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钻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战争的残酷,欲望的贪婪,一颗钻石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初看电影名字,不知“血钻”是何意,原来是“血腥钻石”。
极炫目的钻石和刺目的鲜血在一起应该是怎样的风采?
这部电影拍得很稳,不做炫耀,不做夸饰,对非洲这片富饶而灾难深重的土地进行投射出深沉的关注。
这次,甚至白人也拯救不了他们,因为每个人都对利益俯首称臣:白人的军方首领、本土黑人的反政府武装、钻石贩子、甚至那个黑人的小儿子(在最后一刻把手枪指向自己的父亲)——复杂的人性和所谓的政治在此暴露无疑。
这是一部颇具野心之作。
黑人们的种种行径让我想到凡可怜者必有可恨之处。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当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最后的光明,虽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恒。
看完血钻的第一感觉就是上帝把钻石的颜色给搞错了。
包括橡胶,金子,石油颜色可能都是错的…… 这部影片将男主莱昂纳多复杂性格展现的立体丰满,诠释得到位精彩,令人拍手叫绝……黑人男主角的表现也不错。
从头至尾的酣畅淋漓,经典完美,剧情设计的也非常明了。
让人感动,导演手法太高明了。
这里住了一百万名难民,目前是非洲第二大的难民营,CNN最多只有一分钟画面,夹在体育和气象报告中间。
This is what a million people looks like. At the moment, the second largest refugee camp in Africa. Might catch a minute of this on CNN, somewhere between Sports and Weather.人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善恶,人会有爱心,就算坏人也一样,这让生命有了意义。
It is what they do that makes them good or bad. A moment of love, even in a bad man, can give meaning to a life.
纵观非洲的历史,一旦某种有价值的物质被发现,就会给当地大批居民带来死亡和苦难。
这个世界有不崩溃的时候吗?
“吸烟会害死你的,老兄。
”“如果我能活那么久的话。
”这是我的国家,老兄。
在你们到来之前,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在你们走后也一样。
这里的人以自相残杀为生,自古如此。
每天都有人在做好事,但是,显然没有一件是你做的。
整个国家的人都成了无家可归者。
国内的人不会再去买戒指,如果他们知道有人因此而失去双手。
最先在非洲实施砍手刑的是比利时人。
我的内心总告诉我人性本善,而我的经历却给我相反的感觉。
没人知道哪条路才能通向天堂。
战斗中是没有种族歧视的。
你们美国人就是喜欢谈论自己的感受,对吧?
有时候我在想,上帝是否会原谅我们对别人做过的事?
然后我看看周围,终于明白,上帝很久之前就离开这里了。
“如果我想和你一起去呢?
”“我会说不。
”“如果我坚持呢?
”“我也坚持。
”你觉得我是魔鬼,对吧?
这只是因为我住在地狱。
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是属于它的人民的财产,那不是我们可以偷取的,也不能打着帮助、合作或者消费的名义进行开发。
坚持抵制战区的钻石取决于消费者。
塞拉利昂得到了和平,但非洲仍然有20万儿童士兵。
其实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高中班里定的“疯狂英语”,介绍近期出来的国外佳片。
后来就主动找到资源看完了它。
怎么说呢,故事是很有社会价值道歉,表演也很豁的出去,小李真的狠拼,看完也是很尴尬,这个社会犹如血钻,多少人颠沛流离,多少人浮浮尘尘,多少人不愿回头,多少人拼命挣扎。
可是如果是它是极品佳片,我也很难认可。
很显然,这部电影这么大的反响更多的是占了题材的光,话题的光。
也是很心疼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完全不顾形象在表演的小李,血钻又陪跑奥斯卡了,好在八年之后凭荒野猎人他终于上了领奖台
《血钻》:黑色娜拉的救赎 我在看爱德华·茨威克导演的影片《血钻》。
当我看到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丹尼带着黑人索罗蒙在战火硝烟中穿行在非洲塞拉利昂的原始丛林中寻找着那颗可能将每一个主人公带出这个野蛮充满杀戮世界的钻石的时候,我的思绪却飘远到了1987年的维也纳,一位诗人的演讲会上。
那也是一位曾经生活在充满着杀戮和恐惧世界的诗人,当他终于逃离了集权主义的清洗来到迷人的维也纳的时候,他受到了最为隆重的接待。
但是诗人却仍然无法忘却那些仍然生活在危险的阴影中的他的同类和朋友,他说,当我们聚集在这里,在这个迷人的、灯火通明的房间里,让我们暂停片刻,想想那些自然是无法来打这个房间的人。
比如说,让我们想一想那些在西德的大街上闲逛、对周围的现实感到陌生或羡慕不已的土耳其打工者。
或者,让我们想一想那些漂泊在公海上或已在澳大利亚内地安置下来的越南船民。
让我们想一想那些越过南加利福尼亚的山沟、躲过边境巡警进入美国领土的墨西哥偷渡劳工。
或者,让我们想一想那些乘船抵达科威特或沙特阿拉伯的巴基斯坦人,它们饥不择食地承担了靠石油致富的当地人所不愿做的那些卑贱工作。
让我们想一想那些逃避饥荒,徒步穿越大沙漠走向索马里的埃塞俄比亚人。
他沉痛的说,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那个被我们遗落在文明之外的真实。
导演爱德华·茨威克好像特别中意那些被遗落的残酷的真实。
《秋日传奇》、《最后的武士》,都是画面壮观、规模宏大、再带点史诗色彩的影片。
而这次《血钻》的拍摄中,他又把目光放在了广袤的非洲大地上,内战、奴隶制、钻石黑幕与童兵等残酷的题材,都一一融入了他沉重的摄像机的背后。
但是在我被茨威克一贯的大手笔所惊叹的同时,我却已经不怀好意的猜测他在这部影片背后想表达什么。
事实上,查阅这部影片的背景资料,塞拉利昂地处西非,是有名的钻石出口国。
塞拉利昂国内长年叛乱不断,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控制国家的钻石出口,从中牟取高额的利润。
被本片作为背景的内乱长达11年,一直到2002年9月才被彻底平息,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事实上,非洲大陆长期以来流传着一句俗语:“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
”(如果想获得长久,千万别碰钻石),钻石俨然与毒品成了一个层次的东西。
在这部影片中,在我看来,茨威克主要的想表达出对一个弱势族群非比寻常的关注,或许他觉得对那些生活在文明之外的国家,我们的忽视其实也是一种罪责。
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在谴责文明的进步其实也是意味着对野蛮的遗弃。
但是这种所谓对野蛮的遗弃并不是说我们的世界上已经脱离了贫困,人人生活富足。
而是我们对那些战乱蔓延,贫困肆意的地区视而不见,或者干脆说闭上了眼睛,当作它们不存在。
如果说我们以上对导演的初衷的分析是基本正确的话,那么我得承认茨威克在处理这种敏感关系的时候还是非常吸引我们的眼球。
在影片中,白人丹尼这个依靠非法钻石交易牟取暴利的军火商想夺取钻石逃离这个他痛恨无比的非洲;而黑人索罗蒙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和家庭同样需要这颗钻石;另外,一个美国女记者曼迪想揭露钻石交易的黑幕是她千里迢迢来到塞拉利昂的唯一目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组合。
其中女记者曼迪无疑是文明和理想主义的象征,她手中的相机暴露了导演的想法,她是这部影片的真正见证者,同时她是一个拯救的力量。
不得不提醒的是,这是文明对野蛮的拯救,西方对非西方的拯救,白人对黑人的拯救。
如果把这种有趣的组合纳入后殖民主义的语境内,就很清晰明了的显现出殖民主义统治的一贯的意识形态策略。
当然如果影片仅仅是通过曼迪一厢情愿把黑人索罗蒙送入到文明的西方世界以此弘扬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救赎的话,这种救赎的策略的单薄和伎俩的拙劣是不能赚取观众的眼泪的,于是这部影片还需要一个主角——丹尼。
由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丹尼是从小在非洲长大的白人,他依靠非法的军火买卖和钻石交易为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离开这个残酷无比的世界回到文明的西方。
所以最初当他得知黑人索罗蒙手中藏有一颗巨大的钻石的时候,他的一贯的贪婪暴露无遗。
我毫不怀疑他最初的动机就是想通过索罗蒙拿到钻石,然后毫不留情的处理掉索罗蒙逃之夭夭。
事实上,他就是如此的想法,但是他遇到了曼迪,并爱上了她——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模式,虽然陈词滥调,但是仍无数次被每个导演使用其间。
我读懂了导演的意思,茨威克想让曼迪的爱情拯救丹尼的贪婪,把他一身的残暴化为一股柔情的力量,获得自我的救赎。
然后让这个白人为了拯救黑人索罗蒙脱离这个落后野蛮的世界而客死他乡,从而升华并把这种救赎神圣化。
这种迂回的救赎策略虽然略显僵硬,但是当丹尼最好深受重伤弥留之际,还记得拨通远在美国的曼迪的电话并且要求她帮助索罗蒙一家的时候,相信大多数观众都能恻然动容。
影片的最后,索罗蒙在白人女记者曼迪的帮助下依靠那颗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的钻石赢得了一家人的团聚,并在文明世界幸福的生活了下来。
这种结局无疑有好莱坞电影的逻辑,但是我觉得这种幸福的结局仅仅是导演一厢情愿,或者说拯救者对被拯救者故作恢宏大度的胡思乱想而已。
这种白人救赎黑人脱离苦海的模式才是这部电影的致命所在。
当年鲁迅先生曾经发表演讲说,娜拉出走后该怎么办?
黑人索罗蒙就是那个黑色的娜拉,他逃离了那个充满杀戮战火纷飞的非洲世界来到了文明的世界,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我们该问,黑色的娜拉该怎么办?
他们看似得到了救赎,但是这种救赎同样需要代价。
在白人世界中,对黑色皮肤的猜疑、蔑视、歧视无疑仍然存在。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融入那个所谓文明的世界么?
也许,在他们一次次从半夜中醒来的时候,黑色的娜拉会回忆起仍然在战火中偷生的他们的同类吧?
思郁 2007-1-14书于破碎虚空
《血钻》这个片名,真是名副其实,明明那么透明纯净的钻石。
Blood Diamond。
有点像爱德华·瑞克《最后的武士》,说不上哪里像,总觉得是有那么一个主角式的人物,而且一定是在历史中本来就不代表正义一方的主角,在混乱的战争背景中一步一步的救赎自己,并且用自己的视角展示一个客观的不为人所知的世界。
很凑巧,刚好一个导演1,混乱的战争背景在部分非洲国家,钻石是用来购买军备的资金来源,也是连年征战的原因 2,善级和恶极所罗门为迪亚的父爱救赎之路丹尼的自我救赎之路石油、毒品、黄金、钻石......黑人自救之路3,巧合太多粉钻,这个关键式的导线,却被所罗门找到了。
而他又是一个机智、敢于担当的父亲。
刚好他偷取钻石的时候,叛军被政府偷袭,给他藏匿粉钻的契机丹尼恰好是一个能调动政府军的人,为他们的寻钻之路多了很多保障
这是一部反映真实非洲社会的冒险剧情片。
结尾小李子的人性反转和美式英雄主义让人印象深刻。
看完会对非洲社会增加了解吧。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其实钻石供应量没这么稀缺,也就是不用这么贵,主要是英国人控制了全球钻石市场供应量啊,俗称“囤货”。
每一颗钻石上都有数不清的鲜血,人们的虚荣谋害这苦难的非洲人民,理性购买钻石,杜绝冲突钻石,也算的上是部公益性质作品。
最后索罗门翻看杂志镜头,让人伤感,生命很脆弱同时也很坚强。
在小小的教室里看的这部电影。
第一次被来昂纳多的演技征服。
以前的泰坦尼克和飞行家都没有像这部电影一样打动我。
演员都讨厌自己被称为花瓶(当然是那些有资格当花瓶的演员),于是这些演员便把他们会被当作花瓶的资本拼命糟践,发福,邋遢,自毁形象。
来昂在飞行家的表演中就已经在极力挣脱在泰坦尼克时期所顶起的全球最大帅哥的美誉。
在血钻中,他把这种糟践坚持了下来。
他刚出场时,一干女观众(包括我在内),都说一点都不帅了,但随着情节深入,这个男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摄人魂魄。
当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为那么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头破血流,那块土地上的人民却还在混乱的政局中过着什么都得不到保障的生活。
电影中不时出现典型的黑人音乐,非洲音乐,不管是杀戮,还是日常的狂欢,这块土地充满了活力,也跟影片沉郁的基调加进了一些至少不是窒息的节奏。
就这样在疯狂的,血腥,死亡随时会来临,枪声随时会想起的,人和人互相杀戮的土地,却又有那么如天堂般的风景。
和平。
和平什么时候才能来临。
这是部好电影,煽情也煽得恰到好处,虽然也出现了好莱坞式的一定要加进一个女人,加进英雄与美女的元素,但不露骨,还看得过去。
英雄主义太过明显,来昂出场十五分钟不到,我们就断言他肯定要死在这块土地上了。
Blood Diamond在新加坡的放映等级最后定在NC16(16岁以下不得观看)。
虽然电影中确实有非常直接的战争和杀人的场景,但总体而言画面相当干净,并不追求大量的血腥镜头或者变态行为。
甚至男女主角之间即使彼此倾心也只有一次握手一次拥抱而已,干净得连个接吻都没有。
这样“含蓄”的好莱坞大片却被划到NC16这一级,这一点有些令我意外。
也许是我想得太多,和我一同看这部戏的朋友提醒说这个评级结果可能是因为里面涉及非洲内战中的儿童士兵(children soldier)的问题。
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被叛军或称游击队从各个村落掳走,被彻底洗脑之后教导成迷你版的杀人机器。
他们抽烟、喝酒、吸毒、和成年军人一起进行村落屠杀。
他们身着军装(大部分时候这些军装都很破烂),拿着机枪,称呼自己是“天生杀人机器”、“不放过一个”、“杀人小队长”。
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很有点非现实的味道。
只是我们已经明白这个世界的残酷真实都爱披着疯癫的外衣,好掩盖内里的腐乱。
电影的气氛的确很沉重。
不管是枪战还是丛林追杀,不管是成年人的贪婪杀戮还是老弱妇孺的仓皇失措,不管是衣冠楚楚的浮华世界还是满目疮痍的战场和难民营,都渗着一种冰冷的惨白色,甚至让人觉得此处已是魔域。
只有非洲的红土——这被人血所滋养的大地,和那颗牵扯出整个故事的粉红色原钻,让人觉得有切切实实的色彩。
还有Archer最后看的那片云霞。
在结束之前,Archer给Maddy打了一个电话。
Maddy正在某一个宁静富庶的欧洲小镇里和人聊天喝茶,她在电话里说:“Where are you? I am coming to find you.”他始终避而不答。
他说:“I wish you were here.”在他的身下,是非洲的红土,静静地吸食生灵的鲜血、灵魂和依恋,万古如是。
然后镜头渐渐拉远,我们和Archer一起看满眼的山峦叠嶂,霞光如火。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部非洲题材的电影与其他作品的最大不同。
这里面的主人公Archer 和Soloman他们生于斯地长于斯地,他们不是那些从不知道那里来的冀望到新大陆猎奇以填补空虚灵魂的中产阶级,也不是怀抱救世主理想来拯救这块大陆却随时可以抽身离开、永远有后路可退的外来者。
虽然这个大陆穷困不堪,战争不断,人们愚昧懵懂,可是他们已经无法离开。
这种灵魂上的煎熬,这种不得不恨又无法不爱的心情,很多来自幸福的一等国家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他们只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人性的贪婪、狡诈、冷酷、愚蠢,或者在最后看到些微的曙光,他们可能会像Maddy这个过客一样,问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改变这里?
”——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也不属于这里。
Archer和Soloman不会这样质疑。
他们只是努力地活着而已。
如此而已。
这片大陆的未来本来就不是有一两个人的手改变。
要经历数百年,数十代人的牺牲和劳作,要看这片大陆反复被蹂躏然后沉淀、酝酿,才能重新复苏。
黑暗的时代是漫长的。
如果我们极目去张望,我们可能会因为那望不到尽头的黑夜而沮丧绝望,失去方向。
从黑暗到光明的征途,只能用岁月用无数老年、壮年、青年、少年还有孩子的命去一点点填充。
所以我们无需控诉什么,无需质疑。
我们只需要和Archer 以及Soloman一样,努力地活下去。
或者很久以后,我们的子孙可以看到非洲重新成为福地,有繁花自在开放。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暴力血腥的渲染,令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的光明,但纵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家国的情怀却并无法被抹去,即便穷困不堪,战争不断,这种乡土的情怀,令人所见人类社会的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我以为我是为了共产主义而战斗、最后发现、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占有:占有金钱、土地、黄金以及钻石”】我们都是利益链条中的一部分、我们也都是苦难的一部分;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国家和地区的弊端,因为资源是个存量博弈,且价格波动较大,所以很容易带来“资源诅咒”,地方政府和跨国集团利益深度捆绑,导致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出现内乱和暴动。(政经启翟)
电影跟小李子一样虚伪,外来加害者能把自己塑造成拯救者,好莱坞话语权就是牛逼
血钻,这个名称简短更有劲。 这部电影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钻石,你害了多少人。
这部片子让我记住了leo的演技。
小李子还是适合演木有身手的聪明贼,硬安排给枪战和动作戏总感觉随时会挂掉。
应该挺感人,但可能是我状态不对
小李的角色总让人联想到谎言之躯,先坏后好,最后散发出人性光辉来煽煽情了事。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杰曼翰苏的表演
“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我们永远不知道,闪耀无限美好的钻石,接受过怎样肮脏悲壮的洗礼
文戏 武戏 文戏 武戏 文戏 武戏。。。150分钟。。
貌似大片,貌似伟大,是我太麻木了吗?一点被震撼的感觉都没有?主题是伟大滴,非洲景色是好滴,导演的镜头和剪辑实在一般
分都是给小李子演技的。黑人我感觉挺不厚道,人家间接救了你几次了,拖后腿不说,非要关键时候找儿子,没儿子也不想活了心里跟没妻女似的,听见老婆说儿子被抓了开口就是吼老婆,一脸责怪样,就咋说这片里的黑人演得跟没进化好似的(不是种族歧视)。片立意好,但虚伪,就和现在的漂亮国没啥两样,制造地狱到处祸害人的就是他们,结果总披着圣母的外衣假惺惺的彰显英雄主义,最后不知道的以为是它们牵头整了啥律法呢,搞笑。
影片讲述的是在战争的地区,通过钻石的交易,这种黑暗的手段来发横财,或者发战争财的人,其实揭露的是人性的丑恶,是在战争和利益的面前,大家会选择利益,而且驱动一些战争,并且那些战争是没有必要的,战争里面中的两个男人,一开始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妻儿,一个是为了钱财,但是最后他们都放下了,就是自我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吧,其实到最后大家都理解,钻石就其实靠人的血人的命换来的,本身他也没有这么值钱。
他和Mandy之间不知能否称为爱情,他们除了握手,连拥抱也不曾有过,可是却让人觉得心碎。他们对彼此说过最接近爱情的话是:Archer : “I’m really happy I met you .” 和Mandy : “I wish I could be there with you.”
2-3吧,这种电影看多了以后,觉得任何桥段都是排列组合的,并没有办法真正感染到人。里面有很多理念性的东西,以及世界观的碰撞要是能深挖就好了,尤其是Arthur和Maddy之间的碰撞,Arthur的转变并没办法让我同步感受到,而是先行地意识到:导演安排这幕戏想干什么。这种观影体验挺差的……
来,大家猜猜看戴尔比斯是怎么建立的?电影拍的那些个破事儿就能称血钻,那戴尔比斯做大的历史那就是为了钻石不惜用尸山血海了堆了。这世界上最不要脸的几个公司,戴尔比斯绝对可以排前五没压力。
西方人以商业片形式拍这种题材,终究逃不过以他们为中心的审视视角,令人不适。要表现类似的苦难,《焦土之城》就好多了。这还是因为主创者的上限在那里。
故事背景让人联想到Far Cry 2。 故事本身当然也很有力度,对于人性对于和平的思考有极大的冲击力。PS:越来越喜欢莱昂纳多了。
maybe next life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