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封神作+1前面的铺垫有多么漫不经心,后半部分的主题展现就有多沉重父亲,母亲,外公,弟弟,黑人,群像,人物有血有肉弟弟的懵懂和不谙世事从一个纯洁的视角看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站在白人角度黑哥用行为掩饰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导演用力恰到好处,也给了一个从黑哥角度看世界,只不过是黑人角度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外公和父亲都是这样的人,做和父亲一样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既然世界有错,而我吃到了世界的红利,见到了世界的肮脏之后,是否还能热爱它呢?
回归现实,我们又怎么不是踏着别人的“尸体”才有今天的地位呢,这其中不乏惋惜之辈,生活的真相就是不公平和肮脏,常怀感恩,常怀善良本片弟弟的演技对于懵懂和那种纯洁和赤子之心的演绎太过惊艳,选角之灵性,以至于入戏后让观众带入,通过两个孩子的“梦想”讽刺这个社会,明指1980,实指2022+,现在的社会也是千疮百孔,令人唏嘘此外,这片的音乐水平也极高,各种背景音乐的浅入淡出,起承转合,情感铺垫,积蓄爆发,对叙事和主题深化极大帮助
少年成长与社会裂痕——《世界末日》
今天聊聊美国 / 巴西电影《世界末日》。
片名Armageddon Time (2022),别名世界末日的时刻。
电影《世界末日》是詹姆斯·格雷的自传式成长故事,讲述的并非宏大灾难故事,而是一个孩子眼中的“末日”。
它带我们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皇后区,探索一个犹太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那时社会的种种裂痕。
影片的核心是年轻的保罗·格拉夫和他的黑人朋友约翰尼·戴维斯之间的深厚友谊。
通过这段关系,电影揭示了种族歧视与社会不公的阴影,呈现出一个充满冲突与不安的时代。
在格雷的视角下,世界的崩塌并不总是大规模的灾难,而是由种种微小却深刻的偏见。
小主人公保罗是个11岁的梦想家,心中怀揣着艺术家的梦想。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犹太家庭,父母却对他的艺术天赋保持怀疑,既期望他能有个光明的未来,又担忧他走上不安全的道路。
祖父亚伦是他生命中的智慧灯塔,总是鼓励他勇敢追求梦想,将自己移民美国、对抗压迫的故事讲给保罗听,给了他无尽的支持和力量。
在学校,保罗遇到了黑人男孩约翰尼。
约翰尼因留级比同班同学年纪更大。
两个因反叛精神和共同兴趣走到一起,成为了朋友。
通过他们的友谊,电影深入探讨了种族、阶级和社会不平等的议题。
约翰尼总是比保罗承受更多的惩罚,作为一个黑人学生,不管是不是他犯错,或者犯错有多么微小,他总是受到指责。
尽管保罗也会遭遇歧视,他仍然能享受白人特权带来的种种便利。
这种明显的不公平让保罗既困惑又愤怒,也让观众反思那个时代。
正是这种内外的冲突,使得保罗在道德上产生了深刻的困惑。
保罗因与约翰尼的搞恶作剧被家里送到了私立学校,生活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充满了浓厚的精英主义氛围,师生们都坚守着保守的价值观,对种族问题视而不见。
祖父鼓励他去这所学校,但祖父并不知道这里隐藏着的反犹太主义和种族歧视。
在这座象牙塔里,保罗不仅面临全新的挑战,还被迫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立场。
家庭的期望也成了他无法忽视的重压。
水管工父亲欧文对保罗有着完全不同的期待。
他希望儿子能过上像自己一样稳定、平凡的生活,而对保罗的艺术梦想毫无支持。
这种父子的价值观冲突,让保罗感到挣扎。
影片通过保罗和约翰尼的视角,呈现了1980年代美国社会的复杂性。
从里根当选到特朗普家族的崛起,都为电影构建了深刻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电影穿插了里根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以及那个时代弥漫的核战争恐惧,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时代色彩。
导演格雷的叙事手法直接而真实,没有过多装饰。
简洁的镜头语言捕捉了时代风貌和人物内心。
《世界末日》不仅仅是一部导演的成长自传,它还探讨了种族、阶级和权力等社会议题。
通过保罗的经历,影片揭示了这些复杂问题如何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命运。
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种族,他们之间的互动揭示了社会结构与固有偏见对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
保罗的父母虽然看似同情弱势群体,但他们的行动却往往与他们的价值观相悖。
尽管他们宣扬自由主义,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却很难与之匹配。
尤其是在对保罗教育的决策上,他们的做法无意中暴露了他们对“成功”这一概念的固守与偏见。
保罗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格雷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回顾。
电影里的细节,比如保罗在学校的恶作剧、和家人的争执、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几乎都带有格雷的个人印记。
这些小片段像是他记忆里的碎片,拼凑出一个既真实又带有情感色彩的过去。
詹姆斯·格雷曾透露,保罗和约翰尼策划偷电脑的情节,实际上来源于他自己的童年经历。
那时,他和朋友曾计划偷走在布鲁明戴尔百货公司展出的《星际迷航:电影》(1979)蓝图。
两人最终被保安抓住,格雷被父亲从困境中救出,但之后再也没见过那个朋友。
格雷回忆说他的朋友在 1986 年左右死于毒品交易。
保罗渴望理解社会的不公,却始终感到力不从心。
约翰尼的遭遇,更是让他直面了种族与阶级的巨大鸿沟。
这道鸿沟不仅横亘在他们两人之间,更深深镶嵌在整个社会的结构中。
面对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保罗经历了道德挣扎。
他的祖父教导他要为弱者发声,但保罗在实际行动中却未能做到。
影片的高潮是他面对内心冲突的时刻。
当他被迫与约翰尼分开时,内心的挣扎暴露无遗。
这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随着故事推进,保罗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特权,他和约翰尼的友谊在社会的残酷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脆弱。
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能力的提升或梦想的追逐。
它更关乎我们对社会现实的觉察与反思。
只有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改变,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詹姆斯·格雷和他的哥哥艾德·格雷(Ed Gray)曾经相互打闹,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变得愈发亲密。
如今,他说他们“每周至少交谈三到四次”。
艾德·格雷看到这部电影后说很喜欢,认为它与他自己记忆中的故事非常吻合。
詹姆斯透露,他希望将更多家族故事搬上银幕,尤其是他母亲的故事,她在父亲事业取得成功后,因脑癌病倒并去世。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暗示了母亲的病痛,展示了她的一次头痛发作。
少年成长的代价,不公时代的裂痕。
世界末日是一种隐忧,包含有精神的麻痹和信念的崩塌,那些经由物质造成的灾难,来自于意识的反作用……故事的道理可以轻松窥出,我却很害怕说出这样的真相:那是因为,总有人在承受不公,也总有人在拾取好运。
那些被苦难折磨的同类,习惯了受伤、习惯不被人尊重。
他们不是傻子,不是自作自受,更不是厌弃幸运的眷顾。
而是,条件剥夺导致发展的限制和自我创造能力的缺乏……未来由强者缔造,但并非那些个不食烟火、趾高气昂的家伙,而是明白每一份享受资料的汲取,都是踩在了某些弱势的身上,只有怀揣这种感激之情并发奋图强,才能逐渐缝合生活中的不公……果然,又开始难受了。
一、“世界末日”里根的竞选宣言,将当时泛滥的自由主义和反基督主义看作是世界末日。
妈妈的最后一句台词,里根当选,核战争就要来临。
格雷在映后补充的,1980年12月约翰列侬遇刺。
以及,新好莱坞的终结。
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全面胜利。
blockbuster、franchise。
二、格雷的安托万?
格雷有一层自责吗?
黑人小男孩被塑造得如此善解人意和理想化?
至少是白人视角。
格雷是父亲。
他似乎永远处理不好/一直在处理父子关系。
但也正是如此,他的父子关系展现得很真诚。
还是只想用儿童视角来看这场转变。
外公的独特性、小时候感觉的独特性(比如那一场睡梦中梦到外公讲的他妈妈的经历;爸爸要打人。
声画的处理很有童年感。
)他眼中的妈妈很奇怪。
“犹太妈妈”是一种刻板印象吗?
三、结构性的经济问题一切种族的问题都是维护经济利益。
在美国应该可以如此说。
80年代的rich要求至少也是这般被满足的。
想要通过格雷来看好莱坞和美国。
电影很复杂,似乎是越细细品味越有趣。
我处理不好新旧保守主义背后的逻辑,所以1980年的转变如此深刻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这40年里发生了什么?
格雷是位知识分子。
他给出的回答是,将当下的美国问题追溯到80年代。
的确,从80年代起,美国主流一直是新保守主义,彻底扭转了。
但或许正是因为曾经反文化运动走的太远,反弹如此之大。
平等与自由竟然产生了如此的矛盾关系。
(右翼的逻辑:经济自由=维持等级秩序;削减政府权力/防止专制=维护州权=让州自己决定种族、性别、堕胎权=继续保守、不平等)但是格雷的起点还是对的。
我觉得更为有趣的地方是一家子人如何从最初被排除的犹太人成为了排除黑人的白人;他们如何从反对里根中走向了培养里根的小粉红。
格雷不想批评他们虚伪,他似乎在同情,同情他们被裹挟在这一浪潮里,其背后的动力是经济、精英,剥削多数人来达成少数人的目的。
所以他塑造的外公、爸爸会很诱人。
他通过儿童的视角让这种矛盾合法化,而且让他们被展示得不充分,从而有可想象的大量空间。
还有充斥全片的火箭。
格雷藏了好多东西。
后来再看《星际探索》,其中的设计真到位精准。
尤其是有关政治经济的东西。
他没让他的电影失控,可能那几次小孩的情绪是失控的。
但是他似乎还没有把自己完完全全不加掩饰地展现出来。
《世界末日》这个片名部分取自1979年罗纳德·里根在电视上发表的言论,他说:“我们可能是看到世界末日的那一代人“,他所指的并非是极小可能会爆发的全球核战争,而是思考着这个世界可能会变成一个极恶之地——“if we let this be another Sodom and Gomorrah.” (所多玛和蛾摩拉是圣经中两个传说中的城市,因为其邪恶而被上帝摧毁)。
这是一部非常情绪化与个人化的作品,导演说这个影片在某种程度上讲的就是他自己的故事。
但我们从中感知到的却并非追忆与怀旧,或者仅仅认为这是一次感情的抒发更为合适。
看该片的过程就像喝下气泡水,充满了密集的细节,每一口下去都是有滋味的,但是影片的叙述又特别平静和自然,如同气泡消失的过程,淡淡地弥合了一些明显的裂痕。
我们可以窥探到80年代美国顽固的社会结构,特权、种族、教育,抑或是同理心、愤怒和无奈,里面有以纳粹迫害为代价的笑声,有对土耳其人老师的刻板印象刻画,有“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类成功学演讲(当然事实验证,特朗普就是最好的案例),也有家庭动态关系的层层展开,无论是温情、暴力还是了解生活不公真相后的成长,如此种种都拼凑出一副当时的时代画像。
当然片中也充满了奇怪的省略,比如两个学生在游学日逃学在曼哈顿逍遥玩逛或者是主角的偷钱行为,我们都没能在片中看到本来“应有”的后果,而片尾也是戛然而止,可能这些省略就是作者刻意而为的。
该片本来就是半自传的作品,当要追溯自己的往事的时候,线索可能并非完整的,而是按照自己心中的排序一点一点摆出来再点缀删减的,所以这些内容的缺失或许就是因为它们并不重要。
导演詹姆斯·格雷可能就是那个小时候班级中的调皮鬼、家里的麻烦制造者、幻想成为康定斯基那样的艺术家的梦想家。
不必浓墨重染,也无需刻意引导观众,毕竟过去的已是尘埃,历史也可以重演,但总会有人反思,“世界末日”在每个人心里都自有评判,我想他已经做到很好地表达了吧。
「演员都演得太好了,我真的听到霍普金斯的声音就有点想哭
这个故事太太太太窒息了编剧兼导演的亲身经历Jewish family式精英教育类比中国式鸡娃教育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家庭但这部电影真正让我感觉到非常难受的是我能在Paul的短短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的入学又转学风波里 完整代入自己的经历甚至当下的我正因为经历着和Paul警局风波相似的优待而惶恐而内疚而自责而痛苦难眠回家的车上爸爸对Paul说了这样一段话“it's unfair,and I know it hurts you,but life is unfair.sometimes,some people get a raw deal,and I hate that. it's the worst thing in the world,but you have to survive.so all we can do now is you make the most of your break and do not look back……I learned a long time ago,you got to be thankful,when you're given a leg up.”也正正好跟朋友上周劝慰我的言语如出一辙大概意思也是“这世界不公平是事实,既然个人无法改变,那就努力让自己在险恶中尽量更好地生存下去,感叹别人遭受不公,总比困苦降临到自己身上强,如果困在情绪里,自我折磨,不管你拥有什么其他人没有的东西,都是徒劳”所以我没法judge任何一方的行为、任何人的立场、任何种族的遭遇因为我就是那个Paul所以我能理解家族对我的付出、父母对我的期待、还有他们为我的远大美好未来做出的所有努力、甚至包括他们的愤怒生气甚至抽打胁迫我都能懂得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我能一万分理解,但内心始终有个声音不断纠正我不能认同简单来说,我也在经历着我的世界末日如果说Paul在公立学校就读时出了家门在外是自由的鸟儿,那妈妈作为学校的president of the PTA还要竞选district school board为他的自由保驾护航过去那些年我以为自己也是独自在外毫无束缚的翱翔天际,实则我所获得的表面看起来潇洒恣意体面风光的生活背地里都是家里在为我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行为买单我们同在外部世界飞行,家人默默在为我们筑巢,以便我们获得更好的体验,也保护我们免受委屈遭遇不公,我们生活在隐形的象牙塔中而不自知被迫转学到私立学校的Paul也和我一样因为不再友好的环境不利于我们茁壮成长或者说因为家里对于我们加码的保护,不计代价为我们铺路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环境更换新的赛道而且还是一条旁人看到艳羡不已的康庄大道看起来我们该感恩,确实我们应该感恩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做这样的选择比如Johnny,他不仅连书都读不了甚至连家也不能回了而Paul却被塞进整洁的suit里,和名流当校友,享受1v1授课,俨然一副未来精英的模样家里一直强调我们是全族的希望,我们要过得比他们都好,成为比他们更优秀的人,我们要一直不停往上爬,带给家族荣光,不负他们的期望我们也想啊,我们也尝试听话,我们也打算屈服,可是心里始终有个声音,不停地叨扰提醒我们自己真实地渴望是什么,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没有人在意我们内心的声音,所有人都只期待我们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绝对成功,我们真实的想法反而被嘲笑、被鄙视、被压制、被形容为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做人真的好难做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人更是难上加难最难的是,做让自己满意的人于是有那样一个契机到来,我们想办法出逃想办法改变也许我们因此做了不好的事情竟然意外的不需要我们自己来承担相应的后果这让我们感到内疚难过得要死掉但是我们还要硬逼着把自己装进体面光鲜的皮囊里,去面对虚假的美好但我们仍可以反抗,是么?
我们在心底埋下不屈服的种子,跟随我们的成长生根发芽,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们要对这丑陋的世界说“screw all of you snobs”无疑 这是今年最好的电影
53岁导演詹姆斯·格雷的童年回忆录,85岁霍普金斯出演外公,跟特朗普还是校友。
以点概面的反应出1980年代美国时期的政治背景,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天壤之别,并且点出精英教育,还有同为歧视链中犹太人和黑人之间的另外一层芥蒂。
在种种社会现实事件的刺激之下,开始发奋学习。
不怎么深刻,但足够诚恳。
影片全球赢得两个奖项10项提名,被美国国家评论协会评为2022年独立电影十佳之一。
1. Armageddon Time翻译成世界末日似乎有点偏了,善恶时刻,决战时刻,是不是更贴近电影主题一些?
2. 呼吁有黑人演员的电影能不能别把色调做那么暗,已经被迫从客厅投影转移到书房电视上,拉上窗帘都还是看的很吃力,这对演员太不友好了,我看了一刻钟才发现妈妈是安妮海瑟薇演的。
3. 虽然但是,演员的水准真的高,从小演员到老演员,都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劳模姐那几十秒的半张脸的speech将那个时代(其实现在也一样)的价值观用一张强势的女性脸谱完美呈现了出来。
安东尼霍普金斯就更不用说了。
这么看来,安妮海瑟薇又弱掉了。
4. 如果只看到导演想表达政治态度,那确实比较cliche。
但能看到导演从中产视角对这个社会本质的纠结与无奈,就会产生深深的共鸣。
我们看到孩子视角的善良与正义,但也看到为人父母的焦虑与崩溃,我们想像敬重的长辈那样与命运的不公抗争,但我们同时又庆幸不是弱肉强食世界里的弱者,而我们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弱者的加害者。
这不就是我们的生存现状么?
包含剧透。
这部电影让我看得既生气又揪心!
我觉得这熊孩子真够坑人的。
对我来说,这个电影从头到尾讲了一个熊孩子坑人故事。
坑爸妈,家里有饭非要点外卖,这地方他最喜欢吃饺子挺好笑的。
坑朋友,第一次就算他不懂,他跟他朋友一起嗑药,他可以不懂药是什么。
但第二次不懂我就不理解。
家长为什么没有从小教会他不能偷东西呢?
还敢去偷学校电脑?
这主意馊到我都失语。
他这次学会了敢做敢为,在警察面前说是自己干的,但在我看来结尾他还是很懦弱。
他做了坏事,还眼睁睁看着规矩向白人一端倾斜导致自己的朋友真正的进入监牢,断送前程。
这样的角色塑造不知道黑人会不会买账,反正我看着挺生气的,也没干啥坏事一直被坑。
我没看出来小男孩到结尾真正成长了没有,他只是在车里含含糊糊的答应了他爸而已。
最后真应该用孩他爸的话说,孩子反应慢,整天活在想象里,啥也不会!
感觉安妮海瑟薇没啥戏份,没有很出彩的镜头,主要还是在讲小男孩跟他姥爷,姥爷教会小男孩一些东西吧。
瑕不掩瑜,封神作+1前面的铺垫有多么漫不经心,后半部分的主题展现就有多沉重父亲,母亲,外公,弟弟,黑人,群像,人物有血有肉弟弟的懵懂和不谙世事从一个纯洁的视角看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站在白人角度黑哥用行为掩饰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导演用力恰到好处,也给了一个从黑哥的角度去看世界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外公和父亲都是这样的人,做和父亲一样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既然世界有错,而我吃到了世界的红利,见到了世界的肮脏之后,是否还能热爱它呢?
回归现实,我们又怎么不是踏着别人的“尸体”才有今天的地位呢,这其中不乏惋惜之辈,生活的真相就是不公平和肮脏,常怀感恩,常怀善良本片弟弟的演技对于懵懂和那种纯洁和赤子之心的演绎太过惊艳,选角之灵性,以至于入戏后让观众带入,通过两个孩子的“梦想”讽刺这个社会,明指1980,实指2022+,现在的社会也是千疮百孔,令人唏嘘此外,这片的音乐水平也极高,各种背景音乐的浅入淡出,起承转合,情感铺垫,积蓄爆发,对叙事和主题深化极大帮助
(平等)分享而不强迫共情:格雷最体贴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从这一点来讲它比close好了许多许多 愿你真的未曾回头
无聊至极,也没有了格雷昔日的影像魅力。
太平庸了…小演员选的也没有灵气
(7.6/10)格雷在《世界末日》中采用了三种视角:一是从孩子的眼光出发,有意将世界的复杂与多面简单化;二是从私人记忆出发,以真实和真诚营造出作者与观众之间集体的déjà vu;三是从过去出发,借古喻今。Is this world getting better? Or are we always living in the Armageddon time?
从始至终,这孩子到底在叛逆什么?!哦,我懂了,全片都是导演在讲社会是怎么狠狠地抽他大嘴巴的。然后呢,你被社会抽了大嘴巴,时隔多年成人之后你的思考呢?!成年之后的你再度回忆自己的童年,还是停留在父母怎么对不起我、社会怎么对不起我、学校怎么对不起我这个叙事上。
无趣极了
成长就是当内心世界一次次被推翻时还拥有重建的勇气和力量。这在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NYFF60 这是AI分析了大数据后尝试模拟人类情感写的流水账吗?cliche的美白自high政治正确,所有的人物都是虚浮的,感觉像导演没有在生活中真真实实地接触过一个黑人小孩。全场美国人很high,现在投机取巧都不用找刁钻角度了吗?
还能看到几次霍普金斯
这个世界一点都不美好,而美好只能在自我的内心之中盛开…
当一个社会被政治,矛盾,意识一并刻下过重的痕迹,个人与家庭就只是飘摇的树叶,抵挡不了时代的飓风。所有向往光明的理想与亟需留存的缠绵都被挤压,在瞬间凝固的镜头里形变而爆破,无人为此悼念。armageddon time,不是以往也不在未来,就是现在
数不清多少夜晚同样在归途的终点听到父亲摘下车钥匙的声音,无论经历什么事,那总归是令人安心的存在。生活是如此不公,所以幸运时更应心怀感激,忍耐吧,唯有孤独才使人保持清醒。
当孩子的世界观和信念崩塌的那一刻,对他来说就是世界末日。这部片子从编导到表演都非常私人,共鸣体现在我们小时候都有可能经历过的,诸如亲人离开、三观重建,又或者是长大后可能会面临的身份认同、艰难地融入或者脱离社会,当这些真实痛苦被导演James Gray轻松撕开时,并不会觉得电影枯燥冗长。我格外喜欢Jeremy Strong的表演,两场在车上的戏,一下子将一个本来扁平的暴躁父亲立体化了
小男孩啥背景啊?演得一般般,却让这么多大牌给他配戏。劳模姐出来打了个酱油就不见了,安妮海瑟薇在失去了安东尼后就没戏份了,所有的细细碎碎的有的没的的碎片化情节,就像导演踩着西瓜皮在拍。滑到哪就到哪。虽然结局处理得还不错,生活没有答案,现实也挺残酷,时政题材还挺应景,当然啦,即便世界末日真的来了,人类还是会过得一如既往的糟糕与麻木。片子的气质和《乔乔兔》有点像,都是从孩子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看这个世界的变化,但是《乔乔兔》拍得多好啊!把二战背景下的残酷拍成了孩子眼里的童话。这部《世界末日》或多或少有点哗众取宠。
所以这帮老白男导演是觉得自己的少年都是有多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么?另外格雷是对美国总统山候选人之一有什么仇?其实拍得也不算很差,但是同类题材太多平庸就是罪。
让我觉得巧妙的是,导演有意打破了小孩与成人这个界限,当这条线从模糊变得清晰,外公与父亲的几段话又充满了现实主义,努力融入,无所适从也无法改变。葬礼后与朋友的分道扬镳看似成长,其实正是主角这个年龄段的分裂般的世界末日。
透过cliche四室一厅看老脸
「不要忘记过去啊,因为过去总会重演。」每个人都有不可忽视的困顿,或直说毛病也无妨,于是自己面对各种末日,却也成了旁人的末日。摆脱了犹太的悲剧,却又要跟黑人困局拉开距离,说着不要屈服于那些偏见的、愚妄的欺凌者,但总不自觉地顺从,想要逃离,可发现只能在自我与他人的牢笼里,成为自己也讨厌的自己,想骂生活就是很不公平啊,不过一旦得了便宜,就侥幸感恩。很愤懑,很伤心,但什么都打到了棉花上。也像这电影的质感。
年底了 赶进度 120#2022年看208部电影
今年那些孩童视角的影片,我最爱这部。不知是否是对这样追忆过往与童年的影片格外钟爱,像《贝尔法斯特》、《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我都挺喜欢的;还是说我沉醉在格雷的以小见大叙事技巧中,理解到了更多留白的内容。为亲情、为过去、为回忆、为时代、为成长而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