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后来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
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
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
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
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
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
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 《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应该想到“耻辱”这个词?
是不是应该想到“敬佩”这个词?
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
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
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一定愤恨难平。
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面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
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
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
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
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
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
他们一直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
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
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
对比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一定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
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
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起,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可以开启民智。
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
Lucas站在阳台上,一个突出、宽阔、提前准备好的的高层阳台上,然后他侦查到四辆军车驶入熟悉的小广场,然后依稀传来苏军列队的口号,突然爆发的一阵欢呼声帮他坚定了决心,因为深深刺痛了他仅存的骄傲,他想起过往的荣光,愤怒一闪而逝,战争留下来的是冷静或者麻木……他根据记忆中的方位迅速调整一下50毫米迫击炮,然后来一个快速的三连射,然后广场上的动静在轰鸣声后都消失了,一切似乎都结束了。
他抛弃迫击炮,反正有的是库存,灵活的在楼道内穿梭到提前准备好的民居,换上便服消除硝烟味道,然后开始准备午餐,一锅提前准备好的炖菜是最好的不在场证据。
因为迫击炮倒推弹道和方位还是很好计算的,活到战争末期的人懂得都懂,苏军也很快也排查到这栋楼。
敲门走进来一位女军官,然后跟他聊了起来:有没有看到异常啊,都到了战争末尾还有疯子在挣扎,居然居民楼里开迫击炮真是惊人啊,“不过这些抵抗都是徒劳的”。
Lucas通过自己的培训和经验娴熟又小心翼翼得应对着,一刻钟之后,女军官说“尽管聊得很愉快,但是我还是不得不逮捕你。
”然后门口持枪的卫兵走了进来,“哦,对了”,女军官说到:刚刚广场集合的是德军的俘虏营,主要是后勤人员,你听到的欢呼声是因为要释放他们回家,你精准的三连射就报销了差不多150号人,Lucas,我说过了:“抵抗是徒劳的”,他们解散前说了有个不准备放弃的疯子还潜伏在这片住宅区,正准备开广播喊你投降回家来着,“本来你也可以回家的”。
——昨晚看完《紫日》早上半梦半醒做了个梦在上班路上改编成欧亨利式的小故事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差点被日本人杀了,枪口下被俄国人救了,归途误入日本基地,边打边退只剩两个俄兵和自己,路上抓住一个日本女孩,让她带路,结果带领他们仨走到雷区炸死了一名俄军,就在动手杀日本女孩的时候又回忆起自己老娘被日本人残忍杀害,本以为要一刀结果了日本女孩,结果哭的下不了手,其实如果把她放了是死是活随她去吧,这也能将就理解,咱们是人,杀个小女孩可能下不了手。
可就在他自己说包袱里的干粮只够他和俄国女兵吃,不够三个人吃的时候,还是把女孩带着一起走,把吃的再分给她点。
看到这我裂开了,菩萨,活菩萨,这就是人道主义?
这就是反战?
后面的剧情我不知道有没有反转,反正看到这给我气的。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你们觉得合理吗?
是我太残忍了?
是还是我没有仁慈的心?
哪位看完的朋友给解释解释,到底我错在哪儿了
《紫日》是导演冯小宁“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影片以二战为题材并以中国战场为背景,却在本质上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内抗战影视。
影片运用了两男一女的传统模式,主人公杨玉福、娜佳、秋叶子分别来自中国、苏联和日本。
走出森林的共同利益使得原本水火不容的三人不得不寻求共生并在艰难的条件下成为了彼此的精神支柱。
在注重故事性的同时,影片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害与对日本平民百姓的精神支配,不禁令人发指。
除此之外,导演对镜头场景的调度和把握也十分到位。
以下,我将从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出发,分别结合他们的国别,试析作品人物设定的出发点与合理性。
一、叶落乌啼,归不去的东瀛 秋叶子是一名日本女中学生,也是三人中唯一的一名战败国公民。
在苏联进攻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平民驻扎地中幸存,后被迫作为引路人带领三人走出森林。
影片中,秋叶子俨然一个弱者形象。
作为残存在中国的日本公民,日本此时的处境难以为她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作为一位手无寸铁的学生,她更没有力量与娜佳等军人进行抗衡。
在战时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背景下,她看起来比杨更加弱小无助。
秋叶子本人某种程度上即苟延残喘的日军势力的象征。
然而她又并非一无是处,秋叶子不仅懂得认路、避火等生存技能,还懂得如何使用枪。
前期娜佳一直警惕秋叶子碰枪,事实就是在秋叶子在听到日本战败的消息后还是将枪口对准了曾经共生的二人。
我认为这里即秋叶子身上日本民族性的体现。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地狭人稠资源匮乏且多自然灾害。
这些不利因素都促使着日本国民发奋图强甚至拾起侵略者的屠刀。
一旦缺少了国际上的管控,日本人手中的“枪”即军国主义势力迅速抬头。
好在秋叶子最终没有开枪,彼时她的内心充满着无奈与挣扎,就如同大势已去即将战败的日本。
在秋叶子身上,我们同时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她的死亡宣告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与对本国人民无法抹去的伤痛,她的名字亦带着悲哀的意味。
归期未至,秋叶已落。
二、强者与力量的高歌 娜佳是一名苏联军队的医护人员,在进攻日本侵略者的时候与战友一同救下了杨。
在后来的战事中,战友相继走散或去世,娜佳遂沦为三人小分队中的一员。
与他们不同的是,娜佳来自一个强有力的国度—苏联,并带着“救赎者”的身份驰骋异国沙场。
她是三人中唯一的军人也是唯一有枪的一位。
在三人中,娜佳于情于理都具有着最高的话语权。
但是同时,她的女性身份和异国处境使得彼时的她全然离不开杨和秋叶子。
而杨作为中国公民本该与娜佳同仇敌忾却屡次站在秋叶子一方。
此时的娜佳是无奈的。
根据“弱者抱团”的原理,抛开家国情怀,我认为杨在个人情感上更倾向于秋叶子,这在国际关系中也常有体现。
在中日战争中,苏联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极易在战争两国的百姓心中形成一种压迫者的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在得知日本投降战争即将结束后,娜佳所表现出的激动雀跃是二人所没有的。
在饱受战争残害的年代,每个民族都经历了一次炼狱。
所谓战争中从来没有胜利者,战争的结束对于受害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停止被迫害,也无限循环地唤醒了他们心里沉痛的记忆。
正如杨会在听到战争结束后发出感慨“就这么结束了?
”并回想起同伴被害的惨状。
此时的娜佳脱光衣服跳入水中自由地清洗着身心的污秽,此时在这片黄土地上,只有她像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俨然如“救赎者”使命的苏联。
三、伟大民族的曙光 杨玉福是中国传统农民形象的典型,这表现在他的憨厚淳朴,嫉恶如仇。
在看到母亲和同伴接连被迫害时,他会陷入绝望。
然而他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着一层奴性与愚昧的思维。
这在他甘心被日军差遣,在同胞受害时无能为力的表现中均能体现。
并且他是三人中唯一不会用枪的一位。
安于顺境让国民忍人宰割,愚昧无知地化大众使得百姓缺少基本的生存技能。
杨在某种程度上即旧中国的象征。
但是在另一方面,杨的设定隐含着对祖国的希望。
杨是三人中唯一的中国人,也是唯一的男性,这使得他的身上自带着“主人翁”的光环,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本位的传达。
他以“爷们”自称并照顾同行二人的情绪,起着调和剂的作用。
再者,杨是这场屠杀的幸存者,战争结束于他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片通过多个角度多个立场对战争进行反思。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难以体会战争的对人类的摧残,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是幸运的。
不论是秋叶子的凋零、娜佳的无奈还是杨玉福的嘶吼都让人泪目。
电影的价值即在于真实化、艺术化地记录,在《紫日》中,我还看到了体现在战争里的人性之光。
不论处在何种境况,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我们拥有思考与共情的能力。
以上即我对影片人物设定的见解与分析。
小学几年级忘了,学校组织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那是我第一次去电影院,印象深刻,很开心的去了,年幼的我什么也不知道,战争有多可怕。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哭的不成样子,看到男主角回忆日本鬼子杀害他的母亲和孩子的时候,吓得捂住嘴,眼泪却不受控制一直往下掉,男主角睚眦欲裂,青筋暴涨的样子到现在还能在我脑海里回放。
长大的我只能说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好。
我还记住了如果遇到草原大火,就把自己身边的草烧掉,留出安全区,居然也有野外生存教育意义,真是好电影。
电影结尾我不甚满意,日本人刨腹自杀无法缓解我的愤怒,日本女孩被杀死的时候我无法接受,天呐!
人,这个世界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人。
从此我不爱看悲剧结尾的作品,会让我难过很久很久,就算事实更残酷也好,至少谎言慰藉了我的心灵。
长大后我都不太敢看战争片,因为他们太真实了,真实到恐怖,令人发指,因为太真实所以比恐怖片还恐怖,果然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人更恐怖。
最最无法忘记的,在我泣不成声的时候,我旁边的同学们一直谈笑风生,他们嗑瓜子,他们在男主角崩溃的时候笑出声,只因为男主角哭泣的时候流出了鼻涕。
我不理解,真的,我因为电影愤怒的时候,更因为同学而感到怒不可遏,可惜我那时候没有勇气发声,我真是懦弱。
看完后老师让我们回去写电影观后感,我记得我是哭着写完的,我还写了同学的表现,我在作文里怒斥她们的行为,我希望老师作为正义的化身,应该上课的时候把那几个同学骂一顿。
但是这些都没有发生,只剩这部电影和回忆,留在我的脑海里。
时至今日,我仍无法理解,但是我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了,这个世界这么多人,不可能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样。
只愿世界和平!
起码是一部相对比较“严肃”的抗日题材电影,不像潘长江,郭达那些跳梁小丑拍的调侃抗战的垃圾片。
不过讽刺的是,那种垃圾也是这个导演拍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陈凯歌能拍出霸王别姬,也能拍出无极……人,就是这么复杂。
总体来说,觉得中国导演想要在二战(本片明显跳出了抗战的范畴)这个题材表现出战争中人性,功力还是差得多。
冯小宁之流对于二战的进程恐怕理解能力只限于内地中学历史课本的水平。
所以,才有结尾那段堪比40年代水平的模型特摄大西空爆美军舰队的戏,看着简直太特么儿戏太特么假了。
鬼子,在大部分影片中,尤其让人啼笑皆非,即使不行状猥琐,也要智商低下,当然,很多时候他们是既龌龊也白痴的。
前些年有部相当长国人志气的片子叫《举起手来》,令人慨叹,1940年的国民党百万大军就被那么群呆傻至极的残障人士打的屁滚尿流,实在费解的很。
这事儿倘若发生在拍摄《地雷战》《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的峥嵘岁月,那我绝不会大惊小怪,毕竟全国人民都有那么种大炼钢铁的热乎劲,而且同“超英赶美”相比,追究这种精神胜利有小题大做之嫌。
不过我宁愿相信,在面对历史时,我们得的是远视眼而非白内障,六十余个光年的距离,已足以让老少爷儿们们看清这群鬼子的全貌,至少不仅仅是一张嘴巴或一片脸皮。
讨论谁是那场荒唐战争的受害者不容易。
甚至,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出确切的受害者群体。
从逻辑学上来讲,如果假定这战争是荒谬的,那么围绕它所展开的一切也必然是荒谬的。
当然,我们可以讲“希特勒是疯子,墨索里尼是疯子,东条英机是疯子,全世界人民则完全是正常的,所以联合国日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口素质,搞好优生优育,防止再生出这样的疯子来”。
果然如此,那我想世界和平也不是啥难事,它的困难大不了就是需要更多的马寅初,需要把“宁养三头猪 不生一个娃”的口号刷在目力所及的每面墙上。
若一定要说出紫日这部电影在哪个层面上开了我的眼界,那么首先,她使我突然意识到日本鬼子也是人,被踩了会叫,踹了要疼,最该打的是他们居然有善良的苗头——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青年是绝不能容忍这些的,善良的品质被鬼子利用,就只能帮他们博得世界无知群众的同情,趁机反攻倒算。
善良和林彪所宣传的“精神原子弹”有不少交集,好人用了叫造福人类,落到坏人手中则必然祸国殃民,布什总统处理伊朗核问题时恰好延用了以上思路,不得不佩服,林副主席有做达人的神秘潜质。
从某个角度上看,《紫日》终究是部大快人心的片子。
所谓悲剧就是把原本美好的东西当着你的面,撕成碎片,还要逼人家目不转睛。
片尾,成批成批的日本军人与平民在荒野上自相残杀,不亦乐乎。
他们边鬼哭狼嚎“大日本帝国没了!
打日本帝国没了!
”边用手雷把自己炸成一堆齑粉。
我目不转睛的瞪着,却不知是不是应该称之为悲剧。
他们是被撕成碎片,碎的不能再碎了,而他们到底是不是美的东西,我下不了定论,也不具备下定论的权利,只好暂且认为所谓的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悲剧。
八音盒,是秋叶子的象征,美的象征,导演欲语还休的象征,一个调皮也严肃的符号,一段欢快有人伤感的密码。
伴随她的是,是二战结束后人们欣喜若狂的欢呼,他们有理由相信,战争已经被阉割,再生不出后代。
广播声在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北平上空回响“从此世界人民将迎来新的纪元,我们将重享和平,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生存的权利…”自然,我们知道,这新纪元的名单中没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名字。
而现在,我们也有资格把美国,法国,英国,韩国的名字划去,这使我惶恐也雀跃起来,仿佛有朝一日我们会成为这上头唯一的名字,那是多么孤独而风光的事呵。
和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
回想历史上硝烟弥漫的日子,那血水汇成的河流中,裹挟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恩恩怨怨,冲刷着历史的河岸。
那些红色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然而遥望那轮紫日,一切都将会过去,成为历史与回忆!《紫日》是一部经典的反战题材影片,无论从其精心的景别运用,还是镜头的运用,无论是从色彩的搭配还是音乐的伴奏,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精彩的表现。
影片开始,一个近两分钟的长镜头,是被日军关押的中国人的脚部特写,他们带着脚镣,拖着沉重的步伐,赤裸裸的脚上挂满累累伤痕,哐啷哐啷的声音敲打着观众的心。
有力地表现出日军对中国百姓身体的巨大摧残,映射出对心理上的折磨,那画面令人压抑愤满不已。
随后,是中国百姓被带到刑场执行枪决的全景镜头,接着是连续急促的枪声,画面中的中国人应声倒地,那无辜的孩子、身怀六甲的妇人、壮年的男子,瞬间逝去了,那珍贵无比的生命。
正是这样的开篇,连续的镜头配上震撼人心的音响,表现出了敌军轻视他人的生命和对人巨大的摧残,令人心痛,又发人深省,日本人丑恶嘴脸侧面烘显的淋漓尽至。
同样,在“杨”的回忆中,他母亲被日本兵当作练习“刺刀”的活靶子,导演冯小宁通过顽抗的杨大娘,心如刀绞,生不如死的“杨”,还有那步步沦为杀人禽兽的小日本三人间不断摇移切换,以近景、特写表现人物对比鲜明的性格,给予观众的心理和视觉强烈冲击,使观众既痛恨小日本队的没有人性,又哀痛“杨”的手无缚鸡之力,更为杨大娘的不屈折服。
不仅仅这样典型的镜头表现了战争给予了人民的苦难及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的观点,更在许多细节的捕捉中显现出来。
敌机坠落,降在一群俄国孩子们乐园之中,最后定格的那个画面令人心痛——在飞机附毁的废墟中,夹着一个染满鲜血的“木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被吞没了,留下的只有长长的叹息,影片导演虽没有直接拍下孩子们血肉模糊的尸体,却从带血木马的特写镜头中,使人们深刻了解战争的罪恶。
木马原本是隐喻孩子的幸福快乐的童年,现在却成了孩子们坟墓的标志。
导演所运用的这个隐喻蒙太奇意味深远.人们是向往和平的,这是人的天性,也应是一种本能,当“杨”、“娜佳”、日本女孩“秋叶子”在饥饿的森林中遇到那只鹿时,导演用特写镜头拍下鹿的“表情”,它是那样安然与无辜,它有权拥有生命,而举枪瞄准的娜佳也终于承受不住心理的煎熬,放下了枪,这一抒情蒙太奇的运用,揭示了人心底的向善性,同时也在呼吁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甚至是崇尚。
“音乐盒”在片中是重要的一个表现元素,也是一个导演着力刻画的细节。
在它响起美妙的音乐时,一切杂音都被祛除了,唯有那宁静之音,安乐之音,和平之音回荡着,回荡在人们心中,回荡在人们的灵魂中。
几次特定镜头——满面笑容的小娃娃转动着,音乐声随之响起,那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极不相配的物件,但正是运用了对比蒙太奇,凸现了和平的难能可贵,也表明人的心声——渴望和平、安宁。
《紫日》一名,初读不知所云,但当观看完电影之后却颇能被它感动。
全片多次对即将落山的太阳给予全景和特写等镜头,回应着人们,告知着天下——战争像是快要落山的太阳即将远去,这是一个隐喻效果极强的蒙太奇手法。
这也正回扣了影片想要表现给人们的主题,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它吞噬着人的生命与人性,然而它终究又要被历史吞噬,因为那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呼唤!
纵观影片,曾多次出现拉镜头,拍摄三人——“杨”、“娜佳”、“秋叶子”在绿黄相间的森林与草原上向山坡上奔走,这里不仅刻画出他们要逃离森林,寻找逃生的出口,更影射出他们要逃离战争,追求安宁的生活,追逐和平.尽管与森林相比,他们如此渺小,但是在逐渐拉大的镜头中,他们是坚持的不停向上攀爬——那个大大的斜坡——他们不停攀爬,这就给予观众一种向上的力量,这也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有所隐喻。
因此这些看似没有作用的镜头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也是在对我们的鼓励,同时也很自然的升华了主题,深化了主旨。
整部影片运用多种技巧,利用不同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景别和谐错落的连接,又运用多种镜头的运动方式,使整个影片内部连接顺畅有序加这逼真的音响,动人的音乐,无一不向人们透露它的主题——反对战争,向往和平!
《紫日》是冯小宁导演继《红河谷》、《黄河绝恋》之后推出的“战争与和平”三部曲的第三部。
与其他战争题材电影相比,《紫日》没有过多关于战争残酷场面的描写,而是另辟蹊径,将那个时代的矛盾转嫁到三个来自不同国家,受到不同教育,代表不同立场的战争面前“无辜者”身上。
用他们之间互相猜疑、协作、依赖来完成导演赋予的战争背后对于人性探讨这一命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片除了必要的时代背景等交待,没有过多旁白。
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本片一大亮点。
下面我将就“对于人性的探讨”和“象征手法运用”来分析这部21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
一、象征手法电影名字为“紫日”,要想读懂电影必须要先理解“紫日”。
三人在森林里穿越走在山坡上的时候,导演曾借杨的口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发了紫就快落山了。
虽然我们身处的现在太阳被别的东西蒙蔽是紫色的,虽然战争的乌云曾一时遮蔽住太阳。
但是,太阳紫了就快要落山了。
第二天,将会是一轮新的耀眼的太阳,灿烂地从东方升起。
八音盒。
电影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以八音盒为线索的。
通过八音盒我们了解到杨和秋叶子的认识。
了解到秋叶子在下着雨的泥泞路上向着自己青涩爱情的奔跑。
了解到秋叶子在同胞枪下倒下的时候,八音盒缓慢地滚下山坡。
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纵使秋叶子已经死去,可是代表着纯洁美好精神的八音盒仍然还能够保存下来。
而这种精神,必将在紫日落山了更久远地流传下去。
只言片语。
杨那句“老子吃草也能活,老子是爷们”让人想起《让子弹飞》里面姜文那句“我要站着把钱赚了”。
娜佳是否讽刺了那些不明白状况的权威者——你们都是农民,是由我打过仗,我是中尉你们知道吗?
二、对于人性的探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觉得森林逃生三人的组合让人无比别扭。
看见三个对于个人毫无关联——以前从不认识,个人而言谈不上什么仇和很,但是对于身处的民族、时代而言有着深仇大恨——杨亲眼看见自己母亲被日本人捅死。
秋叶子满脑子已被军国主义腐蚀。
苏联军人娜佳生性傲慢。
这无论如何也不是合适的组合。
但是你又觉得他们是如此合适——农民,学生,女兵。
杨可以说是很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
在战争面前几乎失去一切——眼看着母亲被日本人当作训练新兵项目杀死,想救同胞却又眼睁睁看见同胞被日本人活活烧死,因此,对日本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同时,杨也是善良的。
这不仅仅表现在无法对身为日本人同时又欺骗自己想要害死自己的秋叶子开枪,还体现在明知“两个人或许还能活着出去,三个人或许谁都活不了”,还是带着秋叶子上路;不仅如此,电影里对杨的塑造还是有血性——不就是点烂干粮,老子吃草也能活,老子是爷们;有点幼稚可爱——故意跟秋叶子一起气娜佳。
同时,杨也不是神人,在就陷在沼泽里的秋叶子的时候,也会担心秋叶子向自己开枪。
这才是对于人物真实的刻画。
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淳朴又有点傻里傻气的农民,在面对自己深仇大恨日本女学生时仍旧无法开枪。
这震撼人心的一幕,让人联想起战争面前,人性光辉多让人慰藉——我们或许无法左右战争,但幸好我们还能够改变自己,不要让人之所以为人的善良信任在战争中失去。
反观现在,哪怕我们如今仍然生活在一个不自由的时代,但总有些东西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秋叶子是电影中最为复杂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作为一个侵华残酷事实的代表者——日本人,还因为她本身的经历,那段怅然若失的爱情,那张清纯无邪的笑脸,让你无法将这一切的残忍归结到她的身上。
或许正是因为此,娜佳和杨都无法下手。
三个人是从哪件事以后改变互相敌对猜疑的态度,开始齐心找到走出森林的路,我已经无法将具体的事情说出来了。
不过我固执地认为,在最初杨和娜佳都无法下手枪毙秋叶子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丧失了最后的怨恨机会。
秋叶子带给我们最震撼的一幕,是在带领两人回到日军兵营后,拿着枪却无法下手——你们是好人,我开不了枪。
战争赋予了多少人的无可奈何。
相比较而言,娜佳是三人中最没有背景的。
个人命运与国家决策联系在一起。
那句“你们都是农民,只有我打过仗,我是中尉你们知道吗?
”正好表现了她孤傲的性格。
但正如电影里的那句台词——娜佳发了火,但也只好跟着我们,因为一个人无法活着走出这林子。
在这场三个人冒险历程中,每个人都得到新生,娜佳也不例外。
另辟蹊径,思考战争背后的人性。
这也符合冯小宁在获得夏威夷国际电影最佳影片奖时接受媒体采访谈到的——这是我对战争题材思考的一个总结。
象征手法与人性探讨在本片中水乳交融,向人们揭示——太阳发了紫就快要落山了。
最好的信念还是要留在心里。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道具失范减一星,尤其是那艘死人雷活活人雷死的明斯克
风景优美!富大龙GJ!
还是不错的
看在姑娘的面子上不给很差了
我们的观众对应该苛刻的电影太宽容,对应该宽容的电影太苛刻。
我不记得结尾说的是什么了- -
只记得外国女兵脱衣服洗澡的镜头了
很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在学校里放很合适。
气质好独特的战争片 音乐画面都美极了 永远记得那个落叶里的音乐盒
冯小宁把这故事编的一波三折,很少有国产主旋律电影能吸引到不想转台。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中国是爷们儿的,过来帮助我们的只能是女人(属于从属地位),而日本人是死性不改的。
不好看,三个人一台戏,最后的鬼子比较疯狂,原来战争片也可以这样拍,三个不同语言的人,镜头就像是重复的一样,举起枪,放下,行走。
将人性的战争片不能stand out
富大龙的演技绝了。把一个农民演的特别好。本片的角度其实很特别,是在苏联进入东北和关东军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个中国农民苏联军医和日本女学生的故事。里面掺杂了很多人性的东西。在一起逃离的时间里三人从敌对到产生友谊非常微妙,对女学生掉入沼泽富大龙用枪拉她那段印象深刻。其实不管是日本新兵还是女学生本性其实并不弑杀和残暴。只是在军国主义的教育下变成那个样子。女学生兜兜转转最后还是把他们带回日军阵营,其实她根本就不是自己说的那样带他们回来只是为了投降保住命带他们离开。不然她也不会在阵营里拿着枪指着富大龙和苏联女军医,只是最终她没有下去手而已。女学生在最后去救剖腹的日本人的时候还被枪杀了,我并不可怜她也不可怜那些日本人。他们是侵略者得到这样的下场是活该。
以当前的审美的来看,确实很一般
这部片子有一种《末代皇帝》式的审美情怀。然而国产片一贯的生硬是没有的,主旋律的政治偏向也是没有的。是“和平主义”、“人本主义”普世价值,这才叫大格局。赞美过《红十字》那部日剧,贬斥抗日题材的泛种族主义,原来只是冯小宁的默默无闻而已。还想到了《红河谷》。
永远活在80年代的冯小宁
还是小时候的电影了
重温完之后,两个女主很好看,其他很一般
勉强四星。导演挺强的,自编自导的电影。中日俄的三人从原来的敌对关系通过几次险境过后,渐渐产生情谊。算是一部反战片,和平来之不易。蛮好看的。日本女孩挺可爱的,俄罗斯美女露了。7.7
如果没后来咸鱼翻生的天狗,富大龙真的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