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影射当年陈水扁雇枪手自残骗得民意支持,由于情节发展过于耳熟能详、全在意料之中,对政治黑暗的展现、当局人物的刻画却完全不及当年《黑金》有劲道,致使影片毫无观赏性,仿佛只是重温一段过时的新闻纪录片。
不过这样的政治事件,能去拍出来,就是要值得肯定的,从这点来说已经比内地好很多。
[序]对于此片光明正大的影射我感到由衷地佩服,不得不感叹台湾的文化环境真是宽松。
但对于它的演绎...我好想用“看得快要睡着”来形容。
[1]真的,即使已过了一个晚上我也不是很想承认我看过此片。
以后看到“警察+枪击+任达华”的组合时一定要三思了(已上过N次当)——宁可错过三千,也不乱看一个。
[2]平时看台湾电影多是爱情文艺小清新,像这种更适合香港街头的剧情放在这里犹显不伦不类,而各个黄金大配角们的纷纷出演,更是让人总会出戏到他们所参演过的偶像剧里——片中饰演扁哥的沈先生,让我无时无刻的想起《命中注定我爱你》;原本的总统热选田正连说话方式与腔调都和在《败犬女王》中无差;那位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的打酱油婆婆更是瞬间穿越到了《恶吻2》...咳,我看过的台湾偶像剧其实也就那几部,偏偏你们都演过...[3]好吧..于是我承认,我原本就是为了张孝全而看的...[4]但是看着看着呢,又不禁开始怀念香港的类似电影。
虽然它们大部分都很烂,但起码也算精彩的烂。
再看回这里,各种在港片已显得十分out的细节穿插在台湾剧情片特有的拖沓与无病呻吟里,咳...请诸位自行想象一下吧...香港人至少在这里是没有理解台湾的——光是靠那几句台语算神马?
[5]还可以想象一下,曾恺玹(她的戏份可比方季惟少多了,居然排到了女一号,连那个可有可无的胡婷婷都比她出镜多)的粤语,张孝全的北京话儿,和戴立忍的惊鸿两瞥...不过,这些基本上对剧情发展没神马帮助就是了...有等于没有。
[6]林家栋真是毫无意外,毫无突破,每次都演这种角色,真是让人爱不起来。
你在香港演了一堆就算了,还跑到台湾来演...[7]最后,其实我的结论是——片子实在九流,但看在这份拍出的勇气,也值得多给一星了。
这部依然是好友笑哥推荐的,说亮点一在于沈孟生扮演的某位前国民大总统。
纵观此片果然如此,表面风度翩翩,看起来像是儒雅君子,但在急诊室里的一段,翻云覆雨,方才看出狼子野心。
亮点二在于影射某知名事件,很惭愧对于那段时事并不了解,赶紧度娘了一下,确实,在2004年台湾大选时,国民党连战搭配宋楚瑜,挑战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和吕秀莲组合,选情激烈,各方估计连宋组合获胜可能性超于陈吕组合,不料,3.19下午,陈吕组合的造势车队经过台南市遭遇枪击,陈腹部受伤,吕膝盖受伤。
枪击案发生后,情况逆转,陈水扁以些微票数当选连任。
在了解了这个背景下,再看此片,便有了更加讽刺的意义,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棋盘上的棋手,运筹帷幄,都以为自己是能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不料真应了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每个人一开始都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幕后黑手不断推进,最终自认为是棋手的人被当成了一颗颗弃子,被不断地从棋盘上扫下。
直到最后任华达扮演的局长被一颗子弹击中倒下的时候,这场闹剧才告一段落。
不过,两年后,那场声势浩大的游行,预示着又一场闹剧的开始。
综合评价,本人认为本片可以打分9分,其中很多台词都是亮点,开始选举的时候,老婆婆说的关心谁能够当选,还不如关心菜价,看来,对于百姓来说,政治不过是上层人玩的一场游戏罢了。
其实,更多时候我喜欢的是——莫谈国事随便谈政治无异于玩儿火自焚(其实我很好奇这部电影都能通过审批)所以,对于弹道这部电影,剧情对于关心政治的同学来说,肯定已经被剧透了……So,我就不说剧情,只说电影剧情老套,好淫总是会因为亲人(朋友,兄弟……)而被坏淫玩弄于鼓掌之间……然后,然后作为一个既定事实的结局,剧情走向没什么意思,比较乱,很多事情发生的都太突然了。
不能用Black社会那一套来弄ZZ……而且,电影既然名字是《弹道》,但是少了某华裔科学家的鉴定,你这个弹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当然,我不排除这是由于某些总所周知的原因造成的……其实很多引进电影都完蛋于这个原因不知道故事主角看了这部电影会有什么感觉呢……最后,胡婷婷还是不要演电影了,你身材好,但是太不上镜了,丑死了……
1979年,尚不满30岁的台南贫农儿子陈水扁在妻子吴淑珍的支持下,毅然决定为“美丽岛事件”主犯之一的黄信介担任辩护律师,这位台大法律系第一名的毕业生在法庭上引经据典、慷慨陈辞,迅即名声大噪,两年后便以最高票当选为台北市议员,从此,“阿扁”成为台湾省政坛的一匹黑马,一发不可收拾,乃至2000、2004两次当选台湾省最高领导人,“台湾之子”的名头,亦是响彻东南一隅。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2008绿营惨败,贪腐的盖子一揭,阿扁妻离子散,身陷囹圄,不过鲁迅说过,落水狗这东西,该痛打的还是得痛打,马总统凡事都拘泥法律程序,搞得至今“两颗子弹”的真相还是似是而非,不过这并不妨碍来自香港的电影艺术家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对基本事实发自良心的推断,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弹•道》。
华语影坛没有典型的黑色电影,除了麦当雄的《黑金》,也就《弹•道》这样的政治惊悚片能往“Noir”上靠一靠。
当然这也要感谢台湾文化生态的宽松,连《痞子英雄》这样的偶像剧都能拿“拉法叶弊案”说事,假以时日,港台影人能打造出华语版的《捉刀手》也未可知。
《弹•道》的刘国昌导演年过花甲,可对当代大众文化毫不生疏,南加州大学的电影硕士出身,《五亿探长雷洛传》这样的作品当年亦曾横扫大陆录像厅,其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态度加火爆的动作场面成为他最鲜明的作者风格,这些特点同样沁湮在《弹•道》里,令到整部作品收放自如,张驰有度,导演的水准有目共睹。
“两颗子弹”当然是个吸引眼球的敏感话题,但处理得不当,很容易失之空泛。
大历史的背后一定要有小人物来丰富影片的骨血,从这一点上来看,任达华和张孝全扮演的两位铁血警探起到了全片主干的作用。
任达华不消说,跟廖启智一样都是老戏骨,再加上扮演儿子的小男孩不多的台词画龙点睛,铁汉身躯下的一颗慈父心由是尽显;我以前没看过张孝全的电影,《弹•道》里他的塑造的人物也比较脸谱化,不过货很对版,血气方刚的刑侦组长就像是为张孝全度身定制,挤在一帮表演艺术家堆里也不显颓弱。
女演员方面我则最中意花木兰的原型胡婷婷,果然是台中市长的好女儿,为了揭穿绿营阴谋不惜血溅大银幕。
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戴立忍,果然是个才子,最后杀人那两下跟《人肉叉烧包》里的秋生哥有一拼。
至于几个大人物,沈孟生版的阿扁在动作语言上都抓住了最核心的部分,当然跟周立波的模仿不能比,但书卷气还是很搭调(不过我老是出戏,总想起《命中注定我爱你》);至于那个被影射的吕秀莲,真是漂亮坏了,吕大娘哪里有这等风姿绰约?
电影里的吴淑珍戏分则是一闪而过,不过单从瘦削的身形看也算是特型演员了吧。
“两颗子弹”的真相究竟怎么样,恐怕跟近半个世纪前射向肯尼迪的那一枪一样,要湮没在历史的风尘里了。
黑社会亦的确讨厌,但跟掌握了公权力的政客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拿着国家的资源玩阴谋,自然是触目惊心——片中内务部长拉开军血库威逼利诱任达华的那场戏,把这种观感推向了极致。
不过话说回来,由威权主义走向两党政治,中间总要乱一阵子,水至清则无鱼,“两颗子弹”尚扑朔迷离,但贪腐证据确凿的阿扁已经由台湾司法机构羁押,韩国不也审判过全斗焕和卢泰愚?
有污点政客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污点你还不能抓他——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会产生腐败。
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向来倡导“容忍必要的恶”,只要有一个人人平等、程序透明(当然世事无绝对,只能尽可能的往这个目标上靠)的政治体制架构,清廉而有效率的官僚自然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主流。
2008年,谢长廷在败选后的第一时间就发表演说,明言:“民主包括结果、也包括过程,过程难免有争议,但是我们接受,不要再有抗争……这是我个人的挫折……是民主的结果,不是民主的失败。
”可见,良性的政党轮替迟早会成为台湾的政治主流。
1986年,当民主进步党的仁人志士们在圆山饭店创党时,他们有没想过14年后便能夺取台湾大位?
2004年,当志得意满的阿扁靠着两颗子弹翻云覆雨,再次攫取最高权力时,他又可曾想过4年后便会遭全台百姓鄙弃?
民进党果真是个传奇,在一个还没来得及熟悉民主规程的社会里,他们用不按常理的出牌一再搅动最高权力布局。
不过主席说过: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
欺骗人民得来的,人们迟早要你加倍还回去。
在影片的最后,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任达华命丧黄泉,翻云覆雨的内务部长也被一辆飞驰而来的小汽车撞向了半空,唯有执意探询真相的年轻警察在红衫军的队伍里与女孩重逢,画外音说:好在还有希望。
希望就是:肮脏和丑恶是允许被谈论的,不义的政治阴谋也能被搬上大银幕,遗臭万年。
必须有表达的自由,才能有希望,才能保护这个国家不受任何政府的侵害。
当正义遇上了政治,当公平遇上了权力,当向往权利的政治和黑帮结合,就会成为民众最无奈的哀伤,这部片子就很好的诠释了这点。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黑帮?
”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
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
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
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黑帮在我国台湾省。
”
看完了《弹道》,一部影射了台湾当局的政治黑幕,拿阿扁在选举中弹为背景,拿民进党和国民党作为原型来拍摄,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从中我们看到了政治的黑暗与政客的无耻,现在阿扁被判刑了二十年,到底民主这个东西是不是在台湾存在,选举人手一票就能实现民主了吗,我想起了零八年马英九上台时所说的“台湾民主是亚洲民主的典范”,台湾有没有民主存在,还是重点利益集团来操持一切,或者说是寡头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影片中人民只是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民展,对于谁当选没有太大的关注,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就行,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的,而政客与官僚集团为了当选可以给人民许诺很多利益,而真正上台后,就置人民的利益而不顾,这不是很多西方国家民主的写照吗。
放到我们的大陆,当前我们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司法不公、拆迁命案、贫富差距大等,这些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作为执政的当局,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像社会的暴动,最严重的被一些利益集团利用,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与不不安。
我们需要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是一些假的民主。
整部片子基本按照当年的新闻拍的,感觉还算OK。
结尾任达华及几个人的死应该是编剧加工的,看着有些别扭。
子弹到底是要打谁?
明显是要打陈水扁的,结果因为换了位置,打了吕秀莲。
可是陈水扁应该是知道的。。。
或者陈水扁原本是为了让打死吕秀莲?
那干嘛还用打不死人的子弹?
对于香港电影来说,虽然也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可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域、政治和历史的原因,香港电影在政治片和战争片两个领域相对显得平淡。
战争片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许鞍华和吴宇森的有关战争题材作品背景大多只能安排在越南或其它地域展开。
而对于政治片而言,香港相对开明的民主氛围却未造就大量出色的政治片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香港商业电影发达的情况下,追求“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的氛围下难以容下有深度的影片,这也是香港难逃“文化沙漠”的恶评的原因之一。
虽有类似张坚庭的《港督最后一任保镖》和邱礼涛《等候董建华发落》等政治题材的佳作问世,前者却因蓄意的恶搞和低级趣味评价不高,后者也因过于“曲高”的题材而应者甚少。
不过,相对于台湾电影部门的严格的审查,香港的电影拍摄氛围相对还是比较宽松的。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几年有关于台湾政治的最好的电影竟然都是香港影人拍就的。
一部是1997年麦当雄拍摄的《黑金》,而另外一部就是这部早已在2008底就在香港上映、但直到2010年4月才莫名其妙的被引进公映的刘国昌的《弹•道》。
如果说麦当雄的《黑金》以揭示台湾政治背后的金钱交易为卖点的话,这一部《弹•道》则是不折不扣的以政治热点话题为噱头。
影片非常明显就是以发生在2004年台湾大选前夕的“三•一九枪击案”为背景,虽然剧中人物做了“避讳”处理,可是剧中的主要人物的身份特征都与当时的情形不谋而合。
不过,作为一部电影,影片还是在真实的背景之下虚构了台湾警方的几位有正义的警察的形象,以凸显电影的冲突感和美丑、善恶对比。
整部影片很难说有一个中心人物,虽然开始和结束都是以徐瑜昌警员的独白为主,可是影片本身就是围绕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围绕大选的两派、主要是吴立雄一派所进行的阴谋策划与付诸实施,另一条就是警方对于枪击案前后的变化之下的人物的选择和结局的描绘。
应该说,影片在还是比较优秀的做到了轻重有序,前半部分有关枪击案的设置步步相扣,直到大选结局;而后半部分的警察在枪击案之后的遭遇也张力十足,让观众有触目惊心之感。
导演刘国昌对于这种政治题材的影片也算是驾轻就熟,《雷洛传》虽是典型的商业套路在内,却也显示了这位导演对于政治和历史题材的把握能力颇为出色。
应该说,刘国昌一直是一位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从其赖以出名的《童党》再到《围•城》,无不体现了这位导演对于社会底层和青少年集体的关注。
这次涉足比较敏感的台湾大选题材,还是比较流畅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非常清晰,再加上电影后半部分娱乐色彩较浓的正邪与善恶的对决的戏份,整部影片倒是保持了一定的深度和可看性,在政治片大多被诟病“沉闷”的影坛,也属难能可贵。
台湾的“三•一九枪击案”至今未有真相,这部影片也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一种猜测而已。
时至今日,当年的风光无限的阿扁业已沦为阶下囚已多日,按照台湾的法律体系,这种已经结案的案子想要翻案似乎是遥遥无期了,真相也许也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也许永远看不到。
不过,对于整部影片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结论,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影片在台湾上映之后,据称有80%的观影者对于影片中的表达表示认可。
这也是政治影片的一个威力所在,有可能推动更多的人来反思社会、政治和真相。
在好莱坞,有关肯尼迪遇刺案和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的影片已经拍摄了很多,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作品推出,来探讨这些事件本身的真相和背后所存在的价值。
遗憾的是,台湾的民主号称“全民民主”,却也因民主的过度泛滥造成民主的暴政。
本片中,编导没有对这场选举表明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刘国昌也只是冷静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结论来引导影片的发展。
不过,在细节之外,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影片本身的倾向所在。
影片中疯狂的人群冲击另一候选人田正的候选总部以及枪击事件发生之后的极度混乱局势,还有那些声竭力嘶的所谓“为了台湾”的地下电台的年轻人,无形中在整个政治布局中充当了愚昧无知而可怜的被利用者的角色。
这些自诩“为台湾民主奋斗”的人在剧中吴立雄的老婆(暗指吴老太婆)的金钱暗示和方正北的政治赌盘下注的细节下变得可怜可悲。
在“黑金政治”盛行的台湾,民主可能还只是一个表面而已,虽然民众获得表达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可是无形中却成为政客的棋子和牺牲品。
影片最后的是一个典型的俯拍镜头,摄像机在示威游行的拥挤和愤怒的民众头上缓缓掠过,带有些许的悲悯色彩,仿佛是上苍在悲哀的看着这一幕闹剧的发生……作为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电影,影片对于影片中故事的真相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安排。
因此,在悬念上就显得稍差一些。
作为一部商业色彩依旧浓厚的影片,影片还是安排了大量的警匪冲突的场景出现,一方面虽使得影片的观赏性大大增强,却也无意中使得影片的深刻性打了一些折扣。
影片中,几乎所有参与事件的人都死于非命,来证明政治阴谋的残忍和黑暗,颇能触动人心,恰恰与香港影片的一贯“疯狂”的风格比较一致,却也无形中显得过于戏剧化。
尤其是安排的任达华饰演的孙学仁这一角色的儿子患有重病的细节,则又显得过于刻意,颇有煽情和制造悲情的之嫌。
从整部影片来说,作为正义化身的徐瑜昌这一角色担当了完全的正面形象,演员表现也算中规中矩。
不过影片最为出色的当时反派方正北和陈二同,尤其是廖启智饰演的陈二同这一角色,无愧于“钻石男配角”的称号,可谓整部影片发挥最为出色者。
本片是以“两颗子弹”事件添加素材,创作的一部政治惊悚片。
由于《J.F.K》、《影子写手》、《金环蚀》等片,这种片的范式几乎出来了。
背后操纵的统治者、连环灭口、替罪羊、正直的警探、作为要挟的患重病的孩子……剧本没写出什么新意。
不过,能出这种片得有两个条件:统治者得用见不得人的手段办见不得人的事,不像一般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办这些事;统治者没法制止公民去质疑,去游×行。
本片纪录片镜头作为解释说明,插入到故事片中,把故事写得有血有肉。
政治惊悚片是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片一种重要类型。
我很爱看。
我由于大陆不可能拍摄这样的影片,想要看华语的这类片子,只有依赖台湾了。
阿扁枪击案 — 那演员长的和阿扁也有几分神似
张国柱、柯俊雄、王道、戴立忍、深孟生这些老戏骨,加上久不露面的方季惟,真是昨夜星光灿灿。渡海时如山的波涛和最后环绕方正北的移动镜头令人难忘。当警事变成了秀场,警官该何去何从?刘国昌令人敬佩。
题材吸引人……
一个不小心,还以为在看的是火龙对决
也许真实就这么暗淡,或者更黑暗。
政治游戏,为了民调,但公众根本是玩物,谁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干嘛那么复杂,玩去
香港人果然不懂台湾
绝好的题材,绝好的班底,但是缺了那个班霸,云泥之别
看片头我还以为是国共的又一次合作呢。。。怎么说,这个题材本身就不好拍。虽然拍的很简单,但也把故事说了明白了,前提是观者得稍微知道到底是什么回事情。老演员的演技没得顶,智叔好!!!相对的,年轻演员就显得稚嫩了,张孝全演得太慢了。。。哎。总而言之,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嗯。
很台湾
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的杂糅 可谓是泾渭分明啊 真是……很失败啊
这个NYT形容为"廉价小说情节"的事件 拍得像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 里面某人一讲国语我就笑了
三颗半
竟会觉得孝全和任达华蛮像的,特别是神态,而且他的声音真是性感爆了!花痴完,说说电影本身,题材的伟大已经证明了一切,情节不及黑金,但是这种反思的力量是值得肯定的。林家栋和戴立忍都是亮点,试枪那段戏值得拉片咀嚼。
硬是被松散的剧情搞垮了
看睡着了
原来是这样的
导演勇气可嘉。但作为一部政治悬疑片看只能算勉强合格,只有政治,没有悬疑。
张国柱、沈孟生、王道、 柯俊雄等台湾资深演员的表演是亮点
台湾片看的不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