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Mud,开篇就好像坐在乡下外婆家的小河边,微风吹过,河面泛起涟漪,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密西西比河的河面上,少年们的青春随流水和时光一并前行。
当他们意识到爱没有想象中完美时,才开始了人生真正的成长。
素不相识却因为向往和相信爱情的美好,两个懵懂少年愿意并真心的帮助者"杀人凶手"。
当然,结局总是不随人愿。
马修,马修,马修,慵懒的德克萨斯口音真的是太好听了,我是看了《达拉斯卖家俱乐部》第一次认识这个人,《真探》开始喜欢,《星际穿越》开始变成迷弟儿,然后把他2013年之前的电影都翻出来看。
2017.05.15
看的过程中我抱着悬疑片的态度来看这部成人童话般的故事.mud是不是一直在说谎?还是他女朋友在骗他? 还是来报仇的人别有它意? 因为故事从两个小孩的视角展开. 我情不自禁的认为,小孩是最容易受骗的, 而且评分还不错的电影往往是给了你某种意外.结果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mud说的都是真的,他女友也的确没骗他,报仇的人只是因为亲人被杀. 没有任何意外, 这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我所期待的意外是因为这不符合现实, 我没想到这个mud真的这么天真执着, 仅仅是为了一个并没那么爱自己的女人"跑遍大半个世界",甚至被追杀.其实影片一开始就透露出这个让你怀疑的结果, 然后用孩子的父母, 孩子的小女友等种种隐喻和影射暗示: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跟陷入一滩污泥的感觉差不多.不过最后的结局让人感到欣慰:父母离了婚各自有了新生活; 小孩没了小女友,随父母搬了家,邻家女孩是个阳光灿烂小美女; mud九死一生跟复仇的人做了了断,和狙击手老头一起离开这个小河湾. 当小船从河湾驶向大海, 那看不到边际的宽阔,仿佛让人看到了新生.
在神秘而美丽的密西西比河上,有这样一个男人,为了自己14岁时爱上的女孩,成为了被通缉的杀人犯,却仍在筹谋着如何与女孩远走高飞。
与此同时,有这样一个男孩,在饱尝父母的终日争吵和生活的平淡无味之后,满腔热血地帮助一个幻想中的爱情故事。
然而就算在电影中,完美的爱情依旧是幻影,有情人最终只能化为黄昏中一场凝望之后的告别,年少时对爱的信仰,也只能伴着枪声,永远沉睡在了密西西比河底的淤泥之中。
尽管我明白电影故事的主题很清晰的是一位少年成长中的一场洗礼,从孩子的视角看成人世界,总是能碰撞出对待事物单纯与复杂,稚嫩与成熟态度的火花,而后用类似忘年交的感情打动观众。
但故事从头到尾,我都无法把眼睛从Mud身上移开,这样一个深情的浪子,一个永远在漂泊的灵魂,如他的名字一样,淤泥尽管自己周身污浊,却可以孕育出最美丽纯洁的花朵,面对纷扰现实的搅动,总是可以慢慢沉静下来,还世界一份清澈如许。
他用简单而粗暴的方法对待生活,不屑于使用人类哪怕一丁点的心机。
我想他唯一的错误,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所以他注定被女孩伤害,注定只能和孩子成为朋友,注定只能孤独的生活在密西西比河岸,面对河水,想念那个14岁时候爱上的姑娘。
如果没有遇到Mud,我相信Ellis长大之后,很大程度上会变成另一个Mud。
但很幸运他遇到了Mud。
我也希望在下一个故事中,Mud会遇到一个愿意和他永远流浪的女孩,永远守护他纯洁的灵魂。
影片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展开故事,提出了一个爱情论题——爱情,值得相信吗?
爱情与亲情、友情不同,它是人们最热衷探索的话题,它以各种形式被讨论着,却不像亲情、友情那样有比较统一的说法。
它不断繁衍着自己的模样,以至于人们在其变幻莫测和光怪陆离的面具前,产生了怀疑:爱情到底是什么?
真的可以相信爱情吗?
剧中少年Ellis从遇到Mud开始,便卷入了一个他其实并不理解的世界——成人的爱情。
将Ellis的年龄设定在14岁,有点残酷。
一个少年的14岁,比一般所谓的16岁花季还要美好,对生活的认识变得丰富,但并不复杂,所以14岁理解的爱情十分简单和执着,才会有坚决、纯粹和直接的爱情观。
也许14岁的领悟还不足以形成“观”,但这是最可贵的最初。
Ellis认为相互爱着的人就可以永远在一起,所以他为自己的爱情冒险,所以他追逐着May Pearl,却并不明白女孩的善变。
Mud似乎是Ellis的成人版,他对Juniper的爱到了偏执的程度,让他自己看起来像个情圣。
他教训Juniper每个不靠谱的男友,自以为是地扮演着护花使者。
起初,你听Mud讲述他的爱情,他的juniper,你会认为他是个爱情狂,不能与爱人长相厮守,一直为爱漂泊着。
然而,随着Juniper的出现,故事被慢慢剥开,英雄的诗意悲情变成了爱情罗生门。
我们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感受到爱的方式也不同。
我们在自己的想象里勾勒爱的蓝图,想象着我们爱的人如何对我们感激涕零,如何欣喜地与我们相拥,但回到现实,你发现,对方并没有感到,也没有和你抱抱,甚至感受不到你的爱。
Juniper是个生性多情,有些浪荡的女人,从她交往多个男友,还一直与Mud保持心照不宣的关系来看,她没有男人,不太活得下去。
但正是这样一个角色,从一个对立面解释着Mud的爱情行为。
Mud为她杀人,为她冒险,因她逃亡,在Juniper看来却是不计后果、鲁莽和自以为是,因此她拒绝Mud一起逃走的计划。
Mud忽略了逃亡之后,他和Juniper的实际生活,爱情在面对过日子这事时,往往过不去。
Mud活在自己强大的爱情催眠中,而Juniper却在以往的感情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她对Ellis说,Mud总是撒谎……只有14岁的Ellis显然被如此复杂的感情弄糊涂了。
他觉得为爱可以做一切,但Mud和Juniper的爱情,却是爱也有所不为。
他周旋于一个难辨是非的故事,正像这世界上上大多数故事一样,并不是非黑即白。
May Pearl的暧昧和善变,也让Ellis再次困惑。
明明已经约会过,明明她以吻回应自己的告白,为什么现在却在和别的男生调情?
爱情罗生门下,Ellis同Mud一样,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自顾自地供出爱,却并不了解对方怎样感受。
Ellis父母的婚姻危机也是如此。
丈夫在意自己的“男人的事业”,以支撑这个家,抱怨妻子不尊重他。
妻子需要更好的生活保障,认为丈夫没有能力还在不服气。
爱的给予与回报总难收支平衡,因为我们总在自说自话。
整部影片借助河流、树林和小船,表现一种乡村的诗意,河流开阔处的一望无际,河岸上的神秘树林,增添了故事的柔性,“船”串连了整个故事,载着Ellis的少年时光,Mud的爱情疯狂。
虽然爱情捉摸不定,但导演并没有撒播多少伤感,也没有责难男人或女人。
只是在爱情罗生门下,抛出了问题——你还相信爱情吗?
想到那首《爱情的枪》,无比适合注脚这个故事:借我那把枪吧 你说你用不上那玩意去杀谁 莫非有人把情爱都已看厌 借我那把枪吧 或者借我五毛钱 我要搭上北方的快车头也不回 杀了诚实吧 或者杀了爱情吧 在北风吹起的时候加入我们的队伍 杀了真理吧 或者杀了谎言吧 好在北风吹起的狂野中唱着激昂的进行曲 借我那把枪吧 我又没说用不上那玩意 莫非有人给你机会 让你感到自卑 借我那把枪吧 或者借我五毛钱 生就属于北方的我将一去不回 如果有天我再归来 请不要因为我感到伤悲 燕子会捎来讯息 当春风吹拂着新绿 那是因为我想你 跟我去北方吧 那里正下着雪 就让我滚热的灵魂在冰霜上撒个野 跟我去北方吧 逃离爱情的肤浅 南方的江山太娇媚 腐蚀了我的热血 杀了诚实吧 或者杀了爱情吧 爱情来的时侯 你就会背叛你的诚实主义 杀了真理吧 或者杀了谎言吧 千万不要让他们站在敌对的那一边 借我那把枪吧 我又没说用不上那玩意儿 当真理站在谎言的那边 我就解决我自己 借我那把枪吧 或者借我五毛钱 南方的江山太娇媚 容易遮上我的眼 如果有天我再回来 请不要为我感到伤悲 燕子会捎来讯息 当春风吹拂着新绿 那是因为我想你
《污泥》刚开始的感觉让我想到了《南国野兽》,虽然两部电影没有半毛钱关系,通常这类型的剧情片要诠释的事物面很多,而“爱情”这个话题显而易见在该片中比较突出。
电影中为爱执作的老男孩Mud和情犊初开的少年Ellis应该是同一个世界的人,Ellis之所以下决心帮助Mud逃命是因为他在Mud身上看到了他所期待的美好爱情,然而现实的各种残酷让Ellis的爱情童话破灭,正所谓成长伴随的代价;片子应该算是个美好的结局,中弹未亡的Mud和亲如父亲的Tom开着船远离,而拥有一段难忘经历的Ellis,开始微笑面对新生活。
长相俊俏的艾利斯估计到影片最后也没能弄清楚玛德这个成年人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便是少年和成年人对于爱的理解差异。
《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看起来就像是电影版《汤姆索亚历险记》,貌似少年历险的故事里,却折射出令人唏嘘无限的某种爱的道理:这世间存在着一种爱,值得我们为之执着奋斗,也许注定没有回报而需要放手,却仍然值得有所坚持。
玛德作为一个男人的魅力绝对不仅仅局限于那风一般矗立在河边的英姿,也不止于他面对野外世界和近乎蛮荒生活的坚强意志,而在于他对一份明白人都看得出来的没有回报之爱的执着与奋斗。
倘若我们都有爱过,就会明白这其中会存在一种这样的情况:所有人都觉得你是疯子,而只有你觉得沐浴在幸福之中。
这种情况存在的时候往往是爱得足够深沉的时候,这种爱让爱情本身极具魅力,以至于爱的人沉醉其中无以自拔。
沉稳老练的狙击手早已看出玛德爱着的那个女人并不具备靠谱的条件,甚至明白无误的用极具摧毁性的言语刺激过玛德。
而事实也证明了玛德爱着的那个叫珍妮佛的女孩确实令人忍不住想喷脏话,一个随便在酒吧里就和人表现得十分亲热的女人永远都是值得保持车距的。
可玛德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思维世界里,她是他的唯一,并且为了这个唯一的爱,他甘愿自己背负罪名,甘愿颠沛流离,甚至不惜冒上牺牲生命的风险。
导演杰夫·尼克尔斯试图用纪录片一样的镜头向我们展示密西西比河原始、彪悍的一面,在略显几分冗长和沉闷的镜头里,我们能够看到奔流不息且浑浊不清的密西西比河所渗透出来的力量。
这种河流的力量赋予了沿岸人们的生活信心,却也由此让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窒息感。
河流中的污泥和砂石以及游离不定的蛇,让河流本身变得无比强大。
但即便是河流如此之强大,玛德也并没显现出畏惧,相反,他敢于搏击河流的浪头,敢于挑战河岸的事物。
这种勇敢与其说是源自于他打小就生活在河边,倒不如说是源自于他内心的爱。
《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视角独特,让所有人都以为本片是以小男孩艾利斯为主角,实际上却只是借少年的角度去反映成年世界的爱。
在男孩艾利斯看来,他所认为的世界本应很简单,简单到,可以用一拳赢来一个女孩的芳心。
他所理解的爱情也因此变得简单,就是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
所以当他勇敢的对女孩表白的时候,眼神中透露出来的单纯让人为之触动却又难免产生一丝怜悯,因为这注定没有结局。
影片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当他喜欢的女孩不再接电话而和其他男孩嬉笑的时候,艾利斯伤心了。
可这种伤心并未让他真正明白大人世界的爱情。
他把他父母离异的原因归结为可恶的城镇以及河岸管理条例,把玛德对珍妮佛的执着理解为他的怯懦和不诚实。
孩子的视角对于爱情而言,永远都应该让大人值得反思。
但现实是,大人们的世界往往又不能像玛德那样只有爱情,因为还有生活。
电影本身不得不说是很优美的,这得归功于密西西比河自身的天然风光(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并不喜欢那浑浊发黄的河流),也归功于导演杰夫的镜头语言。
导演杰夫·尼科尔斯用一种近乎克制的手法将密西西比河的原始和压抑表现出来,同时又用一种隐忍的节奏将故事慢慢道来。
这使得观看本片也像坐在小艇上随着密西西比河流动一样,几乎四分之三的时间里,我们坐在小艇上风平浪静的慢慢流动着,到最后四分之一的时候开始遇上急流,节奏明快地进入整部影片的高潮。
河边木屋的枪战多少有种古老的味道,并不特别炫酷,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真实。
这也正是导演杰夫想要达到的某种效果,慢慢的,有克制的运镜,隐忍地叙事,将一个男人对爱执着和奋斗的过程展现出来,接近真实,直抵人心。
影片能够如此富有价值还得归功于两个小男孩以及老狙击手的角色。
就像《汤姆索亚历险记》里一样,男孩们总是那么勇敢无畏且富有好奇心。
他们独自驾驶小船去探索未知小岛的劲头很容易勾起观众的童年记忆,不就是这样么,小时候的勇敢从来都毫无理由。
而老狙击手的存在除了给人一种神秘和敬畏之外,便是他的过往:在失去自己深爱的人之后便孑然一身的面对余生。
这种对爱的执着令人动容,由此也对之产生无限敬意。
或许,《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并不能像《爱在黎明破晓前》那样浪漫悠然,也不能像《那些年》一样充满明媚阳光,却能够在一片污泥中给人以爱的启迪。
有时候,爱是拥有,需要供养;而有时候,爱是得不到,却值得坚守。
得不到却为之执着奋斗的,没有什么判断标准来评判好坏,但谁都会知道,这行为本身就已经足够令人尊敬。
就像影片结尾呈现出来的宽阔河面一样,只要有爱,便会有希望。
PS:饰演艾利斯的男孩真是像极了“上尉诗人”詹姆斯布伦特啊!!!
戛纳国家电影节中的国际影评人周(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注定是个才情导演甚至投资预算的孵化器。
在2011年以第二部作品《寻求庇护》荣获该单元大奖后,美国34岁的导演杰夫.尼科尔斯就能顺利接受预算更大的制作,并找来马修•麦康纳和瑞茜•威瑟斯彭两位明星出演新片《污泥》。
或许是由于对尚未被制片人指手画脚的独立作品《寻求庇护》热爱有加,导致坐我旁边的多哈电影节国际项目总监暨选片人的Cvilova对杰夫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污泥》放完后,这个奔波于全世界选片参赛的荷兰女人表示了失望。
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是一个不好也不坏的故事。
它有着儿童冒险片的趣味,有着惊悚悬疑片的提心吊胆,更有着逐渐揭示深爱的脉脉浓情,让圆润流畅的叙事去让观众自发代入影片主人公——14岁男孩埃利斯——的视角,让懵懂的他看到爱情、相信爱情、并失望于爱情。
“人需要慢慢学习如何去爱,在我的生命中,爱情导师总在某些幸运的时刻出现,这些人不仅仅是我生命轨迹中的过客,而是在有意无意间,慷慨地给予我需要的宝贵建议。
当然,不是所有的建议都是正确的,但在这当中,最珍贵的经验往往都来自于当事人的失败经历。
”正是这种对弥足珍贵失败经历的仔细找寻,让杰夫.尼科尔斯拍成了这部弥漫着密西西比河雾气的《污泥》。
电影有着两类类型片的常见场景,交待人物生活空间的,是密西西比河流经阿肯色州的宽阔水面,那里有着住在水上船屋中的男孩埃利斯和伙伴莱克勃,有着埃利斯关系并不融洽的父母,有着莱克勃以打捞生蚝为职业的叔叔,更有着河中心岛屿上一个因意外杀人而来避难的神秘男人“污泥”,在那里,孩子们初始了爱情的面貌和影响力;引出人物冲突空间的,是不远的小镇,那里有着搜捕“污泥”的警察,决心以命偿命而布下赏金杀手的死者父亲,让男孩们进一步认清爱情面貌的高年级女生和“污泥”恋人。
“污泥”打算避过风头后,找回爱人并远走高飞,这种简单的思念彻底打动了家庭关系不合的男孩埃利斯,他决心让这面被迫破碎的镜子重圆。
于是,冒险、阻挠冒险的势力、对强大势力的反抗,一步步的将剧情矛盾引向高潮。
导演为埃利斯认清爱情的旅程设置了两段并行不悖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一,就是“污泥”与触手不可及的女友的相依相恋,让男孩相信爱情的模范事例;其二,则是男孩自己初尝芳泽的兴奋与焦虑,高年级女生随口说出的不靠谱承诺,成为他日思夜想的紧箍咒。
两条爱情脉络的美好和痛苦同时到来,欢欣无比又绝望难受。
让14岁的埃利斯相信爱情又失望于爱情。
可是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无奈,哪是孩子可以理解充分的?
叛变与失信,让他开始认为女人都是水性杨花,就像大河上的浮萍,永远别想抓牢踩稳。
欲擒故纵、被迫放手,让经历浅显的男孩不再相信爱情。
世间一切都难以永恒,只有大河向着海洋奔流,历久弥新,亘古不变。
少年的艾雷斯,青年的玛德,中年的艾雷斯爸爸以及已近老年的汤姆,导演或巧合或有意的用四个不同年龄段的男性角色,以恬静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用影像建立了一个有关男性成长与情感认知的函数,横轴代以生活阅历,纵轴代以为对女性及婚姻的主观认知和态度,设函数是递减的,四个角色即四个坐标,下面试着求证这个函数的递减性: 少年的艾雷斯为了自己暗恋的小姐姐,豪不畏惧地将拳头挥向比他大的男孩,甚至是成年人,荷尔蒙爆棚有木有,在他看来,女朋友不接自己电话就是对爱的不负责任,14岁的他向女孩征求是否想做我女朋友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个微笑的亲吻,显然艾雷斯会错了意,双方对这个吻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同龄女比男成熟,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艾雷斯因爱迷茫,质疑甚至否定了对爱的理解之后,他再次将拳头挥了出去,不同的是这次挨拳头的是玛德,疼的是自己,艾雷斯认为玛德是自己寻爱路上的标杆,是另一个的自己,他或许尴尬的明白了自作多情和自欺欺人,此时就连导演也觉得艾雷斯成长的代价不够吧,被毒蛇咬的隐喻意义不言自明。
之前的艾雷斯对爱是纯粹的,信任的,纵使身处在一个不太幸福的家庭,但他对爱的渴求反而不大,因为他觉得他正在践行着,他看来爱很简单,就应该是不顾一切毫无保留,而之后的艾雷斯,对爱的认知,此消彼长。
从青年玛德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一众吊丝理工男!
尤其看到影片中修复汽艇的时候拿着纸笔写写画画,身为画图狗的我更加坚信了,在电影中玛德与詹妮弗曾经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观众来说他俩的故事关系和事件矛盾几乎完全是靠电影中几个人的描述和对白来侧面拼凑的,唯一的一次双方见面,导演甚至吝啬地都没有把他们放在一个镜头里,所以不由的让人怀疑,而且在我看来,玛德或许并不比艾雷斯成熟多少,玛德打小就把詹妮弗视为真爱,直到后来旅店外决然挥手的离开,他更像是在跟过去的自己告别,电影中詹妮弗的手甚至都没有完全抬起来,然后下意识擦拭了下干枯的脸颊,对,她并没有流泪,而当她目光试图再次寻找玛德的时候,电影的镜头却没有跟着玛德走,而是停留在了玛德刚才站立的地方,此刻通常俗套的镜头语言应该是一个离去的背影或者脚步,而此刻此片导演却用了一种类似蒙太奇的手法,来表达双方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关系,两个人或许根本就没有见面,这只是女方的幻想,,,也许气愤的导演也觉得没有见面的必要吧,他们的感情生活或许就跟电影中表现的一样是拼凑的,两人唯一的见面和告别还是源于急救艾雷斯的意外事件,在这之前玛德都不曾冒着风险见一下本该魂牵梦萦的她。
玛德的离去意味着一位青年的成熟蜕变,生活重心、价值关注和情感认知的转变,可能这是人从青年走向成年的必要步骤,在欲望横流的今天,有现实意义啊。
当艾雷斯问他爸说,你们不是彼此相爱吗?
他爸无奈语到:这个,我也不知道了。。。
一个中年落魄男,依仗着妻子,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运作,面对妻子的抱怨,表现的只是麻木和无奈的平静,妻子撒了谎,她需要的是生活层次的提高而不是丈夫生活态度的转变,女性对更高级别的新鲜刺激有着与生俱来的诉求,而现实的窘迫很难让这个男人腾出多余的精力,来填补对妻儿爱的缺失,或许他父亲青年时也曾有过类似玛德那样的刻骨铭心,总之此时这个男人的关注点有且只有一个,就是赖以生存的船屋,人穷志短,却是如此。
当得知儿子情窦初开之后,他直接表达了他对爱情抑或婚姻的看法,“爱情是靠不住的,女人很难缠,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这种草率但又笃定的表达在日常听来只会让人生疑而且想太多。
相比处于转变期的青年(玛德),中年的艾雷斯父亲对爱的信任已所剩无几,对爱的渴望却随之增加,此时婚姻的解除对家庭尤其孩子当然无益,但对个人却是一件好事,总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影片中在老汤姆看来,玛德就是个没长大满嘴胡言的孩子“he‘s full of shit, 老汤姆对詹妮弗的指责和猜忌,说明年近老年的他对待爱情的态度已经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了,而且从影片看来,他的判断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但我始终觉得,这不是一个看破红尘的老头,痛失妻儿的他对家庭对爱有着比谁都强烈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加上年岁的磨砺,让这个老头对婚姻和情感有着谨慎的怀疑和排斥,老头是递减函数的最低点。
生活,类似函数方程式,亲情、友情、爱情像数列项目一样,通过影片中男男女女间的爱恨恩仇组合在一起,MUD这部电影有一个好故事做贯穿,片中其实表现了好多对现实中生活元素的解构和提炼,是一部适合静下心当小说来看的电影,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影片中最触动我的,是艾雷斯两次坐在父亲皮卡车后面的桥段:阳光映照下的小镇,伴随着黄昏的音乐,艾雷斯仰靠在车厢后面,凝视着两旁渐行渐远的事物,每天一样,又不一样。。。
旧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格格不入,以至于逐渐被淘汰,被时代的滚滚车轮碾压的又一个故事。
正如男主幼稚的价值观跟爱情观一样,终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摧毁的支离破碎。
然而这正是成长道路上不得不经历的阵痛跟教训。
深陷当今社会的淤泥之中,再多的挣扎与抗争到头来都是徒劳。
个人尚未成型的三观、对未知的迷茫与恐惧,在新世界美好表象的诱惑下,最终衍化成为嘴角扬起的微笑。
仿佛得到了真神的救赎一般,欣然的同自己的过往、同新的生活模式达成了和解。
而年少时的雄心壮志,曾经深信不疑、誓死捍卫的乌托邦,只能存在密西西比河对岸荒芜的小岛。
那些执着于自己理想国度的人们,在受尽尘世的囚禁与追猎之后,只能被放逐于悠长的密西西比河的尽头。
在象征着旧式生活方式与准则的河中洗尽铅华,面对着寸草不生的荒凉,却也收获了别样的胸襟与情怀。
污泥并不是一部适合普通观影爱好者看的片子,略微沉重的主题被放进了一个少年野蛮成长的躯壳之中,故事发生落后的区域更像是西部犯罪片中常见的法外之地。
并不复杂的故事、并不饱满的情节也在缓慢的节奏下达到了130分钟的时长,观影过程显得冗长乏味。
但即使是这样,片中很多场景的隐喻、拍摄手法的运用,依然都是值得人回味的片段。
艺术片这块,就跟国内当今流行音乐一般,有时候真的不是国外的月亮圆,而是当我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仰望时,发现这里并没有月亮。
是一个有着小说的密度、韵味、意趣的电影。
少年艾莱斯,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畔。
一次出游,在河中小岛上,遇到一个避祸的男人玛德(Mud),男人的爱情故事,打动了艾莱斯,艾莱斯计划协助玛德和女友茱尼珀私奔,最终,他窥见了这段爱情的真相,在失落中一夜长大。
《污泥》的视角不是单一的判决式的,每个人都得到了话语机会。
少年的父亲貌似无能,甚至没能力保留自己的住处,但当艾莱斯意识到父母即将分开,向父亲发问时,父亲回答是:“享受这条河,享受你在这里的时光,因为这个世上,这种生活持续不了太久了。
”一个男人幽暗的故土情怀,那么平淡而痛切。
被描绘为水性杨花女的茱尼珀是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侧面。
当她扑倒在床上痛哭时,我们瞬间明白,她被玛德爱上,是他的不幸,也是她的不幸。
他的人生没目标,他的时间没有用,他固执地不容分说地要求她充当自己的幻梦,来给自己的生活一个意义,哪怕是悲剧性的意义,她被动地扮演这个幻梦,也从此成了囚徒。
《伴我同行》的主线,掺杂了《南国野兽》的移居,再加上一部家庭伦理和犯罪片就是这部电影了。成长教育的题材拍成这样最舒服不过。结尾两个男性的笑容看着真暖心。ps:那把大G(貌似是custom)有点违和。
半散不散的睡片,忍受了70分钟后,果断快进。马修·麦康纳,一直努力着,一直老样子。
男孩成为男人
扎实好看!
低于预期,少年情怀可以,但故事套路推陈芝麻。最关键的是,香农大叔太酱油了,这点太失望。
记得有句话说“女人永远都比男人早熟”,所以Ellis和Mud大概就是一个晚熟男人在不同年龄段的两个版本罢了。不管怎么样,还是无法放弃那一颗追求纯粹爱情的心呢。
需要耐心看完的片子 节奏缓慢严重的德州腔
影片很粗糙,两个小男孩的表演非常好,加上一个长不大的大人,所谓的爱情都是男人不同年纪时的幻想,另外你得忍受很长的铺垫。
看完表示:没看懂~译名又叫污泥,我看他一个人好像在自己玩荒野求生的游戏~不知在忙活啥呢~
太慢
太直男癌了吧……两星给马修
一般吧,这是老少三代的基情吗?
对小镇爱情观很真实的表现,尽管缺少足够的张力,于情于理也难以说通,很好的主题,一个主线内蕴含着很多值得深挖独立成戏的旁支,但剧情上的幼稚着实天理难容,形式上的表现也缺了不少火候。小男主的表现少有的惊艳(不过也只能称之为惊」,毕竟片中表现的镇定表现得相当刻意),故事发生背景很吸引人
普通偏無聊,要討論為愛情義無反顧的真諦也不夠深刻。馬神口中美夢般的女神--瑞斯薇斯朋?!??!?!?
爱情是从失去中成长,又从成长中得到自由
非常完整又充满诗意的属于南方的一部小说,但不是诗歌。它没有那么美好,却尽显成人世界里尖锐的伤害无尽的背叛和粗粝的幸福感。父母的爱情,穆德和珍妮弗的爱情,小男主角的爱情,都让人看尽了这被生活撕扯得面目全非的无奈与可悲。年纪虽小,可业已看透。
现实版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四平八稳的奥斯卡级别,棒。
主题和心理刻画都不错,但真的很闷。
对于country life就该多给landscape 视角总是狭窄 有一种踢腾不开的感觉 至于情节 毫无吸引力
慢节奏,无趣,知道他想讲啥,但就是大人和小孩的世界对不上号,感觉编剧导演没有认真去解开自己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