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九降风』,像是想打开回忆的蓝色大门,想重新看看那段曾经整日与死党为伍,总是为了芝麻小事忧愁的青春岁月,想感染那片似曾相识的氛围,只要简简单单就能跃上天堂,即使下地狱,对于伤痛仍只是懵懂的感知,不会闪躲,也不知道要闪躲,就这样傻傻地直直走向前。
走过了,仍不忘转身,对着逝去的时光,与无比天真的同伴和自己,微笑颔首…………故事的背景在1997年的新竹某高中,新竹一向是著名的「风城」,所谓『九降风』,意指每年农历九月盛行于新竹的东北季风,此时的风势特别强劲干冷,就像青春吹起的风,强势而猛烈,这一刻,将风里的人吹在一起,下一刻,就迅速地将他们吹散,无法回头,难以更改,只能在相聚的时候尽情飞扬,离开的时候也别忘记把感伤带走。
因为,一切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没有遗憾的青春,或许就不叫「青春」了吧!
七个热血大男生,因热爱职棒结为死党,「棒球」成为男生结盟的缘起,伴随他们所有的喜怒哀欢。
没有死党的青春是黯淡无趣的,与死党在一起的时光,即使只是聚在一起打屁说笑,依然丰富了百无聊赖的生活。
青春时期,爱情是点缀,友情的重要性远超过一切,做任何有聊无聊的事都要「一起」,一起看棒球,一起笑闹,一起骂脏话,一起抽烟,一起喝酒,一起闯祸,一起挨罚。
有伴的感觉让他们忽略了寂寞的滋味,好像青春就该这么热热闹闹,无烦无忧,就算平凡琐碎无聊也没关系,只要「在一起」就好。
电影的前半段,洋溢着热闹无比的氛围,这是青春最初的风景,阳光灿烂,一切明亮鲜活,不怕被晒伤,就怕晒不到。
维系死党情谊的莫过于以「义气」为重的「兄弟情」,这也成为年轻男孩最重要的信仰。
本着一股单纯的信任,即使不小心出界的情感,不过就是心里偶一为之的背叛,就像晴空也会突然下大雨,但雨过总会天晴,不放在心上,阴霾自然不会落下。
所以,每个男孩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罩门:花心的他,以玩笑代替对死党的愧疚,以沉默代替对女友的亏欠,不知如何表达歉意?
只好装作不怎么在意,然而真实的他,是个白目却善良的男孩。
内敛的他,暗恋死党的女友,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越界,只能在交会的瞬间默默注视,对他而言,暗恋永远只能是单恋。
不起眼的他,暗恋死党,只能以拼命维护对方的方式,代替永远无法说出口的喜欢。
这些青春的秘密,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即使有伤,也不是绝对的疼痛,当中仍有可以相通的途径,只要走过去了,就可能得到原谅与释怀。
然而,「成长」毕竟不是简单的事,总有一些超过他们理解范围的事发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还是得硬着头皮去面对。
于是,男孩被迫提前长大,无忧的青春也有了挥之不去的阴霾:爱炫耀的他,以谎言维持死党对他的注目,但他明明不是英雄,也做不出英雄的行为,当他哭诉着自己的软弱与恐惧,我看见男孩终究还是男孩。
傻气的他,宁愿让义气断送自己的前途,也不愿背叛兄弟,那愤怒中藏不住的稚气眼神,有着对成人世界的不解。
富正义感的他,用最原始的暴力方式宣泄内心的愤怒,但他依旧改变不了什么?
只能用断然离去的方式,中止他曾经信仰的「青春」。
有些事就算过去了,还是无法得到原谅;有些人即使离开了,也抹灭不了曾经存在的痕迹,这种执迷不悔的心态,就是青春。
不管好与坏,都无法再重来,就算害怕得不得了,也要勇敢的告别,这也是青春。
所以,虽然感伤,还是会记得微笑,告别有死党为伴的青春时光,一个人,还是要继续向前走……………对我而言,『九降风』故事的好坏似乎不重要,虽然有些情节稍嫌夸张,但它依然如实的表现出人在青春时才会有的单纯与勇敢,在我看来,承认自己的恐惧也是一种勇敢,人长大以后,反而不敢面对自己的脆弱。
不管他们身处在多败坏的事件中,我还是能看见电影海报上那片纯净的天空,而天空下,随风摇摆,恣意欢笑的九个身影,就是青春的模样,也是每个人曾有过的模样。
另外,这部电影也是所有六年级生的「集体记忆」:当时大家热烈支持的职棒,每队都有死忠支持者,像是怀抱着所有人的梦想,最后却传出签赌的憾事。
当人们不再相信自己喜爱的球队与球员时,梦想也随之幻灭,少了球迷的热情,职棒也只是普通棒球而已。
就像少了兄弟情义的友情,失去共同的梦想,「在一起」已没有任何意义。
当时是「call机」时代,还不流行手机,我一直觉得call机比手机自由一些,可以知道什么人想找你,却不必在不想讲电话时刻意闪躲,有点方便,又不是太方便,拉近距离,又存在着一些距离,其实还挺不错的。
而我抽屉里,依然留着那台曾经很喜欢的淡蓝色call机,而今它不再发出声音,却默默为我保留了那段并不孤单的青春记忆。
当时十分盛行的「MTV」,比电影便宜,又有更多选择,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私密的空间。
我依稀记得MTV里不洁净的气味,但印象最深刻的仍是当时神秘的氛围,以及青春无邪的脸庞。
当时网络也不发达,女孩折迭的手写信,也令我十分怀念,多愁善感的青春,拙于以言辞表达情感,喜欢买好看的信纸写信给喜欢的人,那一封封至今触摸仍让心有余温的手写信,是现在的便捷所无法取代的温度,就算写难过的事,感觉也深刻得多。
女孩手捧透明玻璃罐,里面装满了为男孩祈福的彩色星星,那画面瞬间传递了我的回忆,我也做过这件事啊!
当时我折的是一千只纸鹤,听说把它送给喜欢的人,许的愿望就会实现,没有遗传到妈妈巧手的我,很费劲的折着不太好折的纸鹤,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很有毅力的拼命折,虽然还是折得不怎么好看,但我永远记得那个收到礼物的人那一刻看我的眼神。
后来,我收到了一罐无比美丽的彩色星星,一样是一千颗,一样是用心折成的祝福,那美好的画面,是我此生最难忘的风景。
女孩做功课时看的歌词,是日本「美梦成真」乐团的「爱无界限」专辑,我一眼就认得,那是我第一次因为喜欢的人的「喜欢」,而去用心认识的音乐,吉田美和的声音依旧嘹亮,充满元气,「美梦成真」也还是「美梦成真」,而我却早已告别了关于「美梦成真」的情感回忆。
唱片行里播放着伍佰的「挪威森林」,阿妹的「原来你什么都不要」,电影最后响起的是张雨生的「我期待」,那些当时热烈喜欢的歌,时隔多年,听来还是那么美。
而我最后的感触是,所有的人事已非,只有音乐在回忆的时空里,不忘继续呼吸,当它们穿透时光,出现在我们耳边之际,我终于明白:什么都发生过了,却什么都没有忘记过,什么都没有忘记过,却仍阻止不了时光的逝去。
无可挽回的青春,也代表着无比美丽的青春,还好,还有『九降风』这样的电影,提醒我们那个曾经存在过的世界,即使走出电影院,还是得把那扇蓝色大门关上,但是我知道,它们会带着我不变的情怀,安然地留在那个空间里,等待下一次的相逢。
青春的模样,就是如此。
你的中学时代是什么?
莉莉周?
情书?
牯岭街?
蓝色大门?
还是九降风?
同看的朋友对此间少年感到无比惊讶,这惊讶倒是让我吃惊。
在我看来,这些混杂着青春热血与激情澎湃的行为发生的相当自然。
阿行拿着球棒打破教室玻璃的时候,哐啷一声带我回到上个世纪。
初中,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全校学生都要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
做完之后一起排队按次序走进教学楼。
一天当我们班正要进楼的时候,楼上的玻璃哐啷一声碎了。
很多人被落下的玻璃碎片划伤,纷纷开始骂娘。
我冲上楼,看到别班的一个朋友还站在破了的窗边,右手紧紧攥着拳头,满布鲜血。
他喜欢我们班的一个漂亮女孩很久了,她对他却没有意思。
在那样十几岁的年纪,他只是采取一个的简单动作来表达他的情绪:爱情、愤怒、伤感……今年夏天在冰店碰到他,他说现在在一家婚纱摄影楼工作。
他是曾经在漫展上cos孔雀的人,现在每天给无数漂亮女孩拍照,想一想也很适合他。
却忘了问一问他还有没有见到我们班的那个女孩子。
阿彦和小芸在银幕前长久的亲吻,并不关心电影的内容。
阿彦慢慢俯身下去,抚摸小芸的胸部,想进一步的时候,小芸拒绝了。
我认识一个很帅的男孩,他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是出了名的“色魔”。
军训第一天他听说他们班上有个女孩子很漂亮,就带着全班男生冲进女孩的房间。
我当时端着一盆洗脚水正要出门倒掉,看到一大帮男生在走廊里呼啸而过,在我隔壁房间的门口停下来,拼命砸门。
那个女孩以为是舍友回来了,开了门,她只穿着夏天的薄睡衣,吓了一大跳。
这件事让色魔在新生中一夜窜红。
开学了,经常看到他搂着不同的女孩子在昏暗的走廊里亲吻。
后来发生了一件真正让我有点惊讶的事。
一个班花跟他去电影院看电影,两个人在包厢。
女孩后来说是强奸,但我理解为半推半就。
但是想一想两个人都才十四岁,似乎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理解为两小无猜。
自从那天起,每天放学后他陪她回家。
相安无事了几个礼拜,一天女孩的爸爸看到两个人在路上牵着手,就拉女儿回家逼问。
女孩转学了。
博助在飞快的奔跑着,冲下楼梯,阿行在后面跟着,一层一层追下来。
再次回到我的初中。
那个小色魔一看势头不好,马上往他班主任的办公室跑。
老大也发现了他,跟着跑过去。
被追的一直爬到三楼,终于进了英语办公室门口,此时围观的学生已经从楼底排到三楼。
就要进办公室了,见到老师他就安全了。
可惜英语办公室在门口摆了几个大书柜,形成了一个之字形。
在他拐最后一个弯之前,老大揪着领子把他拖出了办公室,一路拖下楼梯,从三楼到一楼,再到学校门口,一边拖一边踹。
围观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老师们也在后面追。
小色魔也在用力反抗,但是一个初一的小男孩怎么打得过一个高他两级的社会青年。
他就是要在学校门口打他,让来往的人都看到。
居然抢他在另一所初中的小女朋友。
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体育老师和教导主任过来打这个已经退了学的,曾经让他们头痛不已的问题学生。
最终他离开了,留下一个满身是伤的男孩在学校门口。
那个曾经赫赫有名的老大现在在哪里我已经不知道了,他的那个小女朋友我也很多年再没有联系。
只是去年听说那个小色魔被公安局抓起来了。
处理他案子的是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
男孩子们在大树下抽烟,在天台上吃盒饭。
我的初中就在我家马路对面,从小爷爷就对我说这是全市最烂的学校,出了名的乱,校风尤其不正。
爷爷叮嘱我千万不要上这所学校,我也这样告诉自己。
小学毕业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一名,可惜那一年开始初中升学不再看成绩,只看户口所在地。
而我就顺其自然的来到这所学校。
从我家窗户看出去,在家和马路中间,还有一棵大树,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总有一群一群少年在这里,抽烟、打架、商议动手去教训某个不知死活的小子或者谋划跟哪个帮派群殴。
曾经他们比我大,我看着他们只觉得这是一个遥远的世界。
后来他们就是我的同学、我的朋友。
再后来我站在窗边看着这一个个半大小子,只是他们没有人知道我是他们的师姐了。
那棵大槐树长了无数年,从我记事起就在那里了。
它见过的,应该比我更多吧。
想一想,第一根烟,第一次“借”钱,第一次蹲点,都是在初中时。
我过着一种双重身份的生活,白天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周一升旗仪式站在红旗下对着全校师生演讲,学期末在领奖台上接受荣誉,老师宝爱,同学友爱。
放学后和另外一帮人疯在一起,宁可和他们在路边摊吃一碗三块钱的牛肉拉面,也不愿回去吃家里的好菜好汤。
和他们在一起,才觉得生命真的有力,实在。
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相处方式,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当时叫嚣着这附近所有八十年代出生的小孩我全认识,至少全年级五百多人我都认识。
矛盾的人生,早在掩饰之下散架。
曾经以为我会永远羞于承认自己是那所渣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却觉得无所谓。
只是一想到自己为了告别那半黑夜的过去而抛弃了那些朋友,就感到无比可耻。
升入高中之后,云淡风轻的校园生活,住校的,人人努力读书的,只有一点风花雪月却不再为此流血的。
没有隔三差五的打架,没有女孩子递纸条的主动告白,没有教导主任动不动发布的处分决定,校园虽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却静的吓人。
我自然也退到深海里去,做一条潜水的鱼。
别人看到的只是我走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高中国家重点,大学国家部属,出国,工作。
一条看上去正确无比的道路,却没有出轨的机会。
谁也不知道我怀念的那一段时光,我怀念的那一个个人。
他们不用校内也不上开心网,我找不到他们。
我思念他们。
电影结束,熟悉的旋律响起,原来是宝哥的歌,让我开始听流行音乐的人。
六月音乐节,玉霞和我从蒙玛特玩到蒙巴那斯。
夜幕降临,到处是欢乐的人群,格外多的年轻人。
我们路过她的母校,拍照留念。
她看到那些十几岁的男孩女孩,无限感慨。
她说就像看到了中学时的自己。
在非洲午夜飞车的初中,在巴黎与毒贩脱衣舞女毗邻的高中。
我们还是没有喝酒抽烟进行更深的缅怀,只是在双偶喝杯咖啡。
看完牯岭街之后我郁闷了三天,我说这部片子拍的就是我的初中。
Primevalb问:“你在台湾长大的?
”我说:“我就是小四。
”刀子一直随身携带,却始终没有捅下去。
我覺得,影片很青春,但是好殘忍。
故事是一群喜歡棒球的高中生,他們七個原本是死黨,蹺課、抽菸、喝酒、打撞球,最喜歡一起到棒球場看棒球。
在1997年,職棒還是個風行的年代,統一獅時報鷹味全龍都還在,雖然我沒在看職棒,但確實可以感受到那時候棒球的確是全民運動。
那 群高中生看著職棒,摸索著未來,就跟在MTV裡面那幕一樣,男孩手青澀的摸著女孩的乳房,他第一次感受到異性,他笨拙著像第一次煎蛋翻面的小孩,最後被女 生推開,「鄭希彥,你很色耶~」,是不是每個第一次的高中生戀情都是這樣?
(多年後你以嫻熟的技法衝刺時,還能想起那純真的一刻嗎?
)探索,慾望,濛濛懂懂。
隨著故事劇情的發展,七個男孩之間的關係逐漸生變,一些友情的糾葛,愛情的迷離,誤會,憤怒,衝突;就如同高中的我們,曾經狠狠傷害過人,也曾經難過到痛哭 流涕;曾經在下課的走廊上和人大聲對罵,也曾經在路上見到某人卻如隱形人般的冰冷。
或許有些誤會與心結在高中畢業前就可以解開,但有些故事卻只能等到畢業 後離開學生甚至工作生子後,你在某個同學會或路上場合的巧遇,才會幽幽的想起當年的那些無法釋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所有青春的情緒,最強烈的,都隨著高中時期的驪歌而消逝遠去....往後的時代裡,你再也沒有辦法如同高中時代有那樣的精神去撞擊,去怒目著瞪著別人,或柔情的看著別人,或跟人搭肩的稱兄道弟,因為你知道,就如同打假球事件一樣,這一切都是假的...高中是長大前最後純真的地圖,那段時間我們摸索著,最後放棄,然後就長大了,然後我們學會社交與禮儀,學會防備,學會在心裡放一塊所有人的進不去的地方,因為我們受傷過。
我跟雅薰說,導演一定被青春傷得很深,才會想拍這部片來贖罪。
電影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最後一段。
小湯抱著整箱的球,在畢業典禮當天,向火車售票員說『我要到屏東…』。
他坐在搖晃的火車上抽著煙望向遠方,天空很藍,畫面穿插著缺席的畢業典禮,配樂的藍色蝴蝶唱出了成長的無奈,最後,他在屏東球場遇到了廖敏雄,『喂~你會投球嗎?
』『恩』他們一起在空曠無人的球場上練習,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從前,鏘~那是支兩分打點的全壘打…最後這段很令我感動。
我覺得,導演最後到底是選擇了放下,對於曾經傷害過他的打假球事件,對於曾經傷害過他的青春。
故事最後導演讓小湯投出簽名的假球,廖敏 雄揮棒狠狠地擊出那一支全壘打,我想一切對於青春的背叛,都獲得了救贖。
我彷彿看到導演說,原諒青春吧,無論他傷得你有多深。
片尾曲張雨生唱出「我期待」,歌聲悠揚,雅薰說,故事的1997年也正是張雨生過世那年,那年,我們高二。
《九降风》。
我给了五星的力荐。
我已知的这是我所看的第200部电影。
在《海角七号》不停地被影评、娱评、时评、文艺作者不停的在报纸上为之大加赞赏的时候。
在广大群众看过了虽然看不懂《海角七号》中的台湾本土因素但仍然要大呼太厉害了的时候。
《九降风》可能是一部能够打破两岸文化隔阂及更代表着台湾本土青少年的文艺电影。
我想不应该用文艺来定义它,它更像是你的生活,你的每一天,你的笑逐颜开及泪流满面。
你总会在当中搜寻到自己的定位。
《九降风》的海报是九个不同少年的不同姿态,白色的背景,淡蓝的校服,青春的脸庞。
有些类似《好きだ、》的海报。
关于故事情节,大家还是直接去看吧。
百闻不如一见。
电影里会出现一段一段的全黑。
黑得让人压抑呼吸。
电影里七个少年曾经一起在深夜爬进泳池再全裸的在水中嬉戏,也曾经一起出现在台球馆阿彦家学校天台或是开着机车游走在夜色中的新竹,还曾经看着同一场棒球赛有着同一个棒球偶像。
那是一九九六年。
台湾人刻骨铭心的一年。
大陆的导弹打到了近海,职业棒球联盟签赌事件,以及总统大选。
而那也是七个少年的共同青春记忆。
但经过一系列的友情碰撞及互不信任之后,曾经亲密无间的友情被轻易击溃,七个少年各自开始选择了与对方保持距离,甚至是人身攻击。
在最后,如同高中毕业的必然结果般,各奔东西。
就像我们所处的星球,原始状态是混沌一片,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变成为如今的聚合状态,它的结果也是必然的,终将毁于一旦。
你所信赖的一切都或许是这样,任何,包括任何,都会逝去。
过去与未来交换,现在则迷茫不安。
那位去往屏东的男生在列车上大口的抽着香烟。
列车外,一望无际的田野匆匆逝去。
同时,影片选择了切换了角度。
在另一方面,却是一九九七年新竹实验中学的毕业典礼。
温暖的气氛涤荡着六月的燥热。
那月凤凰花开,代表青春的旋律华丽登场。
“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走道,一样的吵闹,不一样的我,又到了六月,我还是掉下泪,三年的岁月,我忘不了谁,一群蓝色的蝴蝶,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的飞,那画面好美,绑着蓝色的蝴蝶结,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的追,永远不后退。
毕业的合照,流水的小桥,爬不完的阶梯,我微微的笑,我又回到学校,树越来越高,蝉依然很吵,我忘记了谁,一群蓝色的蝴蝶,绕着花儿不停歇……”这也许是新竹高中生的《那些花儿》,却不如《那些花儿》忧伤。
在悲情中还含着期待与梦想。
十二月的岭南,开始有着微凉,冷风呼啸。
我希望这天气能快些快些过去,温暖快点快点到来。
可我又想留住时间,二〇〇九真的就已经在向我挥手了。
还有几年的青春属于我。
一场猛烈的九降风过后,也许所剩无几了。
台湾空气的蓝没有日本的通透。
但台湾电影一定,且必须带有日色情怀,粉嫩简约,叙事浅显不过迂回曲折显示东方含蓄。
but,台湾电影得有朴实的语言彰显人物的灵活性,以及,对对对,妈的我要说一句周星星先生用来表示专业的话:带出戏剧张力!
哇塞,我说了好吧,以上不重要。
来,进入装逼环节。
18岁之前的时段是一首未亡词。
一张课桌,临窗的谢谢。
可以买一瓶儿绿茶,那时候的康师傅还是一片儿绿叶的简单包装,再搭上一本儿小城市能买到最文艺的杂志——《读者》,晚修之前要洗头发,要湿不湿的散下来,恰好能遮住当年3秒防震3厘米厚的sony CD player,写字。
来,由于时间关系,我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这道就是老娘青春少艾时候清纯文艺装逼小片段。
插播一下:女生:你敢背我走上7楼么。
男生:你敢告诉我你有多重么?
女生:……故事的最后,男生背着女生爬上四楼,或者更高,但应该不会是7楼。
那个年代谁都要玩truth or dare。
比起一个游戏,它更是一个筹码和底线。
我们也只是为了青春痘爬满的面子而硬着头皮去执行那些必须恐惧东窗事发的赌注。
青春电影不一定要有领子挺起的白衬衫,也不一定要有清汤挂面唇瓣丰润的日系小萝莉。
但一定要有阳光洒落发丝营造柔和偶光的人物剪影,这个剪影的主人可能是你姐妹,也可能是你哥们,更可能是你情窦初开看上的妞儿,或者也可能是你十月芥菜暗恋上的谁;also,也得有一个空气清新凉风习习的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甚或棒球场,承载慷慨激昂的少年心性。
这样才能是青春啊。
在这里有很多暗恋情愫要默默消耗在放学后茶余饭后的女生碎语,在这里有很多场架等着要大干一场来增进兄弟哥们之间的骨肉情意。
我还记得我在很欠操的大操场丢了家里钥匙,全班上下兄弟姐妹十来号人翘课陪我扫操场。
我还记得什么校级足球赛开赛之前男生们斗志昂扬的讨论战术媲美马丁路德金。
我还记得,哪对男女闹分手,女生掩面碎步狂奔晚修走廊,男生抑郁皱眉抿着嘴唇紧随其后。
我还记得某些八卦,例如一个周末聚会的夜晚,大家熟睡,她吻了他,他回吻了她。
当然作为一个远离大城市的沿海小城,它应该更多有点个性化。
所以,有枪战,频繁打斗以及帮派对峙现场。
背景从小学一直蔓延到中学。
又或者,一些类如网易社会新闻披露的杀人剖尸卖器官赚钱的爆炸性新闻感染,也可以有隔壁班怀疑精神病患者下午上课时从七楼跳下,全校停课。
又或者,只是被罚的学生恶作剧在班主任杯子里边吐下一口痰。
只如此类爱过恨过纠结过幼稚过沉沦过迷惘过的少年维特们。
也只是这么匆匆被他娘抛下,还没觉得哇哇坠地已经猝死。
所以我们开始分离。
或者有人暴发转学大城市,或者有人因罪潜途,或者有人刻意疏离,或者更偶像剧的,只是到点数去向上帝报到。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说这话的人多欠抽插,怎么样保持冷静才不至于冷血,睁大眼睛看着年轻的自己和年轻的别人死去来感慨物是人非。
或者,可以说,18岁之前的时段就是孑孓,就是蝉。
临行离别就要祭奠。
请满上三个酒杯,敬青春年代。
祝你死得瞑目。
前天终于把九降风的碟子翻出来看了.有两个镜头很喜欢,一个是阿行转过头来,眼里都是泪,挥起棒球棍却还是没有打在昔日的兄弟林博助身上,而是打在门上发泄,一边叫着,一边把门打个稀巴烂.打烂的不是门,是他和这个兄弟之间的相惜,是他们几个人之间的友情.另一个镜头是毕业典礼上,蓝色蝴蝶的歌声在礼堂响着,所有人都在感伤,拥抱,痛哭,合照留念,包括小芸,包括超人,却不包括郑希彦,他在医院躺着,也不包括小汤,他在去屏东的火车上.郑希彦的青春停止了,小汤想去把他们的青春找回来.我想起我的高中毕业典礼,个个忙着拍照,笑颜如花,我暗笑自己傻,把泪擦掉,有人过来找我合影,我也笑得灿烂.仿佛没有不舍,仿佛不用离去,仿佛不用各奔东西.蓝色蝴蝶的歌词挺好,我听的时候哭了,也不知道我是哭什么.感情充沛真不是什么好事.类似他们这样的青春,很多人都应该经历过,逃课,吸烟,打撞球,泡妞,看球赛,打机......可以没心没肺玩的7个人,其实各自都有秘密,车可以给你骑,但不能告诉你是偷来的;可以替你挨打,替你道歉,但不能告诉你生气是因为喜欢你女朋友,所以气不过你出去偷吃;可以无条件偏袒你,对你好,但不能告诉你我喜欢你...林博助在阿行面前哭着说自己孬.最反感像林博助这样的人,孬,真的孬.敢做而不敢当.阿行是个很好的角色,他对个个兄弟一视同仁,不像超人那样偏心郑希彦.他为兄弟捱义气,为了不让阿升背黑锅被退学,他自己去认了不属于他的偷车罪名,落得个双双被退学的下场,让人唏嘘.自己的青春应该自己买单.阿行和阿升,错在认错了兄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们应该清楚做这件事的后果,既然负不起这个责任,那就不要做出这样的行为.只是,当我们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青春就不在了吧.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说:“你以为年轻是好事么?
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
”--完美诠释“残酷青春”。
《九降风》是一出残酷青春物语。
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精彩的青春物语电影,他更是一部常态的青春影片--讲述芸芸众生中的我和你。
全片四分之三情节沓沓的,吐着瓜子壳耐着性子,看着影片中少年们习常的生活场景,思维居然就跳到了《红楼梦》。
都是鸡零狗碎的事情啊,一天两天三天,时间居然堆积起一座冲发的火山,青春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吞噬了飞扬的生命,又让活着的生命迅速老去--永久的忏悔让少年青春不再,终于长大成人。
看这部影片需要耐心,重复又重复的日常生活,形式重于内容的兄弟情谊,青涩的男女之情,少年们自以为很鸟的做派,如此种种让早已趟过青春河流的我在缅怀的同时也感到了厌倦。
是的,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寂寞而孤绝的灰色--所有色彩霎那绽放,交织,融合在一起的调和色,那是与闪亮的肌肤与不知疲倦的勃发精力并轨的灰色地带。
仿佛刹那间世界匍匐在你一个人的脚下,你有最精妙的灵魂与思想,可是找不到恰如其分的方式与出口来表达,满腹郁积的话语左突右冲地在体内肆虐得让人抓狂;过剩的精力又挟制着尚且稚嫩的理智--“我是我的神”,冲口而出的自我意识突然觉醒,激发了所有的挥霍--对青春的挥霍,对生命中最华彩章节的挥霍。
挥霍让混发的头脑暂时有了刹那宣泄后的满足,可是挥霍无度的后果确是少年始料未及的不堪重负。
谁的生命中没有青春刻下的烙印,那些或深或浅,甚至穿透生命的致命伤痕都是当时成长的代价,和现时我们曾经年少的明证。
可是说到底,有几个人的青春不是在挥霍中度过的呢--“人不风流枉少年”。
与其说是挥霍带来空虚,导致付出代价,不如说挥霍正是青春的常态。
你如何让一个正发育中的身体纤细,脑袋巨大的少年时刻保持平衡稳重?
生理的巨大变化让心理的成长无法同步,有些时由潜意识诱导的无逻辑行为就先于大脑发生了,这无法用简单的“知不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来追究,更上升不到“行为责任”的道德层面,如果有谁该承担后果,我想是担当监护人职责的家庭和学校,追根究底就是教育的问题--“引导孩子向着善的方向,直到永远。
”更需要在孩子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丑恶,曾经的信仰轰然倒塌的脆弱时刻,我们要给予孩子的仍是坚挺的扶持的臂膀,指向明亮的方向,告诉他们生命的本真--是善与恶的不断交替盘亘,而善是最终的人心所向,一如电影末尾职棒诈赌被揭发后,涉案球星一人在空旷的球场上练习,正当赛季。
棒球明星也会犯原则性错误,可是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棒球生涯,那是他人生的指向--对棒球的热爱,虽然曲折,最终还是回到了正确的道路。
时间在静静地守候着,等待尘埃落定的那一天,生命终于显现出质朴的本色--那种圆熟的金黄色预示着收获的季节,而人呢,终于学会安静归于平庸。
在平庸的生活流中漫游的我看到了《九降风》,还是忍不住回头看向那些如履薄冰的“化冻中的沼泽”岁月,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就此沉没的同时,也清楚的看到了挥霍的代价--我本来可以比现在的自己好几十倍啊。
不由黯然。
有两部台湾电影,看到结尾的时候都哭了。
一部是纪录片【奇迹的夏天】,另外一部便是【九降风】。
巧合的是,两部电影的结尾都是一幕毕业典礼的场景,都是一场热闹喧嚣但是内心孤寂的分离仪式。
而同时,都有一首原创的歌,在【奇迹的夏天】中,由一个中学毕业生创作的离别曲【今年夏天】,一样催人泪下,一如【蓝色蝴蝶】。
仪式通常都是一种告别,成人礼告别年少,婚礼告别单身,葬礼由生者操置来告别死者的人生。
毕业典礼,是最简单的告别青春。
不明白讲出来,伤感照样不期而至。
故事里的主人公们,经历了友情的背叛和生死的离别,在一首歌中共同纪念了不会回来的过去。
小汤没有参加这个仪式,他拿着一箱棒球坐火车去屏东县,用自己的方式祭奠青春,在火车上,他默默抽烟;而在学校里,天幕的灯暗了,悲喜交加的毕业生们一起合唱着【蓝色蝴蝶】。
【九降风】的结尾真是好,不做作不刻意,真情流露,末了小汤梦幻一般见到他们共同的偶像棒球王子廖敏雄,廖敏雄微笑着举起球棒,那画面带来一股未曾有过的温暖与感伤。
片尾曲是张雨生的【我期待】,say goodbye后,他们会开始各自不同的人生。
不想离去,终将别离。
据说导演林书宇很爱哭,不知道剪到末尾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点泪腺冲动。
对于年青导演来说,电影拍得已经相当不错了,有两场戏处理得非常有感觉,一场是在泳池中几个朋友一起脱光了下水嬉闹,全程手摇记实拍法,镜头从水上直接潜到水下,声音随之过渡,非常得善心悦目;另外是阿行追着林博助从教室到厕所,摄影机直接用摇臂自上而下摇下,这场戏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电影情绪到这里积累到了一个高峰,阿行的眼泪,和愤怒的棒球棍,击打的声音,随之黑场,很难不为之动容。
我不太相信内地的韩延和香港的麦曦茵能够把另外两部作品拍到这种水准,毕竟【九降风】已经很难得。
九降風指的是新竹地帶秋天左右吹起的東北季風,風力猛烈強勁,如片中少年們憑恃青春、對體制的咆嘯。
電影畫面的色調和海報一樣乾淨、清澈,但不僅僅是技術層面,《九降風》用整個故事緬懷青春。
《九降風》導演構築、重現著一個時空背景、一段特定的時光,企圖透過職棒興衰、透過九個少年少女交織的故事,引起我們對人事時地物的共鳴,不論是那段高中生活、1996年的台灣、曇花一現的扣機、甚至是職棒球迷對簽賭事件的回憶等。
導演描繪了青春特有的矛盾:必須尋求群體認同才能感受自我存在,卻又不完全對群體忠誠,在相同保護色底下藏的是片片逆鱗。
就像每天依賴著同一套制服,卻總不願穿成尋常制服的樣子;就像片中七個男生成天聚在一起,只要能和兄弟抽煙喝酒、蹺課鬼混、上天台吃便當,就感覺自己無比自由,就能感覺自己真實存在,所以願意為他挨揍頂罪、願意和他們共享心愛的檔車,卻不願意讓人靠近心中的禁區,關於那道友情與愛情的三角習題、關於豪華檔車的秘密。
《九降風》在劇情鋪陳上,透過新聞畫面的穿插剪接,刻意把他們的高中生涯和職棒聯盟之間做了宿命性的牽連。
一切事端尚未爆發之前,他們眼裡的青春,就像扯著嗓子嘶吼著「廖敏雄」一樣暢快、揮舞加油棒彷彿要打出全壘打一樣盡力、想抗議評審就朝場內扔砸別人的鞋子一樣張狂而無所謂,這時候職棒和他們年輕的生命一樣如日中天。
爆發黑道簽賭案之後,職棒聯盟蒙塵了,連七個人的青春色彩也逐漸受到沾染,他們爆發爭吵,天台上鎖的鐵門外阻擋著企圖尋求認同的背影,而鐵門內的群體信任也開始分崩離析,就連熱愛的棒球都背叛了他們,他們還剩下什麼、還能相信什麼?
青春也脆弱的出乎意料,在一個撞擊之後就沉睡不起。
當鄭希彥住院昏迷,這七人的生命樂章開始變調,巨變來的太快、太難以承受,想要歸咎於誰讓心頭好過一點、卻又明白這並不是誰願意看見的,林敬超只好後退離榕樹下、退離有缺口的七人世界。
而在謝志昇遭到逮捕、檔車的秘密被揭發後,他們之間的關係則被徹底分崩離析,像是被李曜行抓著球棒打碎的窗戶玻璃。
謝志昇因昔日情誼、不願出賣林博助而褪下了藍色制服,李曜行因昔日情誼而扛下偷車罪名退學入伍,但也因昔日情誼而對林博助更加失望憤怒,他和眼前兄弟哭喊出的懦弱對峙,自己也紅了眼眶,掉下眼淚,只能對著門板棍棍敲擊著無可奈何,這是我最欣賞的一場戲,追撞出了人性的自私、懦弱和無奈。
最後,湯啟進帶著一箱棒球、搭上了前往屏東的火車,進行一場僅屬於自己的畢業典禮,去追憶一個友人、實現一個諾言。
當看到廖敏雄出現再度揮棒的安排時,感覺太不真實,因此只能相信,這不真實的安排是特意留下的,讓青春中回不去的遺憾獲得些許補償的方法,就算只是一個短暫的夢境、一段腦中幻想也好。
青春期所能擁有的並不多,不外乎家庭、學校、友情和愛情,成天在這般大的框框裡打轉,卻能轉出既微妙又複雜的思緒,使得青春疑問複雜難解。
以青春為題的電影永遠不嫌多,因為青春正是一種跨越了以後回首,有著再無法彌補的殘缺之處,但恆常美麗之物。
影片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出局’的电影,青春期的少年,不是在学业的道路上晋级,而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出局,和成年人的社会一样。
这一点,导演有意用棒球联赛的放水丑闻来做背景,在青春偶像剧里平行穿插一些现实而残酷的讽刺。
‘偶像’的坍塌,也是青春少年不得不迈过成熟的一个坎儿,影片一直在为这个坎儿做着准备,或者说是一种冲刺,有么是击碎这个偶像(胖子撕了卡),要么是直面他们。
等到真的跨过去了,再回头看这个坎儿,就可以用成年人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了。
所以影片最后会安排小汤和曾经的偶像廖敏雄击球,不再是仰视的崇拜,而是平等的对待。
世界变化很快,直到勇敢的奋力一击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长大。
这是这帮子‘温柔’的台湾兄弟们注定无奈的命运。
其实影片中整个台湾社会就是温柔的,父母,同学,连警察教官都和颜悦色,我不知道台湾某县是不是真这样,或许是个还不错的重点中学吧。
所以太温柔的兄弟关系,并不牢靠,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所谓兄弟,不过是些打牌喝酒的自私同学。
没有一起打过架流过血,并肩拍过砖头的学长学弟,到头来还是会为了保全自己出卖弟兄,这是铁打不动的人生准则。
否则怎么说战友的情缘赛过亲生兄弟呢。
作为小帅哥的阿彦和作为旁观者的小汤都没能把影片推向高潮,倒是拿着球棒的那位哥们还剩下点血性和义气,可最终还是没打人。
其他的都是孙子。
在这么一个温柔的高校里,出局的人才能真的长大,青葱岁月转瞬即逝
剧情比较弱智,青春就是这样的?
明明是七个人的故事,为什么是九降风?还包括那两个女生吧,这么一看的话。看的时候很难受,但也只是在看他们的成长故事,毕竟和自己的青春有些出入,没有太多共鸣。但是,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会有遗憾的吧。
青春真美。训导处报告,训导处报告。。。
灿烂且脆弱的青春
台湾青春片成气候了~很不错
第一映像很好。就是看到了会傻笑的那种。
台剧模式。
终究是青春啊.片尾的张雨生很合主题,有点感动到.
台湾青春蛋疼系列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了都青春青春的。青春不是骂骂脏话打打架就可以的事情吧,大概是我的青春难以共鸣。不过阿行真的留下的很深的印象,眼眶泛红带泪的打着门那里真是T^T
受过所谓的兄弟情谊的熏陶,所以还是感慨良多。
比想像的查遠了··失望··
so boring
期望太高,没有共鸣,莫名其妙地担心故事该怎么结尾
女二脸也太完美了吧、单眼皮的完美啊!!!我还是喜欢港版
SB的电影,狗屁的青春。无痛呻吟。
不知道爲甚麼,我總是在期盼阮經天的出現……沒有阮經天呵護的鳳小岳,看上去特別單薄可憐。還好後來李曜行(王柏杰)的出現分散了我的注意力,那副暴力的樣子……好……好帥……ԅ(¯﹃¯ԅ)
这些男生的心思比女生还敏感细腻,一众小年轻里王柏杰赢麻了。
俊男美女的青葱岁月!留个口水路过。。。
青春的残酷 本可以拍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