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推理作品爱好者,其实都深知本格推理小说极难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因为太过重视逻辑线索和推理过程的严密清晰,以至于可能丧失掉情感、氛围和创意等审美要素,这些却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媒介的影视作品的核心吸引力。
当然,东野圭吾的作品早已不能简单归类为本格推理,《白夜行》《恶意》和《嫌疑人X的献身》等作品中,现实生活和社会事件跟随和围绕在并不复杂和新鲜的诡计周围,阅读的愉悦也超越了推理解谜的智力交锋,而有了更多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关于人性的感慨。
这已经偏向了以松本清张为代表的社会派推理,也因此成为了大众市场最为流行的推理作家。
《祈祷落幕时》同样属于这样一类作品,此时的东野圭吾早已经放弃了新奇精巧的诡计设置,而是将更多笔墨投入到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之中,他采用了多线索叙述和事件碎片化的方式增加阅读难度,谜题也并非复杂的机关或是创意,而是献身者用一生守护的秘密。
改编电影的导演完整地保存了小说的风格,跳跃无序的场景和事件需要观者自行组合,而多处推理则采用了角色直接口述这种略显低级的方式推进。
不过相比起其他为了铺垫谜题塞进大量无趣情节的改编作品,这种弱化精彩度的方式或许更易于接受。
在此基础上,影片基本忠实地重现了原作中的各种解谜方式,月份和桥、照片线索和加贺的个性,以及解谜时人物悲哀压抑的一生都得到了有效的呈现。
这些细节抓住了观者的心,从开始的智力交锋逐渐产生对人物的关切与共情。
特别是导演加入的色彩暗示和浮世绘作品,更是将人性深处的痛苦和挣扎烘托得淋漓尽致,也将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推到了极致。
如同《嫌疑人X的献身》中为爱牺牲的石神,该作品同样塑造了保护亲人勇敢承担罪责,并以一生的代价隐瞒秘密的伟大角色。
东野圭吾笔下的故事因此获得更为厚重饱满的情感支撑和人性展示,这也让他的作品从类型小说中脱颖而出,顺利走入大众视线,成为风靡整个市场的热销经典。
在本作中,支撑献身的是父母对孩子之爱,相比起男女情爱,为亲者隐,为后代倾力付出的故事更为符合东方传统观念,因此有了更大的可信度。
无论是主线索中的浅居忠雄,还是带着加贺出走的母亲,他们都可以为孩子扛下所有罪责,一次次挺身而出,扫清生活障碍。
不惜隐姓埋名,几十年生活在阴影之中,只为了自己的后代生活得更加顺遂平安。
这份伟大的至亲至爱让推理故事有了丰富的人文色彩和感慨回味。
也许部分推理爱好者会将东野圭吾的拓展看成是对推理的背叛,这显然太过狭隘。
文无定法,艺术的语言风格、体裁结构、叙述技巧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突破,最后实现自我的革新。
从“三一律”到意识流,从蒙太奇到长镜头,从最初的平视角度到大中小全景,再回归小津和侯孝贤的平视长镜头,艺术也总是通过广阔自由的技法来呈现人性本质和不同时代的心理特征。
反之则是落入窠臼的固步自封,这却也是东野圭吾以及所有类型作品创作者亟须摆脱和突破的创作困境。
翻出一年多看过的小说,也是抽抽搭搭的哭了一晚。
书已经是我心中的白月光了,电影拍的更有温度。
前期叙事节奏很快,加快了小说的推理节奏,看时间却只到电影的一半。
原来后面的一半全部留给小日世向文的催泪了😭书本的煽情已经很好哭了,电影里更是配合宽叔哭了半个小时。
车厢里父亲说着延历寺僧人纵火自焚的刻画说“被活活烧死太可怕了“与最后一刻女儿为其结束生命的呼应;隧道里父女俩的对戏,和女儿奔跑哭唤父亲又跑回隧道的身影。
ots太加分了,中盘划到松宫看到加贺和博美照片那一刻的定格,以及起来的配乐,都预示着加贺身世的关联,电影的这些细节都做的太好了。
故事的正叙剧情已经很复杂了电影作为非线性叙事,逻辑却非常严密滴水不漏。
电影还有一个加分点就是在这些父辈的悲剧中,儿女恰是那丝许温暖。
也是东野常用的黑暗中的光明梗。
加贺说不希望越川是他,因为不想自己的母亲爱过的是这样的人。
博美来看到他的第一眼,说父亲爱上的人肯定是优秀的。
除了表扬电影的逻辑重心能围绕在我和她的关联上,更感叹东野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人性之恶的方面,而这里的人性确是美好和无私的,虽然有悲剧有厄运,却依旧有美好的情感。
“父母为了子女,愿意放弃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来守护你。
”从情感至上来看,博美父亲更是有超越普通人的宽厚伟大,无关善恶。
很开心自己能欣赏到好的作品,尤其电影作品没有让人失望,甚至高于文学作品。
觉得自己很值能又有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感动,毕竟阅览有限,真正能带来惊喜产生共鸣的作品却不多,借影评也是对自己读书阅览生活的深思吧。
最后,看这个电影没有压抑,却有向上的温暖真实的带给我。
结尾的彩蛋太惊喜,可以说是完美落幕,电影真的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从而带给我们什么。
对自己的母亲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别人口中和一些细枝末节了解,真的不要太残忍。
人死灯灭,又有多少人会真正记得你呢。
《毕业》、《沉睡的森林》、《谁杀了她》、《恶意》、《我杀了他》、《只差一个谎言》、《麒麟之翼》、《新参者》、《祈祷落幕时》、《希望之线》,《红手指》,东野圭吾加贺恭一郎一共十一本。
热心是没错的,但是要讲究方法和度。
一旦越过了界,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好处。
特别是自以为是的好心,不一定会给他人带去帮助。
那个女的去勒索,后来被杀害,这个我后来才知道。
工作不留痕,等于没工作。
小朋友的想法总是单纯的啊,就好像有父母找孩子问将来希望从事什么样子的工作,孩子说相当医生,父母很高兴啊,就说医生好,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也好,还有休息时间,时间久了好晋升之类的话。
孩子很疑惑,睁着很困惑不解的大眼睛问,医生不是治病救人的吗?
如何避免不幸,千千万万个家庭,至少人要齐全,整整齐齐,不能缺父母任何一人是如何下得了狠心亲手掐死自己父亲,为了自己的事业和声誉,反正我是不理解。
每一个不解的行为背后,可能都包含着痛苦的经历。
孩子是妈妈的寄托,在妈妈眼里她的一切无非是孩子过得好。
做子女的,一定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平时多陪陪她,多给妈妈打电话。
有研究指出,就是单纯地和妈妈坐在一块陪陪她,就相当于她好多天的幸福,做子女的要珍惜!
东叔的作品,看似在写推理,实际上在写人性,人的一生太为短暂,但是通过阅读你就可以经历别人的事情,你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所以说当迷茫无助时候多看书!
还有那个老师,也太猥琐了吧,师生恋不说,还喜欢跟踪,打探对方隐私,甚至抛弃自己的妻子,无法理解!
翻出一年多看过的小说,也是抽抽搭搭的哭了一晚。
书已经是我心中的白月光了,电影拍的更有温度。
前期叙事节奏很快,加快了小说的推理节奏,看时间却只到电影的一半。
原来后面的一半全部留给小日世向文的催泪了😭书本的煽情已经很好哭了,电影里更是配合宽叔哭了半个小时。
车厢里父亲说着延历寺僧人纵火的刻画说“被活活烧死太可怕了“与最后一刻女儿为其结束生命的呼应;隧道里父女俩的对戏,和女儿奔跑哭唤父亲又跑回隧道的身影。
ots太加分了,中盘划到松宫看到加贺和博美照片那一刻的定格,以及起来的配乐,都预示着加贺身世的关联,电影的这些细节都做的太好了。
故事的正叙剧情已经很复杂了电影作为非线性叙事,逻辑却非常严密滴水不漏。
电影还有一个加分点就是在这些父辈的悲剧中,儿女恰是那丝许温暖。
也是东野常用的黑暗中的光明梗。
加贺说不希望越川是他,因为不想自己的母亲爱过的是这样的人。
博美来看到他的第一眼,说父亲爱上的人肯定是优秀的。
除了表扬电影的逻辑重心能围绕在我和她的关联上,更感叹东野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人性之恶的方面,而这里的人性确是美好和无私的,虽然有悲剧有厄运,却依旧有美好的情感。
“父母为了子女,愿意放弃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来守护你。
”从情感至上来看,博美父亲更是有超越普通人的宽厚伟大,无关善恶。
很开心自己能欣赏到好的作品,尤其电影作品没有让人失望,甚至高于文学作品。
觉得自己很值能又有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感动,毕竟阅览有限,真正能带来惊喜产生共鸣的作品却不多,借影评也是对自己读书阅览生活的深思吧。
最后,看这个电影没有压抑,却有向上的温暖真实的带给我。
结尾的彩蛋太惊喜,可以说是完美落幕,电影真的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从而带给我们什么。
我以为是悬疑推理,没想到是情感大戏。
不太get到这部电影的点,而且我并不喜欢一部拿设定作为推理必要条件的电影,比如设定父亲的身份是偷了一个和社会毫无关联的核电站工人的身份。
但是恕我直言再怎么样人家也应该有个工友啊什么的不是吗。
看过东野圭吾的嫌疑人和白夜行感觉都不错,但是这部给我的感觉其实推理部分很薄弱,重点都放在情感上。
但是也许是日本动画看多了,导致听日语很,非常,相当出戏,甚至最后女儿掐着父亲的脖子要杀死他的时候我完全不能沉浸进去。。。
以及不得不吐槽父亲为什么不自首的这一bug,其实按电影的拍摄来说,女儿基本没有介入到杀人的事件,甚至并不完全知情,这种情况下直接自首,就算和女儿相认被查了出来其实最后受到的伤害也非常小的。。。
缺陷说完说说影片的有点,首先一点就是配乐,这部影片的配乐十分贴合影片剧情,是很少有的能让我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有音乐带给我的感受。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下面这个截图。
父亲奔向女儿
两人拥抱注意看影子,在奔跑的过程中父亲有影子而女儿是在黑暗中,最后相拥时就像父亲拥抱了整个黑暗。
其实这也像父女关系吧,看似父亲改名换姓遁入黑暗,女儿努力上进站在人前。
实际上却是隐姓埋名的父亲在光明处,默默守护着身处黑暗的女儿。
带着未干的泪痕,看完《祈祷落幕时》,我也不禁思考,是否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父女俩如果做了不同的选择,能否逆转这看似命中注定的悲剧人生?
然而从头至尾的梳理,最终也只是落回到故事的起点——如果浅居博美的母亲没有借巨债逃走,或许他们才有过安稳人生的可能性。
父亲为了保护女儿,不得已连夜潜逃,为了不拖累女儿,决定当夜跳崖自杀,毕竟这个家,除了女儿的未来,毫无希望可言,即使赔上性命,也要保这一簇星星之火。
未成年的女儿,又是在怎样的无奈和绝望下,才会走上嫖客的面包车……然而,也正因为内心的挣扎始终未灭,才有了这一筷子的误杀。
至此,如果说父女俩当时选择了自首,对于女儿来说,也许将面临的是败坏的名声和牢狱之灾,对于父亲而言,仍然只有寻死一条路。
“在确定的损失面前,人们往往都会选择赌一把”,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反射效应”。
是啊,换做是谁,都摆脱不了这样的人性,都会选择调包和隐姓埋名生活吧。
保护女儿的使命贯穿了浅居忠雄的一生,因为一个谎言,需要付出的是一个接一个圆谎的代价。
女儿很争气,成了万众瞩目的一流导演。
父亲心中的星星之火已经燃烧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如何能容忍它有朝一日突然地陨落?
可是,这个世界太小了,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几十年,太难太难,这期间总会有一些或无辜或不怀好意的潜在威胁者闯入,父亲无从选择,他无法眼睁睁看着威胁变成真实的伤害,即使杀人偿命又何妨,反正,他这条命,本就是捡来的。
正如加贺说的那样,父亲的存在,是潘多拉魔盒,他一方面做着女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也是女儿命运的威胁者,只有他真的死了,才能让谎言成真。
26年,父亲累了,隐姓埋名东躲西藏的日子太难熬了,年岁也老到守护不动女儿了,潘多拉魔盒的天平开始倾斜,威胁者的权重原来越大,自求一死便成了必然的选择,这是父亲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次守护。
假设没有加贺恭一郎这样一位执着于找寻母亲恋人的刑警存在,牵涉其中,又心思缜密,也许浅居博美能从此抱着这个秘密过完一生,但不幸的是她偏偏遇到了他,可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她的幸运,从此虽然星光不再,却至少可以正大光明地面对世界。
东野圭吾笔下的犯罪者总会有他们的万般无奈,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真实世界里又何尝不是这样,谁的心底藏的会是绝对的恶呢?
信命吗?
我信!
出身、家庭、性格、使命…早已决定了每一个路口的人生选择,每一次的选择,也无非是用从自身出发的视野来权衡可能的利弊得失,然后下注赌一把罢了。
假设命运从一开始就把你丢到风口浪尖,总是逼迫你做生死一线的选择,那么,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
祈祷落幕时,说实话如果不是看到豆瓣一周口碑榜已经连续一周上榜,我可能就不会看这部《落幕时》了吧,虽然我对东野圭吾的小说无比狂饭,但是对其改编影视作品倒也不是那么的热衷。
虽然下载了《新参者》但却也一直没有找到打开的理由。
我对小说改编剧本一向没有太多期待,或者是害怕影视画面毁掉原作,所以我没有看那部《解忧杂货铺》或者是怀着很小心的心只看了一个开头。
这一部看完小说已经很久,只依稀记得其中交代了加贺母亲过往的情节,但是大体故事早已经模糊。
就像东野圭吾大部分的小说作品一样,电影的情节展开也非常平静,虽然开始就是命案,但在我的概念中已经算是基本的开头,和小说一样,往往待情节完全铺垫,作者想要在故事中表达的内容就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
无可置疑,这一部想要讲述的是无可撼动的亲情,那种比海深比山高的亲情。
故事在前十分钟交代案发情况,一如平常,更甚至一度让我想要跳过,警察查案,调查关系,开会讨论,不过如此,然而当加贺出现,情节就开始加速。
先是母亲生前交代,再到死者人物关系展开。
为了不剧透,就不再详细展开,因为东野圭吾的小说,重要的就是起承转合,重要的就是那个让你看完都还一直无法忘怀的结局。
故事的开头,画外音给了下面一段话> 人都会说谎,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保护他人。
谎言就是真相的影子,每个人都带着创伤活着,为了保护这个创伤,人会把心门关上。
故事就此展开,其实整个故事一直看到结尾都是很压抑的状态,这不是一个“很好看”,不用动脑子的片子,但依然一样让人着迷,警方一直在追寻的人物慢慢清晰,主人公博美身世越来越迷,当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人,加贺依然再追问“为什么”,作案动机“是什么”。
人们说谎不是为了保护自己就是想要保护他人,每个人都有想要拼劲全力呵护的东西,电影中这个被人呵护的秘密,成为了加贺一直准寻的问题。
刨开这部长篇中的主体故事,犹记得当时看书时突然看到加贺母亲时的那种欣喜,对于主人公加贺,东野圭吾太吝啬自己的笔墨了,从1986年第一部加贺登场的作品,到学生时代还曾经和沙都子有所发展,以后的故事就像是丢失一样。
就像东野圭吾特意的只给读者展示了加贺的一面,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生活环境,一部作品只扔出一丝丝。
近三十年了,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个恋母情结严重的加贺为了追寻母亲的足迹在日本桥人形町来回奔走。
伴随着片尾主题曲,电影落下帷幕,而穿梭在日本桥的加贺形象却更加深入人心,还记得看到评论有人说去日本,去了人形町买了人形烧,去了日本桥,去了水天宫。
我想如果我要去东京,我也一定要逛逛日本桥,去尝一尝人形烧。
附录加贺系列作品(按时间序)《毕业-雪月花杀人游戏》1986年《沉睡的森林》1989年《谁杀了她》1996年《恶意》1996年《我杀了他》1999年《只差一个谎言》2000年《红手指》2006年,书中披露加贺与父亲往事《新参者》2004年开始连载,2009年出版,调配至日本桥人形町《麒麟之翼》2011年《祈祷落幕时》2013年谎言是真相的影子,在那个影子里,能看到什么呢,那一定不光是悲剧。
谎言所投射出的是人心。
虽然近几年东野圭吾原著的改编影视作品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质量良莠不齐,但福泽克雄导演的《祈祷落幕时》仍不失为当中的佼佼者。
首先,从剧情编排来看,这是一部相当纯正的社会派推理作品,逻辑严谨,工整有力;其次,从出演阵容来看,在2018年的日影中算得上是十分豪华,不仅请到了小日向文世、阿部宽等实力派的加盟,而且还找来了大美人松岛菜菜子出演,一群演技派的飙戏,火花四溅;最后,从影片延伸的社会意义而言,本片显然并不单纯满足于娱乐观众,而是从主角的际遇出发,检讨了罪与罚的伦理界限,用无间地狱般沉重的悲剧演绎,控诉了弱势底层面对社会不公时的尊严丧失和无力感。
影片以一具被杀的腐烂弃尸开头,基本上从一开始就以猎奇感十足的画面,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推理过程则是模式化的侦查路数,从现场开始调查,确认尸体的身份,捕获凶杀现场的细节,再一路顺藤摸瓜梳理遗体周边的人物关系,甄别不同登场人物的作案动机,判断可能的作案手法。
就日系推理已经发展成熟的推进轨迹,以上的侦察路径并不新鲜,以东野圭吾的功力,也很难期待在推理线索上,超越推理界天马行空的前辈们让人眼花缭乱的谜题布局。
本片的深层意义显然不止停留在破案这一层次上,而落点在社会派另辟蹊径的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和终极关怀上,在这一层面上,本片显然是成功的。
电影呈现了一种长达一生的煎熬。
年轻的博美与父亲,为逃避无辜的过错,多年来东躲西藏。
事件本身呈现了命运的讽刺,为了掩饰一个错误,不得不犯下更多错误来覆盖它,到最后,人生已经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在慌乱和逃避中,一开始究竟失去的是什么。
博美和父亲都身处这种谬误的枷锁中,既害怕戳破安稳生活的幻影,又无法承担打回原形的惨痛代价,最终反而陷于宿命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可是,在道德伦理的层面,作为看客的观众,却并不能仅仅将两人看作十恶不赦的肮脏罪犯。
他们终日提防外界的恶意,连公开场合的见面都是奢望,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尽管女儿年少成名,但卑微的父亲只敢在舞台下静静地喜极而泣,却不能堂堂正正地祝福与赞美。
而博美,则一直处于亲情的缺失中,她既后悔自责于自己造成了父亲的逃亡,又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促成久违的重聚,为父亲带来安全感与存在的尊严。
处在父女两人的角度,他们是彼此的依靠,共同建造护卫彼此的坚实堡垒,直至守候命运宽恕的曙光。
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等来梦想中光明正大的拥抱,却只收获了苦涩残酷的自我惩罚。
就文本而言,《祈祷落幕时》的故事与松本清张的《砂器》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作为社会派推理巨擘松本清张的代表作,《砂器》以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质问了人性恶的内在矛盾。
主角和贺英良拥有悲惨童年,自小和罹患麻风病的父亲踏上了被排挤和被放逐的旅程,内心有强烈的自卑感。
和贺英良后来成为成就赫赫的音乐家,可是美梦却被一个突如其来拜访的老人打破。
老人知晓和贺的出身和一直想要埋葬的过去,为了维护自己很不容易取得的成功,别无选择的和贺不得已杀死了老人,最后却东窗事发。
无论是《砂器》还是《祈祷落幕时》,其实都讨论了一个主题,那就是人是否能摆脱自己的过往,过去的原罪是否就必然是对现实的反叛?
无论是和贺英良一直想要舍弃和遗忘的过去,还是一直困扰浅居博美和父亲的犹如梦魇一般的经历,原罪都仿似紧箍咒,扼住了通往未来的出口。
过往的错误如影随影,在当下投下了阴暗悠长的影子,击碎了一切可能性。
这是悲剧的核心,当人没有选择的时候,一切的挣扎都注定是徒劳。
因此,我们也无法过分苛责和贺英良贪恋权势的软弱和残忍、以及浅居博美和父亲过分利己乃至罔顾他人性命的行为,对于他们,我们更多的情感可能是理解和同情,这就是真实的你和我,不择手段也不过是为了抓住如同逝水流沙一样的短暂希望。
除了个人的悲剧,两部作品中都有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控诉。
和贺出走是因为世人对麻风病人的嫌恶,这直接导致了和贺的走投无路和心理扭曲。
东野圭吾的著作写于松本清张的名著数十年后,麻风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但群体性的压迫和偏见依旧无处不在。
日本社会学家橘木俊诏在《格差社会》一书中,就分析了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阶层固化。
“格”,等级;“差”,差距;“格差社会”即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社会。
橘木俊诏观察到,现在的日本虽然商业经济高度繁荣,但是在表面的现代化之下,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失业和流浪人员、阶层固化和不平等、逐渐缩小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弱势群体。
浅居博美和父亲很难不说是这种社会形态的牺牲品,他们悲剧的开端无非就是因为家庭成员的过错,而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无法为自己申诉,也不知道怎样寻求帮助,即便是法律也并不能为他们提供庇护。
本来是弱势阶层的他们,就只能走上前途未卜的求生之路。
《祈祷落幕时》的故事虽然令人扼腕,但并不全然是绝望。
维系父女两人的,始终是浓浓的亲人之间的爱意。
少数几幕父女两人重聚的瞬间,满是温馨和快乐。
倘若父亲决心抛弃浅居博美而彻底改头换面,两人后来没有见面,或者不至于导向最终的悲剧也未可知。
正如《妙色王求法偈》中所言,“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爱意最终促成了父女两人的重聚,但也正是爱意导致了两人的毁灭,这或许就是飞蛾扑火一样的无奈吧。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的是本片的导演福泽克雄。
个人认为,福泽是被低估的那一类导演。
虽然主要活跃在电视剧领域,但福泽的履历可称得上耀眼。
不仅导过木村拓哉版《浮华世家》、超高收视的《半泽直树》,而且还有像《罗斯福游戏》《陆王》一类口碑上乘的佳作拿得出手。
福泽偏好社会、历史、商战等题材,这类作品往往线索繁复、剧情编排难度较大,要拍得引人入胜并非易事,但福泽却将之拿捏得准确、简洁、有力,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调度能力和节奏把握功力。
福泽的稳定发挥,也延续到《祈祷落幕时》这部作品上。
一个功力深厚的导演、一批经验老到的演员再加上一部细节丰富的剧本,这也许就是本片成功的原因吧。
无能为力的深爱,在浅层次的基础上,一错将成,一力掩饰。
看到翻译把父女的第一次分别译作“后会无期”的时候,心里是挤压了复杂情绪的。
14岁的少女,在无力自保的时候,错手杀人,更多的巧合之下,相当于救了父亲一命。
悲剧开始,深夜的痛哭,要怎么好好走以后的路,要怎么幸福?
所幸女孩内心足够强大,也足够优秀,在伤口上开出了不一样的花。
父女是彼此的支柱吧,为了保护彼此,无畏艰难,都要达成对方的心愿。
好好生活,要站在最耀眼的位置,要成为幸福的人。
尽管包裹着更多的心酸。
悲剧里的果实,怎么可能甘甜。
谎言是真相的影子,虚幻里收获的也只能是泡影。
但也有真爱。
却总不能相守。
都是可怜之人。
拥抱的时候,也怀着愧疚。
累了,就不要坚持了。
总有落幕时,但深爱不会坠落。
对很多人而言,无论是否喜欢看推理小说,甚至于无论是否喜欢看书,东野圭吾的名字都绕不过去。
在东野圭吾的小说序列里,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
但实际上,还有一个系列,虽然一直没受到国内读者与观众的热捧,却连更几十年。
从1986出世,一直到今年电影版的《祈祷落幕时》拉下帷幕。
“加贺恭一郎”系列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部东野圭吾作品。
2001年,男主角加贺恭一郎的母亲突然去世。
与母亲分别了整整18年的加贺,没见上母亲的最后一面。
当年,母亲抛下只有10岁的他,离家出走并独自生活在仙台。
为了解她这十多年来的生活境况,加贺一直想要寻找母亲的情人绵部俊一,却始终没有找着,他似乎人间蒸发了。
母亲留下的遗物,只是一本每个月写上各种桥名的神秘挂历。
时间转至2017年。
东京的一间廉价公寓内,发现了一具腐烂的尸体,死者是平日都住得远在彦根市的押谷道子女士。
在这个房间里,发现了与加贺母亲留下的相似遗物,一件写满桥名的挂历。
加贺的表弟,松宫警官负责起了这件案子。
他发现这位被害人遭受掐死的谋杀方式和时间、地点,都与前几日发生在几公里外的流浪汉烧尸案有着相似之处,推理认定两件案子必有关联,构成案中案。
通过继续调查,警方发现了押谷道子去东京的原因——去拜访她30年前的同班同学,现在的知名舞台剧导演浅居博美。
浅居的亲生母亲,也住在彦根市,她在30年前败光家里所有积蓄,导致丈夫跳楼自杀、浅居被送进福利院。
押谷此行,就是为了告诉浅居自己遇见了她的母亲,并观看她的新剧。
在松宫警官拜访浅居的家时,意外发现她在家中放着与加贺的合照。
浅居博美与所有人都产生了关联,却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让案件陷入了“不可能犯罪”的困局之中。
至此,三件看似全然无关的事件,互相之间却又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幕被正式拉开。
(*说完开篇,就不再剧透了)
《祈祷落幕时》这个故事的结构非常精妙。
它在开篇,就设置了一个极为复杂、缜密的布局,将大量人物以棋盘棋子模型式的写法铺陈进案件之中。
一方面,是复杂棘手的案中案;另一方面,则逐步揭开了主角的身世之谜。
凶手是谁?
十二个桥名的日历意味着什么?
人间蒸发的绵部和浅居博美、加贺都是什么关系?
加贺又和这几起杀人案件有何联系?
影片以三条线的交织,奏起一曲长达三十余年的命运交响。
主人公加贺,为寻找母亲离家的原因,在桥署做刑警。
如今,有着不错的推理技能,却做着“日本桥片儿警”的工作。
加贺的表弟松宫,调查公寓杀人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将几起案件逐渐合一,并拉上加贺一同破案,调查浅居博美。
第三条则是全片的关键线索,涉及浅居博美与背后的真相,暂且不剧透。
加贺与浅居的身世,都构成了案中案的破解转折点。
东野圭吾故事的基调一贯如此,角色就算身处黑暗之中,也要留守住温情的曙光。
他为叙事套上了一层层的悬疑与奇情的外壳,内核则是重复自己作品中所常见的,“以爱为名”所作的牺牲与伤害。
一起不幸的往事,让女儿的成长,变成了对父亲命运的诅咒。
光彩的人生,注定会为他们招致灭顶之灾。
“谎言是真相的影子,映射出来的则是人心本身。
”这个关于“守护”的故事,暗流涌动着的不是罪恶,而是人性的暖色。
谎言是真相的影子,映射出来的则是人心本身。
隐藏于真相背后的,是人性黑暗与良善的交织。
施害者,其实都是为了爱而伤害他人的受害者。
说回电影本身,导演福泽克雄作为常拍电视剧的导演,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使用复杂的叙事技巧,只是老老实实地拍,拍得清晰、工整。
凶杀案主线外,电影解谜的线索所触及的,是一些具社会性的元素——婚外情、抑郁症、师生恋,案情也越发显得“社会派”。
在具体的转折点上,电影却又显得太偶然化、戏剧化。
仿佛每个戏剧性的桥段都环环相扣,命中注定要催生出最后的悲剧。
每个巧合看上去都无关紧要,连在一起却成了不幸的必然。
无论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还是父母对子女的情,每个人都在渴望幸福的祈祷里陷入地更深,一重重地犯下“爱之罪”。
“加贺恭一郎”系列,从《新参者》、《红手指》、《麒麟之翼》、《沉睡的森林》,再到最后的这部《祈祷落幕时》,它们每一部都是独立的故事,每一部之间却又都各有关联。
每起案件,都是亲情或友情包裹下的犯罪。
每个故事,也都是同样的三板斧——悬疑推理、日常细节、肆意煽情。
在煽情上,这部电影更是极尽这个系列之能事,堪称头尾连环煽、花样回环煽、结局三重夺魂煽。
虽然一直对这个系列的评价,停留在“尚可”左右,也从来无法忽视这个系列一贯的浓烈煽情,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但在《祈祷落幕时》的结尾,我还是被狠狠感动到了。
演员们集体优秀的群戏,尤其是阿部宽与小日向文世的表演,都拿捏得非常到位,将影片充满煽情色彩的后半程安然稳住,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无论是多么“拒绝感动”的观众,估计都很难招架这么绵长而又磅礴的情感冲击。
案件的复杂与难解,也许并不是电影的关键。
谎言与真相如影随形,为了爱所付出的代价,才是它的谜底所在。
这场由东野圭吾燃烧了整整三十多年的沉重落幕,最终把答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首发于公众号 风影电影
8.9/10 伊藤蘭小姐不愧是偶像山口小姐的偶像, 大方得體, 做加賀先生的母親是不二之選, 最近又做了日版哈德遜太太.....太好了
老派日式刑侦片,纯真东哥味儿。桥段已经老的碎成渣渣了。结尾的弑父实在不舒服。想起来霓虹第一部就看的宽叔,不觉一年差不多过去了。下次应该是妖猫吧hhhhh我饭戏份有点少啊!
是东野圭吾的小说不好呢?还是导演拍得不好?作为电影,叙事结构不好,交代剧情靠对白和字幕,这么做太想电视剧了。剪辑也不行。差差差。
破绽太多了,我已经算很具包容性的观众了,但此片不合逻辑的地方太多了,实在无法牵强附会,只能给5分,不能更高了
其实从故事角度来说,bug挺多的,知道父亲在世和知道女儿当年那件杀人案,中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大不了父亲承认是自己杀人后冒认对方身份,父亲身份曝光根本谈不上毁掉女儿现在的生活,反而父亲一再杀死女儿身边的人,更容易让女儿引起警方的怀疑,所以整个故事的动机其实是不合理的。但演员的出色表演真的给这个故事增色不少,再加上出色的背景音乐,即使如此一个奇情的故事也让人感动。松岛菜菜子的表演是最好的,尤其是在房间里与阿部宽对手戏那场,脸部表情的细腻拿捏让人叹为观止。小日向文世的表演第二,与女儿诀别的两场戏都让人落泪。阿部宽与这两人稍弱,但与国内中年油腻男演员相比(没错,我说的就是杨烁在新剧里的表演),也非常棒。
看太多日式推理了 这个真的平淡 菜菜子再美也救不回了
新参者的叙事一直都挺好的,画面欠缺一些质感,但是这部还是有给人留下印象的点的,比如那个舞台和他们会面的地点。但是这个故事实在让人很难被说服,个人毅然决然牺牲性命绝对是有的,但是太轻易了一些,是怎么渲染都不够的,而以这样作为悬疑事件的“解决”总觉得有点轻视人的本能了,是个讨巧的办法,所以觉得无法信服。
前半截煞有介事,后面胡乱说话。
看了电影我更坚定地做一个东野黑了。全场最有存在感:空调,吹的我脖子冷膝盖疼orz
三星半,东野圭吾的案件都是以人为本,所有的爱都是献身,所以很难从客观判断案件本身。两个家庭就像镜像一般,同样抛夫弃子的妻子,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一旦熟悉东野圭吾这套写作风格,会发现本片和《白夜行》《嫌疑人X》有着相同的模版,换汤不换药。不是说不好,就是同样一套模式没有惊喜了。这部在东野圭吾改编电影中的确属于上乘之作。
7.2分,目前7.9。
剧本扎实,人情味一贯的十足,加贺终于可以下班了。
好刻意…
有两个质问:其一是加贺之母是否和博美之父有重叠的特性,即为了孩子而不得隐姓埋名归隐他乡,同样,加贺之父和博美之美又有着一样的共性吗;二是风土之于人情是否有种无端的冷漠,因为在所有的风土之中毫无他者,只有被摄的主人翁吗,即使是奔流不息的城市人流也没有容得他人的存在。对这两个问题的质问让我不禁感受到除去悬疑和信息收集的思考引导,原来这个故事真的如同搜查室中的黑板一样,毫无他者,而其中广袤的湖,海,田地最终承载的不过是被钢筋水泥遮盖住的狭隘河畔下的几个人的故事,是一个连苦痛和死亡和时间都被父辈对子辈的无条件付出的隐忍包装的美好,实在是让人寒心。
一方在黑暗中默默存在不惜一切甚至以自己的彻底牺牲来成就另一方的"光鲜生活",东野圭吾的好几部作品都有这样的设定。这样的感情很感人也很偏激,也许这与日本文化中的"守护"以及神风敢死队式的决绝有关。
和<砂器>相比,还是缺乏厚重感
父亲杀人和自杀的动机都很牵强,仅仅是为维护女儿的生活事业不受影响,便动辄选择杀人灭口,把其它无辜人等的生命视如草芥,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即便勉强能成立,也不值得歌颂和煽情。3星半。
配乐很紧张,但是拍的节奏很慢,感觉搭的有点怪。每次阿部宽想到什么,就有一种柯南即视感🤣很多推理的地方莫名其妙的就出来了,少了点破案的气氛,亲情的部分还是拍的很好。日本的悬疑片感觉还差了一点,拍家庭类型的绝对无人能敌了。BTW,菜菜子的眼妆画的也太美了
东野圭吾大先生的标准套路,一条旧桥翻来覆去地用,而且是在一个系列里用,就怕你记不住看不明白。嫌没有新鲜感?把主役拉下水一起掺和,嫌不够复杂?搞N个化名X代家族大乱斗,反正最后人伦悲剧亲情至上使劲儿一煽情,谁还会去在乎什么逻辑诡计缜密推理啊?
菜菜子真的美,博美又真的很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