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怎样的?
当父亲为了救一火车人而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
火车上的人却全然不知道自己刚刚经历一场生死劫难,依旧如往常一样,接着吻,聊着天或者吸着毒。
看到车窗外被痛苦扭曲了面容的父亲,一脸茫然,也许还以为看到了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
淡定从容的音乐,深邃迷人的捷克街道,丛林,美女,蒸汽火车。
意识中的欧洲便是从这些深沉探讨的主题中得来。
……
【桥: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连接两岸。
】捷克语,英文字幕。
对于我这个英语成绩很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来说,看得挺吃力。
于是不经意间就将片头父子那一段对话忽略,第二遍看,适才心有戚戚。
Pokaždé, když vidím North Star, za někoho, jako jste vy每次你看见北极星,就代表有人在想你。
孩子笑得天真,父与子在雪夜里嬉笑着互相依偎。
漫长的铁路,疏离的人群,车站的喧嚣,向陌生人讨要烟或者火的有故事的红帽少女,大楼下抱着鲜花求爱被拒的男子,笑着路过这一切的一双父子……直至意外猝然降临。
父亲在一车人的性命与孩子的性命之间作了属于他的选择。
火车上,人们嬉笑、亲吻、化妆、饮酒,一切如常。
却是那个红帽女子,在凄厉叫喊着的父亲脸上,看见了似曾相识的悲伤与绝望。
一瞬间,怔然。
记忆与现实的铁轨交错重叠。
桥,用来跨越障碍,连接两岸,连接过去与未来。
桥上有往事,有将来,我们何尝不似那个父亲一样,在桥上面纠结、悲伤、徘徊……我们总是不断在失去着旧的一切,我们也不断在发现着新的美好,我们在桥上度过一个又一个夏日或者冬夜,我们在桥上作出一个又一个迫不得已的抉择。
时而有火车驶过,车上夹一根烟的女子朝我们怔然地凝视……然而桥上的时光终究不算太漫长。
终究看见了很久以后街头的阳光,看见那做了母亲的少女,看见她怀里那个可爱的孩子,看见那父亲久违了的笑容……钢琴轻快地作着伴奏。
白天应当没有北极星罢,然而,他一定在想着他,那个笑容灿烂的小Lado。
我们亦然。
想起很久很久以前,他笑着对父亲说,桥上很冷,那就带一杯热巧克力去喝罢。
是啊,桥上很冷,那么,饮一杯热巧克力,就好了吧。
共勉。
我们用一生来追寻一些答案。
比如爱,比如活着,比如奉献,比如失去。
火车站,总是人生百态尽在其中,有人欢笑,有人不舍,有人幸福,有人失意,有人坚定,有人迷惘,有人欣喜,有人惆怅,有人喧嚣,有人孤独。
影片中的这父亲生活也并不那么如意,但却因为布拉多这个孩子,而充满了希望洋溢着幸福。
然而生活却总是出其不意,幸福被打乱得如此让人措手不及。
上一刻孩子的笑靥还在眼前,下一秒却只能触到他没有温度的娇小身体。
为了帮助父亲拉动开关,孩子掉入机器内,而父亲为了整列火车的安全,最终没能顾全孩子的安危。
在扳下开关的那一刻,父亲一定宁愿在底下的是自己吧。
当全部的幸福被夺走,他却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火车走过,只能在车外抱头痛哭,那样绝望的看着车上毫不知情的人们继续用各自的方式消耗他作为交换的幸福。
和红帽姑娘视线相交的那一刻,是想哭诉和咆哮的吧?
好在,好在,这位父亲的失去至少也改变了一个人。
红帽姑娘原本虚耗颓废的人生,因为这一眼绝望和心碎而被震动,改变了她原本的人生航向。
结尾处,再次在茫茫人海中的一瞥,寻找着答案的沧桑的曾经的一位父亲,抱着baby已为人母有了新的人生的曾经的红帽姑娘,终于给了这场心碎者流泪无关者无谓的悲剧一个焕发希望的答案。
一定有些改变的吧,当我付出了全部的幸福,失去了活着的希望。
由于种种电影或戏剧或各种艺术形式对捷克风光和波希米亚风情的描写,捷克,这个位于欧洲中部的遥远小国,倒成了多少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之地。
然而除了节庆时日的布拉格,其它地方其它时节,总是充满冷清。
就像短片里那座冰冷的大桥。
我游览了布拉格,途经一些小村庄,也去过温泉城,在人最多的热闹节庆时间,无所依傍地路过。
总觉得,繁华闹市,与我遥远无比,总是清冷。
记忆里的火车站与影片中的重合了,那些或成双成对或形单影只的人们,一个个故事重叠起来,讲述各种人间悲喜。
依依惜别的夫妻,短暂相恋而分手的恋人,吸毒的年轻女子,张着眼睛看这世间百态的纯真孩童,和他慈爱的父亲。
而我对捷克的全部记忆,也是由火车和火车站构成的。
暗夜下,年久失修的老火车站,斑驳的车厢里,穿着大红大紫的金发美女,斜斜躺在车厢里,我们走过,却是身边一只德国黑贝,忽然机警起身,直直瞪视着车厢门外我们这些可能的暴徒。
美貌的少女依然熟睡着,甚至呼吸轻浅的都好像不存在一般,黑色的网袜透露着某种妖娆的性感,亮红色的高跟鞋、脸上姣美的妆容,和身边大狗的黑亮皮毛,却处处透露出一种令人绝望的寂寞之感。
这几乎成了我对捷克的全部记忆。
那个在破旧的火车里熟睡的金发美女,和她身边犹如护卫公主的骑士一般的皮毛黑亮的狗。
这是我对捷克的全部感触。
而桥与火车,带着隐喻,通往另一个地方,通往另一个城市,通往另一种心情,通往另一场生活。
远行,带着离别,带着新生。
--话说,虽然是短片,但是配乐确实精道。
有没有人能找到那首红帽子女孩在墙角抽烟时的背景歌曲啊?
这部微电影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短片,在短片的开头,你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会充满了疑惑,但看到最后,会觉得情节令人伤感,但结局又是圆满的。
这是一部关于责任与救赎的电影。
父亲身为一位道桥扳道员,他的任务是让火车从桥上顺利通过,而火车里的人对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是毫不知情的,父子二人相处的时光是温馨的,但从儿子要求去父亲工作的地方那一刻开始,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不同了,人生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生改变时,都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局,这位父亲面对自己的职责与自己儿子的声明时,他忍着内心的剧痛,拉下了手杆,他选择了火车里上千条漠然的和自己无关的生命,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挚爱的儿子,但他的做法并非一无所获,他救赎了一位吸毒女孩的灵魂。
这部短片最突出的有三个地方。
第一,整部电影结构严谨而紧密,前后相互呼应。
开头是冷色调的,是一个父亲的特写,他透过玻璃向外面张望着什么,这一特写设置了悬念,结尾的地方也是他张望的情景,表明中间的一些都是他脑海里的回忆。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出现了三次:在夜晚的铁轨上,四周充满了烟雾,一个身影渐渐走近,由模糊变为清晰,三次有两次是父亲,一次是那个吸毒的女孩,父亲的出现代表的是一种孤独,一种对儿子的想念,而吸毒女孩出现时,音乐是欢快的,有一种拯救与重生的感觉,女孩就是因为在这条铁轨上看见了悲痛的父亲才走上了全新的人生,这就是一种被救赎。
同时,车站的情景在短片的头尾也都出现了,并且都有一个被抱在怀里看着人群的孩子,孩子大大的眼睛和冷漠的人群形成了对比,车站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在自己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别人的生活中,却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前后的照应给人一种轮回的感觉,人生的循环与巧合,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有时候想改变也是无能为力的。
二,电影中的色调画面的对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在儿子死后,父亲站在铁轨旁绝望地用石子击打着车厢,面部扭曲,哭的撕心裂肺,这里采用了慢镜头与消声处理,只有柔和的钢琴曲,这样的处理无限的放大了这位父亲的悲痛,也让每一位观众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表情甚至脸上的周围,与此同时,车厢里的游客做着自己的事情,化妆的,亲吻的,唱歌的,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是由一个小男孩换来的,那个小男孩此刻就在车的下方,父亲和游客以一种平行蒙太奇的形式出现,将父亲的悲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而窗边的吸毒女孩看见了悲痛的父亲,也只有她一个人看见了,她是幸运的,她被救赎了。
三,电影的配乐也是很突出的,整部电影由钢琴和萨克斯伴奏,曲调浪漫唯美,没有极致伤感或是喜悦的音乐,即使是在父亲失去儿子的时候音乐也并没有变得悲伤,体现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改变而改变”的思想,中立化的音乐也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有关于宗教的,那个孩子代表耶稣,父亲是天父,火车上的游客代表我们这些等待着被救赎的有罪的普通人,耶稣为了解救罪人牺牲了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庸人却毫不知情,但是耶稣在流血三天后复活,而小男孩却永远都不会醒来了。
小男孩的身体已经冰冷,但父亲记忆里的巧克力依然温热着,脑海里的记忆还鲜活着,也许孩子永远都不会回家了,但他的灵魂已找到了安生之处。
这是一种轮回一种生命的传递,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结束,因为所有的结束都是全新的开始,有人死去了,但也有人获得了重生,重复的事情会不断上演,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北极星——致《桥》人与人之间的际遇,如果有交集,该是像穹顶下举目所触的北极星一样,遥不可及又切实存在,几不可察又衍生交叠,轻易地在对方生命里留下印记。
故事从他们的交集开始,疲倦温和的中年男子在暖色的灯光下轻柔地哄着孩子入睡,乖巧天真的孩子撒娇般地倚在父亲怀里,如同过去数千个夜里那样。
在新的一天来临之前,没有人知道命运会牵扯出怎样的相遇。
然后是清晨时分的街道。
妆容精致的女子向友人问好,戴着顶胡萝卜色帽子的女孩正在道别,男人与男孩牵着手走向桥头,路旁的情侣在轻渺的《玫瑰人生》中争吵,公车上的外国青年欣喜地向远方的母亲介绍着自己的女孩儿……那么多的场景里,有无数人的人生正在进行着,有的要相聚,有的要离别,无暇去顾及到,身旁的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然而近乎注定般的交集终究在那架桥上汇聚到了一起。
那么多无关的人坐上了同一列火车,以无可抵挡的力度碾压过了两个人的人生,却无知无觉。
它的悲怆与痛楚被无辜的麻木吞噬,却甚至无法向旁人倾诉。
一个人的命运被推到了桥的轨道之上,悲哀的是连挽救的尝试都做不到。
直至另一段命运相遇。
戴着胡萝卜色帽子的苍白女孩倦怠地倚着窗棱,她的人生尚不知要驶向何方,冷漠堆砌成麻木。
然而一张绝望至极的面庞就这么毫无防备地被推至她的面前。
强烈到近乎窒息的痛苦突破了人与人陌生冰冷的隔阂,直直地传递向她的内心。
她的人生依然未知,却因一张陌生的面孔有了新的开始。
故事的最后,男人与女孩再次相遇,男人疲惫的面色终于释然。
他曾被一群陌生人全然无知地推向深渊,亦在此刻,从一个陌生人的身上获得解脱。
生命中的一秒钟,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什么。
影片开头父亲在雪中凝视窗外,关于儿子的回忆涌上心头,父亲紧紧抱着儿子,像抱着一件即将逝去的珍宝,儿子依偎着父亲,看着月台上的人来人往,可能他不会了解这些人的悲欢离合,因为他还是个孩子,他眼中存留着天真。
儿子想要跟随父亲去桥上,“Lado,桥那边很冷。
”“我们可以带热巧克力去喝。
”可就是因为命运的捉弄,父亲作出了人生中最残酷的决定,他毅然拉下了手闸,车上依然洋溢着温暖和爱意,而痛失爱子的父亲却在寒风中悲痛地哀号。
影片的结尾,受父亲感染的少女有了自己的家庭,父亲看着少女怀中的婴儿,嘴角露出了微笑,因为他知道天堂里的儿子此刻也在快乐地歌唱。
短片有一种冰冷的流畅,美到极致的钢琴曲和一首《玫瑰人生》,也只能把一种生死的感受从温馨的感受中渐渐推到浓墨重彩的极致。
所有的亮点在于结尾。
铁轨却依旧在那里,承载着人世在火车上来来去去。
又亦或是生命本与铁轨类似,总无限地伸向远方,寂寞而坚韧。
最后,当年的红帽少女已为人母,伤痛渐渐淡忘的父亲望见了她的孩子,一如几年前自己的儿子调皮地微笑。
你知道,这就是生命的纽带。
不断。
延续。
像铁轨,像桥。
片中的少女偶然看到了一副悲伤的面孔,便不再堕落,燃起了生活的勇气。
片中的中年男子因丧失儿子,陷于痛苦与自责之中,决定换一个新的环境,在看到一少妇抱着的小男孩开心地笑时,他也笑了,那一刻,他从痛苦中解脱了。
痛苦和失落中的人们总是从外界而不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活下去、走下去的动力,或者从比自己更失落痛苦的人身上,如片中的少女;或者从美好的外界生活中,如片中的中年男子。
看来人的确是个群居动物,不能自赎,只能借助于外界的力量。
一瞬间的人生,孰轻孰重,还在天使般的面庞,父亲深邃的眼神和说不出滋味的笑。
短短的电影成了长长的人生缩影。
一念之间,大爱无言。
而只有自己内心知道所承受之重。
原来父子相依为命的幸福生活成了一个人颠沛于另一个城市的剪影。
心中那份伤,还是自己体会。
而最终时过境迁,温暖存于心底。
获得自己心灵上的救赎,放下回忆的报复,温存与内心最深处。
父与子,无言的爱。
拉多一说要去爸爸工作的桥, 我就知道要悲剧...而悲剧这东西能说是哪个人的错吗?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活着的还得继续活着.
@米粒喵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电影哎。为了讲一个道理而编一个太过扭曲的故事,含义太明显,个人不太喜欢这个样子,尤其那个红帽子女孩的部分,太说教。不过爸爸的面对苦难的态度,还是很比较令人佩服的,虽然曾经这样的伤痛,但还是能够微笑地看着别的孩子,能抬头看看天,让我知道他还是能够好好地活下
这种故事看完心里真难受啊
导演处理得很一般,故事不错,导演的拍摄想法比较浅显
开始我以为这是关于道德选择,看到最后原来是吸毒女的重生
终于把这悖论搬上银幕了
哭!
所有的力量都不及“爱”的力量
圣父圣子般的爱。
半小时,道尽人间悲欢离合,
dilemma
一路风景,一车人生。配乐很美
美丽的色调,冷艳的配乐,精彩的人物,沉重的人生
牺牲一个至亲换一群陌生人的安全,这种生死抉择叫人那个崩溃。
又将美撕碎给你看,不忍承受。
理解不了
本以为是个温情片,结果那孩子居然死了!太操蛋了
太他妈悲剧了,结局又太他妈完美了。
干嘛让小孩去外头钓鱼,明摆着会出事儿的苗头。。。
生与死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