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普利杀死迪奇后,不断在意大利游走探访卡拉瓦乔的名作,除了替换迪奇身份的一种沉浸式体验外,卡拉瓦乔的艺术与暴力性子也跟雷普利这个冷血魔鬼有着对应关系,编剧巧妙地把卡的几幅逐一安插剧中,画的主题隐约展示了剧情走向以及完整了雷普利的性格塑造。
借着对卡的喜爱与搬运外国影评,尝试介绍一下卡拉瓦乔画作的几次出场。
第一次,第二集中的迪奇带着雷普利参观那不勒斯的church of Pio Monte della Misericordia,里面有卡拉瓦乔的七种善举,隐喻着迪奇这个富二代烂好人,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the seven works of mercy第二次,第四集,老雷做掉了迪奇后,跑去罗马,先去了church of San Luigi dei Francesi,看了卡拉瓦乔的三幅作品。
这三幅玩意是他第一次收到公共设施的要约而画,直接画在教堂里面,几百年一直在原来位置不动,比起那些著名博物馆艺术馆的画作,一开头都是某个大家族大人物的私人珍藏,公众无缘目睹。
而这三幅是一诞生就在公共地方,大家都可以欣赏,具有特别的意义。
这个教堂位于万神殿大约六七百米的地方,既然万神殿是罗马必去景点,那顺带看下卡哥三幅一直无换位置的画作,特有历史厚重感,那千年的风霜压得雷普利都狂性大发了啦。
如剧里所示,卡哥的画平时呈现黑暗状态,您得投币五毛到二欧元后,会亮灯给您,亮灯多久就看投币金额多少了。
小弟那次投完看完一次后,就等在那里等其他人投币,灯光与画都是无私的,谁自己不投等着别人投的是小狗。
The Inspiration of Saint Matthew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这幅在第八集返场,雷普利看书看到这幅的光影得到启发,布置室内灯光,接待罗马侦探到家问话
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 第三次,第五集,雷普利杀佛雷迪之前,跑去了Galleria Borghese(广州白鹅潭新开的广东美术馆分馆开馆典礼介绍说借了这个博盖蒂的名作,不知会否借到卡拉瓦乔的什么作品来呢?
)看卡哥的大卫与歌利亚,博物馆解说解读杀人者与被杀者都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雷普利杀死佛雷迪后,也回想起这幅画,冷血魔头之所以冷血,在于能冷峻冷静看待被害人,代入其中把玩对方绝望的心态从而得到乐趣,另外也映射着他杀了迪奇使用迪奇假身份的意味。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第四次,第七集,雷老板跑去了巴勒莫,在Oratory of Saint Lawrence看这幅The Nativity with Saint Francis and Saint Lawrence,这幅玩意早于六十年代被盗,已不复存在,至今不知怎去再复寻(最近都喜欢听swing,这里可以使用其歌词),历史悬案,对应的是咱们雷老板不一直都逍遥法外么?
The Nativity with Saint Francis and Saint Lawrence第五、六次,第八集开头,以卡哥身份代入的剧情,先是士兵闯入卡哥工作室,墙上呈现的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后有卡哥在成为通缉犯后跑去Palazzo Colonna in Paliano避难,在椅子瘫坐看着自己的The 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Anne ,这画实际上不在这个宫殿,而是在Galleria Borghese,剧情需要做了一次不合实际的改动吧。
剧中几次特写圣子脚踏代表邪恶的蛇,难道是要意味着最后罗马侦探看到了女作家游记上真正迪奇的照片,会把雷哥捉拿?
但以意大利侦探全剧中的尿性,就算面对面站,也恐怕能给雷哥逃掉吧。
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
The 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Anne (Dei Palafrenieri)
提起小说中塑造的「天才诈骗犯」,瑞普利必定榜上有名。
这位一无所有,全靠坑蒙拐骗度日的小混混在一次偶然的任务中一步登天,摇身一变成了富二代。
他对人性的揣摩,对人心的利用也一步步将其带入难以回头的断桥之上。
他“变身”的过程吸引无数粉丝,《天才瑞普利》这本书也在1999年被影视化,电影一经上映好评无数。
时隔25年,这部IP又被改成了剧版《雷普利》。
Netflix加持,“莫娘”主演...一上线就又爆了!
院长一口气刷完后,今天就来讲讲它——《雷普利》Ripley
剧版口碑非常不错,目前豆瓣评分 8.4,IMDb评分 8.1。
与原作持平,珠玉在前的基础上能拿到这个分数很不容易。
剧版与影版最大的不同是,全片是以黑白影像形式呈现。
这一点大家可放心观看,本剧摄影构图极其舒服,细节考究,再加上「全程紧张惊悚」的氛围,一口气刷完真的非常过瘾...男主雷普利的扮演者是“莫娘”安德鲁·斯科特,代表作《神探夏洛克》、《伦敦生活》;
男二迪奇的扮演者是强尼·弗林,对比原作裘德·洛虽然颜值逊色一点,但是多了一丝纨绔子弟的感觉,整体比较贴角色;
女主是我们熟悉的童星达科塔·范宁,她饰演迪奇的女友玛琪。
剧版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 世纪 60 年代初,彼时的雷普利是一个在纽约勉强度日的骗子。
他用的骗术无非就是现在常见的电信诈骗,忽悠受害者多打一笔款项到他这里,但是这种骗术很容易被揭穿,所以他在纽约的生活并不好过。
在又一次被拆穿后,他遇见了一个私家侦探。
侦探递给他一张名片,告诉他有一位格林里夫先生想约他谈话。
他并不认识这位格林里夫先生,但是对方却说雷普利是他儿子昔日的好朋友。
而他的儿子迪奇已经很多年不回家了,一直在国外靠父母提前设下的信托基金生活,虽然口口声声要追求画家梦,但是他深知儿子根本不是那块料。
之所以雇私家侦探找到雷普利就是想要他把迪奇劝说回家,在纽约找一份正经营生或是接管家族产业。
起初,雷普利对这种找人的事毫无兴趣,但听到他开出的报酬后还是心动了。
与其继续在纽约坑蒙拐骗,不如顺势去意大利度个假,还能小赚一笔。
于是,雷普利坐上了前去寻找迪奇的车。
迪奇的位置比想象中好找,他的生活也比雷普利想象的好很多。
他住在一幢华丽的别墅中,身旁有美人作伴,家里日常事务也有女佣操持,而迪奇本人每天的生活无非就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以及作画。
不过,真的印证了他父亲的话,他根本不是做画家的料,每一幅画都毫无美感。
迪奇生活的优渥与雷普利形成鲜明对比,雷普利父母早年间乘船出了事故,双双溺水而亡,他只得跟着刻薄的姑母生活。
这种对比激起了雷普利的嫉妒,这份嫉妒也逐渐催生了他心底的恶意。
迪奇在得知雷普利是他曾经旧识且是受父母所托赶来后,立刻邀请他住进了家里。
自此,雷普利开始形影不离地跟着迪奇,不仅没有催他回家,还频频赞赏他的画作,使得迪奇慢慢对他加深信任。
两个人关系的迅速熟络引起了迪奇女友玛琪的怀疑。
毕竟雷普利的出现太过蹊跷,而且他在自知任务失败后还要赖在迪奇身边,显然居心叵测。
她释放出的厌恶信号很快就被雷普利捕捉到了,于是,他开始刻意讨好玛琪。
玛琪一直在写书,但是自知文笔不好的她一直对作品没有信心,写到一半就遇到了瓶颈。
雷普利得知后立刻抓住这一点与玛琪拉近距离,他声称自己曾经做过编辑助理,看过无数未经修饰的原稿,并鼓励玛琪将手稿给他看。
他用一晚上时间把玛琪的手稿全都看完且标注了修改意见,这份细心也让玛琪对他的认知短暂好了起来。
然而,雷普利很快又露出了马脚。
他在迪奇与玛琪不在家时偷穿迪奇的衣服,还在镜子前模拟迪奇说话的模样。
明明没有劝说迪奇回家,却在给迪奇父母寄去的信件中提到任务正在进行中以此要钱。
种种奇怪的表现让迪奇也起了疑心,特别是收到父亲来信警告他要小心雷普利后,他和玛琪商量要把雷普利赶走。
他将雷普利带到船上,两人驾船来到海上进行谈心。
令迪奇意外的是,在他表示接下来不能与雷普利一起之后,雷普利出乎意料的平静。
然而,就在一个转身的功夫,雷普利拿着船桨直接抡到了迪奇头上!
紧接着又猛击了几下,迪奇就这样死在了船上。
看着迪奇的尸体,雷普利毫无愧疚之心,反而急于拿下他早就觊觎的戒指,用血作润滑的这一幕特别讽刺。
之后,他将迪奇双脚绑上重物坠入海底,这艘船也在火烧后被他填满石块沉了下去。
在这一切办完后,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变成迪奇。
他先是火速赶回意大利,开始收拾迪奇的东西,并声称是迪奇派自己回来的,而他即将去罗马度假。
面对玛琪的质疑,他又连夜赶到罗马用迪奇的身份办理入住,恰好赶上玛琪打电话询问,短暂躲过一劫。
之后,他开始给玛琪以及迪奇的父母写信报平安,还把迪奇的护照上照片换成了自己的,提出一大笔信托基金,准备开启逍遥生活。
可是,看似高明的背后其实漏洞百出...至于他接下来会怎么圆,院长就不能过多剧透了,感兴趣的剧迷可以自己去看。
(传送门,评论区)
《雷普利》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黑白画面,初看会有些别扭,但看下去却会被其中光影的处理深深吸引,每一帧都格外令人赏心悦目,黑白画面反而更有质感。
而且紧张刺激的惊悚氛围,又有点「希区柯克式风格」。
相较于原作,这一版的雷普利更重内心活动,表演也更细腻,毕竟剧版有8集的量,主角可以去更好的诠释这个角色。
总的来说,改编的剧版算是Netflix不错的精品之作,院长个人还是挺喜欢的。
对这个类型有兴趣的剧迷也以去下载看看。
登顶TOP.1,Netflix高分新作爽翻了登顶TOP.1,Netflix高分新作爽翻了登顶TOP.1,Netflix高分新作爽翻了
这剧从剧本、摄影、剪辑、表演各方面来说都很难不给五星。
摄影太美了,尽管黑白但无疑给让意大利的整个环境更多了些晦涩不明,和整个剧更搭了(妥妥意大利旅游宣传片啊)。
剧本方面没看过原版小说,但私以为卡拉瓦乔的线索也只有银幕化才能够好的通过剪辑表现,和主角心路历程呼应得非常契合,最后一集梦境的加持和原画的不断闪现,直接将线索挑明,一切都呼之欲出了。
最有意思的是,越到剧集的最后,编剧越喜欢通过细节玩小翻转,当特写的堆叠让人以为”他下一步是要这样啊“的时候,又及时刹车,像恶作剧一般的逗弄观众,但不落窠臼的让人喜欢这些小设计。
至于主角的演技,那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太自如了。
前期,底层人物的拘谨和阴鹜,后期金钱加持下的游离和从容,以及他对各色主要人物反应变化都非常细腻,太了不起了。
最后想说的是这个片子的剪辑。
如果说,好的剧本、演员和摄影是为剧作充实了血肉,那么鬼斧神工的剪辑就是谱写了整个片子的节奏。
这个剧的节奏非常有意思,凶杀可以果决带过,但是事后处理又是慢条斯理。
环境的熏染可以是一帧一帧过,但是关键剧情推进又是大刀阔斧。
整整8集,有条不紊又走线诡谲,情绪调动能力超强,剧中人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是那绵长的镜头就诉说了一切。
这剪辑真的克制自信,从容优雅,如梦如幻,又逗弄跳脱,好厉害!
今年过了大半,不出意外应该是我的年度最佳剧集了。
我没有读过原著,也没有看过那版已成为经典的电影,这部剧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
原著译名是《天才雷普利》,从观剧感受看,雷普利肯定算不上天才,但却是个人才。
雷普利身上有很多帮助他成功的因素,他有混迹底层和灰色地带多年形成的street smart:胆大心细,察言观色,遇事不慌,目的明确。
他用比常人更短的时间掌握意大利语,模仿被害人的语气,练习他的签名,随身带着他的打字机,观摩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调整行为…比起天赋,我看到的更多是时时用心和处处努力。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角色塑造也是有遗憾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成型的犯罪者,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过什么挣扎,包括第一次杀人,空寂的海面上木桨一次次砸下去,对向他求助的被害人没有一丝动摇,被害人死后拿走他的一件件所有物,也是镇静自若,条理分明。
可以说少了点人味儿,但也可以理解为他和Greenleaf是两个世界的人,就如Greenleaf从未想过优渥懒散的生活会被什么动摇,雷普利则从生下来就没踏上过实地。
这是他的软肋,也是他一路险中求富贵的原动力。
当然,雷普利的“成功”,其实主要还是靠着那一点点的运气。
雷普利的时代有着现代犯罪者做梦都会羡慕流泪的犯罪环境:车子没有gps,没有手机定位或随时联系,没有视频通话,没有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没有消费记录每日打卡生存和轨迹,没有联网的个人信息…所以犯罪者可以大大咧咧在楼梯留下血迹,浴缸里放着浸满血的抹布迎接警官询问,护照上照片不替换只要覆盖粘贴,面对疑惑的目光只要堂堂正正,别人就会不好意思滴把目光转开。
然而他还是有很多机会被识破:如果银行职员坚持他们的怀疑,如果警探对玛琪桌上的照片多问一句,如果车子在追来的人脚步到达时还没有启动,如果女邻居深夜听到动静打开门望向楼梯间,如果Greenleaf朋友和女友的怀疑朝着正确的方向,如果警探识破了雷普利的伪装,如果…如果…他一直都在走钢丝,就像走在威尼斯豪宅正门前被苔藓覆盖的湿滑台阶上,稍一疏神就万劫不复。
剧集把所有对犯罪的控诉都装入了沉默的容器,猫之眼、羊之眼、雕像之眼、画像之眼,它们眼中装入了不见光的秘密,无声地注视着雷普利犯罪的每一步。
而人之眼,却总带着怀疑和自我怀疑,带着自己的推测、权衡和算计,躲闪着让真相从眼前闪过。
故事终结在了雷普利骗过周围人,成功开始新生活之后,终结在负责的警探发现Greenleaf身份真相的一刻,也就是说,在雷普利的好运背后,惩罚仍在步步紧追,也许下一次遭遇,就是他身陷囹圄的结局。
而这部作品的出众,除了堪称艺术的摄影,当然也有故事和讲述方式本身,因为作为观众,它能做到让我怀着一点罪恶感,暗暗希望雷普利的运气维持得再久一点。
这部剧从中间断开到再开始也经历了很长时间,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适应黑白片,所以我也是适应了挺久的。
用黑白光影的手法就感觉是导演想要表达更多,所以很多细节要回想更有味道。
电影版的中间细节忘光了,这次当个新故事看,很多影评的点落在雷普利在杀人的时候的平静稳定,我个人看整个故事感觉很奇妙,雷普利一直很聪明,可他的一路走向也更多的是冲动或者被动杀人,基本没有什么提前预谋很多的事情。
傻Dickie的时候是有点预谋,而杀第二个人、拿起烟灰缸准备杀Marge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发现的无奈,在一步一步被发现的时候他是有点窘迫的,这就跟我预想中的天才雷普利不太一样。
除了黑白拍摄手法增加了艺术感,我个人看这种高级感更体现的演员表演上。
莫娘自从出演了Sherlock后整个人提炼出一种极致冷漠、疯狂的气质,这次出演雷普利又加上了平静的疯癫感,整个感觉非常奇妙。
这样一个慢悠悠的节奏,看着雷普利脖子上的绳索越来越紧,而警探们越来越接近真相,整部剧的悬疑感突然间快速加剧,到第八集的高潮,贯穿全集的卡拉瓦乔瞬间点题,雷普利在他的画中得到启发,拉远了座位架起了台灯,用光和影完成了本剧中最高明的诈骗。
除了黑白拍摄手法,很多场景、对话、画面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对于雷普利的脸导演给了很多特写,同时也有很多雕像也给了很长时间的特写,雕像和风景穿插在其中,感觉更像是一个上帝视角,看着雷普利一步一步在紧张的环境中挣扎,每一次的挣脱,都是对犯罪的完美赞颂,对公平公正的嘲讽,这一点也是很有意思。
况且,即便是黑白片,能把意大利拍得这么漂亮的,导演功力也很少见了。
期待已久的网飞剧集《雷普利》终于上线,我也是花了两天时间才将它细细看完。
真是回味悠长,让人意犹未尽。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是我最喜欢的犯罪小说家,她总是站在坏人的一方,也诱导观众和坏人共谋,以最后逃脱法律的制裁。
她用五本书的篇幅塑造的汤姆·雷普利,是她的作品中最成功的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大家应该都看过1999年由安东尼·明格拉导演的《天才瑞普利》吧,我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除了马特·达蒙饰演这个角色有点违和之外,几乎是完美的。
但如果你看过原著,会发现1999版的整体气质发生了改变,不再是黑色侦探电影,而成了情欲满满的惊悚片。
迪基始乱终弃,含恨自杀的女招待,原著里没有;凯特布兰切特的角色,原著里没有;雷普利最后勒死的帅情人,原著里没有;甚至爵士乐,原著里也没有(原著中迪基喜欢绘画)。
增加这些内容,让剧情更丰富、戏剧化更突出,但也失去了雷普利这个人物的独特魅力。
剧集版篇幅比电影版长了好几倍,但却非常忠于原著,没有加入任何额外的角色。
全片大胆采用了黑白的形式,看起来既复古,又高雅,也有一种冷酷侵入其中。
剧集的选角也不是特别让人满意,但看了几集之后,会觉得中年版的雷普利也能接受。
我以为选择年龄较大的演员是想把一整套作品都拍出来,看到最后才知道,仅仅也只是拍了《天才雷普利》一本而已。
其实雷普利的犯罪手法并不高明,甚至还有点笨拙,但为什么他就能逍遥法外呢?
首先,他杀害的公子哥是个不着调、不靠谱的纨绔子弟,他啥也不想做,就从美国逃到意大利去享受人生,连母亲得了癌症都叫不回来。
正因如此,他爸爸才花钱雇了雷普利去找他,引出了后来的惨剧。
剧集淡化了公子哥和雷普利的基情,和小说中一致。
其实公子哥非常了解同性恋这回事,他的富豪圈子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他和玛姬早就看出雷普利是基佬,也亲口问他是不是queer,但雷普利否认。
之后在海滩看到男人们叠罗汉,雷普利感觉很精彩,但公子哥却嗤之以鼻,这就是他被杀的导火索。
玛姬也并非格温尼丝·帕特洛所表现的那么知性和敏感,剧集里的达科塔·范宁诠释得更贴切,她就是一个没啥才华,也没啥心眼的美国小镇暴发户家的女孩。
她“猜到”迪基因喜欢雷普利而和她分手后,就对他的生死没那么关心了。
原著中有很多对于物质的描写,雷普利在逃亡过程中也不忘醉心于那些奢侈品,有点讽刺消费主义的味道。
剧集的后半部分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了意大利警官笨拙而徒劳的办案过程。
原著中雷普利也经常在心中嘲笑他们的脑子总是慢了一两拍,怎么也猜不到这就是一件“冒名顶替”的谋杀案。
剧集中也描摹了意大利的各个酒店前台和房东,他们虽然性格不太相同,但都非常精于世故,表现得热情有余,理性不足。
正是他们的不严谨在其中“添乱”,雷普利才能一再逃脱法网。
很难想象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北欧会是个怎样的面目。
剧集《雷普利》让人非常享受,这种享受是沉浸式的,虽然慢悠悠的,我都没有开倍速。
希望主创们能继续这个故事,把《天才雷普利》之后的故事也拍出来。
也看过原版的天才雷普利,也很喜欢这一版本。
很难想象这是网飞的剧,摄影有些太超过了,以至于完全没有快进的想法,就这么一气呵成看完。
最直接的观影体验是,导演每一帧都精心设计过,包括片尾曲携带的背景音效都是与当集内容呼应。
黑白风格我认为是体现黑色悬疑部分,有点像在看类似于《第三个人》这样的悬疑侦探片,让主角的阴郁黑暗性凸显出来。
美学构图太好了,无话可说。
最后一集与卡拉瓦乔故事的互文呼应也做得很好。
可能这则故事放在现在网络时代完全不成立,但在历史情境之还是合理的。
因为原版电影节奏还是快一些,毕竟电影时长有限。
剧本我甚至认为更考验演技,所以找安德鲁·斯科特是正确的,他很成熟,如果角色是一个世故的有经验的骗子,我认为有说服力。
另外本来这种骗子独角戏也肯定会有主角光环,突出主角自然会有故事上的bug,没有办法。
但观影过程中确实在几处感受到了紧张,总之很适合一气呵成看完。
聊聊99影版和剧版的对比。
没看过电影原著,上来直接看的雷普利,本来看完觉得4星嫌低5星嫌高,故事总觉得差点意思,叙事、画面和品味没得说,完美中的完美。
回味中看了99影版,谁说的珠玉在前啊我天,太俗太俗太俗了,一股子美国地摊白男男主故事味儿不要太冲!
kitsch!
满脑子都是卢切尼的kitsch!
99影版的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扁平,且毫无可爱之处,迪奇太烂了,一裤子烂事还有死孕妇秀下限?
玛奇一婚恋就智商掉线,老Greenleaf固执偏颇,警探连英语都说的磕磕巴巴,还有啥纺织大亨的女儿恋爱脑直接叉出去,福瑞迪倒不扁平他就是太凸了,毕竟公认胸口能文两个纹身,唯一一个Peter人模人样长得还挺帅,但众所周知英国没有直男帅哥。
前面又吵又俗就算了,我天,挂上天才两个字了,都开挂秀口技了,咋伪装戏还是能做的这么差,感觉根本没有内容,就伪造了tom dickey留言,也没啥用的样子,完了全靠纺织厂白富美制造三角恋烂人大误会的低俗戏码,混乱搞几下最后一份伪造自沙信加打人前科就结局了,我能说什么,我只能说洗地板好,猫背锅好。
99版最辣鸡最画蛇添足的地方就是杀了Peter,不知道原著是否如此,雷普利杀了唯一一个好人还是爱他的人,门外的阳光从此消失,雷普利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被欲望操控的恶魔,只要谁有一千零一金,他马上能捅了一千金反手就倒在那头,他根本不是什么gay不gay,他就是个出来卖的,有市就有价还能讨价还价,身价一落千丈角色味同嚼蜡令人不耻。
好,回过来再看咱剧版的,虽然节奏慢,但它是真的值得看,莫娘雷普利他笨吗?
有一点吧,不过看在他掉海里被自己搬的石头来了两下子也能原谅吧,毕竟脑子进水了。
dickey呢?
哦他可太好了,活生生被人脑袋开了瓢还在说,toma help me虽然 剧版迪奇只会掏钱傻笑画丑画买大冰箱,沉醉在你这个人为我着迷的错觉里,但雷普利说的没错,他跟 Freddie之流完全不一样,他除了有点废可太可爱了,意大利人认证最好美国人,连tom给他编的遗言都是这么良心发现,感人肺腑。
玛奇拜金吗?
有一点吧,但那也是警方和亲属一而再轻视她证言的恶果,没人把她当回事,就因为她是个女的,还交了个比她有钱的男朋友。
玛奇可太好玩了,只有玛奇能让人到中年的雷普利面露难色,神情比搬尸还扭曲,甚至产生幻想让海里捞起来还淌着水的dickey帮他应付找上门来的女人🤣。
咱剧版玛奇还能屈能伸,叫完dickey叫tommy,谁带咱搞事业谁就是大善人。
雷普利呢,笑死,雷普利在船上的第一反应是收拢自己的膝盖,很不错虽然脑子里连不关我事的死亡证词都想好了,但是还是揣着左轮手枪一样的正门钥匙回去接玛奇进屋。
嫌弃的要死醒酒后还要体贴的说一句coffee?
做戏做全套,玛奇在雷普利的启发下终于点亮了创作脑细胞,不负众望还给了雷普利一个大大的惊喜“哦除非他知道他自己回不来了”,这不自己的作者生涯终于有眉目了,烟灰缸也保住了。
在这寂静的夜船,揣好双手,收好节操,是个能成事儿的前面网友说的没错,网飞是shit淘金,雷普利就是那金。
如果原著就影版那点拙略文本,剧版雷普利的故事讲的不可谓不好,老派归老派,诙谐幽墨与腔调一点不少,用最惊悚的画面讲最幽默的情节。
品味就是雷普利的眼神如同黑白意大利街景,空无一人,拾级而上,只有数不完的石头,看不完的艺术,不为一个笨冰箱而驻足,流浪到任何一个可能产生艺术的地方,语言是艺术,文学是艺术,绘画是艺术,音乐是艺术,建筑是艺术,光的倒影是艺术,哦猫猫是脚印当然也是艺术。
谁说剧版雷普利阴沉?
这雷普利可太光明了。
Timothy·Fanshaw你开心了吗?
你就开心吧,现在可以在没有电话的房间专心画画不用担心有人敲门了,bravo。
nice name 来自前任的装13肯定
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
为艺术cincin
Picasso for Timothy·Fanshaw
tom在故事里用卡拉瓦乔编故事
第一功臣烟灰缸走哪带哪,你就是定海神针
导演在镜头里用Picasso拍雷普利
Grazie Picasso
Maria Greenleaf
最后一张照片的事儿,是在内涵现代社会没有“艺术”的空间吗🤣PS警探表情真的很搞笑
这个镜头还是很有范儿的,意大利人念字母不得不说确实很耽误事儿🤣
2024虽然才刚值春天,但已经出现了今年美剧之最——《雷普利》,没有之一。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整部电影就像一个完美的艺术品,拍的实在太好了!
1999年的电影版《天才雷普利》就已经足够完美,当得知奈飞重拍了此剧时并不抱太大希望,珠玉在前,通常难以突破,电影版还好得过于耀眼。
没想到,拿到电视剧播放第一帧就被惊艳,这是什么摄影?
每一帧都是艺术品,然后就马不停蹄看完了。
两部完全可以并驾齐驱,不同格调,电影是可以打满分的剧情片,剧也是可以打满分的风格化艺术品。
非要较一下,电视剧的演员略逊,几个主角比影版都要逊色,平庸,无法把人拽入道德的摇摆之中。
《雷普利》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罪犯之一,从60年代问世以来就把世人迷的三迷五道,并且后世源源不断的作品都从雷普利的灵感中来。
雷普利是个具有超高模仿技巧和反侦察能力的怪咖穷小子,小说讲他如何一步步接近富家公子迪克,并且最终取代了他。
而其中纠缠夹杂了各种阴暗晦涩的情感,同性、异性、嫉妒、觊觎,整个过程读者从起初的是非明辨会逐步走向道德失判,最终一心希望雷普利顺利逃脱法律制裁,十分精彩。
我是上大学的时候先看电影,再买了小说,又找了不同版本,所以也算个雷普利作品迷。
电视剧版的优点:摄影要打120分,整部剧因为摄影熠熠发光,导演有一些恶趣味,个人风格化很明确,节奏极慢,但再慢也令人紧张。
比如导演会不厌其烦的细细拍摄杀人过程,看完只觉得自己和雷普利共同完成了杀人经历。
缺点:演员不好,演的好,但外形实在不讨喜,主要在于有点老,雷普利是个帅小伙子,他的爱而不得和神经质才迸发出美感。
而纨绔子弟迪克、弗雷德、和玛姬就更不像纨绔子弟了,弗雷迪略好,另外俩个实在是太平民,太没有富家子弟的落拓不羁和漫不经心,雷普利怎么会想成为他们?
影版裘德洛演得就太迷人了,一不小心就创造了影史留名的公子哥,没有人不爱裘德洛的公子,也很容易代入雷普利想成为他的心理。
无论如何,哪怕有一点点热爱艺术,喜欢意大利风情,喜欢卡拉瓦乔的绘画,或者一点点窥探扭曲心灵的欲望,这部剧都值得一个五星。
有原著的基础上,剧情就不用多说了。
剧情以外,整部黑白剧仿佛是一件艺术品。
优雅中带着黑暗和邪恶,而Ripley的一颦一笑都演绎的极其到位。
淡淡地假装着,仿佛自己也是这些贵公子中的一员,实则在他虚伪的笑容下隐藏了自己的恶毒和狂热的嫉妒。
也不知他有什么魔力,明明Marge和Freddie一见面就几乎要识破了他是什么货色,可偏偏心软的富家公子却优柔寡断,丢了性命。
Ripley是多么渴望拥有这样的生活。
跟服务人员亲切又疏离地问候,从不忘戴着象征身份的戒指,在一些瞬间仿佛不经意地掏出那只笔来获得一句“nice pen”。
他是如此沉迷,如此自信,几乎连自己都笃信了这个骗局。
要说他的骗术也并不高明,也充满了很多巧合和诡计。
可他的“成功”大多数要依赖于他展现出来的绝佳表演和情绪。
有很多相同的镜头,那就是每当他面对警察,总是昂首挺胸,甚至特地要从警察身边擦肩而过。
毫不露怯,手到擒来。
又比如说他每每住进一个高档公寓或酒店,都要小心翼翼地将那些高档用品摆放出来。
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
意大利,艺术和美和汹涌杀意的碰撞。
美景、艺术功不可没。
《怒海沉尸》《天才瑞普利》《雷普利》一蒂三朵连连看。
美学上赏心悦目,把雷普利拍成了卡拉瓦乔再现(连逃离路线也在罗马、那不勒斯和巴勒莫),被黑白影像强化的反差不仅是明暗对比法的传承,也在呼应二元/二重身的主题,相似构图、倒影镜像、雅努斯两面神,当然还有卡拉瓦乔的老本行:同时扮演刽子手和头颅,另一重意象是阶梯,既有黑色电影的范儿也像埃舍尔的画:层层攀登只是深入迷局(对买报走路乘车的日常细节刻画也暗合阶梯的重复感),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的断续感也是吻合的,这剧可以说表现了艺术与犯罪之间隐秘的联系:通过某种越界来打破某种固化的秩序规范,穷小子鸠占鹊巢和新画家改变宗教画范式是对位的,而这种“破坏性创造”通过几乎字面上的讲故事来成就,就更有自我反射的趣味。本片摄影上窥探视角、空镜头蒙太奇和景深切换都很圆熟,但也稍显精致过头,另外就是演员年龄偏大,少了些激情。
老派古典黑色犯罪故事,老派古典拍摄手法,两者相得益彰。
大可不必的黑白,收不住的现代味儿(不过作为网飞出品来说的确是屎里淘金
我太喜欢摄影了。没看过原著,但影版的雷普利给我的感觉复杂有趣很多,这里的改编就好像雷普利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私的聪明变态罢了(就这种变态一抓一大把,很直线),而且体量小一点确实会更好,和卡拉瓦乔的映照互文很像中二学生手笔,当然最后我实在没想到是那样……总之我实在没办法给四星。选角就不说了。但,摄影乃艺术佳品。
表达欲太强了
画面有质感,但三个演员和剧情都没质感
Netflix限定剧的待遇很不一样,终于没有浓浓的大数据感了。斯蒂文·泽里安的拍法很老派,摄影的构图和灯光很花心思,黑白画面让这个剧显得很精致。这个剧的故事相当于把2个小时的电影扩展成了8集电视剧,没有大幅度改编原著的情节,反而把每集的剧情做的很简单。第3集和第5集很好看,第8集最后的大反转脑回路清奇,是一次很有电影感的改编。看剧的时候,一直在想,警察只需要拿到嫌疑人的照片就破案了,没照片这个点像个bug,结果编剧在最后一刻才让警察看到照片,在给第二季留尾巴的感觉,不是说限定剧吗?
瑞普利的故事虽然复杂,但是抻长到8集五个多小时,情节容量是不够的。剧情一松散观众就有时间动脑子,一下子就会发现整个故事有很多漏洞,有些连海史密斯的原著都圆不上。不过应付一般观众确实是够了... ...
好像跟马特达蒙版相比 更冷静有计划没那么有病 但是没病谁爱看啊。。黑白质感并没有更添彩反而挺单调无聊的 同时在读《马丁盖尔归来》这两个经典的顶替故事并行 有趣的大概是警方和女友的信息差 所以大概只有最后两集还有点意思
还是喜欢90年代的版本,这个女主角不知道是不是情节设定,凡妮莎这次很一般
对影版无感所以倒是不在意翻拍,冲着安煮和一点点的擦边来看,整体观感一般。当代拍摄、剧内背景也是六十年代,全程黑白色调的设计不太理解,好好的意大利风景都没法欣赏了。剧情还是有点意思的,但节奏太慢,大段大段默片,砍掉一半时长都没问题。安煮虽然保养得不错,但到底年近五十,演这个角色不太有说服力,当然演技是没问题的。弗林哥也挺好,有两场戏其实浅浅嗑到了,可惜戏份太少。大范宁就一如既往地平平无奇,其余配角全不认识。季终集首尾的古装片段没看懂,结尾有点坑,原著有后续,但又是限定剧,就有点迷惑。
个人极不喜欢。黑白不理解,有一种无法做旧,强行用黑白掩盖。太沉闷,太多空镜,节奏拖沓,虽然只有8集,可能这是一种表达形式,但刚好是我不喜欢的那种。颜值不在线,演moriarty时也帅的啊,范宁也是好看的啊,怎么在这里都整个大脑门,报看。虽然没有刻意表现tom的天才之处,后面巧合➕铺垫的反转更惊喜,但也别给他演的狗狗搜搜,整天贼眉鼠眼怕别人抓他,一点都不讨喜。dic也成好人了,大家都没有问题,只有tom纯坏。一个没有魅力纯坏的主角,怎么能看顺眼。
看不下去,煞有介事,信息全无,重看99年版觉得金碧辉煌,意气风发。
最懂hitchcock的大編劇做導演,全程營造氣氛看到爽,整個義大利美景都是氣氛營造的舞台。最喜歡兩段殺人後處理現場的戲,從來沒看過這樣的寫法,事無巨細之外又合理又荒謬,更能讓看的人緊張不已,為此獻上我的五顆星。
前面三集很拖 节奏太慢了后面开始有意思了 构图摄影都很棒 没有移动镜头都是固定镜头很有特色 体现一种割裂的跳脱感 犯罪手法并不完美 甚至觉得很多次都应该被抓 但好像逻辑又能说得过去是怎么回事
意大利旅游形象宣传片。
攝影好屌 真的看到人屏息凝神 比起兩個電影版 有更多空間去展示細節 尤其是後半段的查案和躲避過程 有很多細節可以咀嚼 是電影版沒有的 慢但刺激 有些bug(?)好想大叫 為什麼警員不去看看還有血的浴室?為什麼警察一直不對比照片?近在眼前看了都不懷疑?!美中不足的是⋯⋯雖然我是Andrew Scott的粉但我也覺得他演這個有點老了⋯⋯
不喜欢黑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