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督教家庭,深信同性恋是原罪,当听到别人的言论时只是去求证而从不去想儿子的感受。
病急乱投医地将儿子送到了所谓的救助中心,被一群自以为是的人支配着。
有些人如Cameron不堪重负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如Gary将其看成一场游戏,努力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其实男主也应是那种会钻牛角尖的人,庆幸的是在一开始就有医生所说的那段铺垫,然后碰到了一个好妈妈。
shame on you and shame on me.只要还是因为年纪太小,虽然已经18岁成年,但依旧还是没有一门谋生的技能,特别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父母也无法接受儿子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或许也是幸运的一方面,因为可以直接跳到4 years later.父母虽然在儿子的教育上产生了分歧,但好在彼此相爱,read it for me,也导致了最终的大和解,you are welcome too.而最终跳出真实人物再震撼一下,I am not change,it’s your turn to change.不过最后还是跟Chris在一起有一点点无法接受,毕竟当时他的行为算是rape了,但想想又觉得合情合理,人生又能碰上几个如此match的人呢。
以及泽维尔竟然本色出演,还把名字贡献给别人用。
《被抹去的男孩》这又是一部国外独有类型的片子,同性的话题,但关键的是结局,在所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时,最终还是忠于内心,当他选择于社会的大多数进行对抗时,那种带给人的感觉还是蛮让人难以描述的。
或许很多人内心都有反抗整个世界的隐性基因,但在成长过程中都被慢慢地消磨光了。
很棒的剧情片,妮可基德曼依然那么迷人。
被抹去的男孩.Boy.Erased.2018.中英字幕.720p.BluRay.x264.AC3.mkv
都《爱你,西蒙》了,我们还需要《被抹去的男孩》吗?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被抹去的男孩》取材于Garrard Conley的个人真实经历。
他生长于美国阿肯色州的信教中产家庭 ,19岁时向父母出柜后被安排去了一个同志矫正机构。
但正是这段黑暗经历让他接受自我并找到自己声音,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曝光了藏在暗处的矫正机构内部的种种荒谬恶迹。
平心而论,对同志矫正这个沉重的话题而言,《被抹去的男孩》是一部打安全牌的电影,是一次中规中矩的改编。
电影似乎试图把重心放在描绘一个同志矫正机构的内部运作,同时也想探讨一个家庭在这样的风波里如何达成和解,以及一个男孩在这样的经历里如何更强大地成长。
拥有过多想涉及的元素反而让电影没有一个较硬的情感冲击核心,显得有点支离破碎。
电影有不错的表演,有惹人喜爱的男主(❤ Lucas Hedges ❤),主要角色(Nicole Kidman 扮演的母亲)也有动人的闪光时刻,但反复闪回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整体缺乏感情上的延续性。
导演在QA环节说到,电影使用插叙的很大原因之一是为了尊重原著的结构 。
但这样的反复闪回却牺牲了配角的立体感,没有留足够空间让主角和其他角色建立起关系。
矫正机构里的其他成员,包括Xavier Dolan和Troye Sivan的角色,都显得很平面化,观众很难理解他们是谁,他们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不管是不是LGBTQ群体的一员,个体成长觉醒所需要经历的东西大致相差无几 自我接受,家庭认可,社会包容。
只是对比起大众而言,LGBTQ群体在那过程里免不了多一番挣扎。
美国几代人的同志权利运动,从Stonewall riots, 到Harvey Milk,终于两年前在Obama政府这里合法了同志婚姻。
印象上美国是意识形态超前的自由国家,实际上她却被宗教和资本牢牢拴住。
第一宗教上,对小个体而言,如果生在一个宗教意识很传统的家庭里,如故事男主Garrard一般,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时首先很可能感到的是自我抗拒和恐惧。
毕竟最亲近的人一直宣扬同志即是罪恶。
这种不被至亲所接受的撕裂感,在LGBQ群体里应该不是少数;放在大环境而言,这个国家原本建立在传教的基础上所以信教的群体众多(并不是所有信教的人都反对同志,这是可观的进步)。
政府做出对同志群体有利的任何决策之前,都会考虑会不会触痛广大信教的人群的神经。
反之亦然,如果政府打压某个对LGBTQ群体有利的法案,是不是无形中就得到了保守教友的支持。
第二再说资本,Trump政府想禁止变性群体参军,打着的旗号就是为大家省钱。
因为Trump嫌弃他/她们在军队里的医疗费用昂高,而Trump政府非常替大家心疼这点税钱 尽管他神奇地嚷着要花几十个亿去修墙。
但有资本的人就有底气去支持某个对自己有利的法案,毕竟通过了的话,自己花点那点小钱很可能会多倍返回。
美国副总统Pence和这部电影有更深的渊源,除开公开反对同志婚姻之外,他还是同志矫正机构的支持者。
有公开记录显示他认为“政府的资金应该用在那些想改变自己性倾向的人的身上” 。
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元素对LGTBQ群体的影响相互依存。
从小往大看,即便自我接受没有任何困难,性向/性别意识觉醒之后,你还会担心会不会被家人朋友接受, 是不是正在被社会所边缘化。
而一个家庭成员对同志群体的态度,除开宗教的影响,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环境。
如果《爱你,西蒙》里家庭在美国中部某个很保守的小镇里,那他和男孩在摩天轮上亲吻收到的那些掌声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从大往小看,从政府的态度里可看到个体的命运。
几代人为同志权利争取之后,电影里我们在主流院线里看到了出柜时被鼓励的《爱你,西蒙》,现实中看到了东西海岸每年同志游行时的欢乐盛象。
这似乎给大家造成了一种同志群体在美国被接受被庆祝的假象,因为在 2018年,美国依旧有超过70%的州存在对青少年进行同志转疗的机构并且它们不是违法的。
有这样的支持同志治疗机构的副总统存在,有这样的机构在运作,就有金钱流转,就有少年在暗处受折磨甚至死亡。
这还是发生在有不少同志运动、同性恋可以作为公开话题来探讨的美国。
世界很多社会里的同志远没有那么这个故事的男孩那么幸运。
他们离《爱你,西蒙》很远很远,更接近的是《断背山》,是《受害者》,是白纸一张,或者黑暗一片。
所以这样看似不够甜不够现代的酷儿电影,被拍出来到底有意义吗?
我觉得是有的。
就像妮可基德曼在采访里说的,“去表达一个信息,去传出一个声音,哪怕能救一个人那也足够”。
这样一个中小成本电影里,有她来扮演这么一个坚决捍卫自己孩子性向的母亲角色,或许电影受众会更大一点,或许电影会成为其他父母在经历孩子出柜时的一个向导,一个参照。
帮组个别家庭少一些挣扎,这也是意义一种。
所以从Troye Sivan到Xavier Dolan,出柜的歌手导演愿意来客串一个个小角色,看中的也许是电影背后的社会意义。
故事里有自我接受,有家庭和解。
但是社会权益呢?
为什么同志矫正机构在Garrard故事完结十几年之后依旧还顽强存在着?
权利是一个需要不断争取的东西,今天可以合法结婚(并不是说结婚是每个同志想要的平权证明),但明天也许结婚证书就失去法律效应。
听起来是有点夸张,但当你隔三差五看到Trump政府上台后对LGTBQ群体的一系列打压措施,作为群体的一员,你很难不去想象,会不会有一天这个群体忽然就被《使女的故事》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以LGBT人群为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了大银幕。
众所周知的是与LGBT人群离不开的“社会歧视”。
在有些人眼里,他们被视为疯子,他们的行为也被视作是在亵渎上帝。
近些年来的影片在真实的呈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在深入地挖掘这种现象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
那就是——无知。
最近美国又上映了一部新片,名字叫《被抹去的男孩》豆瓣评分7.4分,连续两周蝉联豆瓣电影口碑榜。
它的成绩证明了它的“不俗”。
杰瑞德是个“普通”的男孩子,有一个牧师老爸,还有个漂亮老妈以及可爱的女朋友。
这些元素合在一起构成了他“正常”的生活,但是在他的内心里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他的“不普通”之处——他是个同性恋。
曾经想要千方百计隐瞒的“秘密”终于有一天压垮了他,他不想再继续伪装下去了,向爸妈说出了他的性取向。
儿子的话犹如晴天霹雳般打在本来幸福无比的家庭里,身为牧师的爸爸更是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在他的眼里上帝只赋予了人们一种权利,那就是男女的结合,而同性恋这种行为简直是奇耻大辱,十恶不赦。
他找来了牧师朋友为儿子祈祷,并把儿子送进了名为“爱的行动”的一家“矫正”机构。
在那里实行“监狱式”的管制,所有人的行为必须符合规章制度,如果有人违反纪律,就会得到惩罚。
杰瑞德在这看到了很多同他一样等待着“救赎”的人。
这里的一切陌生而又新奇,他开始尝试着去“改变”。
每天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向上帝忏悔,进行品德检讨,说出自己的罪恶……可是所谓的“改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还是会对同性着迷,会不自觉的观察他们。
他小心翼翼地“隐藏”和“压抑”着自己的本性,以为只有这样,一切就会重新走上正轨。
可是慢慢地杰瑞德发现了事情有哪里不对劲,在这个团体中,有人在恐惧,有人被同化,有人被否认,有人在演戏。
每一个人都像是行尸走肉一般,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地活着。
所谓的“救赎计划”根本就是个骗人的幌子。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他们那样,他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去强迫自己适应这个思想已经被扭曲的团体。
他开始想要逃离,于是他给父母打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结果只换来了他们的一句“你可以挺过去的”。
在这一刻杰瑞德像是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他只得听从父亲的意见,继续咬牙坚持。
品德检讨会上,维克托让他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恶行”,并对着“空气”父亲发泄心中的怒气与怨恨。
这一举动惹恼了杰瑞德,虽然他对父亲的言行与举动不满,但是他并不恨他。
相反的是他爱他的父亲,因为有爱所以才更迷惑,更纠结。
后来母亲出现带着他离开了那个恐怖的地方,也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去拥抱他。
卡梅伦的自杀让杰瑞德彻底地明白了原来并不是逃离了那个地方就是结束,因为还有着许多人像之前的他一样在那里受罪。
他写了很多关于这个经历的文章,集结成书后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矫正疗法”的本质。
美其名曰是在“治愈”他们的“罪恶”,实则是在摧毁他们存在的意义。
以上帝的名义去否定与自己不同的存在,残忍的,野蛮的剥夺他们的权利与尊严。
“就算是存在裂缝,我们的价值也不会变”这是以维克托为首的人们宣扬的道理,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与这些完全背道而驰。
“同性恋不是一种罪,它不需要饶恕,也不需要救赎,它需要的只是理解与包容”。
这部影片是根据作家加勒德.康利的原作改编,片中的事件描写的就是他的真实经历。
讽刺的是曾现实生活中经一味地追求矫正疗法,强调要信仰上帝的维克托原型人物其实也是个同性恋。
我想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现实意义要远远超出影片本身的意义,加勒德的成功“逃离”是一个个例,而事实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陷入这个“矫正疗法”的漩涡无法自拔。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甚至都不懂得怎么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如果这部影片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这种矫正疗法的危害性,就已经成功了。
爱上帝,爱信仰,但更要学会爱自己。
除了LGBTQ这个主题,我还看到了影片中与片名“被抹去的男孩”处于对立面的、与影片的暗色基调处于对立面的那些男性角色们。
自诩看的影视也不少了,真的会好奇为什么对少数群体伸出援手的、上前关怀的、甚至是奋力斗争的,几乎往往都是女性早于男性、女性多于男性呢?
(无意牵扯性别等相关敏感话题,纯粹个人感想,请勿上纲上线)这是我在看到男主母亲接到男主电话後赶来救他时再一次生发的疑问。
而令我惊讶的是,我在影片中发现了一些答案:
他们“放不下自己的高傲”。
很多这样的男性在他们从小开始就感到安逸自得又不自觉去恪守维护的“传统”受到挑战时,因为自己身上那些被“阉割”的女性品质的缺失而无法共情,于是他们就会开始“抱团”去排挤、驱逐,甚至用一些“至死是少年”的、稍微成熟一点就能发现其荒谬幼稚的伎俩和手段去进行迫切需要他人认可的“制裁”。
挺可怜的。
但是更可怜的,难道不是那些被这种“制裁”及其近乎永久性的副作用“抹去”的男孩们吗?
男孩终究会成人,但在此之前,请给他们乘坐的那辆向着人生前路疾驰的车开一扇车窗,因为车窗外有阳光、有清新的空气,只要伸出手就能感受得到。
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能够有能力接过方向盘之前,用注视的目光和叮嘱的话语保护好他们伸出车窗的手不被迎面驶来的车撞伤,而非用力拽回然後关上车窗,抹去原本就在车窗外的风景。
合法并不代表谁都能接受。
影片中的父亲显然是无法接受的,父亲是个牧师,信仰基督教,而自己的儿子却是同性恋,身为父亲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想接受自己的儿子,以至于故事的最后,他都没能真正地接受儿子。
这才是常态,总会有些不包容和误解,好在儿子并没有顺着父亲的意思生活下去,而是勇敢地脱离出来,做真正的自己。
儿子对父亲说;“我是同性恋,我是你儿子,这是两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看的时候本来也么啥期待,就是搜到一个标题还算是吸引人,便观看了起来题材不错,不算是青春校园同志爱情,或者中年出柜。
不过整个的完成不算很优秀进来之前我还担心,这个会不会是杨永信或者豫章书院那种结果是我想多了和中国那种纯粹的暴力相比这个温柔不要太多哦更多的是洗脑向,当然这一点咱们的cx组织应该更清楚这个教育机构也不是全封闭,早9晚5就感觉是上了12天的军训课,还是贼舒服的那种所以我感觉这个片中的反抗都像是无病呻吟的那种你几乎可以跑出去,你晚上有一堆时间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和外界联系当然你也会说,父母就是希望纠正这个所以孩子说了也是白说so?那就忍受12天呗,出去了继续呀直到能离开父母12天这里面的生活和豫章书院的那种根本算不了什么吧?
不过可能也只是展示了初级阶段比如蕾丝女可能就在经历高级阶段?
那么在片中还是没有展示出来?
就从冲突点来说,就不够燃就算是男主冲着教职员的怒吼依然不够就算是有大胖哥家里的遭遇和男主母亲的对比男主母亲的态度变化没有一个能揪心的地方应该添上比如男主在旅店和母亲来了一次不指名道姓的谈话或者谈了关于做奶奶和信仰等方面的谈话让母亲想了很多,然后母亲才决定不让孩子继续完成净化而不是母亲盯着一个纸片的名字,就反思了还有一开始写家里人的罪恶降临在自己身上我倒是想到更恐怖的就是利用这个来勒索父母不过后面也没有朝这个方向转变甚至提到了有点女性化的一个叔叔也只是一笔带过,难道说是想提到有遗传性的吗?
而且片中的人物行为很没头没脑敬礼男,为啥突然愿意肢体接触了,我不太了解突然转变的点在哪里。
而且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吧,这种事恐怕也是见过的,为何一定要拉着男主看完这场表演呢?
蕾丝女,我不知道她为啥被关起来,为啥和男主有眼神交流,想传递什么呢?
如果这里面设定了相互举报机制,那么才更加好看和符合现实而不是在台下说着we love you有一个半封闭空间,却没有做到绝望和彻底的反抗可能这就是我不是那么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吧不过第一个感情回放,还是蛮刺激的还是要说一句不洗就敢上不怕一身屎哦
都说这片压抑,我看着,不仅不压抑,全程甚至是很开心地看完的。
电影太温柔,远不及真实世界的万分之一残忍。
我还嫌它不够压抑,还在嫌它根本没来得及发生什么就大团圆了。
我以为,这是个纯教育纪录片,毕竟是由真实事件自传改编的电影,结果还蛮戏剧。
戏剧就戏剧在,到处充满惊喜。
本来以为,妮可演妈已经很惊喜了,然后多兰和troye出来了。
这够惊喜了吧,太惊喜了。
然后主角自我道德审查,回忆喜欢(?
)的男生,写了个名字,Henry。
镜头一切,Henry一抬头,呵,好家伙,焦哀文嘛这不是!
这么多大牌,这不比唐探三热血?
卢卡斯演得这个Jared,温柔又单纯,虽然是处于恶劣环境中的同性恋,但倒没有那种很苦逼憋屈全世界都在为难我的气质,可能正是因为不知道,才能保持那种单纯的懵懂。
而且看上去他也不反对自己被送进矫正所。
反倒是开始矫正之后,因为各种不适萌发出反抗念头。
但他的转变过程,又描述得很奇怪,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描述?
他一开始,明明挺适应这个矫正所,渐渐就不能适应并且越来越反感,但他本人又似乎并未受到什么特别非人的对待。
只不过看到别人被折磨,不知是不是围观别人的惨剧,令他心里有了察觉。
这个转变,铺垫得可能不够,看着虽然也理解,但还是突兀。
最有意思就是看Jared发疯,卢卡斯真的适合演儿子,演这种被逼到绝境的儿子。
无论是Henry打电话告诉他父母你儿子是gay后被逼说出Henry强暴事实时的又悲又怒,还是在矫正所的厕所里哭着给妈妈打电话希望她能把自己接走时的脆弱。
尤其是听到他说你根本就当我是狗的时候,真是觉得,绝了。
这种话只能由他来说。
他真的适合演儿子。
本来,儿子只是作为人在社会中的其中一个角色,每部电影里的男主角一定是某个人的儿子,但他就很适合演,“儿子”,一定要表明,正在做谁的儿子。
也许他长了一张,充满家庭委屈与折磨的脸,总觉得有更适合当他爹妈家长的人来疼爱这个儿子。
谁看了lucashedges演得儿子不想给他当妈?
我看了都想给他当妈。
长得也太乖了。
摔游戏机那里,多娇俏。
明明也不算好看的类型。
只不过那个Henry,不是喜欢的人,是强奸惯犯。
啊,可能是有一点点喜欢吧,难怪有一个镜头是Jared躲起来大哭,还在想究竟是在哭什么, 原来是在哭这个。
哭得那么伤心,就是因为觉得有点喜欢Henry,哪怕他暴力无道德,但知道他原来是个强奸犯后,整个人就崩溃了。
裂了,为什么要找焦哀文演这个角色……然后焦哀文光速下线,多兰替补上位。
兰,演一个老是salute的影帝,cos皇子涛吗?
感觉Jared很喜欢他,但他因为在矫正所里坐监坐久了,好像之前受过什么很恐怖的折磨,整个人如惊弓之鸟神经衰弱的样子,看着很惨,但是被他演得,不知道为什么又很好笑。
拉手就拉手,眼睛还梨花带雨,这勾银的小眼神。
他其实一直在帮Jared,他可是宁愿敬礼也不想跟人肢体接触的,现在主动伸手拉Jared也是不想对方做些节外生枝的事,只不过他自己也不强大,而且Jared好像真的顶不顺,一分钟也演不下去,只想跑的样子。
troye台词少出镜多,他真的太美,太美少年了,在一堆人里特别扎眼。
感觉这个角色只是增加画面细节的背景板,无论谁出演都行,但据说角色在原作里被形容是貌美而瘦弱的金发,如此看来他倒也很适合。
由于常在电影以外的社交场景上浏览到Troye和多兰,再在电影画面看到他俩,就老是出戏。
果然演员不能频繁在社交网络上抛头露面,必须保持神秘,否则很影响角色呈现的效果。
整部电影,男团阵容,俊男美女没完没了冒出来,那个Sarah也好漂亮,再出来什么大牌我就受不了惊喜了。
但凡出镜的靓仔都喜欢主角。
戏份不多搞艺术的Xavier有一句话,我听着很触动。
他对Jared说:Stay with me, Nothing needs to happen。
与第一出场的Henry那种激进野蛮相比,显得太善解人意了。
不知道跟这个Xavier又是怎么be的。
但跟那个强奸犯,真是好可惜,长得那么好看,以为要回忆什么清新但失败的初恋,结果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幸好也还没开始。
于是卢卡斯起码有跟五个靓仔谈情说爱,焦哀文,兰,troye,xavier,还有最后厨房里一秒钟的男朋友。
虽然真的只是嘴上说说斋聊,躺在床上斋睡,但那么斋,也是可爱的。
妙就妙在,这个lucashedges,和每个靓仔,都绝配。
他还演过别的gay吗?
[facepalm]他那种看不出具体年龄的长相,也特别友好。
你可以说他十八岁,说他二十五岁我也信。
还有焦哀文,能不能演个正常gay啊。
那种蔫不拉叽的清秀气质也太少见了。
穿条短裤把腿搁沙发上,又细又长,最后从上铺跳下来,站在Jared的床前,瘦削但坚实的背影看着也很帅气,像二次元会出现的角色。
那个激烈的Rape戏,其实情景骇人,台词也很密集,一连串的stop,给人很强烈的压迫感,卢卡斯被捂住嘴但拼命抵抗的叫声,听着虽然有点哈士奇,但两双交缠动弹的腿又使画面看上去很漫画。
电影嘛,还是要拍得美。
五个靓仔,各有各的闪光点。
焦哀文这个角色,完全漫画式的设定,在极短的时间里极速甜蜜到堕落,实在很难不让人印象深刻。
他出现的每一个瞬间,都是闪光的。
至于troye,在众人围观其中一位病友被带走时,透过玻璃隐约映出的表情引人注目,他的眼中像是有泪。
多兰,拉卢卡斯手手嘛。
拉就拉,还拉得那么郎情妾意我见犹怜。
Xavier,当然是斋睡。
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至于最后的男朋友,出现即闪光,人家还会做菜那么贤惠。
就是最后这个结局,给我眼珠子看掉了。
也许是地域差异,东边的我没想到,西边这些家长,居然还是有人性的,虽然把自家孩子送进去了,但孩子受伤,至少还会觉得不对劲,还会走人。
而在豫章书院和杨永信医院,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家娃活该:人家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主角何其幸运。
至少他的妈,还是正常人还在支援他,结果到了最后,这爹,居然也是讲道理求和解的爹。
在我朝,你绝不可能,至少我绝不可能,看到一个年长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那么谦卑的道歉。
尤其是,这个家长做错事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
以我朝例来观点,为了你好,就是圣旨是皇恩浩荡,况且这个当爹的没打没骂,这不是个天大的好爹?
为什么外国的月亮是圆的。
原来是个家庭片。
真的看愣了,这不比你好李欢迎催泪?
只是一些观众在密林评论里讲自己的惨事,看得人很难过。
现实很惨的,没有作者本人那么好命,作者虽然觉得自己很惨,但世上确实多得是比他更惨的人,没有那么好沟通的父母,并且有更多无数看不见的敌人。
人类不必谋求悲喜共通。
大家之所以觉得,出柜并非大事,gay都能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因为,能令众人看见的这些同性恋本身就是幸存者。
那些遭到抵抗或打击折磨的,已经被迫沦为茫茫人海的直人了。
影片拍得周正,只是看着没有高潮。
起承,没转过来,就直接合了。
导演兼编剧,似乎并未抓住原作中的小细节将其编排成高潮。
比如,小胖哥的自杀,其实可以当作主角转变的节点。
Jared在发言时,说自己只和一个男生牵手躺在床上睡觉,并没有做更多的事,但治疗师不信。
这里应该也可以制造成冲突节点。
也许导演把剧本交给专业的人来写更好。
后来知道他本人还出演了那位大治疗师,觉得演得比编得好。
原作是小说,可以铺垫很长交待完整的细节,但一拍出来有时间限制,必然要会取舍抓重点。
幸亏故事本身已充满冲突元素,所有角色都暗自相互为敌,而且主演们特别会演,演得生动演出了涟漪,不然不知道是不是会闷成一潭死水。
可能西洋人真的不懂什么叫克制,只知道,反张扬肯定是新意,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没有反好的反张扬。
西洋人不会克制的,克制是不可能克制的,下辈子也不可能克制的。
用克制为它说项有些偏题。
尤其影片长达30分钟的删减戏份,看得我整个人一愣一愣。
以往看别的电影删减内容都觉得,为啥要删掉呢明明挺好。
但这个片的删减戏,看每一条都在想,这为什么要拍出来呢。
甚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明显拍出来会分散剧情重点打乱情绪。
虽然可能这些情节在原作中都是必要且细节的,但出现在电影里就零散且无谓。
这些内容几乎都发生在矫正所之外,与主线偏离,并且无可避免的会导致源源不断的配角出现并与主角产生对话。
看这些删减内容就会明白,为什么卢卡斯要嫁一个五人偶像天团,这还是导演忍痛割爱过的。
原本可能是个akb48。
在Henry向Jared自首过去的罪行后,第二天Jared躲在远处看等自己的Henry,犹豫片刻最后出现了。
这一段确实删除后更为紧凑,尽管也同时删除了他的寝室被人乱涂基佬这样有助于表现主角凄惨处境的霸凌场景。
没有出现在Henry面前的Jared也是脆弱惹人怜的。
只不过,有一段一分半钟Jared和妈妈早餐的内容,Jared在餐厅看见多兰,找由头跟兰搭话,问他眼睛上的伤怎么回事,但兰身边好像跟着一个监视者,整个人很害怕的样子,只看了Jared一眼,没有回他。
这个情节放出来其实对故事发展有益的,时长简短但内容丰富,还有Jared在电话里跟父亲报假喜这种细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多兰费事拉住Jared手腕时那种完全不必要的深情。
本片的音乐,用得绝美。
调动情绪最大化的配乐就是最好的,而非一味炫技。
不止作曲好听,音乐出现在影片中的时机也特别神,如果没有这个配乐,整部片不知会失色多少。
卢卡斯,真会演啊。
他怎么演起来这么轻松、毫不费力的样子。
甚至感觉在九五后里,已经没有人可以跟他比演技了。
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与其他人完全不同。
别人都是,演,在用力的演,而他就是角色本人。
和他搭戏的所有年轻人,在他面前都好逊色。
只有年长的父母老师那些,才能稍微镇住他,才好像和他是同一世界的。
感觉他演戏的天赋值是满的,似乎不怎么费力就能直接变成另一个人。
原来演爸爸的就是大名鼎鼎我不认识的罗素克劳,演技真好。
影片结尾卢卡斯和他飚戏,真是两个影帝。
都是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但坚决不掉,把父子间充满隔阂但又不愿放弃的复杂情感演得格外立体。
高阶哭戏就是这样的。
想想国产影视还停留在,只要挤出眼泪那就是哭戏好的低能阶段。
这部片是我第一次听多兰讲英文,就看过他两部电影,在戛纳宣传也讲法文,令我一度以为他嗓音也就那样公鸭,结果发现讲英文时整个人正常好多,甚至听起来还有点性感帅气。
讲法文的时候像是那种疯了好多年嗓子都疯哑了好不容易吃药暂时抑制住的精神病患者。
也正是因为他讲的法文,导致我一直觉得“法文是世上最美的语言”是放狗屁。
明明跟中毒的哈士奇叫一样难听。
直到看了真的法国电影,听了真正的法国人讲法文,才发现,法文,还挺好听的。
前几天一直强迫自己看头号玩家,四五天看了三十分钟整个人都暴躁了,千辛万苦看烂片。
人间不值得。
Boy Erased是整个春节档里,我唯一看完并认为最好的电影。
当然,上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是2019年11月的双子杀手。
当时从不二刷电影但突然六刷此片的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看,就提前预支了未来两年的观影份额。
从小朋友的录像开始,然后就是成年后的他。
前妻俱乐部也是这样的。
我是到电影中段才发现是插叙,我就说一开始他妈妈带他去的地方怎么老是讲同性恋啥的,高压的管理,思想审查很严格,针对性很强。
然后就看到他之前上大学被人强暴了(泰勒前男友!
),强暴戏好intense。
同性群体据说是违背上帝意愿的,这种认为自己应该改变但是无法压抑冲动的矛盾,很惨。
“我不會編造事情,我不恨我的父親”所谓治疗的一部分就是讲出自己的罪、内心的愤怒,就算你真的没有那么大的感触。
“上帝知道我努力了,如果你真的不想失去我,你就要作出改變”很前面牧师拿着钱的走位,先看到钱再看到脸。
百叶窗祷告
对于本片的主旨“拒绝妥协、拒绝演戏,勇敢地活出自己”我表示充分尊重,男主开始为了迎合父母也试图改变自己,去某组织接受“洗脑”,但是受“压迫”越深,反抗就越强烈,而男主的父亲是一名牧师,男主出柜的压力要超乎他人。
但是在重压之下,男主冲出了束缚,选择坦然,并且先后获得了母亲和父亲的支持,结局很圆满。
可是对于本电影,我也有两点不认同的地方。
一是男主和泽维尔的关系花的时间太少(给某组织授课的篇幅太多),进展太快,参加个画展不仅发现彼此都是同性恋,而且几乎就一见钟情了。
简单聊几句,泽维尔就提出“留下来陪我”,然后两个人就同睡一张床。
这没有感情积淀的相遇,让人觉得随性有余,而理智不足。
二是把手伸出车窗的比喻不恰当,这个在影片首尾呼应的片段,可以理解为摆脱父母的管教,也可以进一步放大说是挣脱世俗的条条框框。
管教有方法和力度的问题,世俗有偏见的问题,但是开车的时候不要把手伸出窗外可以质疑甚至反抗么?
虽然这样发生意外是小概率的事件,但是为了感受风的呼啸在耳边、风的阻力在指尖而二十多年执意而为,是不是有点为了找刺激而不顾危险的意味呢?
这个比喻反而有负面的效果。
我住在纽约,不需要汽车!
有人在隐忍,有人被异化,有人在抗争。很开心故事的结局大家都live with husband。
2.5星。几乎找不到亮点的作品,表演也有被夸大之嫌。
3.5 作为导演埃哲顿有退步,视听平庸,主线是jared的自我接受心路历程,顺着带出来保守宗教家庭关系,所以非常吊诡的是最后告诉我们sykes是个深柜,可那就是个脸谱化配角而已,想带社会性不是靠加两行字就行的,还有电影努力塑造一个包容的母亲形象,神父家访母亲给孩子使了眼色孩子才说想改,后面又给了母亲一段忏悔,那么这件事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位母亲如此的爱自己的孩子,难道她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会在听到所谓的“律师”电话立刻就和丈夫说得一清二楚
我已被自己串戏的能力折服:本是吸毒为什么是矫同,等等,不是,名字是杰锐德是怎么回事,不是叫本回家了吗,妮可基德曼和大嘴罗伯茨同台飙戏??没听说啊,怎么大嘴还没出现,好捉急在线等,到底怎么肥四??前半小时全程黑人问号脸,退出去一看,嗯,被抹去的男孩啪啪打脸😂
寝室强奸太短。
拍得算是中规中矩(戳洗碗也太灵动了吧!
导演没有叙述前史,也没有表现人物挣扎,而是直接粗暴地进入「治疗」,这股生猛的力量在一系列四平八稳,毫无波澜的片段之后丧失殆尽。比较失望。
有几个慢镜头用得我真快窒息了,看完大喘气,男主情绪表达饱满丰富。被矫正的、抗争的、逃离的,自始至终无一人获得解放,当他们还站在原地思考估计能趟得过沼泽吗的时候,泥沼早已漫过小腿无路可退。基本没什么戏剧冲突,节奏平缓内敛,最大的情节转折来自于母亲态度的转变这段表现太突然也太单薄了,我可真是没想到。这样拍最大的好处就是电影极具说服力和现实意义,但本来就是自传改编好像也不是很有必要?
两星半多兰、卢卡斯、戳戳、霉姐夫、妮可这么多爱豆拍出个这,啊!!!!真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美利坚杨永信阴霾下的灰暗青春。没有涂脂抹粉的drama感还挺好的。
至少家里还有一个人站在他身边 他要走的时候 那个围着他祈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卡米诺 真是被上帝气哭
本是Garrard自己很私人的心路历程和认知改变,但是导演在自己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个可以折射时事议题的群像片和更多探讨同志与宗教家庭关系的剧情片。除了他,作为过客的Henry、Cameron、Xavier...每个人在这段充满痛苦与寻找出路的自我认知路程上,有着自己的遭遇和结局(可爱的男孩儿们都可以出“外传”电影)。前半段致郁压抑,后半段明媚温和,观众的心情就像片中的Jared一样从渴望救赎到骄傲到去改变别人。我很惊讶Joel竟然给Nicole和Crowe都留出了Oscar Moment,以及结尾Victor Sykes的交代笑die。
VIFF#20 卢卡斯小便完没洗手扣一星!(jk)不过说实在地看完cameron post之后来看这片真的无感。想起一个月前vqff的艺术总监说不应该是白直男来拍boy erased还挺有道理。搞笑的是一个月后白直男就站在同一个台上介绍片子。
不好看
没讲完的故事。
应该比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更fucked up,然而拍得实在温吞。
“shame on you, and shame on me”.
完全没有新意的故事啊,太平庸无高潮,而且真的不想再看到如此题材的片子了,拍得够多都多了,不能老回望过去,LGBT的各种恋爱关系才是当下更该拍的吧。ps:多兰成熟多了
四平八稳的真人事件改编,视听平庸,文本一般,人物的弧光是完整的,但缺乏有效的挖掘,脸谱化的故事,学院派的白描,平铺直叙的乏味,演员阵容和表演倒是无可挑剔,导演原本想把生猛的思想意识揉捏其中,却因为叙事和结构以及表达的问题,出来的却是克制的情感冲突,包括家庭亲情以及宗教信仰,你很难通过主角的行为感受到情感的实质,也很困惑于这样的影片能否真正带来应有的社会意义,就当下看来充其量是一场科学伦理的擦边探讨,更可笑的是这个性取向矫正机构的负责人,原来本人就是个大深柜,真的好笑又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