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心迷宫剧组的邀请,使得我有机会能够才全国院线上映之前看到这部电影。
从去年还是前年解除到故事梗概开始,就对这部悬疑片很有兴趣,一度写过三页剧本,后来因为时间不够充分而放弃剧本的写作。
昨晚看过全片以后更觉得导演和演员们太不容易了。
仅仅170万的投资,拍出这么一部不错的电影。
这是一部特别难把握的电影,陆川导演曾经点评本片的导演说你不要在乎票房。
一个多线索、多角度、多人物,开放式结尾的故事,说悬疑更多的会链接到社会现象上。
有向大师致敬的部分,也有导演自己的想法。
一开始我是很难接受本土化的农村题材,但实际上那样的一个背景,却恰恰好是当今真实社会的写照。
看完后感慨,这样的题材竟然可以通过审查也真的不容易了,晦涩的的镜头和很多默不作声的空镜,反而可以将凄凉的空荡荡毫无生气的村子衬托出来。
虽然镜头语言、叙事风格和剪辑还略显青涩,但是作为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已经可以感受到他的诚意。
这里要提出的是角色丽琴,这是一个联系多头线索的重要人物,不同于村长父子的正面主线,支线的所有矛盾都将集中在这个人的身上,她的存在让故事更具饱满的戏剧性。
孙黎的演技突破也让我感到大为吃惊,出演一个与她时尚御姐的风格完全迥异的“村花”。
首次在大荧幕上看到她的镜头还是感觉蛮跳的,不过后来她的表现越来越好,那些无言的镜头真心是靠演技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她也是本片里颜值最高的女性角色。
影片有些部分耐人寻味,但也些地方端端的搞笑,惹得观众也跟着剧情会心一笑。
最后的镜头落脚点在白虎上香那地方,其实大部分的观众包括我在内都认为如果END在村长父子二人棺材前对视那里才是最妙,但是导演也有自己的考量,其实这也是本片的主体升华——庇护。
父亲对儿子的庇护,男孩对女朋友的庇护,女朋友对男孩的庇护,村花与情人和爱慕者之间相互的复杂感情,白虎寻求的庇护,白虎哥哥向村长寻求的庇护。
每个上香的人都渴望受到庇护,到底谁在庇护你?
你又在庇护谁?
人人看似紧闭着口,却心里透亮。
人性的复杂和欲望超出了每个人的预期,所以才有了这个离奇一案。
这部片子是河南人投资河南人制片在河南拍摄基本上都是河南人在演,彻头彻尾的一部本土电影,在参加外国的电影节时候,有国外媒体记者问导演,这片里的演员都是中国的明星吗?
导演很有自信的说,是的。
虽然这些演员并非大红大紫的名人,却都是敬业又认真人们,都拿出了自己的心血以飨观众。
我认为导演说的没有错,他们是明星,他们都是未来之星。
《心迷宫》以前我难过是我认为好的东西没人喜欢,现在我才知道,最令人难过的是你认为很糟糕的东西,大家都说好,人人都拍手称赞。
一部被电影界捧得很高,在《当代电影》杂志上各种夸的电影《心迷宫》。
抱着期待的心情看完,一边看一边惊讶,好看的地方在哪里在哪里。
摄影、音效、构图给人一种粗制滥造之感,全凭叙事在支撑,混杂着贾樟柯的纪实与娄烨的视角多变,其实可能是想学习科恩兄弟诺兰他们那种多视角解构。
可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稚嫩的导演想通过零度写作的姿态,即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的去表现一系列人物感情的变化,可你安全没做到啊。
莫言在一次演讲中说“小说要好好讲故事”,中国电影一直在追求的也是好好讲故事。
可个人认为讲故事真的是中国电影最大的羁绊,中国电影人太喜欢讲故事了,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喋喋不休,好像故事是电影的核心。
我的个人观点,在一部电影中,视听元素占百分之五十,叙事占百分之二十,还有百分之三十是灵气。
这灵气你可以理解我本雅明的灵韵,也可以理解为书法中的气韵,还可以理解为人的精气,是一种不能言说但确实能感受到的东西,在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中这种灵气特别明显。
电影首先是一种视听元素构成的体验,视听是第一层面的东西,在这一层面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观众才会深入思想层面,体会背后更深的东西。
《心迷宫》太想表现叙事技巧了,以致叙事先入为主,本末倒置。
虽然个人对《心迷宫》一点好感都没有,不过这样的影片在国外获个奖还是大有希望,外国人应该会喜欢这种“装神弄鬼”的东西。
中国电影未来的出路依旧是农村和底层人。
所以我后来才明白路遥为什么会那么多人捧,可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我真是一点都不喜欢,也不知好在哪里。
逛了知乎豆瓣看电影网,吓了我一跳。
我不知道《心迷宫》买了多少水军,可那阵势,好评如潮,一边倒。
所有人都在夸它的叙事,它的现实风格,它的悬疑设置、、、我能想到这样一部影片,是会有人夸的,没想到几乎全好评把它捧上天,顿时让我惊叹大众的欣赏水平什么时候上到如此的一个高度,我的欣赏水平哪里去了,竟然看不到它的好。
感觉自己不说它好,不夸它几句,自己看电影的水平就低下。
或许是沉默的螺旋。
沉默最可怕。
我还年轻,还能有所爱有所恨,再过几年,再受些教育,再多读些书,就兼容了。
书读多了,人就会变得中庸,看事情的角度就多方位,可我不喜欢这样,我喜欢初读时那种任性肆意,强烈的自我。
所以我喜欢那种强烈作者风格的影片,王家卫、阿尔莫多娃、贾樟柯、、、每个符号都是作者的情感。
说喜欢容易,说不喜欢难,人们都喜欢赞扬。
昨天看完《心迷宫》想起了一个老笑话: 一个小镇旅店来了一位外地游客,拿出1000元钱放在柜台,说想先看看房间,挑间合适的过夜。
就在游客上楼的时候,店主抓了这张1000元钱,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
屠夫有了1000元,横过马路付清了猪农的猪肉钱。
猪农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
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赶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钱。
有了1000元,这名妓女冲到旅馆付了她所欠的房钱。
旅馆店主忙把这1000元放到柜台上。
此时游客正下楼来,拿起1000元,声称没一间满意的,他把钱收进口袋,走了……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任何东西,也没有人得任何东西,可全镇的债务都清了,大家很开心。
在心迷宫中,笑话中的旅店老板、屠夫一干人等变成了反目的父子,怕失去情郎的少女、留守的村妇、独居的店主和出轨的丈夫,而白虎这一角色就相当于笑话中的1000元钱。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都是上帝视角,先入为主的倾向于反目父子、留守村妇、独居店主一方。
而白虎赌博、盗窃、敲诈、勒索,甚至还身患重疾也许已是命不久矣,活着是兄长的负累,死了却解决了全村的困苦。
恍惚间觉得其在影片中,作为“尸体”比作为人更有价值。。。
但至片子结尾,在父子对视之后突然转到白虎去寺庙的镜头,当时我第一感觉是白虎去寺庙里面偷香火钱。
心想这是还要给白虎罪恶的灵魂加更多筹码么。。。
谁知白虎只是如他人一样拜了拜神捐了香火钱,就落寞的走开了。
我突然觉得白虎烧香这一场戏,就好像给我当头一棒,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观影过程中是如何遗忘了白虎本是个活生生的人的事实。
故事一点点给白虎贴上”1000元钱“似的标签,是被人推来让去换了3家的尸首,是被亲人误认走却最终弃于荒野倒霉鬼。
然而直至白虎走进寺庙的一刻我仍觉得其死有余辜,将其的人格物化。
直至看到他丢下香火钱转身离开寺庙的落寞背影,我才开始自视我这荒唐的价值观。
我想导演应是有意如此安排。
这让我联想起美洲宣传黑奴是树上长出来的,731部队将活体实验的华人称为原木等等,皆是通过磨灭对方的人格,以安抚更多人去维持或漠视各种明显的不公与残忍。
心迷宫的故事刻意用一个棺材走了三家的荒诞事,来掩盖了白虎的人格,又在结尾加上白虎如常人一样的平常举动。
唤醒观影者对其人格的认知。
看后好似自己也跟着钻进了一个迷宫,最终这场烧香戏才使自己找回出路。
略有感想于《心迷宫》问答中的”最后白虎去烧香是什么意思?
“一问,胡乱写下,作以观影记录。
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玩复杂结构,可以有两种参考模式:多线交互和层层嵌入。
前者打乱时间线,后者保留时间线。
其它所谓重复叙事(《机遇之歌》《罗拉快跑》)、罗生门叙事(《罗生门》)、倒叙(《记忆碎片》《薄荷糖》)等因为过于简单、明晰,不在讨论之列。
一、多线交互,又可分为下面两种形式:①以盖•里奇电影为代表的多股力量交互的模式,人物通过身份、利益等组合配对,借由空间上与空间上的巧合让这些不同力量相互作用。
以盖•里奇“高徒”宁浩的电影为例。
无论是《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还是《无人区》,都是通过多股力量的交互作用来推动情节发展。
所不同的是两部“疯狂”借助于时间点上的巧合,而《无人区》则是散沙式地在空间上做文章:推动情节发展换成了人物动机的对立,通过清除失势一方,不断地将人物消解,最后只留一个女性角色作升华式的嵌套收尾。
②以《心迷宫》为典型的多重视角模式,倚靠人物个体的动机来推进故事进展。
角色就好比是拼图游戏中的小拼块,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用的,相互交织。
在《心迷宫》中,每个人物的行为都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而导演的厉害之处是可以在各种巧合的编排下暴露出人物内心深处的利己心理。
这也是为何在盖·里奇或宁浩的电影中,脸谱化的人物只能带来观影趣味,而在《心迷宫》中,观众能体悟到深层的人性。
二、层层嵌入,通过不断 “突转”和“发现”来深化叙事诺兰的电影无疑是典范,无论是《致命魔术》还是《盗梦空间》,均是如此:时间线被保留,但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反转观众期待,从而开拓出新的叙事空间。
阿斯哈·法哈蒂通过人物在两难处境做出的抉择来推进故事进展的手法也当属于此列。
(扩展阅读: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643551/)三、无论是第一种模式,还是第二种模式,都将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起和尾;也即如何不让中间展开的庞杂叙事使“进入”与“离开”的设计显得相形见绌。
以《心迷宫》为例,开头铺陈的家庭关系/恋爱关系/村民关系,是为后面精密地展开叙事服务的,但这种突然迅速建立起的家庭冲突和恋爱关系,以及迅速遭遇的杀人过失,让人想到的更多是古希腊戏剧中经常出现的桥段,而不是现实中应当发生的。
同样在电影结尾,原本应当以父子间的对视结束,却硬加上一个 “天在看”的刻意收尾,实则是画蛇添足。
同样,在诺兰的《盗梦空间》中同样暴露出相似问题。
这也许是我们对这部电影唯一可以诟病的地方:也即 进行“盗梦”的动机。
当非常具有“科幻艺术感”的盗梦行为展开的时候,他们竟然只是为了在被盗者大脑中植入放弃家族公司、自立门户这一“低级”的想法。
庞大的叙事体系建立在几根支梁上,有不稳危险。
体系越庞杂,危险越大。
四、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有:①通过设计更加巧妙的开头和结尾,但这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只能改善;②通过首尾相接,让时间线循环,形成环形叙事。
已经有电影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暴雨将至》《低俗小说》;③等待其他电影人探索。
· 欢迎关注微信公共号:阿玛柯德
2015年,有一个不知名的导演,只用了170万的成本和26天的周期,拍了一部处女作,它不仅在第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得了最佳长片和最佳导演奖,还以8.7的评分闯进了豆瓣top250。
并且成为2015年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
它就是忻钰坤导演的《心迷宫》。
虽然投资很小,但影片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剧情悬疑片。
影片剧情做到了任何观众在看的时候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但也同时做到了大部分观众在影片最后都能够基本明白故事要讲的内容,而这就是一部好的商业悬疑片非常重要的拿捏了。
而更令人觉得惊讶的是,到影片结局的时候,几乎所有前面埋下的线索都用上了,这是完成度非常高的剧本写作。
从电影技法上看,首先是叙述方式。
影片没有按照时间线索讲述,而是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等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达成悬疑效果的主要原因。
白虎哥哥白国庆和白虎嫂在葬礼上与通常的悬疑电影会有一个人去破案的故事不太一样。
《心迷宫》达成悬疑的方法具体是这样的:第一次,影片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事件,让大家认为是真相A,然后再倒回时间,呈现出来的第二个线索,就变成了真相B。
只是,这并非推翻重来,因为真相A在没有第二个线索之前是可以说通的,只是有了线索后被扩展,成为真相B。
而后又给观众更多线索,变成真相C,再循环,变成真相D,而每一个新的真相都包含更多的反转。
于是就这样形成了对同一件事情不停推翻的多种解释,从而悬疑与反转就达成了。
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叙述造成的悬疑,还有点诺兰《记忆碎片》的感觉。
白国庆来向村长肖卫国借尸体影片运用了很多长镜头,运动起来也有手持感,从而模拟了人的视线,对于悬疑的气氛有所帮助。
但实际上,在《心迷宫》里的长镜头运用不止这个原因。
因为,长镜头也是很多低成本片子的「致胜法宝」。
如果有规划得足够好的长镜头,一方面看起来很有风格,另一方面不用太多机位,拍摄流程也会相应缩短。
所以,很多青年导演爱用长镜头。
从剧本上来说,影片所有线索都用上了,故事逻辑又没有硬伤和bug,这件事情相当重要。
很多悬疑电影前面拍得很像模像样,气氛渲染也到位,悬念安排也很好,但是到结尾的时候,却因为有逻辑硬伤而让故事的立足点变得很勉强,让前面辛辛苦苦用各种方法铺垫出的悬疑感都变成了空中楼阁,其实是很得不偿失的做法。
从观众最后给心迷宫的8.7分来看,一个精致而态度诚恳的好故事,远远大于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卖弄。
这样看来,写出一个被大家喜欢的悬疑故事,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
既然如此,《心迷宫》对剧本和对观众的重视,是否会给当代的创作者以更多启示呢?
导演忻钰坤说,他其实觉得这部电影有一些不足。
比起《心迷宫》,他更想拍的是另一部作品《暴裂无声》。
其实,如果从类型片和商业元素的角度来说,《心迷宫》的商业性比起忻钰坤导演的《暴裂无声》,确实是有一些差距。
比如《暴裂无声》中精彩的追逐戏和动作戏,还有丰富的色彩以及漂亮的影片质感,都是《心迷宫》所没有的。
但是,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心迷宫》这部影片变得更加纯粹。
《暴裂无声》里的张保民忻钰坤导演对《暴裂无声》寄予了很多,以至于《暴裂无声》里能看出来导演更多的表达欲望。
不过这也让那部影片的表达句稍稍有点用力,略微缺少了一点《心迷宫》悠长的回味。
与之相比,《心迷宫》对主题的阐述水到渠成,胜在自然。
当然,暴裂无声也同样是非常优秀的影片,这里所比较的,只是一些细节上的微妙之处。
《心迷宫》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台词,王宝山出轨了丽琴,但是他岳母却对小风说出了这样的一段话:
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段话,就如同丽琴看见陈自立的拐棍在大壮的车上,他并没有问大壮陈自立的事情,而是选择了不把这件事情挑明,这样的话,这件事这就成了大壮心中的石头。
丽琴看见丈夫陈自立的拐杖在大壮车上,选择了沉默
而黄欢最后用石头埋了奖章则也和这个类似,把奖章埋在土里,而这样,没有找到父亲奖章这件事,就成为了宗耀心里的石头。
这个动作还有第二层含义,父亲做了一辈子好人,他的奖章是一个「善良」的象征,而埋在石头下面的奖章,则是一种对于人性的道德隐喻。
其实,电影在讨论人性的善恶。
故事里面有很多人物都做出了违反法律与道德的行为,但似乎每一个人都不是「穷凶极恶」的那种坏。
更多的时候,这些人物在善恶的边缘试探着。
大壮在面对陈自立的时候,他举起了石头,但并没有敲下去。
村长在见到自己孩子推倒白虎致死后,在纠结中选择了放火烧林掩盖罪行。
而其他人,比如黄欢用欺骗说自己怀孕的方法企图留住宗耀,而白国庆用自己认为不是弟弟的尸体来逃避追债,宝山出轨丽琴而且谋划说要杀掉陈自立等,其实也都是人心中的隐秘之恶。
电影在最后的结局,有两段闪回的剧情,这两段剧情在时间线上是发生在所有故事开始之前的。
肖宗耀和黄欢躲在树林(故事的开始)为什么导演要在结局之后加这两段呢?
在这段故事里面,黄欢决定要撒谎,用假装的怀孕来留住自己的男朋友宗耀,而白虎我本以为他要偷钱,却没想到他往功德箱里面投了钱,真心祈福。
白虎烧完香后在功德箱里投了钱这一善一恶的举动,在影片的尾声处成为了一种对比。
善和恶同时在人们身上,也在这个世界之中。
而在最后的长镜头里,鉴于很多前面出现过的人物都在这个寺庙中走过,从而让结尾的这个寺庙场景有一种缩小的村子乃至缩小的人间的隐喻。
在这个地方,人们心怀美好愿望,但是善恶却一直对立与共存着,存在于人心里的迷宫中。
这或许是导演在犯罪和悬疑之外,想要表达的更深一层意味吧。
从14年电影制作完成到15年的最终上映,从《殡棺》到《心迷宫》,观影前,我对这部电影的好奇甚至大于审度的欲望。
这是一部不落窠臼、别出心裁的国产片,故事并不复杂,但涉及到的落点不少,往小了看有亲情、婚外情、家庭暴力、地方黑霸,往深了看有阶级歧视、农村劳动力流失、留守家庭情感维系,影片采取多角度叙事,通过三个交错发展的故事,深入描绘了当真相被掩盖,当自身欲望被揭开时人类的本性;揭示了文明变革下,落后农村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对生命的荒唐漠视。
人性的洞见,道德的谜思,这似乎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在这样的主基调下,导演对人物情绪和叙事感情尺度的把握很值得称道,甚至可以揶揄片子太过平和,但好的故事、精妙的剪辑以及人物刻画的巨细无时不在拉扯着观众的心。
一个好的故事虽然对最终结局有所暗示,但是它必然安排了很多出乎意料的情节,至少设计的足够巧妙,心迷宫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说自己能猜中结局,但你猜不中所有人的结局,导演似乎刻意减弱了烧脑值,不是每个故事观众都要靠烧脑猜走势,但依然保留了一些有关结局或主旨的信息,直到影片最后才揭晓。
片子格局很小,河南的一个小山村,几个小家庭,小格局故事中导演把简单性和复杂性巧妙结合了,里面既有简单、清楚、直接表达的东西,使观众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含蓄的暗示和表达,留一些东西供人解释。
故事逻辑扣得很妙,一个事件自然而然合理地引发另一个事件,这些事件中存在着较强的因果关系。
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你甚至可以说这是部动作片,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心理或感情层面的打斗让这整个故事没有丝毫的拖沓,颇具回味。
有人说看到了昆汀的风格,大概是因为影片打破了严格的时间线,采用非线性戏剧结构吧。
故事平行推进,必要的阐述信息通过对白或闪回等手段补充,展示部分逐步建立并且分散于影片,使不同场景的关系更明确,但依然维持了故事的连贯性,电影本身的不饱和色彩加上大量的空镜头、特写镜头和象征手法运用,间接又明确地刻画了人性的丑陋,环境色彩上的烘托,人物内心起伏的搭配,无不围绕影片的主旨展开。
电影的选角对整个影片是画龙点睛的,一个熟脸孔都没有,地方演员贡献了专业演技,几个演员典型的农村脸,导演虽然经费不足但在细节上也是力求真实和完美,高领秋衫搭配低领毛衣的汉子,小伙子粗糙的胡子和并不干净的头发,妆发不精致的农村丫头,穿着中山装的古板村长,随处可见的三菱汽车和小电驴,灰土盖上了车顶,仿佛看到了部农村纪实片。
就情感层面而言,电影带给观众的体验并不强烈,电影中没有任何的暴躁和煽情,感情戏处理的非常低调,故事就这么跟着线索推进,感受到强烈的反而是导演在细节和人物情绪上的刻画以及关于人性自我、本我、无意识的冲动抑或压抑的刻画,更多的是窥探和揭示,棺木和枯树、胸章和电视机里的猩猩,这些象征符号都值得观影人思考。
无剧透,趁着还有排片,大家可以进电影院一探究竟,要说电影的不足,大概也就结局太正统化,过多地使用巧合,拍摄技法略粗糙这三点了吧,五星表达我对独立电影人的尊重。
故事还行,但导演手法太生涩了,电影的视听语言基本没有,这导演甚至不如人家搞话剧的导演,这水军吹的…艺术性基本没有,只有直白地平铺直叙,就像地摊上的猎奇杂志,让我想起了90年代中期有本杂志叫故事会,那里面的故事都这样,充满离奇曲折另外,不是所有的手持长镜头都能和一次别离 月光男孩比,本片所有的长镜头都推到脸上,中景全景太少,调度太少,镜头留白太少,近景太多,导致观感腻烦,完全没有喘息的空间,导演成功的用长镜头拍出了完全没有纪录片的感觉,所有的镜头都在表演情绪,刻意且做作说实话这样的故事,完全能拍成一个真正的好电影,现在搞得像八点档家庭伦理剧,完全没有电影的样子这样的电影根本不值这个分数,水军太多
一时心血来潮,最近都想拉部片,最近正好看了积下很久的《心迷宫》在看这部片时,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印象,导演对于长镜头,以及几个构图,都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完全不像是一部处女作所展现出来的水平。
在影片开头五分钟,便出现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长镜头,我认为也是本部片中全片的一个人物关系以及性格上的阐述五分钟,大壮出现
大壮送酒,赶到酒席
注意此时眼神的位置
买家塞钱,但大壮心不在焉作为商人,却并不想数钱,暗示了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此时第二个人物丽琴出现
丽琴出现此时出现对话,但对话全程两人并不同框,暗示了两人关系,丽琴并不想理大壮此时,画外音出现,第三个人物王宝山出现
画外音出现,人物进场
两人对话全程同框,表明两人存在关系,据台词可猜测二人为情侣关系
丽琴的眼神,形态均进一步加强两人关系紧密,为情人关系
王宝山顺着声音看过去此时第四个人物黄欢出现通过画外音加人物动作引出人物,王宝山的两次眼神表明对黄欢心有不满
镜头近景贴近人物移动
黄欢特写,并不想搭理此时两人的一段对话也印证了二人关系不合导演迅速的切换镜头,并没有让二人同框
通过对话知道黄欢是个生活作风混乱的人,具体的人物性格也为欺骗宗耀怀孕做铺垫
为闲人坡容易摔下去做铺垫此时镜头拉远形成大镜头,增加戏剧张力
机位快速移动,黄欢拉近中景,宗耀、卫国出现
宗耀的眼神随黄欢移动,暗示二人关系
卫国出现至此,所有主要人物均已交代,也大致的表现了人物关系其他镜头就不做一一赘述,来到结尾本片围绕着“棺材里到底是谁”来展开,因此,在抬棺时运用了慢动作配以沉重的音乐放大了与这口棺材发生过关系的所有人物,引发观众回顾整片,对于其中每个人的心怀,我不作过多的理解,有盲目,有侥幸,有挣扎,但相同的,反映出一个个小人物内心深处的本质——渴求活在自我欺骗的世界中
来到最终片段,在两分钟的画面中,只有一句台词,便是宗耀迟迟未向卫国说出的那句“爸”
同框,宗耀为近景
卫国为近景
镜头拉远,大镜头表现二人,增强舞台效果
在宗耀喊出爸之后,导演做了一个反常的分隔处理,二人反而不再同框,此处的表现,我认为是这种画面使得二人产生了阻隔感,在宗耀想要对父亲敞开时却发现两人已经无法融入。
从剧情上讲,无论是连环叙事,荒诞的人物关系,多线索并行的推进式剧情节奏,都或多或少可见许多国际电影的影子,例如乔尔•科恩的《血迷宫》或是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都是如此风格,用一种代入感极强的叙事模式吸引着观众进入剧情之中,如同漩涡似的将观众卷入事件中心,而戏剧性的表演方式,则更能让事件的环扣深入人心。
几条人物线索时间的时空交错反而呈现出诺兰《记忆碎片》的影子,而不同点则在于本片的时间呈推进,而《记忆碎片》属于轴心式交集,由两端交汇于中心。
忻钰坤作为新人导演,在剧本的处理和镜头方面虽然青涩,但仍然带来了非凡的观感,令人不敢相信这是初次执导,在近年来未做宣传的商业片中,以剧情见长的影片,《心迷宫》是真正值得推崇并宣传的
《心迷宫》这个故事,得从电视说起。
电视,与大哥大一并是当年涌入国内的“高科技”的代表,那时候,看电视代表的是财富与地位。
尤其是在农村,有了财富与地位中的一者,就能收到尊敬。
这一天,忻钰坤与贾科长聊起了电视机。
“要我说,我的戏里的人,看电视一定要看《新闻联播》,一定和我的写实风格相得益彰,你呢小忻?
”“噢噢,那我就放《动物世界》吧,那时候赵忠祥挺火的……”(以上内容纯属扯淡)……让我们回归正题从《动物世界》开始,我们说说猴子。
从《物种起源》开始,人类与猿猴便如同鸡与蛋的关系一般,说是有个先后,却又分不清先后,而关于人和猿猴的神秘关系更是被无数文学作品和电影引用,除去最近两年重新起势的“人猿情未了”《猩球崛起》,大家一定还记得《太空漫游2001》那根飞起的骨头和航天飞机的蒙太奇。
而在《心迷宫》中,每当重要角色内心有起伏时,家里的电视都会“恰巧”转到猿猴与香蕉中。
交配?
肯定有,但导演想说的肯定不止如此。
这是一个关于猿猴培育的纪录片,说的是对猿猴群的秩序的培养,再到培育终止后的自相残杀。
以上足以说明,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为了香蕉,猴子可以做出人类想象不出的凶残。
而人类的“香蕉”则是性(找小三的宝山和陈自立)、爱情(大壮对丽琴的爱情以及意图挽留宗耀的黄欢)以及金钱(赌博敲诈偷窃最终害死自己的白虎)。
“香蕉”本身不是坏东西,争抢本身甚至不是坏事,只是本能。
做为动物,在丛林中的法则便是谁强谁吃,而做为人类,其实也是在“秩序”中明争暗斗,于是便有了谎言。
多线叙事,提供的是不同人眼中的不同视角。
剧中充斥着大量的双人对话场景,与《低俗小说》等超现实角度的不同,对话就是对话,单调的有些乏味,前半小时甚至让人燥热地在椅子上想乱动(虽然不排除是我没有看天气预报所以穿太多的缘故)。
我们在四次不同视角中看着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几天里打着各自的小算盘:想用假怀孕拴住宗耀的黄欢(控制欲),嘴上杀人一时爽的宝山(虚张声势,片中起码三次),在爱情面前动了杀心的大壮(占有欲),拉个屎都会摔死的陈自立(暴力、贪婪),赌了又赌,为了自己的欲望可以做任何坏事的白虎(毫无原则),以及干涉儿子导致决裂又护子心切导致终日不敢吃扣肉的村长(控制欲的升级)……一个棺材的命运在他们的私心之下漂浮不定,一个人的“小聪明”就可能毁掉一个人的生命。
从村长控制儿子的一切开始,儿子就注定会走向懦弱与叛逆的极端;从黄欢打算控制宗耀(片中可知其前任的死与她也有一定关系)开始,藏奖章的心里控制都将是宗耀心中永远的一道坎;从“陈自立必须死”和“我表弟的命要你还”一出,宝山注定要因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付出血的代价;从殴打妻子又找小三开始,大家就忍不住希望大壮敲死陈自立;从有希望和丽琴在一起开始,大壮便失去了自我,一切以她为中心,最后却落得个彻底死心;而做为在以上三个男人中抽出身的丽琴,何尝不是因为情感上的压抑而注定孤独;白国庆好说歹说“借”到了尸体,却永远也没能给自己的亲弟弟一个葬礼;更不必说那具尸体的主人--白虎,一轮之后他又“回”到了棺材中,为贪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欲望面前,猿猴会争抢打闹,在秩序与伦理道德面前,猿猴仿佛一派和气。
然而在“香蕉”面前,它们都失去了控制,从而变成了人,而人,都用谎言编织好了一个大大的迷宫,并使得自己深陷其中。
也许,真正走出迷宫的人,是宝山的婆婆。
“有些事,非得问出来?
不问就是压在他心头,压一辈子;一旦问出来了,这石头就是压在你心头了。
”共勉。
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一起农村杀人犯罪案件!
故事是这样的:黄欢为了能够套住村长的儿子宗耀想出了怀孕这招,要宗耀娶她,他们的对话被路过的小混混白虎听到了,要挟宗耀给封口费,不然把他们的事抖出去,让他爸做不成村长!
在推拉过程中白虎被宗耀推到致死!
这个场面被村长看到了,为了掩盖这个秘密,他竟然放火烧了尸体!
第二天早上却被黄欢家人发现误以为是黄欢。
(黄欢与宗耀打算远走高飞)!
这时王宝山却被牵扯进来,具大壮所说王宝山朝着黄欢的方向去了。
王宝山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却把去偷情的事说了出来,然而那女的一看出了人命怎么会承认呢!
还不等她到家就被叫去认尸,在烧焦的尸体里找到了她丈夫陈自力的身份证!
这身份证哪来的呢,原来是白虎从县城里陈自力那偷来了!
村长也是用心良苦,好不容易打通了陈自力的电话却害得陈摔死,这下是真死了!
这里恰好陈自力搭上大壮的车,突然死的人出现,希望又被破灭,虽然起了杀心还是没能下去手,但他也看着陈自力摔死,却没把陈的拐杖处理!
本来要出殡了派出所却忽然打电话让去认尸,丽情却在大壮车上看到了陈自力的拐杖,她再次陷入了绝望!
然而那具烧焦的尸体又没人认领了,最急当然是村长,知道是谁却不能去做的痛苦和每日内心的煎熬!
这时白虎的哥哥却来借尸,只为了躲债,然而完事之后尸体又被抛弃了!
有时候精彩的剪辑和拍摄手法有多重要!
一开始烧山死人给村长烧尸灵感!
刚开始出现一闪而过举石杀人让事件陷入迷雾,宗耀回来自首怎么白虎就成了喝醉酒自己烧死了呢?
但是后面都一一解开了!
从不同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案件,每个人对这件事的反应和态度!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没人想为这具尸体找到主人家,反正不是我家的就行!
那种冷淡的态度看得让人不是滋味!
故弄玄虚。法治在线风格视频。
结构的玩法不算新颖 故事的叙述方式冷静又或者称之为平淡
老想起三言二拍来。。换个时空能整篇评书了,这一回就叫:奇中奇焦尸三易主,错里错老父独担罪。。啊,剧透了。。。。
只能说剪辑的很巧妙,也就是故事的讲法很巧妙,但你说这故事本身有多么多么牛,多么多么神,其实是没有的。甚至还有点冗长。
建议男的晚上不要出门,容易杀人
没想到基本上就是(印象中)《普法栏目剧》的翻版。我呼吁,当代致力于抄科恩兄弟等导演的电影爱好者都应该多看多学CCTV-12,这样就不用花很多年磨剧本,有空研究视听语言和表演艺术了。挪用某影评人的宣言:我始终会反对这样人物空壳缺少灵魂成为各种华丽奇观性事件展示活道具的电影,看不到这样电影存在的意义在哪儿。
三星半,还不错的片子,但是这村子完全是死神来了好嘛(。
国内少见的把结构玩得如此出神入化,铺了一张大网却给人管中窥豹之感,有细细密密的针脚将整个案件严丝合缝编织起来。设置了诸如悬崖上的电话、父亲修猪圈、电视播出的猩猩纪录片等用于咬合的搭扣,使得观影充满乐趣。无奈中后段疲软下来,由于前面铺垫得太过明显。寻找尸主充满着不黑色却幽默的乐趣。
忤逆父权的儿子,为一块奖章自首;无私为民的村长,因一具尸体染污。软骨头的情人和家暴的瘸子,原是一丘之貉;暴脾气的孕妇与苦熬的村姑,终究母女同心。第二次才接起的电话,在腌臜的温柔乡外要了命;赔进性命也戒不掉的赌瘾,才是真正治不好的病。诺兰结构科恩风格本土叙事,一个好故事胜过万语千言。
这不是中央法制频道的法制栏目剧么,稍微打乱了一下剧情,很多地方都不符合生活逻辑和日常经验。
故事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如果有人投资,再请一个有号召力的演员,这片子就能成为牛逼哄哄的神作。可惜啊,跟当年《疯狂的石头》一样,拍成了电视剧的感觉。看了半小时简直想删掉,直到后半段才逐渐有趣了起来。结尾出现的那几行字有些主旋律~
网友还是对国产片很宽容。虽然剧本很好,但整体很像闹着玩
糊塗賬
三星半入;国产片中难得一见的类型,虽巧合过度然的确用心,结构精巧然不过分花哨,场景落在盛产魔幻现实主义的农村可谓眼光狠准,侧面提及农村现状与信仰问题;儿子父亲一同参加第一场葬礼时的环形镜头,带到各人物,与环形结构契合;黑色幽默得恰到好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聪明。
这一村的可真忙乎,一个个的忙着偷人又忙着杀人,愚昧而又无知。有点小时候半夜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感觉,没想到都几十年了还在拍这种。
剧本确实过人,拍摄确实低成本,于我是漫长且枯燥的观影过程。
烧脑
电影采用的是插叙,现在与过去相结合,看得出导演的用心,但稍有混乱。情节前后相照应,纰漏较少。电影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迷宫,现实生活也如此。这部电影也说明一个道理,没有明星的电影也可以好看,剧本和导演才是王道,更何况有些明星根本不是演员。
看完之后明白一个人生哲理:贱人自有天来收......
故事编的不错。“电影性”未免太稚嫩吧,导演和表演都是地方台电视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