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某些时刻能偶遇一些知己很棒,仅此而已就好。
年纪越大,热情虽未减,但却越来越担心偶遇的红玫瑰变成蚊子血。
那么,偶遇就蛮好,路过一丛玫瑰,深情遥望一眼,给内心滋润些许美好,然后继续脚下的节奏。
推石头是西西弗斯的人生,路上偶遇的一切也是他的人生。
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
里面的频繁出现的很多电影原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啊,说实话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映射或者暗示某种观点或是一些导演/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
恕我直言,伍迪艾伦的作品我了解的并不多,可能就算我看过了我也没注意导演是谁,所以我可能很难抓住该作品中心轴/中心/深层含义。
如果要现在的我去写这一部片子的影评,我估计只能从我所看到的,比较浅层的含义去说。
这是一段分崩离析,表面维系如何尚且不谈,但是内核必定已经烂掉长虫了。
可以说夫妻双方都有了一段漂亮的affair,这段恋情/婚姻已经衰败,也必将走向衰败。
mort的光怪离奇的梦境(网上评论说是致敬名作)从另外一种角度很好的表现了mort的性格在他人眼中是如何的,满嘴跑火车,so boring,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愿意委身于他,so sad。
absolutely。
不过当然,整部影片的色调暖黄,描述着那座hosting电影节的城市是如此美轮美奂,比肩于天堂,简直,我心中的dream city又多了一座。
2021年9月10日16:30
「你是个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诗人。
」这是里夫金的妻子苏对自己的评价。
秃头驼背又年老的里夫金确信比他小了三十岁的妻子爱的是他的大脑——他关心哲学大问题,了解新浪潮经典电影,现在正在写一本小说,向他崇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齐。
这大概解释了里夫金为什么在这个世界如此不合时宜的原因——大多数人不会纠结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不会真的去看Akira Kurosawa导演,Tatsuya Nakadai主演的Kagemusha这样伟大的电影,更不会去读什么夫和斯基。
但也没什么,里夫金仍保有完全的自我,将世界的晴雨收归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直到某一天,他和妻子开始了一场旅行。
旅行的目的地是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
身为娱乐公关经理的苏是欧洲影坛新晋导演菲利普的代理人,需要做一些关于菲利普的电影首映媒体见面会的公关工作。
行程很满,时间又长,于是带上了里夫金一起,从纽约飞到温暖宜人,碧海蓝天的圣塞巴斯蒂安。
里夫金见过菲利普,他是个年轻的法国导演。
他是一个年轻的,英俊的法国导演。
在电影节期间,菲利普和苏形影不离,苏甚至邀请菲利普一起加入她和里夫金夫妻俩的晚餐,因为,「把他一个人晾着,真的不大好」。
菲利普和苏在里夫金眼皮底下举止亲密,当里夫金大谈特吕佛伯格曼戈达尔的时候,他们俩复盘着菲利普在记者会的精彩回答,完全没有接里夫金的话。
菲利普的新片叫做「末日之梦」Apocalyptic Dreams,在电影节上收到了很多好评。
他在记者会透露,自己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一部聚焦中东的反战电影,希望 借此为巴以冲突的缓和做一些微小的贡献。
里夫金只觉得又做作又恶心——就算世界和平了又怎样,照样不能解决大问题。
还有媒体说菲利普是新新浪潮导演,前途无量,里夫金只觉得世风日下,电影艺术的体面败给了虚伪喧哗的资本主义。
里夫金每天晚上都会做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在他热爱的经典电影的场景里。
有些时候,苏和菲利普也在。
苏问里夫金,「如果可以 3P,你会选谁和我们一起?
」里夫金说,「我不知道。
你呢?
」苏说,「Ryan Gosling,Tom Hardy. 你呢?
」里夫金又想了想,「额… Donna吧。
」苏特别惊讶,「Donna?
你是说你的嫂子?
」里夫金有些羞恼:「你自己要问我的。
我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本来我就比我哥先认识的 Donna.」苏没再说话。
里夫金很不爽,苏的反应里的惊讶和之后的沉默简直就是一种冒犯和鄙视。
梦醒了,里夫金觉得自己的心脏有点不舒服,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去看医生。
单名叫 Jo 的医生竟然是个女人。
Jo 医生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在问诊过程中,里夫金不由自主地介绍起自己来,「我教过电影——新浪潮经典,正在写书——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
还有,我住在纽约上东区七十二街。
」美丽的Jo医生问,「你来圣塞巴斯蒂安做什么?
旅游吗?」里夫金回答说,「我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来的。
」他接着补充说,「其实呢,这个朋友,就是我的妻子,她来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出公差。
」也不知道里夫金是不是出于一种微妙的耻感才加了这么一句解释。
美丽的Jo医生为里夫金做了心脏检查,一切正常。
她告诉里夫金,「完整的报告要过几天才会出来,不过你放心吧,我觉得你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会打电话告诉你。
如果你没有接到我的电话,就说明一切都好。
」里夫金不想走,却也知道自己没有理由留,于是开始没话找话。
他深情回忆起纽约中央公园的咖啡馆,莎士比亚戏剧节,又问美丽的 Jo医生有没有去过,是不是喜欢。
美丽的 Jo 医生礼貌友善地回答了里夫金的问题,和他道别。
里夫金的心脏不痛了,他也没有再接到电话。
苏和菲利普越来越亲密了,里夫金心中甚至没有波澜。
他一心只想再见到美丽的Jo 医生,于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诊所:手上长了个红包——其实是被虫子咬了,耳朵进水难受——当然不是因为长了脑瘤。
他千方百计东拉西扯试图与美丽的Jo 医生建立更深入的,医生与(没有生病)的病人之间的联系的样子又可怜又好笑。
事实上,美丽的Jo 医生的婚姻并不幸福,她的丈夫是一个酒鬼艺术家,一直在出轨,一直在挽回。
里夫金听得很崩溃,「那你怎么还不和他分手呢?
」美丽的Jo 医生说,「因为他离不开我。
而且,我答应他,我们是开放式婚姻。
」里夫金心中一动,又问,「那你…有和别的人一起吗?
」美丽的 Jo医生说,「从来没有过。
」里夫金点头,「我也从来没有过。
」电影很伍迪艾伦地在里夫金和美丽的Jo医生的对话,苏和菲利普的对话,里夫金梦中的对话,里夫金的自白,以及各种知识分子和犹太人的段子中继续。
在圣塞巴斯蒂安,里夫金从来没有想过所谓的「大问题」。
里夫金的其中一个梦是伯格曼的「第七封印」里与死神下象棋的场景。
死神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而不是空虚的。
不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电影最后,里夫金和心理医生讲完了他在圣塞巴斯蒂安的故事,对着镜头问道,「所以,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呢?
」哦我的想法是,里夫金你真是我看过的伍迪艾伦电影里最泛善可陈的男主角。
你超级无聊,无聊到我无语。
但是,在欧洲每年在电影院看一次伍迪艾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还是想写点什么,因为挺让人感慨的。
伍迪艾伦这部电影吧,挺给文艺中年们添堵的。
其实文艺青年们大家曾经都是菲利普,觉得自己关注更大的世界、见解特别、表达锋利,把自己臆想成先锋,却不屑带着别人往前走。
不停地抓住细小的切入点后巧舌如簧…但很大程度只是自己需要关注与喝彩,也确实有一些人埋单,倒也不赖。
然后在差不多的小圈子里转啊转,所谓的安全区。
开心吗?
—— 还不错。
在讨论的是不是艺术和哲学重要吗?
—— 不重要。
想以谦卑的姿态深度讨论或者学习吗?
—— 想的,how。
接着时光蹉跎,就成了中年莫特。
以前觉得自己走得比较前面,回头看,你也没把所谓的先锋带起来,新的文艺圈也不跟你玩…处境就很尴尬了,同为只有半桶水的文青被追捧的永远是新一代,因为年轻,所以肤浅和偏激都可以被理解,找的点也算新鲜。
而在中年这里就是偏执,你讲的那套东西人家也耳朵听出老茧了,没有新鲜感。
但恐怖的是中年人其实更需要关注、更需要喝彩不是吗?
而且看到其他更商业、更埋头在具体分工里的同辈,反而跟新一代玩得很好,不焦虑吗?
不怀疑自己吗?
不觉得自己被卷剩下了吗?
:)然后你在意淫和幻想间来回横跳,又酸又拧巴又无奈的样子有多难看,我相信导演已经拍得很克制了,毕竟是在拍自己。
😂所以…看完电影就是觉得很堵,文艺中年们除了酸和妥协可能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也不用心虚地在文艺前加“所谓的”这种定语,我们就是很文艺,但我们tm是中年💔…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可以说本片非常地伍迪·艾伦了,充满了中产知识分子的骄傲的自卑,有趣的是伍迪·艾伦在本片直接翻拍了太多的影史经典,我试图以我所知的知识罗列本片中出现的一些小元素。
以影片时间顺序:
片头电影节环境描写出现的第一段对话,讲到艾希曼。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8.6[美] 汉娜·阿伦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
讲的是这本汉娜·阿伦特的纪实文学,据说当年欧美的知识分子必读书目。
育婴奇谭 (1938)7.31938 / 美国 / 喜剧 / 霍华德·霍克斯 / 凯瑟琳·赫本 加里·格兰特霍华德·霍克斯导演,导演后面会再次被cue。
片中的女主是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历史上第二有名的赫本,斯科塞斯的《飞行家》中女主原型),而片中加里·格兰特饰演的男主角,应该是伍迪·艾伦电影男主的最初雏形,唯唯诺诺紧张兮兮的知识分子,并永远有出轨的欲望。
《育婴奇谭》
热情如火 (1959)8.91959 / 美国 / 喜剧 / 比利·怀尔德 / 玛丽莲·梦露 托尼·柯蒂斯来自旧好莱坞时代顶级大导演比利·怀德。
生活多美好 (1946)9.2194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奇幻 / 弗兰克·卡普拉 / 詹姆斯·斯图尔特 唐娜·里德时代经典了,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被频繁cue到,比如《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罗曼史》。
然后在里夫金的第一次梦境中,重现了《公民凯恩》。
当年划时代的深焦景深镜头现在已经非常常见
恶搞了一把玫瑰花蕾。
随后的一场脑海想象中,致敬了费里尼的《八部半》,在伍迪·艾伦的画面里,英文老师直接告诉他不要拍的太晦涩,我想这是所有人看费里尼的最大问题,太特么晦涩了!
太麻烦了 有空继续写
现如今还能看到伍迪·艾伦的新作,我们更应该带着一种“庆幸”的心情,毕竟因旧案而在美国丧失创作权的他,只能再次把舞台转移到更加宽容的欧洲,去歌颂和缅怀那些逝去的大师名作。
在西班牙最古老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艾伦附身于一位电影教授,游历影史和这座美丽的小城的同时,也畅想与异国知音的邂逅偶遇。
从结构上看,这部新作和十年前大获好评的《午夜巴黎》颇为相似,男主都是和妻子旅行时触发了一段时空“穿越”,艾伦再次用黑白影像打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筋疲力尽》、《朱尔与吉姆》、《男人与女人》、《公民凯恩》和《第七封印》,但相比之下,堪称金句的犀利台词越来越少了。
艾伦娜·安纳亚饰演的医生乔安娜是艺术的缪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则是歪嘴的死神,可他俩谁都没能把里夫金带走,他孤独的余生就要在这种无所适从中度过,这大概,就是如今艾伦自己的心态吧。
再过一小时,我们就到巴黎了。
我没想过,有一天会写伍迪艾伦的电影。
一个絮絮叨叨的小老头,讲一些悲观又激情的哲学观点,满溢幽默与善意的少年心,在纽约街头点上一首爵士乐,再爬上屋顶撒些雨。
然后,稳扎稳打老成,年轻时最讨厌的模样
大概是因为,游荡在里夫金电影节的体验,实在太美妙了。
细细品味,里夫金电影节与午夜巴黎很相似,你可以不断遇见泯灭天使。
午夜巴黎让文学活了一次,里夫金让电影活了一次。
最开始,一切爱的开始,是安妮·霍尔。
安妮·霍尔是最有趣的电影之一,可以达到剧本研读的标准。
我可能不会喜欢伍迪艾伦的所有电影,但我喜欢他自导自演的所有作品。
曼哈顿谋杀疑案是最可爱的悬疑片。
这不是里夫金的电影节,这是伍迪艾伦的电影节。
跟随导演的眼睛,溯回电影最澎湃、热情、私密的时光。
没有哪个世纪能吸引我驻足,只不过电影诞生,19至20世纪才有生命。
好电影是黑白的,好电影是奏起交响乐或爵士乐的,好电影可能无关现实(毕竟导演很喜欢布努埃尔),好电影是一场白日梦,是日常跳脑。
太喜欢里夫金了,是我最喜欢,觉得最有魅力的那种人。
热爱电影,文学,自然,暮年也清朗。
我们走吧,一起去巴黎看电影。
对我而言,你永远不会老。
最后,之后,回想起来,我们在一起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
在激动人心的交谈中,我们全然忘记,窗外已是秋天。
The End
一直挺喜欢伍迪·艾伦的。
这位出生于1935年的导演自1969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电影《傻瓜入狱记》之后导演了50多部电影,平均一年一部,持续五十年,也算是影史上非常勤奋高产的一位了。
他的电影面相很多,但又有一致的内在特点,比如他的电影通常都不是多大的制作,但又都保持完整的故事性,几乎没有导演自说自话的纯粹文艺电影。
而他的电影里的故事,又具非常的现实性,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更像一些别有趣致的小品。
所以他的电影通常是有趣、好看而耐人寻味的。
当然这也都还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伍迪·艾伦的电影,几乎都有伍迪·艾伦这个人的人格在里面。
你喜欢他的电影,通常是因为你喜欢他的人格,或者至少是他人格的某一个侧面。
那么这么一个奇貌不扬的小老头,有什么样的人格让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他呢?
文痴:絮絮叨叨的犹太知识分子伍迪·艾伦天生是个喜爱嘲讽的人,他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荒诞而嘲讽的 --- 比如处女作《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dy and Run - 1969)嘲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性|爱宝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 1972) 用一种没心没肺的方式揶揄人人视为神秘的性事。
在这些电影里出镜的伍迪·艾伦本人,多少是有些滑稽甚至猥琐的。
这就是他,为了他的表达,不惜用自已开刀。
但在真正让他扬名立腕的作品《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里,伍迪·艾伦才真正坦露了真实的他。
这部爱情电影几乎就是伍迪艾伦自已一个人的喋喋不休构成的:这个犹太知识分子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感,他对心仪女子的表达只能化为无穷无尽的话语瀑布;他那种自大又自卑的纠结,那种在犹太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的飘移,那种精神和世俗乱七八糟的混杂,那种无时无刻都会流露出来的嘲讽,实在是无人能比。
于是电影的世界里就有了“伍迪·艾伦”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格标签 --- 一个神经质的犹太知识分子,有一点点中国人说的那种“酸腐文人”味道,带着一种痴气。
伍迪·艾伦总很多电影的主人公,都脱不开“文痴”这一人设。
有趣的是:他总是对欧洲文化一往情深,于是他的电影里总是有一些美国文化人突然去到欧洲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化的碰撞之中,伍迪·艾伦总忘不了幽自已一默。
这就是这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头可爱的地方:从不装伟大装神圣,把自已打倒在地再踏上一支脚,反讽,总是送给自已和自已所属的那个文化本体。
情痴:春梦不觉晓的性情中人七八十年代的伍迪·艾伦已经是影坛一尊,如果不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冒不下之大不韪的奇事,他后来就应该是一名德艺双馨的功勋艺术家了。
这件事就是他在62岁高龄时,娶了24岁的女子宋宜,而宋宜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女。
我本来对名人明星的私人艳史提不起太大兴趣,但每每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又会在心里很不善良地揣测:他娶养女为妻这事,恐怕并非偶然。
为什么?
因为伍迪·艾伦对女人太有感觉了。
几十年来,伍迪·艾伦从不跟固定的女演员合作。
他的电影一部部拍,自已一天天变老,可是他电影的女主则是花样翻新,个顶个都是曼妙性、感的女子。
当然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肉肉的斯嘉丽·约翰逊,没有《赛末点》她是不会那么快红起来的。
还有《午夜巴塞罗那》里的佩尼洛普·克鲁兹:
《咖啡公社》里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魔力月光》里的艾玛·斯通:
《摩天轮》里的肥温:
《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
这些“伍迪女郎”的女星,或初出茅庐,或功成名就,她们之所以愿意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不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更因为他能用某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她们的性、感和美。
某种意义上,每一部电影里,老伍迪都会对他的女主角好好地爱一次,每部电影对他都是春梦一场,只是每场梦里的主角不同而已。
这也是伍迪·艾伦的又一可爱之处:爱就爱了,痴就痴了,梦就梦了,起码他从不假装圣洁假装卫道。
影痴:纠缠五十年的迷影情结2020年,85岁的伍迪·艾伦拍了他的第50部作品 --- 《里夫金的电影节》。
熟悉他的观众马上就会发现电影里的伍迪式标签:一是人物设计:主角这个在美国大学里教电影的糟老头,说什么也是伍迪·艾伦本人的化身,何况这个老头还这样调侃自已:
二是场景设计:这对美国夫妇来到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又是伍迪那个“美国文化人在欧洲”的老套路三是女星选角:这次是带着浓重意大利情调的中年熟女吉娜·格申:
四是剧情主轴:电影节上夫妇俩分头艳遇,老头自然空手而归,又是伍迪式的有心无力的怨叹。
但《里夫金的电影节》却也是令人惊喜的,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扎扎实实地袒露了他毕生的迷影情结。
且看片尾的这段集锦:早在《安妮·霍尔》里,伍迪就对女友大谈费里尼的《大路》;而八十高龄时,伍迪·艾伦将他的整部电影都献给了影响他终生的经典影片和大师。
当电影突然变成黑白,我们就会看到伍迪·艾伦在“复刻”电影史上那些经典桥段。
比如雪撬上出现Rose Budnick的名字时,你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指向《公民凯恩》里的Rose Bud嘛?
果然,电影马上给你一幅《公民凯恩》著名深焦镜头的复制版:
然后你会看到特吕弗《祖与占》里两男一女的骑车郊游:
费里尼《八部半》里事逼的中产阶级:
戈达尔《筋疲力尽》里的二人同||床: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里的肖像构图:
伯格曼另一部电影《野草莓》里草地上的午餐:
布努艾尔《泯灭天使》里桌子底下的羊:
还有最精采的: 伯格曼《第七封印》里的死神:
可是伍迪·艾伦版的死神非常励志:
还跟他本人一样絮叨,总教人健身节食和做结肠检查,比起伯格曼的死神本尊来说,实在可爱太多了!
这不,喜爱伍迪·艾伦又有了新的理由:这老头爱电影爱到发痴,骨子里的幽默又与这种迷影情节相得益彰,给同是迷影的我们带来莫大的快乐。
所以说:痴人不可笑,只要痴得真实,痴得彻底,就是可爱。
到现在,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十几年了,从汉娜姐妹,奇异博士,到后来的赛末点,午夜系列,再到近期的咖啡公社和摩天轮,我也想不起来有哪位导演每年会定时定量的来和我见面了,看他的片已经从观影本身这个行为变成了一个诡异的一期一会的行为。
伍迪艾伦仿佛家里的一个远房话唠舅舅。
每年过年见面都有到你家跟你逼逼一两个小时,话多的你根本插不上嘴。
初时会觉着烦人,但时间长了,这似乎成了习惯,居然会开始期待他过年的时候来家里,这回又要跟你逼逼哪些他的所见所闻。
也许每次听完都记不住他说了些啥,但听的过程本身是愉悦的,这个舅舅也放弃那些知识分子的身段,越来越会讲故事了。
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在潜移默化中构成了我脑海中对“纽约”这个未经之地的的一部分概念。
看《里夫金电影节》的两个小时,几乎是我近期最开心的两个小时了,从“八部半”的段落开始,谢耳朵的准外公把新浪潮的导演们挨个调戏了一边。
包括我最爱的《占与祖》。
片子看完,我怀着无比愉快的心情在豆瓣上给电影打了个三星,然后把《占与祖》和《随心所欲》翻出来看了一遍。
心里想着,的确,就像伍迪艾伦自己说的,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电影艺术家。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长了,看电影,看剧的时候已经没有那么在乎电影本身带给我的能量和共鸣,而是越发感谢他们每次陪伴我度过的那几个小时。
两年前的《爱尔兰人》就是如此,看着德尼罗颤颤巍巍的身躯演一个三十岁的壮年小伙,看着老马还在坚持着用老学校的办法来讲求一个故事,我的同情一下就跳到了电影之外。
就像看着一个曾经叱诧江湖的老炮,还在独身面对这个已经不讲武德的江湖,行将就木之前手中还紧握着兵器。
而我就无所适从的站在一旁,一丁点儿办法都没有。
《生活大爆炸》完结的时候,我缓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回过神来,如同一位每礼拜都见面的好友告诉你他要出国了一样。
你只能强装镇定的,说上一句一路顺风。
所以啊,祝福上述的两个犹太小老头还有那些从未谋面但,陪伴过我的导演和作者们长命百岁,死性不改。
让我们在想起还有欠债和一堆破工作的时候有地方可以逃避
伍迪·艾伦“迷影报菜名”报得最差的一次,丝毫不见睿智,而是凹造型的做作,这根本是写给经典的一封封“厕纸”。很难想象,一个电影教授跑去电影节10天,就忙着提防妻子出轨,同时自己出轨,带着一股穷酸老土的劲,戳那就像杠精转世一样。正事没做,电影也没看,一天到晚得罪人,不知道在干什么。有这个空,不如重刷几期陀螺的电影节vlog了。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一年一部话痨小老头
老头近几年的电影真是一部不如一部,拙劣的迷影致敬,过时的价值观和品味,还能更糟糕吗
天哪笑死了,真的没想到老头还能抖出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作品序列里最迷影的一部了吧!从《公民凯恩》到《第七封印》基本把电影史里的名作全恶搞了个遍,看出来老头还是唯爱伯格曼。表面上还是欧洲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联想到近几次大奖风向不得不说很会阴阳怪气,当然被黑的最惨的还是到处跑电影节的影迷吧哈哈哈。尽管如此结尾的感情戏应该还是近几年里拍得最好最真诚的,找回了一点巅峰期的神韵。好多情节在影迷看来都会有共鸣吧,每个电影节都能有很棒的回忆,在电影节认识的朋友都是最好的人,感谢有电影让我们相知让我们做梦。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Wallace Shawn可真是个好演员啊,在老头儿个人趣味和印记如此浓重的电影里仍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感觉现在老头儿拍电影就是随心所欲的玩,自娱自乐的欧洲大师戏仿和玩梗让老影迷不断梦回《我心深处》、《开罗紫玫瑰》、《午夜巴塞罗那》......以及和《纽约一个雨天》一对比,更加说明老头儿的电影男主角与其找漂亮男孩演,不如找糟老头演:)
观影过程很放松,会给你会心一笑。但看后细想,人物关系其实仍然是伍迪多年来的命题:女性在老挫知识分子与高帅艺术家之间的抉择,而男性总在抱怨。然后加插了不少拼盘式的迷影梗黑白片断,灵感来自于主角痴迷且主攻的领域,再转变成一个合理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魇,这些拼盘是伍迪怀旧的产物,但明显不及过去类似《星尘往事》那样有意义。
想要讨论的主题真的好多啊,死亡、爱情、意义三条线扭在一起。一边是爱情的逝去,另一边是由对死亡的恐惧意外引向的新爱情,梦中又出现儿时经历的死亡和爱情远去的信号,最后向死神发问就算西西弗斯把石头推上了山顶又得到了什么?那些无人在意的经典又有什么意义?死神说,是让你的生活不空虚而不是无意义。加上各种致敬经典,所以算是一封小老头写给他所爱的无意义的事物们的情书吧。黑白梦境的形式略微幼稚。
这部真的平平无奇很一般,没想到我也有厌倦Woody老爷子的一天……
还是熟悉的老一套,美国人和欧洲大陆人的婚外互相探索,只不过加多了迷影的梗 例如祖与占、假面、第七封印什么的在里面,不过看得出伍迪艾伦就算没有metoo事件影响自己本身也在高速下滑,同一种调调已经拍了二十部电影了
#SIFF2021# 还挺适合在电影节放,同属于影迷“自说自话”的节日,影厅內互不相识观众此刻自带化学反应。和大家一起笑了,但作为伍迪艾伦的电影,它很无趣。
伍迪艾伦版《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城市名片的版图又多了一个延伸,用特有的自嘲和戏谑串起了一众欧洲艺术大导的名作,诸如《八部半》、《祖与占》、《第七封印》等。看开头的字体就知道又是属于伍迪艾伦的作品,滔滔不绝的絮叨、一见如故的外遇,没完没了的高谈阔论,午后街边的露天咖啡馆,金黄色的阳光从树影洒下来落在草地上,啊,美好的夏天就这样结束了!
“不喜欢同样的电影的夫妻最终会离婚。”人们褒奖好莱坞和当代的反战电影,他仍然沉迷欧洲经典,迷恋纽约,执着于大问题。戏仿一众欧洲大师经典作品,戈达尔的片段很可爱,两人的“私奔”止步于走不出去的房间最贴切。现实生活没有变得更好,旧日的光影也许是一种寄托和出口,圣塞的秋天,被治愈了。
【世界很真,朝阳最美。】幻想是作家的本质,掠夺是劫匪的天性。我记得自己认真看完的第一本《电影剧本》就是伍迪的。名称我都忘了,剧情大意也是纽约白月光之类。
神惹,伍迪拍电影跟写寒假作业似的=.=早年间的cosplay可比这认真多了喂=.=午夜xx的梗又来一回=.=
“钱万能,穷无能。”“不管我们的婚姻多么不愉快,冲掉一段充满可能性的关系,毕竟令人忧伤。”
“探索真正的自我,而不是成为必须成为的角色。”虽然是这样说,但人们也经常性地掉入名为“自我”的圈套,不是吗?真正的自我是怎样的自我呢?很多时候,这个问题大概不堪细想。不过思考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必要的,毕竟,认知自己才能让某个机会出现。至于那个机会是带来出口还是带来毁灭就不好说了。所以伍迪.艾伦在最后也借着伯格曼的灵魂写了这样的对话,“你的人生不空虚,而且无意义。别混淆它们,这两者是不同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工作,家庭,爱,这些俗套的玩意,某程度上也是有用的,就算失败了,尝试本身对你也有好处。”“你读过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吗?它让我做了个恶梦,我一次次推石头上山,每次它都会滚下来...终于我成功了,可然后呢?我究竟得到了什么?山顶的一块巨石罢了。”
趁全班去上体育课偷偷在教室看的,笑得要死。
电影节版午夜巴黎 在电影节看到这部太幸福了吧 希望他身体好好多活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