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上映了,原先看天涯那个帖子的时候,印象深刻,最具体的一段,吕钦扬在新疆暴风中,哭着叫女孩的名字,我迷路了啊!
然后我也字里行间的跟着哭,那时我还少不更事,刚来北京没多久,一股莽劲,泪腺倒是挺发达。
辗转这么多年,一琢磨,我好像依然找不清楚方向,么头苍蝇,时而蹒跚踌躇,在情感和现实中博弈,很多事明明发生了却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
久而,更喜欢陌生人,因为陌生人有不了解的一部分,所以彼此只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
别人看我波澜不惊的,客客气气,我捏着手指头汹涌澎湃,动不动拉黑一些昨天还活着的人。
电影观感说不上来,但勾起了很多脑补,原来时间会这么快,凌一尧是典型的江南美好小姑娘到现实小妇人之间的过渡,她们饱读诗书,毕生的任务是满足江浙小青年的美好爱情向往,和克制他们的幼稚发癫,以及陨灭理想主义,背影走向烟尘,最后给你看她孩子的照片。
当然我也知道,风云聚变,细水长流,一切都只是自我内心对这个世界的刻画描述。
下午是两场连看,后面还看了岩井俊二的《情书》,两个电影放在一块儿看,是很不好的习惯,自然会橱窗式的对比。
电影给六分。
因为我很喜欢原著,所以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方式来比喻。
前者观感就好像是你去了一个朋友家,主人很好客,带你去了饭店,川鲁粤淮扬都点了一遍,都是名厨美味,每道菜都很受欢迎,死了的鱼眼珠里都有情绪点,上了满满的一桌子。
后者《情书》像你去了另外一个朋友家,主人依然很好客,但他带你去了他的家,给你做了一顿精致的寿喜烧,菜不复杂,处处干净简约,每个细节都是主人的喜好,哪怕是他选的铁锅,食材,甚至烧火用的干酒精,装酱油的碟子。
随着时间流逝,你肯定早忘了那一桌满汉全席,但你应该还记得那顿干净的寿喜烧。
当然,有喜欢豪华大餐的人,也有喜欢寿喜烧的,一直有人在,都饿嘛,有大饿,有小饿。
前者,不重视同期声,演员各有基准,同样的荧幕里,有人像是在舞台上,有人像是在电视里,有人努力的像生活,可能是怕观众不懂,内心都写到脸上去,可能还是怕观众看不懂,又写到词去,一语双关被刻画成了阴阳怪气。
后者,演员在同一个基准线上,就是生活。
就因为都在一个基准线上的时候,你就发现,好像他们任何一个小角色,都能拧出来当主人公。
有人把回忆拍成电影,有人把电影拍成了抖音,愈发碎片化,热热闹闹的眼花缭乱,记住的却很少。
我们可能经历一场逆潮流,一些电影人,把小众电影往大众面前带,还有一些电影人,把大众电影往小众领域里摩擦,比方说学《我和莎莫的500天》的时间碎片叙事运用。
前者主观中求客观,后者客观中取主观。
前者是躁中取静,时而出戏,后者是静中取动,你反而走进了荧幕,同样的两个小时左右,感受时间的尺度,自有差别。
莫文蔚的那首歌我很喜欢。
这是种末日狂欢般的爱情,无所畏惧的开始,苍白无力的结束,所有激情欢愉刻在了心底最深处,用尽了一生的力气去拼命爱了,去争取了,去努力了,但是最终不得不被现实所打倒,爱着但无法在一起,爱着但不能幸福,我知道我想要的幸福是和你在一起,可是我的将来没有一个你,你还爱我吗?
我知道你爱着我,我的爱因你的离去而离去,我的幸福将不会是我想要的幸福,我还爱着你,但是我们不在一起了。
我的纯真的岁月中有一个你,如此幸运又如此不幸,如此灿烂又如此脆弱,我的心底最深处永远有着那个初见的你。
或许这个故事不是happy ending,所以观后感都有些落寞,女主的倔强和男主的痴傻,那个年纪的纯真和激情,那些他和她之间的浪漫,悸动,梦想和无谓,真实美丽。
没有看过原创,无从比较,但从电影观感上来说,超出了我原本的期待。
男主的悲情,不仅来自于他用全部的生命在爱一个姑娘,而是他如火焰一般妄想在最快的时间里买下最好的房子,给自己最爱的人一个完美的家。
从某种意义上,爱情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不再是浪漫,而是一个勇敢者才敢进入的游戏。
在深圳呆了多年,职场上一路晋升,如今还是单身的女孩跟我说:房价让这个城市的诸多爱情早就破灭了。
同龄男孩绞尽脑汁的想,如何缩短时间赚到钱。
爱情,太奢侈了。
尤其对于生在小镇小城,在大城市白手起家,没有任何支援的年轻人来说。
现实里有无数个像吕钦扬这样想把家安在大城市的年轻男孩,只是他们未必真有那样吃苦的毅力,以及一辈子只爱这一个女孩的打算和决心。
无数愿意吃苦的男孩,想到的是,有了钱,就会有无数女孩向我奔来,拥有如同斯葱那样的自信。
当然,这样写一定会引来攻击,因为也有无数向世俗投降的女孩。
男女都有各自的伤痛和理由,伤完之后,转身变成油腻和世俗的中年人。
如果我是20几岁,大概率我也不会被这部电影感动,因为年轻时候会以为爱情电影一定是要另辟蹊径啊、意想不到啊,要有没看过的桥段,要有更完美的结局。
可是现在,坐在电影院里,看得不只是电影,还有过往的一幕幕,那些被遗忘的片段和故事,都被随之翻起浪花。
有些人有了孩子,也有了房子,却没有了爱。
有些至今在一线大城市仍在租房,但反而,一直没有丢掉爱情。
爱的确需要钱,没钱一定会丢掉爱。
但更多钱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爱。
最可贵的,从来不是口口声声说,为了你,我多么辛苦的赚钱,于是理直气壮的发脾气、抱怨、猜忌。
这种人,不懂爱。
人和人之间最可贵的是,真的发自内心相信,无论贫穷富贵,你都是我的,你都会爱我。
我努力赚钱,不是为了让你更爱我,而是因为我爱你。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双向奔赴,一定不要轻言放弃。
世界很大,真的不是必须要活在大城市。
有一段台词出现了两遍。
记不住原话,只记得住大概意思。
女主跟男主说,我要结婚了。
第一次男主笑着说,谁啊。
女主说,就是那个有点傻的人。
男主笑的更欢乐了:这个人,怎么听着有点像我呢。
第二次,他知道,这次是真的了。
那个人轻轻松松就能给她梦想中的婚礼,而那些是他需要拼尽全力才可以实现的。
所有的爱情电影都无法经得起推敲和细想的。
只要用一点点成年人的心智,当然就会知道,现实中,会弹钢琴的女主大概率都会嫁给家世良好的海归,而不是工地上晒得满脸黝黑的小镇男孩。
但在心里,只要良知尚在,只要还没有被世俗的油腻裹挟,就会在心里心疼那对曾经为爱拼命奔跑、与全世界为敌的男孩和女孩。
不管世界说什么,我要我们在一起。
这样的执念,曾经有过,都会在生命中一直闪光,提醒你:我曾经这样爱过,我曾经被这样爱过。
那是真真切切的爱。
可能一想到就会流泪,但终归无悔。
如果你坚定地认为《我要我们在一起》是部爱情片,请你请别看本文,趁着天明,抓紧时间去寻找美好的爱情。
《我要我们在一起》里的男女主角是一见钟情的类型,这在现实中我相信是经常发生的。
但作为电影,我看不到他们在确定彼此心意之前有任何情感上的基础。
哪怕没有共同经历,哪怕只是些生活细节,也比简单表白要更具真实感一点。
与其说他是部爱情片,我更倾向于这是一个男人成长的故事。
这种直男故事里,爱情只是偶尔一段时间的甜蜜小插曲(说难听点就像大保健一样),更多需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成功,是否有面子,最终目标是自己能否配的上眼前这个女孩子。
他毫不关心眼前这个女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她眼中的自己,除了帅,到底拥有什么魅力,值得她去托付终生。
总之,把这个女人标签化成某种理想化的存在,这对直男叙事者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一个故事以爱之名去鼓吹成功,其实不是在给男人洗脑让他们抓紧去赚钱。
“正经”男人谁会经常去电影院看爱情片。
动作、科幻、动画片难道不香嘛。
爱情电影的消费主力终归还是女性。
这种直男的故事,藏在爱情背后,本质上还是在洗脑女性。
如果只有成功才配有爱情,那么得了便宜的自然是那些成功了的,油腻了的老直男们。
排除掉故事外,摄影、表演的水平还是可以的,一看就是学院里出来的,倒也能值回票价,不算太亏。
我是看了原文之后再来看的电影与其说不喜欢悲剧,其实是不喜欢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但有时候又希望有个出口能够发泄一下,所以明知是悲剧仍然要看本来想看一个更丰满的凌一尧,看看她究竟为什么傻傻的等结果,看到的是一个恋爱脑了十年的傻姑娘。
也有那么一瞬间的期待,导演也许能给他们一个好结局。
结果电影最后半小时一步步的走向衰亡。
眼泪一滴一滴地掉。
吕钦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助推着感情走向结束,相信兄弟,出走,恶劣天气逞能……但我仍然喜欢这个电影。
悲剧有时候也可以治愈人。
我经常克制自己,不要带着俗世的想法去看待一些浪漫爱情电影。
因为现实总会给你需要的工作房子和车子,而电影会带你远离俗世。
在电影里,没有那些东西也可以,死就死了。
凌一尧凭什么那么爱吕钦扬?
吕钦扬爱凌一尧,非她不娶的理由很多很多:是高中时她弹钢琴的样子太美,是隔着窗帘都能闻到她身上的皂香,是她无论贫贱富贵疾病痛苦都愿意守着他,就像大乔所说,吕钦扬,你爱对了人。
“我要我们在一起”,是吕钦扬提出来、写下来的,凌一尧就随了他。
那凌一尧究竟为什么答应了和他在一起呢?
凌一尧为什么喜欢吕钦扬,为什么爱他,为什么一定要嫁给他?
凌一尧为什么选择吕钦扬,电影没有说破,吕钦扬也从未问过。
而看完电影的我,虽然没有一个相爱超过十年的人,但同样从十几岁走过来,很想要替凌一尧想一想,为什么要和吕钦扬在一起?
为什么能爱他十年?
如果凌一尧有一张表格,一边是✔一边是✘,关于吕钦扬的好与坏,关于该不该和他谈恋爱,关于嫁给他的利与弊。
她会怎么填?
吕钦扬想过吗?
凌一尧的表格,或许是这样的:✔吕钦扬挺帅的吕钦扬工作后没有发胖吕钦扬没有异性朋友吕钦扬不会对我乱发脾气吕钦扬在我发脾气打他的时候,能一把把我搂在怀里吕钦扬爱我,一直都在爱着✘先空着又或许是这样的:✔吕钦扬讲义气吕钦扬知道我妈妈不喜欢他但还是会照顾我妈妈吕钦扬从不偷懒吕钦扬答应要给我幸福,并且真的一直在努力✘先空着 这些表格上,十年以来都没有出现过吕钦扬自认为没给到凌一尧的。
比如江景房,比如大钻戒,比如一场不让她委屈的婚礼,比如最实在的最直白的,能让尧尧妈妈认可的东西——钱。
凌一尧在意的,只是吕钦扬本身。
吕钦扬说要给凌一尧幸福,但他们两个对于幸福的定义,是相同的吗?
17岁的时候,幸福是他们一起抬头等下午三点的飞机飞过头顶。
27岁,就是江景房吗?
吕钦扬也许这样想,但凌一尧一定不是。
凌一尧从未要求过这些,甚至她可以蜷缩在工地的小沙发上过夜,只为了和吕钦扬在一起。
电影快结束,凌一尧才真的说出那句话,告诉吕钦扬她所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我就想让你在我身边。
可是吕钦扬越走越远,被现实逼得越来越远,也离尧尧想要的幸福越来越远。
其实吕钦扬没有变,变的只是他们需要面临的困境。
吕钦扬和凌一尧如果结婚,真的就不会幸福吗?
悲观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会说是的,他们不会幸福的。
但电影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也给了我们一份现实虽然残酷但我们依然相爱的美好向往。
悲观主义者又会说,试试再给他们十年,凌一尧还受不受得了?
可电影院那块小小的银幕,就是停在了第十年,停在刚刚好的节点。
这十年是为了帮我们唤醒初相识的纯真、回味死守承诺的坚定,不然我们的十几二十岁,不是白活了?
谁没有为感情拼过命?
没爱过,没哭过,没有一份拼命也要在一起的信念,爱情的滋味又如何品尝?
电影院里零星有拆开纸巾的声音,有女孩低声的抽泣,所以凌一尧的十年爱恋,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事吧?
我曾经是凌一尧吗?
我不会说出自己的故事,我也没有什么故事好讲,没有他们的十年之久,也没有什么荡气回肠。
凌一尧和吕钦扬是幸运的,人生中有那么大的一段时间,他们拥有彼此,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彼此心中依然存在着,一份能让吕钦扬坐在书桌前一字一句写下来的眷恋,一间便宜窄小但亲热甜蜜的已经被拆了的出租屋,几条异地之间可以奔向你的道路,还有足足撑满十年的每分每秒。
电影浓缩了吕钦扬和凌一尧的十年,好的、不好的回忆,甜蜜的争吵的瞬间,都可以按下快进和回放,只要你想,你可以从头再来,可以假设,也可以一直循环播放你们的歌。
这对于一份不能继续的感情来说很重要,因为没有彼此的余生,有些画面要重播,有些回忆要忘掉。
这不仅仅是对吕钦扬和凌一尧,还有坐在电影院里的每一个,从爱情走过来的人们。
一辈子很长又很短,因为与爱情有关,在爱里我们总是患得患失,飘忽不定。
17岁的时候,他如果告诉她:我要我们在一起比十年更长。
她或许会觉得,太长了吧?
十年?
到时候都快三十岁了!
三十岁好遥远啊。
现在的他们结束了,只相爱了十年。
她或许会想,真的太短暂了。
想不想知道如果最后他俩在一起了,是怎么样?
我爸和我妈高中恋爱,我妈考上了大学,出来做了银行柜员。
我爸高中毕业就去社会上打拼,巧了,做的也是工地上的工作,在外欠了一百多万的外债,但我们都不知道是被骗了还是怎么了,他没和我们说。
看到这是不是觉得和电影剧情一模一样,我看电影的时候也是惊了,直到看到凌一尧做了银行柜员,我彻底惊了 这不就是我爸和我妈吗?
我爸真的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给我们更好的生活,我每天看到他很累,但从来不曾停下努力。
外债还在增多,有点压的我们喘不过气,被朋友骗过,真的一模一样了,朋友卷着款跑了,自己为了给工人工资,贷款垫钱。
但我妈从来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银行收入支撑着我们家,因为她相信他,她也知道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
我看到评论区说,遇不到凌一尧这样一个女孩,我妈就是这样一个。
我姥姥成天骂她,太傻了,最后归于因为我妈从小娇生惯养,接受的都是最美好的价值观,所以看所有的事都带着善良。
我姥姥七十多岁也仍然接济着我们家,因为她有个她放心不下的女儿。
从小妈妈给我的价值观也是善良,真诚。
但爸爸总会告诉我世界是灰色的,没那么单纯。
他俩的价值观有很大出入,因此有了很多矛盾。
但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抛弃过彼此。
2015年他俩离婚了。
可笑的是,他们还住在一起,但只不过是共享着房子而已。
更好笑的是,房子还是我妈妈租的。
爸爸仍然靠着妈妈生活,而妈妈仍然接受着。
爸爸还有老家的妈妈,智障的哥哥和智障儿子。
全是妈妈一个人在默默地帮他背负着。
我看着都觉得很累。
我有时候很生气地质问妈妈,离婚不是为了摆脱他吗?
为什么还和以前一样?
她总模棱两可地应付我。
看了这个电影,我好像理解了我的爸爸(我以前是多么恨他,我觉得我们家的一切都是因为他) ,他也曾经是个男孩,他经受了多少压力和辛苦是我们不知道的。
他曾经也是质朴地看待这个世界的,用一颗善良真诚的心。
我觉得妈妈应该是也看到这点,才对爸爸不离不弃的吧。
最后,祝大家都能拥有幸福。
故事很有15年前 初中校园小说感觉,剧情有些俗套,但是be的让人心碎。
深处建筑行业两年多,看到男主这种情况倍感真实,辛苦又赚不到钱,要是为人更正直一些那就更没法赚钱了。
依旧是乖乖女学霸爱上痴情穷小子,依旧是母亲站在高处一脸的不支持,依旧是有个富二代冤种,要当替补。
以上俗气就算了,为什么还有个贪钱的朋友卷钱跑路剧情,这有点强行加苦情了。
因为很喜欢那首歌《这世界那么多人》,而找来这部电影。
男主角有符合大众社会观的一意孤行的责任感,为了放大男主的付出,反而让女主角成为一个仅仅只是“美与单纯”的存在,女性的价值在这部剧里完全弱化了。
不过,想说男主的无条件付出,除了爱以外,还有为了证明自己的自卑感,多么美好又辛苦的爱情。
多么符合这个现实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枷锁啊!
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够在一起?
是因为他们觉得“爱”需要很多很多。
其实“爱”需要的很少很少 ,“爱”只需要“爱”,只需要“在一起”而已。
双向奔赴的爱情,只要在一起,就可以共同创造美好啊。
因为彼此都是都是那么善良,努力的人。
只要人对了,只要在一起,只要心怀希望,只要并肩向前 ,未来的路一起闯啊!
拼命的自己一个人往前走,还是不信任彼此之间的爱啊!
还是从内心深处觉得,那是会被现实打败的爱吧!
可是,真爱又怎么会被现实打败呢?
真爱是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的。
你看,男主角一直在用现实社会的准则在证明爱:努力、挣钱、买房、养家而现实不断的给予他困难与挫折,因为他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少年,一个普通人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孤独的奋斗,很辛苦,很累。
而这个少年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在与这种困难作斗争,不断的向前(钱)、努力、奋斗……而错失了许多许多两人能够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他觉得,一切不会改变,她会等到他承诺的美好未来。
可时间总是会改变很多东西,它送来了新的人,新的事…如果相爱的人,现在不在一起,却要等到以后…人生哪里有以后呢?
所谓的以后只不过是一个个累积起来的当下。
“在一起”,有那么难吗?
如果双向奔赴的爱情,都不能够在一起。
那么,到底是公主和王子错了。
还是这个世界错了呢?
还是说,你相信她是公主,却不相信自己是王子?
你内心深处觉得,自己配不上公主,一定要攻下了恶龙,拥有了城池与珠宝,才配得上和公主在一起?
关于这部电影是先听了关于莫文蔚的主题曲MV,也算是顺带看了个预告片,对十年长跑的爱情故事很感兴趣。
于是我跟唐先生说,520我们去看这个新上的电影吧。
看完了之后就觉得,还是想说点什么。
我不是爱写影评的人,每次看完电影,虽然多多少少有些感触,但总是一团乱麻堵在心口,所以真要动笔反而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了。
那就从片名开始说吧,一开始看到《我要我们在一起》这个片名,觉得还蛮中二的,仿佛少年漫一样带有一点点不服输的倔强在,又还有那么点少年意气的可爱。
看完电影走出影院,才发现这个片子的英文名居然是“Love Will Tear Us Apart”,不知道导演是不是也很喜欢朋克乐队Joy Division最有名的这首单曲,感觉这个英文片名确实更加贴近电影的内容,翻译过来就是“爱让我们分离”。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还戳中了我蛮多的情绪。
我想,每个观众的身边或者自己,大概都能找出这么一段感情来,明明两个人是那么的相爱,甚至可以说真正用生命去爱的撕心裂肺,但是最后依旧无疾而终。
女主角凌一尧是个特别单纯的人,她身上具有那种最原始的纯洁与天真,天真的不像生活在当下这个社会一样。
她对于爱情太无畏了,就仿佛是奋不顾身的飞蛾一样,从一开始认定吕钦扬后,就要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奉献在他身上。
吕钦扬没有考上大学,没关系;吕钦扬工作不顺利,没关系;吕钦扬不被母亲承认,没关系;即便有了更好的选择,也依旧不在乎,只坚定的爱吕钦扬一个人。
她看起来是柔弱的,但是面对爱情,她又毫不畏惧一切,对于凌一尧来说,爱就是要在一起,有爱情就有了世界。
爱情让凌一尧变勇敢,但却让吕钦扬变得胆怯。
一开始的吕钦扬有点耿直的傻气,面对全校师生作检讨依旧说着情书不后悔,大胆表示要让凌一尧获得幸福,也敢想敢做,最后成功的得到了女神的芳心。
但是进入社会后,他终于发现,很多事情原来并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成的,考不上大学,工作中受了伤,被朋友欺骗,项目中途欠款,生病住不起院,慢慢地,曾经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一点点胆怯了,没有了曾经的锐气与嚣张,认识到很多事情即便努力却也无能为力。
而这时,凌一尧真挚的爱情就像一团火让他反而不敢招架,男人仅有的责任心让他明白这样好的女孩他不能辜负,因为连最基本的保障都给不了她,所以他退缩了……我看很多评论都说吕钦扬这是逃避,我问唐先生怎么看吕钦扬这个人物,他只是淡淡的说:他只是爱的太深了,男人越真正的爱一个人,越自卑越想逃避,因为怕自己给不了她最好的。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平平淡淡,但又像洪水猛兽,慢慢把你浸泡卷跑,你却无能无力。
爱情很美,但仍旧难以抵御生活的残酷。
吕钦扬和凌一尧,自始至终都是彼此的,没有第三者的介入,也不见两个人的无理取闹,拼尽全力爱了十年却因为金钱与现实的无奈被迫分开,所以说爱情这件事就是这样,并不是爱就能在一起的,没有计划也容不得许诺的未来,对眼前的人珍惜就是最唾手可得的爱情,祝愿大家都能找到足以对抗生活的爱,愿爱再也不需要用房子和车子来交换。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3.5
3.5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3.5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