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在殡仪馆做了二十二年入殓师,是相貌平平的44岁中年男人。
约翰在工作室
死者中有很多无亲无故的老人,这些老人独居多年,死在家中数日或更久才会被发现。
约翰独自参加葬礼
约翰为死者写生平事迹让牧师步道死者是天主教的,约翰会尊重死者的信仰,选择相对于火葬更昂贵的土葬。
原本老人留下的遗产都是充公给公司,约翰多此一举的行为给公司造成了一定损失。
他人的下葬仪式
约翰目送陌生死者入土,旁边两位工人上司布拉奇是现实主义的年轻人 ,他辞掉约翰并对他说:“说实话,死者都死了, 葬礼是为活人办的,若没人出现,表示没有在乎,对吧。
我意思是对于生者,不知道更好,没有葬礼,没有悲伤,没有眼泪。
你觉得呢?
”约定坚定得回答他:“我并不这样觉得。
”
那些无人认领的骨灰约翰最后次需要善后的老人名叫比利,是坐在椅子上死了几个星期后被发现的,房子混乱不堪,散发着死尸与垃圾的臭味,桌上堆满酒瓶,约翰为比利收拾遗物,看出老人一贫如洗,唯独一个旅行钟能当些钱。
逝者比利约翰打开比利的相册簿,里面大多是一个女孩的照片,约翰感受到比利是深爱着这个女孩的,极可能是他的女儿。
比利的相册为了比利的葬礼,约翰开始奔波。
比利以前工作过的地方,老朋友说他是团队里最差的人,脾气很坏,为了为员工争取5分钟休息时间跟管理阶层吵架后离职了。
走后还在猪肉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猪肉还过了质检,那批猪肉派还被称为最美味的派。
可是这位老朋友面对葬礼的请求面露难色,婉转表达比利只是一个过去式,一个消失了很久的人。
吃前还闻一闻有没有尿味比利曾经好过的女人是在海边小镇开海产店的。
她说比利是会动脑筋工作做得还不错的人,脾气好时让人一整天都不想离开他,脾气不好时,最好离开他。
她老公说比利是个疯子,当时有人跟她调情,比利揍狠狠揍那男的,男的拿起刀反击,被比利整只手抓到油锅里炸,因此被人起诉蹲监狱离开了那个海边小镇。
女人说她爱过比利之后再也没有爱过其他人,但是她拒绝参加葬礼,比利伤过她的心。
比利曾经的爱人
送给比利的鱼许久无人认领的骨灰盒只能被任意扬了,那些还在等待的骨灰盒悲伤的躺在置物架中。
约翰看着相册中的女孩子,决定再次踏上旅途。
约翰去比利蹲过的监狱寻找亲属的访问记录,狱警对比约翰说,比利这个人在牢里遵纪守法,有次为了给慈善募捐,用牙咬着皮带在三楼的窗外吊了了三分半钟,最后所有人都捐了款,是个狠角色,真男人。
约翰终于从监狱的家庭档案室找到女儿的地址。
特地买了本崭新的相册贴上比利女儿的照片,迎接见面。
电影里面,约翰见到比利的女儿凯丽,露出了第一次的笑容,一个时常板着脸的人,笑起来能融化十二月的冰雪,不是吗。
凯丽在流浪狗收养所工作,她善良,温柔,美丽。
他不转睛的望着眼前的凯丽,也从她表情中感受她对比利过世一事的悲伤,跟他一样孤独的凯丽肯定不知道,约翰也不善于表达。
我想替约翰告诉她:你父亲很爱你,在他杂乱不堪的房间中,唯独那本相册簿是被袋子好好保护着的。
凯丽悲伤至极,也无法原谅父亲多年来对她与母亲的不闻不问,他告诉约翰,自己无法参加葬礼。
约翰本来放下的心一下沉入谷底,但他努力回已微笑安慰她。
约翰什么都知道,这个女孩失去了双亲,独居养了条狗,约翰看过那么多独居的老人,何况他也是这样过来的。
约翰安慰凯丽的微笑悲伤的告别之后,约翰找到养老院的比利老战友大个。
大个为约翰准备了食物,这是第一个为约翰准备食物的人。
前面的其他人都是用食物打发约翰走的。
大个的食物跟约翰平时吃的几近一样,一个罐头一块吐司,冰冷又孤独的组合。
老战友的食物
约翰的餐食比利和大个都曾是福克兰群岛战役的伞兵。
伞兵里面只有最狠最优秀的人,去对付最狠的敌人。
大个一直对比利心存感恩,是比利在危难时刻也没有抛弃他并带他活出战场。
退役出来比利成了睡在大街上的游民,有伤后应激障碍,为了减轻清醒时候的痛苦,成日酗酒,一蹶不振。
参加过战争的人才会知道战争是血腥的阴影,杀人与被杀,恐惧与疯狂。
白发苍苍的大个回忆起这段,咬牙切齿。
都访问完后,约翰决定给比利买棺材,也选好了一块墓地。
那块墓地曾是他想长眠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视野,还有树枝为墓碑遮阴。
他也曾躺在那里,享受那份安宁。
约翰已经把比利当做是自己的朋友。
刚收拾完工作室的比利接到凯丽的电话,凯利会去参加葬礼。
他们见面时男主激动得跟威廉女儿说,威廉的墓地多么的好,有绝佳的视野,把死者葬在这里并不会感觉是困在地里而像是躺在一片草地上安稳的睡着,女人微笑的看着他。
爱的情愫在他们之间舒展开来,自然而然。
约翰的善良与细心让凯丽心动。
送别后,凯利说可以在葬礼之后一起喝茶。
送走后,约翰去店里挑选茶杯,他是如此心细,选择茶杯也不会忘了凯丽喜欢狗狗。
不是应该新的开始吗,可是编剧为了让我们心痛,带走了约翰。
刚出店门的约翰被车撞死了。
男主的葬礼跟他以往参加的葬礼一样冷清,那些人的葬礼有他和一个牧师,他以前会从死者的相册里拼凑回忆,写下死者生前供给牧师讲道。
而他的葬礼,没有讲道,只有寂静。
约翰的殡车绕过教堂前往附近的墓地,路过做告别礼的人群,那群人是比利的女儿,朋友,曾经的爱人,战友们。
凯丽也看了一会殡车,心想男主为何还没有来。
约翰永远不会来了。
但比利得到了最好的送行,这也正是约翰想要的结果,约翰和所有人都知道,比利是个好人,只是看起来像个混球。
男主的棺材被埋在空旷的一块地方,两个工人给他的墓地钉上了一块圆形的木桩就后走了,没有告别仪式。
比利的亲人朋友们也做完了告别仪式,他们路过这块墓地,凯丽望到约翰的墓碑是一块木头,眼里闪过一丝的悲伤。
当傍晚来了,一个身影走进了约翰的墓地,那就是比利。
第二个,第三,四,五,六...越来越多的灵魂的靠近约翰的墓边向他告别,或是迎接他。
所有逝者的朋友,善良的约翰。
这些你帮助过的灵魂不会忘了你,你永恒存在。
这部片子很淡,淡才好,也没好到让人惊叹的程度,但引人思考的就是好片。
片子讲一个四平八稳的英国人,看起来很符合“中庸”的价值要求,永远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吃同一个牌子的鱼罐头和吐司面包,上班下班,独居,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职业是替那些无人认领的死者联系家属;他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业,兢兢业业;他替不同种族的人操办葬礼,选择适当的音乐,目送其下葬。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记录这种生活,波澜不惊,没有说教意味的台词,也没有出乎意料的情节,却让人在这种平淡中化开,感受它。
影片的最后,主角生命终结于一场车祸,一切平淡止于这场车祸,之后呢?
是寂静,死之寂静。
或是从一开始,就是寂静。
导演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寂静人生》,生前寂静,死后仍寂静,就这样活过一场,波澜不惊。
想到这里,不禁宛然。
年少的时候,总是做着热血的梦,渴望轰轰烈烈,渴望异化,渴望超越。
最后呢,大多数人还是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前两天看访谈节目,蔡琴说:“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思考自我的意义,为什么存在,我来这个世界是要做什么?
”天文说:“这是个物化的世界,人与物的关系是‘我记得’,‘记得’,于是物有了意义。
”此处对应了《小王子》所表达的:我与物建立了某种关系,于是,此物对我来说是独特的。
绮贞说:“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说两句我自己的看法。
人生的追求很多种,最徒劳的不过是从不敢面对自己,自私而盲从,愚昧而劳碌,有为无为有何区别?
终归一场空。
幸运一点儿的是懂得及时行乐的俗人,这种乐小看不得,是实在的世俗的喜乐,一场游戏一场梦,透彻地体验过一遭,不枉来人世混迹一回。
更高尚一点儿的是信仰者,他们孤独地坚持着,尽管自己过得潦倒极了。
许多生前无闻的艺术家不就是这样?
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搏不过命运罢了,生命开着他们的玩笑,蹂躏着他们,将他们的才华猛烈而透彻地挤压出来。
或者像这部片子的主角,大概早看淡了自我,活过一场不过是与世界发生过联系,他的事业是与逝者发生联系,无所求,无所谓意义。
最高的境界大概是独乐亦众乐吧?
这种人占极少数,除了运气,须应了木心先生的话,要头脑,心肠和才华皆好才行。
当White问John“不会飞的鸟类,四个字母”时,John毫不迟疑地答道“DODO”,然后White略显无奈地说到“好吧,我从来没想到过” ,就像人们没有理解过John一样。
他甘愿为没有亲属朋友的死者祷告;他甘愿为那些只有死亡才能令彼此相遇的朋友整理他们的相簿和遗物;他甘愿为死者选择昂贵的土葬而非火葬;他甘愿不远万里去为不理解他,存在隔阂的死者亲属说明情况;他甘愿为更多地了解死者而对陌生人大方慷慨;他甘愿……终其一生,John都是只无法飞行的渡渡鸟,不是被迫,而是甘愿,甘愿放弃群鸟热闹喧嚣的天空,甘愿做只另类的、一直行走在寂静的死亡泥沼边缘的渡渡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界上,他用力掷出石子,没有悬念地扑通一声坠入生活的海洋里,寂静地沉下去,就如他的人生般寂静无声,难以改变周遭的丝毫。
被车撞死也好,别的死法也好,其实都是死亡的形式,而不是死亡的内核。
John最后帮助的是Bill也好,其他人也好,其实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他甘愿选择寂静的决心。
当他死后,人们寂静地围着坟,他终可以结束这寂静人生,寻他帮助过的朋友去了。
在寂静中生活,在寂静中工作,在寂静中奔跑,在寂静中死亡,也在寂静中升华。
寂静的只是周遭的环境,而不是美丽的心灵。
有了后者,便是渡渡,又有何妨。
男主做事细致入微,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待人接物都真诚无比,颇有一种“物哀”的情怀和人文关怀,让我感觉这更像一个日本故事。
(题外话:男主肯定是个搞社会调查的好手。
)影片整体情节很简单,结尾处理让我感觉有些仓促,但并不意外。
看到末尾会发现原来前面已经做过一些铺垫了。
镜头处理如同纪录片,哪怕人出画了,镜头还要接着记录桌上的苹果。
色调很纯净,同时通过降低对比度让颜色呈现了一点灰;导演还通过饱和度的变化来预设故事基调变化这点很不错。
从影片创作上讲,运镜、色调处理和整个影片的风格契合度很高,而这个影片风格又时刻围绕着人物的性格特点。
影片中的两个对立——上司布拉奇和梅先生,我个人感觉像是新旧时代更替的具象解释。
他是旧时代的匠人,是不会飞的鸟DODO,保留着旧时代的低效、麻烦,但也多了几分情怀;他是新时代的商人,只问结果,只要效率,更像是被异化、被扭曲的对象。
最后梅先生死于开得飞快的列车,也算是稍微印证了这一点新旧更替吧。
我感觉导演在电影中也暗戳戳地表达着对逐渐消失的人文关怀的惋惜、慨叹和向往,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隔阂距离的反思,对这些异化的个体、快速变迁的社会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但这一切如同男主的死一般,他束手无策。
我们在此哀悼约翰·梅的一生,兢兢业业二十二载,他的一生不断给不被铭记的人画下一个句号。
他的一生,不被人羡慕,也不被人嫉妒。
是不被铭记的往事,是无人问津的过往。
如同江水缓慢汇入大海,只是慢慢地沉了下去,只是永远地说了一句:晚安。
Neat with everything in order, simple like a dinner with toast and fish can, he lives a stable, steady, or even still life, never thinking about changing or losing the job. Preparing a funeral for the passed-aways, finding a impossible man to attend the ceremony is the work he does everyday. He collects the photos in an album orderly as a mark of “case closed”. No family, no friends or lovers, the only company is the photo collection of the gone strangers.As his age, changing the job and exploring the new possibilities cannot be practical for a man who has been doing the invariable and boring job for 20 or more years. If he is set as a positive and active white-collar, the tone of the story would not be slow with a hint of sorrow. Exactly with that lukewarm but persistent character can motivate the strong reaction after informed to be laid-off: with no effort to organize a different and special funeral for Billy Stoke.Then he starts to gather the possible people to attend the ceremony. Repetitively, goes and comes, searching for the people who knows something about Billy to write a marvelous eulogy. He determined to do his last case well as a mark of period and a new beginning, and he finally touch Kelly, Billy’s daughter to be present at the memorial but unfortunately hit by a bus and gone. No one likes to see May and Kelly miss each other but the screenwriter did arrange a sad ending for him. But the director has gave us some hints to imply the death of May. When he more than once sees the reflection of himself in the window of his dead neighbor, and Billy’s funeral is the last case of May which in some way is the farewell ceremony for him.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he great man who always says goodbye.Kelly may someday find the tomb of the man who ever broke the appointment, but the date will remind her to salute, deeply. Besides, the music is remarkable. Simple melody but arranged in various styles, brisk when he forwards on the train with happy emotion and plod when he backwards on the train in sad mood. Some humorous scene is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slow and hard atmosphere, which is also very impressive in this film.
“那天见到了一个女人,跟她的狗。
后来这个女人提出约会,他答应下来。
那天,对于明天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他在杂货店里买了两只带有狗狗图案的杯子。
这天,这个女人在寻找他的身影,这天,他坟头的土拍得不很平。
两只杯子始终没有用上。
” 男主这一生循规蹈矩,有些刻板有些洁癖,马路上无人无车,他都会习惯性看一眼才过,只因为沉静的人生终于要迎来改变激动了那么一点,在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了。
我认为导演很残忍,因为这点戏剧性,就把一个怀揣着憧憬的人杀掉。
有一部讲杀手的电影,开头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武士能够忍受世间最不堪忍受的孤寂,只有林中的猛虎能够与之相比”,我觉得把这句话稍加修改也可以放在这部电影的开头:“约翰梅能够忍受武士与猛虎都不能忍受的东西。
”
在电影中看到这一段时,弹幕都在说孤独之类的(其实一直都有在提)……但我想到的是,原来这就是生命的结束啊,躺在这里……从开始到结束,一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过程?
如果中间的旅途其实很平淡……另外就是结尾像《刺猬的优雅》一样突然是我没想到的,以为结尾是所有人都来参考那个人的葬礼,没想到导演做了一个无人参加他葬礼的对比……最后主角善待过的逝者来参加他的葬礼时,真的感动。
平视的风景
试试墓位
仰视的风景
墓中人
当你走进一间空屋子,该如何从其中的生活痕迹判断居住者的身份?
苏格兰格子的窗帘——英国人。
小方餐桌,单把椅子,以及白色餐垫上留下的盘子印迹——单身。
三件套的西装——办公室一族。
旧公文包——需要跟很多文件打交道。
房间很整洁——责任心很强。
架子上放着一排古典音乐——性情内敛保守。
橱柜里的罐头是同一个品牌——生活四平八稳,一成不变。
桌上有本蓝色封皮的大相册,里面贴着很多人的照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起来既非朋友又非亲人——唯有这件事令人费解。
福尔摩斯的演绎法至此失效。
要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多么难啊。
《寂静人生》的主角John·May,区公所的职员,负责操办社区死者的身后事。
看起来十分乏味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二年。
片子的基调是静谧的,带着大不列颠民族特有的冷淡。
这部电影采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拍摄,以此来强调May的单调生活。
主角走过的永远是同样的道路,转过的永远是同样的街角。
二楼永远有个老人在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我们本以为他会是May的案子之一,结果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旁观者,见证着May的每一天。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不断出现的桌面镜头。
导演用这种方式来铺列照片,展示死者们曾经拥有的生活。
很多人的一生,在May的相册里妥善安放。
这是跨越了生死的交流。
May要寻找的,是亲情,友情,以及爱。
他寻找这些人活过的证据,然后重新拼接成完整的人生轨迹。
这是个缺乏怜悯也缺乏敬畏的年代,就连死亡也被物化了。
而May的工作,则是令逝去的生命再度鲜活起来,重新回归到“人”的本质。
活着已经足够艰难,离去的时候,更不该像垃圾一般被丢进焚化炉。
他们该在信仰的庇护之下,体面而安详地长眠。
但是绝大部分人不这么想。
年轻的尸体处理员天天埋头于填字游戏,与他的轻率态度相比,May的工作方式实在太过认真太过严谨。
而更为悲哀的是,这种为死者尊严而努力的行为,在旁人眼中毫无意义。
场景越是重复,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
观众们的视线会自行探寻那些熟悉之外的陌生。
May慢慢开始改变自己,他犹豫着点了热巧克力而非红茶,他故意错过一班火车,他在电话里对上司撒谎,他悄悄对着讨厌的人的车子撒尿,他的内心,其实也向往着另一种生活方式。
突如其来的解雇令,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勇气。
并非结束,而是开始。
May的最后一个案子,贯穿了剧情的大半时间。
他在火车上逆向而坐,仿佛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悲伤与尴尬,而当他圆满地结束旅程的时候,在回程的火车上,则选择了正向的座位。
导演在细节上花了太多心思,而正是这些细节,令May这个角色变得丰满可爱。
片中出现了两次May在晚上拉开窗帘向外张望的场景,他看到自己的身影反射在对面的窗玻璃上。
那扇窗子属于一个死去的老人,这个镜头既暗示了May的孤独,又预告了必然的结局——他是作为死者的投影而存在的。
“四个字,无法飞的鸟类。
”“渡渡鸟。
”May买了两个狗狗图案的杯子,走出商店过马路,他第一次没有左右张望。
车头的特写,黑屏。
May倒在血泊中,他眨眨眼,笑了。
这一刻他的内心无比安静喜悦,那是圆满结束一件事之后的心满意足。
逝者如DoDo,如May,本应存在,却最终灭绝。
这个结局,令人联想到《刺猬的优雅》里的那句台词: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干什么。
May先生,你一定已经准备好去爱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鄙视那种“一眼看到死的生活”,认为那将会磨灭掉生命的乐趣。
但这世界上没有一种职业是枯燥的。
只要你热爱它,尊重它,它就会回报同等的快乐给你。
即使这快乐只有你一个人能理解,它也是值得的。
一场无人出席的告别式,属于May的寂静人生。
死者并不孤独,而活着的人,终将学会如何去爱。
整个画质就仿佛老旧的古早照片,苍白,寂静,可以说每一个镜头前都是一个渺小的人背后是巨大的沉默的建筑物,就仿佛一直以来男主的心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直到后半部分仿佛随着男主心绪的波动,画面有了更鲜活的色彩。
其实我一直都不太理解,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害怕死亡,我觉得其实人们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没有在世上留下任何痕迹,人们都不再记得自己,所以总拼了命的要跟人去交往,去结婚生孩子,去建立功业,好像这样子就能在世上多留下些什么,就像之前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当世界再也没有任何人记得自己,那这个人就彻底得死了。
也许我还没到那个阶段,所以我觉得没有人惦记自己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反而是拼了命的想留下痕迹,但是到最后发现自己对别人无足轻重,那才是最可怕的,我见过太多生了一大群儿女,有一大堆亲朋好友,但是实际上在葬礼上没有人真的为他ta伤心过,大家只是在忙着多吃几口席罢了,那折腾一辈子有什么意思。
也许一个家族中自己的祖先到最后能记住的最多是自己的父母,连祖父辈早早都面目模糊了,而且因为时代的原因其实都很少留下照片,留下又怎么样?
没有感情的悸动,那只是个冰冷的符号罢了。
更别说很多人其实别说祖上十八代,连四五代都找不着。
就算找到了一群人参加葬礼,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很多人来送,但也终究只是他们生命中无足轻重的一个过客,悲伤的情绪持续不了几分钟,转过头便走了,继续说说笑笑过自己的人生去了。
最后男主意外又潦草地死去了,此时是个大龄剩男,无儿无女,无父无母,还被裁员了,世俗意义上来说就是个彻底的loser,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至少最后男主懵懂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有了朦胧的恋爱,他品尝了冰淇淋,品尝了威士忌,品尝了热巧克力,这个世界在他眼中不再那么寂静苍白,只要你努力地去过自己的每一天,其实生命何时结束都没什么关系的。
本片由Redwave Films、Embargo Films、Exponential Media、Beta Cinema、Rai Cinema[意大利]、Cinecittá Studios S.p.A.[意大利]制作出品,由Wild Bunch Benelux发行。
44岁的约翰·梅John May(埃迪·马森Eddie Marsan 饰)是伦敦南部肯尼顿区的区公所服务员,人们都称他Mr. May;他生活很有规律且十分严谨,过着稳定甚至平静的生活,从未想过换工作或失业;他专门处理社区内孤寡独居死者的丧葬事宜,通过现场收集的遗物,给死者填写资料卡,并整理成档案,联系他们的亲属来认领;他会为他们撰写专属悼词,参加他们的葬礼;他独自居住,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或爱人,唯一的陪伴是收集逝去的陌生人的照片【这也说明男主缘何对待孤寡独居死者的事格外细心,因为他也是孤寡独居者,他切身体验到了孤独的痛苦和无奈,推自己人,所以他对那些孤寡独居死者的丧葬事宜考虑地格外细心,也不厌其烦地千方百计地找到死者的亲属,以求死者埋葬时有人为他送终】……影片开始,教堂外,是一片墓碑林立的墓地,教堂内传出歌声……镜头转至教堂内,里面只有两个人,分别是男主约翰·梅John May和神父Priest(William Hoyland 饰演),歌声是录音机播放的,教堂内停放着一个棺材;棺材上放着一支玫红色玫瑰,葬礼音乐来自专辑《欢乐的人生之歌A Joyful of Life Song》……镜头一转,在一所东正教教堂内举行第二个葬礼,棺材里是金发大胡子的男士,参加葬礼的John手持一支蜡烛,神父Priest在绕着棺材熏香,John发出咳嗽声。
东正教葬礼上蜡烛和熏香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器物,用来接引灵魂走向光明,蜡烛既是光明指引,也代表希望。
葬礼音乐来自专辑《奇特恩典The Magic Greece》,希腊的主要宗教正是东正教,对应穿着绿色条纹Tennent’s运动服的死者年轻时照的照片,推测他来自希腊【Tennent’s,是英国的一个啤酒品牌,赞助过足球,死者应该是名球员】……镜头一转,教堂内,举行第三个葬礼,棺材升降机沉下棺材……葬礼音乐选用的是风格显著的苏格兰风笛,来自专辑《苏格兰之花Flower Scotland》,说明死者来自苏格兰……【以上三个葬礼,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或国家,不同年龄、性别、特长、爱好等等……而男主John作为区公所的职业人员,为他们每一个都精心操办了一场葬礼,哪怕只有神父Priest和John参加】John从教堂出来,与火葬场服务员Crematorium Attendant(Leon Silver 饰演)一起走进骨灰存放间,架子上满满堆放着绿色塑料桶装的骨灰,火葬场服务员Crematorium Attendant问是不是只取"桑德伯格先生Mr. Sandburg"一个?
并提醒马上要取出的这已经快有两个月了。
John的回答是再给其他人多一点时间【注意,影片三次提到两个月,第二次出现是在办公楼里,Mr. White也提醒过John,某人存放快有两个月了,冷冻室快摆不下了。
后面有闪过冷冻柜的编号,镜头上能看到的最大数字就是60。
第三次是新来的上司辞退John的时候说,我来了快两个月……据此推算,一个"案件Case"必须在两个月内关闭是John所在区公所对他的工作要求。
在伦敦,如果是火葬,骨灰由相关部门负责免费保管2个月,2个月后按照33英镑每年收费】……镜头一转,John提着装有桑德伯格Sandburg骨灰的金属罐,在一所大房子大草坪的围墙外停下,左看右看确认完没有人之后,把骨灰撒在面向花园的大树下。
John把桑德伯格Sandburg的骨灰留在这所漂亮的大花园大房子前,为了能让他更近距离地感受到另一种他生前所不能达到的生活,富裕的、宁静的、平和的生活……奔波了三场葬礼,安撒了一盒骨灰之后,John回到自己工作的区公所……首先,John遇到了管理冷冻库的年轻的"停尸房职员Morgue Attendant"怀特先生,怀特提醒John,称停尸房已人满为患了;John站住面前走开的怀特先生,称他正在等拉杜洛韦茨先生和坎斯蒙夫人的消息,他很乐观会等到好消息;怀特先生听到,就转身说拉杜洛韦茨先生已经冻了快两个月了,到了夏天他们的尸体可能要一起挤一挤了【可见区公所的容量,以及夏天孤独死亡量会增多这一情况】。
John望着离开的怀特先生,称两个"案件Case"都有线索,不是没有希望,他正在等他们的家人……话还没有说完,回应John的是一个远去的背影、和关上的两道门。
人和人是不相同、也不相通的,不是吗?
John不得不咽下已到嘴边的话,吞到肚子里……然后,John下楼,回到自己位于地下室的办公室【注意,导演为何把他的办公室设定在地下室?
John在自己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总是需要从地面走入地下,他去见他的上司,要从地下通过楼梯到地上好几层。
这个设定非常值得思考。
处于地上几层的上司与接替工作的红衣同事,因为高高在上,所以俯视众生,对下属、对故去的人充满傲慢与无礼。
而John,是与埋藏在地下的人们处于一个平层,因为平视,所以充满同情而悲悯。
还有那些在地平层的,神父Priest,看管骨灰、看管冷库的工作人员,墓园的挖掘工等等,他们处于人间的底层,他们没有傲慢,但对待故人又与John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时,时钟指向11:30,而影片也刚刚才到四分钟,已经有很大的信息量了。
John脱掉风衣,挂在门后的衣架上;来到办公桌后,把提包放到地板上,再把椅子缓缓向后拉开,坐在椅子上,打开电脑,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整整齐齐摆在桌上的"档案Case"旁边,打开"档案Case",把刚才三名逝者的照片从"档案Case"里一一取出,放进信封里、并封上,三名逝者的档案资料均注上"已结案Case Closed";最后,再把三个Case Closed的档案放入46区书架上……而后,John坐在椅子上,开始给梨削皮,桌上还有一个塑料饭盒,开来这是他的午餐……【这是John一上午的工作量,以削梨(午餐)为划分,他跑了三个教堂,撒了一盒骨灰,可能穿越了大半个伦敦城,搭公交加步行,他其实非常忙碌、非常辛苦。
可是John不露声色、安安静静地做着这些事情,有条不紊、多线并行着好多个案件Case】镜头一转,John站在已故的孤寡老妇珍·福特的住所前,等门房Caretaker的到来;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路过,John就一直盯着他,直到老人走远【这是第一次表现出John对街头巷尾独自一人的老人的关注。
还有一次是John在酒吧寻访比利的消息时,酒吧里正独自坐着一个老人。
John也盯着他看了一下,然后离开。
我认为这是John多年积累的职业素养,也为本片中描述最多的客户与John的“互动”埋下了伏笔——这个区出现的孤独老人,将来会有可能成为John的“客户”,早一点留心关注,如果有一天需要寻访他们的亲友可能就会更容易些。
至此,我对John产生了一种敬仰,这既是John的职业习惯,也是John对这个社会独特的人情关怀,更有点像福尔摩斯了】……秃顶的门房Caretaker(Michael Elkin 饰演)到来后,掏出钥匙打开门,与John走进在珍的公寓里,并捡起门后地板上的信件;门房Caretaker告诉John,称老妇是两天前被发现的,有人看到她的猫在街上到处跑,没有任何亲人,一直独居。
镜头随着John的眼睛扫视了一遍屋子,除了凌乱的桌面,其他基本都是整洁的……这时,门房Caretaker读一个贺卡上的信息,惊奇发现贺卡是珍·福特的女儿苏茜寄来的,John走上前并说:“他们告诉我说她没有家人!
”门房Caretaker把贺卡递给John并说:“十多年了,我没见到有人来。
”John打开贺卡,发现邮戳是去年的。
John疑惑了一下,而后区书架收集手珠、口红、珍·福特的照片、爱猫苏茜的照片等有用物件……门房Caretaker则在一旁读老妇的购物单,每天的购物记录都有喂猫的鱼,日日如此、千篇一律……而后,门房Caretaker找到一个信件,信件也是她女儿苏茜寄来的,发现落款是爱猫苏茜、还有猫爪的印记,门房Caretaker吐槽:“真是一个怪人!
”John没有理会……接着,John还精细地发现,案几上身着深红色长裙的弗拉门戈舞女摆件,窗边晾着五双透明连裤丝袜,摆放整齐的卷纸,镜箱里留有猫爪印痕的护肤霜……卧室里有两张单人床,其中一个是爱猫苏茜的,另一个在立着的靠枕与床垫间凹出一个人形,那是主人最后的时光,床头柜上有药有水杯,她甚至不能平躺。
显然,晚年的珍就与这只猫朝夕相处……离开时,John带走了有用信息资料,交给门房Caretaker一张名片,让他打电话给名片上的人来处理珍的遗物,对方不愿收的都可丢掉。
关门前,John又一次回望,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因为他是珍唯一的希望……镜头一转,回到办公室里,John记录珍·福特的档案信息……电话铃响起,John接电话称:“伦敦肯尼顿区客户服务,我是约翰·梅,请讲。
”对方是之前怀特告诉他快要冻了两个月的拉杜洛韦茨先生的儿子,其儿子已经改了姓瑞德利。
儿子拒绝出席父亲的葬礼,John相劝,最终不得不接受他不能理解的说法【这一段对话信息量也非常大,透露出John也是个没有家庭亲人的“孤儿”,John认为已经过世的父亲虽然可能不是个最好的父亲,但儿子、孙子应该来见最后一面。
人和人之间仍然不相通,John急切地想要说服他,但没有成功】。
John盯了一会拉杜洛韦茨先生的档案,写下"已结案Case Closed",他目光停留在照片上,——这是一张年轻阳光、甚至有点骄傲自豪的脸庞,空军,坐在一架德军纳粹标志的战斗机上,而他的国籍是“Polish”;一个波兰人却在二战时加入了德军纳粹阵营,所以儿子改了姓,所以儿子也不希望孙子知道有这样一个爷爷,所以老人的记录里没有任何紧急联系人,他孤独终老在了伦敦的医院里,儿子选择的是不原谅、不和解、不相认,这又是一个让人沉思的故事……忙碌了一天的John,终于在五点整关灯下班。
John拎着公文包、站在路边,等到红灯亮起、左右观察没有车后,John快速通过斑马线、来到路对面,只见二楼窗口一人探出身子趴在窗口抽烟【注意,这个镜头每天固定不变,这个老人在每一次John路过这个路口时都会姿势不变的趴在窗口吸烟。
好像他被定格在了那里。
我相信这是John眼里观照到的另一个孤独老人。
但在活人的世界里,他们永不会有交集】……远远地有警铃呼啸,却感觉这一路非常安静……John回到自己居住的公寓楼,——罗德尼街105号的道斯公寓;在二楼,黑人邻居Unhappy Neighbour(Mark Oliver 饰演)谴责"白人狗主Dog Owner"(Paddy O'Reilly 饰演)没看好自己的狗,声称狗在他家门口撒尿;狗主人Dog Owner据理力争:“你是狗尿专家吗?
这尿痕这么高,我的狗很小,怎么可能尿这么高”……两个邻居过道里争论,John像个陌生人一样没有任何反应地从二人面前穿过,开门进入自己的家。
邻居的对话John听进去了,并且启发了他……John往货架上放上三张CD唱片《欢乐的人生之歌A Joyful of Life Song》、《奇特恩典The Magic Greece》、《苏格兰之花Flower Scotland》,这三首歌正是今天在教堂举办葬礼播放的歌曲,货架上还有很多唱片,看来都是John为举办葬礼准备的。
而后,John把西装脱下,挂在椅子的靠背上……铺着白布的餐桌上,John往一张盘垫旁边、整齐地摆下餐叉、餐刀,并在餐刀右边整齐地放下一张餐巾纸【都是整齐地摆放,可见男主有一成不变的生活规律,也有刻骨铭心的强迫症】;而后,John打开橱柜,打出一罐鱼罐头,把罐头倒在一个瓷盘上,把盘子放在盘垫上,把一杯咖啡放在杯垫上,把面包片放在盘子上,桌上再放一个梨;晚餐备好后,John慢慢拉开椅子并保持椅子端正,再坐下开吃……【苏格兰格子的窗帘——英国人。
小方餐桌,单把椅子,以及白色餐垫上留下的盘子印迹——单身。
三件套的西装——办公室一族。
旧公文包——需要跟很多文件打交道。
房间很整洁——责任心很强。
橱柜里的罐头是同一个品牌——生活四平八稳,一成不变,吃着鱼罐头、面包和梨,小小的餐桌还用来熨衣服,万年不变的餐食但永远摆的端端正正】夜深了,John坐在书桌后,打开台灯,打开一本厚厚的大相册,从信封里掏出白天刚刚送走的三个“客户”的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那本厚厚的大相册里;相册里,存放的都是John经手办理的案件里的孤寡老人……台灯熄灭,屋子暗下来,一束月光打在相册上,那是耶稣光……【John的家,只有四种颜色,——黑色、白色、灰色和棕色;其实墙是淡蓝色的,但导演的滤镜弱化了。
黑白灰也是John衣服的颜色,整部电影里他大部分时间只穿了这三种颜色,似乎只有一套衣服。
一成不变的冷静、严谨,衣柜里只挂着一种颜色的衬衫——白色。
家电非白即灰,家具、窗帘是棕色系。
没有一件多余的家具和用品。
John的家和John的外表一样冷清】另一日,John在办公室里致电澳大利亚某个邮局,确认寄给汤恩·哈维小姐的一盒骨灰是否收到,骨灰是乔治·哈维的;对方茫然,似乎不知包裹里是骨灰……然后,John又确认另一死者的亲属,望着旁边的一只赛狗,告诉对方狗的右爪包裹着蓝色绷带、右耳有刺青,这只狗是在迪迪斯的尸体旁找到的……终于安静了,John在办公桌前凝思良久,专心为爱猫的珍·福特女士写悼词,旁边是一盒弗拉门戈舞曲CD【这是影片的第四个葬礼】……在珍·福特女士的葬礼上,John为她选了一支深红色的玫瑰,和珍案几上跳弗拉门戈的娃娃舞裙一个颜色。
神父Priest念着John所作的悼词:“珍妮·福特出生于1945年,这正是和平之光降临大地之时。
在那动荡的时代,福特先生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女儿是幸运的。
她长大后享受着晴天海滩的温暖、一条简单却高雅的项链、最爱的弗拉明戈舞、以及她对于苏西的爱。
”……期间,神父Priest从镜片下瞥视John,心里肯定钦佩John真心爱着这份工作,否则谁会这样去写悼词呢?
……接着,棺材下葬,还是只有John一个人;墓地职员Cemetery Attendant(Andrew Ashford 饰演)在墓穴边钉下一根刻有“Public 248454”编号信息的木桩,墓地经理Cemetery Manager(Colin Hoult 饰演)走来,告诉John这是这个公共墓穴的第六具棺材了,已经满了【潜台词,就是再下一个就要再选地方了。
另一方面,墓碑、刻字都需要付费,由区公所报销】……旁边,另一墓穴正在下葬一人,众多的亲朋好友围在那里;而珍·福特女士的墓穴前,只有John一人为她送终……John没有急着离开,他若有所思地穿过一片墓碑,向山坡上走,在最顶端的一棵小树前停住;然后,他放下提包,坐下来,放眼望去真是好视线好风光呀;于是,John躺了下来,伸直了双腿,像一个下葬的人那样。
阳光透过一片树荫若隐若现,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小鸟在头顶婉转地歌唱;他的脸上是温柔的平静的,还有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John一定是沉浸其中入了迷,墓地经理Cemetery Manager何时走近他都丝毫没有注意到。
墓地经理Cemetery Manager:“你给自己买了最佳的位置,梅先生。
等轮到你的时候,那些枝叶会给来看你的人遮荫。
”John站起身,望了望身后的小树,墓地经理Cemetery Manager望着墓地说:“这种事越早计划越好,弗雷德叔叔最后被埋在苏比顿,我想他非常不开心”……镜头一转,John坐在办公室削梨。
应该是中午午餐时间。
这时,John接到赫胥黎打来的电话,拿起纸笔开始记录,他本打算下午再去现场,但当他听到对方说的地址后,他怔了一怔,只见笔记本上写着:“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无联系人,道斯公寓,罗德尼街105号”。
放下电话后,John连梨也没吃就去了。
原来,死去的老人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所住的公寓,正是John对面窗口的邻居。
John走回家,二楼窗口的那个人依旧探出身子趴在窗口抽烟……Billy Stoke's Caretaker赫胥黎(David Shaw Parker 饰演)告诉John,称邻居抱怨有怪味,警察说死了好几星期了……进入房间,赫胥黎告诉John:“我与他不是很熟,他一直独来独往,你知道这类人的。
那么说,你就住在对面?
你认识他吗?
”John来到窗口,望向自己的公寓,回应说不认识;窗外,一个红色的断了线的破风筝挂在两幢建筑之间的树上,像极了戛然而止的生命……赫胥黎说:“我只会在有问题的时候过来,比如锅炉坏了之类的事。
”John从提包里拿出两套防护服,分别与赫胥黎换上……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的尸体已经腐烂并已移走。
破烂的家具,简陋的折叠床,脏兮兮看不出颜色的窗帘,到处乱扔的酒瓶。
一盒唱片,《Going Places》映入眼帘,那并不是去某地的意思,而是“大有作为”的意思;John发现有唱片没唱机,赫胥黎称可能死者把唱机卖掉买酒喝了……John找到一个相册,里面有女孩和其母亲的照片,John猜测是死者的女儿和妻子,就把相册装进自己的包里……赫胥黎把座钟上了发条,座钟终于嘀嗒嘀嗒开始走,念叨说:“瞧这个,时间不会为了任何人停留”……John找到一个会员证,证上有比利·史塔克Billy Stoke的名字和照片,证件是唐娜联谊会的会员卡;赫胥黎望着证件,不敢确认比利·史塔克Billy Stoke就是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因为老人看起来都一样……离开前,John让赫胥黎打给卫生部门,让其过来消毒清理,座钟可以送到当铺;John回头看了看,只见一个沙发断了一只脚,用一摞书垫着……回到办公室,John为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建立一个档案资料,将比利·史塔克Billy Stoke的唐娜联谊会会员卡用回形别针卡在档案上……清洁工妇女望着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的档案问:“又没有家人吗,梅先生?
”John说:“对。
”这时,区公所经理Council Manager普拉切特Blatch(Andrew Buchan 饰演)推门进来,清洁女工很识相地立刻拿着垃圾袋悄然走开;普拉切特Blatch先生请John去他的办公室……来到普拉切特Blatch的标注"副处长"的办公室,John发现穿着紫红色套装的肥女皮尔格小姐Miss Pilger(Deborah Frances-White 饰演)站在经理的办公桌旁边。
普拉切特Blatch先生告诉John:“你的部门被合并到了达利齐区的办公室,由皮尔格小姐接管。
从今天起,法医会将所有案子转交新办公室。
”John一听,支吾说自己买个自行车;普拉切特Blatch先生:“不,你理解错了,你不需要通勤,这才是重点,因为财务压力,区公所要进行一波人事精简,我们要裁掉你。
”John愣了一下:“你们要裁掉我?
”普拉切特Blatch:“梅先生,我来的这两个月,我观察过你的工作状况,毫无疑问,你做事非常仔细,但是你的工作进度也非常缓慢,更不用说你选择昂贵的土葬的次数远多于火葬。
”John解释说:“但他们是有宗教信仰的。
”普拉切特Blatch:“梅先生,你来区公所多久了?
”John说:“二十二年。
”普拉切特Blatch:“二十二年……你该把这当成重新开始的机会,是不是?
新的人生。
区公所的推荐信,可以让你找到崭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改变一下,找到一份跟活人打交道的工作。
”临走时,John问:“那今早的那个案件?
”普拉切特Blatch:“今早的案件,是你最后一个案子,请在三天内完成”……回到自己的办公桌,John默默从门后的衣架上取下风衣并穿上,拿起提包,望着自己的办公桌,关上电灯、离开……回到家,John站在窗前从自己的窗口凝视对面,对面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的窗口玻璃映射出的是John自己的身影……John坐在书桌旁,打开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的相册,看到相册里有一个女孩,从出生直到长成一个温柔的少女,金发碧眼,天真烂漫,大约十岁,然后就停在小女孩与她年轻妈妈的合影。
John合上相册,决定寻找这对母女…………随后,John连夜寻访台球俱乐部,一夜无果……天亮,John寻访酒吧,也无果;离开时,John注意到一个独自喝酒的老人【职业的、敬业的John即使即将失业,他还是非常自然地注意到了这个老人,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潜在的客户再也不会是他的客户了。
因为对孤独老人、底层人群的关注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回到罗德尼街105号的道斯公寓,John发现楼下的垃圾桶里,装着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的一纸箱黑胶唱片……镜头一转,John坐在家中,擦拭一纸箱的黑胶唱片;这时,John发现一黑胶唱片中藏着一卷没有冲印的胶卷底片……底片洗出来后,John坐在办公室审视这片照片,照片上是一些年轻人打高尔夫球时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中一人的帽子上显示"奥克姆面包店Oakham Baker"……John坐火车出伦敦,他逆向而坐,火车上旅客不满,但周围有隐隐约约的说话声传来;John起身,将自己的公文包从货架上取下,再放在身旁的座位上。
他真的是孤独惯了,也寂静惯了【整部影片里John每一次坐火车、坐大巴的情形都特别值得玩味】……在"奥克姆面包店Oakham Baker"烘焙厂里,工厂工人Factory Worker(Aaron Ishmael 饰演)让John穿上胶靴和白色工作室,还要戴上帽子和口罩,称食品厂必须这样穿戴;John称自己工作时也穿这个,工厂工人Factory Worker问也是食品加工吗?
John称不是,他见人时穿这个;工厂工人Factory Worker疑惑:“见人?
”John:“我说的是,……再也不能做烘培的人”……来到车间,印度裔阿三沙卡蒂Shakthi(Neil D'Souza 饰演)看到那些用底片洗出的照片后,承认他曾在这里工作,还说出他的全名是威廉·比利·史塔克William Billy Stoke;沙卡蒂Shakthi还说比利Billy是:“团队里最差劲的一个,没人敢惹他,脾气很臭。
”并讲起比利Billy的工作往事,——比利Billy为了为工人争取到了5分钟的休息时间,与管理阶层和工会代表吵架,争取到后就辞职走人了;但辞职之前,比利Billy把尿撒在猪肉里,那一批产品有些还通过了检验,猪肉派从来没有那么美味过;说着,沙卡蒂Shakthi拿起一个派送给John……来到厂外,John拿出比利Billy家中找到的相册给沙卡蒂Shakthi看,问他是否认识照片中的女人;沙卡蒂Shakthi认为她很像比利Billy的女儿,但奇怪的是,比利Billy从未提到过家人;沙卡蒂Shakthi还说比利Billy放荡不羁,遇上一个开炸鱼薯条店的漂亮女人之后就和她去了"威特比Whitby";沙卡蒂Shakthi不禁感慨说,比利Billy对女人总是有一套,这是比利Billy的强项,看得出沙卡蒂Shakthi有一点点妒忌。
沙卡蒂Shakthi问John是否了解女人,John没有接话。
他提起让沙卡蒂Shakthi去参加葬礼,但沙卡蒂Shakthi拒绝了……伦敦,圣潘克拉斯车站,12:45,John独自站在站台上,对面一个Lover Girl(Rosie Kosky-Hensman 饰演)怒气冲冲对轨道对面的Young Soldier(Frankie Wilson 饰演)说:“下次你再错过那班火车,我就不能你了!
”Young Soldier说:“你会等的,你爱我爱得要命!
”Lover Girl:“别有恃无恐,我可能有更好的选择。
”Young Soldier说:“你可能找不到像我这样爱你的人。
”Lover Girl:“是吗?
那你有多爱我?
”……这对恋人隔着轨道的打情骂俏让John改变了主意,John走进一家饮料店,向黑女Serving Girl(Rose-Marie Christian 饰演)购买一杯红茶,黑女Serving Girl就推荐他试试来一杯热巧克力,因为店里刚装的新机器;John愣了几秒,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改点了热巧克力。
打开饮料杯盖的时候,John新鲜而好奇,44岁的John居然是人生第一次喝热巧克力……这时,Train Worker(Rhodri Hosking 饰演)在喇叭里称12:50开往伦敦圣潘克拉斯的火车从3号站台发出;John坐在座位上依旧不动,望着窗外开出的火车,任凭自己错过这班列车……而后,John改坐了大巴,方向威特比Whitby。
威特比Whitby,在英格兰的东北面,邻海,也翻译成惠特比,是库克船长航海的起点。
当天返回伦敦是不可能的。
在大巴上,John向上司普拉切特Blatch请假,撒谎身体不舒服,而且明天也不能去上班了。
普拉切特Blatch提醒John说你只有三天时间结案,John说:“yes,yes!
Thank you Mr. Blatch!
Good bye Mr.…”对方电话挂断了……John拿出了沙卡蒂Shakthi给的猪肉派,先闻了闻,再张嘴吃;看来,这一定是John人生第一次吃猪肉派……大巴人不满,这一次John仍然用公文包占据着身边的座位……次日一早,John走出旅馆,他面朝大海走去,在海边站了一会,拿起一个石子儿扔进海里;海滩上只有他一个人,陪他的只有他的棕色公文包……短暂停留之后,John开始在威特比Whitby进行地毯式查找,沿着一条条街道寻找每一家炸鱼薯条店,"炸鱼薯条先生吧Mr. Chip Fish Bar"、V.C. Jones……John过马路的方式再次强化,他左顾右看,发现没车后再走到路对面,谨慎、自律、遵守规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在"玛丽比目鱼店Mary's Plaice"门口,John被老板娘玛丽·琼斯Mary Jones(Karen Drury 饰演)支使着搬一袋土豆进屋;然后,玛丽Mary让他将一袋土豆倒进削土豆皮的机器里,玛丽Mary说:“他脾气很好,待人和善;但脾气上来时,你最好离他远点”……John望着削土豆皮机,将手慢慢伸进去;玛丽Mary看到后,朝他喊话:“要是你在乎你的手指的话,可别把手伸进去!
”……而后,玛丽Mary讲起比利Billy的事,称是她让比利Billy搬来的,比利Billy从渔船上失业后,就在她的店里帮忙,还说比利Billy干活是好手,在面糊里倒入啤酒,顾客都很喜欢……这时,玛丽Mary的弟弟加里Garry(Wayne Foskett 饰演)搬着一箱鱼进店,看到John就问:“又来卫生检查?
这比去年要早呀。
”John称他来这里找认识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的人;加里Garry告诉John,称比利Billy不怎么招人待见,他曾把一个男子的一只手给油炸了,当时那男的跟玛丽Mary调情,比利Billy火了并打了他一拳,那男的就掏出刀,比利Billy就把那男的持刀右手按进油锅里给油炸了……接着,露茜Lucy(Hebe Beardsall 饰演)进店,逗婴儿车里她的孩子【露茜Lucy与玛丽Mary什么关系,影片至尾也未说明;片尾,露茜Lucy参加了比利Billy的葬礼,或许她是玛丽Mary弟弟的女儿】……玛丽Mary告诉John,称比利Billy由于伤人而被控告,比利Billy就离开这里……John看了看露茜Lucy,就拿出比利Billy的相册,问照片上面女人是谁,玛丽Mary称比利Billy从未提起有家人;John请玛丽Mary参加几天后比利Billy的葬礼,还说区公所会协助安排交通;但玛丽Mary称自己不是比利Billy的家人,不愿去;John问玛丽Mary,比利Billy离开这里后可能去哪儿,玛丽Mary说可能是监狱……大巴上,再次逆向而坐的John拆开一层一层整齐的包装纸,最终,看到那条新鲜干净的死鱼,——玛丽Mary送给他的鱼;他的邻座投来异样的目光……那天晚餐,John第一次尝试煎鱼,他新买了油、面粉,可能还新买了平底锅,学着像Mary那样裹鱼、做鱼,但失败了,鱼煎糊了;他只得从橱柜里拿出鱼罐头,老老实实吃罐头了【简单的煎鱼都煎糊,说明男主John压根儿就不会做饭,这也说明为何他每天千篇一律地吃鱼罐头了】……又是一顿罐头餐之后,John望着窗外对面的窗口,对面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的窗口玻璃倒映出他自己的身影……坐回他的书桌前,打开台灯,翻开相册,一张张看过去,男女老少,驾照、退休证、从军照、结婚照、生活照、写真照、单人照、合照……笑的那么灿烂,这些都是John亲手经办过的案子,每一个人都曾经短暂地、美好地活过;可是,他们离开的时候,却孑然一人……这天是与上司约定的第三天,最后一天了,John来到墓园,看到皮尔格小姐Miss Pilger正在倾倒骨灰,她仍穿着那身紫红色套装,很不负责任地把所有骨灰全部倒在一个坑里……看到这里,John失望地转身离开……回到区公所,John先去找停尸房的怀特,怀特在玩填字游戏,向John询问答案,John立马说出一个是侠盗罗宾汉的绿林好友塔克,一个是不会飞的渡渡鸟;怀特感慨道:“你在这里真是屈才了,梅先生。
你应该去当主管,大皮椅子才适合你。
如果我是你,就去试试看。
”John拿出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档案,怀特告诉他,称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已经腐烂了四十天了;John就说不再等了,今天就把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火化了。
怀特就说今天取出了三个火化,最近出去的比进来的多,他感慨自己要失业了……回到办公室,John翻看相册,上司普拉切特Blatch进来,对John说:“皮尔格小姐说你有很大的进展,你会对我们的推荐函很满意的。
”还认为John的工作并不难,其实很简单,“死者已矣,葬礼是办给活人看的,如果没人来参加,就表示没人在乎,对吧?
我是说,对生者而言,可能还是不知道的好。
没有葬礼,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反正人都死了,他们不在了,也不在乎了,对吧?
”说着,普拉切特Blatch关门走了……翻看照片,John突然狂奔上地面,拦截住上司普拉切特Blatch的车,抓住奥迪车门,请求再给他三天时间办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的案件;最终,普拉切特Blatch答应了,但John只能用自己的时间来办理,因为区政府已经签署了解雇令【除了告诉John已经不是区公所的员工了,也在告诉John不能再使用公款办案了,接下来的路费等等都应该是John自己在贴钱了】……随后,John来到看守所,Prison Officer(Lloyd McGuire 饰演)称监狱都是拘留一些短期刑期的囚犯,John问这里有访客记录没有,Prison Officer称没有,以前的记录都送到了市政档案馆了,提议John去档案库查询……Prison Officer还说这个监狱不可能为每个囚犯做记录,这样的话他们都没睡觉时间了,而他喜欢睡觉……临走时,Prison Officer告诉John,比利为了慈善募捐,用牙齿咬住皮带吊在三楼三分半钟,所有人都捐了钱……在市政厅楼下,John有一次仰望,他沐浴在红色的玻璃滤光下,抬眼仿佛看见吊在三楼的比利,红色滤光恰似John想象中比利满嘴的血光……在市政档案馆,John找到了一封来自Kelly的信,地址在特鲁多Truro的英皇乔治道14号;John扭头发现旁边没人,就将这封信塞进自己的口袋。
John又充满了希望,他在回家的路上,特意买了一本新的相册……回到家,John将比利相册里Kelly的照片全部整理到新的相册里【John为什么要给比利的旧相片换上新相册呢?
他是为Kelly做的,让Kelly认为她父亲始终在意着她、深爱着她】……那晚,John吃的是煎鱼,他做的煎鱼也很成功……John又出发了,这一次他顺向坐在火车上,他的午餐是牛角包和一杯饮料【红茶呢,还是热巧?
】,John用手收集掉在桌上的渣滓,把渣滓倒进饮料杯里……特鲁多Truro是英国西南角的一座滨海小城,从伦敦到特鲁多Truro会有一段海上旅程……来到特鲁多Truro,John一路询问英皇乔治道14号,终于到达Kelly工作的地方,——狗狗救助中心。
天下起雨,John撑着伞进入狗狗救助中心;狗狗因为生人狂吠不止,望着铁笼里狂吠的狗,John贴着墙走,看到一个笼子内凯莉·史托克Kelly Stoke(Joanne Froggatt 饰演)正在给一只狗梳毛……John发自内心地笑了【这是整部电影中,John笑得最舒展的一次,暖化了屏幕】……凯莉Kelly听说父亲去世哽咽了,却不愿意继续讨论下去。
看到相册后,凯莉Kelly认为父亲在意她,就改变想法,最终还是开车载着John去到她家里……凯莉Kelly也是一个人独自生活,John看到Kelly与狗狗的合照就明白了。
Kelly找出了父亲战友大块头Jumbo(Ciaran McIntyre 饰演)的照片,但同样拒绝了出席葬礼;她的瘸腿沙发和他爸爸的处理方法一模一样,用一摞书垫着。
还有John对着Kelly的狗狗有个讨好的笑,值得留意。
在与Kelly的谈话中,得知Kelly的妈妈过世前有人陪着,应该是再婚或者男朋友,这也可能是比利未再回到这个家庭的主要原因。
Kelly说自己现在是孤儿了,她哭了出来,John非常同情、非常心疼,他回应说:“是呀,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
”他并不是在客套,因他也是孤身一人,这种滋味他懂……而后,John又逆向坐着火车,返回伦敦……回到伦敦,John显得沮丧、疲惫……在街头,John看到一辆厢式货车忘记关后门,他就追着车大喊,但司机听不到,车厢里掉下几罐哈根达斯冰淇淋……晚上,John独自坐在双人沙发的中间,第一次品尝了冰淇淋。
那晚的狗叫声特别响,好像Kelly工作的地方【应该是暗示John整晚都在回味与Kelly的第一次见面】……翌日,John来到养老院,还未进屋,大块头Jumbo就听出是John:“约翰·梅,我听到走廊的脚步声,年轻人的脚步声,这里很少听到。
”大块头Jumbo是一个与John同样以罐头、红茶为食的孤独老人,还提前为John准备好了午餐,让他坐下吃。
大块头Jumbo称自己第一天入伍,就被比利Billy揍了,但若不是比利Billy,他也活不到今天,比利Billy没有将他抛弃在福克兰群岛上……大块头Jumbo称再找到比利Billy时,发现他睡在大街上,成了游民,并选择最体面的地方睡,巴克莱广场、格林广场、国王十字广场……大块头Jumbo也谈了比利Billy的为人与趣事,谈到了比利酗酒的原因是为了遗忘,睡觉不会做梦,但这样也会窝在心里、憋闷得很……来到广场,两个流浪汉Homeless Man(Tim Potter、Paul Anderson 饰演)告诉John,给他们买瓶酒,他们就会说出比利Billy的事;于是,John去店里,买了一大瓶的威士忌。
两个流浪汉Homeless Man就与John边喝酒,边聊比利Billy【John第一次喝酒】,——比利Billy为女人偷巧克力,还蹲了看守所,而他们常常只是安静地在长椅上坐着……随后,来到棺材铺,John为比利Billy买墓地——选最好的位置G区93485,选棺材——最纯洁的白色……深夜,John一个人在热闹的酒吧里喝了三杯威士忌,喝的脸颊微红,可是他很开心,他要庆祝自己完美完成了最后一个案件【这也是John第一次进酒吧喝酒】……次日,John来到区公所,在自己的办公室,将书架上的档案夹整理进17个纸箱里;虽然今后不再在这里工作了,John依旧把办公桌上的键盘、档案夹、订书机、粘胶带摆得整整齐齐;桌上的档案夹,正是他办理的最后一个案件,——威廉·史托克William Stoke的案件,档案上写着"已结案Case Closed"……他站在窗口前的椅子上,把皮带挂在窗口的栏杆上,尝试学比利Billy用牙齿咬住皮带吊在半空。
这时,电话铃声响起,John接听,凯莉Kelly约他在伦敦和特鲁多之间的一个小站的2号月台见面,时间是明天11点……翌日,John第一次穿上了蓝色羊毛衫,他甚至第一次撒野,——大白天,对着上司普拉切特Blatch的车撒尿!
他已经准备好要迎接他的新生活了。
他为比利葬礼选的音乐正是那首《Going Places》……来到车站的站台,John面对凯莉Kelly的感激,顿了顿,回答说:“那只是我的工作。
”……送走凯莉Kelly,John顺向坐火车回到伦敦【只要进展顺利、心情好,John就顺向而坐,反之就逆向】……回到伦敦,John也不再走一成不变的路径回家,童语阵阵的草坪林荫道是他新的选择,大片大片的绿色进入视野……来到商店,John买了一个菲利普的新电器,还选好了下次与Kelly约会的礼物,——一对狗狗图案的马克杯……随后,愉快而放松的John拎着刚刚为Kelly买的马克杯,显然他想要赶上那一班公交,过马路时没有像往常一样左顾右看,而是径直穿马路;结果,一辆公交将他撞倒!
他躺在地上,面带微笑,头下流出血……镜头一转,教堂内,John的棺材孤零零地摆在教堂内,神父Priest发现无人参加葬礼,就独自宣读悼词……随后,四个人扛着John的棺材,装进殡仪车里,车缓缓驶进墓地……此时,比利Billy的墓地,很多人都来为比利Billy送终,包括凯莉Kelly、玛丽Mary、露茜Lucy、沙卡蒂Shakthi、两个流浪汉Homeless Man和大块头Jumbo等几个伞兵战友……当载着John棺材的灵车路过比利Billy的墓地,镜头以John的主观视角看向Kelly,Kelly似乎感受到了什么,她回头看了看灵车;最好的位置,每人为比利Billy撒上一抔土……这边,John孤独的葬到了只有Public加数字标识的公共墓地、爱猫女士珍·福特的旁边,无人送终……片尾,John经手办理案件葬在墓地的孤寡老人的灵魂纷纷聚集在John的墓前,感激这个好人、为这个孤寡的好人送终……【John这个名字来自希伯来语,上帝的恩典之意,也有傻瓜的含义。
虽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普通名字,但我宁愿相信导演有其用意。
这部电影中的很多情节设计都与伦敦的殡葬业有关。
伦敦作为世界上地皮最贵的地方之一,墓地资源更是异常稀缺。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情社会表现得越来越冷漠】
不过是自我感动。葬礼也好墓地也罢,不过是活人的自我感动:我做到了、我感动了、我心安了。而死人,什么都不知道。男主做着这些,一半出于敬业,一半就是在自我感动,哪怕家属说他死不死和我没关系,也要劝人来:我都感动了,你也必须被感动。偏执,是一种心理疾病。
爱人者人人爱之
11/1
除了结局的十分钟,整部影片笼罩在强烈的孤独感中,无人出席的一个个葬礼,一个人的办公室,独自晚餐,鱼罐头配面包,人到中年被开除,梅对苏西妈和billy的寻找还原的也是一个个孤独的灵魂,孤独者并不可耻,苏西写给妈妈的感谢信,billy珍藏的女儿相册,他们渴望亲情、友情,但也许他们不擅于表达,讽刺的是,观众其实很早就能发现,身为处理这类人后事的梅,本人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自己一定也意识到了这点,这才如此努力地寻找愿意参加葬礼的亲人吧。好多镜头看得印象深刻,特别是梅和两个流浪汉在阶梯上你一口我一口地喝威士忌,回忆billy,挺伤感、无奈,让我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里丧丧的感觉。还好,导演虽然残忍但也温柔,孤独死去、无人参加葬礼的梅,有那么多鬼魂送别,那些是梅真心付出帮助过的
默默无闻被遗忘的人多到不计其数,而我(们)也难免其中之一…死亡,那么突然那么平静那样疾风骤雨般爆裂的痛苦,却又在顷刻间戛然而止,这巨大反差,不禁让人怀疑生与死的距离一个真正在意和尊重死者的人,却只能被死者的灵魂魂所寄托怀念,参加葬礼这碎片化的一生,要如何去拼凑?才能显现完整3.5颗星,因为那场车祸太突兀了,又是车祸致死,服了…人生本就孤寂寂寥且平静,却要以死亡为提醒…内心真正的自己无人知晓,于是伪装一生,虚度一世,不知为何…
生活刚刚温暖一点就戛然而止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想看的第219天。看完不难过,甚至有些享受。所有人的人生都不寂静,尤其约翰的人生。(幸亏约翰没和凯莉有下文,不然就俗了!!导演👍)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2013)地平线单元最佳导演奖获奖作品。很棒。
我们去遵守某些东西,这个世界才有一些气节来保护我们,才有一些仪式能坚持下午,如果全部放弃,什么都会瓦解。这个故事的结尾刚让人哭时又收了,然后再让你嚎啕大哭。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也想自己死后能是这样的人收尸啊,毕竟孤独终老,一想起此来,内心无底的苍凉。中远景的边缘人构图,从浅冷到浅暖色调的渐变,还有略带忧郁的配乐,舒缓的英伦氛围,真的很舒服,观影中有种恒久的悲凉感。直到结尾,当一个个经手过的朋友出来送别的时候,眼泪再也绷不住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百年孤独啊!这该死的英伦人道主义。8.5
为了参展获奖的投机之作,取巧题材+煽情配乐+荒诞结局,包装了个空洞至极的故事,许多镜头刻意到俗气,比如削个苹果皮刚好组成个问号,比如让死去的人们灵魂显现聚在主角身边……拜托别这样,我都替导演感到尴尬,再动动脑子行不行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除了最后车祸有点cliche外一切都好
3.5 生死议题清新化、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I‘m so lonely
毫无感触,平平无奇,死亡即是死亡,葬礼纯属多余的形式,单纯证明他曾活过的一个途径
重看降至1星
我倒不是特别感冒这部作品,一是觉得故事本身有点太空洞了,二是不太喜欢主人公的人物塑造,有点站在生死的制高点上来要求他人、以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改造他人的味道。
把工作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为一个个孤独离去的灵魂摆渡,却在终得圆满之时落寞而去,结尾这种极度强烈的对比已经让人快绷不住,然后那些灵魂的出现,止不住的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