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驚艷,但不是那種用力過猛的驚豔,細膩平緩,極簡寡淡的美學踐行得非常成功。
空氣裡流淌著不可訴說的黑暗,在風吹過的葉子、窗簾、母親的衣角上,悉悉簌簌。
自我懷疑與厭惡以及自我為中心的青春時期,短暫萌芽又無法嚴肅訴說的情感,無能且施暴成性的哥哥與父親,軟弱寡言的母親,令人羨慕的也許是每個人都想要在成長時期也能擁有的溫柔年輕女老師,個人與更廣闊社會政治議題的連結。
导演對東亞特有的住宅樓宇、學校、菜場的空間展示做得非常不錯且很有耐心,尤其是最重要的家庭內部空間,美術的細節精準真實,在片子的不同時間進行同一空間的不同視聽語言詮釋,而且,有文本意義的廚房與陽台藏到了幾乎片子末尾才進行展示,太有耐心了。
幾場情緒爆發的戲也安排得恰到好處,既有情緒的鋪墊又通過細節的設計而不至於使演員露怯而顯得尷尬。
美中不足的是對光線的運用稍差,而且濫用大光圈(一種我很反感的東亞影像審美)。
作為處子作非常令人刮目相看,期待後作。
八年级少女恩熙正在卖力的按门铃,她一直等待母亲开门,却是长时间的无人回应。
滞留太久的冷漠将她击溃,无助,狼狈,焦虑,她像一个找不到妈妈的婴儿,风中凌乱。
这是韩国电影《蜂鸟》的开场,不动声色之中,疏离的窒息感悄悄散发,它甚至冲出银幕,困住无辜的我们。
但随后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原来她看错了门牌号。
紧接着她到家,镜头远远拉开。
密集公寓的轮廓在我们眼前呈现,住户们紧紧挨在一起,小型又整齐,就像码头上的集装箱,毫无生气,有着难以言说的压抑。
电影将时间设定在1994年。
这一年韩国发生了很多事:美国世界杯,金日成去世,韩国民主化热潮的兴起,圣水大桥倒塌。
这注定是一个慌乱迷茫的一年。
恩熙身处在一个台风眼,周围的世界就像天空的雪霰,看似的平静,内部却在急遽的运动。
恩熙在如蜂鸟巢穴般的公寓中生活着,外表平静,内心渴望生机的她一直在寻求人生的意义,始终想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却不断在内心的失落和空虚中徘徊游荡。
电影不厌其烦给恩熙设置一次次的“磨难”:一次偷盗事件,好朋友将她出卖,甚至拒绝道歉;男朋友出轨且立场非常不坚定;上学期还喜欢她的学妹到了下学期就对她冷若冰霜。
中伤,背叛,易变的友谊,经不起考验的爱情,通通向她袭来。
不稳定的因素一直在积蓄着,就像恩熙耳后的那个包,慢慢的变成肿瘤。
外面世界如此冰冷,回到家中,依然空白一片。
她的父亲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中年男子,终日苦闷早已把精力消耗,只好在子女身上找存在感;母亲年轻时有一个大学梦,无奈家庭贫困早早辍学嫁人,成了一名家庭主妇,是韩国女性悲剧的一个典型人物;姐姐总想着反叛,却在家庭的束缚下失去自我;哥哥作为兄长被家庭寄予厚望,身心压力极大,面对父权的施压和大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他只有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殴打妹妹成了他出气的唯一手段。
家庭的成员们各自怀着心事,极度缺乏交流,他们就像是屋子里摆放工整的物件,虽然体面的相处,内心却是长久的隔离。
电影通过展现一家人的精神状态来折射韩国各个年龄段所遭遇的困境,也许对于导演而言,她的野心不单是展现恩熙的成长,她真正想呈现的是韩国那一代人的精神隐疾。
身处在一个分裂的半岛,面对隔壁朝鲜的虎视眈眈,韩国人始终处在一种危机之下,金日成的去世让韩国民众的神经又紧张起来,唯恐战争打响。
安全感的缺失加上严重的竞争观念,导致了韩国人的心理失衡。
他们一方面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所谓的“身土不二”即是这样;一方面在从小棍棒打压的教育体制下,导致了严重的自卑感。
恩熙舅舅的自杀正是那个环境下的悲剧反馈,是电影第一个惊叹号。
第二个惊叹号是智英的结局。
智英是恩熙的中文老师。
她是电影里最为光辉,也是最为理想的一个人物。
智英身上有着淡淡的忧郁,骨子里的文雅被恩熙吸引,对于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更重要是她身上有着难得的诗性和智慧。
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她几乎可以算是恩熙母亲的对立面,是恩熙最想活成的样子,可以算是恩熙的精神导师。
最终智英成了圣水大桥下的亡魂,这对恩熙是巨大的打击,意味着电影最具希望的火苗也被浇灭。
但索性导演并没有将颓丧的调调延续下去,恩熙虽然失去了精神导师,但她的姐姐却因此保命:姐姐正好错过了开往圣水大桥的公交车。
电影所展现的青春不同以往青春片的焦躁,它很容易让人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同样的冷静克制;也会让人想起相米慎二《台风俱乐部》,平静之中积蓄着张力。
在卓越的镜头语言之下,《蜂鸟》在空间上的停滞,延伸,压缩,使得整部电影更具质感和韵味。
松散的情节宛如一股股细线,在圣女大桥倒塌的喧嚣中,汇聚成一股巨大的麻绳,有力,强悍,把所有的人绑在一起,丰富的层次感如一面大网将我们盖住,动弹不得。
《蜂鸟》影像整体的沉稳和老练,让人不相信这竟然是新人导演金宝拉由短片改编而来的长片处女作,节奏把握的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失衡,它那如潮水般的生活流静悄悄流淌,直到流出银幕,我们不由跟着恩熙思考人生的意义,也许会再次感叹恩熙的天真和善良,心疼它们在旋涡般的世界之中被搅得支离破碎。
人生是公平的。
她失去了老师,姐姐逃过一劫;学妹不再喜欢她,好朋友和她重归于好。
有失去,就有获得。
智英虽然死去,但在她写给恩熙的信中,恩熙又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也许她已经继承了智英的精神衣钵。
所谓的生活哪有什么对错,既有糟糕的时候,也会伴随着快乐。
没必要对一切都失望透顶,与其沉沦在不堪的生活之中,还不如保持独立,潇洒微笑的活着。
毕竟世界终归是神秘又美丽的。
首发在:几点电影
「蜂鸟」一直都想看的电影,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正好看了豆瓣一篇采访「82年生的金智英」这部小说的作者,「蜂鸟」恰好里面指引恩熙的老师叫金英智,这是一种不算巧合的巧合吧。
借由一名初二学生恩熙的视角来表达导演想说的,故事发生在韩国的1994年,可片中所发生的事情直到现在也存在,这是社会的悲哀吧。
整个世界进步的似乎只有速度、技术,其他都是落后的吧。
恩熙的亲情、友情还有那懵懂的爱情,她的遭遇反应了千千万万个恩熙。
片子看的很压抑,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恩熙的哥哥总是得到父母最多的关爱,她呢处处都受到歧视。
以我的认知,韩国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国家,从「82年生的金智英」这部电影上映前后发生的事情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太可怕的事情。
恩熙总是被哥哥打,第一次恩熙鼓起勇气说的时候,被父母一句话带过了,他们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第二次,在父母面前,恩熙的哥哥又打了她,这次恩熙的耳膜受伤了,父母才教训恩熙的哥哥。
恩熙犯了错误就要在门外下跪,不让吃饭,她的生活其实很痛苦,她想过自杀,不过一直没有机会实现。
恩熙补习院的老师,就像是她的灯塔,教会她爱和勇敢,一个被习惯挨打的人,反抗很困难,老师告诉她要反抗,结果恩熙反抗了,她的哥哥应该没有在打过她。
说到反抗,还有一个是恩熙父母之间的,母亲抄起台灯把爸爸的胳膊砸受伤了。
恩熙的父亲表情一脸不可置信。
第二天他们依旧坐在一起看电视了,没有任何事情。
也许是他的爸爸理亏出轨了,所以没有继续。
恩熙在家里是一个不受重视的人,父母习惯性忽略她,但你说对她不好,也没有不好的地方,只是缺少一些亲人之间的关爱。
她的友情,怎么说呢。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都经历过恩熙遭遇的,必须考上好学校,有一个塑料姐妹花,会在中途背叛她,又突然和好。
她的朋友也不是特别多。
还有她那懵懂的爱情,没有想到还有一段小蕾丝。
女生说的喜欢真的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啊,可恩熙当真了。
男生的话都是狗屁,可恩熙选择相信着,结果事实将恩熙打入了冷宫。
渣男就是渣男。
她的精神导师,在那次圣水大桥事件中遇难了,她还没有告诉恩熙她的故事。
从第一次见到这位老师站在窗边抽烟,就觉得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以为电影会有所交代,结果直到老师去世都没有说她的故事。
我猜老师不是自己经历过就是身边的人经历过,她告诉恩熙要抵抗的时候很坚决,她的身上充满悲情的色彩。
恩熙的补习老师
女生之间的喜欢
学会反抗
生活的轨迹
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
恩熙和姐姐,还有姐姐的男朋友来圣水大桥
本来是看了一部美国同名电影,发现还有一部韩国的,于是找来看,有人将它跟《寄生虫》放到一起比较,但看完之后觉得还是有很大区别,《寄生虫》把社会奇观浓缩到一个屋子里,设置了极致的冲突,一切都很浓烈。
这部电影则一切都很淡,与此同时是很有诗意的,画面风格很日系,用灿烂的阳光拍特别残酷的场景。
两个女孩在灿烂的阳光下玩蹦床,走在路上春风吹拂她们的面庞,她们讨论的是,我要不要去自杀,我想死了之后还在世上留一日,真的很想看那个经常打我的哥哥痛哭的样子。
电影里的重要配角是一个汉文女老师,她的出场是靠在窗边抽烟,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是,她特别瘦,整个人可以用“干瘪”来形容,一条特别瘦的牛仔裤穿在身上,但是屁股的位置仍然是瘪进去的。
汉文老师跟女主说,当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却发觉自己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手指。
在此之前女主告诉她自己在家只能忍受哥哥心情不好时候的殴打,等待殴打结束。
汉文老师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下次被殴打的时候,一定要反抗,要竭尽全力反抗。
与女主年龄相差不大的女角色有三个,一个是女主的闺蜜,一个是女主的亲姐姐,另一个是女主的学妹。
女主的闺蜜提议去偷东西,被抓后先供出她的父母地址,并且拒不为这件事道歉。
女主的亲姐姐大她一两岁左右,每天打扮出门和男朋友约会,对她几乎不闻不问。
女主的学妹喜欢她,她刚好碰见男朋友劈腿于是就跟学妹在一起了。
但等她跟男朋友复合又分手之后,学妹在她做手术的时候还来看她,等她再回学校,学妹就跟别人在一起了。
她说,学姐,那已经是上个学期的事情了。
有人批评这部电影太小女生情绪,但它就像一个人在回顾自己的往事,没有太多浓烈的情绪,没有太多猛烈的挣扎,事情一件一件地发生,小孩也一天天长大。
汉文老师的结局还蛮意想不到的,以为只有可能自杀的人却是意外而死。
她说等假期结束,就把一切都告诉女主。
但没有这样的时候了,一切就这样结束了。
看完电影仿佛看了一篇长诗,会不断回想起张开的手指,回想起汉文老师在黑板上写“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回想起没有回应的呼喊,想起女主闺蜜对她说,其实,你有时候太自我为中心了。
晚安,我已度过了潮湿的青春期。
蜂鸟 观后#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整部片的气氛让我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映后在和导演QA的时候导演也确认了受杨德昌导演影响很深这点。
主题就像片尾女老师的独白所说的那样:人生不只有好事,也不只有坏事,而是什么事情都有。
影片内容概述可以说是一个初中小女孩的成长史,在家庭环境压抑、学校环境填鸭甚至变态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有一点开心的友情和爱情如果也出现了问题,小女孩要在哪里找到出口。
很幸运的,在汉文补习班的老师那里找到了倾诉的出口,但就像片中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一样,对事情多思考、对自己多探索的女老师成为了补习班老板口中的“怪人”,而这个小女孩也在全班匿名的票选中被评为“全班最混的学生”。
两个“怪人”相遇,彼此似乎都获得了一种理解和安慰,但很不幸的在大桥倒塌的事件中,女老师不幸身亡。
影片整体风格细腻而完整,细腻是导演的视角和主角的表演,一个小女孩怎么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被自己亲哥哥打,和同学交流后发现同学被打得更狠,互相交流被打经验,得出结论还是乖乖被打希望早点结束为好;父亲在医院知道自己要开刀,可能会留下面部神经麻痹的后遗症之后抱头痛哭,小女孩眼神中的疑惑和小惊讶;在地下蹦迪的放肆和回到家里的压抑形成完整的对比。
完整是影片剪辑利落,美术扎实,镜头摆的很有教科书的感觉,调色调光也都很温和,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Production Value很高。
导演和片中的女主角一起前期工作了六个月,互相熟悉,建立信任,这是这位演员的第一部长片,之前只是拍过一些短片,算是半个素人。
演员的眼神真的很有戏,爆发力之强我觉得碾压现在正红的一些同年龄演员。
以下是我看到的问题。
1.导演试图想要呈现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演,但是这样割裂的表现我有点没反应过来,甚至在地下蹦迪那场我还看了半天确认是不是主角本人;2.1994年的时间设定有些成为了背景,而不是渗入到主角的生活中,因为主角最长呆在的家里其实平时并没有关心政治问题,只是在大桥倒塌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小孩有没有遇难,而且可能因为我对韩国的背景不熟悉,对于片中美术上的安排也很难让我回到1994的那个氛围中;3.利落的剪辑是优点也是缺点,影片前半段经常是一小段故事发展到高潮然后就切掉,切了三五次之后我就知道啊导演要切了,有种小跳戏的感觉(虽然对于情感体会上来讲没造成太大阻碍)#导演人真的很好,在场内QA结束之后还在外面和观众合影留念继续QA,大概站在那里至少要一个小时吧。
感受是很重要的,体验也是。
我想,《蜂鸟》,大概就是这么一部电影。
而我觉得,艺术,大概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直觉性、需要感受力的存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对它的喜爱远远超过《寄生虫》。
很难说,电影里的意向都具有什么含义:年糕、蹦床、树林、街道、楼梯,它们反复出现,或许存在某种指向,但是电影不该被消减成文本或者内容,并被不断对其内容进行阐释。
它是一个整体。
就像影片开头那个靠得很近的长镜头,一半是少女头部的左后侧,一半是紧闭的湖蓝色的门,在因为身体动作而晃动的头发和她的央求开门的语气里,你可以感受到她的无助和边缘化,纵使没有见到她的脸,不知道她是怎样的肢体动作。
那种压抑感不是单靠构图或者配乐或者演员的神态展现的,它变成了一种基调和情绪,充斥着整个画面,传达着一种信息。
就像伍迪艾伦絮絮叨叨的台词,台词本身可能很重要,而密集的台词所营造出来的感觉以及说话者的语气同样十分重要。
第一幕的蹦床,是远观。
两个少女在群体性沉闷的宣誓后进行发泄。
最后的蹦床,是仰视。
人变得很高大,在阳光下,做着向上蹦的动作。
运动是一种青春的活力吗?
或许,因为孩子总是想要长大。
还有好多次,银姬清晰的样子与身后模糊的背景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抗。
以声音、焦距、言语和姿态等不同形式拉开与混沌自我的距离,综合的视听语言描述着少女14岁经历着的压抑与冷漠,希望与微光。
日常,是被渗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会在微观中被感知。
金日成死亡的消息实则只是电视里的一则新闻和叔叔阿姨们的一阵议论,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日常还是日常,被大事件渗透其中。
如果说大事件对日常的渗透究竟拥有何种力量,那么圣水大桥坍塌的事件是一个直接的伤痛——家庭、友情、爱情与疾病,最后都是死亡。
渗透是渐进的,死亡,或许是最具有冲击力的那个。
第一层,在家里一直被关注被纵容的哥哥突然在餐桌上大哭,食物和哭泣被置于同一个空间,生的要素和死带来的伤痛在光与影形成渐变对比的空间里,共情。
第二层,银姬收到中文老师的礼物,那是一个与她有着直接交往的人,一个亦师亦友与之生命相联系的一个人,在她去找老师回礼的时候得知老师也在圣水大桥的坍塌中永远离开,撞击。
第三层,那座名为“韩国”的大桥的坍塌伴之以银姬一行人在岸边听力与视觉上的定格,大概暗示了这个14岁的少女开始与世界疏离,自我在渐渐觉醒——促成这觉醒的,除了唯一能理解她的人,还有冷漠的家人、懦弱的男友、背叛的闺蜜,反对者终成帮助者。
没有指望在一部处女作里就看到《新桥恋人》里那种使人从阐释/描述的欲望中全然摆脱出来的直率;也没指望看到布列松、小津和雷诺阿的那种体验事物本身的那种明晰。
所以期待不高,(越来越意识到期待对于观影感受的限制)所以,作为一部处女作,它,已经很好了。
好久没有看那么细腻的电影了,女性视角真的好舒服。
今年下半年看过的最印象深刻的电影都是青春片《伯德小姐》《生锈》的第一部,还有这部《蜂鸟》。
青春期的女孩子好像都跟鸟有关,孱弱,独个,如同一颗小小脏,还不能飞的太高但总归想飞。
很喜欢的片段,女孩的耳朵上长了一个肿瘤,切除伴随着面瘫或者聋掉的可能,但女孩全然不管,她在饭桌上低下头偷偷笑,因为一家人第一次把所有关切聚集在她身上。
看医生是一个人,住院出院也是。
爸爸和妈妈打架,妈妈抄起花瓶砸伤了爸爸的手臂,但第二天她拉开门看见爸爸和妈妈坐在沙发上一起看喜剧,平常的家庭布置,简陋,冷色调,好像每天都没有什么区别。
恋人另有新欢,表白的学妹突然冷漠,好朋友出卖,喜欢的女老师不辞而别,留下一本空白的素描本之后意外去世。
十四岁的少女日子并不好过。
她在女老师的卧室,面无表情,把手伸到眼前,看手指一个一个翘起又落下。
因为女老师曾经说过,在最无力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手指一个一个动起来就觉得还没有那么糟糕,还可以抗争。
还很喜欢姐姐幸免于那次灾难,一家人平静的在桌上吃饭,一向对妹妹们拳脚相加的哥哥突然哭了起来。
镜头一直对准哥哥的背影,起伏,抽动。
没有人讲话。
还很喜欢三个少年站在失事的大桥,天微明,河水什么都不知道,仿佛数百年都是同一个样子。
但小女孩心中第一次划过“生命”这个有重量的概念。
还有妈妈坐在餐桌边不发一言看着女孩吃饭,眉头上痕迹很重,总是一副若有所虑的模样。
她抬眼看着女孩,又垂下长长的睫毛,那大概是她为数不多放下浓重的时刻。
还有之前女孩给妈妈贴膏药的镜头,都很喜欢。
女老师长着很让人羡慕的模样,说实话她并不算美,但现在窗边微微浅笑的样子就是很美,她不讨好任何人,也不憎恨,眉目带着云雾,隔着这个世界很远。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幻想过遇到这样的懂得自己的长辈吧。
人是孤独的,从它很小的时候就这样。
想起姐姐家的小孩。
虽然外婆很疼爱,总归不能跟他一起玩幼稚的游戏。
我是个会讲故事的阿姨让他开心但很快我就不耐烦了。
有次他突然跟我说“姨姨你可以紧紧抱住我吗。
”我紧紧抱住他,又松开看他,他笑得很开心,说你可不可再紧紧抱住他。
我又抱紧他。
但我也只能紧紧抱住他,抱住总是要松开,我也总是会离开。
不能陪伴,不能感同身受。
小孩子其实也很孤独,他们甚至搞不清自己为什么有情绪。
大人们看不懂,不耐烦,轻视,他们只能接受大人们给予的,作为自己成长养料,不论好坏。
想想每次闹别扭他总是说,我想回家。
他只是想要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生活环境吧。
回到《蜂鸟》,女孩是幸运的,尽管她的生活有太多困惑不解,麻烦事一大堆,但是女老师总是会闯入她的生活。
也许不是女老师,也会有其他人,比如最好的朋友,靠在墙角歪头对她笑但又像风一样突然离去的男孩,或是姐姐的幸运的意外。
这些事情悬浮在她的生活里,只靠一个搅拌棒,让它们全部融进生活,成为她成长的养料。
某一刻,仿佛没有什么飓风一样的变动,但就是有什么就不同了。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吧,不算好也不算坏,每次以为过不下去了但修修补补又是那个样子。
老样子,真是让人绝望又让人觉得心安。
青春常常带来伤口,因为青春总是猝不及防地把还没有强壮起来的我们推向残酷的世界,时光如流水,淹没了所有不为人知的角力,我们一边丢失一边寻找,然后青春就这样度过了。
《蜂鸟》的故事发生在1994年的首尔,电影以一种生活流的方式聚焦初中二年级的少女恩熙,进而辐射出一张关系网,家人、朋友、老师、交往对象等角色伴随着恩熙的生活步调渐次登场,从而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韩国家庭图景。
而这一年,因为美国世界杯、韩国领导人金日成病逝、圣水大桥坍塌这三个重要事件,对韩国人而言意义特殊,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主人公恩熙带着迷茫与无助,不断通过生活过的琐碎日常去感知自我与外界,一点一点地走进了世界的风暴之中。
电影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开场,买了东西回家的恩熙无论怎么大呼小叫着“妈妈”奋力敲门,都始终没有回应。
而跟随镜头移动给出的讯号,我们发现,恩熙其实只是因为多走了一层而敲错了家门。
随后,镜头跟随恩熙在昏暗的大楼里流转直到她回到了家大门轰然关闭,恩熙的家被隔绝在大门之内,然后镜头渐渐拉远,我们看到这样的大门、这样的家仿佛被复制粘贴一般,整齐拼凑在这幢庞大的住宅楼里。
一眼望去是毫无差别的平静,仿佛时光的波澜不惊,那些真正带来内心翻涌东西就藏在这一扇扇大门的背后。
而恩熙在发现自己敲错门之后懊丧着穿过忽而昏暗又忽而明亮的楼道,也变作了她穿越青春的一个缩影。
家是让人伤痕累累的地方。
最深的伤口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
电影的前半个小时,通过几个日常片段的描绘,非常用心地迅速交代了人物关系和状态。
恩熙的父母经营着一家生意兴隆的年糕店,父亲掌握着家中的话语权,而母亲总是隐忍寡言。
恩熙虽然和姐姐住同一个房间,但姐姐只是自得其乐的叛逆,和恩熙始终保持着距离感。
哥哥是父母的掌中宝,经常对妹妹大打出手,而当恩熙跟父母告状试图得到维护时却依然不被重视。
这样的家庭氛围,无形之中成为一种推力,在少女还在自我和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边界不能清晰判断和掌控之际,间接将少女推向了家门之外。
恩熙成长中所有的疑惑、不确定都无法在家庭内部获得解答,而家庭也没有带来亲密关系的满足,同时因为哥哥的暴力,家对恩熙来说,反而是一个不够安全的场所。
这种疏离感,导演通过恩熙房间的位置以及全家吃饭时的座位给出了非常明显的空间暗示,玄关的墙壁隔开了家和恩熙的两个世界,餐桌上父亲坐首位,左右是母亲和哥哥,最远端是恩熙和姐姐,这个座次在电影中几场家人一起吃饭的戏中始终没有变过。
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是影片着力展现的社会基调,也因此,母亲的角色塑造和母女关系的描绘都相当重要,在这一点上《蜂鸟》和《82年生的金智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两部电影却呈现了虽有相似经历却表现截然不同的两位母亲。
金智英的母亲作为成长时重男轻女的受害者,对于金智英经历的挫折与不公都给予了极大的同理心、安慰以及实际帮助,是一种感同身受地替女儿叫嚣和承担的态度。
而《蜂鸟》中的母亲却一面纵容着自己的儿子打妹妹,一面教育女儿“成为女大学生,才不会被无视”。
恩熙的母亲明显是疲于应付生活和夫妻关系,而主动缺席了子女的情感生活,甚至让恩熙一个人去很远的医院看病,这其实是一种责任承担得不够的表现。
恩熙母亲的戏份大概有一半都是在饭桌上,为家人准备一桌饭菜,忙活到自己最后入席,然后沉默地边吃饭边听自己的丈夫说话。
不仅在东方,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家庭中的一个典型场景。
这个场景,被导演捕捉到,并在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母亲唯一一次爆发是在发现父亲出轨的时候,然而成年人的世界原来是前一秒头破血流,下一秒就可以坐下来嘻嘻哈哈地看电视。
面对这样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恩熙总是带着一种既惊恐又无奈的神情。
青春期的心绪起伏被外化成了恩熙耳后的肉瘤,家庭的疏离感给了这颗肉瘤茁壮的土壤。
在恋爱中体验亲密关系时,那颗肉瘤是小鹿乱撞的不安,是一种亲密的表达。
渴望家庭的温暖时,那颗肉瘤又成了母亲忽视的证据。
而当不得不去面对疾病的风险且父母被动地为孩子站出来时,那颗肉瘤就必然成为了青春的伤口。
最后当少女长期压抑的情绪爆发,试图反击的时候,那颗肉瘤又变作了新伤的温床。
成长的疼痛,岂止这一个伤口。
看得见的尚且如此,那些看不见的呢?
就更谈不上被治疗了吧。
少女,只有对对的人才会开口,才会展露笑颜,才会坦诚心扉。
在家里沉默寡言的恩熙,在汉语辅导班上和好朋友用笔记本写着字聊天,从男老师的牛仔裤到新换的女老师爱抽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她在恋爱里率真没有分别心,主动亲吻喜欢的男孩子,也接受对她示好的女孩子。
情感的流动自然而然,没有半点狎昵。
流水的男朋友女朋友,铁打的好朋友。
两个经常在家里被哥哥暴力相向的少女一起聊着死亡、自杀,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智淑问:“他们会觉得对不起我们吗?
”没有答案,和暴力的速度与力度比起来这些少女心事显得过于柔软和慢性子了。
但是,即使是这样要好的朋友,也有面临友谊考验的一天。
偷东西被发现时,智淑出卖了恩熙。
友情的崩坏超越了失恋,而当时间过去,智淑说着“我怕那个大叔会揍我们”时,彼此间心照不宣的了解与心疼又一下子成为最难以言表的强韧力量。
挨打,是两个女孩内心最黑暗的阴影。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教给恩熙这句汉语的老师也成为了恩熙的知心人。
教育有时候就是一种沟通,你把你的世界告诉我,我把我的世界告诉你。
你流露出你最柔软的部分,我来告诉你如何保护它不被伤害。
青春期的少女不是完全叛逆跋扈的,有时候也需要榜样,可能是母亲也可能是张爱玲。
然而,恩熙在姐姐、母亲身上都没有找到的那种同为女性的理解与亲近,她能看到的女性榜样只有老师。
学校不许抽烟,但老师抽烟。
恩熙和老师一样,都是左撇子。
老师忧郁、神秘,一切都那么与众不同,与其说恩熙找到了一个女性榜样,不如说她找到了一个通往成人世界的正确方式、正确姿态。
因为老师,因为老师给予她的关注与回应,她的压抑、受伤、挣扎、反抗,她的喜欢与厌恶,她的一切都不在只是孤独的迷茫,而终于得到了成人世界正向的反馈。
“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也会一起到来”,恩熙的生活其实就是老师在信中写到的这样。
蜂鸟每分钟振翅80次,辛劳地寻找生命中的那一点甜。
摊开的手掌如同恩熙的翅膀,只要自己还可以飞翔,一切的一切就还不算太坏。
如果剔除电影中那些发生在恩熙身上的事件,我们会发现,《蜂鸟》呈现的视角是一个在家长期挨哥哥打且不被父母重视的女孩。
当被老师问起挨打时的感受时,恩熙说:“快点结束就好了,就等着”,如果人生是不断的挫折甚至“挨打”呢?
伤口总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或早或晚,透过老师的特立独行,教会恩熙的其实就是简单的“不要被动挨打”,要反抗。
无论这个世界摆好了什么样子,你都要为自己去斗争。
电影的镜头始终紧跟恩熙,引领观众透过恩熙的视角,去体察这段青春纪事。
镜头对准恩熙的同时,恩熙也在凝视这个世界。
泛黄的色调,由夏到秋,一切一切,仿佛平淡到不值得书写,但却足以对一个14岁的少女带来巨大的人生震颤。
结尾,崩塌的圣水大桥像是一个巨大的伤口,生命的逝去与命运的不公如此赤裸地不容分说地暴露在你面前,而短暂青春里的这一切,都成为蜂鸟下一次挥动翅膀的动力。
“老师,我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发光呢?
”你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发光吗?
2019年,应该是国产青春片的高光时刻。
《过春天》、《少年的你》等影片上映,口碑票房双丰收。
它们用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青春,打破了观众对于以往国产青春片的认知。
这次,我们的青春不再是恋爱、打胎和劈腿的狗血,而是那些美好阳光下的灰暗。
疼痛却异常的真实。
而另一边的韩国,青春片也成为黑马。
在19年的青龙奖上击败《寄生虫》拿下最佳剧本奖。
它就是——《蜂鸟》벌새
《蜂鸟》由金宝拉执导,朴智厚、金玺碧、郑仁基等主演。
导演兼编剧的金宝拉,被誉为韩国最值得期待的女性影人,这部电影也是她的处女作,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
女主的扮演者朴智厚小学5年级时在街头被相中,有人说她像赵丽颖,也有人说她像全智贤。
出演《蜂鸟》时只有16岁,却贡献了精彩的演技,将少女敏感细腻、迷然懵懂的状态演绎的入木三分。
凭借这部电影,她在国际上一炮而红,在第18届翠贝卡电影节(与圣丹斯齐名的独立电影节)中拿下了影后大奖!
作为一部处女作,《蜂鸟》可谓一鸣惊人,被赞誉为2019年韩国年度最佳青春片。
韩国Naver网站评分9.0,豆瓣评分7.9。
看看这获奖情况。
不仅如此,电影上映后好评不断,被称为19年韩国独立电影最让人惊喜之作。
新人导演+一群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演员组成的片子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因为它拍出了每个人最普通不过却又有口难言的青春。
正如网友评价,至此,韩国青春片亦有了《杀人回忆》。
1994年,韩国首尔。
主角金银姬是一个初二的女生。
她是家中老三,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哥哥优秀,姐姐叛逆。
家里靠买年糕谋生,日子过得忙碌简单。
虽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可是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爱。
父母忙于挣钱,对孩子的关心本来就很少,而且那少得可怜的关心还都给了哥哥。
作为长子的哥哥也并没有很疼爱自己的妹妹。
不仅直呼妹妹「喂」,还时不时的暴打她。
而姐姐呢,不是化妆打扮,就是偷偷喝酒。
虽然和女主住在一个房间,关系却和室友差不多。
家,这个原本温暖的地方,带给女主的确是无边无际的孤独。
而离开家的学校好像也没有好很多。
在老师眼里,她是不好好学习的后进生。
在同学眼里,她是考不上大学只能当保姆的“飞蛾”。
对女主而言,青春好似一场看不到出口的隧道。
所以,她想冲破这场无形的大网。
偷偷摸摸的早恋,和小男友互发暧昧简讯,在昏暗的楼梯间尝试亲吻。
和好闺蜜一起唱歌蹦迪,笨拙的学着大人抽烟。
因为,她太渴望爱和关怀了。
可是这些努力寻找的一丝甜,也转瞬即逝。
几天不见的男朋友,已经和其他的女孩子拉手拥抱搞暧昧了。
那个送她玫瑰说喜欢她的小学妹,才过一个假期就和她行途陌路和闺蜜去超市偷东西被抓住,被闺蜜毫不犹疑的出卖。
更糟糕的是,她耳朵边上长了一个瘤,需要做手术才能取出。
做手术不仅会留下疤痕,还有可能引起面瘫。
就在这时,新来的补习班语文老师金英智给女主带来了一线光芒。
初见英智,女主就觉得她跟别的老师不一样。
虽然她抽烟、寡言,但是却率性、洒脱,很快便成为她的良师益友。
在老师的陪伴下,生活好像终于没有那么艰难了。
但女主没想到,圣水大桥倒塌,女老师死于这场意外。
她内心刚刚建立起通向成长的大桥,也随那些喜欢自己的男孩女孩老师的离开而倒塌.....
作为一部青春片,《蜂鸟》是独特的。
它没有过分的煽情和强烈的矛盾冲突,只是以平淡克制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
它也没有完整流畅的故事情节,像一首散文诗一样,用散点状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对抗青春的痛苦和迷茫。
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有故事缓慢平淡的感觉。
青春片不是节奏快速,色彩分明的吗?
为什么让人有一种无力感。
而这也该片最大的惊喜,细腻并且生活化。
镜头中那些平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开心和压抑,不正是我们真实的青春么。
因为太真实,才会让我们感到疲累。
该片还有个名字叫作《我们与爱的距离》。
剧中的女主就像蜂鸟一样不停的挥动着翅膀,寻找着生活中的甜,而这份甜便是来自外界的爱。
她先在家庭中寻找。
女主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导演通过吃饭这个简单的场景进行表达。
每次吃饭,需要父亲说开动,大家才能开始吃饭,饭桌上除了父亲琐碎的抱怨外,其他人都只是埋头吃饭。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本该是温馨的场面,却给人一种无声的压抑。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为父权阴影所笼罩的家庭。
而母亲,更多的也是默默忍耐。
面对父亲的出轨,她心知肚明却视若无睹。
虽然对自己没上大学的人生并不满意,但却重来也不提。
头天晚上还和父亲吵架,第二天却乐呵呵地靠在一起看电视。
在这样环境下,女主的到父母的关心也是少到可怜。
被哥哥暴力告诉父母时,换来的是母亲淡淡的一句,你们别总别打架。
偷东西被抓后老板给她父亲打电话,结果电话那边只说,那你把她交给警察吧。
生病了,也只能一个人去看病,没有父母的陪同。
唯一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是用做手术住院的疼痛换来的。
而这让她突然觉得,住院生病是件很好的事。
可当她出院回家时,迎接她的是空荡荡的屋子,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她生病而得到的关怀,在病好后又都被收了回去。
影片开头,女主买菜回家,又按门铃又大喊,都没有人来开门,后来才发现是走错了楼层。
回到家后,看着母亲毫无波澜的脸,那些想要说的话都无从说起了。
青春期的女主,敏感脆弱,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困惑,她需要关心和爱护,需要理解和认可。
而这些,在家人身上她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她开始在其他人身上寻找。
第一个人是她的小男朋友。
这是女主懵懂的初恋,她渴望爱,但却又不懂爱。
她把接吻当做是一种挑战,接吻完觉得有点怪和恶心,还朝地上吐口水。
没有一丝情欲,更多的是好奇。
男朋友背叛自己后,也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当对方再来找自己时,又自然而然的和好。
在男友身上,她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第二个人是她的好闺蜜。
在闺蜜身上,她找到了共鸣,一样的不被爱,一样的被暴打。
她们一起肆意的玩耍,一起吐槽老师和家人。
在闺蜜身上,她感受到了友情。
第三个人是她的学妹。
第一次见面,学妹就对女主充满了倾慕,之后为她送花,一起唱歌,来医院探望表白。
在学妹身上,她感受到了被爱。
第四个人是她的中文老师。
她用“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教会女主友谊的难得和珍贵。
她用“觉得痛苦的时候,看一下双手,明明无法挣扎,但手指其实还是能动”,教会她学着换角度看问题。
她告诉女主,不要屈服暴力,要勇于反抗。
从老师身上,女主获得了理解和安慰,也找到了榜样和依靠。
然后有一天,这些人就突然离开了,而我们也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学会了成长。
所以当再次看见男朋友时,女主可以勇敢的说出我不喜欢你。
面对老师的去世,也可以平静的接受。
因为,青春就像黑板上中文和上学路上的横幅,那么的看不懂和不可理喻。
我们都还没来得及消化,就已经长大成熟了。
女主曾问老师,“我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发光呢?
”这是很多人曾经感到迷惑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的未来是否会发光。
但正如村上春树说的,不必纠结当下,也不必太担忧未来,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我们只要一直走,天一定会亮。
所以,就算青春充满伤痕和无奈,我们也要带着希望向前奔跑。
因为,总会有光透射进来温暖我们的人生。
拍东亚的青春和焦虑还得看韩国。
生活流,一个普通女初中生的生活。
家庭、朋友、师长、爱情。
不吝啬于刻画曾经的青涩真挚美好,也不畏惧(?
)于给予这些一个轻飘飘的结束。
不太清楚什么是主题什么是主线,散散的,但看着并不烦。
恩熙在家里发泄时,东亚的那种压抑纠结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你怎么蹦跳吧嘶吼吧崩溃吧,家里的阳光、绿植、家具,还是那么岿然不动,岁月静好,风平浪静。
正如父母大吵一架后第二天带着伤一起看电视一起笑,男朋友出轨后又回来一起躺在床上你侬我侬,曾经热烈的追求可以被轻轻放下,曾经郑重的承诺消失地无影无踪。
饭桌上秀熙的沉默泰熙的啜泣为什么家人视若无睹,为什么好像爱也罢恨也罢一切都仿佛从未发生,日子还是这样一天天过下去。
或许这就是适合东亚的叙事,一些话被置若罔闻,一些事被从记忆中抹去,一些人来了又去,有过悸动感动爱与恨,说来说去,贯穿始终的似乎只有“要考上首尔大学”。
平静,安宁,关于隐忍,忘却,孤独,惘然与和解,不知从何而来的和解,或者说遗忘。
有一点点联想到《梦之歌》的vibe,在智淑说“你只是想着你自己”的时候。
#69thBerlinale# Generation 14plus. 新生代14plus国际评审团大奖。2018年釜山电影节NETPAC奖+KNN观众选择奖。很细腻的少女故事,但少女情怀之余仍有升学压力、社会政治等因素介入,学校附近反对拆迁的抗议标语已经是日常风景,金日成将军去世也在韩国成了重大新闻,而发生在10月21日的圣水大桥垮塌事件则是一次重击,正如恩熙因为手术而在耳后留下的伤疤。影片摄影讲究,表演也不错,能瞬间从小鸟依人切换到抓马状态好像是韩国女演员基本功……属于那种会很有观众缘的片子。
意淫木偶戏 恶心的密集程度远小于寄生虫,但是依旧恶心。
太能拍了,踩的点也准,感觉是细腻升级版陈哲艺。看桥那段我一个猛虎落泪。能在电影院看也真是太好了。
成长的烦恼,家庭的困惑,操蛋的社会。螺旋向下的气氛,丧的很彻底。
又是这种无厘头的巨长片子 Siff at Uptown
“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情也会一起到来。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分享一些事。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成长的过程既满怀不安,又仿佛一切水波不澜,我们经历过的痛楚过的犹疑过的,最终都像流水一般只是从身边经过,而我们最终都幸运地存活下来;那些伤痛愤怒不甘,是生命划在身上或心里的刻痕,最终成就了这样的今天的我。风格极为细腻的青春片,但又绝不至于此,留痕处处的女性生存现状描摹,细节勾勒委实抓心(沙发下争吵的残渣,脚上脱丝的袜,餐桌上哥哥突然的痛哭,窗口老师抽烟的身影);剧本功力于细微处彰显,这些泛着生活沉郁底色的片段是那么幽微那么无光,但真的就像是提取概括自普通如我的日常啊。最戳心的对白——“你想舅舅吗?” “就是挺奇怪的。”(平静之下的万箭穿心)
前半部有一些刻意生硬的地方,后半部渐入佳境。韩国女性的处境似乎和中国妇女毫无二致。
音乐7 画面7 导演8 故事6 表演7 印象6 平均6.8/10 平淡如水,沁人心脾。摸爬滚打青春成长的痛。磨坊家的姑娘平常穿着蛮时尚的。
Wtf
轻盈到不像韩国电影。
其实剧情和节奏没什么特点。有点失望了
非常冷静简洁地概括到了某种轻盈的噩梦,这一切可以凝聚至这一幕:无论多大声喊妈妈,妈妈依旧背对而去。
6.5/10
在最终被诊断为耳根疾病之前,两个小姑娘先摸着耳朵询问一些关于身体的细节。在两个人经历嫌隙后偶然在中文课教师相遇时,老师唱起了一首关于贫苦织工的歌曲。在被打压的异性情愫诞生的同时,同性情谊也在灰色地带萌发。这些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一部“没有着力点”的电影。和异性谈恋爱,和同性谈恋爱,被哥哥揍,父母吵架,偷东西,桥塌了,一切事情都发生,也都过去,没有任何一个点被用来借题发挥。甚至也找不到任何可恨的人。当父亲和哥哥都暴露出内心的脆弱,我们又如何把痛苦理所当然地归咎于他们?甚至本该作为全片高潮的老师的死,我们难道要去怨恨一座桥吗?所以我们才崩溃,才听着一首本该有意义的歌上蹦下跳捶打着空气,才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嘶吼“我的情绪没有问题”。生活真操蛋,生活也真美好。
异性、同性、姐妹、师生、父母…如今少年们的“花季”已经大不同了,丰富太多了,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初吻后还好吐个口水啊~
不停煽动翅膀的蜂鸟就像一刻不停的人生
《蜂鸟》还行,以一个未成年少女的视角展现的整个电影,主题是成长。电影还行,但是说不上为什么不太喜欢这个电影,可能是拍的太文艺了,但是部分镜头和情节,人和物都特别美。
先说最重要的,小女主太好看了,竟然有恋爱了的感觉!跟前几天刚看的《漫游》一样,关乎成长的非常私人化的表达和情绪展露,缓慢、细腻、细水长流。都不是多么大的事,但只要看进去了,还是能看到很多曾经的自己的。
围绕着女主角,父母、哥哥、姐姐、男朋友、闺蜜、喜欢自己的学妹、与自己谈心的老师悉数登场,普通的日常,普通的对话,勾勒出一个女孩最真实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