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两年优秀的台湾电影不多,小清新已经逐渐成为台湾电影的标志性风格。
刚开始看这部《川流之岛》的时候有点不适应,台湾口音自带柔软娇嗔的效果,导致重大冲突中的对白听起来有点儿戏。
一旦适应了口音的设定,再往情节深处走的时候,就开始渐渐体会到影片的好。
两位主角都是社会底层人物:国道收费员与卡车司机。
他们之间的感情有一个畸形的开始——死缠烂打、乘人之危、相互利用。
男主角的无赖和粗暴让人感到极其厌恶,随着故事的展开,就好像在吃榴莲,攻击性的外表和难闻的味道之下是美味的果肉——男主角的内心充满了真挚柔软的情感。
放浪的大卡车司机,恋上了收费站寂寞的收费员。
缴款币纸传情,一通死缠烂打。
《川流之岛》的啼笑奇缘,让我想起苏照彬编剧,张华坤和陈以文导演的那部《运转手之恋》。
一阙轻松诙谐的都市小调。
出租车司机爱上了女交警,为吸引她注意,不断违规驾驶,罚单成堆,最终赢得了美人芳心。
相似的生活戏码,全然不同的调性人物。
可以说,《运转手之恋》有多看淡人生,皆大欢喜,《川流之岛》就有多灰色颓丧,一脸迷茫。
台湾电影的制作,在这十几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一代年轻导演所描述的人物对象,似乎更加边缘,偏远,暗藏在那些不见光的阴暗角落。
电视电影体量的《川流之岛》,有弥漫的个体挣扎和悲观痛苦情绪,堪比社会新闻纪实风格的《白蚁》。
尹馨饰演的绝望母亲,焦躁,无援,没有出口可逃。
枯槁的中年女性形象,也被不少人串到钱翔导演,助陈湘琪摘得金马影后的《回光奏鸣曲》。
片名川流之岛,容易唤醒河流之类的小清新画面联想。
在电影里,它不甚美好,是车水马龙的收费站隐喻,从画面视觉到核心题旨,不断被深化。
大车小车,带着毫无情感的速度与噪音,似洪水冲刷,如猛兽般轰隆跑过。
这份收费员工作,收入菲薄,机械又枯燥。
单身母亲阿雯,显然也没有社交生活,成天同钢铁机械,囚笼岗亭和水泥马路打交道,应付社会事务的能力也已经大大退化。
偏偏穷母亲摊上了熊孩子,坏事情总是自己找上门。
与钱打交道的她,在一笔巨款面前,不知如何是好。
影片从熊孩子造作且欠扁的撩妹发问开始,“你相信人生是美好的吗?
”故意制造戏剧反差。
这个难以破解的千古谜题,成功栽种了《川流之岛》的孱弱树苗。
观众将要看到的惨淡人生,那是非常不好。
熊孩子没有教养,却不至于作奸犯科,称不上无药可救。
回看这段早恋苦果,照现实中的正常处理,显然也不至于要让母亲如此丧失尊严,去背锅洗地。
然而电影导演总喜欢跟观众过不去。
《川流之岛》设置的囚笼感,似乎堵死了母亲的退路,也封住了其他出逃之道。
她不得不考虑去求助那个精力充沛,看起来又没心没肺的顽劣司机志豪。
在《醉·生梦死》让人过目不忘的郑人硕,以表演张狂,感情丰沛的大卡车司机形象出现。
这个志豪,“见了鱼肉,连性命都不要”。
这个台客风范的人物角色,可以说相当不讨喜,大声嚷嚷,大摇大摆,大口吃饭。
照着电影看下去,你又会发现,他几乎全程抖S,啃兄败家大龄孩童的浪荡形象,是与愚顽的熊孩子有严格的性格对照,互为镜像。
他们都用手抓饭,狼吞虎咽,吃相难看。
熊孩子在窗外勾不来的衣服,他取了回来。
更不用说,他的到来,确实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紧张关系——即便中间过程是如此短暂。
他承担了不称职的双重角色:朋友和父亲。
片中还出现了活鱼和生物实验课。
它就如同阿雯的中年女形象,发色枯燥,衣色单调,似乎已经不把自己当做鲜活,对异性仍有吸引力的女性看待。
随着阿雯与志豪的两人关系达成,影片出现了淋漓大雨。
然而贯穿《川流之岛》全片的,依然是不断的失水麻烦,越来越强烈的干涸危机。
《川流之岛》的祸害是熊孩子,熊孩子引出了钱。
母亲为钱委身于卡车司机,彼此以为是交易演戏,慢慢达成了身体与情感默契,终归还是因为钱财中断,功亏一篑。
原因也很简单,卡车司机是熊孩子的长大成人版,他所赖以生存的钱财,依然是靠兄长的施舍救助。
他不是大款,更没有能帮助和改变爱人生活的能力。
他的爱是真挚的,但他的爱又是无能的。
失去爱人的郑人硕,与那个在家长车外哭泣的熊孩子,形象再次融合在了一起。
无能为力,缺乏责任感的爱情,从青春期,慢涨到了另一个年纪,再次催生着如出一辙的悲剧。
电影结尾,阿雯母子二人撕破脸皮,正要彻底完蛋之际。
儿子突然从镜头外走了回来。
两个人就那么坐地上,就着各自饮料,大口开饮了起来。
他们暂时得到了水,也仿佛可以逃过一劫。
但是,看着这些涸辙鱼啊。
好像已经有什么东西,被喧哗和流水给冲走了。
(影评转自木卫二)
原来这是一部电视电影,而且成本甚低,但拍出了这样的质感。
CCTV6的电视电影炮制者们,你们是不是应该自己撒泡尿淹死算了?
剧情。
很好奇在台湾公路收费员是一个很低劣的工作吗?
在大陆,这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差事啊,广州番禺的洛溪大桥,人家出钱的霍英东说不收一分钱,可政府硬是收了差不多30年的过桥费!
我去某高速的管理站作过客吃了顿饭,观察体验的结果是:收费员简直可比公务员。
巴士司机辛苦这个大陆和台湾大概差不多,而跑车的司机都好色,所以男主的设定蛮符合的。
女主有点像徐娇,或者是欧阳娜娜的妈妈,哈哈。
也有一点像张静初。
男主好狂野,原始,在家里穿三角裤很生活。
嘴巴里塞羽毛球是一大亮点。
钞票上的文字和图案又一亮。
小米手机亮了。
典型的编剧型导演之作,有着强烈的结构意识,隐喻丰富,意象对照,情感层层推进,又以社会运动为背景,显露出不同于台湾生活流电影的格局感。
影片的结构有两大亮点,一是把人物感情变动置于高速路裁撤收费员的大背景之下;二是有两段因果的对照,十六岁的儿子与尚未成年的女友发生性行为,他认为是爱,可这爱牵扯出女方家长的索赔,由于索赔,单亲妈妈阿雯与志豪进行情色交易,但志豪认为那是恋爱,双方继而真的生出爱来,由爱到钱,再由钱生爱,这种循环相当机巧,而少年世界的爱,又与成人世界的爱产生对照,并互相质问,什么才是爱。
影片的主意象是“岛”,它具体指的是女主人公阿雯工作的高速路收费站,深层含义则是孤独的边缘人渴望的归属。
阿雯困于生活的岛,可是离开这座岛又是她难以预料的放逐,她困窘、自我拉扯,生活一地鸡毛。
另一主要意象是鱼,生物课老师在割去它的鳃之后,便剥夺了其呼吸的权利,这致命一刀,对照的就是阿雯错过真爱之痛以及志豪的天真之死
电视电影《川流之岛》由《麻醉风暴》团队瀚草影视公司倾力打造,由金钟影后尹馨搭配凭《醉·生梦死》获得台北电影节最佳男配角的郑人硕,描述国道收费员与卡车司机的爱情,也讲述单亲妈妈与叛逆儿子的亲情。
——豆瓣信息
阿雯,行将没落的国道收费职员,单亲妈妈,有一个不让她省心的16岁儿子,名为“超人”,电影的主导线也是因为他才牵扯出来的。
因为他不顾后果的恋爱,导致母亲背负债款,而这让看似简单的情爱故事,在《川流之岛》里显得特别无奈与无助。
为了偿还巨额债款,走投无路的阿雯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和一个追了她很久,用回数票写了一百多张“情书”的卡车司机(志豪)上了床,因为他答应她,每次可以给她一万块钱。
但这种迫于无奈的举动,最后却让她收不回自己的心,志豪,对她太好了,只是,当爱情真的来临的时候,当事人总是看不清它的来历,最后错失良机,后悔也无济于事。
就像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写的一样,「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
」阿雯,在不知不觉中,也把本该拥有的幸福推开了。
她爱过,但比起经济压力和官司的压力,她不得不像一般人一样,选择看似更有保障的未来,一个没有爱情的未来,一条没有游鱼的枯河。
「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输了爱情的人,现实中也不会获得快乐。
最后一张普通的回数票,让她在拥挤的高速公路上,凌乱了自己。
林夕的《K歌之王》里这样写到「我已经相信有些人我永远不必等 ,所以我明白在灯火阑珊处为什么会哭。
」受伤回家的志豪像个小宝宝一样抱着自己的哥哥痛哭流涕,像当初他抱着阿雯的儿子“超人”一样,把自己的软弱无力都寄托在眼泪之中,这种无助感,杀伤力不仅是一时半会,而是几年,十几年,一辈子。
是随意就可以将一个天真烂漫的人,给封压起来的可怕魔力,理想中的浪漫国度,早已崩塌。
而他,往后也将不再是他。
因为他心中的一片独一无二的月,已经荡然无存,它不再反映着他心中的月光,让他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
被遗忘的孤岛,被抽走的河水,再奋力勇进鱼,也无法惬意的游动,即使志豪自己也强调了,「再脏的水,也有鱼游动。
人就像这鱼,再平穷也要快乐的活着。
」但现实是,他也轻而易举就被打败,没有钱,他的真爱也无法延续。
想靠岸的鱼,都是在等死,因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可以不需要水就可以生存的鱼,即使你能飞,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水里,会飞的鱼也逃脱不了被水捆绑的宿命。
我们总以为,付出了真心实意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演独角戏,自己的戏演得太真,反而让自己丧失得更多,缺失了前进的动力。
感动了自己却感动不了别人,即使偶有被感动的,通常也是后知后觉,而时间根本不会等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说好的幸福呢,也在不知不觉间通通流失,孤岛,河流,游鱼,本该连在一起的一切,最后也在轰然中崩分离析。
发表于公众号 多巴胺餐厅 生物课上,老师熟练的把一条鱼的鳃盖打开,把鳃取了出来。
这是鳃丝,这是鳃弓。
老师讲着。
同学们好奇的观望着。
他把属于自己的那条鱼带回了家,他不舍得杀死它。
学校外,自己心爱的富家女孩儿被爸爸带走。
回到家,他得知妈妈因为他犯的错误而“出卖”身体。
他叫超人,是superman,思考着“人生是美好的吗?
”他问富家女孩儿这个问题,得到的回应是“我要上课”以及“我不懂爱,我们现在不适合交往”。
她在高速路收费站工作,用其他女工的话来说,这个工作又要上夜班,又要吸尾气,一点儿都不好。
适逢取消收费站,她们的生活被困住。
她跟老公离婚,儿子跟班上女生发生关系,女方家凭借权势以女孩儿未满16岁为由向她索要80万赔偿金。
她给前夫打电话,被前夫的现任妻子奚落。
她想签署协议领取安置款,又被同事姐妹奚落。
她为筹钱跟货车司机发生关系,被儿子奚落。
她爱上“嫖客”连夜去找他,又被“嫖客”的新欢奚落。
在酒吧门口,她喝酒喝得面色绯红,被一个猥琐老头当成妓女,她笑颜如花,转而用手里的酒杯将老头砸伤。
他是个大货车司机,每次经过她的收费口都会给她一张写有自己电话的卡片。
嬉皮笑脸的他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好印象。
要不是觉得他可能给予她金钱上的帮助,她是不会去和他约会的,甚至连多说一句话也不会。
他答应帮她,他知道她需要钱。
因为有一次她把他交给她的真钞换成了伪钞企图私自留下真钞。
在“夏威夷”的夜空下,她掏出了他的真钞还给他。
他笑着说,对嘛,我就说我给你的是真钞,后面我每次写给你的东西我都有认真的写哦。
她念着钞票背面的字,涂着粉色口红披着粉色披肩,坐在那条臭水河旁边的他布置的很有夏威夷风情的大货车后面。
他拉着她的手转圈,他围着草裙她戴着花环。
她笑了,除了“一次一万元”的约定,我想,她把他当成了男朋友以及自己儿子的爸爸了吧。
而他早就把她当成“真的女朋友”了。
因此在超人骂妈妈的时候,他才会对其大打出手。
而她的“你以为你是他爸吗?
”以及“你真的觉得我们在谈恋爱吗?
”让他流了眼泪。
他走了,而超人带回来的鱼也奄奄一息了。
他第一次和超人(superman)见面时自称自己是batman。
超人逃课躲在书店看漫画,她让他去找他,超人趁乱报警说被陌生叔叔骚扰。
在警局,她跟他道歉。
超人被富家女孩儿拒绝,他抱着他哭了,这时候,他真的像个父亲。
超人在心里甚至都认可了他。
收费站即将成为历史,像那片失而复得的没有任何甜言蜜语的卡片,像她依旧想着的筹钱赔偿富家女孩儿只为了不上法庭不给儿子留下案底,像她独自在楼顶以及通往楼顶的楼梯上吃完的一个一个冰冷饭团,他最后一次经过她的收费口。
大多数人都忙忙碌碌冠冕堂皇的装着好人,那有些人就装装坏人好了。
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吧。
即使他开着不合时宜的玩笑,但他是浪漫的,只是浪漫已经死了。
也许那个“你觉得人生是美好的吗?
”的问题还没有答案。
但当我们追溯他和她的交往的开端,他殷勤的把打包的剩饭菜,胃药和膏药塞给她的时候,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吧。
水再脏,鱼也得游,起码还有鳃可以呼吸;生活再穷,人也得活,起码还有希望去期盼。
把鱼的鳃剪掉,观察鱼怎么在水里活;把人的希望剪掉,观察人怎么活。
可没有了水,鱼也便走到了尽头;没有了希望,人还得照样活着。
生活的真想是并没有什么苦尽甘来,大多数人生活在自己的困境中难以解脱,于是通过一次次的自毁推开了仅有的温存,最终仍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独自去面对生活。
影片中富人的乐趣就是给你一个还不起的债务,看看你如何做困兽之斗;就如同看没有鳃的鱼如何呼吸。
而完全掌控不了生活的女主角却被生活逼迫的无处可逃,被丈夫抛弃,被儿子拖累,被富人逼迫,被朋友鄙弃;明明处理不了任何事情,但总是自己死扛,于是失去了仅有的爱情机会,虽说和志豪这样自己都活的一地鸡毛的人在一起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但起码还有生活的小浪漫和小开心。
可最后女主角抱着已再没有字的票撕心裂肺的痛哭之后,她知道一切已不会再来,生活仍会继续,不管你是否有勇气。
于是抹去悲伤,画上妆,拿着凑不齐也不愿再凑的钱,带着儿子一起去面对生活的艰辛。
当挣脱逃跑的儿子拿着饮料回来又和母亲坐在富人的门口一起等待的时候,母子两喝着饮料若有所思的时候,这一刻,天地宁静。
首发于《看电影》周刊国道人工收费站将被自动收费机替代,收费员阿雯将失去自己唯一的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儿子与女同学发生关系被对方父亲约谈,如果不愿意被告上法庭,她就需要支付对方家庭高额赔偿金。
为了不让儿子留下案底,阿雯和追求自己的台客司机志豪展开了以金钱为目的的性交易。
“交往”的过程中,金钱和感情无法共融。
志豪希望将一切真正变成爱情,他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对方的家庭,以为亲情、爱情的冰霜都在慢慢消逝。
却不想,这一切只是悲剧的开始。
《川流之岛》是一部电视电影,虽然制作经费短缺,但是导演詹京霖却打造出了很有质感的影像风格。
阴森的地下通道,摇晃的镜头下,来往车辆像海浪般,川流不息。
他们不会在收费站停留,行色匆匆皆是过客。
阿雯则是在川流中的孤岛,处于被世人遗忘的位置。
和司机志豪的金钱交易,最初是姣婆与脂粉客的交易,只是在一次次交欢之后,也在性中燃起了爱意。
志豪满怀期待地盼着阿雯在这些“相处”中感受到自己的真情,可是姣婆与脂粉客哪里有资格谈论爱情?
社会底层人物的爱与哀愁最后只能归于理想主义,而现实就是为了杀死理想主义而存在。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鱼的镜头。
或是被剪去呼吸的鱼鳃,或是在粘板上奄奄一息,时时刻刻在暗示着主人公无法反抗的悲剧命运。
阴暗的故事走向、大量的符号隐喻,《川流之岛》很容易让观众想起张作骥导演的《醉·生梦死》。
曾经与蚂蚁共舞的“老鼠”,他想去爱这个世界,只是爱和亲情都在现实中被糅杂成粉末,然后飘散到空气中化为骨灰。
混杂的台北街头,那些被遗忘的人群,他们或是被圈养的蚂蚁,或是待宰的鱼肉,曾想试图反抗,最后或成了白骨无人问津、或是连爱情都成为奢侈品。
导演詹京霖以强烈的社会议题带出大环境中的小人物故事,国道人工收费的取缔,是科技发展对人的冲击,无论员工怎样抗争,但终归只能随着收费亭一起走入历史,成为了进步时代下的又一批牺牲品。
生活中很多人就像孤岛,穿梭于一个又一个收费站,片刻停留后再奔赴下一个。
就像影片中被问及多次的“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也许选择停留是爱,选择开始也是爱,选择执着是爱,选择迷茫中去自省也是爱…但终归初衷和终点不一致的爱,无法驻扎。
爱的起点是看见你仿佛看见了满天星光,爱的终点是我愿为你放弃远方的星空,从此安营扎寨,为你停留。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放浪的大卡车司机,恋上了收费站寂寞的收费员。
缴款币纸传情,一通死缠烂打。
《川流之岛》的啼笑奇缘,让我想起苏照彬编剧,张华坤和陈以文导演的那部《运转手之恋》。
一阙轻松诙谐的都市小调。
出租车司机爱上了女交警,为吸引她注意,不断违规驾驶,罚单成堆,最终赢得了美人芳心。
相似的生活戏码,全然不同的调性人物。
可以说,《运转手之恋》有多看淡人生,皆大欢喜,《川流之岛》就有多灰色颓丧,一脸迷茫。
台湾电影的制作,在这十几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一代年轻导演所描述的人物对象,似乎更加边缘,偏远,暗藏在那些不见光的阴暗角落。
电视电影体量的《川流之岛》,有弥漫的个体挣扎和悲观痛苦情绪,堪比社会新闻纪实风格的《白蚁》。
尹馨饰演的绝望母亲,焦躁,无援,没有出口可逃。
枯槁的中年女性形象,也被不少人串到钱翔导演,助陈湘琪摘得金马影后的《回光奏鸣曲》。
片名川流之岛,容易唤醒河流之类的小清新画面联想。
在电影里,它不甚美好,是车水马龙的收费站隐喻,从画面视觉到核心题旨,不断被深化。
大车小车,带着毫无情感的速度与噪音,似洪水冲刷,如猛兽般轰隆跑过。
这份收费员工作,收入菲薄,机械又枯燥。
单身母亲阿雯,显然也没有社交生活,成天同钢铁机械,囚笼岗亭和水泥马路打交道,应付社会事务的能力也已经大大退化。
偏偏穷母亲摊上了熊孩子,坏事情总是自己找上门。
与钱打交道的她,在一笔巨款面前,不知如何是好。
影片从熊孩子造作且欠扁的撩妹发问开始,“你相信人生是美好的吗?
”故意制造戏剧反差。
这个难以破解的千古谜题,成功栽种了《川流之岛》的孱弱树苗。
观众将要看到的惨淡人生,那是非常不好。
熊孩子没有教养,却不至于作奸犯科,称不上无药可救。
回看这段早恋苦果,照现实中的正常处理,显然也不至于要让母亲如此丧失尊严,去背锅洗地。
然而电影导演总喜欢跟观众过不去。
《川流之岛》设置的囚笼感,似乎堵死了母亲的退路,也封住了其他出逃之道。
她不得不考虑去求助那个精力充沛,看起来又没心没肺的顽劣司机志豪。
在《醉·生梦死》让人过目不忘的郑人硕,以表演张狂,感情丰沛的大卡车司机形象出现。
这个志豪,“见了鱼肉,连性命都不要”。
这个台客风范的人物角色,可以说相当不讨喜,大声嚷嚷,大摇大摆,大口吃饭。
照着电影看下去,你又会发现,他几乎全程抖S,啃兄败家大龄孩童的浪荡形象,是与愚顽的熊孩子有严格的性格对照,互为镜像。
他们都用手抓饭,狼吞虎咽,吃相难看。
熊孩子在窗外勾不来的衣服,他取了回来。
更不用说,他的到来,确实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紧张关系——即便中间过程是如此短暂。
他承担了不称职的双重角色:朋友和父亲。
片中还出现了活鱼和生物实验课。
它就如同阿雯的中年女形象,发色枯燥,衣色单调,似乎已经不把自己当做鲜活,对异性仍有吸引力的女性看待。
随着阿雯与志豪的两人关系达成,影片出现了淋漓大雨。
然而贯穿《川流之岛》全片的,依然是不断的失水麻烦,越来越强烈的干涸危机。
《川流之岛》的祸害是熊孩子,熊孩子引出了钱。
母亲为钱委身于卡车司机,彼此以为是交易演戏,慢慢达成了身体与情感默契,终归还是因为钱财中断,功亏一篑。
原因也很简单,卡车司机是熊孩子的长大成人版,他所赖以生存的钱财,依然是靠兄长的施舍救助。
他不是大款,更没有能帮助和改变爱人生活的能力。
他的爱是真挚的,但他的爱又是无能的。
失去爱人的郑人硕,与那个在家长车外哭泣的熊孩子,形象再次融合在了一起。
无能为力,缺乏责任感的爱情,从青春期,慢涨到了另一个年纪,再次催生着如出一辙的悲剧。
电影结尾,阿雯母子二人撕破脸皮,正要彻底完蛋之际。
儿子突然从镜头外走了回来。
两个人就那么坐地上,就着各自饮料,大口开饮了起来。
他们暂时得到了水,也仿佛可以逃过一劫。
但是,看着这些涸辙鱼啊。
好像已经有什么东西,被喧哗和流水给冲走了。
愛使人孤獨,愛使人成為茫茫人海中一座又一座的孤島。情感太豐沛了,鄭人碩和尹馨讓孤獨感更是扎人心,許多僅借用自然光的攝影,也讓孤獨感加倍心痛。偶爾啊,真是需要這樣寧靜又心痛的電影,才能讓人想起,自己雖然也是座孤島,但多少有人停靠,雖然孤獨卻不寂寞。
疯婊子和痴汉子(加个熊孩子)个没头没脑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文化真可怕
等了很久的电影,虽然没字幕,但闽南语还是能够听懂大部分。离异妈妈生活的艰难,遇到真情浪子的付出却患得患失。想起了茄子蛋的《浪子回头》,浪子会有很多个干妹妹,但浪费可能也想要一个家。
钱之于人,就像水和鱼,那爱情又算什么呢?是短暂的永恒天国
低成本拍出的優秀電影。尹馨和鄭人碩演出非常精采
我愿意一次一万块给郑人硕(低级)
不是特别好的剧情,编剧痕迹也很重,无论时代背景还是一些细节都是如此。但还是完完全全被郑人硕的表演打动了,几乎对他的角色也产生了依恋感。人就像脏水里的鱼,虽然贫穷也可以活下去。看很多电影,就是在等待这样的时刻吧。
川流之岛,就是车水马龙的收费站。张狂放浪,感情丰沛的大卡车司机,“见了鱼肉,连性命都不要了”。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熊孩子,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对照(手抓饭和捡衣服)。单身母亲的干涸与枯燥,似乎在结尾大口开饮中,逃过一劫。但是啊,好像有什么东西,被喧哗与流水给冲走了
作为电视电影,扎实得超过预期。猥琐得可爱的男主角,让绝望变得动人。很多方面可以和《分贝人生》比对观看:单身母亲和青春期儿子,底层的唇齿相依,人物的丰沛流动性。喜欢结局。
刚看完《诗》,又看这部,感觉运气很好,因为两部电影剧情设置上很相像,但情感的处理又有的对比。没字幕,有些闽南语一点也听不懂,着急
郑人硕很厉害!小男孩很惊艳!川流不息的车流,扑面而来砸中你的生活,那些挣扎的鱼,是你,也是我。
成功的对底层人物和生活的刻画。
爱比钱难以启齿。封闭感做的很好。台湾的创作者已经意识到,有钱没钱,“我们”都是“草根”。郑人硕还是在张作骥手下亮眼。
演技好 但人设剧本感觉看的很多很滥
看似亲情感人,实则无病呻吟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事业 爱情 机遇 幸运 都是在我们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来临 当你发现它的珍贵时,总是为时已晚
没看剧,看的超长解说,我觉得看着压抑,气氛也很低沉,可能我理解不到这一类人的生活和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看着就觉得负能量。
郑人硕,什么鬼。想起《女人四十》,但绝对不能比。
一句“我没钱了”击碎了她,一句“你觉得我们真在恋爱吗”击碎了他,一句“我还不懂爱”也击碎了16岁的他。明明相爱却无法相守,每个人都没有错,错在哪?是颜面,是生活,还是时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拥挤,错过,呼吸,伤害。她和儿子倚在角落饮酒,像两座被爱孤立的小岛,一瞬间两个人仿佛都老了
丢掉尊严的那一刻,恰恰是爱情的起始。表面上讲的是人生困境,实则在讲欲望。垂死挣扎之时,欲望是奢侈的,是卑微的,是最后一丝光,抓不住也要拼命握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