦,把冰冷的水泥屋改造成梦幻的飞船。
老旧公屋拆除,激起的是社会底层的嗟叹,但影片用独特的影像风格、大胆音效设计和打破常规的视野淡化了真实事件中的苦涩无奈,其散发的青春气息格外动人。
加加林不仅是居民楼代号、功勋宇航员的姓氏,更是走出舱门的脚步和瞭望别样星辰的视角。
3.5,回避现实问题的大部分时间里,围绕Yuri展开的核心运动被附着失重感,直至最终幕完成离心动作。影像构建已然成熟,但这样叙事语境的电影最后留下了什么?答案仍应是关于秘密的瞬间。如Undine鱼缸坠落的瞬间联系二人交汇视线,Yuri与女孩攀登塔吊的瞬间联系着二人对同一片星光的共享,均是超越设计而奏效的。
3.5
像是人物更真空、风格更奇幻的《水瓶座》,有一些超越技巧的诗意段落,但拍到结局,发现导演们更中意的仍然是技巧与议题,有点可惜了,就算是太空行者也还是没能摆脱议题的引力。对于相似诗意的捕捉,包裹类型外壳、摆脱议题束缚,同样起用了德尼·拉旺的《黑夜吞噬世界》比它更轻盈。
看了一半,无聊
技术宅钉子户的太空梦,用轻巧叙事构筑青年伤痛,用意料之外的超现实去反映现实,移民问题或为法国近年来最头疼的问题,至今没有好的解决方案。配乐科幻感很强,部分画面也很不错
几乎全程在瞌睡中度过
没想到圣诞夜看到今年看过最浪漫的电影,拆除的是建筑,消亡的是记忆。建筑和记忆最浪漫的留存方式,居住区和太空记忆/痴迷结合。被留下的孤独者制造属于自己的太空,共通的两人一起奔向城市星空。倒数炸毁与倒数升空巧妙匹配,外力消毁转为个人宇宙里的升空。亲情和爱情作为辅线,在漫无边际里闪烁星光。第一首音乐部分摇移多场景转换处理得极度舒适。
这真的是剧情片吗
窗户上的宇宙星图,楼道里的太空飞船,高楼间的摩斯电码,见证着男孩流浪、寻觅和求救,即使身在阴沟也要仰望星空,楼体爆破化作火箭点火,男孩灵魂飞升,轻轻地说:妈妈,告诉他们,我乘太空船飞走了。
满分处女作!
7.2/10。
个人理解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作品,让人反复联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小武等,主人公都是少言寡语、坚韧反抗的孤独留守者。加加林既是主人公和偶像的名字,也是公寓楼的名字,三者的命运有呼应有反差,构成了有趣的比兴。少年最后让即将爆破的建筑闪出呼救的光芒,刹那间仿佛实现了自己的漂浮航天梦想,最终诗意的尽头仍然是跌落回现实,少年复生,建筑坍塌。
加加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贫民窟,疏散系统永久性缺陷、卫生设施老旧、地板隔热层等粉尘含量每升超过25000纤维。高犯罪率、毒品交易、高贫困率,几乎是这个国家的缩影。但剥开它沉堕的外壳,这片区域又试图留住即将弥散的社区记忆。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个国家的荣光,2019年,它是一个男孩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梦。一群边缘化的群体在此聚集,漂浮在城市的话语之外,在时代的浪潮下被急匆匆的口号推着走。
无疑的佳作,从立意还是呈现上都挺高明的。将青春片与底层贫民(移民)这样的社会议题,将沉重的现实抵抗同宏大的宇航探索, 借由主人公非常有机地糅在了一起,即将废弃爆破的公屋幻化成了航天飞船,极好的创意,包括在摄影上的那种虚实交织,时而犀利时而浪漫,导演处女作有这般完成度,太强了。
加加林forever,有挺多浪漫的小火花
有些像深绘里描述出的《空气蛹》,神秘迷人但稚嫩,需要被更成熟的展现出来。后二十分钟的超现实环境是无比绚烂的电影时刻,法文有些撑不起来了。
#法国电影展 后半段的配乐让人会沉浸感动,但男主视角全片,当然片名就十分明显,作为影展电影不够充分
音乐和摄影很棒,但是漂浮的意识和散漫的叙事看得很疲乏
人均诗人的俄罗斯,魔幻现实主义,对家园的依恋和捍卫用一种浪漫而悲伤的方式呈现出来。节奏缓慢,过于诗意
拆迁版《海上钢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