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制作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剧本弱了点,结局落了俗套。
但仔细看看,导演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将结局的出道迅速带入,似乎将剧情显得不连贯或者说结束的过于仓促,但正是这种手法会让人觉得其实她们的梦真的实现了吗?
最后的出道真的不是她们的一个梦吗?
我反而觉得最后部分的快节奏才是这部片的点睛之笔,是实现了还是没实现,在于看完影片后你自己的态度。
是现实击败了梦想还是梦想最终实现,这样的结局会让真正看懂的人陷入深思,希望你也能看懂。
看到首页推荐去看了一下。
意想不到拍的很不错。
电影以唱丧为主题,故对歌曲的质量、电影情绪的把握,还有严肃、煽情、欢乐的部分的平衡都有更高的要求,而电影在这些方面做的都很不错。
剧本写得挺好,切入点丧葬业也很独特。
而且并没有一些尬片切入点为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的毛病。
电影把主人公因为唱丧的经历才使得自己的歌曲更有重量这点表现的非常自然。
台词既不装逼也不空洞,虽然杂了少许网络词汇,但是并没有多到影响观看。
在第二次唱丧被搞砸时,何傲怒斥女孩的台词也是掷地有声。
这种台词既不是有些装逼片中那些假装思考其实狗屁不通的废话,也不是空洞的朋友圈鸡汤。
随着人物情绪喊出毫不违和,还能让人印象深刻。
五个妹子都非常可爱。
山山leo的情绪表达很流畅柔和,春花和刘翠的表现非常抢眼,令人印象深刻。
宫芯作为队长似乎没有什么身为队长的主动性,在整个影片表现得很被动。
不过从故事来看也不是很需要突出她的队长设定。
何傲、方叔这些人物虽然平凡,却也有一颗平凡朴实的心灵。
演技方面我已经很满意了,可能是我昨天兴起看了一部演技简直为负的智障网络剧所以底线变低了……但正如我一个朋友所说,一部好的片子可以提升演员的演技,故事讲的好也能弥补演员演的尬。
所以电影在这方面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故事确实讲的不错。
整个电影中的几场表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地自容》的选曲点在女孩子们心态变换的转折点上可谓再合适不过。
最近很多片子,无论中外,无论是大电影、乐队片还是轻音部活片,有的人为了宣传请了演员明星来唱歌,或者让声优来唱摇滚,让声优唱彩虹头发的纸片人偶像歌曲,贡献了一堆又一堆令人反胃的“视听盛宴”,仿佛只要是某个艺人、某个能捏出高冷或傲娇音色的声优都可以来唱歌,唱的砸那叫暴走,唱的走调那叫天籁。
以至于我都习惯了以音乐为卖点的片子没法听音乐的荒诞状态。
而《哀乐女子天团》的歌声不禁让我想起多年以前看《蓝狐》时被歌声打动的情景。
当初,一首《为谁疯狂》令我至今难忘,即便现在来看影片有众多瑕疵,舞台上的少女想来还是那样闪亮。
《哀乐女子天团》想必也将许多经典歌曲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阵阵回响。
说下片中提到的对棚,可能年轻人不太了解,电影中说是殡葬中最凶险的情况真的不是夸张或搞笑的用词,老家农村的,前段时间爷爷过世老家长辈请了殡葬团的人一边谈丧葬事宜一边闲聊的时候了解到,对棚一般不是像电影里同一家请2个殡葬团体,常见的情况是两家街坊邻居同时家里有人去世,一般传统都是人死就要搭棚,每晚村里人都闲了就开始登台表演,一直到死人入葬,当2个戏棚撞在同时间表演的时候那么对决就来了,1来是主家花了钱都想自己的亲人葬礼最热闹隆重,要是自己家花钱请的殡仪团表现不力,街坊邻里都跑到另一边去了主家会觉得丢脸,农村人最好面子过后很可能少给,甚至不给表演费用,这似乎也成了丧葬圈的潜规则,一般主家少给的话丧葬圈也不好意思再要。
2来,主要都能是街坊邻里捧场,丧葬团自己也是要抢生意抢地盘的,表演的时候如果自己这边冷场,可能这个村子后续有人死的话都不会找他们家了,都会去找热闹的那家,等于损失了大量的潜在订单。
所以对棚的胜负对于丧葬团可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腰包和饭碗,以至于一旦对棚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对出火气了,女的脱衣服,男的自残都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就跟打架一样,得失已经不重要了全争一口气,甚至早年间因为对棚子剖腹什么的死在台上的都偶有发生。
葬礼变成了血腥变态的狂欢。
听到这些我就问那个聊天的丧葬团主事,现在也有这些?
他倒是说现在也会,但反正我没见过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是早年间生存不易,各行业抢生意抢地盘,打打杀杀还是自残剖腹都有发生我是了解的。
再谈电影,演员演技都挺不错,自然到位,3个乐团女孩稍显青涩但也不尬,真的好喜欢男主老何的演技,真实自然,不像其他演员虽然演技到位但总是感觉端着跟自然生活有距离感。
题材很新颖点子好,可惜剧本细节不行,感觉什么都是点到即止,给不到太大触动,特别是方叔本来就没啥戏份又只有几句台词,他死的时候真的是传达不到我不舍 悲痛的情感。
再后面经纪公司不让去参加方叔葬礼,你干嘛非去问公司?
公司不让,你偷跑去不就好了?
有人拦得住?
演唱会都在筹办了还能因为这种事跟你们解约不成?
最多被骂一顿。
方叔也太凄凉了吧,妻,子双忘连个亲戚也没有?
唯有的朋友就是公司里的几个同事?
3星是有些少的但是4星又感觉给多了,有些纠结。
台词太少,乐队三人各自家里对她们的人生期望没有反映出来,人物形象不丰满。。。。。。
老方的经历没有通过男主角让大家了解,老方对每个人都好,没有细节。。。。。。
胡来的背叛没有铺垫,比如胡来嫌钱分的少了。。。。。。
三人归来后,应该先让男主和胡来在医院拉客冲突,然后才是世纪对棚,杀马特城乡丧唱队的笑点还能再夸张一点。。。。。。
对中国特色的丧事没有充分挖掘,比如喜丧,可以让她们唱首欢快的歌曲。。。。。。
丧子情节,朋友别哭拍的含蓄,不错。。。。。。
三人组合的出道可以用选秀的方式进行,伴随着他们的晋级,闪回东北二人组为了生活不断奔波各大丧场的镜头,形成对比。。。。。。
随着三人组合进军选秀总决赛,网上对他们是丧唱歌手的议论络绎不绝,公司不断摆平,三人的心理历程。。。。。
最后的总决赛,反对三人组合唱歌的家人,男主,东北二人组统统到场,感人肺腑的演讲,一首动人的歌曲,激动的泪水,最后镜头慢慢从舞台拉远。。。。。。
工作人员名单冉冉升起(情节虽然老套,但是场面可以很感人啊)
哀乐女子天团有梦想,有情绪,有感动一个冷,一个暖,一个中性三个偶像派女子,为了音乐的梦想。
偶然与殡葬行业发生了交集,题材新颖,不脱于俗气青春片。
值得肯定的是借用这并不怎么高大辉煌的行业,却衬托出了音乐人的梦想,有一个舞台,就能够歌唱。
深入了解后,更加体会到这个行业的感情与牵绊,种种人与逝者莫不哀鸣的悲伤情绪。
但带给我们的却是逝者已逝,生者自勉,怀揣那昂扬向上的希望。
挚亲很少,遇到一个值得珍惜。
好片很少,遇到一部值得珍惜。
《哀乐女子天团》原本不叫哀乐女子天团,叫“殡葬女子天团”,丧的气息更重一点,也更出位一点,更符合网大题目的调性一点。
“哀乐女子天团”,讲的就是一个唱哀乐的女子组合的故事。
何为哀乐,就是葬礼上唱的歌。
传言过奈何桥时有孟婆等你喝汤,让逝去的人有忘记上一世的权利。
几个姑娘在葬礼上高歌,像阳间的摆渡人,渡人渡己。
死者沿着歌声而去,生者顺着歌声告别。
在动笔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篇关于这部片子的影评,他们说这个是网大里的一股清流,他们说院线电影应该为网大出现这样质量的作品而惭愧,他们说看到了青春,他们说看到了正能量,他们说流泪了。
嗯,身为制片姐姐的酒肉朋友(对,不是说我们不真诚,而是我们出门真的只会喝酒and吃肉),我要代表我并不知道他们有多辛苦的制作团队以及宣传团队表示很欣慰,你们看到的正是我们想展示的。
它好,无需多渲染。
今天我想说点不一样的。
这个故事青春么?
至少它不是我的青春吧;这个故事正能量吗,不,我觉得它残忍极了。
何老板的“出入往生”公司,租着一个能容得下几人同时在空闲区域吃火锅的还算得上宽敞的办公室,听着不错,但实际上过得并不好。
办公室在一个老旧的家属区,陈旧的木门,老式的粉刷,就连他们的“公司用车”,也只有车后面的玻璃才贴了一行可怜的毫无设计感的“出入往生”,剩下的车门,车的侧窗,满满当当的打上了别人的小广告,像一个行走的巨型牛皮癣。
而开着“行走的牛皮癣”的公司老板,却在衣着光鲜的同行不正当拉活儿时说,“给我们这个行当留一点最后的脸面”。
最后撕破这张脸面的,却不是人人对此行为群起而攻之的反感与愤怒,只是一纸“赚死人钱”的报道。
在很多个影评里,他们说青春的姑娘让他们看哭了。
不过打动我的,是那个提着公文包穿着衬衫,连签到都不忘打电话拉客户的衬衫男扯了扯领带上台打鼓,是那个看起来很旧但是放在钱包最外面的位置的拨片,最后,吉他手把它留在了朋友的葬礼上。
原来,我们成熟以后再次正视梦想,竟然是在一起追求梦想的朋友的葬礼上。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唏嘘的么?
有。
影片极其隐晦的表现了一对同性恋的感情,据我对制片姐姐朋友圈的视奸,这个故事,应该是根据真人真事所改编。
隐晦到何种程度,我们只能从故去男孩的妈妈在捶打另一个男孩的撕心裂肺里看出来,只能从故去男孩的爸爸在跳过遗书里的几行字看出来,只能从妻子的那句“我都知道了”看出来,只能从那句男生独唱“来生我们还要一起为梦去追逐,牵着我的手,一起走过漫长路”看出来。
有人看不出来,弹幕里打,“对啊,唱的是朋友别哭”。
是啊,你我相逢一生,无论是爱人,朋友,知己,别人怎么看,世界怎么看,懂的人自然懂,最重要的是你我共知。
直到那个在葬礼外站的笔挺的男孩儿终于在歌声里哭倒,坐下,自始至终与灵堂内的人远远相隔,是不是也像极了那些在生活中也只有彼此的同性恋人们。
而这种隐晦的故事描写,是不是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叹息呢。
“朋友别哭,我能看到你心里许多苦;朋友别哭,其实你并不孤独。
”大概也是这个残忍的故事里,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丝丝安慰吧。
最后帅哭了许多人的,扯掉臂章唱歌的动作,可能是把这个理解成“去掉组合的标签,帮我的小伙伴一起完成梦想”,可是,这从来就不是别人的梦想呀。
逝去的方叔有什么梦想,影片从来没有用多一分的笔触去描写这个年长的大爷跟年纪能当他儿子的何老板是什么关系,更不要说他的梦想,或许直到方叔的烟头落地,我们都只能想,可能方叔的梦想就是健健康康的抽一辈子烟吧。
“出入往生”公司的财务,掌握往生公司的“往生大权”,最后走的时候,曾经他所经历的一切别人葬礼的豪华的排场,比如风水宝地,比如专业乐队伴奏,比如对棚,这些都没有真正属于他。
只有一个说话有点漏风的何老板,和两个不知道C调是啥,跟音乐的缘分在于“出生在葬礼上”的天团成员后备军,参加了他的葬礼。
像不像一个富有的银行家,给别人借了一辈子钱,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钱全是高利贷,连利息都还不起。
最后,FTGirls成功实现梦想,台下有人欢呼着,有人举着灯牌,有过去的同伴笑着关注。
喜闻乐见的大结局,可是,当我们再回头看一遍那个死在了追梦路上甚至还有一人死在了人生路上的摇滚乐队,那个终其一生可能都不会被家人所谅解的同性恋人,还有只有三个人参加葬礼的方叔,我们发现实现梦想的代价太大了。
摇滚乐队有梦想,没实现。
同性恋人有梦想,没实现。
方叔不知道有没有梦想,可FTGirls实现梦想的代价,就是错过曾经同甘共苦的伙伴的葬礼。
姑娘们唱过一个又一个的葬礼,唱的台下嗑瓜子的人安静了,唱的灵堂里哭泣的人平和了,她们用歌声渡人:风雨同舟我们一起扛;更用歌声渡己:其实你并不孤独。
世界或许没让你实现梦想,甚至连光明正大爱人的机会都不给你,但还好,姑娘们教会你的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愿看完片子的你,即使初心就是想躺下的咸鱼,也能够做到这点。
为过去奏起哀乐,愿未来与你并肩。
半星给秦勇,他的出现很惊喜,虽然我没有怎么听过黑豹乐队的歌,但也知道他们是摇滚的旗帜,他们送别队友就应该是这样的。
半星给刘翠,东北的大碴子味特别接地气,她这个人物讲义气,重感情,演员演技也不错。
半星给何傲,何老板这个人物现实中比较少,但他的存在是一束光,让人对生活重抱信心。
还有他频出的道理,对葬礼的感悟,使我受到很多教诲。
半星给三人女子乐队,主场有点像梅艳芳,她们代表的是现代社会中追求理想的青年们,幸运的是,她们碰到了好老板,希望所有追求梦想的人都如同她们一样找到自己的舞台。
半星给周天宇那个故事,同性恋并不是错误的,我们的影视作品中也慢慢传递给我们这个信息,希望人人都好。
周父没有读完遗书的表现很真实,他为人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也没有办法原谅他,这是现代社会中对同性恋大部分父母的表现,既心痛又无奈又愤恨。
半星给楠楠,她的身份也许我们可以猜出来,也许她和周天宇是形婚,她才是我们应该可怜的那个人。
但她表现得很坚强,也正如遗书中所说,她可以理解周天宇,她是一位值得钦佩的女性。
半星给拍出这部电影的导演,很有才华,也很有想法,希望以后能拍出很好的作品。
半星,给一个小编,我是在浏览器中刷到这部电影的,给你们看一下标题《少女坟头蹦迪,这部国产片是我今年看过最励志的》,如果不是这个标题,可能我也不会知道这部电影。
晚上八点。
我和我妈百无聊赖,点开一个又一个爱奇艺里头的电影,看了不到五分钟,又一个又一个关掉。
看到“哀乐女子天团”时我没做停留,也没抱期望。
我先入为主,仅凭着片名和海报,便将它定义成烂片。
但是我妈很兴奋,觉着这名字念来很有感觉,应该不错。
我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点开了电影。
面生的演员,生涩的演技,奇怪的强调,还没展开的剧情。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有些尴尬,没法让人提起劲头来,我靠在罗汉床上,依旧是百无聊赖,想着,不如睡觉。
但,紧接着剧情展开,一个个人物性格逐渐鲜明,一个个支线逐渐饱满。
我坐起身来,眼睛睁得大大的,不知不觉入了神。
追求梦想的三人在出入平安唱哀乐,这将近一小时的戏,拍的很好。
不落俗套,感情真挚。
我时不时鼻头发酸,眼眶发红。
这时候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物个性,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跳。
我尤其喜欢刘翠,这姑娘侠肝义胆,爱恨分明,嗯,是条好汉。
最喜欢的片段是第二场葬礼上,刘翠和山山明着斗歌,你高,我更高,互不相让。
这场戏演员们表现得相当出色,我在她们的眼睛里看到了倔强,看到了年轻的一冲动就不会考虑后果的自己。
第二场葬礼上,伴随着鞋跟与地板相碰的清脆声,男主唱登台,扫视台下,说:“兄弟,还记得吗。
”几个人默默站起身来,摘掉胸前的白花,走上舞台。
看到这一幕,我抽了抽鼻子。
第三场葬礼,那个被死者妈妈推搡的男人,没有进礼堂,他默默地笔直地站在门口。
死者父亲在读死者的遗书时,默默跳过了一段。
我没暂停,只看到那张纸上写了:我想念你,我不后悔,祝君好。
爱乐女子天团临时改了曲子,“朋友,别哭”,随着歌声四溢,那个男人终于佝偻了腰背,泣不成声。
看着这些幕,我都抽了抽鼻子。
我很好奇那张纸上写的东西,但是我没有暂停。
原来潜意识里,我已经接受并尊敬了影片中的人设,真相一定很痛,我不愿意强行揭开他们的伤疤。
我参与了他们的感情,对于事实本身,朦朦胧胧的也很好。
扣了一星,因为过于美好了的结局。
结尾的潦草了。
正能量是要有的,可这样生硬的美好,我接受不了。
总的来说,影片是很不错的。
或许演员们的演技并不算专业,可是我喜欢,我喜欢这份认真。
看吧,青春剧也并不是非得有爱情非得要爆点的,还有友情还有亲情还有梦想,这不就挺好。
在爱奇艺看了《哀乐女子天团》。
作为一部网络大电影,它有亮点还挺特别的,一是它竟然有“龙标”,二是它的质量跳脱出了“网大”的粗制滥造。
然后,它还是一部青春片。
三个坚持音乐的女孩组了个乐队,梦想有了,但面包阙如,不愿妥协于市场走日韩女团的卡哇伊风于是得不到舞台演出机会,家人不支持,房租拮据。
现实很骨感,女孩们偶然机会遇到殡葬服务公司“出入往生”的何老板,稀里糊涂签了约,心不甘情不愿地加入唱哀乐的队列,和前辈刘翠春花同台唱丧的过程中从发生龃龉到互相理解,三个女孩开始发现生死的重量、告别的意义,从觉得唱哀乐丢份逐渐认识到哀乐的价值。
世界观的转变故事,情感总是最动人。
无论是何老板在生意人外衣下裹挟的逗逼和善良,何老板徒弟胡莱的见利弃义,还是刘翠春花的饮水思源讲义气,公司财务方叔溘然去世对大伙的触动,以及女团女孩对“做偶像”还是“做自己”的抉择,都是在“出入往生”的相处中绽开脉络。
各路小鬼请开道,让我方叔一路走好,莫纠缠。
其实葬礼比很多仪式都更有意义,因为它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唱哀乐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歌颂,打造一场属于逝者自己的告别盛宴。
当你亲身参与过后,你会觉得,你是在帮助他们迈过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一步。
可是,为什么唱哀乐的会自卑,会觉得丢份羞于启齿呢?
后来唱片公司想包装女团也是不惜撒谎也要否认偶像女孩和唱哀乐毫无瓜葛,怕歌迷知道了会不接受。
因为那个世纪难题啊,人言可畏。
传统观念中,国人避讳葬礼,怕晦气,而在葬礼上唱歌是不伦不类,确实很多唱哀乐的像是小丑闹剧,一帮音乐上无造诣可言的牛鬼蛇神“坟头蹦迪”,民间殡葬服务就跟婚闹一样,存在不少陋习,而在媒体报道中更偏向暴短揭私,在民众中口碑自然一言难尽。
但这个行业也是在不断肃清不断发展,很多人士用心经营,流程和项目渐趋专业化,但积重难返,加之一些山寨毒瘤依旧在小打小闹,旧观念的纠偏远非一日之功。
在我家附近有一座宏伟漂亮的院子,是个保险公司的基地。
建筑物美轮美奂,但是在这里出入的人群是顶着世俗压力上班的。
保险从业人士在国人老观念里会被粗暴地归纳为“卖保险的”,而保险这种貌似看不见摸不着的金融服务,在中国发展之初由于推销员们不招待见的方式方法(例如杀熟、夸大其词)和不专业的售卖模式(面销全靠忽悠,电销满是套路),保险销售员是个庞大群体,门槛较低,年轻人多,学历和专业背景层次低,简单培训就上岗执业了,保险常常被人认为是“骗人的”,卖保险甚至一度跟卖安利的、搞传销的之流等量齐观。
如果你从事保险业,你不敢对家人说,因为会被认为公司不靠谱收入不稳定,你不敢对朋友说,因为会被提防向其推销赚提成。
中国无论从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都和欧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而其实也正因如此,保险业在中国是朝阳行业,但这有赖于民众保险观念的普及以及对保险信任感的塑造,中国人口泱泱,民族性格偏保守,对新生事物建立先进、开放的理念,这可不是一件易事。
中国造假盛行,不讲诚信的行业和企业太多了,民众的信任值一再被拉低。
任何领域都存在的不诚信,但保险为什么貌似格外受非议呢,一方面保险业在中国发展时间短,大多数普通百姓对保险还知之甚少,中国主打社保,民众对商业保险普遍觉得是非必要的,另外可能主要是由保险产品的复杂性,付出成本(交保费),但似乎收益(拿保险金)是短期不可见的,没有安全感就难以建立信任感,在售后服务(理赔)上稍微有点不够迅速就会引起愤怒,加之“穷追猛打”“急功近利”的保险销售方式令人生畏。
国家一直在规范和推动保险业健康发展,例如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出台《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关于整治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乱象的通知等等,中国已经涌现了300多家保险机构,真正想有长远的保险公司势必会更加爱惜羽毛,注重服务,加强人员素质,不是都说与时俱进吗,老观念可以休矣。
接到保险销售员的电话也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可能耽误到了你的时间,你可以挂断,但请别那么粗暴甚至厌恶,对方的初衷确实是想把一种抵御风险的观念传递给你、把可选择的保障方案如实推介给你,保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买不买是你的选择,稍微释出点善意,礼貌的拒绝也是一种修养呢。
我家附近这个有漂亮院子的保险公司,是中国八大保险集团之一,中国企业500强,除了保险是主业,还有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医疗健康、海外地产等产业。
其实在这个院子里上班,估摸也是不错的职涯选择呢。
《哀乐女子天团》中最后女团的女孩们勇敢地在自己的演唱会上向歌迷坦承: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唱哀乐,如果没有这样一段经历,今天的这一切都不会开始,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我们的音乐是最普通又最特别的,有些事平凡,但有意义,有些人渺小,但格外重要。
拥有摇滚梦想的三个女生 机缘巧合进入殡葬行业为逝者唱哀乐 从最初的抗拒到后面真正为逝者“发声”--- 实现自己的舞台梦想 期间一幕幕的小事件反映出女孩们的心态变化、成长历程 更自然地表达出影片主旨-成年人并不是只做自己喜欢的 那些平凡的普通的但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更有“魅力”这部影片是很棒的网络电影,每位演员都很有代入感、演技在线用心 期间的每一场葬礼每一首歌深入人心 虽然剧情不那么复杂,表现方式等都恰到好处 强烈推荐看这部片子的朋友们用1.25倍观看 效果最佳💗
名过其实的一部 除了输出正直三观外毫无亮点
开头抑的挺脑瘫的 突出有个性不能通过没礼貌和简单的装酷来彰显 三个人拼了三个类型的女孩 但是人物性格并不鲜明 比闪光少女差点 但是闪光也不咋地 打高分的都是小孩吧
如果网大都是这种水准就好了
比少女洋气,日式滤镜,姑娘们美,歌好听。copy了海街的经典镜头。还有mmr,朋友别哭,我却哭成一个傻逼。
构思不错,在十片九烂的网大里也绝对算佳作,创作都很用心,尽管演员表演和剧情设置都不太尽如人意,但值得鼓励。
不能期望太高,题材和风格有点不符
办白事不是一味传统守旧,也在随着社会其他方面不断的变迁。
正经的不像个网大,故事三观也都还不错,但总是感觉好像在哪里看过。当然,海街日记里的多处场景,导演也坦诚说是借鉴了,但这个故事本身还是太俗套了,肯定之前有看到过,或者有类似的结构和人设。勉强三星。但即使这样,也是可以秒杀一众院线烂片。
做作,无聊,除了东北女外全体无演技,请了多少水军才能到7分的啊?
豆瓣影评已经被一些人弄的乌烟瘴气了,大家真的穷到这份儿上了吗
1.作为我国少有的音乐类型,非常难得,哪怕日本已经拍过许多,移植到中国土壤依旧新鲜。可以称得上“网大之光”。2.不过其实这个构思交给日本去做,质感会更好,甚至会好过《入殓师》。3.表扬的仅仅是构思,其他因素拖了后腿。
虽然有些地方略显稚嫩,但看得出来整部电影的诚意和尊重。对于国产片来说,没有太大的过失,不把观众当傻逼,就算是一种鼓励了。。。
看第二遍忽然明白为啥很喜欢这部也不能说那么优秀的电影了,青春是一路狂奔着的辅线,主线是对告别和失去的围观,围观了中年摇滚精神,多元的人生和爱,沉默的终将告别。三个少女有没有成长好像不是最重点的,全片有一种对逝去、边缘、离去的自嘲和体谅感,觉得有一点点高级。
真就坟头蹦迪
作为国产大电影,质量是超出一般水准的。刘翠的演员是表演最好的,秦勇的客串是惊喜,FTgirls,哈哈,是对应TFboys 吗?
前同事的公司出的大电影。人家都去拍电影了,我还在这写影评,妈的,这就是差距。
整段垮掉
咋说呢,故事挺有创意的,但是整个电影还是摇曳着浓浓的劣质观感。
被诈骗了
题材和调调都是可以的,Gay男那里是个高峰转折,但是越往后越不行,方叔那里本应该是高潮,结果直接滑到了结尾,而且是一言难尽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