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并不是很喜欢追剧,是无意间在APP首页看到了推荐,心情很激动:因为本人曾在莫斯科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外汇交易近五年,回国后更是阴差阳错参与到了公安刑侦工作中(具体内容和岗位不便透露),这部剧真是符合了我近八年来的经历,也正是这样,看剧的时候也颇有代入感。
国际列劫案,想必莫斯科的华人、华商都有所耳闻,早年的倒爷也正是剧中所描述的样子。
这起列车劫案,并不是多么的玄乎其玄,但其性质恶劣,影响极大;加之当年侦破手段有限,国内北方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和成长的过渡期,要侦破这样一起跨过案件,自然会为之扣上一个“悬”的帽子。
首先比较欣慰的是,没有像大多涉外国产剧一样,五湖四海皆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俄语和汉语的内容交替恰到好处,对一些正在学习俄语的朋友也是有一定帮助的,我这个俄语入门的选手脱离字幕也是能听懂70%左右的内容(有很多刑侦和犯罪的专有词汇不知道)。
其次年代的可考性,具体我也不是很有发言权,但是单就戈尔巴乔夫禁酒令、旧时警察的词汇“милиция”,其中还有一个梗估计只有常年在莫斯科各大华人市场的朋友才有体会:朱三计划抢劫批发市场前,一个华人在发消防检查的宣传单,旁边一位倒爷调侃道“以前是暴力抢劫,现在改成合法抢劫了?
”没错,这也是一直以来乃至现今华商在莫斯科的处境,会遭到不同程度以各种检查为由的“合法抢劫”。
简单说,剧中的милиция还是很友好的。
正如剧中所说“混乱不堪的俄罗斯、迷人的俄罗斯,不论哪一个,都是真实存在的。
”再来说刑侦部分,首先,这是部刑侦题材的电视剧,所以在逻辑性、悬疑性上,被观众从心里定了一个高标准,但实则不然,因为这是真实案例改编的剧,很多故事情节都是要以事实为基础,可以有小小添油加醋的改动,断然不能为了影视题材的标准而改的神乎其神、玄乎其玄。
切记,不要被影视剧的形式拘束。
在我现在的刑侦工作中,也经常会听到被害人问出一些只有刑侦剧中才有的“科幻”情节。
拜托,如果刑侦真的是那么简单,警察也没有必要分为普通民警和刑警了。
办案有难度,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盗窃案,有时群众看到的结果是“快、准、狠”,殊不知刑警同志们期间付出了多少精力。
当今如此,更不要说是20年前的办案环境了。
而且该案的发案归属地模糊,在一个人生地不熟、没有法律和警备支援的异国他乡,也只能表现到剧中的这种程度了。
看到很多朋友吐槽剧中警匪周旋智商堪忧,恐怕正是被常有的影视剧式的警匪斡旋或枪战火拼固化了,现实中的刑侦即使再穷凶极恶的嫌疑人,也没有那么多想当然的反侦查意识;现实中1998年,乃至当今的莫斯科,也没有那么多高智商逻辑缜密的华人犯罪者,如果有,那么剧中的“李东平”或许算一个,因为莫斯科有头脑的华人,都在经商,早年为了发财,大量涌入中俄边境的倒爷,靠的不仅仅是胆,也要靠算,有头脑的留下经商,没脑子的就只能挣完快钱回国挥霍。
当时俄罗斯的卢布确实好赚,但是俄罗斯人也不是傻子。
这里有朋友或许会问:《征服》也是真实案例改编的啊,拍的就很精彩啊。
《征服》采用的是放大个人性格来突出表现,加上孙红雷精湛的演技,相信大家提到《征服》,记住的也就只有“刘华强”吧?
一部好的刑侦剧,应该让观众能够关注、记住事件发展,而不是人物命运。
最后看演员阵容,说实话,除了夏雨、姚芊羽、张志坚,其余的演员我都不认识,但是整体演技都是很不错的,并没有让人有一种阵容不强演技下线的感觉,其实大多数剧在演员阵容上下足了成本,反倒舍本逐末地放弃了剧情、演技、道具等等真正能给观众代入感的,一部电视剧应有的素质,这可能也是一些老剧让人回味的原因之一吧。
文末表明一个个人观点:本人没看过《余罪》,所以对于一些朋友以对比批判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剧不能苟同。
虽然导演一样,但总不能以导演为中心来评价或对比一部戏的好坏,窃以为这和地图炮没有太大本质上的区别。
文|一炸(珞思影视研究组)导演张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96级导演系,2014年执导电视剧《刑警队长》,该剧成为近十年来首部登上卫视黄金档的刑侦剧,稳居卫视收视率榜首;2016年导演网剧《余罪》,成就行业意义上的现象级爆款。
“我不想拍我重复过的东西”,因执导网剧《余罪》而备受关注,上一部电视剧作品《刑警队长》同样取材刑侦,到眼下正在浙江卫视热播的悬疑刑侦剧《莫斯科行动》,导演张睿近三年的行动轨迹,乍看之下都与“刑侦破案”深度绑定。
“我个人比较喜欢刑侦题材,它的戏剧张力很强。
”《余罪》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得益于新颖的人设和猎奇性强的剧情,很多网友被张一山饰演的好色耍贱、混混脾性的卧底警察撩到不能自已。
《刑警队长》根据南通市公安局原刑警支队队长顾瑛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现实人物连破奇案的英勇故事。
《莫斯科行动》与前两部剧的聚焦有所不同,该剧改编自真实事件“中俄列车大劫案”,笔墨更多落脚在中国警察在境外办案的博弈过程,没有刻意展现暴力、血腥、大尺度的犯罪场景。
“接这个戏是被它的特殊性感染了,有段时间我是比较谨慎接涉案题材的,但莫斯科这部戏跟《余罪》和《刑警队长》完全不一样,它的纪实性很强。
”“这类题材想上电视黄金档真的很难”1993年5月26日到31日,北京至莫斯科K3次国际列车驶出国门后,先后遭到四个抢劫团伙的血腥劫掠,四伙劫匪手持瓦斯枪、匕首、电棍,抢劫乘客护照、钱财,并强奸、轮奸多名妇女,多人被打伤,财物被劫掠。
此事件震惊中外,史称“中俄列车大劫案”,是新中国十大要案之一,1995年还被拍成电影《中俄列车大劫案》。
由于接连拍摄《刑警队长》、《余罪》,张睿的职业轨迹也与“涉案刑侦”类型捆绑,外界一方面好奇他会否在一条路上走到底,另一方面也坐等他能否超越《余罪》创造的职业高峰。
“有段时间我是比较谨慎接涉案题材的,但莫斯科这部戏跟《余罪》和《刑警队长》完全不一样,它的纪实性很强。
”张睿认为真实案件本身极具传奇性和影响力,“当时一听完我就决定拍这部剧”。
正式开拍前,张睿翻阅了大量与当年案件有关的资料,更与当时涉案的警察、列车工作人员以及受害者进行沟通,参与侦破这一案件的警察程亚力,同时也是夏雨饰演的男主角陈尔力的原型人物,为剧本创作和剧集拍摄提供了很多事实细节。
“这部剧的还原度很高,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比如说,案件当时真实涉及到了俄罗斯黑手党,但其实程局他们当时也不清楚这些人在背后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帮助、手脚,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做了一些艺术加工。
”
由于中国警察在国外没有执法权,当时也无引渡条款,因此剧中陈尔力一行刚到俄罗斯时,伪装成做生意的“倒爷”,住进中国商人聚集的四海旅馆,接近经历列车劫案的中国生意人。
夏雨扮演的陈尔力故意与俄罗斯警察起冲突,被抓进当地警局,借机与犯罪嫌疑人朱三攀交情,以类似卧底的手法侦查案件。
“他们不能亮身份,也没有武器,这也是这部剧与其他刑侦剧不同之处。
”张睿透露,当年的办案小组有九个人,为了集中叙事和戏剧张力,剧本参考原型人物,将专案小组浓缩为五个人,并增加了宋琳这一女警角色,“九个人太多了,所以我们进行了一些性格功能上的合并”。
2016年《余罪》风靡全网,其后,《法医秦明》《警察锅哥》《无证之罪》《白夜追凶》等一批高分刑侦网剧结伴而来,悬疑探案题材依托网络平台长成大树。
但登上卫视黄金档的,除了张睿导演的《刑警队长》在2015年打破涉案题材长达十年的“冰点”,该类型依然是荧屏上的稀缺品种。
“这类题材想上电视黄金档真的很难。
不渲染暴力、渲染犯罪,并且不以一种仰慕的视角去做,一定给观众看到希望、美好的东西,这个核心是我们必须把握住的。
”实际上,《莫斯科行动》登上卫视黄金档的过程也相当曲折,比最初宣传的2017年12月播出时间,迟到了约一个月。
张睿大方承认,因为火车有经过蒙古,且剧情涉及到俄罗斯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审查方面的把控会更谨慎,“我们把敏感的地方,比如说俄罗斯贪污腐败受贿的情节都剪掉了”。
“参考了英剧《浴血黑帮》和美剧《毒枭》”相比《余罪》的漫画风色彩,《莫斯科行动》采用了更加纪实的拍摄手法。
据悉,该剧在俄罗斯取景长达90天,除了中国演职人员,剧中还启用了不少俄罗斯籍演员。
张睿表示,跨国拍摄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沟通,“俄罗斯人说英语的不多,所以我们沟通只能靠翻译”。
语言不通但还能借助肢体语言辅助,更麻烦的是两国演职人员工作习惯的巨大差异。
“相较于国内拍戏的灵活机动,俄罗斯对取景拍摄的要求十分细致。
他们把控场景精准到米。
比如我们今天要拍一条街,预计从1号位到5号位,那他们就会有专门的人来检查,有没有超过5号位。
”此外,中俄两国工作人员对工作强度的接受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加上拍摄后期俄罗斯开始下雪,布景、取景难度大大提高。
远赴异国调查案情的中国警察,中国倒爷,在俄罗斯当地盘踞的中国黑道势力,混入警察内部的匪帮奸细,打进犯罪团伙的卧底警察,俄罗斯黑帮……《莫斯科行动》用六集篇幅交待清案情全景,前两集还采用了倒叙与插叙手法,并配以陈尔力的旁白,虽然画风与《余罪》截然不同,但《莫斯科行动》也确实不像传统刑侦电视剧。
尤其是穿插剧情和上世纪90年代真实画面的片头,有豆瓣网友指出与美剧《毒枭》的片头如出一辙。
《余罪》时期就坦承参照过《24小时》和《绝命毒师》,张睿自称平时喜欢看美剧和英剧,所以《莫斯科行动》在搭建框架时也借鉴了国外剧集的做法,“这个戏其实我们参考的比较多的是英剧《浴血黑帮》。
然后还有美剧《毒枭》,因为他们在故事的大类型上有点像,都是还原某一个时期。
”在张睿看来,国外剧集在制作理念和拍摄手法上却有领先之处,“能学习人家先进的地方,为我所用。
”张睿认为,借鉴不等于粗暴的复制、照搬,“学习美剧也好,学习英剧也好,学习日剧也好,你只要用心做,观众都能感受到”。
“《余罪》像残奥会冠军,《莫斯科行动》完成度最高”《莫斯科行动》中,夏雨饰演了中国警察陈尔力,这也是夏雨时隔四年后再度回归电视荧屏。
因为张睿上一部导演作品《余罪》的男主角是张一山,而坊间关于夏雨和张一山长相相似的段子多如牛毛,因此电视剧播出后,网络弹幕一开,都是“夏雨张一山傻傻分不清”的调侃。
有网友更开玩笑称,导演选择夏雨是因为他长得像张一山。
张睿对这种说法感到头疼,一来他不认为两位演员长得很像,之所以选择夏雨,是因为对方身上的质感。
“四十岁左右,既会演戏又很有质感,然后又愿意拍电视剧的选择本身就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很快就想到了夏雨,跟一山没有关系。
”话虽如此,拍摄之初,张睿笑称自己也有点恍惚,但时间长了会发现两个人完全不一样。
“无论是从年龄阅历包括表现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俩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演员,不然我也不会找他们。
”与《余罪》的比较不止于演员层面。
在网剧领域一出手就是一部现象级的张睿,回到电视剧这一亩三分地,外界对《莫斯科行动》的期待,不仅是冲破卫视黄金档的类型破冰,也好奇这部剧能否延续《余罪》的流量传奇。
“我当然希望这个戏能有很好的反响,就是观众会喜欢。
我也很爱去看观众的这个留言评论。
每天晚上都会看。
现在大部分口碑上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也很高兴。
”不过所谓时势造英雄,张睿认为“爆款”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我们想让它成为爆款,它就能成为爆款”。
对于《莫斯科行动》与《余罪》的比较,张睿似乎更偏爱新品,“《余罪》对我个人来说,他就像残奥会冠军,因为它完全没有制作,制作方面是欠缺的,因为资金、工作人员不专业等各方面的原因,完全是塌陷的,只有表演和剧作是可取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莫斯科行动》是整体完成度最高的。
”
责编|攻主 排版|厂长 图编|一
该剧以震惊国际的1993年列车大劫案为剧情蓝本,讲述了以陈尔力(夏雨 饰)为首的中国警方秘密行动组,远赴莫斯科,最终突破重重险阻将案件真凶缉拿归案的“燃情”过往。
剧中对90年代莫斯科城市风貌的展现、对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还原和传达出的热血正义观念,都让人对这部电视剧充满了期待。
莫斯科行动让人想起了前几年口碑超好的电影“湄公河行动”,都是公安部统一指挥侦破的大案要案、意为保护在外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过从案件发生的年代来看,湄公河行动发生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而莫斯科行动却发生在90年代,那时候祖国还不算强大,俄国并不会支持中国公安的行动。
困难重重。。
在第一二集中,尔力给老葛打电话的时候,第一反应想的是,劫匪不会重拨电话过去再探探虚实吗?
请问90年代 手机大哥大 有木有重拨的功能?
1993年可以说无论我们的生活和物资还是相对比较贫乏的,我敢说这些主角的外套没有一件是那个年代的,看看我们的影帝夏雨每次出场的镜头外套款式不重样做工质地就是放到今天来看也不会是便宜货,千万别说这是服装道具的责任,夏雨作为一个曾今的影帝也是很有经验的演员了,自己稍微认真点不会犯这种错,尤其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好质感的牛仔裤和休闲鞋。
拍年代感的戏最怕服装造型不专业了,容易让人出戏。
感觉来回穿越。
俄罗斯黑帮和职业杀手的智商真让人着急,一个训练有素的退役特种兵遇到我大天朝人民警察也是白给,我们赤手空拳就能把你绳之以法。
片中黑帮的智商不及我们的普通抢劫犯,果然我大天朝的贼就能把俄罗斯黑帮搅翻天。
既然是要有动作戏能不能找两个有武术功底的演员,俄罗斯黑帮都是软蛋随便我大天朝警察就能干趴下,主旋律打到一切牛鬼蛇神!
动作场面跟特效镜头一样都属于五毛效果,大街上完全可以给长镜头把背景虚化,这样不至于拉达这样的老车和新款的逍客跑在一条街上。
其实这个剧本是很难得好剧本,别说我吹毛求疵,这样的好故事本可以拍的更好,可惜毁在这个导演手里。
假如在画面上无法达到高标准,能否多下点功夫在剧情方面。
全剧漏洞百出,尤其在抓捕时的剧情,难道实质是要反讽中俄警方的无能?
又做的太明显了点吧。
整部剧将正面人物中国警方刻画的一点不讨喜,主人公空有一腔嫉恶如仇的气势,除此之外无组织纪律,在国际合作上遇到配合问题不主动解决,而是一言不合埋头单方单干,最后出了事再用外交手段解决(例如被误抓)。
虽说是一种快速解决手段,但剧中却不加以提示会让多数观众产生误解,“这是在倡导中国人民英雄主义吗?
”。
仔细想来应该算个人英雄主义,一个行动小组除了保镖和俩翻译,剩下全靠主角一人扛旗...故事整体对主人公情感刻画过于单一,缺乏友情温情。
在探望被打女倒爷时,倒爷受伤诉苦,主角漏出行政式假笑。
全剧只让人感受到干警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努力工作,最终顺利完成工作交差,缺少些思想建设。
倒是以反派不断的哲学思考进行黑色幽默,可这种幽默在没有对比下除了令观众莞尔一笑,只会使这些变成拖沓冗长的情节。
以历史真实刑侦题材为剧本,首先应保持大局真实性,再者应该对观众有所启示。
此剧的启示就是犯人都是人性尚存的,英明的决策都是中国队长下达的,抓捕犯人时可以不计他人后果的去实现。
8.5分,8分电视剧,0.5分给中国剧。
根据中俄列车大劫案改编,《余罪》导演张睿执导,很早以前就自己感觉夏雨和张一山有点像,那种气质一看就有演卧底之类的底子,这次导演果然让大金牙来主演这部演不好分分钟原地爆炸的国产犯罪电视剧,据说这部戏70%的钱用于制作上,相较于现在其他国产剧,请一个流量明星小鲜肉的钱占了成本的80%这类剧,对比还是很明显的。
先说人物吧,剧看了7级,夏雨的英雄形象塑造无话可说,让我想到了人民的名义里面的陆毅,而张志坚的局长一出现我就忍不住笑了,果然要玩这个套路吗?
而事实说明,在现在演出的剧集里,莫斯科行动完全可以追随人民的名义的脚步,亦步亦趋而不是像其他的剧望尘莫及。
非要吹毛求疵的谈夏雨的缺点也只能说是他的人物设定有点略微的英雄化,但是还是对比人民的名义里面的陆毅,其实也是一样啊,国产正剧里需要一个如此正而且打不倒的人来撑起全局,而夏雨成功的做到了。
再说其他,好吧我只能说其他,因为确实没有几个脸熟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会震惊,导演是从哪里找来这么一群演技好气质足最主要的是跟真实人物如此相近的演员的呢?
不信大家可以翻翻度娘,比如剧里的牛振和真实人物牛震长得差不多,相似度能有80%以上,可见导演是花了功夫费了心思的,而人物的塑造上,剧情的剪辑编排上更是让我感觉这是一部良心剧的最大原因,7集过后,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跃然纸上,多疑狡黠到神经质的牛振,对自己女朋友的那几场戏更是把这个人物的心里刻画的淋漓尽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二姐,在抢劫中放过了那对母子,原来内心深处也有为人母的温暖,这里插一句,导演基本都是按照真实故事拍摄的,其中四个主角都有真实的形象,由于二姐人脉广,劫匪中确实有“二姐放一包常抽的翡翠烟在包厢门前其他劫匪都不进”的惯例,包括倒爷趁着车速慢逃跑而劫匪拉下火车制动停车去追的事,都是真实的,虽然最后四个主犯都是死刑,但是在我翻阅的所有资料里,俄罗斯火车大劫案的描述基本都是,抢劫,伤人,强奸,而没有杀人,我特别关注了,现在分析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不想太绝给自己留后路,二就是都是中国人还有点怜悯之心,这也就给导演更多的空间可以塑造出更加立体的人物,话说话来,还是二姐的人物形象上,她可以果断的去捞朱三,也可以赌场上阴朱三造成他和夏雨的嫌隙,也可以得知朱三抢市场的时候默不作声,更会在火车上放过那对母子,听猜测是她儿子读古诗的时候默默的记录什么,那一刻她不再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劫匪,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母亲。
好的一部作品,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脸谱化的,机械的制式的,就好比《我的体育老师》里面,没有坏人,家常事就能让人产生共鸣,而这部剧里,多元化的人物塑造,立体的呈现出来一个人物,才是现如今观众想看到的,刘江老师就是胡汉三,朱时茂就是正义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了,现在的胡汉三可能也会深夜起床给她的女儿掖一下被子,而朱时茂也可能在权力的面前从刚正不阿到步入深渊,人会变,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恰好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观众更想看到真实的一面,说句不好听的,每天接触社会都够虚伪的了,怎么我看个电视里面的人物也还这么虚伪呢?
所以这种真实的表达方式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说到人物上想说的太多了,比如唯唯诺诺的孙老师眼看着喜欢的李萍被强暴而无动于衷,李萍的眼神孙老师的躲闪,而李萍是离异的,孙老师看着老实却已经结婚还和她勾搭,到最后他主动站出来指认朱三,戏份不多却把一个想坚强却无力反抗的小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还有李萍,从被强暴后的郁郁寡欢到后来的鼓起勇气指认凶手,面临着被报复被人看轻的后果她的心理历程的转变,从动作表情表达的十分到位,最后的选择回国导演的安排也很合情合理,简单的几场戏,这几个人都演的活了,还有暴躁的匪首之一苗永林,如果说另一个匪首牛振是靠动作眼神刻画人物的,那么他就是靠语言语气刻画人物的,从最初的路人甲,到现在的印象深刻,他没有几场戏,但是却让人记忆犹新,这就是一个好的演员和导演的重要,包括俄罗斯的演员,两个小混混,还有鲍里斯,还有导演的各种填坑让人看的浑身舒服,在镜头和剪辑上也是值得肯定的,一些特写镜头让人看了很有美国大片的既视感,当然只是几处镜头,不多但是看到了会感动到,会感叹原来我们国产剧也会进步到如此的地步,比如俄罗斯黑帮行动的那次出场,二姐听古诗时候那个镜头,当然还有一些场景构图有一些略微的瑕疵可以忽略不计,不细看几遍或者专业人士基本都不会看出来的,那就说明很成功了,因为一部电影电视剧出来首先就是要满足大众口味需求吗,好了,困了,那就匆匆结尾,会持续追剧,可能会有补充,到时候再和大家探讨,总体看没毛病,最近看过的算得上最良心的剧了,期待导演下一部佳作,广电的2018年1号,真的很不错,值得一看。
今天看完了这部剧。
前面还行,后面有点拖拉了。
我开始快进了。
夏雨演技没毛病,其他演员也不错,包括边缘配角匪首的小弟,偷渡牵线的小胖都很到位。
里面各种俄罗斯大妞也很漂亮。
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地方是个人都能觉得有bug的,却还是要这样拍出来。
都2019年了,还这样真是……例举几个:1,陈尔力被朱三抓了,朱三喊他给老葛打电话。
老葛在那?
在公安局监狱里,陈尔力打过去貌似机智的找了老葛通话解除了朱三的怀疑…… 好吧… 那个大哥大可是朱三的。
当时没百度搜索马上查不到是那里的电话。
过后打一个呢?
2,赌场那段,路线图选了就那样随便放就算了,还没监控… 赌场中国服务员牛啊,路线图偷了辞职后还在俄罗斯大街晃。
3,定罪要受害人,是不是杀了人只要没人看到,把人全杀了,真就死无对证了。
4,嗯,全剧美元,俄罗斯这是美国殖民地吗?
全剧美元流通的模式。
整体很不错。
题材比较新颖。
平时看欧美或者讲述欧美的作品比较多,很少有国内电影电视剧描述俄罗斯的。
俄罗斯,这个我们的近邻,却很陌生,所谓的战斗民族,更像是一个揶揄。
整个剧最可贵的地方之一就是对俄罗斯社会,不管是当时,还是一贯以来的特性,予以描绘。
混乱,无理。
演员的表演很不错,各有特点,有好几个都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几个主演,很多配角也很好,演秀秀的那个女演员好像不是专业演员出身,但是演的不错。
马长江也挺有意思,最好的角色是康志国,体现了这个剧的很优秀的台词设置。
俄罗斯演员配合得也很好,玛莎和鲍里斯的表演也很卖力。
编导应该是俄罗斯文学的爱好者,我还看出来他应该还是余华的读者。
多次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整个剧的格调提升了,确实,说到俄罗斯,怎么能不提他呢。
孔杰说的关于布尔加科夫和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话,让我很惊喜,向米阿布致敬。
我还看出影片中还有几次向无间道致敬,有香港电影的一些影子。
片头音乐也很好,不俗气。
剧中有一些情节不甚合理,尤其作为影片高潮的抓捕赵二姐的情节,有些混乱,显得警察比较不够机智,没有做出很明显的正确选择,当然,或许现实中就是这样也说不定。
整体上多少有点虎头蛇尾,前半部很紧凑,后边太拖戏了,如果20或者25集之内演完就更好了。
领衔主演夏雨的表现不错,有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马小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个角色。
20多年过去了。
在看这个剧之前我就有看过关于北京至莫斯科火车大劫案的报道,当时就觉得这事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实际又很近,因为我就现在就在北京工作,每次去车站都能看到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列车。
当时就对赵二姐啊,他们几个头目啊有点了解。
这个剧开演以后,就感觉太真实了,甭管那个年代的警察局的办事作风,还是那几个头领平时开会的样子,都特别的真实。
看到最后竟然对那几个贼产生乐怜悯之情,甚至不想让夏雨把他们抓回去。
我还记得苗永林常说的一句话,我大小就崇拜梁山好汉,就感觉他特别有范儿,走路都带风。
前一段时间在刷新闻的时候被安利了。
后来看到豆瓣上有8点几分,就开始追了。
今天看到13集,虽然中间就有几次想弃坑,但是总算是忍住了,但是老话说“忍不可忍,无需再忍”,所以决定弃了。
首先我觉得这部剧还是有不少地方值得肯定的。
比如说演员的演技还有。。。
等等都是值得肯定的嘛。。
但是剧情逻辑方面实在是太薄弱了,这也主要是我无法继续容忍的一点。
下面举几个例子:1.一次性消耗品之大哥大。
如果有朋友看到13集,那应该可以发现剧中很多很多次事件都由联系不上人引发。
比如说朱三落网,苗永林被抓都与有情报但是联系不上人有关,而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好像编剧的想象力被限制住了。。。
确实那个时候的通讯不如现在方便,但是我可记得前两集的时候朱三就拿出过自己的大哥大让陈尔立打国际长途啊。
换句话说,难道这大哥大是个一次性消耗品吗。。。
只能说编剧强行不给发大哥大,不然就编不下去了。
2.反派好说话,听风就是雨。
剧中一个倒爷被黑帮抓了,陈尔力居然只带了一个小伙伴然后双刀赴会,轻而易举的说服了对方和朱三血拼?
而说服的理由无非就是朱三要来干你,朱三不通情理,你把朱三干死了我跟你合作,给你上供。。。
然后反派就信了。
真是单纯的可爱。
后来在市场上也是莫名其妙的强行被编剧安排双方干一场,呵呵。
3.绝对不能死人。
我这里说的不是海贼王啊朋友们。
剧中黑帮老大仍然轻而易举地被二姐说服,叫了好几个手持冲锋枪的黑帮大汉去剧院干陈尔力等人。
在双方仅仅距离不到二十米的情况下,黑帮大汉们就是不肯打中主角们;明知道主角在一米粗的柱子后面躲着,就是要拿冲锋枪击穿柱子,也不知道绕一下;明知道主角和警察就在木门后面扯淡,就是要先尝试礼貌的开门,绝不用冲锋枪扫射,你™又没有奉命活抓他们。
嗯,或许应该说“绝对不能流血”吧。。
4.想跑就跑,绝对配合。
仓库抓住牛振一伙人之后,牛振被黑警故意放跑。
而牛振的两个手下明明在仓库的最里面居然也轻而易举的随随便便推倒一片警察然后轻松跑路(想必俄罗斯警察佩戴的都是玩具枪),然后顺利地帮编剧延长了剧本。
而类似于上面这样的槽点还有很多。
比如说警察老郑明明跟陈尔力一起被二姐在房间里堵个正着,结果后来被说“虽然陈尔力警察的身份已经暴露了,但是你身份还没有暴露,继续当便衣吧”。。。
呵呵。
又或者编剧又通过无数个“电话就是联系不上人气死人了”的梗营造出上面说的牛振的两个逃跑的小弟就要跑路离开俄罗斯你们再也没有办法将坏人绳之以法的悬念之后,又让两个老郑和老康两个大晚上心血来潮出来喝酒的警察正好进入逃跑小弟们所在的(大概是全俄罗斯唯一的一家)酒吧,然后虽然好像并没有认出来这两个小弟,但还是机缘巧合的抓了这二位(当然其实编剧又再次故意放跑一位,然后让高育良书记秀了一波存在,笼络一波人心)感觉接下来的剧情马上就要进入二姐和苗永林不靠枪就能制霸俄罗斯黑帮并且将他们当猴耍的节奏了,吓得我赶紧cmd+w了。。
第一集弃,剧情太差
常规,节奏还行。主角光环开的不合理。片头可以看出导演喜欢《毒枭》。调色还行,但表现年代感需要的不仅仅是调色,还需要人物气质、布景细节、对话用词等很多方面营造的整体氛围,很多细节做的不考究,比如莫斯科地铁图,这个环线画成一个正圆的设计是2010年前后的重新设计,在设计圈内作为经典案例经常拿出来说的,上世纪90年代还是地铁图极其混乱的负面典型。中国人说俄语,俄国人说中文对口型对不上就不说了,发音也有问题,叙事大量旁白的做法,让人有一种突然跳到《人生一串》的感觉。很多地方使用的漫画式的多镜头并行剪辑,这是在学游戏《逃出生天》吧。
都是演技派的杠把子(*/ω\*)余罪长大了,又有出息了!
有些地方扯了点,整体好看!
夏雨这么多年终于又演电视剧了!好看好看~育良书记也在里面
俄罗斯文学的若隐若现给这部剧加了很多分。
演的太尬了,剧情跟开玩笑似的
9分给剧,1分给真实事件中的英模致敬
二毛是何驸马的配音吗?
片头和叙事……这不tm毒枭么,还在看 看要再评
全程没有出现让我黑人问号的剧情,难得。最后一集真是感慨,“一个故事结束了,新的故事正在滋生”,陈队交接时说这么长的报告不知道怎么从开头写到结尾,搜了下相关报道才知道原来那些旁白都是真的,当年的警察写的报告文学啊(也不知道这个案件报告是有多长都能改成书……)很神奇,有种现实剧集互相穿插的感觉。以及,为啥宋琳和孔杰错过20年啊?发生了啥???
剧情生硬干瘪
好看好看
好的题材加上用心的剧组和演员,一直很关注这部剧,这剧应该不会有人打1颗星吧?如果有的话,天… 他的三观就有点意思了
挺不错的哈哈哈哈有点余罪的中年版感觉
不能再多。
有熟悉的话剧演员参演,演康志国的董博小哥哥太萌!这戏优缺点都比较明显,节奏还可以不拖沓,整体运镜还是有看头的。但服化道方面真的有点跳戏,比如把王戈演的马长江提溜回《余罪》剧组也可以无缝连接。全组男演员基本演技都在线,女演员的整容脸一言难尽,全剧没怎么注水,可以一看!
这么好的题材居然可以拍得这么支离破碎,也算是一种突破了;旁白多到像一个纪录片,美术和摄影极其粗糙,演员颜值极其拉垮,远不如曾经香港的经典。
中国警察在俄罗斯办案几乎快和国内一样方便了...俄罗斯被中国人占领了?要不然哪来那么多中国人?合着除了国内,国外到处是华人黑帮?
年轻的警察讨厌的很 那个孔杰 陪爸妈-2018.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