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
La mort de Louis XIV,路易十四的最后时刻(港),The Death of Louis XIV,Last Days of Louis XIV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维森·阿泰欧,菲利佩·杜阿尔特,何塞·瓦伦斯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语言:法语,拉丁语年份:2016
简介:1715年,八月。一次外出散步后,路易十四感觉腿有些痛。接下来的几天里,国王依旧忙于处理国家政事,但却难以入眠、发起高烧。他几乎停止了进食,身体迅速虚弱下来。这就是路易十四——法国最伟大的国王所遭受的漫长痛苦的开端,而他的亲戚和医生们都难逃干系。详细 >
熬着看完了,要不是因为去看过他的寝宫,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坚持看完的。
《堂吉诃德》的精神延续,塞拉还是选择了传奇人物的侧面进行刻画,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死亡拍出了异常的沉闷,很难将在位逾70年的一代专 制帝王和电影里卧在病榻上的老人联系起来。塞拉很注重人物经历的特殊节点,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话可能会更有感触。全程室内戏,用烛光取代了处女作里粗糙的自然光,画面看起来更加柔和,与电影里几次对恶疾的展示,真是显病态的审美。
外国人太崇尚科学了
其实挺好的,但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死亡对于路易十四的侵蚀,床榻之间,展现了医生大臣们对于死亡的无能为力。路易十四对于曾孙的告诫,他与庶妻的情深,他对国家责任的坚守。连死后解剖,都是他献给帝国的一份保障。主演演技太好了,让人身临其境啊!
高潮了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实
有一种丝绒油画的美感。话说这个路易十四好萌,喜欢吃甜点和肉。
光线非常油画
有好几次我都在想,走出这个房间,这群人,哪怕一秒也好。死亡的魔掌,寸步难行。
我对这部真的是接受无能,睡得昏天黑地还觉得无限漫长...若论“油画般的美”,那比起15-18世纪的油画还是差太远了,我当然更想去看画...也有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对死亡的认知实在是和这部片子的表达毫无共通之处吧...
我可能真的不适合在电脑上看电影,太容易被闷到……
每一道皱纹每一寸肌肤都散发着演技。从凡尔赛里年轻潇洒指点江山,到生命最后与时间和疾病做着必然会输的斗争。就连相见自己的爱犬,都只能在御医的准许下20天才能见一次。曾经引以为傲的功绩,却告诉自己的孙辈不要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而最后在医生的解剖下,仿佛只是与他人并无不同的又一个案例罢了。
中途一度睡着了 然后惊醒 太困了 心里有愧
古典美学的影像化。二刷,not good enough though,稳稳一部一步台阶#向下
室内空间的闭塞反而呈现了塞拉最激烈的一作,从自然世界的广阔和存在的绵绵延展,收缩至死亡前的凝聚时刻。是迈向沉寂的坍塌过程,也是在停滞前向外辐射余能的降解过程,就把原来匀质的时空折叠成高度密集到窒息的弯曲时空,像是靠近黑洞之前几近凝固的光线。密度的颠倒使得空泛的等候变作一次耗费精神的煎熬,时间-光线不止弯曲着往前走,也止不住往下沉。如果说自然时空的重量有大地作为承托并且进行拉伸和分摊,那么这小小一幅床则承托起了整个欧洲的权力块路(路易十四作为前现代欧洲的集权象征)折叠为一间屋子的重量,影片就建立在这种不对等的极限压强关系上而带来了一次终极的临场体验。换个视角看,就像用恒星终结的这一凝缓的宇宙视角赋予路易十四,即太阳(王)的终结,从活的星体解体为物质材料,人的能量转化为可见的客体质量
好似是将墙上的一帧帧油画搬离画框,形成活动影像的视觉盛宴。塞拉在巴黎的画廊中游览,便拍成了电影,这一行为,本无意义,何必追求死亡所带来的意义。
昏昏欲睡,提不起观影兴致。真的就是死亡纪事,没有其他视角。
那满脸的褶皱深深陷在狮子头一样的乱毛之中,像是刚出生却被消声的婴儿,日子很长,生命却很短。
演的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