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国家的诞生(台)

主演:内特·派克,艾米·汉莫,佩内洛普·安·米勒,杰基·厄尔·哈利,小马克·布恩,科尔曼·多明戈,安洁纽·艾莉丝-泰勒,德怀特·亨利,阿雅·娜奥米·金,伊斯特·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

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2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3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4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5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6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3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4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5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6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7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8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9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20

《一个国家的诞生》长篇影评

 1 ) 艺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与创造者本人无关

今年圣丹斯电影节,一部由黑人主导的电影被评价为秒杀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同时包揽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审团大奖和观众奖。

作为一部黑奴题材电影,「媒体」说,  它“比《为奴十二载》更深刻。

”英国「卫报」评价: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如《勇敢的心》那般震慑人心。

”  影评人评分上,Metascore平均分77。

  烂番茄上线后指数96%(因为某些原因拉低了分数,文内有解释);  另外媒体评论中一条差评,理由是:血腥、暴力场景太多。

  估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并不受到影响..这就是《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电影讲述了黑人反抗白人奴役的故事。

更准确的表述是1831年,黑人牧师奈特·特纳领导南方庄园黑奴暴动,这也成为了美国内战的导火索。

  整部电影拍摄花了7年时间,导演、编剧、制片人以及男主角,都是同一个人:内特·派克。

而这个人,这部电影联系在一起,观众们也就很容易会想起发生在内特·派克大学时期的强奸指控事件;  2012在美国某戒毒所里,一名30岁左右的女性自杀了——她尸体旁,散落着两瓶安眠药类似物。

内特·派克与他妻子  4年后,2016年,死者的弟弟找到《variety》杂志,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人就此联系起来。

  内特·派克,强奸,被害白人女性自杀。

  1999年,19岁的内特·派克就读于宾州州立大学。

他与室友让·麦克詹尼·西莱斯坦(《一个国家的诞生》编剧)被指控犯了强奸罪——受害者是同校18岁白人女性,她在醉酒的情况下遭到强奸。

内特·派克被判无罪,西莱斯坦被判强奸,判处6个月有期徒刑。

内特·派克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已经多次谈过那件事,我也会在不同的场合予以澄清。

但在这个地方(多伦多电影节),大家都是为了电影而来的,大家来到这里是为了看电影,而不是为了我。

”内特·派克表示,在这次的电影节上,他更希望多谈谈自己的导演处子作,以及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

  本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现已经因为丑闻被差评,拉低了评分,甚至大部分观众有抵触心理;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梅尔·吉普森曾因为公开发表反犹太言论,被好莱坞整整封杀8年之久,没有人敢为他投钱拍电影,他也因此一蹶不振。

  他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表示:“感兴趣的电影没人敢投资,最近也没筹备什么大的项目。

”  吉普森和派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似乎拥有相同的遭遇。

  那么种族主义,或者是曾犯下的罪行,是否妨碍他们成为好导演、好演员呢?

  梅尔·吉普森有经典的《勇敢的心》,电影怕是至今激励着渴望自由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该不该抛开创作者个人道德,把目光集中在作品本身?

  现状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美国电影学会的放映被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映后采访。

    同时,多伦多电影节放映场的媒体采访也被取消了。

  

在近期内,派克应该不会再出现在公众面前,而这部新片10月7日上映后能否保持口碑,票房大卖,更是不容乐观。

  到此,对你来说,这算是个让你痛快的结果吗?

   我们真要要因为一个导演因为涉嫌强奸,就要拒绝一部好片?

可以理解那些抵制的人,同时也认为,应该把作品和作者分开,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

  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常识:艺术家不是道德家,在公共领域,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体现在他对艺术做出的贡献,他对艺术负责。

而《一个国家的诞生》这种绝逼的佳作,不应该因为个人道德上的问题,影响我们观众对艺术的追求与欣赏。

 【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手电影V,微信ID:ksdyvip 转载请注明】

 2 ) 关于《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真相——从历史到现在

我有一个好作品推荐给大家,这个电影没讲完的部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史: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2340720/_/(Steam)https://www.douban.com/game/36235484/(豆瓣)写于2022年关于《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真相——从历史到现在_哔哩哔哩_bilibili我专注于美利坚大革命背景的作品,在豆瓣坚持写了很多年的书评影评,因为不久前六月五号我莫名其妙被封了,我看到这个电影的影评区如此群魔乱舞,却不能些自己的评论,于是就决定在B站发一期视频。

这大约是自从上次评论给奴隶制势力司令唱赞歌的书以来,第二期以视频方式发布的书评或影评,顺便一提,我那一期书评在豆瓣上被删了,你们还能看到B站的视频版。

出版商给了豆瓣多少好处,去删除一个真正讲依据说实话的书评?

言归正传,我看到这个人说本片粗鄙而肤浅,剧本和导演都很有问题,这个评论的作者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他认为这个片子极具煽动性、动机不纯,因此想让这个片子滚。

他们对奴隶主唱赞歌的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态度呢,我们却没有看到他们咬牙切齿对格里菲斯的电影说滚!

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不具有煽动性,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就很纯洁?

他们非但不说滚,反而是一片褒奖,因为那个电影煽动的是反对自由和平等,这才是他们要的。

相反,他们痛恨的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灵魂,尤其是这个灵魂属于黑人的时候。

另一个影评同样咬牙切齿的说:这个电影的一些列改动已经是在捏造历史了,而且捏造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塑造黑人的绝对无辜,和白人的绝对卑劣,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来合理化特纳的起义。

影评还看似理性客观中立的进一步说道,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而不是去寻找仇恨,《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奴隶制的历史,并没有挖掘出值得思索的深层内容,而只是非常低劣的撩拨了种族的历史仇恨。

这种做法,反倒让影片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观众,则无法全面认知这段历史,而只是得到一个人物脸谱化,政治正确性的样板戏,至于以史为鉴,更是不可能了。

与之相对应的,《为奴十二年》里,善良却无法摆脱奴隶制原罪的庄园主,《被解放的姜戈》里,身为被压迫的群体,却处处维护白人利益的黑人管家,这种具有矛盾特质的角色,才更符合历史,也更能引人深思。

另一个影评说得更直白,他说本片垃圾,因为:本片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

我不知道这些影评的作者究竟是观影的时候选择性失明了,还是写这些正义凛然的长篇大论的时候记忆选择性丧失了。

事实上,特纳的电影里一上来就展现了“善良的奴隶主”,也正因有那么一个“善良的奴隶主”允许年幼的特纳读书识字,年幼的特纳被开了一个自由的口子,让他掌握了自由的知识,这就是特纳后来能成为带领人们起义的领袖的基础。

而在电影中,特纳从一开始想要团结的,正是一个跟他一样看起来颇有教养的黑人管家,而那个黑人管家一再拒绝加入特纳的起义。

电影里明明有他们所谓的“善良的奴隶主”,堕落的黑人(而且不止一个),他们却被影评说成没有,并以此为理由大力鞭挞本片,给本片一颗星极差的评价。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些欺负那些没看过电影的人的赤裸裸说谎的影评,究竟居心何在。

这个影评还得到了大量点赞,甚至有不少打赏。

我写了那么多年影评,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打赏,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我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是想提醒一下善良的人们,如果一个国家中正确的意见得不到任何物质上的支持,而错误的意见却有资本的鼎力支持,那么发表正确意见的人就难以为继下去,缺乏正确意见的国家久而久之则会遭遇智力上的全面退化。

国内舆论这种普遍的对真相,对自由的咬牙切齿的痛恨和鞭挞,这种自我陶醉的无耻谎言,在历史上造成的恶劣影响的几个例子,恰恰是美国南方奴隶制势力,以及纳粹德国,军国日本,无一例外都是以可耻的毁灭收场。

我看到一个罕见的反对这些影评的声音,他说那些影评责难的所谓问题,从《斯巴达克斯》到《勇敢的心》无不存在,但到了黑人影片,就大为人所诟病。

这难道不正是内心偏见的体现?

如果截止到此,我以为我遇见了一个朋友,但是他最后总结道,我也不喜欢黑人,但也不愿因此认同种族主义的思维。

一个不喜欢黑人的人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究竟是想骗谁呢?

还记得那些影评作者在强调什么吗?

他们也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

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对另一个种族主义者的回复,尽管他们在其他事情的观点上看起来并不相同,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因为文章作者和回复他的人都是种族主义分子,却都不敢承认自己是种族主义分子,还要冠冕堂皇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分子。

这正是废奴主义者给你们的宝贵遗产,尽管你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察觉到这一点。

在特纳和加里森发起废奴革命并取得胜利之前,奴隶制势力会根本不会扭扭捏捏,强调什么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相反,他们会自豪地大声宣称,黑人就是劣等,奴役黑人就是天经地义。

正是废奴主义者通过不懈奋斗和牺牲,在第二次革命战争胜利后,把人们的道德层次整体提高了。

在那之前,当时全世界都可以毫无顾忌把他们认为的劣等种族称为野人、狒狒、猴子,对象不只是黑人,还有黄种人,犹太人,天主教徒,吉普赛人,俄国人,爱尔兰人,当然,废奴主义者无私的奉献,为这些人的自由和平等而战,而这些人是怎么做的呢,当时爱尔兰人作为反革命势力强烈反对废奴主义者,甚至疯狂屠杀废奴主义者和黑人,将废奴主义者称作“爱黑鬼的畜生”,因为爱尔兰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优越种族,黑人才是劣等的。

二十一世纪在美国生活的华裔,提到老约翰·布朗的时候极尽侮辱之能事,这就是我在那个有五十万活跃用户的游戏开发网站被封的原因,因为我不能看到有人发表这种言论而无动于衷,我宁愿放弃自己在网站的流量效益,也要站出来反驳这种无耻言论,这给了那些本来就不喜欢我开发的游戏题材的网站管理员借口,说我破坏网络和谐,拿这个作为封杀我的借口。

人们需要知道,这就是废奴主义者的精神,无论人们有多么不理解,有多么恩将仇报,也不会影响废奴主义者坚定在正义事业的道路上走下去。

废奴主义者就是这样永远改变了世界,因此,现在的人只要还有一丝廉耻和体面,都不会公然再用过去那种侮辱性词汇来称呼他们所谓的劣等种族,而是会虚情假意声称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这种虚情假意其实也并非没有一点用处,这总归比公然宣传种族主义要好一些。

随着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一代终将不会再抱有前人的种族偏见。

这就是他们废奴主义爸爸给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当然,真正的废奴主义者也是反对父权制的,所以像日本人那样崇拜强者的人,要克制住喊废奴主义者爸爸的冲动,你们可以称呼为废奴主义者兄弟,或姐妹。

说回到那个影评,这个电影让他不由想起抗日神剧,除了意淫,就是煽动仇恨,对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一点没帮助,尤其是缺乏自省式的思索,比如人家强在哪里,我们又弱在哪里?

对此,我想问,你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是落后就要挨打?

还是更进一步,等我们变强了,就要打人?

换句话说,强者打人有理,黑人就活该当奴隶,这些种族主义者反思到最后,就只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

我发现,有些人的心胸太过宽广、善良,以至于只能看出奴隶主的好,别人稍微说点真相,就指责人家是动机不纯,撩拨仇恨。

人们总是乐此不疲说谎,连真相都不提,提也是在断章取义,以便增加谎言的可信度,还扯什么反思历史,就在反思奴隶主怎么善良了,是吗?

我想到我正在开发的历史游戏,里面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比如某些人大力称颂的仁慈、绅士以及有骑士精神的奴隶主及其走狗在堪萨斯烧杀抢掠奸污白人妇女儿童——我之所以强调是白人妇女儿童,是因为在某些人看来,奴隶主及其走狗强奸黑人妇女儿童根本不算事,连提及的必要都没有,为了让他们看清他们崇拜的奴隶主及其走狗的下线有多低,我有必要特此强调。

如果他们认为作者展现和揭露不为人知的真相不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而是在撩拨仇恨,那么我的回答是,很好,我就是在撩拨仇恨——撩拨对奴役和压迫的仇恨,因为人们对奴役和压迫已经如此麻木不仁。

 3 ) 一分不谢,谈谈电影的价值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的娱乐文化,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种更高的层次上去了,尤其是电影,它已经承载了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一方面,电影也可以对公众的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古惑仔盛行的香港电影时代,有很多80后、90后小青年都学会了讲义气,称兄道弟;再如琼瑶或者韩剧对一代或者几代女性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

另一方面,公众的价值观对于电影的发展也有诱导作用。

比如近几年来,内陆主流电影的有崛起的趋势,这和公众的价值观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民的自黑风气不再那么厉害了,公众的存在感主要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公众的国家意识有所提高,这也导致了主流电影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总之,公众价值取向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开始步入正题。

关于这个电影,它至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电影,它与我的价值观相悖。

导演是一个强奸嫌疑犯,被判无罪,受害少女抑郁自杀,这不算玩,因为无罪,他居然还可以站在艺术的高度上公然拍一部关于强奸的电影,全世界的人都看着,还要给他颁个奖,我不能忍受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

首先,不能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离我很远,我就能漠视这件事的存在,至少对于我来说,虚构的电影对于一件真实发生的悲剧永远是不值得一提的。

即便法律判他无罪,即便他真心悔过,又能怎样?

人都死了,何况活着的人还活在煎熬中。

在我看来至少他一生都不能再越过这条红线,哪怕是碰一下都不行。

黑人在问白人索要平等、自由的时候,这个黑人对那个无辜的未成年白人少女做了什么?

间接夺取了她的生命,让她的家人活着无尽的黑暗中。

在我看来,即使没有这一部电影,他至少也要活在道德的谴责当中。

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本质就是对道德的挑衅,即便是拍一部主流电影,也不可以,何况是一部涉嫌强奸、具有极其现实讽刺意义的所谓的主流电影。

对于这方面,我想说,电影审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不仅中国有严苛的审查制度,外国也有。

如果一个所谓的好电影是揭露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只管无情的揭露,结局全是对这种阴暗的嘲讽,给观众的只是一生叹息,给不了思考的余地,只管甩出来一个凄惨的无解的题目,剩下的全是讽刺,那么这个电影有什么意义?

容你思考三分钟,这样的所谓过不了审查的优秀电影有什么意义?

到底有什么意义?

有意义吗?

电影真的需要审核,要想挖掘人性更深处的秘密,要想洞察人世间的一切真实与谎言,我劝大家去读书。

你想要看到的东西不在那些过不了审核的电影里边,他们都在书里边。

相信大多数人的态度才能代表大众的态度,才能代表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电影看不看,我们心里有数。

 4 ) 扇动蝴蝶的翅膀,但不要煽动它。

没看影评之前不知道导演戏外的这些争议的,也托了不知道的福,看电影的心态没有偏向和评判。

因为这部电影断断续续看的,有空就看一点儿,虽然回想起来觉得整体节奏也蛮快,但不能确定一口气看完会不会感到沉闷,但因为一切都太清晰了,起承转合,出了什么什么事情主角怎么受到了刺激,所以导致了最终决定以暴制暴,难免有点疲劳。

这样的清楚持续到了主角决定反抗之前,然后后半部分导演收拾不住了的感觉就很明显。

我本来抱着看政治正确电影的态度看的,没觉得哪里有问题,直到最后绞架上黑人天使幻象出现的时候,我惊觉不对...被煽动了呀!

其实这样的不对劲在Nat杀Samuel的时候就有苗头了,那一段的光影虽然我很喜欢,但他们在教堂一样的花玻璃前一左一右一死一活的时候,Nat拎着斧头靠在那里的质感很像一部悬疑杀人电影,当时我一边觉得这个镜头好看一边觉得违和来着。

看完仔细想了一下,这一切的不对劲可能是因为电影本身并没有对以暴制暴的行为做出有力解释。

甚至后半段的血腥镜头有些太多了。

这不是说为了凸显黑人的善良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能手刃白人,也不是不能揭开血淋淋的现实,在提出质疑要求观众不能有一个预设和立场之前,导演也不能强加自己的预设和立场在观众身上。

宗教对人的驱使和人自身以宗教为依托达成的救赎也是同理,本来是很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最后黑人天使幻象出来时候也让人蛮无力的,感觉是非常狭窄的一个镜头,非黑即白,黑人也可以通过上帝得到救赎,种种导演想说的话衬着黑人悲情英雄的脸,令人索然无味。

我不是硬性要求黑人种族必须跳出窠臼,以一个平和心态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全面地分析历史,只是如果是一个有美化过度之嫌的血泪故事,观众除了被煽动和感到不适,还有第三个选择吗?

说点好的,这部电影前面Nat和Chery在马车和草地上还有深夜骑马奔驰而来求婚的几段都很清新自然,我很喜欢。

然后出于导演自身愤怒,黑人所遭受的种种待遇确实很让人动容,这也是我说不知不觉最后发现自己被煽动的原因。

好几个镜头的明暗衔接很利落,而且整个色调很好看。

Samuel家就电影本身来看,不对比史实,不触及根本利益对黑人不算过分苛待的伪绅士做派和他家黑人们穿的衣服陈旧却整洁干净的细节相对应,也算用心的。

另外那个穿插非洲原始部落的祭祀我看不明白有啥用,也是挺刻意的。

音乐帮了这片子大忙哈,气氛烘托得很好。

 5 ) 你作文满分,可是你上周偷了同学10块零花钱,所以你这回作文只得一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扛起大炮轰烂片(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132982/假如说,这个人是个杀人魔王,那你应该把这些话写到他的墓志铭或是宣判词里,你电影都没看,看了新闻报道,跑来电影里给电影打一星,而且还扛着道德的大旗,可以呼吁公众不看这部电影因为导演是个强奸犯,还间接杀死了一个少女,可是你凭什么扛着道德的大旗来评价自己完全没有看过的电影,就好像你这回作文是满分,我站起来说,老师,你不应该给他打高分,因为上周他偷了同桌十块钱!

 6 ) 让我们高唱《国歌》

《一个国家的诞生》正如谭嗣同所言,革命必须以鲜血来唤醒。

我一开始还以为所谓的特纳,就是马丁•路德•金,或者其他的黑人宗教领袖。

没想到这本来就是一个革命最初的悲惨的牺牲事件。

电影讲述了1831年由奈特•特纳领导的著名奴隶暴动故事,这也是引发美国内战爆发的最重要导火索。

放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这样的电影,容易使我们想起我们的《国歌》。

首先,如果不想被奴役,一开始就必须保护自己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谁是统治者。

一旦沦为奴隶,牺牲的就不只是一代人。

看着片中那些奴隶所受到的毒打,虐待,侮辱,我们绝对不想起经历那样的人生,当然也更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去经历。

其次,被努力,只能是团结起来才有希望。

正如片中,那个黑人小男孩,本来不应该去跟白人通风报信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了呢?

一个小孩子,看到黑人们在半夜里把主子拉出来砍头,就跑去报信,导致特纳的革命,很快就被枪炮扑灭。

尽管他应该看到白人如何奴役黑人,但是可能他也像特纳一样,曾经受到白人的一些恩典,这似乎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这就是问题,革命向来就怕内奸,内讧;所以压迫者总是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

因为只要有一个人会打小报告,就行了。

联系到刚看的《法老与众神》,摩西密会犹太人长老,结果就有两个犹太人去跟埃及总督告密,而获得的奖赏不过就是“不杀他们”。

再想想之前《被解救的姜戈》里小李子的黑人管家。

我一开始想到的,还是缺乏智慧,因为特纳只接受了宗教教育,没有读更多的书,尤其是革命运动所需要的历史书和军事书。

因为我还猜测后面特纳是利用“布道”,暗暗联合各个庄园的黑人奴隶,然后统一时间起义的。

最后,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没有人想以血还血,毕竟这是违背人性的。

但是,像特纳那样,服务白人,利用宗教却约束那些黑人奴隶。

却看到种种血腥的行为(当黑人以绝食抗议,白人居然拿锤子撬开嘴,然后塞进事物),遭遇各种侮辱,妻子无辜受到几个白人的蹂躏,自己因为给一个白人施洗,就遭到一顿毒打。

最终解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革命,以血还血。

《圣经》也可以有两面的教育,因为文字承载的智慧不可能只有一面,人性的本质也不可能只有良善忍让的一面。

17.2.10

 7 ) 傲慢的旁观者

只是一个种族抗争的电影而已,看豆瓣评论却惊讶的发现很多人用与电影不相关的因素在打分,粗浅了解了一下让人莞尔,真是没有美帝的命却得了美帝的病。

如果导演涉及强奸,自然有法律来惩罚他,这和作品有什么关系呢?

我并没有替导演的人格申辩的意思,事实上如果强奸是事实,而由于司法程序(如oj辛普森)而得以脱罪,我会与大家同仇敌忾甚至更痛恨之。

但一码归一码,就如被强奸女孩的自杀不能归罪于导演一样,对导演的评价也不应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毕竟退一百步来讲,一部电影并不是导演一个人完成的,前前后后涉及到几十上百个工作人员,这样的评分对他们是不是不公平?

再退一万步来讲,伍迪艾伦强奸了自己的养女,波兰斯基诱奸了13岁少女,为什么你没有这么一窝蜂的抵制他们的电影?

乌合之众是情绪化的,美国很多大学常年来充斥着体育特长生强奸女生轻易脱罪的传统,但走上领奖台依然受大众欢呼,为什么一个黑人导演拍出了不错的追求族群公正的作品就要口诛笔伐呢?

美国奴隶悲惨的日常生活,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很好的展现,真实的情形只会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说电影在宣扬仇恨,可是事实呢,事实恐怕只会比电影中展现的更加残酷和血腥。

但我们是胆怯于面对事实的,我们只会如同很多美国小说那样把南方种植园完美化,可惜那些优雅的舞会和闲适的下午茶,掩盖不了棉花地和小木屋里的罪过。

别人政治正确(PC)了,你跟着政治正确,别人反pc了,你也跟着反pc,你根本就忘了自己的历史和自己是谁。

这不是比黑人更可悲吗。

在全球所有的华人中,说起来美国华人其实是最不争气的,在很多国家华人都可以做到商贾巨富,甚至左右一国经济,但在美国华人这里失效了,他们给整个国家的印象是躲在自己沾沾自喜的唐人街,日复一日的开着洗衣店和中餐馆。

中餐馆开了那么多年,也没开出一家麦当劳。

以至于到现在只能安慰自己说华裔智商最高,学习成绩最棒。

基本上就是书呆子的象征,聪明,却无能,离开校园在大人的世界里,基本是被边缘化了。

当然,在美华人说起来也是满腔血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排华法案就是证明。

但是美国黑人呢,一直到60年代自己的公民权才基本落实。

如果华人因为自己的社会无能以被歧视和迫害来声辩的话,美国黑人更有为自己正名和声辩的理由,几百年被奴役的历史,一直到几十年前才在纸面上取得了平等,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绝对不是无病呻吟和没事找事的象征。

如果你觉得委屈,也去拍这样的作品,也去积极参与现世,争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和舆论资源啊,可是美国华人偏不,放逐自我投靠白人,全然不计在别人眼里自己只是一个眯缝眼的奇怪家伙。

美国华人说自己被故意挤兑,黑人笑了,美国华人说自己人数太少,犹太人也笑了。

美国华人说自己是外来加入者,全体美国人除了印第安人全笑了。

只有跟母国穷亲戚比起来,华人自己才笑了。

可特么的你自己是美国人啊。

一个黑人牧师,与自己的主人相处和谐,虽然布道过程中见到了太多的施加在同类身上的罪过依然得过且过,直到有一天这罪恶也找到自己头上,一次两次。。。

上帝和圣经已经无力保护他,虽然他至死都对圣经深信不疑。

他抛弃了自己在自己族群不错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同样拿着圣经的白人奴隶主举起了屠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种对人人平等社会公义的最根本追求,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是残暴和无法忍受的呢?

撕掉奴隶主伪善的面具,长达百年的更加残暴和无数罪恶难道就可以视而不见处之泰然吗?

联想到最近美国混乱的舆论形态,很难让人乐观,美国特殊论已经卷土重来,白人至上也计日可期。

印第安百万亡魂的诅咒,黑人百年为奴的血泪,美国短短几十年的政治正确还没来得及清洗这种历史的污点却又有了走向老路的趋向,那些歧视和压迫的苗头依然在鬼魅的闪烁,这种时期内出现这样的作品是很及时的,认真去反省历史才能回到历史,在这片几百年来充满罪恶的土地上,永远不缺乏追求正义与公道的人。

希望美国华人也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抛却那些傲慢和旁观心态,好好团结黑人兄弟,为自己在自己国家内的族群地位,为社会公平和正义贡献一份力量。

至于国内的中国人,就别再套近乎了!

精神美国人还不够,精神美国白人才行是吧,你咋不上天呢

 8 ) 一个民族的生化

本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

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时异空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了美国内战时的深交至深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一南一北,一边是北方资本家,一边是南方种植园主,在政见上是完全处于对立立场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节分列表现,并逐步发展,最后两条支线汇聚成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谓是是一种首开先河的创举。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

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9 ) 国家的诞生

这是一部经典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部经典电影我都看了不下三遍了,每看一次都有一次新的理解。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

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前半段感觉非常平淡,后半段节奏突然紧凑起来了,进入了高潮,让观众看着直呼过瘾。

导演的故事性特别棒,这部片子也是用了很久拍出来的,感觉特别用心。

影片富有真情,可以看出来导演是下了功力的。

故事也超级棒,跌宕起伏,我看起来感觉超级过瘾。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感觉这部电影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花哨,特别的平静而又舒缓。

 10 ) Creativity or accuracy?

‘The Birth of a Nation’ Is an Epic Fail转一篇靠谱的影评。

文章的观点我很认同。

进行创造的时候,作品的题材与结构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它一定是作者内心某种立场的表达。

但内特选择这个历史故事去表达黑人的抗争的时候,手段并不高明——比如黑人女性一定是受害者,白人一定是施暴者,主人公一定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才揭竿而起。

这种简单的处理,让所有的人物迎合了刻板印象,让电影变得非常的不写实、单向度、苍白。

好的电影,一定是真实的,而真实的就是复杂的。

所以我只爱绝命毒师啊。

《一个国家的诞生》短评

人渣的电影,绝对的抵制。

7分钟前
  • PIE
  • 很差

转场棒

11分钟前
  • Master Kyle
  • 推荐

被这片子各种外围新闻给骗了。非常新好莱坞的拍摄方法,很好啊。此片真实的政治态度,被涂抹在外面的黑人政治正确给掩盖了,整体是不错的,研究美国文化的重要文本。

16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圣丹斯的洪荒之力不容小觑

20分钟前
  • 不要不开心哦
  • 还行

放弃了对人性更真实幽微深刻的刻画还原而将历史人物篡改成高大全的zzzq刻板印象削弱了电影本身力度

21分钟前
  • 这是合理的吗
  • 还行

2017北影节第一场颐堤港星星CGV影城

25分钟前
  • 大盗贼
  • 还行

载舟也覆舟,绝对不是烂片。对信仰的主观利用比钢锯岭更有说服力,音乐很灵魂,难以想象是长篇处女作。真遗憾有关导演的话题让人没办法正视电影。

27分钟前
  • 蛇弹吉他
  • 推荐

人渣导演一生黑

31分钟前
  • 姬气猫
  • 很差

影片刻意与与格里菲斯1915年作品同名,似乎是为被其恶意丑化的黑人正名,虽然政治正确,但故事本身乏善可陈,有些情节交代不够清楚,尤其是出现过多次的反抗演讲,好似廉价的牧师布道,失去了应有的振奋人心的力量。(PS:不希望内特·派克的强奸案成为评价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

34分钟前
  • 还行

真的是个宣扬仇视白人的电影,不懂为什么圣丹斯会大热,你们想看牧师砍人,去看古惑仔好了。

36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压抑

4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不考虑场外因素(内特帕克应该以后也拍不了电影了),处处都是学为奴的影子,在加上点吉布森的宗教元素,就是一部黑人版的《勇敢的心》,放在二十年前,会让人觉得很牛逼,但是现在的话,就是黑人主旋律了。当然,音乐还是不错的,你不得不承认,反叛的时候还是很燃的。

42分钟前
  • Simon
  • 还行

4⃣️2⃣️8⃣️♥️♥️

44分钟前
  • Armie Su
  • 力荐

黑人版【勇敢的心】,故事紧接着就是南北战争,作为处女作,很成熟。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跟近几年颁奖季强调苦难的非裔题材不同,这部电影的基础是扎实牢固的角色塑造,是这个命运受白人控制的个体在一系列考验中将白人文化授予他的信仰转化升华为自身的及自己种族的信念并奋起反抗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主角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与自由,也使他成为了一个并不完美却无比真实的英雄角色。

49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如果没有主创的幺蛾子,这电影的正面评价会更多。画面制作精良,故事流畅,演员演技自然,虽然很多大开大合的情绪,但不会有强加于人的过头。

50分钟前
  • 推荐

我不认识导演

52分钟前
  • 阳光男孩儿
  • 推荐

看到2/3,手机搜了下,结果看到导演事件,吐了,真特么恶心

53分钟前
  • 晨曦
  • 很差

其实已经很难抛开成就去客观的评价这部电影,整体来说算完成度还不错的导演处女作,可以看成是模仿《勇敢的心》的习作,踏着《为奴十二载》的步伐创造出来的奥斯卡应试作文。片子的问题是编导主观性特别强,他迫不及待的展现黑奴的可怜以及白人的怒不可遏,这样的煽动和情绪渲染太过刻意

56分钟前
  • 邹逊
  • 还行

喔艹有罗夏

58分钟前
  • 暴錘波羅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