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总评价,想看细节分析请直接下拉】【本片符号系统和意象并不复杂,如果是熟悉绝大部分常见电影意象的人完全可以跳过这篇分析按自己的想法打分】【细节只是我个人认为对人物体现做得好或埋下伏笔的地方】首先说,这片子无关同性。
我看短评里有无数张口就是“宣传的噱头是叔侄恋自己被骗了”打低分的人,我想他们大概率看不到这篇影评,但我还是要写在这里。
本片不会在大陆公映,不需要各位的票房,奈飞也没给大陆的朋友们提供服务,所以这片子根本不会在简中媒体上大肆宣传。
所谓看到的“宣传”,是因为主演BC本人的名气导致营销号搬本片的预告,抓住吸睛点“叔侄恋”来吸引热度。
这是营销号行为,与电影毫无关系,请在打分之前搞清楚这一点。
在看《犬之力》这部电影之前,我紧赶慢赶加急看完了被我拖了两个多月的原著,所以对片子大概的情节有所了解。
不得不说本片实在是相当忠于原著,但是又在原著的基础上有些微妙的改动。
删去了Johnny的部分,也将书中卖手套的印第安人和买动物皮毛的犹太人结合了起来,更是加了几场性张力爆发的戏。
这就将电影领向了一个与书不尽相同的维度。
有看过原著的人觉得,书里Johnny的部分更为精彩;书里的Peter比电影更为残忍冷血;书里Phil的角色更加刻薄而混蛋;书里的Rose更加懦弱。
当然书里并没有太过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荷尔蒙爆棚的性张力,对于Branco Henry的一切,对于Phil对Peter的感情,都仅仅只是点到即止,到底是兄弟还是朋友,抑或是恋人,都不去说破。
但是简导无意把犬之力拍成原著那样的故事。
原著的戏剧性本就不强,简导更是进一步弱化了电影的戏剧性——直到结尾。
简导磨刀一个多小时,拔刀的一刻刀光锃亮,一刀下去稳准狠辣,观众都被捅懵了没觉得疼,等觉得疼了早就血流如注了。
简导的剧本里,Peter并没有那么冷血,Phil也没有那么刻薄。
从Branco(我看到他的年龄的时候真是一口老血,他跟Phil在一起的时候都四十五六了,Phil才十五六岁)到Phil,从Rose到Peter,再说George,每个人都有错,但每个人都没有犯下大错。
Phil刻薄、暴躁但也脆弱易碎又纯情;Rose可怜,但是她同意George求婚的时候不可能毫无目的,何况她还酗酒;Peter爱自己的母亲,但是也极度冷酷无情,利用Phil对他的爱杀了Phil;George与Rose结了婚,但是他懦弱木讷,几乎不曾维护过自己的妻子。
没有纯粹的恶和纯粹的善,不是单纯的好或者打定主意的复仇。
每个人都仅仅只是人,每个人都在正常的生活,只是他们的生活相互挤压、相互冲突,最后走向不可避免的崩塌的结局。
不要去评判任何一个角色,简导不关心道德。
从Phil的角度来说,Rose是他生活的闯入者,是他为自己牢牢筑起的“男性世界”的不安分因素。
他排斥Rose,不光是因为她打破了他这么多年平静的生活,也因为她身上有着他无比排斥的女性气质。
Phil畏惧女性气质如同畏惧洪水猛兽,他选择用无休无止的嘲讽表达自己的畏惧,仿佛他在口头上占了上风,这一切就不再对他形成威胁。
因此他打压Rose。
因此他嘲笑Peter。
他也嘲笑自己的弟弟,称他为fastco。
Phil是个悲剧人物。
他强大而刻薄,他脆弱而孤独。
他压抑,也有着涌动的欲望。
正如原著作者对Phil的评价,Phil hates the world if the world hates him.而扮演者BC对Phil的形容更加确切,he tried to destroy the world before the world destroy him.Phil总是会被摧毁的,没有Peter也可能会在将来有某个Jack,Phil是个已经被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损毁的人,他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救赎。
但也不必同情他。
他只是个普通人。
从Peter的角度来说,Phil让他的妈妈不开心了。
片子开头的旁白就告诉所有人,自从他的父亲死后,Peter的唯一目标就是让他妈妈开心。
他选择杀了Phil,一劳永逸地替妈妈解决所有问题。
他孝顺,的确,但他也冷血。
解剖一只那么可爱的兔子而没有丝毫动容(天可怜见的,看那一幕的时候我正在吃零食…手上的零食突然就不香了),原著中对Peter杀鸡的描写更是传神,只说他穿着白衬衫轻巧的将鸡脖子一拧,鸡就在他手上断了气,过程迅速,他的白衬衫上甚至不会溅上一滴鲜血。
Peter残酷而冷血,我甚至不知道他最后对Phil的示好是猎人对猎物的最后的怜悯,是引诱Phil上钩的最后的诱饵,还是他真的有那么一瞬间的动心。
简导第五段的镜头太过暧昧让人迷失,抽同一支烟的烟雾缭绕中整个关系的实质并不能被普通观众看清。
这部电影像是真正的“偷窥”,从每个人的生活里截取种种片段呈现给观众,这些片段里他们克制的生活。
简导拍的是人,男的,女的,爱过的,没爱过的,贪婪,懦弱,欲望,镜头下每一幕都是静静流淌的小河。
生活犬牙交错,如同风过山谷,其实远远看着就好。
镜头和配乐都是一绝。
镜头风格很类似于泰伦斯·马立克,我太过爱泰伦斯·马立克,也理所当然的爱这部电影的摄影风格。
Kirsten Dunst的表演非常出色。
非常、非常出色。
Rose的整个变化(不知道怎么去形容了救命!
)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得淋漓尽致,Rose的逐渐崩溃增大了Phil的存在的压迫感。
我看着Kirsten Dunst的表演,尤其是她奔跑过去要求用动物皮毛换手套的那一场戏,我几乎屏住呼吸。
那是她最大的反抗,那双手套是真正属于她、而不会被Phil嘲笑的东西,那是她最大的自由。
那一场戏仍然静默,但是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残酷的美。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Rose在聚会上端着托盘,Dunst那一步摇摇欲坠的后退使我神经绷紧,也使我头皮发麻。
她用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书写了一只被狩猎的野兔,从那个一头柔软细腻金发的快乐女人到一只惶恐,尴尬与摇摇欲死的猎物,她使想起错开在山林间的玫瑰。
另外,容我夸一下BC。
Benedict Cumberbatch,这么多年了,他总算交出了我想看到的答卷。
他就是Phil Burbank,那个强大又脆弱的西部牛仔。
我总是评价他的演技,这次竟然静默无语,因为我无法去评价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只能说,最后看到Phil被装进棺材时的镜头我悚然一惊。
Phil死了,他的灵魂走了,我突然意识到躺在那里的是BC。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角色其实是他演的。
这次的威尼斯,他在我心中是无冕之王。
(当然我还没看《倒影》)(还没写完!!!!!!
等我慢慢写片子的细节!!!!
这片子细节也太多了救命!
)又是一次碎嘴的更新。
又看了一遍,这次肯定的觉得Peter有俄狄浦斯情结。
换句话来说,恋母。
Rose在他眼里是有身为女人的吸引力的,这孩子的恋母情结虽病态但可控。
那么Peter为了Rose而杀掉Phil也就完全可以解释了。
这么看来,Peter应该不曾爱过Phil。
另外,Phil很可能恋父(考虑到Bronco的年龄和他们的关系),他对Peter说不上爱,只能说是有好感,这种好感其实源于他对Bronco的爱。
【代餐不健康啊喂!
】我又来更新了。
现在觉得Phil对女性气质的恐惧和讨厌大概率来自于Bronco。
Bronco讨厌,所以他也讨厌,他小心翼翼的让自己保持着牛仔的形象,阳刚、男子气概,与娘炮扯不上半点关系。
这既是一种微妙的“传承”,也是Phil对Bronco深刻的爱——他一直有努力让自己是Bronco喜欢的样子。
【明明这不是部基片但我还是为Phil和Bronco落下泪来】---我又来了。
刚看了个BC的采访,他说Phil残忍正是因为Phil脆弱。
好吧,不愧是诠释这个角色的人,言简意赅。
—————————————————————PS:我写细节属于想到哪写到哪,等写完了再来仔细理一下顺序【细节1】Phil对Bronco的感情
第四部分Phil林间洗浴的汗巾部分我以为这个细节其实挺明显的?
没想到貌似的确有人没看出来。
在这条汗巾上绣着两个字母,BH(见上图),BH正是Bronco Henry这个名字的缩写。
Bronco Henry这个名字,但凡是认真看了电影的,就会对他有所印象——毕竟Phil开口闭口都是Bronco,跟人聊天说这是Bronco说过的,提及某些经历某些技能说这是Bronco教会我们的,连跟自己手下的牛仔一起喝酒都要说敬Bronco。
截图的这一段戏,性张力几乎要溢出银幕。
从裆部抽出的汗巾、虔诚而静默地擦拭身体,然后将汗巾覆盖在脸上反复嗅闻、让少见的精致布料反复轻柔摩挲胡子拉碴的脸庞......这一串动作已经是男性崇拜的顶峰,也是Phil欲望达到的顶峰。
更别说放下丝巾后Phil伸向下半身的右手,那种缓慢而又坚定地肌肉动作,我十二万分地肯定Phil一定是在jerk off。
这段戏是Phil一个人的独角戏,有青草的粗粝、阳光的温暖和森林小溪的美好寂静。
Phil在林间放松下来,脱掉衣服。
他的孤独,他的脆弱,他的温柔,他压抑的隐秘而涌动的欲望,在这场戏里不加保留的被展现出来。
Jane实在是太懂男人的双面性,和那种男性最原始最野性的性崇拜。
两分半钟的戏,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导说,Phil是个脆弱易碎的人。
而这一幕,可以说是对他的脆弱易碎最直接的表现之一。
同时也可见Phil对Bronco深深的迷恋(此时Bronco已经离世二十年了!
),而这一切都为他最后死于Peter手下埋下伏笔。
这场戏也是我认为该片在【偷窥】这个视角上做到极致的一场戏,刻薄而强调男子气概的Phil孤独与温柔的一面被导演的镜头静静地凝视,不加保留的暴露在观众面前。
在这场戏之后,Phil强势的一面在观众眼里不复存在。
他的暴怒显得色厉内荏,他发现偷窥者的一刻显得惊慌失措甚而有些可笑。
Phil在这场戏里暴露出了弱点与感情,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细节2】这个不能算是细节只能算是给想嗑叔侄的人看的:Bronco,生卒年月1854-1905.Phil,生卒年月1885-1925. Phil自己亲口承认说是在与Peter一样大的年纪遇到Bronco的,那会儿Bronco四十多岁,Phil十五六岁。
片子的故事发生在1925年的蒙大拿,Phil将Bronco的马鞍、Bronco的汗巾保留了二十年整。
他对Peter好,是因为看到了一点Bronco和自己的影子。
换句话来说,Phil是在吃代餐。
也是一丁点分析吧。
Peter与Bronco那个矫健的牛仔并不相像,但是他能看到Bronco和Phil所看到的东西,身上也有着Bronco和Phil所有的气质。
【细节3】Phil对Peter态度的转变很多人觉得突兀,那我就分析一下吧。
Phil对Peter态度的转变,来源于口哨声中的那场戏。
第五部分开头Peter穿过吹口哨嘲笑他的牛仔在嘲笑的口哨声中,Peter目不斜视地穿行其中,然后折返。
四周的哄笑在他波澜不惊的脚步中渐渐低下去,最后陷于沉寂。
所有嘲笑他的牛仔都静默下来看着他在他们之中走动。
他那种波澜不惊的脚步和神色震住了这群西部牛仔。
Phil一言不发的坐在一旁看着Peter,在口哨四起的时刻并没有出言维护他。
但当Peter震住其他人的时候,Phil意识到Peter身上有某种坚定的、与他相通的男子气概。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男孩儿是个“可造之材”,有着沉默而阴郁的力量,像当年的他也像当年的Bronco。
但他喊住Peter的一刻,除了这些想法,也有拉拢Peter使他与他的母亲Rose相疏远的意味。
Phil想借此摧毁Rose——那样的话,Rose就真的无人可以依靠了。
【细节4】纸花
第一部分Phil对纸花的注意Phil被放在桌子上的纸花所吸引。
虽然他出言嘲讽、并且用纸花来点烟,但是他终究是敏锐的发现了、并且被吸引了。
同去的别的牛仔都对纸花视若无物,只有Phil注意到了。
他不修边幅的外表下有着与表面的粗犷并不匹配的细腻,所谓男子气概只不过是对真实自我的伪装。
这一幕里Phil也用食指触碰、揉搓纸花的花蕊。
这个动作其实有种不动声色的性暗示,算是对他隐秘欲望的一种捕捉。
【细节5】拉德茨基进行曲
Phil吹的口哨Phil吹的口哨、Rose弹的钢琴,都是同一首拉德茨基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其实流传甚广。
即使是不知道这曲子名字的人都听说过它。
(片子里Rose开始弹琴的一刻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觉得耳熟吧?
)这曲子不难,而且雅俗共赏。
但即便是这样的一首曲子,Rose也弹不好。
Phil骂她是为了权钱才跟George结婚的,骂她一无是处,对她冷暴力,骂她附庸风雅,都不如这曲子来得打击大。
Rose在拉德茨基进行曲上的失败和Phil在这上面的擅长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几乎是坐实了她“一无是处、附庸风雅”的一面。
双重打击之下,她几乎崩溃。
而Phil吹口哨的时候有种居高临下的窃喜,猎人对猎物的残忍。
而Rose确实是几乎崩溃了,她在俯视的视角下缓慢蹲下,几乎绝望。
一个真正“阳刚”的男人是不会采用这种微妙而残忍的折磨方法的。
他采用的打压Rose的方式虽然残酷但也同时细腻,这样折磨的视角使人以极度不舒适的方式感觉到这个人的残忍里有十分精巧和矛盾的细致鄙薄,与他大而化之不拘小节的男性气质相悖。
【细节6】犬山,以及Peter如何彻底取得Phil的好感和信任
Peter也看见了Bronco和Phil曾看见的山Netflix给本片的官方译名正是《犬山记》,犬山二字正是来源于此。
山峰上连绵的阴影的形状,在Bronco和Phil看来都是一条狂吠的狗。
而这是仅属于他们二人的秘密。
本片在此前的情节里Phil也曾站在别的牛仔身边眺望远山。
那个牛仔问他到底看到了什么,说他总是这么眺望一定看到了什么东西。
又问他George有没有看到Phil所看到的。
Phil先是笑而不语,然后说看到了就是看到了,没看到就是没看到。
山的那边并无什么东西。
能看见狂吠的狗的,只有Bronco和Phil二人。
这是个秘密。
但当他问Peter的时候,Peter也看见了那条狂吠的狗。
这个秘密为第三人所共享。
Phil看向Peter的眼神里是震惊和欣喜,对于“同一种人”的认同。
他在Peter身上看见了Bronco的影子,也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他决定像Bronco对他好教他牛仔技能那样去引领Peter走上同样的道路学会同样的技能,他完完全全的交付了自己的信任。
其实,若不是Peter也看见了山的犬影,他想要取得Phil的信任还要费一番周折。
毕竟Phil同样敏锐聪慧。
但是Peter看见了犬影。
Dog在圣经中代表着毁灭性的力量。
Bronco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看见犬影的Phil确实展现出了那种毁灭性——他对于Rose来说就是毁灭。
看见犬影的Peter更是毁灭——对于Phil自己来说。
Phil向往那座山,最终也被那座山所毁灭。
是个恰如其分的结局。
【细节7】Peter的俄狄浦斯情结
Peter带着兔子去见Rose俄狄浦斯情结是个很posh的说法,说人话就是恋母情结。
Peter带着兔子去喊醒Rose的那一刻,他喊的是Rose而不是Mother。
而在他出声喊Rose之前有那么两三秒,他没敢看衣衫不整的Rose。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Rose在他眼里就是Rose,是一个女人,需要他关爱的女人,而不仅仅是需要他关爱的母亲。
Peter有极其严重的恋母情结。
他做纸花给Rose,他设想Rose住进大房子的场景(这里我很好奇,是在为了后续Rose嫁给George、Peter反杀Phil他们成为农场的主人做铺垫吗?
)、他听Rose的话、他在Rose面前人畜无害。
但当他来到农场,发现Rose过得并不好的一刻,他的眼神阴沉得可怕。
为了Rose的幸福,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杀掉Phil。
而Peter的残酷也由此可见一斑。
他不是不知道他想杀掉Phil就需要与Phil亲近,他也不是不知道他与Phil亲近Rose会崩溃。
但为了Rose长久的幸福和自由,他毅然亲近Phil。
在电影里的大部分时刻,Peter的生活重心都只有Rose。
连George对他而言,也不过是脸谱化的、可有可无的陌生人。
而Peter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可谓是一片混沌,他对善恶的评价标准不过是那人对Rose好不好。
Phil对Rose并不好,所以Peter下手的时候毫不犹疑。
当Phil对Peter咆哮出Rose酗酒的那一刻,Peter眼里闪过黑暗凶狠而狞恶的眼神。
在Peter的价值观里,Phil是恶人,George是好人。
如果某一天George对Rose不好了,我相信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杀掉George。
【细节8】Phil的睡姿
Phil在旅舍的床上睡觉Phil睡觉的镜头出现过很多次,我就用这一次来做分析吧。
他整个人是侧睡并且向内蜷缩的,缩成小小的一团。
他整个人的蜷缩已经超过了正常人睡觉时自然而舒适的限度(见上图)。
这可不是什么警惕性的姿势(背靠外何谈警惕?
)。
熟悉不同睡姿代表的意思的人大概已经看出来了,这是一种非常没有安全感、也是非常孤独脆弱的睡姿。
将自己紧紧地团成一小团儿、仿佛要将整个人都藏起来,才能获得能够安稳入睡的安全感。
像是流浪街头的小猫。
这也就是说,Phil是个缺乏安全感的、脆弱的、孤独的、缺爱的人。
电影从第一部分开始就在讲述Phil缺爱的这一面,如果注意到了这些,也就能够轻易理解当Peter说出I want to be you的一刻Phil激荡的心情——有人陪着他了,有人喜欢他了。
从一开始,Phil Burbank就是Peter陷阱里那只野兔。
【细节9】杂志上的名字
Phil藏起来的杂志上的名字这个地方实在是太不起眼了以至于我前几遍看无字幕版的时候都错过了...我对不起这么一个精巧的细节。
Peter发现的被Phil小心翼翼藏起来的那几本杂志(到底是啥杂志不得而知,我就看到上面全是健壮的裸男),是Bronco Henry的。
上面写的是Bronco Henry的名字。
我的第一反应是Phil真是痴情,Bronco的古老杂志他竟然保存了这么久。
第二反应是Phil之所以那么厌恶女性气质,很大原因可能是Bronco厌恶女性气质。
他继承了这份厌恶,在向Bronco靠拢的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保持Bronco喜欢的样子(什么痴情文学...)他真的很爱Bronco。
爱得深入骨髓。
Bronco,作为一个已经死去的恋人,理所当然是完美的。
他所有的好都被反复提起,他所有的错都可以被原谅。
Phil太过爱Bronco,他对Bronco的爱就是他最大的弱点,一击致命。
Peter太过敏锐,仅仅数本杂志便让他窥见了Phil隐藏的秘密,还有那个只存在于Phil口中和回忆里的人究竟于Phil意味着什么。
他是真正的猎人,交锋之前便已经将猎物的弱点握在掌心。
Phil怎么可能不在Peter面前放下防线呢?
Peter窥见了Phil最柔情最脆弱的一面,然后有意接近他,将那一面引出来,逐渐获得信任。
其实可以说从这一刻起,Phil就是必死无疑的结局了。
【细节10】西装
电影接近结尾的时候,Phil第一次换上了西装。
在此之前他一直坚持只穿牛仔的衣服,即使是总督光临的宴会也不值得他换上西装。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换。
为了把绳子送给Peter?
因为要去医院?
原因扑朔迷离,我也不想妄自揣测。
但是穿上西装的Phil在整部电影里头一回显出彻头彻尾的单薄,那个瞬间仿佛所有曾有的男子气概都随着脱下牛仔的衣服而从他身上被剥夺。
那只是他的伪装,说到底,他不曾真的拥有过。
【细节11】泪水因为我今天高烧所以就不想打开电脑截图了……就是George带着Rose回到大房子的第一晚,他俩进入主卧,然后锁上了门。
门锁咔嗒一声,Phil抱着班卓琴探身去看那个锁孔,面孔在短短半秒内因为愤怒而扭曲。
但愤怒很快散去,他呆呆地重新靠回床上,眼眶里盛满泪水。
他哭了。
在摆着两张床的卧室。
其中一张空荡荡的,它的主人不会再来睡了,因为它的主人已经不再孤独了。
其实Phil和George都很孤独,但他们彼此的陪伴让他们没有那么孤独。
可是现在,George有别的人了。
留下Phil独自一人在思念和孤独中慢慢腐烂。
【细节12】炭疽这段分析来自评论里阿兹卡班的猫,我因为目前尚未看过有字幕版(下载了用来截图,但还没有看)所以错过了部分对话没能发现这个细节:关于Phil的死因是炭疽病是因为Peter解刨的那只得了炭疽病的死🐂,电影中有一幕是Peter问Phil小牛会被狼吃掉吗,Phil回答说一般都是得炭疽病死掉。
这里也是铺垫,Peter在那个时候其实也就决定好了要杀死Phil的方法。
并且在和Phil聊完以后就回去翻看了医书。
【细节13】马鞍Phil教Peter骑马用的是Bronco留下的马鞍。
此前曾有镜头给到他在木屋里独自一人一遍遍的擦拭这个马鞍,不知为何有种逐渐升腾的性张力。
而他让Peter骑上这个马鞍并向Peter发出一起去打猎的邀请,隐约的性意味之外也与曾经的Bronco与他相契合。
简导似乎刻意创造了一个镜像体,让Phil“以为”Peter和他是他和Bronco的镜像,由此给Phil埋下死路。
但是我看到Phil邀请Peter陪他一起出去几天时候语气里的欢快、看Peter愣神时慌忙解释的紧张,还有他眼睛里跳跃着的期待和喜悦,心里哗的一下就空了。
【细节14】
老Burbank夫人把戒指交给RosePhil的葬礼上,Rose得到了来自老Burbank夫人的一大堆戒指。
她与老Burbank夫人相视一笑。
戒指的传递,是老Burbank夫人对年轻的Burbank夫人的认可。
这即是承认Rose在这个家族中年轻女主人的地位。
从此以后她就是名正言顺的Rose Burbank,她不用担心去上流社会的时候丢脸,不用借用酗酒来抒发苦闷,也不用担心Phil无处不在的压迫感和口哨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幕对Phil而言太过残忍。
这毕竟是他的葬礼。
但在他的葬礼上,他的母亲和他生前鄙弃的弟媳完成了一个微型父系社会中女性的权力交接。
或许Phil的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解脱。
他的父母得以摆脱暴躁残酷而迟迟不娶妻无法完成家族传承的长子(原著里他的父母还怀疑过他有点“不对劲”,对他是否是同性恋起了怀疑),他的弟弟George得以摆脱在家里永远压他一头嘲讽他的哥哥(其实葬礼上George并没有多伤心不是吗),他的弟媳Rose得以摆脱一个无时不刻都在嘲笑她、鄙弃她、打压她的Brother Phil。
人活到Phil这个份儿上,也是有点失败。
A damaged person。
我很喜欢这个对Phil的描述。
他早就被整个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所损毁,他的残酷是一种不得已的自保,只要足够残忍就不会有人敢靠近他,也就不会发现他的秘密。
他自己推开了所有人,落到这份儿上,咎由自取。
在Jane最终完成的“弑父”里,Phil作为被弑的一方,总是让人觉得有点可怜。
他的确该死,但他又似乎不应该以这种方式死去。
这种方式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过于残酷了。
--写在奥斯卡之后的话:说过很多次在奥斯卡的BP上我永远team Dog,就算我其实很清楚学院的德性、了解学院的投票机制、清楚学院的American Center和这个奖项这些年越发的无力和平庸。
Jane这部电影是大师趋于炉火纯青的平衡功力的作品。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文艺片”,但其实这仍然是一部crowdpleaser的电影,那种略微带有一丁点门槛的crowdpleaser。
Jane其实选择了商业和艺术之间的精妙平衡。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带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片子一丝神韵的电影,这让我不禁想起某种意义上来说Jane也是那个年代的导演。
这真的是一部无聊的电影吗?
我不觉得。
如果是在电影院看,我相信觉得它无聊的人能够减少至少一半。
这是一部只属于电影院的电影,虽然它的出品方是网飞。
这也恰恰是Film Industry如今的可悲之处,一部中等成本制作的大导作品,本应属于电影院,属于流媒体的原因仅仅只是流媒体愿意提供给导演足够的制作成本和创作自由。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老马丁的《爱尔兰人》,我上次追颁奖季的永恒憾恨。
后来我与我的英国朋友一起看了这部电影(我是重看,她是第一次看)。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算是忘年交,因为她的年龄其实并不比Jane小几岁。
看完后她说,amazing。
她不学电影,也没有刻意了解过电影,对影视的兴趣是“有兴趣,但并不算很爱”,但是她并没有遇到任何对本片的理解障碍。
大家反复提及的、对影片的理解障碍似乎并不存在。
她年轻的时候恰恰是英语系电影的黄金年代,那时候平衡商业和艺术的电影广受追捧,大导涌现,电影的表达也百花齐放。
那么这部电影,The Power of The Dog,会被人评价为“缓慢、无聊、故作深沉”,是不是因为其实它面向的早已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观众不是同一代人了?
而这一代人,已经不再爱这类电影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观影taste。
这代人的审美让他们选择了CODA,这无可厚非,也无从指责。
但于我,我实在无法拥抱现在这种审美。
Jane也无法拥抱这个,所以她十二年前隐退电影界,所以她十二年后在BP上输给了CODA。
但是没有关系。
总有人永远爱Jane,永远爱TPOTD,永远迷恋上世纪的反叛、百花齐放与大导野蛮生长的电影的黄金年代。
一开始从菲力拨弄纸花那里,开始怀疑这部电影有同性的隐喻。
我好像影片刚刚开始就看见了犬山的观众。
女主其实不无辜,她很恶毒,是白莲花婊,看似什么都没做,她就流了两滴眼泪,装装委屈,明明是一边舍不得富贵享受着供养,一边自己上不了台面承受不住压力酗酒,失望于丈夫和其他男人一样,疏于察觉保护妻子,尴尬于自己的身份教养,努力在丈夫面前装成遥不可及的女神,却恶毒的嫉妒着菲力能恣意做自己。
但是唯有菲力察觉到了自己的不堪,好像在讽刺她:“看吧,你以为他会处处理解你?
你假装的样子好累。
"所以她厌恶pili,卖掉了他最珍视的牛皮,希望儿子离她厌恶的人远点。
男主的弟弟看似温和善良,其实趋炎附势,软弱无能,自身不受任何人的尊重。
影片开头他宣布开饭时没有手下听他的,因为手下认可的老大只有踏踏实实的菲力。
权贵来做客,他只能依顺权贵,不敢有丝毫差错,妻子尴尬也不站出来解围。
他不太在意自己大哥的内心,明知道亨利对大哥的重要性还是在影片开头男主回忆过去时不轻不重的略过了话题,让男主很生气,我猜他心里隐隐开心于一直强大的大哥受挫,后面无论是指出大哥仪容仪表问题还是希望大哥轻轻揭过卖掉牛皮的事情都提现了他的自私和隐秘的龌龊。
pete一直困在女主的阴影里,困在她温柔的牢笼里,听话孝顺其实一直压抑着他的天性,他崇拜男子气概,但是柔弱的单亲母亲没有教给他男子气概。
但凡那女的敞开心扉说一句自己郁闷的内心,不让儿子平白担心,也不会造成惨剧。
pete为了报复能坚持三周骑马只为下悬找死牛,是一个纠结痛苦压抑成心理变态的男孩子。
菲力脾气急躁人却单纯直白,什么事情都按性子来,洗澡时沉浸回忆被人看到恼羞成怒,还有一点可爱。
他明白自己爱着亨利,但是谁都没猜出来他的诸多赞美藏着爱慕,没有人理解他让他寂寞。
还好他什么都不知道就被害死了,否则慢慢他会察觉他错付真心给一个心理扭曲的男孩儿的,他本来以为pete是年轻时的自己才开始敞开心扉善意相待。
四个角色都是隐秘不幸的,女主戴着面具,弟弟懦弱,pete压抑,菲力只用有一段无疾而终的暗恋。
但是菲力最幸福最正常,他死了,也不用看着互相折磨的两个婊子和一个变态在同一间豪宅里后续发生的不幸了。
电影《犬之力》改编自托马斯·萨维奇的同名小说,由新西兰女性导演简·坎皮恩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杰西·普莱蒙、克斯汀·邓斯特等实力派演员主演。
该片曾在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入围金狮奖最佳影片,并最终斩获银狮奖最佳导演。
《犬之力》海报说来有趣,这部有些沉闷晦涩的文艺电影,最初走进国内观众视野,并非因为它的导演简·坎皮恩曾执导过大名鼎鼎的《钢琴课》,而是许多营销号为它粗暴打上的“同性电影”标签,以及大明星卷福在这部影片中谈起了惊世骇俗的禁断“叔侄恋”。
导演简·坎皮恩但观罢全片便会发现,这不仅是对观众博眼球式的误导,更是对电影内涵的严重误读。
正如许多人所形容的那样,《犬之力》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爱情。
抛开营销噱头,在我看来,《犬之力》是一部在导演和编剧技法上都臻于完美的电影,无处不彰显着简·坎皮恩的大师气象。
它如一杯茗茶,虽然苦涩,却值得所有人细细品味。
01 古典范儿的剧作教科书一如前作《钢琴课》,电影《犬之力》贯彻了导演简·坎皮恩古典主义式的叙事风格:克制,精准,优雅。
大量粗犷悠远的自然空镜、章回体的叙事结构、留白式的情节书写、演员欲说还休的表演风格等,都赋予了影片沉静内敛的气质。
对于吃惯了流行文化快餐的当代观众而言,《犬之力》或许是一部观感上十分沉闷,乃至漫长煎熬的电影。
但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会发现它风平浪静的外表下实则暗流汹涌,看似松散随性的叙事,其实都经过了坎皮恩的周全考量与精密计算。
在我看来,《犬之力》堪称一部成功的剧作教科书。
称其为“教科书”,并非因为它的剧作技法有多么复杂或前卫,而是它的基本功相当扎实,在一些我们不易察觉的地方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比如,影片虽然叙事节奏缓慢,叙事效率却极高。
这一方面来源于坎皮恩对故事详略得当的布局谋篇。
如影片几乎不描写乔治与露丝的恋爱细节,仅通过乔治远去的汽车、夜半归来的身影,以及唯一一场乔治在餐厅帮忙,俘获露丝芳心的戏,直接跳转到乔治与露丝完婚。
这样既为影片主线叙事留下充足空间,诸多精准的生活细节抓取也使小的剧情支线流畅自然。
另一方面,影片中一些场景看似闲散,缺乏戏剧矛盾,但导演在对白、道具和视听中都隐藏了大量信息。
如影片第一场菲尔与乔治的对手戏,菲尔牧牛归来,问乔治他们已经从父母手中接管这个牧场多少年了。
此时的乔治正在浴缸里悠闲地泡澡,他没有回答菲尔,反问菲尔有没有试过家里的浴缸,菲尔说没有。
这场戏至少为我们交代了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身份上,菲尔和乔治同为牧场主;二是兄弟俩对待牧场生意的态度不同。
菲尔在外辛苦牧牛时,乔治却躲在屋子里泡澡,谁更用心一目了然,也难怪乔治不敢回答菲尔的问题;三是二人性格上的差异。
乔治爱整洁,享受文明生活,而菲尔邋遢,更喜欢过原始野性的日子。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人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再如,影片笔力精道,叙事沉稳,肯花心思为人物和情节做足铺垫。
如果说菲尔在“秘密花园”中的自慰戏正式揭晓了他的同志身份,那么在影片前半段,导演早已不厌其烦地给出了各种暗示。
除了他反复提及布朗科·亨利外,他在餐厅里第一时间发现纸花、嘲讽彼得、怒吼隔壁桌客人、在红磨坊中不亲近女性等行为,都指涉了他不仅是名同志,而且是个极度压抑自我的深柜,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何会被彼得所吸引。
同时,得益于导演的细致铺陈,影片结尾处的反转虽令人震惊,却毫不突兀。
如菲尔干活时不爱戴手套,间接导致了他后来感染炭疽病;彼得热爱医学,能面不改色地解剖兔子,说明他残忍冷酷,并懂得如何在无形中杀人;彼得为菲尔端来浣绳的水后,导演给了他一个长达5秒的单人镜头,也暗示着这盆水被动过手脚。
影片中,诸如此类的剧作优点比比皆是,篇幅有限,不作一一列举。
毋庸讳言,上述提及的剧作技法并不艰深,是每位创作者都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可叹的是,在这个充满浮躁与功利的时代,很多人早已失去了在隐秘的细节处精耕细作的耐心。
而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有时不仅因为他能够引领时代,更在于他可以无视浮华,对艺术底线有着近乎顽固的坚守。
02 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写过一出经典戏剧《禁闭》。
剧中,伊内丝、艾丝黛尔、加尔森三人各怀肮脏秘密,在地狱中彼此追逐,相互折磨,痛苦不堪。
最终,加尔森悟出地狱中无刑具的道理,因为“他人即地狱”。
作为一部人物驱动向的电影,导演坎皮恩也在《犬之力》中为我们构建了一组复杂奇异,且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三角关系:菲尔-彼得-露丝。
如同《禁闭》一般,这三人的关系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影片中,坎皮恩通过许多难以察觉或表意含混的对白、镜头及演员表演,隐晦地告诉观众,他们也都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欲望,被囚禁在自己与他人设下的双重炼狱中,饱受折磨。
先来看彼得和露丝这一对母子关系。
影片伊始,由彼得的画外音引入故事:“当我父亲去世后,我只想要我母亲能够幸福。
如果我不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救她,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彼得对母亲强烈的亲情和保护欲。
但随着故事进展,有越来越多的蛛丝马迹显示,彼得与露丝之间有着超越母子情感的乱伦关系。
比如,彼得几乎不叫露丝“母亲”,而是直呼其名;面对露丝的夸赞,他会流露出恋人独有的娇羞;当谈及露丝的婚姻时,他会不吝夸赞露丝的美。
影片中有一场母子对谈的戏,露丝看到彼得与菲尔越走越近,她没有像其他电影中的母亲那样疾声厉色,而是哀婉地捧住彼得的脸,说道“希望我们不会是遥不可及的”。
这句话背后所交杂的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露丝对孩子的占有和保护,也有对恋人的嫉妒与挽留。
但坎皮恩并没有戳破二人间的窗户纸,仅以彼得的一句“我明白”,让这种情感又归于混沌。
同理,菲尔对露丝的打压,也并非仅因为他骨子里的厌女情绪,我们甚至能从这对人物身上,看到电影《霸王别姬》的影子。
菲尔和乔治这两个成年男人长年同住一屋,甚至同睡一张床已经实属奇怪,影片中,菲尔还对乔治展现出超越兄弟情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他不仅想尽办法拆散乔治与露丝,在得知乔治已经结婚后,更是把满腔怒火发泄到马身上。
而当他在隔壁房间听到乔治与露丝的做爱声时,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
坎皮恩以女性导演独有的细腻和敏锐,为我们捕捉到菲尔对乔治暧昧斑驳的情愫。
正如程蝶衣对段小楼的感情一样,露丝俨然已经成为菲尔眼中的“菊仙”。
同时,菲尔对露丝的轻蔑还出于一种阶层上的傲慢。
我们知道,菲尔不仅是身价不菲的牧场主,还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高材生。
他的骨子里流淌着上流阶层的高贵血液,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只是他的个人选择,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穿上燕尾服,重回权贵怀抱。
反观露丝,她则是坎皮恩笔下一个颇为悲剧性的女性角色。
露丝因美貌嫁入豪门,闯入这个本不属于她的世界。
无论是底层出身还是寡妇身份,都让她在菲尔面前抬不起头。
而丈夫乔治又是个粗线条的呆板男人,完全不懂得体贴与呵护她,任由她在蒙大拿荒原上被冷落,被折磨,被放逐,直至沾染酒瘾,精神错乱。
最后,露丝用兽皮换手套的行为,既是对菲尔的报复,也是一名被孤独压抑到极点的女性,拼尽全力为自己找寻到一丝生活的希望。
她在阳光下的奔跑,有着飞蛾扑火似的壮烈美感。
而影片中最丰实,也最精彩的,当属菲尔与彼得的围猎关系。
菲尔是个外冷内热的人,他用尖酸刻薄与傲慢冷漠包裹着的,是一颗敏感脆弱、伤痕累累的心。
他是一名同志,却不敢做自己;他深爱并缅怀着布朗科·亨利,却只能在一群迟钝的直男面前,把他伪装成自己的导师和老友。
他保留着布朗科的手绢和马鞍,甘愿过远离文明社会的原始生活,都展现出他的一片痴情;而他夜半弹起班卓琴,更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撕心裂肺地呜咽。
孤独与痴情,是菲尔的人性底色,也成为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彼得则是一个从外冷到内的人。
他头脑冷静,目标清晰,手段残忍,如果放到现代社会,一定是个出色的变态杀手。
影片中,他利用菲尔的弱点,一步步为菲尔设下死亡陷阱。
坎皮恩用她炉火纯青的氛围把控力,在好几场菲尔与彼得的对手戏中,拍出了一种剑拔弩张,交织着情欲与危险气息的性张力。
比如,菲尔一边捉兔子,一边盯着彼得,说出一句暧昧又得意的“我捉住你了,小混蛋”;菲尔搂住彼得的脖子,嘴唇想靠近又忽然抽离;彼得点燃一支烟,然后试探性地递到菲尔口中等。
尤其是递烟的桥段,柯蒂与本尼两位演员都贡献出了绝妙表演。
我们看到,彼得的眼神中流露出猎人对猎物的玩弄,以及第一次杀人的惊惶与兴奋;菲尔则有一种献祭于爱情的动容和奋不顾身。
影片结尾处,彼得躲在窗前,看着菲尔未能送出去的绳子,堪称全片最残忍的镜头。
他不仅摧毁了菲尔的肉体,更让终于走出悼亡阴影,准备迎接新生活的菲尔希望破灭,所谓“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可贵的是,在这样一出血色与苍凉相交织的悲剧中,坎皮恩始终保持着她的浅声低语。
她拍出了人性的驳杂,却并不旨在批判什么,她只是冷静克制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久远时代的民间故事。
也正因如此,影片并没有那种善恶分明的僵硬感和浓重的说教意味,反而有了更多赏玩与回味的空间。
03 另一个“盖茨比”的故事《犬之力》的故事发生在1925年,与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同处一个时代,这并非巧合。
事实上,影片中除了“菲尔-彼得-露丝”这组三角关系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但极其重要的角色——乔治。
乔治的经历,可以看作是《盖茨比》故事的变体。
他的存在,不仅为这个发生在闭塞地区的民间故事增添了更为鲜明的时代色彩,简·坎皮恩也通过乔治和露丝的视角,为我们无情揭穿上流阶层的冷漠、傲慢和虚伪。
影片前段,乔治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他对于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权贵的攀附之心,如乔治爱整洁,骑马牧牛时也不忘穿着笔挺西装,坚持当场付钱而非赊账,喜欢看铁路等。
而当他娶了露丝后,为了能够给州长夫妇留下好印象,更是做足了“面子工程”,甚至花重金为妻子买来一架名贵钢琴。
如果结合乔治与菲尔畸形的兄弟关系,便不难理解,他为何如此兴师动众。
乔治没有菲尔聪明,也不受父母重视,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菲尔的阴影里,这在无形中造就了他孤独自卑的性格。
他削尖了脑袋想往上流阶层挤,无非是想为自己赢得一份尊重。
但在州长和父母眼里,这无疑是乔治的一次自取其辱。
在州长造访乔治家的段落中,有两个细节彰显出坎皮恩的讽刺笔力之准,之狠。
一是菲尔虽不在场,州长却对他赞不绝口,而当乔治夸赞露丝弹得一手好钢琴时,州长夫妇只尴尬地笑笑。
随后乔治的父母出场,依然无视露丝。
这时,面如土色的露丝端着酒盘,自动沦为他们的服务生。
在这场以露丝为主角的宴会中,上流权贵们谈论着书籍和文化,却因为瞧不起露丝的贫贱出身,理所当然地把她视为隐形人与服务生,连最基本的礼仪都懒得做,足见他们的冷漠、傲慢。
二是宴会即将结束时,菲尔终于现身,州长并没有像乔治所以为的那样,嫌弃菲尔脏臭,而是上前与他握手。
这一下意识的动作宛如利剑,深深刺入乔治和露丝心里。
原来,这些自诩文明的上流阶层,只会对他们所认为的同类表露善意。
这与出身、学历有关,而无关你坐拥多少财富,或穿着多么华美的外衣,虚伪姿态一览无余。
结尾葬礼上,母亲把首饰交付给露丝,算是正式承认了这个儿媳。
但这并非意味着乔治和露丝终于实现了跻身上流的愿望,而是母亲在现实所迫下做出的无奈选择——菲尔已经死去,家里只剩下乔治一个儿子了。
仅仅一个简单的动作,便使影片摆脱了对母亲这一人物的片面批判,从而探向人性中更幽深,也更加鲜活的角落。
简·坎皮恩对于人性如显微镜般的洞察与解剖能力,令人叹服。
“导演太稳了,全程都是极度克制的叙事,靠各种细节来交代故事和人物关系,随着电影缓缓地进入,细节的力道越来越强,戏剧张力也逐渐拉满,最后在男孩床边转身时的一笑,既耐人寻味,又让人深思。
阉割,伤口,皮绳和死亡,处处都是点破不说破的暗涌张力,导演的控制力称得上大师水准!
”这吹的都没边了。
戏剧的张力我一点没看到,还是说,只要拿着摄影机来回推拉就叫张力?
豆瓣最不缺就是这些个趋炎附势的狗屎影评公众号。
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联系是要多简单有多简单,可是导演就是死也不敢运用自己的能力正面描写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
唯一有用的镜头就是rose的乳沟。
在我还不明确她和儿子那不清楚的关系时,这个镜头立刻给了我一个强提示。
但是这个强提示经历了1分钟,为了怕观众不明白,我们可怜的克里斯汀邓斯特就露着乳沟在那表演生讲故事。
这个细节贯穿了整部电影,说明这个导演根本不懂什么叫“张力”!
唯唯诺诺的拍了半天,其实还是逃不开一男一女在性中的角色,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永远都是这么一种模式:一个孤独狂乱脆弱的男性角色和一个柔软克制残忍的女性角色。
这个故事并没有那么难理解,故事背景就和《榆树下的欲望》一样,在其中加入了人物的情感纠葛,最后得出了宿命论的结局。
可这是20世纪的故事,我相信作为一个21世纪的导演应该从中找到一些新的领悟才是,即便没有,在手段上你起码可以超越吧。
结果呢,是观念老套,表现更老套。
要说张力,我放一张图
布努埃尔1960年《少女》里用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半裸下身特写。
让她当着一个成年男人的面洗澡,地上放着两只球鞋。
布努埃尔 1953年《他》,神父在教堂洗礼中亲吻少年的脚。
我不是拿大师来压她,你知道1953年和1960年是什么年代吗?
那个时候是有麦卡锡主义的!
你都2021年了,你给我看这个?
Netflix是要求你不要有性张力吗?
你要说她是隐喻吧,他这也太直白了,就差拿对方照片直接开撸了。
你要说他直白吧,他又真没拿照片开撸。
就是一瓢温吞水,粘稠又不滚烫。
Phil对故去爱人的爱就表现在大吼大叫上,对两兄弟无法互相抚慰的情感毫无描写。
我不是说你要在台词上表达什么,你至少要在动作、镜头上表达。
again,他在台词上很隐忍,但镜头上贼直白。
当Phil向兄弟用讥讽寻求关注的时候,为了表现对方的冷漠,就杵着拍兄弟的一张傻脸,面无表情,既不特写,也不推拉,完全没有镜头语言。
还有那座犬之山。
大无语。
真的有!
真的能看出来是有一条狗在咆哮。
这很重要吗?
导演。
还为了这个找人做了一下。
你有这个功夫,真的,你多打磨一下演员表演。
让本尼迪克的英国腔稍微的像点美国人,拍他哭的时候,可不可以只拍眼睛。
你要表达兄弟两个人的悲剧关系,拜托你下回把2个人放一个框里行吗?
1960年《洞》一个镜头就可以说明问题。
可以说整部电影,导演就是在“我要拍的特别隐喻”和“万一观众看不懂可怎么办”之间来回纠结。
结果就出了这么个破玩意,还跟我这说张力,张你妈了比。
《犬之力 the power of the dog(2021)》由简·坎皮恩导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获得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2022)最佳导演奖。
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同一部作品,由于叙述者的不同而使得事件看起来截然不同。
站在死者菲尔的角度来看是:你杀我。
而在凶手彼得眼中则是:救我所爱脱离恶犬,使我灵魂堕入刀剑。
一,框架1.1,影片分类西部牛仔片?
爱情片,求而不得。
故事的背景设置和《断背山》出奇地相似,除了《断背山》中两位牛仔是互相倾心相恋,而《犬之力》中人物情感类型则是单恋求不得,甚至为爱所杀。
1.2主旨与大意用一句话概述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西部农场主菲尔苦恋亲兄弟乔治而不得,虐待乔治之妻萝丝致其酗酒,接触萝丝之子彼得后逐渐单恋彼得,被彼得伺机以染上传染病为手段杀害。
1.3框架结构导演在电影中非常明显地故事分为几个部分,全长2小时8分:1.3.1第0分钟至第21分钟58秒开头,全部人物出场,菲尔身为农场主对乔治充满了依恋,对保守的过去充满了回忆,而乔治似乎对菲尔对爱毫无回应,对保守的过去比较反感。
去餐馆就餐,菲尔对乔治的爱,情绪反复,烧纸花让彼得哭,萝丝哭。
乔治无可救药地爱上美貌的守寡的餐馆老板娘,即便这位美人已经有一位青少年的儿子。
菲尔察觉乔治的行为,表示反对,理由是地位与财富的极大悬殊。
乔治义无反顾。
乔治对萝丝采取猛烈的示爱攻势,萝丝表面上因两人社会地位悬殊而不敢接受乔治的示爱,小心翼翼的态度里蕴含着对爱的无法抵御,两人两情相悦。
牛仔们一起看山,菲尔要看很久,牛仔们问,菲尔不肯回答,似乎只有菲尔一个人能从山中看出什么。
这里是伏笔。
第一部分结束时,菲尔似乎已经阻止不了相爱的两人结为连理。
1.3.2第22分钟至第42分钟乔治迎娶萝丝,在马车上,乔治与萝丝跳舞之后哭了,因为现在感到如此幸福,而之前是如此的孤独。
萝丝初来乍到,主动向菲尔打招呼,但是,菲尔直接拒绝。
因为地位悬殊,乔治想要向镇上的名流介绍自己的新妻子萝丝,让萝丝在位高权重之人面前演奏钢琴。
菲尔在树洞里面藏男性裸露杂志,将淤泥抹在身上,都是内心苦闷的表现。
1.3.3第43分钟至第60分钟萝丝紧张,没有办法好好地练琴,菲尔故意在萝丝练琴的时候练习同一首曲子,出现两人斗琴的名场面,以菲尔胜出告终,但是菲尔仍旧伤心难过,没有赢家。
乔治告诉菲尔镇长夫人嫌弃他不洗漱,菲尔感受屈辱,不出席宴会,而镇长等人一心一意想要见的人是菲尔,不是萝丝。
萝丝在宴席中一个音都弹奏不出来,宴席失败之后,从此以后萝丝精神毁了,逐渐酗酒。
宴席失败只是菲尔对待萝丝态度的某一表征。
萝丝从一个容光焕发的美人变成一个心志被毁的醉美人,乔治在其中,啥也没做,啥也没做到。
1.3.4第60分钟至第 83分钟萝丝接彼得来农场,彼得说自己找到一个朋友。
一开始,菲尔对彼得很不友善,和牛仔们一起戏弄彼得。
彼得马上发现萝丝酗酒的事实,与萝丝在床上说话时,将露出的酒瓶子推回去。
为了让萝丝开心,将捡到的兔子养在家里。
直接引出下一场,女仆看见彼得把兔子解剖。
萝丝在角落里喝酒,菲尔在楼上窗户外看见。
彼得意外发现菲尔藏在树洞里面的男性裸露杂志,同时发现菲尔在河里裸着身子洗澡。
彼得被菲尔发现,彼得跑了,彼得在人群中散步,被菲尔叫住,说要送彼得一根绳子,让彼得直呼其名,彼得照做,菲尔认为彼得有勇气与胆识。
彼得的外型可能很符合菲尔的审美,镜头对着彼得,背后的目光是菲尔。
菲尔夸赞彼得,说话声音和留声机一样好听。
1.3.5第84分钟至第115分钟菲尔与彼得一起看山,菲尔得知彼得眼中的山的形状和自己看到的一样,凝视彼得,转不开眼。
萝丝与彼得的对话,萝丝对彼得和菲尔一起玩很忧心,这里,彼得真的很爱萝丝。
彼得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似乎萝丝并不明白。
彼得骑马技能越来越高,在菲尔的帮助下,也越来越融入牧场。
一次漫步中,遇见死于传染病的疯牛,出于想要成为医生的愿望,彼得拿刀子割下牛皮。
割牛皮有特写镜头。
又一次菲尔和彼得出去玩儿,萝丝阻止,乔治不理解,在他眼中,菲尔是在帮助彼得融入牧场,而萝丝很担忧彼得。
两人一起玩菲尔小时候与乔治一起玩的游戏,追兔子,兔子受伤,彼得温声安抚兔子,瞬间扭断兔子的头,兔血溅在摇曳的芦苇上。
芦苇上的血有特写镜头。
然后聊萝丝喝酒,彼得不承认,维护萝丝,讲到彼得自杀的父亲,彼得说父亲对自己的担忧,经典的“不善良”与“太强势”。
菲尔的偏见使得菲尔看不出彼得说的没错。
菲尔的手受伤了,彼得看着菲尔手上受伤的伤口,凝视许久。
这部分节奏好快。
收皮子的人来了,萝丝喝醉了,厨娘告诉萝丝菲尔不卖皮子,于是萝丝出门把皮子卖了。
没有皮子了,菲尔暴怒,乔治只惦记喝的太醉的妻子,不关心菲尔失去皮子,彼得在门外听着,思考,然后进来宽慰菲尔,说几句话,要送皮子作为礼物,同时伸手碰碰菲尔的手肘。
有一瞬间,菲尔似乎感动得要亲吻彼得,但是放弃了,说:“从此以后你在这里一帆风顺。
”晚上,菲尔的手浸泡在水中与彼得送的皮子一起,彼得看着水中的伤口,然后两人交换半根烟抽,菲尔的眼睛像宝石一样亮。
第二天,菲尔晚起,乔治去找菲尔,因为菲尔一向自律,菲尔推开了乔治的手,脸上表情是不可置信。
菲尔手上拿着织好要送给彼得的绳子,在平常的小木屋中找不到彼得,惊慌得大叫,“那个男孩去哪了?
”而彼得正在楼上,凝视着菲尔忙乱的身影,没有露面。
1.3.6第116分钟至128分钟结局葬礼,棺材里面的人是菲尔,死于传染病,死的很痛苦,很快,乔治谈论,不知道菲尔怎么接触的染病动物,平常菲尔很注意这一点。
萝丝得到以镇长为代表的名流的承认。
彼得在读书,书上有这么几句话:将我从刀剑下拯救,让我的爱人远离邪恶。
彼得带着手套拿着绳子,凝视着绳子,不发一言,最后将绳子扔进床底。
萝丝成为牧场之主,露出幸福的笑容。
彼得透过窗户见到萝丝的笑容,也笑了。
观众似乎是第一次见到彼得的笑容。
二,角色,情境与发展2.1主要角色主要的角色有几个,分别是:菲尔,彼得,乔治,萝丝与其他。
2.1.1菲尔以下是菲尔的心声。
菲尔的心我叫菲尔,是西部草原的牛仔硬汉,谁知最后竟会死于所爱之手。
有一天,我见到一个做纸花的人,我误以为纸花是娘炮表现,轻视之,把纸花烧了。
我烧纸花的时候不知道,我会爱上纸花,死于纸花。
1我是什么的人?
我爱过谁?
你杀我的原因。
我是情感丰沛激烈之人,我几十年来一直深爱着我的亲兄弟乔治,我是情感迟钝之人,我不知道、没发现自己深爱乔治。
我在每一个乔治离开的夜晚都会伤心得弹琴。
我想法设法虐待乔治所爱的女人,以及女人带来的便宜娘炮男孩。
乔治之妻弹琴时,我较劲似的弹同一首曲子,我弹得更好,我的琴音中蕴含深爱乔治之情。
我冷漠对待乔治之妻,致使其酗酒、虚弱不堪的地步。
我轻视乔治之妻萝丝之子彼得,让外表纤细的男孩在农场过得不愉快。
我是牧场之主,我处世精明,能力卓越,眼光毒辣,如果心中有对兄弟乔治的兄弟之情,难道不知道怎么好好对待兄弟之妻,兄弟之子?
我深深虐待乔治之妻,萝丝之子,是心中深恨。
我不知道心中深恨,背后隐藏着我对乔治深深的爱。
我甚至不知道乔治从不爱我。
如果乔治爱我,怎么会在与萝丝跳舞时因不再孤独而高兴得哭泣?
我心中太爱,太恨,停不下虐待行为;精明能干的我,被世俗偏见而蒙蔽,眼中的彼得柔弱而纤细。
柔弱之人,不会有胆量有勇气有能力为了保护所爱而杀人。
那时,我没看见软弱其实是刚强。
然后彼得来到农场,我遇见彼得。
彼得,我遇见你。
2我遇见你在遇见你之前,我很寂寞,我能看到从山中看到什么,身边的人都看不到。
遇见你之后意外发现,我在山上看到的东西,你一眼就看到了。
此时,我深深地凝视你,转不开眼。
我想好好地对待你,我决心不再虐待你,我决定并告诉你,我要送你一根绳子,一根用兽皮编织的绳子。
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根表达对你善意的绳子会催我的命。
我让你直接叫我的名字,菲尔,我以为你胆怯得不敢直呼长辈之名,但是你敢,你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叫我的名字。
真好听,你的声音真好听,在我耳中像留声机发出的声音。
我喜欢你叫我的名字,我喜欢。
不过当时我甚至不知道我喜欢。
遇见你之后,我才发现,有人懂我的心。
你懂我的心,即便在我自己都不懂我的心的时候。
我心,你知。
后来,我们关系越来越好,我越来越喜欢跟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的时候,我久违地开心又放松。
我跟你一起玩童年和乔治一起玩的游戏,自从遇见了你,我很久没有想起乔治,我时常想起你。
我告诉你我最好的朋友的事情,我最好的朋友是怎么对待我的,救过我的命,我告诉你这些意味着什么,迟钝的我不知道,不过你一定知道意味着什么。
毕竟你是能折纸花之人,你是爱护兔子之人,你是感受敏锐之人。
你先我一步看出我爱上你了,将会爱上你,你知道怎么做才能让我更爱你。
这些,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喜欢跟你呆在一块儿,开心放松。
你以后想当医生,你看医学的书,亲手解剖兔子。
所以受伤的兔子在你怀中,你紧紧地抱着兔子,轻声细语地安慰兔子说“别担心”,然后一瞬间扭断了兔子的脖子。
我看到了,红色鲜血溅在芦苇上,微风摇荡,很美。
然后,你发现我在玩闹的过程中手受伤了,你看着我手上的伤口,看了很久,没说话,你是关心伤口?
我猜。
但是我没有从你的行为中看到你是什么人。
我本该看出来的。
其实,当我看见你当面扭断兔子的脖子的时候,就该知道,我将会死于你手。
但是我没有看到,为什么?
因为我是如此迟钝,既看不到我以前爱过乔治,也感受不到现在将来必然会爱你,爱你如此之深。
你说的那句话很精当,“我的父亲常常担心我不够善良,太强势。
”你身材纤细,世俗成见蒙在我眼上,我眼中的你娘炮柔弱,我看不出来你的确不够善良,你的确太强势。
等你杀了我以后,我就知道你的确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确不够善良,太强势。
3,我爱上你你已经是我的好朋友了,我们虽然年岁相差甚远,身份上你又是我亲兄弟乔治之妻萝丝前夫之子,但是,我们已经是好朋友。
在爱上一个人之前,总是会先缔结朋友之情的。
认识你以前我是西部草原上的牛仔硬汉,因苦恋亲兄弟而受三苦,一苦为求不得,二苦为骨科之恋之苦,三苦为同性之苦。
认识你之后,即便我没有爱上你,你也永远不会爱我,你现在对待我的方式,已经使我感受到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感受到情绪被接纳,感受到关心,感受到一切……你对待像我值得一切,你给我的,是世界上顶顶好的东西。
我有没有感到恐惧,所有人都会因爱而恐惧,爱上一个人是这么一回事,我的命就在你手里了,你手里有我致命的弱点,知道怎么样能杀我。
我怕不怕?
没有一个人会怕的,我知道,爱是好东西,爱会让人不忍心,你才不忍心,伤害我。
你也从来没有伤害过我。
我不怕的。
不会发生的。
然后有一天发生一件事,我爱上了你。
有一天,我失去了我的皮子,我暴跳如雷,你的母亲喝醉了卖掉了我的皮子,我对着你骂你的母亲,乔治来了,我很生气,要乔治去惩治那个醉酒误事卖我皮子的女人。
那是我的皮子,惩治有什么用?
我失去心爱之物,谁来安慰我的伤心?
甚至没有看见,搭理我的伤心。
从来也没有。
乔治眼睁睁地看见我暴跳如雷后的伤心欲绝,只挂念她喝太醉脑子不清醒的妻子。
乔治这么对待我,还算我的兄弟吗?
连一句话都没有,此事过错在谁?
乔治的心偏他妻子这么多,对我连丁点儿兄弟之情也不见。
算了,我习惯了,我就是这么活着的。
别人就是这么对待我的,一贯如此,我都习惯了。
这时候,你在门外思索一会儿。
然后你从门外过来,拉住我的胳膊,对我说一句话,“皮子给你”。
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为了你一句话,我心里便是死也值了。
你说的话,是关心,你主动的肢体接触,也是关心。
从来没有人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愿意说一句话,拉一拉我的手肘,宽慰我的心。
我受到的硬汉教育,男人流血不流泪,所以我伤心的时候也从不流泪,但是我是情感充沛感情强烈之人,我伤心的时候,也是特别的伤心,而且我一贯如此地伤心。
我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原来我想要温情和爱,但是可悲的是,我活了一大把年纪,竟然不自知自己需要的是,爱。
那一瞬间,我爱上了你。
我心中情感激荡。
那一瞬间,我想亲吻你,但是我忍住了,我忍住是因为我知道我爱你,知道你不爱我,我爱你,到不敢亲吻的地步,因爱而胆怯,胆怯是因为爱。
在爱上你的那一瞬间,我是怎么说的,我将我的爱伪装成帮助之情,我承诺你“从此以后在这里顺风顺水”。
浓到极致的友情,背后是极致孤独胆怯深沉真挚不敢说不敢言不敢道破的爱。
我爱上了你。
我爱你。
我太爱你了。
我是如此地爱你。
我现在爱你,将从此以后到我的余生,我爱你,我只爱你,你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唯一爱的人。
谁?
乔治?
乔治是谁?
我曾经爱过他吗?
不,不,我从来也没有爱过乔治,乔治是我的兄弟,我对乔治是兄弟之情。
我只爱你。
深夜,我将受浸泡在水中用你送的皮子编织绳子,你看着我手上受伤的伤口,看了很久,然后,递给我半支烟。
你递给我半支烟时,我的眼睛里,有光,也有泪花。
我人生中从来没有这么好的时候。
太好了,好到不敢奢望以后会有。
第二天,我晚起了,我从前是硬汉,从来没有起晚过。
如今遇见了爱,轻松而懈怠,自然睡过了头。
乔治来叫我起床,我止住了乔治的手,心中不再因求不得心痛。
我只是还回不过神来。
4,你杀我我不明白,为什么,你突然从我们常待的木屋中不见了。
我四处翻找,大声的喊叫,“那个男孩哪里去了?
”这声音中,有对你担心,有你为什么离开的疑惑,有对事情脱节的懵懂。
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在,等我死后我便明白了,你是不忍心见要杀的人的最后一面。
后来,乔治参加我的葬礼。
我变成了尸体,冷冰冰地躺在棺材里面。
你知道我冷吗?
我一个人呆在棺材里,会孤独的,会寂寞的。
你怎么能如此对我?
你怎么能如此狠心?
我不相信你能如此狠心。
我是怎么死的?
大家都知道,我从来不接触有传染病可能的动物。
我死得很痛苦。
我死后,农场是乔治一个人的,农场是萝丝的。
在我死后,你握着我送给你的你用来杀我的绳子时,特意戴着手套。
你看向窗外母亲轻松的笑容,才终于露出笑容。
我才发现,原来你从来没有在我面前笑过。
原来你深爱自己的母亲,和我相处的一切时候,都怀着处心积虑、不动声色的杀心。
我死后才知道,你因爱母亲而恨我。
原来你恨我。
恨到要杀我的地步。
我处世精明,能力卓越,眼光毒辣,怎么没有看出来你想杀我?
遇见爱的时候,人的眼是瞎的。
世俗的偏见让我错看你是柔弱之人。
杀我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你是杀伐果断之人。
我爱你,我竟不知你。
你心中恨我,你杀我时毫不犹豫。
你恨我,想杀的时候,对待我,像是你爱我。
我怎么都看不出来,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对我心中怀着爱还是恨。
我还是爱你。
5,我爱你我爱你。
你杀我。
你杀我。
我爱你。
2.1.2彼得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开始观众是不知道的,只有在结局观众看到彼得做了什么,才能知道彼得是什么样的人。
特别是彼得其人,看起来什么样和实际什么样有很大的反差,观众又共情同样云里雾里的菲尔,越发摸不着头脑。
彼得16岁,父亲是位外科医生,死于自杀,这位父亲很了解彼得,“不善良”,“太强势”就是这位已故之人对彼得做出的评价,很精当。
彼得的母亲萝丝就是个普通的美人,萝丝很爱彼得。
彼得也很爱他的母亲萝丝,结局观众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彼得将来想要从事和已故的父亲一样的职业,外科医生,为此在牧场家中翻阅专业书籍,解剖兔子练手以及四处游荡看见感染传染病的公牛,割下其毛皮,其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因为想要成为医生。
彼得交了一位朋友,与其互称“doctor”与“professor”,普通的交友方式和状态。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彼得与菲尔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交情。
彼得善于折纸花。
纸花几可乱真。
可见其颇具艺术天赋。
彼得待人彬彬有礼,举止像上流社会的富贵公子,又能屈能伸,胆识过人为菲尔所赏识。
彼得其人,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
2.1.3乔治乔治就是个普通人,见到守寡貌美餐馆老板娘就爱上,于是求婚结婚。
从某方面来说,乔治和菲尔一样迟钝。
乔治什么都没有做,就直接带新婚妻子萝丝来到牧场,至于菲尔会怎样对待萝丝,似乎不在乔治的考虑范围之内。
乔治和菲尔是亲兄弟,共同拥有农场,不过在兄长富有人格魅力的衬托之下,乔治就太过普通。
开头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菲尔对待过去的态度是怀念的。
而乔治对待过去的态度,似乎一点儿也不怀念保守的过去。
所以,乔治后来选择菲尔不赞同的萝丝结婚,也许是与以兄长菲尔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对抗。
至于菲尔对乔治的心思,如何寤寐求思辗转反侧,乔治估计一丁点也没察觉。
但是两人兄弟之情如何深厚,那也是电影开始前的事情,在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相处中,多少深厚感情也被摩擦消磨了。
更何况,有了萝丝之后,两兄弟感情只会更差。
失去乔治作为亲兄弟的情感支持,菲尔更无法抵挡彼得所给予的一点点温情。
菲尔估计做梦也想不到,在迎娶萝丝之前,乔治感觉多么地孤独。
2.1.4萝丝出场是一家饭店的老板娘,丈夫是个自杀的外科医生,养育了一个16岁能折纸花的儿子。
美貌犹存,风姿绰约,不然吸引不了农场主之一乔治的目光。
萝丝很爱儿子彼得,彼得也很爱他的母亲。
电影开头,萝丝面临来自农场主乔治的猛烈示爱攻势,两人似乎地位悬殊,萝丝表现得受宠若惊,愧受其爱,在小心翼翼中又表露出不可割舍的对乔治的爱。
两人两情相悦,之后结为连理,顺理成章。
乔治对萝丝的爱明显得即使眼瞎之人也看得出来,更何况乔治的亲兄弟菲尔?
菲尔似乎对萝丝很不满,在开头一段戏中,数人在萝丝的饭馆吃饭,菲尔带头烧了彼得折的纸花。
萝丝受到虐待也很难受,与彼得两人都哭,被乔治发现。
萝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就是一位普通的美人,一位普通的母亲。
乔治深爱萝丝,萝丝虽然深知两人地位悬殊,也无法抗拒。
女人想要得到爱,无法抗拒爱。
至于乔治兄长菲尔是怎么回事?
萝丝一开始是不知道的。
2.1.5其他厨娘,女仆,镇长与镇长夫人,已经死去的菲尔最好的朋友,已经死去的菲尔与乔治的母亲。
厨娘,工具人物,萝丝来到农场之后,借厨娘之口,纰漏农场背景,以及让萝丝知道许多关键信息,比如:皮子。
女仆,也是工具人物,主要是用来发现彼得在很爱兔子之后,解剖兔子,将彼得人设展现在观众面前。
镇长与镇长夫人,故事世界中保守势力地位高的代表,前期是萝丝成为农场之主的阻碍,后期是萝丝成为农场之主的助力。
已经死去的菲尔最好的朋友,已经死去的菲尔与乔治的母亲。
活在菲尔与乔治的对话中,菲尔与彼得的对话中,解释菲尔怎么成长的,同时也用来表示菲尔对彼得的亲近。
彼得知道以后更了解菲尔,才能更好的手刃仇敌。
2.2情境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看菲尔的人设便能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西部牧场,牛仔策马奔腾,崇尚阳刚,不允许软弱,阴柔被视为“娘炮”,大受鄙夷。
保守陈旧,更不宽容,视同性之恋为洪水猛兽,虽然这个世界里面根本就没有同性之恋。
什么是阳刚?
什么是阴柔?
菲尔所处的世界意味着,伤心的时候不能哭泣,硬汉流血不流泪。
然而,是人都是有伤心难过的时候,要求硬汉不流泪,难道硬汉不是人,从来没有伤心难过的时候?
不,只不过是要求压抑情感,抑制表达而已。
有何后患?
看菲尔的结局。
彼得不过是安慰两句,送块皮子,菲尔沦陷得那么快,就是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好好对待过他,以他想要的方式。
2.3人物在情境中如何发展?
2.3.1开头菲尔单恋乔治,反对乔治迎娶萝丝,受求不得的苦楚。
乔治要娶萝丝,不停示好。
萝丝无法抗拒乔治的爱,又担心地位差距,不敢接受示爱。
彼得纸花被烧,伤心流泪,知道菲尔对自己的态度。
2.3.2乔治迎娶萝丝,带萝丝来到牧场,感到如此幸福以及以前如此孤独。
萝丝来到牧场,想要和菲尔交好,但是被菲尔拒绝。
菲尔抗拒乔治的新妻子,内心觉醒自己的取向,男,内心苦闷。
彼得上学去了。
2.3.3菲尔与萝丝斗琴,在宴会上捣蛋,使得萝丝受到极大挫折。
乔治干蠢事,羞辱菲尔,菲尔不来宴会,基本上使得宴会失败,萝丝受到羞辱。
萝丝太紧张了,又不得名流待见,弹奏不出来曲子,当众丢丑,比菲尔不如许多,甚至崩溃,宴会失败,喝酒缓解。
彼得上学去了。
2.3.4彼得来了,发现萝丝酗酒,抓兔子给萝丝,过后为了将来成为医生而在家里解剖兔子,在树林闲逛,树洞中发现菲尔的取向是男性,菲尔一开始戏弄彼得,觉得彼得过于娘娘腔,之后觉得彼得不错。
萝丝很消沉,看见兔子以后高兴些了,但是得知彼得在家中解剖兔子,对彼得提出异议,遭到彼得拒绝。
乔治在秀与萝丝的恩爱,但是对萝丝的处境没有实质性帮助。
2.3.5高潮彼得在菲尔的友好当中表现出胆量,接受菲尔的帮助,与菲尔日渐友好,听菲尔说话,与菲尔一起玩,注意到菲尔手上的伤口,接受菲人将要赠与的亲手编织的绳子。
散步的时候遇见一头染病的公牛,用小刀割下皮子。
菲尔失去皮子时,安慰菲尔,给菲尔皮子,晚上与菲尔交换半根烟,菲尔织好绳子时从平日的小木屋消失,不忍心不方便见到菲尔,只在楼上窗户看着。
菲尔与彼得日渐友好,诉说自己的生平,一起玩游戏,说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往事,看着彼得手也不斗地杀兔子,失去皮子的时候收到彼得皮子的礼物,瞬间爱上彼得,但是不敢说,只承诺“男孩,你从此在这里一帆风顺。
”交出了自己的心,自己的弱点,使得彼得如果要伤害自己易如反掌。
第二天仍旧如坠梦中,不敢置信。
织好绳子要送给彼得时却在平常的小木屋中找不到人,诧异得团团转。
萝丝看见彼得与菲尔走得那么近,担心彼得,与彼得交谈,但是不明白彼得。
喝醉酒卖了菲尔视若珍宝的皮子,帮了彼得大忙。
乔治看出来菲尔是在帮助彼得融入牧场,除此以外啥也不知道。
2.3.6结局菲尔死了。
死于传染病,死的很快,很痛苦。
乔治疑惑菲尔是怎么死的,毕竟菲尔从来都很谨慎,不碰得病的动物。
很幸福,和萝丝生活在一起。
萝丝受到镇上名流的承认,成为牧场之主,感到很幸福,笑了。
彼得读一本书,书上写,将我从刀剑下拯救,让我的爱人远离邪恶。
带着手套凝视绳子,从窗户见到萝丝幸福的笑容,成功保护所爱,手刃仇人,笑了。
2.4主题与主旨2.4.1同性之恋中的求不得与包藏祸心作品看起来是讲同性之恋,但是其实根本就没有“恋”,毕竟相互的感情才叫恋情。
作品里面有的是菲尔对乔治求不得的单恋与彼得对菲尔包藏祸心的仇恨。
不寻常的是有些人恨得要杀你的时候,对待你的方式,像爱你一样,难怪可怜的小菲尔分辨不清,抵御不得,丧了命。
2.4.2阳刚与阴柔。
从个人的气质禀赋上来说,菲尔差不多是死于自己的阳刚之气,死于彼得的阴柔,死于折纸花的能力。
复杂的是,彼得的人设,阴柔的外表下有一颗杀伐决断的心,而菲尔阳刚外表下是无法察觉自我情绪与感情的软弱。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故事是以柔克刚,以阴柔杀阳刚。
2.4.3主题与主旨其实可以不延展,故事就结束在萝丝获得幸福那一刻,观众获得极佳的观影体验。
萝丝获得幸福,意味着彼得成功地保护所爱,手刃仇敌,不计方法。
至于死去的菲尔如何,胜利者怎么会在意?
然而,菲尔的死到底使观众感到震撼,总是让观众忍不住思索,菲尔到底是怎么死的?
怎样才能避免菲尔的死?
电影很直白地表明,菲尔死于手上受伤未包扎的伤口,作为礼物的感染传染病的皮子与两截烟。
而这些一一表露着彼得明白无误的杀心,兵不血刃的谋篇。
延展来看,菲尔的死,其实是源于不自知,虽然菲尔是个情感丰沛,感觉敏锐的人,但是同时菲尔对于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又太过迟钝。
这种迟钝,在有心人眼中,就和送上杀我的屠刀一样明显。
彼得就是这种有心人,菲尔运气也不好,遇见彼得,虽然菲尔可能持相反观点。
唯一能够救菲尔,扭转整个局势的,并不是菲尔不要爱上彼得,停止虐待萝丝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成为彼得的仇人。
不,并不是这样。
菲尔唯一能活的一条路是,要能搞明白自己需要,爱。
而西部农场的环境中,牛仔们以阳刚为高,甚至认为关心是一种“娘炮”的表现,以至于成年以后的二十多年来,菲尔就像独狼一样独自舔着内心的伤口,而那些伤心满溢得连观众看了都要为之心碎。
菲尔只要从年轻的时候离开农场就行了。
作品中隐约提到:菲尔有牛津大学的学历,即便离开农场也能过的很好。
然而,这个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什么使得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除了出身,原生家庭,气质禀赋,财富性格之外,经历与体验也是组成自我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那个离开牧场,不再是牛仔的人,还是观众喜爱并为之心痛的菲尔吗?
所以,是无解的,菲尔命中注定要死在彼得手上,只要两人相遇。
无论观众如何惋惜,都改变不了其死亡结局。
这一点让观众又一次吝惜叹惋。
三,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3.1是否喜欢,并给出理由喜欢这部电影,几乎从一开始,观众一眼便能看出隐藏在菲尔眼神中,琴声中的对乔治求不得的爱恋,明白过来,前半部分,菲尔所有的行为,情绪的反复乃至对萝丝及彼得的虐待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乔治的爱,虽然菲尔自己可能没意识到,但是观众已经看出来:这是一个讲爱的故事,单恋也是爱的一种。
3.2这一部与同类型的其他作品相比,有何特点,高在何处?
结局之后特别注意到电影是菲尔的故事,观众共情菲尔,最后从菲尔结局引出故事中另一重要人物,彼得。
从电影的开篇后,大部分的篇幅镜头用来刻画表现的是,菲尔的情绪,过程是菲尔想要和彼得交朋友,乃至明白过来自己需要彼得给予的,爱。
结局是菲尔的死。
令人震撼的结局,愈发凸显彼得兵不血刃的谋篇,只有在以菲尔为主角的故事中,观众只有共情菲尔的喜怒与爱恨,当菲尔快速死亡时,似乎观众自己也体验过一回被爱人谋杀的经历,才能更深地领悟彼得其人其行。
故事的讲述手法非常高超,几乎是这个故事最好的讲述手法,无论是从人物还是情节结构,都如一个不可拆卸没有缺陷的精美工艺品。
导演水平的确很高,奥斯卡获奖作品质量也很高。
3.3作品评分获奖及题外话这部截至今天为止豆瓣评分7.8分,共有8.4万人看过,总体来说评分是精当的。
除了奥斯卡金像奖之外,还获得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导演奖,以及各种其他奖项。
名实相符。
3.4在观影过后,会给观众带来哪些行为上的影响?
最大的影响是看完电影以后,有一部分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的观众会去找原著小说来看。
四,电影试听语言以及其他4.1导演导演简·坎皮恩是世界顶尖的女导演,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能说明导演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简·坎皮恩导演功底深厚,所导演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与其他知名男性导演相比,其导演的作品情感表现更加细腻,国内最为著名的是《钢琴课the piano(1993)》,该片获得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该片的编剧就是简·坎皮恩,一部高质量女性主义之作。
在《犬之力》电影中,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西部农场主菲尔,情感丰沛,感觉敏锐,弹琴时失意的眼神令人心碎,颇具导演简·坎皮恩一贯风格。
4.2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以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尔摩斯”一角色风靡全球,观众爱称之为:“卷福”,鬓发微卷是其饰演角色的主要特征。
听闻《犬之力》是其下海之作,以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影视圈取得的成就难道需要下海?
《犬之力》是西部牛仔片,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农场主菲尔不是暗恋乔治,就是暗恋彼得,三人从性别上来说都是男性,电影中又有几处裸露,落实下海之说。
以上都是网络风言风语不可尽信,以简·坎皮恩导演功底之深,以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演技之高超,《犬之力》作品质量能获奥斯卡金像奖,不可与其他同日而语。
票房暂且不论,除了《模仿游戏》之外,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似乎没得到几部质量高的主演本子。
其他几位演员普通观众看着眼生。
4.3情感基调总体上来说,电影是一种向观众输出情绪的工艺作品。
在《犬之力》中,整体调子很低,主角菲尔不是陷入对乔治的单恋中,就是陷入对彼得的单箭头中,观众在共情菲尔的过程中感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得不到回应的揪心与悲伤。
结局菲尔死后,观众在共情菲尔的死亡,为菲尔震惊和惋惜的同时意识到彼得兵不血刃的布局;同时也能与彼得共情,感受到保护所爱,手刃仇人的快感。
也就是说,观众在电影作品中的一场谋杀中,同时共情死者和凶手。
以上在逻辑上讲起来很怪异,但是在电影的艺术中反而是常见的,极高编剧手法的体现。
所以,还能怎么用语言文字赞誉这部电影?
至于作品中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比如乔治深爱萝丝,与菲尔与彼得之间的爱与憎相比,情感浓度,决绝程度要低得多,不值得一提。
4.4音乐斗琴那部分特别精彩,观众即便没有出众的音乐鉴赏水平也能够听出来,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菲尔相比萝丝,技艺更高超,手法娴熟,节奏掌控得心应手,情感丰沛勃发如汹涌澎湃之惊涛。
人物感情蕴含其中,如天日昭昭,如日月之明,只有乔治眼盲心瞎才一无所知。
4.5画面画面中,草原很美。
牧场宽广,地势起伏,沾了血的芦苇在风中摇曳,有一种混杂的美感,是彼得兵不血刃谋划的表征。
基本上每一帧的画面都很精致,截图下来可以作为电脑背景使用,牛仔们骑在马上奔驰时宽广粗豪,请镇上豪绅家中宴饮时精致奢靡,女主角精美服饰妆容与背景相映成趣。
4.6质感总体来说,质感层次丰富,变化起伏。
前半部分的牧场与牛仔构成一个保守封闭,尚武与男性气质的世界。
从彼得出场之后,精美的纸花与对兔子的爱心造成一场“刚”与“柔”的碰撞。
结局兵不血刃的谋篇使得质感由凄美无果单恋转为“不善良”“太强势”的铁石心肠。
五,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5.1芦苇上的兔子血沾了兔子血的芦苇在风中摇曳,画面很美,但是鲜红的血痕预示着不详,甚至彼得杀兔子和杀菲尔方法类似,都是先温声安抚,然后瞬间扭断脖子。
然而,菲尔一点儿也没注意到。
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都揪起来,因为共情菲尔而生出强烈的恐惧,恐惧彼得将会伤害菲尔,伤害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
偏菲尔这个迟钝的大冤种像个没事人一样,啥也没觉察出来。
5.2“不善良”与“太强势”马上接着“不善良”,“太强势”的对话,等结局菲尔被杀以后,观众明白这个部分,彼得说的话是真的,彼得已逝的父亲对彼得的看法也是准确的。
然而,菲尔对彼得的话有何反应?
菲尔别过头去,否认了这个说法。
偏见蒙蔽了菲尔的眼睛,菲尔只看到彼得纤细的身姿,精致的面容,礼貌周到的态度,能折出以假乱真的纸花,看不到彼得想要成为一个外科医生的心,在家中不顾他人眼光解剖兔子,扭断受伤兔子脖子时的毫不犹豫。
彼得这个年纪的少年,大多数杀不了兔子,即便能够杀兔子,也做不到干净利落。
菲尔太迟钝,看不出彼得有一颗“忍心”。
这里因为菲尔偏过头去,所以错过彼得的表情,但是观众没有错过彼得的表情,观众看到彼得从菲尔的说法发现菲尔并不了解自己,这里彼得对于误解是如何反应的?
彼得沉默了。
菲尔误解了彼得的沉默,但是观众没有误解。
请问,菲尔与彼得是朋友吗?
菲尔是把彼得当作好朋友的,电影中有许多例子表明,比如带彼得一起玩童年时和乔治一起玩的游戏,回忆自己最好的朋友怎么救自己的命,包括送绳子,非常多的自我表露。
但是彼得心中是如何看待菲尔的?
5.3“doctor”与“professor”菲尔其实是个直肠子,爱与憎都十分鲜明,但是彼得内敛而矫饰。
菲尔一开始认为彼得行事像个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怎么以菲尔丰富的阅历偏偏看不出来上流社会也有以虚假掩饰所图的部分行事风格。
菲尔当然看不出来此等细节,毕竟这个时候,菲尔被彼得偶尔流露出来对自己关心的柔情欢喜疯了。
菲尔看不出,不代表观众也看不出,电影在菲尔和彼得交朋友之前的细节里面非常明显地显示出来彼得真的交朋友,是什么样的。
“doctor”与“professor”,通过与萝丝的对话,由彼得亲口向观众道出他交朋友是怎样的,台词非常简短,只有两句。
“我最近交了一个朋友,他叫我‘doctor’,我叫他‘professor’,因为这是我们以后想要从事的职业。
”两厢对比,在人际关系中彼得对菲尔对真实态度表露无疑。
观众上帝视角,菲尔身在局中,一叶障目。
朋友是互相自我表露,不是一个人自我表露;朋友是互相提供情感支持,不是单方面提供情感支持。
或者因瞧得上,或者因欣赏,或者因喜欢,其中总是有个缘由的。
如果两个人交朋友,一个人一味地自我表露,另一个一味地提供情感支持,那么,友谊的基础在哪里?
这个人,所图为何?
菲尔不是不知道这些人情往来的关窍,只是一时被一直想要从没得到过彼得给的爱蒙圈。
所以观众看菲尔,既深恨其残酷暴虐,又怜其在情感上孤苦无依。
5.4醉女人卖掉皮子这个情节设置在结局之前,然而需要注意到的是: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情节,拿掉这一环,后续情节就不成立了。
后续中,无论是彼得送菲尔皮子抚慰菲尔受伤的心,还是彼得特意拿感染传染病的皮子给菲尔以设杀局;前提都是,菲尔失去自己的皮子。
菲尔怎么失去自己的皮子的?
被醉女人卖了。
喝醉的人行事没有太大的逻辑可言,若要较真,也许是潜意识让萝丝知道自己该这么做,情节设置是十分精巧的。
顺便提一句,萝丝是怎么染上酒瘾的?
是菲尔有意识地冷漠与虐待。
这里徒叹一句,奈何。
六,原著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差别6.1电影电影中,是菲尔的故事,菲尔是主角,是故事的主体,一贯相承,虽然最后从菲尔结局为观众引出故事中另一重要人物,彼得。
从电影的开篇,每一个重要人物出场过后,大部分的篇幅镜头用来刻画表现的是,菲尔的情绪,过程是菲尔想要和彼得交朋友,乃至明白过来自己需要彼得给予的,爱。
结局是菲尔的死。
电影采取的讲述手法可能比较独特,而且和原著小说相比,也进行过一定的改编,隐约意识到改编的方向,神转折的使用,愈发凸显彼得兵不血刃的谋篇,只有在以菲尔为主角的故事中,只有观众共情菲尔的喜怒与爱恨,当菲尔快速死亡时,才能更深地领悟彼得其人其行。
故事的讲述手法非常高超,有时候,结构是故事区别其他的唯一标志。
6.2原著小说托马斯·萨维奇著。
《犬之力》书名出自《圣经》,救我所爱脱离恶犬,使我灵魂堕入刀剑,想必是彼得的心声。
(全文完)
不得不说还是比较失望,因为犬之力这两年的赞誉太多,以致于期望很高。
但是导演并没有把故事交代清楚,比如罗斯为什么酗酒,比如杂志,比如为什么乔治没有体贴罗斯。
如果是乔治只是想借罗斯摆脱控制,哪怕是两者夹杂,那么一开始为什么拍得那么温情,而后面又只字不提。
如果罗斯只是一个想要嫁入豪门的寡妇,或者爱中带着觊觎,为什么又那么容易被菲尔拙劣的pua逼到酗酒。
如果菲尔只是虚张声势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性向,那他不过是借着“男子气”给自己一个庇护所。
这只能展现出一种反男性话语下的刻板印象,却没法上升到所谓的“解构父权”。
他pua罗斯,也给人感觉是对兄弟占有欲的报复,说是厌女,给人的感觉确实妯娌矛盾。
而且pua难道就是吹几个口哨?
乔治到底是什么心态,如果爱为什么不两口子出去住?
这一切的缺失导致了后面Peter的为母报仇显得毫无冲击力。
导演拍罗斯崩溃,就能猜想到实在拍“父权”压制。
导演拍Peter解剖,就明晃晃暗示了Peter的不同寻常。
导演省略了太多关键以至于电影缺乏了很多需要关键细节来支撑的情感。
导演又暗示了太多,以至于电影虽是改编,却莫名陷入了一种主旨先行的怪圈,只差放你眼皮子底下说“看!我在解构父权”。
这导致的就是,本来应该成为辅助的乔治罗斯线,从一开始的动人变成鸡肋。
菲尔和Peter的感情线则给人的感觉更像两个疯子,菲尔尚且还能说是被社会逼疯的,那Peter只能说是天生的疯而自知。
两个疯子的感情拉锯衍生出的解构有说服力吗?
也许有,但不够,至少承担不起这么重的名头。
本该收网的结尾却没让人感动凌厉寒蝉,只让人感到突兀和莫名其妙,夹杂着明白过后的无语。
过分的省略没有形成揭示后喷涌的张力,而成了全程谜语人般的故弄玄虚。
这张本应该在结尾收紧抓住观众的网,呈现出来的却是一块透风的漂亮抹布,虽然也是网,但毫无用处,四面透风。
一部好电影也许需要多次看,看细节,但犬之力明显不属于这种电影。
或者说,犬之力还无法激起人多次细看的兴趣。
《The Power of the Dog》Toxic Masculinity, Ironic Maturity.群山静躺犬牙错影,纸花盛放悲伤逆流。
Mr.Burbank与Little Nancy,同为男人,气质不同,牛仔硬汉的粗糙刻薄与乖巧伪娘的娇嫩温柔,起初水火不容;Phil与Peter,同为基佬,意志不同,深柜中年的懦弱逃避与玫瑰少年的狠毒坚定,逐渐知交为朋。
前后称呼的改变,暗递情感的扭转和设防的崩溃。
地处西部,漫天的燥日黄沙和男子气概,Phil给自己套上了一层抵御,摒弃古典优雅的过去,匿蔽惧怕暴露的爱意,变本加厉地压抑欲望,每当夜深人静或无人尾随之时,才袒露出闷得红肿流脓的心伤,在秘密花园里,用纱巾的气息抚脸,用回忆的清流净身;而Peter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明路,接受真实原始的取向,扫除妨碍幸福的阻障,为达目的能不择手段,只要母亲高兴或无人察觉之际,就使用出缜密谋划的一招致命,无论解剖小兔或制造染病,均没有犹豫。
表面上二元对立的两位角色,内里却是一体而生的一份“焦虑”——对身份的焦虑,Phil守护的世界只属于男性,Peter构筑的理想从母亲出发,却都不是为了自己,一个被过往诅咒,为旁人带来无数折磨和痛苦,一个被眼下拖累,被母亲施下无形控制和枷锁,于壮阔的山峦中迷失自我,不再阳刚的我,渐忘阴柔的我,不像个人,像只狗,只有同类才能认得的狗,死于暗影,再被藏起。
父权的规训会导致体虚反胃
1、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2021)的電影海報在電影播映前就暗示我們,對於班奈狄克所飾演的主角菲爾,人們無法一開始就全面的了解他——海報中,班奈狄克背對鏡頭,露出側臉。
這樣一個西部牛仔粗獷的形象下,藏著不為人知的特質,包括菲爾是受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擁有優異的琴藝,他還是同性戀,並且超越性向更重要的是,他對心靈導師布朗科亨利的「愛」——這一點是很容易忽略的,也就是就算這樣的硬漢,也有著款款的深情,菲爾不僅敬仰布朗科亨利對他人生的啟蒙,感謝亨利的照顧,更珍藏亨利的遺物(手帕),並經常貼身帶著其遺物到山林水濱回憶他倆的過去(赤身裸體,代表此刻才真實而不假飾)。
在私下的時刻,我們很清晰的看到菲爾溫柔的一面,可是為什麼他在人前(社會中)的形象是頹廢、骯髒的,不近人情,總表現出高度的權威,甚至冷漠、孤傲或憤怒?
因為他的愛已死去,所以他將心給封閉起來了,堅強是他的偽裝,這是第一個原因。
對於布朗科亨利,我們只聞其名,不見其人,他的靈魂卻遊蕩出沒在劇情線中,而菲爾始終沒有走出布朗科亨利死亡的陰霾中,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這個名字。
第二個原因,正因為與布朗科亨利的親密接觸,讓菲爾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而這是那個保守的時代所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像許多後來被發現為同性戀的反同名人一樣,他不作學者而作牛仔,開始無情的嘲笑同性戀以掩蓋自我,避免被察覺,用一般社會中對於男性的概念來強化自己,甚至過之無不及,所以他不僅閹割公牛,他還不戴手套閹割公牛,以展雄風。
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具有雙重性,男性的體內住著一名女性,女性的體內住著一名男性,這個二性論後來被佛洛伊德引用和發展;確實,一個人健康的人,應該是陰、陽兩種力量的調和體。
而菲爾的西部生活越來越堅強,內在的自我越來越隱藏,他這個人在故事中呈現出一種陽盛陰衰的失衡狀態。
2、回頭看第二男主角,寇帝史密麥菲所飾演的彼得,他的「言」、「行」像是兩塊書擋,在電影前後囊括了情節的發展。
電影開頭的畫外音,他說他要保護母親(意謂著這個男人要保護他心中住著的女性);電影結尾,他成功用計掃除了阻礙他母親獲得幸福的障礙。
其實,男配角彼得從孩子長成男人的過程,旁襯、補充了男主角菲爾變化的過程,可以說是菲爾的變體或變奏,原本敏感而因他人批評與捉弄掉會眼淚的孩子,最後成為殺人不眨眼的智慧罪犯——珍康萍藉此警告,男性在社會中,其男子氣概最終惡化的表現是暴力(或說破壞性)。
在其中一次採訪中,珍康萍將彼得和菲爾之間的鬥爭,比作大衛和歌利亞之間的鬥爭,彼得通過他的勝利重現了這個古老的故事——決心和智慧總是能戰勝原始的力量。
只是總體來說,在電影劇本中,彼得還是繼承了西部社會中男性的殘酷傳統。
3、西部片一直是電影的類型之一,荒野牛仔是西部片中的英雄。
東西方在文化的追求上不同——西方追求英雄,東方追求聖賢;西方強調征服的力量,是崇高形象,東方追求的是化育的力量,是溫文儒雅;如果非常激進的說,西方偏好衝突,追求死亡,釀造悲劇,東方追求創生,所以是悲喜劇,甚至是大團圓。
「犬山記」在大陸譯作「犬之力」,大多數的人感覺到後者不明所以,認為「犬山記」的譯名比「犬之力」更加清晰。
其實,兩者所呈現的觀點和視角是雲土之別。
為什麼這樣的標題特別重要?
拿張籍的節婦吟一詩來說。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首詩經常用來完美的詮釋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這樣的角度是這首詩給人類世界的一巨大貢獻;可是,原詩還有一個副標題「寄東平李司空師道」,這副標題點出了這首詩原先的用意——拒絕山東節度使李師道的拉攏與割據叛變,如果按圖索驥,照副標題來分析,才能獲知節婦吟的本義。
只是這首詩的本義只存在於張籍與李師道之間,出乎意料的,作為藝術,這首詩具有其他更加可大可久的價值。
回到珍康萍的電影,「犬山記」是從事件的角度來看待,而「犬之力」則延襲了原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在「力」上點題,明示劇情的重點。
如果以一起凶殺案記敘的角度去看(犬山記),這電影的價值比較淺,比較狗血;從陰陽消長,陽剛的男子氣概如何鍛鍊出來,又如何惡化成破壞性看(犬之力),比較能觀察出劇情的重點。
4、我不同意有人評論這部電影是多視角的電影,從一個人物的視角換一個人物的視角,那不過是敘述時在條理上的次序需求,況且即便多視角的敘述,也該有一個核心要義。
至於電影製作時對於細節的處理、呼應上,非常的細膩,包括菲爾撥弄彼得所摺紙花的花蕊(花是生殖器官)、彼得將紙剪成條狀和菲爾將牛皮剪成絲繩、手套戴與不戴的意象……,這些形象的暗示、象徵與劇情鋪展的關係,在其他人的評論和分析中已經很清楚,不再贅述。
“父亲去世后,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母亲能幸福,如果不去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去救她,我还算什么男人?
”跟着这句没头没尾的开场之后出场的是西部牛仔菲尔和他的牛群,令我们疑惑的是这句话的主人是谁,又要把这句送给谁?
就跟整部片子的调调一样,看起来人物逻辑成迷,细思却令人后怕得倒吸凉气。
2021-22北美颁奖季最大热门非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犬之力》莫属,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随后又几乎横扫各项奥斯卡前哨,来势凶猛。
本片改编自托马斯·萨维奇撰写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25年野性西部被压抑的情爱故事,本片也是继《断背山》之后,最热门的一部过分细腻描写美国西部同性感情的电影。
近年来西部片也大有崛起之势,冒出诸如《希斯特斯兄弟》《第一头牛》等许多优秀的新西部片,它们不约而同抛去牛仔们过分阳刚而不拘小节的一面,深挖埋藏在粗犷外表下的真挚感情,让西部片焕发生机。
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取自圣经旧约第二十二篇中的一句“Save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love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圣经第二十二篇前半段讲述受苦者控诉上帝对他抛弃,放任邪恶力量折磨他,但在这句话之后,内容从对上帝失望转变成对上帝的赞美,中间没有过度,而《犬之力》表现了中间可能发生的情况。
故事进行到结尾,观众已经知道开头那句话的意思,当皮特在圣经中找到这句话,与开头拯救之意对应,意喻皮特代替上帝(god)拯救了正在受苦的母亲,在皮特眼中菲尔就是那只趴在山坡上张嘴嘶叫的恶犬(dog),抑或恰好相反,皮特是那只恶犬,菲尔是可怜的被上帝抛弃的受难者。
不管如何理解,《犬之力》这部电影就是在表现人性之恶,也在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当上帝不在眷顾这个地方,再凶恶谨慎的人也会脆弱,再柔弱的人也会行恶,再善良的人也会冷漠。
本片被讨论最广泛的是男性气质这个议题,导演通过塑造的三个男性形象来抨击男权社会,大男子主义的菲尔,毫无存在感的乔治,以及外表阴柔的皮特,在那个强调阳刚的西部时代,他们都过得都不愉快,尤其对于用全能、凶恶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秘密的菲尔来说,做一个世俗意义上的“男人”实在是太沉重的包袱,以至于需要另造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释放自己的欲望。
菲尔这个形象在表现优质男性的困境,必须以社会标准要求自己,而不能活出自己的真实,只要菲尔不说出那个秘密,他就可以是最出色的农场主,可以依靠能力成为受尊敬的人,但唯独不能向任何人展示真实的自己。
与之相对的是弟弟乔治,他用善良和体面掩盖自己的无能,看起来人模狗样,实际上草囊饭带,所以他需要一个看起来完满的家庭来为自己赢得一丝尊严,尽管这段婚姻不是世俗意义上完美的婚姻,但就这一点正是菲尔无法做到的,乔治此生第一次赢过菲尔,老实、善良在男权社会中代替不了荣誉,所以被忽视,这个品质逐渐变得稀缺。
如果说前两个形象在男权社会中的伪装还算与人无害的话,那表面阴柔看起来难成大器的皮特的伪装则十分凶险,尽管the power of the dog是皮特指出来的,但整篇故事里的恶意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内心,这也是很多人抱着看狗片的心态最终却被吓到的原因。
皮特的做派就是大家俗称的“娘娘腔”,空闲时编纸花,悲伤时转呼啦圈,紧张时抠梳子,这些举动被排除在正常男性的行为之外,且被绝大多数男性所不齿的,但隐藏其下的是皮特对生命冷漠的态度,所谓兔子逼急了也会变恶犬,影片要说的正是这个。
男性气质的强弱不代表做成一件事决心的大小。
关于皮特的母亲,是全片唯一塑造的女性形象,笔墨不多,人物逻辑不够完整,结婚、喝酒和卖牛皮都令人费解,但她却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也是推动情节的关键,由女性引起的男性矛盾也最不容易解决。
简·坎皮恩厉害的地方在于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一场戏点明人物关系,说是简单,实际上是在导演精心设计之下隐藏了诸多无比复杂情绪之后的简单,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隐藏得恰到好处。
比如菲尔真正对皮特另眼相待的一场戏,在第五章开头,众目睽睽之下,皮特被喊着小基佬,却不为所动按自己的节奏走到树下看鸟,菲尔此时看到了皮特的决心和勇气,这正是他所羡慕而缺乏的,所有这些情绪都被导演按下不表,转而导演用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情绪180°大转弯的去推进两人关系,包括之后菲尔诧异皮特也看到了山上的犬影,两人关系更近一步,因为之前交代菲尔的义父死后,再没有人看出那个影子,因为男人需要其他男性的崇拜,以他为榜样,学他做事,如果有儿子,就可以很好满足这项男性虚荣心,而没有儿子的男性,则需要其他追随者,菲尔追随了他的养父,也希望把这种关系发展到另外一个孩子身上,甚至还需要带着点不同的感情。
两场戏带出了很多信息点。
再比如开篇,菲尔与弟弟的对比,用了浴缸和酒馆两场戏来表现菲尔尽管知道乔治的无能却仍放不下他,总是在问弟弟去哪了,直到乔治带回来妻子,菲尔又表现出焦躁,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在导演明确菲尔性取向之前的铺垫,而且用大量菲尔独守空房的镜头,非常巧妙。
所以这个故事很难建立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鸣,因为第一遍看很容易被这些情节搞迷糊,不知道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但返回来再看就明白导演的厉害之处。
有一个重要的情节点,菲尔向皮特询问其父亲的情况,皮特说他父亲担心他不够善良,菲尔对此嗤之以鼻,菲尔说你太善良了,但以后会好的。
20世纪开端,人类幻想一个崭新而美好的世纪,幻想着未来会好的,就像菲尔幻想着皮特未来会顺自己意思成长一样,但真的会好吗?
故事发生在1925年,西部开发热潮的末期,美国经济不可一世,谁都预料不到史称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将降临于他们,但一切又都是有预见的,就像感染炭疽的牛,不起眼的小病毒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却可以撂倒体积数倍于自己的牛,一头接一头,最终染上谨慎的放牧人。
随着牛接连生病,以及菲尔的去世,我们可以预见整个农场的覆灭,见证一个充满文明但又不善良的时代诞生。
外表纤细、毫无力量、纯净无暇的Peter;外形硬汉、粗旷无理、肮脏强势的Phill,两个象征着男性偏见的两个极端代表,从故事的开端就给观众们蒙上了偏见的布帘。
遵循着电影的叙述,导演成功的让我们相信了“自以为”的剧情,恰到好处的留白和一语双关的语句,让台词并不多的感情戏格外的有张力,令人回味。
完美的呈现了什么是“无声胜有声”,眼神和空气中交织着感情的碰撞,使关键剧情格外精彩。
当观众们代入Phill共情时,完美地被男性刻板偏见带入了Phill的视角认为Phill是强者,是猎人,从他的视角来看待Peter对自己的“关爱和憧憬”。
这种可怕的刻板印象导致了观众在结尾前都还期待着他们的“爱情”,又或者对Peter的“狠心”感到诧异和悲伤。
结尾的那段圣经让观众豁然开朗,瞬间开始理解Peter的一举一动。
才发现整个故事是用另一种视角来叙述的,这种茅塞顿开的领悟和反转,另观众开始审视自己对待男性偏见的刻板印象。
纤细的男子都是无害的,被迫害的;野蛮粗犷的男子都是充满力量的,是猎人。
然而“小白兔”才是猎人,“大灰狼”才是一步步无自知地走近圈套的猎物。
整部作品都起于那个时代对男人的偏见以及给那时代女人的迫害,虽然Phill从未暴力摧残过Rose但是那种无形中的脚步声、口哨、以及存在即是对Rose精神上的压迫。
而那时代的女人都被这么对待,毫无反击之力,承受着言语的辱骂而逐渐被精神压力压垮却无人关心。
因为,“男人就是这样的,很正常”;因为,“女人被这么对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导演从Rose的逐渐崩溃直系地表达出了男性刻板印象带来的社会伤害,也让观众开始反思这中间的错误。
这是一部后劲很大的电影,演员精湛的演技让电影值得反复回味。
其中带来的反思也是冥冥之中戳中观众的心,带来感慨和对那时代男性偏见的思考。
很推荐看的一部电影,有能力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BJIFF 240425 党史馆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Cannes2023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