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完了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就一直在搜这段历史的相关资料,看到一篇影评文章说电影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最大的虚构在于对JGL演的控方律师Richard Schultz ,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并没有像电影里是个有同情心的人物,而是这次审判里非常厉害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凶狠得如同政府的斗牛犬(government's pit bull)。
以及勾引Rubin的女FBI探员角色应该也是虚构的。
除此之外,影片里的绝大多数事件都是真实的,很多对话都直接摘自庭审记录。
事实上,Bobby Seale甚至被强制束缚和塞口长达几天之久(bounded and gaged for several days)。
七君子之一的Rennie Davis在一次卫报采访中提到,庭审过程中的某一次他们的确念出了所有在越战中丧生的人名,虽然不是在结案陈词的时候。
来源https://decider.com/2020/10/16/trial-of-chicago-7-true-story-abbie-hoffman-death/
电影故事:电影以美国为越南战争强制征兵作为开始,每月征兵人数越来越多伤亡人数也越来越多,芝加哥抗议活动主要就是抗议此事,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场暴乱。
在政府未换届时,彼时的总检察长的刑事司的调查结论是芝加哥警察局引发的暴乱,且大家互相没有密谋共通,于是决定不予起诉。
一年政府换届后,新的总检察长由于上一任在他上任时的羞辱,决定拎出来此事展现一下自己的威风。
于是特意命人针对抗议活动的主要人员给予一个密谋跨越州界煽动暴力者的称号并处罚最高监禁10年。
庭审一开始,就展现了这个政治庭审的不公正和讽刺。
庭审过程中法官不断向被告们扔出一个又一个藐视法庭的罪名。
在无尽的庭审的过程中,法官不断的表现出来了种族歧视并且倾向性。
一次又一次接受司法部律师的拒绝请求,一次又一次拒绝被告拒绝的请求。
说好7个人的庭审,结果是8个人,有一个黑人纯粹是因为是黑人拉进来。
黑人不断向法官说自己没有律师在场并且申请延后开庭,却一次次被法官打断忽视。
当黑人被法官拒绝自己当自己律师发表审问时,他情绪激动在法庭上表达他的朋友是被蓄意谋杀,黑人被带入小黑屋内暴打,最后嘴被捂着手被铐着强逼坐在椅子上。
由于司法部律师的请求,黑人才被脱离这个不属于他的庭审,法官还说“you are not free sir and i doubt you ever be”。
法官提出隔离审判团,被告表示拒绝,法官打断说如果你们反对意见少一点隔离时间就短了(严严实实的封住了嘴,不允许表达反对,表达了一个意思:你们默默的接受了就好了)。
当被告们发现6号和11号审判员是向着他们的,第二天就发现6号和11号说是由于接到了黑豹党的恐吓信被换掉了。
当被告发现现任总检察长搞这么一出说不定只是为了报复前总检察长,前总检察长后愿意反抗出庭并在陪审团离席的庭审上表达了自己那一届的调查结果,结果被法官宣布不能作为证人且不会将此情况告知陪审团。
基本上大家就是坐等被判的结果了。
在庭审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招唤证人(大部分都是警察卧底,“有没有可能去年夏天在芝加哥有七个示威者带领10,000个卧底警察进行抗议。
” :D),当时的情况慢慢被展现出来:在广场聚集的时候,海登放了跟踪他们警察的车胎气,大家带着团队想去警局释放海登,结果遇到警察排列镇压,一部分留下释放海登,另一部分人返回公园,结果发现道路全被警察疯了,群众情绪越来越激烈,领头人本来想让大家冷静,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拿下那个山头”,暴乱就这样发生了。
晚上的时候,大家正在做演讲,其中一个小孩在爬旗杆但是被警察骚扰强制扒下来,伦尼在干涉组织警察,但突然被警察暴打一头,整个游行又被激活了。
大家在努力往会场媒体方向走。
11个人找到了没有警察看守的道路,快走到的时候被警察包围了。
警察卸下名牌和警徽就开始暴打11人。
很难是说是谁引起了暴乱,谁又该被判刑。
庭审结果,海登在简短阐述的阶段念出了在庭审几个月内死亡的4752位越战美国军人。
5人均因煽动暴乱被判有罪5年,美国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推翻了该判决,下令重新审判,联邦检察官拒绝重申该案。
感想:看的真的是心碎了。
7个人坐在那里完全是个弱势方,只能沉寂的坐在那里听着法官用粗鲁的态度对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一个政治的工具被摆在了那里。
他们只是政治羞辱报复的工具。
已经事先警告了政府人员会有游行示威活动不论政府是否同意,结果政府还是无动于衷,只能想到以暴制压。
搞笑的是还安排了这么多的卧底警察。
在这个法官即是绝大权利的屋子里,他们的声音不能被听见。
他们的错就是过于强硬的表达了自己的声音。
他们7个人加上律师9个人,坚强的在面对一个看不见的强权。
从头到外法官就没有摆在一个公正的位置上。
几个月的庭审都是法官和司法部的一场表演,并且还加上了“庭审”的美名,但其实决定结果的人早都心里有数了。
看到法官毫无同情心的抛下一个个藐视法庭的罪名,忍不住想这屋子下怎么反抗绝对的权威,谁能监管绝对的权威?
尽管有媒体,但是声音能有多大的限度没传送出去?
尽管成批的记者坐在现场,但是他们报道有限。
在当时的环境下,多大的概率大家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做点什么为他们找寻公正?
整个片子最响亮的声音就是“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我们都知道这种万众瞩目的案件一般都会以公正而处之。
当时审判是一个例外,但是不影响人们对这个案件的持续永久的关注。
这不就从60年的watching到我们现在的watching了么。
因为当时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所以才能让我们现在知道曾经奋斗过的勇士,并且了解曾经不公的历史。
整个片子喜欢这种闪回通过多人还原当时场景,就感觉一幕幕一个个人说的都是真相,但是从哪里出错了呢?
2个小时的电影特别紧凑,一幕接一幕,没有任何背景声的加持创造紧张气氛,全是所在场景的声音展现出当时的紧张感觉。
庭审中只有人声,你一言我一语用最直接的语言以及暗沉的色调击中人心。
唯一一个缺点是影片最开始对于我这种没有背景知识的人来看,猛的一下有点快,不太理解,但是看到庭审开始就好了。
我对60年代的美国最大的印象就是嬉皮士和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当时的美国因为二战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巨大的军工生产刺激了美国的制造业,从而让萧条的美国经济不仅复苏,还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大萧条时期的阴霾一扫而空。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重建又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战争期间美国发展起来的石油化工、飞机制造、天然气等的兴起很快让它们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农业更是在战争期间已经实现了全机械化生产。
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就业人数也节节攀高,自动化工艺的不断普及更是让美国的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美国人民的生活也因此一路扶摇直上,开始体会到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不仅吃的好穿的好,汽车、彩电等“高科技”家用电器在当时的美国几乎可以说是家家都有。
如此莺歌燕舞的社会生活,“美国梦”也理所应当的孕育并诞生了。
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欣欣向荣,对于一部分人是美国梦的实现,但对于另一部分人可能就是“梦碎阿美立卡”。
这一部分人就是当时美国社会的底层与缺乏社会话语权的少数群体,比如黑人、亚裔、白人少数族裔等,当时高速发展的社会几乎与这些人无关,甚至他们在社会生活里依然在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和歧视,这也为60年代美国所掀起的一场又一场的社会运动埋下了隐患。
1968年是美国乃至全球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一年。
越南战争激化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民权运动也在不断推进。
而彼时的中国在不可言说的那十年。
同年8月,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召开,以确定总统候选人。
此时,多个反战和民权组织计划在大会期间举行大规模和平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越战政策和国内的社会不公。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2020)8.62020 / 美国 英国 印度 / 剧情 历史 / 艾伦·索金 / 埃迪·雷德梅恩 艾利克斯·夏普司法公正的脆弱与权力滥用的丑陋而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就是一部以上述历史为背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片,影片聚焦于在这场大会上发生的事件以及随后的法律诉讼。
一群来自不同反战与左翼组织的领袖,他们虽然理念各异,但在反对越战这一点上立场一致。
当示威活动升级为与警察及国民警卫队的暴力冲突后,这七人连同后来被称为“芝加哥八君子”中的第八位被告——黑豹党的鲍比·西尔的律师威廉·昆宁汉姆(后被从审判中分离出来),被控阴谋煽动暴乱。
影片的角色塑造饱满且立体,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动机,他们的对话尖锐而富有哲理,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尤其是Sacha Baron Cohen饰演的阿比·霍夫曼和“小雀斑”饰演的汤姆·海登,两位主演凭借出色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两个立场对立但同样坚定信念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展现了这群被起诉者如何在高度紧张的政治氛围下,在法院面对指控,他们的辩护策略、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们与检方和法官的激烈对抗。
艾伦·索金导演通过精心构建的庭审场景,重现了那个时代鲜明的社会矛盾与法律公正性的探讨,同时揭示了案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博弈。
这部影片并非单纯重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揭露那场看似正义程序下的荒诞审判,向每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公民展示了在权力和政治高压下法律公正的虚妄和民众自由意志遭受的无情践踏。
影片剧情扎实紧凑,从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中。
导演以其一贯的犀利笔触,细致地描绘了芝加哥七君子这一群激进分子在1968年民主党全国大会后被指控阴谋煽动暴乱的过程。
通过庭审这一主线,抽丝剥茧般展现了案件背后的复杂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使得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戏剧张力。
影片中,“七君子”象征着挑战权威、捍卫和平的理想主义者,在他们身上你能够看到的是对正义原则的坚守,和对国家机器无理干预个人自由的愤怒抗争。
然而,这场审判却成为了一场充满偏见与操纵的闹剧,它不仅暴露了当时美国司法系统的腐败与失衡,更是对民主价值观赤裸裸的讽刺。
真理即是真理,是否可被轻易亵渎?
可这场审判大战中,你能够看到权力肆意碾压真理的画面。
那些本应守护公平正义的法官与检察官,却在权力面前沦为政府意志的执行工具,对被告人的权利熟视无睹,对证据的选择性使用和解读令人愕然。
这种不公,不仅是对个体的侮辱,更是对法律精神的亵渎。
而芝加哥七君子就像一把锋利的社会手术刀,以犀利且极具批判性的视角,剖开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司法体系的一道深不见底的裂痕。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观后冲击力在于其对现实的深刻映射,它要提醒你、要你意识到、要你记住:即使在标榜自由民主、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里,权力滥用与制度失效的现象依然可能滋生。
影片所呈现的每一份证词、每一次裁决,都在拷问着每一个合法公民——当面对强权与谎言时,我们是否能够勇敢站出来,维护那份属于每一个人的公正与尊严?
Impossible.
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68年美国内反越战情绪日渐高涨,各种抗议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美国以此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阿甘正传》就对越南战争和反战游行都有提及。
电影开场是抗议活动的领导者们组织进入芝加哥,但电影省略了对游行的描述而直接进入庭审的情节,通过穿插倒叙来再现抗议活动,这让电影在节奏感和观赏性上也表现得十分优秀。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表明了这场审判的意图不当,这是一场政治性的审判,不仅在于大局上是政府代表vs民权代表,而还有着内部的斗争。
在约翰逊政府下,当时的司法部长判定了这场抗议活动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定;当尼克松上任后,新的司法官员觉得上一任故意在自己被任命一小时后才辞职是给自己难堪,新官上任三把火便拿之前被判定无罪的抗议者开刀。
虽然电影片名以及当时的媒体对此审判称为七君子审判(Chicago 7),但被审问的实为八人。
1. 博比西尔(Bobby Seale) - 黑豹党领袖 - 黑人民权代表第八人便是黑豹党领袖博比西尔,作为黑人民权代表,他所遭受的恶意比剩下的七君子有过之无不及。
现实比电影更为夸张,在电影中他在庭审中被捆绑住嘴,而现实是这不只发生了一次。
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4月被遇刺身亡后,在美国多个地区发生了种族骚乱。
当时的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JFK的弟弟)在得知金的死讯后,参加了一个集会并鼓励支持者们继续为非暴力抵抗理想奋斗。
同年6月,罗伯特·肯尼迪也遇刺身亡。
电影中也提到过如果是罗伯特·肯尼迪当选,这个世界会不会有些不同。
2. 汤姆海登(Tom Hayden) & 瑞尼戴维斯(Rennie Davis) - 校园学生领袖 - 白左精英代表小雀斑扮演的汤姆海登作为校园学生领袖,虽然和其他抗议者们抱有一样的反战初衷,但他是试图从赢得选举入手,说到底还是从体制内解决,他不是真的对抗政府,而是对抗这一届尼克松政府。
而他最终也进入了体制内,后来当选了加州众议员。
电影中汤姆海登与艾比霍夫曼的争吵鲜明地表明了二人的立场,汤姆海登认为要先赢得选举才能解决问题,而艾比霍夫曼对于这种诉求于政府的想法的可笑的。
汤姆海登所担心的一点成了现实,当后人提起这段时期的抗议活动时,首先想到的是以艾比霍夫曼为代表的新嬉皮士运动。
3. 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 & 杰瑞鲁宾(Jerry Rubin) - 青年国际党(YIP)代表 - 新嬉皮士代表现在我们看到众多讲反战题材的电影都是在以看上去像是high了嬉皮士们为主,李安导演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群“要Z爱不要战争”的嬉皮士们。
在电影《守望者》开头有一幕是民众在枪口插入了鲜花,而这也是来自于非常具有噱头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
2019年,因为一澳洲议员Fraser Anning对新西兰的清真寺枪击案的不当评论被一个青少年直接在头上砸了鸡蛋,这个事件被媒体广为报道,男孩还被称为鸡蛋男孩(egg boy)就此一下子大火上节目接受采访,并得到许多民众好评。
当时的一个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发表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一个南亚裔女孩直接说这种事情只是在满足媒体,反而把原有事件压过去了,人们不再去讨论清真寺枪击案的始末,不再关注政府官员的歧视言论,而是开始好奇这个男孩是谁。
当某一事件被媒体广泛传播,其好处是让这件事的受众面更广,而更为显著的特点是这会消解了其原有的严肃性。
这就好比关注娱乐八卦的人永远比关心国家大事的多,当某项国家大事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话题,其在传播过程中必是增加了娱乐性。
而艾比霍夫曼和杰瑞鲁宾的确是媒体的宠儿,他们的运动的确让反战意识更为普遍到大众身上,但他们赢得媒体青睐的作秀活动反而消解了其他进步人士的付出。
正如汤姆海登所说,当人们谈到反战游行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嬉皮士们。
4. 大卫戴灵格(David Dellinger)) - 社会活动家 - 极端反战人士代表大卫戴灵格所代表的是严格遵守非暴力的活动人士,这也是为何他在庭审中给了警卫一拳后不断道歉的原因,这和他一直持有的价值观有悖。
他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不仅是越战,他还拒绝入伍二战。
5. 约翰佛瑞斯(John Froines) & 李维呢(Lee Weiner) - 反战人士 - 无辜的背景板剩下这两位几乎没有太多镜头,他们就是用来当局审判定刑的棋子。
因为官方实则想给上述五人定罪,而选择七人庭审从中选取两人从轻发落来安抚陪审团的良心,老阴阳人了。
60年代的各种运动轰轰烈烈,不仅是反战游行,还有黑人民权运动,以Gloria Steinem为首的ERA女权运动,以石墙骚乱为出发点的同志运动。
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后,嬉皮士运动达到顶峰后就此衰落,而其他运动似乎也是走向末路。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看上去更为开明更为包容了,但民族主义又在崛起,美国在川建国的领导下白人至上主义兴起,而就说我们在国内平时所看到的电视剧,其尺度和深度甚至与多年前的作品相比也并没有更为进步。
很庆幸,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电影。
去的影协的放映,其实刚开始有点难受,因为椅子实在不太舒服,然后身体也不太fresh,不过马上还是渐入佳境了。
首先还是吐槽一下,看国外电影真是太难受了。
脸盲+记不清名字极大影响观影体验,特别是这个一上来就是大群戏的片子,所幸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比较鲜明,囫囵吞枣勉强算认得了,但中间有个情节转折,死了一个人,主角们都很悲痛,可我却半天没反应过来到底这个死了的名字是哪张脸,直到很后面看到镜头扫到庭审有个位置空了我才反应过来。
呜呜呜,嘤嘤嘤。
对了还有,台词太密集了,我觉得我对美国政治社会的背景知识还是有一点的,但有时候碰到盲区,而且又就是来不及想,比如我压根不知道肯尼迪被刺杀的政治意义到底是什么,机关枪式的台词和画面噼里啪啦就过去了,又是影协放映不能暂停,我真是太难了。
不过勉勉强强大概能算闹明白个百分之五六十,我说说我非常喜欢的地方吧。
庭审和取证(现实)与抗议示威(过去)的交叉剪辑实在是太棒太棒了。
我一开始以为这电影也要像辩护人一样,大篇幅描写民运具体情况,然后后半段庭审,没想到片名一进就开始庭审了,我又开始好奇这电影怎么拿庭审填满两小时,但它真的可以。
一方面庭审本身就拍得非常精彩全程嗨,另一方面不断的闪回剪辑反正我是喜欢极了,虽然这又给我可怜的脑袋瓜增添了理解门槛。
另外就是,全片各种插科打诨,就是笑点很多,尤其前半部分简直像个喜剧片。
被告变着花样挑衅法庭,满嘴烂话调笑捧哏,交叉剪辑还有一条线是被告之一(但愿我没认错)在对着一群人讲政治脱口秀。
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风格。
一方面这些逗哏并非与主线完全无关强行添加的,另一方面这使得一部激昂、辗转、有点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染上了一点浪漫。
教室里的我们不断被逗乐,但又不断被沉重的现实拉回去,这个效果跟《美丽人生》大体相似。
对拉开距离的历史,对遥远的苏联笑话,我们不妨乐乐,而当历史被拉到眼前,我们可能乐不出来,但乐一乐,也还不错。
另外就是,我觉得本片在抗议示威、公民运动这方面的主题深度上做了非常好的深掘。
它并不是简单地呈现一个鸡蛋——石头、弱者——强权的二元结构,而是认认真真地探讨了示威者的分裂(激进还是温和,通过牺牲塑造烈士的文化符号还是与体制尽量合作渐进改良,如何争取中间第三方的好感),暴力冲突的源头(不是简单的是警方的锅或者示威者的锅,而是两者的某种共振),等等。
惜于我的脑瓜反应太慢,吸收的信息量有限,我不能对这些探讨做一个更深入的总结,但完全能感受到本片做这些思考的诚意。
因此有人批评最后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灯塔式结局的时候(跟辩护人很像),我倒觉得不必再苛责什么。
已经凝视过黑暗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可爱的梦呢?
再说句题外话吧,感觉有些地方真的太像太像了,很难不产生联想。
2020年了,但愿这个世界会一直变好。
2020年美国大选的前20天,上映了一部直指当下的影片——《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影片讲述了1969年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场审判。
本片由知名好莱坞编剧艾伦·索金自编自导,刚刚拿下金球奖最大编剧,并成为奥斯卡夺冠的大热门。
1. 真实比电影更戏剧1968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和平抗议演变成了与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暴力冲突。
七名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以及一名黑人领袖被法庭以阴谋煽动暴乱而起诉。
艾伦·索金
历史上真实的七君子这场审判对美国的历史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当时的很多关键瞬间都成为当下美国不断被反复提及的流行符号。
片中的主角之一,波叔扮演的艾比·霍夫曼是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革命的先锋人物,以及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中的象征和代表。
影片之外,他传奇性的人生也令人不甚唏嘘。
左为电影中艾比·霍夫曼的扮演者萨莎·拜伦·科恩,右为艾比·霍夫曼本人艾比·霍夫曼虽然看上去玩世不恭,总是以戏谑玩笑的方式来进行社会革命,但事实上,他对待社会革命的态度相当认真和严谨。
在1968年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认为叫停革命值得付出多少,他思考片刻后回答:我的生命。
影片忠实还原了这个历史上的著名镜头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艾比·霍夫曼的一生,他的确用他一生的努力去推动和支持革命。
霍夫曼曾获得布兰迪斯大学的心理学学士学位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硕士学位,在攻读硕士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激进主义政治。
此后他便一直活跃在美国民权活动中。
他组织创立了国际青年党,其追随者被称为Yippies异皮士。
青年国际党是一个反独裁和无政府主义的一个青年组织,常常用荒诞幽默的恶作剧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达到宣扬他们反战和反主流文化的目的。
比如1968年,他们挑选了一只猪去参加总统选举。
1967年8月,霍夫曼和十几名同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洒满美元,扰乱交易所的正常运行。
在1968年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异皮士游行他们的总统候选猪
霍夫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洒钱10月,他又号召五万多名越战抗议者对五角大楼进行“驱魔仪式”。
他声称越战是恶魔创造的,而恶魔就在五角大楼中。
抗议者们试图让五角大楼悬浮起来,驱逐住在里面的魔鬼。
著名的摄影图片《花朵的力量》就源自这一事件。
1967年10月21日,一名叫做乔治·哈里斯的反越战者将一枝康乃馨放入一名士兵手持的M14步枪的枪管中,表示以和平方式来反对战争。
这张照片成为60年代反越战运动的象征。
《花朵的力量》芝加哥七人案的代理律师威廉·孔斯特勒这样评价艾比·霍夫曼:“他是一个天才,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以提出他的政治观点。
”在1987年面对纽约时报的一次采访中,他说:“你面对的是一个左翼分子,我相信世界的权利与财富需要再次分配。
我相信应该有为所有人服务的医疗制度。
我相信作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有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我相信我们不应该有CIA满世界追杀政治领袖,为世界上的寡头政治服务,来保护我们自己国家的寡头政治。
”
老年艾比·霍夫曼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美国的政治局势开始逐渐右转,洋溢着理想主义,轰轰烈烈的左翼运动落下帷幕。
1989年,这位宣称要用一生推动自己理想的异皮士,服用超过150片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与激进的艾比·霍夫曼不同,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小雀斑扮演的汤姆·海登最后则走向了体制内,从一个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的激进领袖到跻身政坛,成为了美国政坛“新左派”的支持者。
左为电影中汤姆·海登的扮演者埃迪·雷德梅尼,右为汤姆·海登本人除此之外,和好莱坞知名女星简·方达高调的婚姻,似乎让大众对于他私生活的关注超过了他在政治上的表达。
汤姆·海登与妻子简·方达海登是民主社会学生会SDS的创办者之一。
1962年,他起草了著名的《休伦港宣言》,设想建立一个由大学生组成的联盟,通过进行和平运动,来对抗专制政府和种族主义,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多种族、平等的社会。
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参与了一系列新左派学生运动,被当局视为“眼中钉”。
1968年8月,汤姆·海登在芝加哥林肯公园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战争结束后,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也随之结束,理想主义消退,海登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于1982年当选加利福尼亚州议员并连任六次,希望通过进入体制做出渐进式改变。
虽然汤姆·海登最后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但他依然被看作是美国新左派的坚定支持者。
退休后,他还组织领导了一个反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和平与正义资源中心,继续自己的反战工作。
老年汤姆·海登1968年的审判,是海登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他和其他左翼同僚分道扬镳的分水岭。
2016年,汤姆·海登去世。
他在人生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讲到:“如果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没有被暗杀,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能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会团结起来,我们可能会结束一场战争,但现在我们却只能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
”未能与同僚团结抗争到最后,也许是海登至死都摆脱不掉的心结。
该片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黑豹党领袖鲍比· 西尔。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
而鲍比· 西尔在电影中的第一次亮相就亲口交代了马丁·路德·金的死亡。
作为同时代的黑人领袖,与马丁·路德·金的和平抗争路线不同,西尔创立的黑豹党奉行“武装斗争”的策略。
他说他们全都用和平的方式努力过,“现在我们得尝试别的方式 ”。
左为电影中鲍比· 西尔的扮演者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右为鲍比· 西尔本人作为一名辩护律师并不在场,也没有与芝加哥抗议有任何关联的人,西尔却被当做共同被告遭到起诉,成为七君子之外的另一人。
电影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是他被法警五花大绑,封住嘴巴。
残酷的是,在这里电影并没有用夸张的手法。
真正的西尔,在庭审上遭到的对待可能更加残酷。
电影中鲍比·西尔被粗暴对待电影中所没有提到的是,真实历史上的鲍比·西尔深受当时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为了反抗白人对于黑人的压迫,他学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并创立了黑豹党。
黑豹党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少数民族和工人阶级解放战斗的组织之一。
他们反对美国政府的全球霸权与帝国主义,同情并支持包括越南人民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认为改变世界必须透过对民众的长期组织和动员。
他们试着从大众组织和社区节目规划来造就革命性的社会主义,在黑人社区提供穷人小孩免费早餐、给予社区民众政治教育,希望一点一滴地改变人民的想法,并赋予他们力量。
黑豹党黑豹党多数领导人都十分崇拜毛泽东,加州的一些黑豹党党员,开着汽车从旧金山的中国书店里一捆捆地买《毛泽东思想》,再开过金门大桥,在伯克莱的加州大学校园里,流水一样地卖给进步学生。
纽约市哈林区黑豹党办事处里的毛主席画像1970年,黑豹党的另一名创始人修伊·牛顿曾到访中国,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他后来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毛主席说过“人固有一死,为反革命而死则轻于鸿毛,为革命而死则重于泰山”。
人们会用“社会主义”的标签来镇压我们,但后来我知道了,如果这是社会主义,那就是的正确道路。
休伊·牛顿与周恩来总理握手2. 冰山之下的时代洪流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样,七君子审判这一发生于1968年的著名庭审,作为一个历史的注脚,就像冰山上的一角,隐藏着巨大的时代洪流。
因此,要认识这场审判本身,就离不开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1968年,是美国越南战争的转折点。
年初,北越发动规模空前的春节攻势。
经历了十多年美军的狂轰滥炸,越南人民军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越打越勇,与越共游击队一起进行全方位的反击作战。
越共游击队甚至夜袭了美国驻西贡大使馆。
受到袭击后的美国驻西贡大使馆这场对双方都造成惨烈伤亡的大战,在美国公众中造成震惊,国内反战浪潮日益高涨。
北越军事上的失败,却同时是精神上以及宣传上的大捷,美国政府高层内部因为春节攻势而失去战意。
这时,美国记者艾迪·亚当斯捕捉到的一个镜头引起人们极大的震撼。
时任南越国家警察总监阮玉鸾平静地走向站在西贡一条街道上的一名俘虏,对准他的头部开了一枪。
这张随后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照片,让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推动了公共舆论的决定性转变。
西贡处决亚当斯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在这张照片中,有两个人死了,一位是被子弹打中的人,另一位是阮玉鸾将军”,“将军杀死了越共,我用相机杀死了将军”。
加剧民众对战争残酷性认识的,还有1968年发生的另一件重大惨案:美莱村大屠杀。
也就是这一年,一小队美军官兵在一个叫美莱村的地方,残忍杀害包括男女老幼在内的近600人,引发国际社会哗然。
这张照片拍摄完之后,照片中的妇孺立刻死于枪口下战场上的焦灼,战争画面的残忍,让美国民众加大了对战争正义性的质疑。
推动整个1968年成为反战浪潮的最高峰。
发生于1968年的另一件大震荡,还有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 金的死。
4月4日,马丁·路德·金前往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支持黑人罢工活动,因为当时孟菲斯黑人的工资明显低于白人。
黄昏时分,他正和助手们在一家汽车旅馆的二层阳台上谈话,被住在对面公寓的詹姆斯·厄尔·雷用步枪射杀。
马丁·路德·金遇刺前
马丁·路德·金遇刺现场法医在尸检时发现,39岁的他因为常年为民权运动奔波,心脏像是60岁。
在他遇刺后,美国各地出现暴动。
被刺杀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一场演讲中第一个告知了民众马丁·路德·金的死讯。
然而,八个星期后,罗伯特·肯尼迪同样遭遇刺杀,当时他刚刚赢得加利福亚州和南达科他州的初选, 而有望获得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
美国民权运动最具标志性的两位人物先后遭到刺杀,成为整个美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注脚。
罗伯特·肯尼迪被刺杀第三个重要的背景,则是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左翼思潮。
1968年5月,法国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热烈的社会运动——“五月风暴”。
电视机刚刚流行起来,人们看着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对于东南亚一个落后的农耕国家的轰炸。
震撼残忍的画面,给新一代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年轻人们产生了极大的道德刺激。
西方世界的年轻人们走上街头,表达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对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平等支持。
1967年,由两位当时欧洲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来自英国的罗素和来自法国的萨特,组织了一场审判,从道义和国家法层面上对美军的暴行进行审判,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法庭。
3. 历史与现实的平行线影片通过「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这个冰山上的一角,向我们展示出了1968年风起云涌的时代洪流。
再深一层的解剖,则是导演艾伦·索金通过历史这一面镜子,映射出了2020年的美国。
同样处于历史的转折点,2020年的美国,与1968年的美国有着惊人相似。
国内有持续一年的政党恶斗、族群冲突、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与解构。
而在对外战场上,美国大兵在1968年越南战场上输得狼狈,2020年更在一条看不见敌人的战线上惨败。
美国警察与抗议者发生冲突不知是导演有意还是无意,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与现在的美国社会相呼应。
从电影开场,芝加哥市长戴利电视讲话,下达警察“格杀勿论”令开始,整部影片对美国警察暴力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50多年后,电影中的一幕幕依然在现实不断上演。
特别是电影中的两个细节让人顿生今夕何夕的感慨。
一是在庭审中,黑豹党领袖鲍比·西尔被司法警察五花大绑封住嘴巴,辩护律师威廉·昆斯特勒担忧地问他“你能正常呼吸吗”。
2020年,另一位名叫乔治·弗洛伊德的黑人,在绝望高喊“我不能呼吸”的过程中,在警察的膝下被活活压死。
“你能呼吸吗?
”
美国黑人弗洛伊德遭跪压致死二是在片中,海登突然回忆起来,在冲突中,芝加哥警方及国民警卫队成员故意摘下警徽,冲入人群。
影片中警方摘下警徽而在2020年因“黑人的命也是命”引发的全美多地大规模骚乱中,多家美国媒体曾爆出被部署到俄勒冈州波特兰的联邦特工多次故意假扮成平民混入示威人群,升级冲突。
纵观全片,表面上是如实地再现了当年充满戏剧性的庭审,深挖一层,实际上是反抗权威、追求进步的时代精神,与似乎已经扭曲、腐朽的体系进行对抗。
然而时过境迁,那一场场半世纪前的抗争,那一个惊心动魄的时代,究竟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呢?
特朗普支持者攻占美国国会大厦电影中,七君子首次走入象征权威的芝加哥地区法庭,周围的民众高喊1968年流传至今的著名抗议口号“全世界都在看着”。
52年后,却是一群极右翼抗议者冲进美国国会,但这次,他们的口号变成了“美国第一”。
而影片的主题海报,与现今美国的状况遥相呼应,成为历史开的一个讽刺性玩笑。
整个影片的大背景,源于美军在遥远异国战场上的惨败,让美国社会内部多种问题集中爆发。
电影结尾,导演似乎有意安排了一场戏,代表民众的陪审团起立念遇难者的名字,代表权威的法官不断敲锤子让大家安静。
电影结尾汤姆·海登念战争遇难者名字这是一个富有意味的象征。
既是念给50年前的死难者,也是念给今天的死难者。
【B站/视频号/知乎搜“脑飞Mindflix”,了解屏幕背后的精彩现实】深度解析《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美国左翼运动的挽歌【银幕究极考据vol.1】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欢迎大家来玩
作为这段历史的爱好者,看完本片确实非常激动,密集的台词、不给人喘气空间的剧情、丰富的人物形象,都让本片成为值得多刷几次的好电影。
看了下现存的影评,居然没有一个嬉皮粉介绍一下相关背景,有点失落,忍不住主动来说说这几个主要人物和历史背景。
首先,不仅是六十年代的美国,六十年代的世界都进入了学生运动的狂热期,在冷战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孩子对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弊端和劣根性感到不满,社会主义社会的孩子对戒严和zz文化控制感到不满,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式的民主化。
法国五月风暴、美国嬉皮士运动,捷克斯洛伐克学生运动,“整个世界都进入了青春期”。
片中七君子,在真实历史中最为人熟知是艾比霍夫曼。
Yippe不是一个组织的名称而是Hippy的昵称异变,而且国际青年党这个称谓是艾比霍夫曼乱扯的,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党派。
艾比霍夫曼和杰里鲁宾原先都是SDS的干部,两人相识后一拍即合脱离出来并命名自身为Yippe,其中包含了对嬉皮士运动那种浪漫自为对新左派运动无法施加更大影响的失望。
他们两个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烧纸币,将美元撒在交易所前并点燃。
艾比霍夫曼为人熟知源于他最擅长利用媒体制造噱头,因此被记录下来的事件和照片非常多,包括广为流传的雏菊插在枪管上的照片,就出自于他带领嬉皮士围住五角大楼并声称要给五角大楼驱邪的事件。
另外民主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艾比霍夫曼等嬉皮士推荐了Mr,Pigusas作为候选人,而这是一只猪的名字。
(另一种说法是这只猪是在他们审判期间被提名的)种种跳脱的夸张表演让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太积极,认为艾比霍夫曼想要利用媒体达到革命目的,但却被媒体消解了革命的严肃性。
从Hippy到Yippe,代表了嬉皮士运动的发展,也代表着嬉皮士运动的黄昏,Yippe之后的Yuppie,无论在着装上还是行为上,都已经重新回到主流社会的轨道上。
而片中的哈姆海登,作为SDS的代表站在被审席上。
哈姆海登原来是《密歇根日报》的记者,在六十年代初期SDS和SNCC相继成立,美国民运开始爆发后对学生民运组织开始感兴趣,并充当了两个组织间联络员的角色,后来成为SDS中的灵魂人物。
SDS,全称“Student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学生寻求民主社团)”,在1964年后接手SNCC(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成为当时新左派运动的领导者,片中提到的休伦港宣言,便是以哈姆海登带头的SDS署名的六十年代新左派运动最重要的演讲之一。
SDS在最巅峰的时期成员高达10万多人,分部遍布全美各大高校。
片中被捂嘴的博比西尔作为“黑豹党”领袖,代表了当时的黑人民权势力。
在片中的展现似乎黑人民权运动和新左派距离很远,但事实上排挤白人是黑人民权运动中“黑人力量”等激进团体和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可以说黑人民权运动是美国六十年代社会运动的起点,1955年,罗莎·帕克斯公交车事件成为美国社会运动的催化剂,50年代末60年代初黑人民权运动直接促发了SDS和SNCC的创建,早期SDS和黑人民权组织常常合作,但随着马丁路德金非暴力抗争策略的失效,主张暴力革命的黑人民权组织崛起,以SDS为代表的新左派逐渐转向与嬉皮士运动合流。
从马丁路德金的和平示威,到“黑豹党”的全副武装,标志着黑人民权运动从非暴力转向暴力的过程。
艾伦·金斯堡,美国“垮掉派”诗人,社会活动家。
在片中只是个打杂的角色,但现实中无党派社会活动家却是新左派运动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艾伦·金斯堡以《嚎叫》著称,该诗抛弃了传统诗歌的韵律,长短句的运用非常不规律,采用了大量低俗的词汇和描写,引起上层名流的轩然大波。
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是六十年代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的峰点和汇集点,嬉皮士运动、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摇滚乐队还有各式社会活动家聚集在一起,为左右选举结果在希尔顿酒店附近聚集,以此次暴乱为节点,美国六十年代民运极速走向崩解和衰落。
最大的学生民运组织SDS分裂,其中分裂出去的一支极端力量组建了“地下气象员”团体,以极端暴力为目的,制造两百多起爆炸案,最终被当作“恐怖分子”抓获。
而暴力的频发也让社会大众对学生民运的印象逐渐转变为负面,七十年代后新保守主义蔓延了整个社会,尼克松当选,开始清讨之前的暴力民运分子,1969年民调显示82%民众支持遏止学生抗议活动。
虽然看似六十年代美国学生民运没有取得成功,但如卡利耶尔所言,血和汗的付出与牺牲并不是白费的,新的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心里萌芽,渗透进街道的瓷砖缝隙,种族平权、性别平权、环保主义、多元化等新思想在过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不断成长。
一些后话:现今世界又再次有走向风起云涌的趋势,无论对哪一个体制而言,芝加哥七君子都好似在讽刺着每个站在权力巨兽上的家伙,这部影片不应该只是被当成现阶段选举的zz攻击工具,让这部电影搅起的尘封历史,成为我们以古鉴今的路标。
相关文献:芝加哥七君子词条: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cago_Seven?wprov=sfti1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格林威治嬉皮公社:美国“新左派”运动编年史、阿比·霍夫曼——六十年代另类表演秀让·克劳德·卡利耶尔:乌托邦年代
刚从电影院出来,深感这可能是我今年在影院里看得最爽的一部。
虽然对于索金这种白左的“左”我个人越来越不感兴趣,但是架不住60年代这个题材实在太能让人感同身受,那些政治命题在当下的语境中又产生了新的意义。
如果要症候性地观看这部电影,无疑可以由此诊断出更深层次的宪政危机。
我不知道网飞选择此时上线这部电影是否有影射本届大选的意图,借用片中Abbie Hoffman的一句话:“酒吧之外是60年代,而酒吧内还是50年代。
”玻璃窗之外是四面楚歌的反战游行人群,而一窗之隔的内部则到处都是觥筹交错的民主党议员正在电视上收看选举结果。
这种建立在电影的叙事逻辑之上的内与外、历史与当下、对制度的维护还是变革的划分,在现实当中则发生了某种反转:银幕上的是那个已经远去的60年代,而银幕外的则是又一次“对政权的和平颠覆”。
“你相信政府吗?
”“我相信民主制度。
”索金借这一来一往两行台词再次书写他所坚持的理想主义。
但这句话从一个嬉皮士的口中说出又显得无比怪异,而这种怪异的感觉在全片对黑豹党的呈现当中又被无限地放大。
也许直到今天索金这样遵从主流价值观的标准白左们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接纳黑人解放运动,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描绘暴力。
尽管索金这次十分大胆地将黑白影像跟两场暴动的镜头剪辑到了一起,也呈现出了暴行和流血场面,但黑豹党反抗的核心对象到底是什么、他们具体又为此付出了什么,在剧情中只是点到为止。
Bobby Seale的中途离场就像一次主题的交接,电影接下来就开始集中处理Chicago 7对父权的反抗,而再也无关种族议题了。
在这种叙事中,黑人解放运动始终是那个激荡的60年代的一处阴影地带,与文化革命的理想相比他们的诉求是如此地格格不入。
追记:虽然索金努力地想要还原60年代的逻辑,但他能够还原的只是一小部分白左的逻辑,就像影片最后Abbie和Tom的和解也只是白左内部小集团之间的和解。
只出现在对话中的新左派以及被塑造成完美受害者的黑豹党其实都说明索金无法真正还原60年代的逻辑。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索金所渴望的那种局部联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抗如今的保守主义呢?
纵观影史,令人印象深刻的庭审戏可谓数不胜数。
《控方证人》里于法庭中浮出水面的真相,《熔炉》里聋哑儿童用手语对院长罪行的倾诉,以及《光荣之路》里法官为了讨好上司而不择手段的恶行......而《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中,庭审戏则是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内阁的黑暗,社会的丑恶与人民的反抗,皆在这短短两小时中呈现在我们眼前。
电影开篇,几幕交织的场景一一呈现在银幕上。
“七君子”身份各异,有学生,有嬉皮士,亦有宗教人士。
而他们被捕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因反对越南战争而游行示威。
与其说他们是君子,不如说他们是千千万万君子的代表,只不过,在游行中有人丧命,有人重伤,而他们只是站到了最后一刻。
内阁的黑幕,也自电影开头便逐一呈现:对于控方律师威逼利诱,命令其不择一切手段拿下此案;面对辩方主力律师的缺席,非但未延迟开庭,更是屡次驳回被告的请求。
更加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对于陪审团中倾向于被告者,法院更是伪造黑手党的信件予以威胁,使其被迫退出庭审,进而加大控方的胜算。
正如被告人之一所说,“这是政治审判,而我们注定是会失败的。
”审判开始,法官判决的倾向性便原形毕露。
面对控方律师的言语,法官点头哈腰,丑态尽显。
而对于辩方任何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的言论,法官逐一将其喝止,必要时刻还将发言者加以“不尊重法庭的罪名”。
发表演讲的黑人抗议者更是处处得到“照顾”,最后甚至被警员将嘴堵住,使人啼笑皆非。
每当控方处于劣势,法官便会以各种无中生有的方式结束庭审,辩方却只能敢怒不敢言。
休庭期间,银幕上呈现的是七君子被捕前的往事。
数以万计的游行队伍在街头游行,囊括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无不高举反对战争的牌子,队伍中更是有勇者高举美国国旗,声势浩浩荡荡,响彻芝加哥。
此情此景之下,他们迎来的并不是谈判亦或改正,而是催泪瓦斯与枪林弹雨。
大兵与警察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人便打,甚至对于救人的群众也拳脚相加。
正义的血液,于芝加哥街头飞溅,而地球的另一端,美国,朝鲜与中国的军人也正在因美国政府错误的决定而流淌着血液。
而这七君子,有些是组织团队的一员,有些只是从混乱中杀出血路的反抗者。
这场审判的风波,很快在芝加哥扩散开来。
法官丑恶的嘴脸,被告人无尽的冤屈,引发了轩然大波。
越来越多的公民聚集于法庭之前,高喊出"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响彻云霄;先前的政府高官,也再看不下去这样的罪恶,顶着压力乃至威胁,赫然出现在证人席位上,与法官针尖对麦芒。
甚至控方的律师,也再无法无视正义,对于法官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这次“七君子审判”,无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光阴似箭,随着时间的流逝,庭审已足足进行了151天。
随着背后的黑幕逐一暴露,控方的压力也日渐增长,法官也被迫委曲求全,企图让七君子认罪,并许诺从宽处置。
当所有人都以为高潮已经退去时,七君子派出的代表汤姆海登却将整个事件推向了最高潮。
他手持朝鲜战争中牺牲战士的名单,响亮地将他们一一读出,振聋发聩。
而评审团与双方律师,亦起立以示尊敬,全场一片哗然。
法官的整顿效果已捉襟见肘,此刻,所有人心中的正义都已被唤醒。
千千万万的名字,充斥整个芝加哥,为人们所铭记,哀悼:他们只是普通的美国公民,却要为政府错误的决定买单,令人悲恨交加。
THE WORLD IS WATCHING.世界在看的,是美国内阁的恶行,是法庭上的丑态,是七君子的正义。
这次审判,如果说最开始是臭名昭著的,结局则是引人深思的。
这场“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于半个世纪后终以电影的形式为世界所有人所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主要资料取自维基百科,如与事实有出入,概不负责)芝加哥七君子有八个人这些人分为这么几群:海登/小雀斑为代表的校园白左精英,他们其实和DA囧瑟夫是一路人:内心认同进步理念的体制内精英。
电影里小雀斑是唯一一个起立向法官表示敬意的人,法官也说了你将来在体制内前途无量啊。
后来果然海登6次当选加州众议员并娶了包括好莱坞明星简方达的三任妻子成为体制内精英。
阿比霍夫曼/波拉特为代表的嬉皮士,他们特里独行,公然嘲笑体制,以哗众取众来吸引眼球以推进进步理念。
他们在法庭上cosplay法官和芝加哥警察,嘲笑法官(因为法官跟霍夫曼同姓干脆直接叫爸爸),愤世嫉俗,视世俗成功为粪土。
最后霍夫曼死于服用过量苯巴比妥(警方以自杀结案),他的好基友杰瑞鲁宾在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求仁得仁。
以秃头David Dellinger为代表的坚定反战的宗教人士,他们反对一切暴力战争,连二战都反,他们是理念上纯粹,行动上务实的一帮人。
因为Dellinger和Dillinger(芝加哥银行劫匪,电影《头号公敌》的主角)相似电影里还搞了谐音梗。
还有两个打酱油的阿卡林人士,被拉来纯粹是为了凑数,难道是因为七君子比五仁好吃?
最后还有黑豹党主席希尔,靠从中国城倒卖红宝书到伯克利拉起一直武装,追求种族平权的的黑人运动家。
神奇的是黑豹党虽然式微但是主席本人却全须全尾的活到了今日。
这帮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人,为了反越战的共同目标,在芝加哥民主党大会期间走到了一起,于是被控同谋暴动。
1968年,正如2甲子之前的1848年一样,全球风起云涌,法国有5月风暴,美国有反战运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有布拉格之春,所以:
1968年总统大选共和党这边,初选票数最多的其实是现在被当成圣人的里根,但是他出了加州影响有限所以最后还是尼克松赢得了提名。
参加初选的还有米蓉泥的爸爸。
民主党这边,乱成一团,先是LBJ因为太不受欢迎宣布不参加竞选。
然后麦卡锡和波比肯尼迪战成一团,因为肯尼迪家族跟芝加哥市长戴家关系不错,很多人认为乔定戴家之后波比会赢得初选,然而六月份波比被暗杀,最后弄了个汉弗莱出来,输掉了大选。
当年还有第三方势力,阿拉巴马州的华莱士(在塞尔玛挡马丁路德金的那个,不是谈笑风生那个)赢得了南方好几个州,所以最后战了个势均力敌。
共和党险胜加州和伊利诺伊州,民主党险胜德州,跟现在完全相反。
电影里说芝加哥市长和芝加哥警方蓄意挑起流血冲突,可是这么做对民主党大佬戴市长有啥好处?
审判过程电影里拍得比较乏味,据说辩方传召了大量文艺界人士上庭作证,有歌星献歌,金斯堡诗朗诵,热闹无比,电影里都没有表现。
黑豹党主席被捂嘴持续数日而不是电影里拍的那样只有一天。
影片刻画最成功的是象征体制的霍夫曼法官,集僵硬,愚昧,傲慢,偏见与无知于一身。
判决除了两个拉来陪绑的阿卡林都被判入狱五年,但是上诉庭推翻原判后检方放弃。
辩护律师和被告被判藐视法庭入狱四年,但是经过上诉虽然被认定藐视法庭但无人被判入狱或罚款。
上诉过程在电影里都没有表现。
尾声时隔28年之后,DNC再度在芝加哥召开,David Dellinger和霍夫曼的儿子再度去现场,再度被芝加哥警方逮捕,时任芝加哥市长是老戴的儿子小戴。
附录纽约时报上David Dellinger的讣告。
懂了,左翼理想主义者没前途
结尾终归是妥协了,在被尽力塑造主角团群像对面放置一个类型化反派,基本上为单向煽情扫清了所有障碍,“救世热忱被语法漏洞毁于一旦”的设想其实相当荒诞,但整体基调其实又在赶时髦的追逐主流认可,不免让人觉得索金有些聪明过头了,于此娴熟调度和流畅剧作也只能止步于炫技。
乏味的很,为什么英雄联盟和芝加哥七君子这两种水火不容的电影类型,都能在豆瓣找到共鸣?因为,它们来自灯塔。我从这部电影里只能看到美国民主的混乱不堪,貌似程序正义背后的弱肉强食,伪善
台词的密集带来的窒息感伴随着观影全程,丧失掉了社交网络的松弛。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投机取巧地忽视了历史的纵深,能否达到意识形态的宣传也有待检验,从电影本身来看,工业化水准的高度也掩盖不住剧作的暴力和调度的缺乏,黑白的纪实性影像也无法带来任何反思性和沉浸感。
最后一段过于煽,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太好莱坞,不喜欢,中间几个时空穿插讲故事的方式还是不错的
缺乏背景知识,马马虎虎看热闹。
索尔金把自己感动得够呛。
民想要沟通,想要被看见,但缺乏一个合理的渠道,我们缺乏的或许是一个被听到被看到的way..
看的人累死
台詞密度高不代表就很厲害。庭審戲拍得實在太無聊了!鏡頭無聊、剪輯無聊、連演員的表演都被帶的很無聊⋯⋯一星留給這段發人深省並正在重演的歷史。看完這片也就懂了為什麼囧瑟夫會在臉書發那篇文了。P.S 真不敢相信這是拍出《 The Newsroom》的導演 ( •̅_•̅ )
名厨+优良食材→一盘烂菜
自我感动真的没意思
What a boring film,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How much ia the worthy price to call off the revolution?-My life.
感觉这电影在暗戳戳地嘲讽trump.
囧瑟夫推特支持香港暴乱游行……呵呵
美国的法律体系根本不完善,政治的干预性还是很强,所谓的自由国度也只是自由的幻影,可以言论自由,示威自由,自由还是有政府所赋予的,那样就无法称之为自由。发生在美国60年代的事情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在演绎着,美国还有改变政府的机会,而我国没有,相比是更加可悲的。
荒诞的审判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律法的可辩
不知道法学生看了是会反省还是会迷恋这份优越感。
这台词,杠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