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noid Park,也许不知道Gus Van Sant更好.会把这部电影当作不明所以的青春片,滑板片来看看.再次声名对Gus Van Sant的羡慕.独立.自我.也许看GUS的电影根本不用去关注剧情.是的.忘记剧情吧.随心所欲.就坐下来享受他的看不腻的长镜头.摇晃的时候也随着映象摇晃.更自在.独立电影就是不能带着功利心去看的.那样会搞砸的.说到迷幻.让我想起了山羊皮.想起了两年前的自己.有摇滚.有滑板.有涂鸦.无忧无虑享受艺术的日子.已经两年了.摇滚.滑板.这些都离我越来越远了.甚至有些淡忘.GUS还有热情.习惯了他的平淡.从来不用怀疑什么.知道他会讲好这个故事.滑板.青春.暴力.旅行.一切一切故事都太复杂了.需要简单些,再简单些.于是人们开始想念Gus Van Sant.对于什么金发美少年的故事我不是很感兴趣.不过主角确实很漂亮.BEAUTIFUL BOY.呵呵.这生活曾经是我羡慕的.各种喜欢的滑板品牌.各种自由让我兴奋.然而.我明了.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回到那个时候了.迷幻公园.少年们铸起的一面墙.那里有青春.快乐.悔恨.所有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被他们刻在那面墙上.外人永远不会理解.只有真正经历过那样时候的人才能被触及心灵最深处吧.也许许多年后.Paranoid Park里的孩子们会亲手拆掉那面墙.走向现实.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更多高墙.也有的人永远不会走出来.他们依然活在那个世界里.我支持他们.远远的.因为我已经走出去了.再也回不去.轻描淡写.掌握电影本身的不是有权有势的面具男.而是此间踏着滑板享受青春的孩子们.他们在镜头前飞舞.演绎他们自己的青春.属于他们的青春.踩着滑板在U池越划越远.只留下落寞的背影.他们叛逆.他们分开.他们不安.看着别人的青春.我为什么会难过呢.我们之所以迷恋.之所以依依不舍.是因为美好的东西太容易逝去.没有街头暴力.没有浓重的脏话.用一种最温情.最温柔的方式也可以讲述绝望.更无药可救.为什么不呢?有一个镜头记得很清楚.警察把学校里玩滑板的少年都聚集在一起.他们一个个从一扇扇门中走出来最后在大厅并排前行.互不相识的伙伴.很喜欢那种感觉.最后男孩抱着滑板躺在公路上.他没有危险.但却最孤独.也许烧掉信是对自己唯一的慰藉.但记忆不会被烧掉.真的很折磨人啊.Gus Van Sant.别再想啦.只有荒芜.
或许我过了这个年纪,依稀有这种彷徨,迷幻的感觉,但现在比较难有共鸣了。
导演的拍摄手法似乎也同样有青少年的懵懂而又肆意的另类感觉,太多的音画不同步的滑板杂音,莫名的消音(吵架部分,考虑到主角的隐私?
哈哈,我都不知道他们为何而吵,或许那个年纪就是莫名其妙的就吵了吧) 我很喜欢男主角的发型和穿衣,质感很喜欢,呵呵,看完就这感觉*_*
對於像亞力斯這樣的高中生而言,迷幻公園是一個狂放的禁忌之地,橋墩底下徒手建造起那座滑板公園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或許過著黑暗而邊緣的生活、或許有著零散破碎的家庭背景,但是聚集在迷幻公園裡,腳下的滑板和獨立個體被不論出身地同等放大,集體釋放著有別於亞力斯平凡生活圈的危險氣息,而這在亞力斯和同儕的眼裡卻有如聖地班致命吸引著他們。
越過防線的另一個世界,總是讓青少年那麼高度嚮往而躍躍欲試。
然而最被葛斯范桑特意著墨的,不是迷幻公園本身,而是亞力斯這樣年少而迷惘的靈魂。
他選擇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電影說一個架構簡單的故事,目的是為了拆解、呈現一個少年獨自擁抱著無人可傾訴的秘密,看似平靜卻慌亂的心境。
至於秘密的揭穿和如何揭穿,在此則被葛斯范桑大刀闊斧地從故事主軸中削落了。
一段在草原中急趨的搖鏡作為開場,立刻引人聯想到同是描述青春特有疑難雜症的《青春電幻物語》,同樣像淹沒在綠色海洋的慘綠少年的身軀,不同的是一個只擁抱音樂、一個則被迫擁抱秘密。
而緊接著的是首次現身的迷幻公園,永遠失去平衡的晃動鏡頭用慢速前進,一個個滑板少年逆光飛翔、翻滾、跌落、再爬起,搭配帶點機械噪音、科幻迷離的慢板配樂,詮釋出置身其中的少年們,眼中見到的迷幻光景和無以比擬的美。
我不同意亞力斯手中緊握的本子被片商說成是死亡筆記本,這並不是蓄謀與偵探故事,簡介這麼寫只會模糊焦點,能夠盡情得在紙上寫出一切是亞力斯唯一的傾訴與出口,到目前為止的人生也許他從沒幾次認真的翻完一本書,卻是第一次拼了命的書寫,好像寫完了所有事發經過,事情就可以和通過考試的試卷紙一起深藏在抽屜底層。
觀眾跟隨著亞力斯的書寫回到了過去,小心翼翼的抽絲剝繭,但是記憶卻像掉入了迴圈,葛斯范桑故意用某幾個回憶片段不停重覆剪接,讓人看不到故事的核心,而同時表達出亞力斯不敢回憶的心理,迂迴閃避著連自己的腦袋都想隱瞞的部份:包括他如何進入迷幻公園、如何偷偷跳上火車,如何用滑板把警衛打落、害他遭火車輾成兩節。
青春是很脆弱的,年少的我們總認為自己擁有他人無法瞭解的憂愁,因此顯得高深莫測;透過倒敘的過去片段,可以看到亞力斯原本就被父母離異問題、女友問題給團團包縛,再加上踏入禁忌的迷幻公園有了人命一般重的包袱,的確是比跟其他同齡少年難以承受。
導演只輕輕暗示了案情有逐漸被揭露的跡象,全盤托出然後燒毀的筆記本無法幫助他惶恐的內心,只能化成火花溫暖少年需要坦言的心頭。
我們都是懷著一堆說不出的秘密長大的,有時候秘密太多太沈重,會讓人在青春的路途中跌跌撞撞;有時候盼望誰可以伸出援手而希望落空,但有時候卻是自己不對外求救所致。
我想起了從前讀過一個童話故事是這樣的:在某一個國度裡,有一位新來的御用理髮師在替國王修剪頭髮時,發現了國王長久以來的秘密,那就是國王其實長著一對驢耳朵。
理髮師被告誡千萬不許將驢耳朵的秘密說出去,每天戒慎恐懼、深怕自己說溜了嘴,就連自己的妻子也不瞭解究竟丈夫發生了什麼事情。
終於有一天理髮師忍不住了,他跑到森林深處,在地上挖一個深洞,理髮師對著那個深洞喊出國王有一對驢耳朵的秘密,他心想對泥土不會洩密,於是他仔細的把洞給埋平、開心的回家了。
後來國王有驢耳朵的秘密卻還是被全城的人民知道了,害怕的理髮師回森林一看,原本挖洞的地方竟然長出了花朵,而國王天大的秘密就被花朵藉由風聲傳遍整座城。
「然後呢?
」你問。
結局我忘了。
只是打從看完這個故事之後的孩提時代的我,到現在一直都覺得那位理髮師很可憐罷了,獨守秘密之人很可憐罷了。
长长的长长的镜头。
同样阴霾的天空。
同样沉默寡言的忧郁。
Gas Van Sant永远都关注那些不安,压抑,彷徨的少年。
滑板的声音在耳边肆意的响起。
镜头跟着那些滑板在耀眼的眼光下慢悠悠的来回摇摆。
晕眩。
伴着男女的呓语。
瘦弱的少年独自一人走在海边的草原上。
只有那么一条被踩出来的小路。
17岁的滑板少年,浑身上下一水儿的ZOO YORK.削瘦,苍白。
支言片语。
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在本子上不停的写。
因为有人告诉他如果有事没办法说出来就写成一封一封的信,可以留着,寄出去,或者烧掉。
于是他不停的写。
没人知道他写给谁,没人知道他写了些什么。
除了在片子里出现了三次,在本子上用铅笔一笔一划的写下"Paranoid Park".谎言成了人们最后的庇护伞。
就像OASIS在歌里唱得“You gonna be the one to save me ,You're my wonderwall."躲在自己的幻觉后面翩翩起舞。
整部片子里男孩台词最多的就是在失手杀人之后的回家路上。
两个自己声音在不停的争论。
呐呐自语。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了衣服上的血迹。
这个时侯他才意识到现实真是一颗你永远无法下咽的苦果。
不停地在本子上写。
没有停止联系滑板。
躺在马路上。
在商场里游荡。
看最新的新闻和报纸。
和漂亮任性的女友分了手。
烧掉了自己写下的全部的信。
片子在少年们生涩的滑板练习里淡淡结束。
Gas Van Sant影片里的少年们似乎永远都一样。
压抑,忧郁,不安,冷静。
沉默寡言。
他喜欢长镜头。
喜欢男孩之间暧昧的眼神。
喜欢那些清一色的非专业的演员。
看完这片子不久以后才知道原来担任摄影的是杜可风。
难怪片头的那组晃晃悠悠的手摇让人似曾相识。
镜头永远很美,飘渺。
让人晕眩。
Gas Van Sant执迷于金发的美少年。
连主角的名字都没换。
和《大象》里的一样都叫Alex。
同样的一脸漠然,一脸平静。
整个片子里导演好像在刻意的控制。
控制压抑的忧伤的情绪,好像在刻意的防止他们肆意的蔓延。
静静地开始。
淡淡地结束。
就像Jerry对Alex说的,“没有人是准备好的,没有人是够格的。
”
看完<迷幻公园>心情抑郁的从四点睡到十点。
醒过来开始静静回想迷幻的意思。
paranoid park。
如果是我一定会翻译成妄想公园。
可是不知道是谁那么精准的用了迷幻。
所以整部电影都变得不同了。
迷失和幻想。
稳定的长镜头和不稳定的情绪。
基于一个转念的青春的改变或者生命的改变。
如果Alex没有去paranoid park。
如果Alex没有把滑板借出去。
如果Alex没有想去跟着那个人去买啤酒。
也许他就可以一直在迷幻公园里迷幻下去。
可是太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gus的片子总是容易招来极端的评论。
除去长镜头。
美少年。
边缘人。
还有出色的配乐。
其余的部分便是gus隔离世界的那座围城。
城内的种种。
城外的人永远不能理解。
等城内的人步出围城回头再看的时候。
一切笑泪。
最终都凝结成那堵厚厚的“迷墙”了。
我妈说。
她理解不了ChengC的画哪里好。
我说那是我们之间的代沟。
我妈说那是你们这一代特有的孤独和痛苦吧。
gus永远都能准确的洞察“青春”。
每一代的“青春”。
从九十年代的荒芜的爱达荷到十几年后的这座公园。
冷漠。
逃避。
拒绝。
暴力。
Alex就算不是反面角色但至少也不是学习的典范。
但其实这都不是重点。
所有人都在关注和思考单亲少年青春暴力等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
打动我的只是Alex面对Lu警探时慌乱的眼神和犯错之后站在桥上时脑中纷乱的声音。
富有穿透力的真实让我很多次想起做错事后的自己。
还有<大象>里的那个Alex。
不熟练的弹奏着致爱丽丝。
几次卡壳。
最后终于忍无可忍的狠狠地对着钢琴竖起了中指。
这是我也有过很多次的情绪和行为。
这就是gus的魔法。
他总是在最不经意的细节引起的你的共鸣。
洞察你的心思。
everyone is Alex, maybe.一切都还没开始。
我们这一代是哪一代也还没有被定义。
可是我们已经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滑板也好。
单亲也罢。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的有些“边缘”。
那就静下心来看看。
命运怎样毁掉了我们。
我们又怎样毁掉了这个世界。
Paranoid Park。
我想那是每个人的乌托邦与每个人的灾难。
--9年后的分割线,写这篇影评的时候08年我18岁,现在2017年我27岁。
惊觉自己已经站在了迷墙之外。
命运没有毁掉我。
我也没有毁掉这个世界。
Gus Van Sant的电影显得很轻,轻得透明,不只是因为他所钟爱的金发男孩;镜头似乎随风而动,才是他的正经事。
可以把他理解为一个满脑子文艺腔的老gay,当然“文艺”现在的名声很不好,但从表面上来看,那些无处着落的、像飘下来的花瓣一样的段落镜头,确实很“文艺”,很容易招致诟病。
幸好他是一个独立导演,我们从整体性上对他指手画脚就心安理得了,于是就可以回过头来看他以前的东西,这种具有一种向下沉淀的力量的轻(好矛盾,但有几分真实),似乎变得可见。
当然包括叙事,《Juno》也讲青春,但那是真的轻,它没有那种向下沉淀的力量,很明媚的挂在枝头。
但Gus明显的已经飘落下来了,是一种受了重力不得不下沉,但又企图在风中挣扎的东西。
他的青春好像不在春天,而在秋天。
用镜头的前后连贯来叙事当然是正道,但是四平八稳的顺序,相对于七上八下的青春来说,显得很“滞”,所以Gus的叙事也不是垂直的,他的很多电影,特别是那些有关金发男孩的电影,都有灵活的前后关系。
在《Paranoid Park》中,叙事就像原先一条完整的小溪,遇到了乱石滩,被打乱了完整性,凌乱无序,四溢奔流。
他镜头的明度也很大,即使偶尔故意失焦。
男孩的脸成为特写重点,很多次都凝视着他。
不排除导演个人癖好,但看到一张青春脸庞的丝丝变化,都不免有造物之叹。
失焦、手提摄影、粗糙的录像带质感,似乎已经成为凌乱派文艺片的标榜点,在我们还未厌倦之前,尽情地使用它们吧。
而由它们所造成的镜头纪实感,又经常与某些精致的片段镜头组接在一起,这种差异对比,形成了某种视觉透明。
而与叙事的非线性一并,貌似可以称为某种风格。
与《Juno》的对比似乎更有趣,因为两者都是今年的美国青春独立电影。
《Juno》的镜头与叙事结构纹丝不乱,非常正统的拍摄手法,讲述的虽是不平常之事,但最后居然能够“升华”为可以被主流价值所包容,带有明显的理想性与妥协性。
但是《P.P.》不同,从技术的采用到所传达的氛围,完全是真正的非主流气质,而Gus所惯用的以轻盈之质表深沉之痛的路数,在此也似乎更为花哨。
虽稍有流于形式,但形式之美,已经难能可贵。
所谓的“以轻盈之质表深沉之痛”的Gus的美学,其中的痛是什么,确实是个大问题。
依我看,他的痛其实从来没有落到实处,人们所惯常猜测的青春之痛,似乎有些着边,但依旧难以完全概括。
往玄里说,好像能说到时代特质。
Alex这一代人,似乎什么也不关心,没有了父辈们在这一年龄段的政治热情,也没有什么生活困难可以让他们担心,然而总是好像缺了什么,Gus的轻,其实其来有自。
还有就是它的声音特别棒,配乐倒还是其次,音效实在是采得很好,淋浴的那一段,非常棒。
俺的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突如其来的青春期,青葱迷人的校园,身体发育和心智不匹配带来的压抑,徘徊在成长与迷失过程中的青少年,抑或桀骜固执的边缘青年,一直以来都是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的题材,他总是以观察的视角出发,冷静地展现他们的裂变和异色,不批判、不责备,基本上不带感情色彩,只是在记录跟踪,却因为简单利索而独具力量。
2007年的《迷幻公园》(Paranoid Park)是2003年《大象》(Elephant)之后最好的片子。
导演一直偏爱的漂亮的黄头发男孩,再次把美国青少年生活状态呈现在银幕,故事司空见惯,导演也未作太多渲染,却俨然透明的冰块好看却寒冷纠结着成长过程的代价。
《迷幻公园》讲述了一个喜欢滑板运动的中学生,不小心过失杀人的故事。
犯罪的少年面对一切看似漫不经心,没有太多罪恶感,甚至最后很侥幸的没被查处或检举,但是内心的挣扎无处倾吐的秘密,形成巨大的阴影直扎人心。
对于少年不幸的家庭影片也是未着太多笔墨,但是,借此情境烘托出的深层语境,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态观察颇为深邃,麻木的大人们为孩子们提供美好的卧室、时装、食物、玩具、学校,却总是忽视他们作为独立的人存在的意义。
简约冷淡的人物刻画,平行、交叉、倒叙的叙述结构,一步步呈现的因果关系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漠视,道德与自我审视能力的摇摆,一切像浮萍一样飘摇不定,只能仓惶逃避,不知道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怪物”。
为了充分展现出新一代青少年(据说是90后)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们E时代开放观念下面衍生出的娱乐并享受的性格,酷玩一切事物的行为,绚烂丰富的生活,格斯•范•桑特充分借助了简约故事,干净的画面语言,丰富的音乐进行了有力的衬托。
《迷幻公园》很多画面有些接近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底版上是干净整洁,青嫩唯美的铺垫,一派生机勃勃和裂变青春的沉重程度成黑色的反比。
杜可风的漂亮摄影,得到了一致认可,《纽约时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实在美得惊人,有一个镜头,亚历克斯冲着一盏蓝色照夜灯练习滑板,周围是大片的绿色灌木丛。
那一个瞬间我们必须承认:画面往往比直接叙事更具说服力”。
为了强调真实感形成平易近人的说服力。
《迷幻公园》几乎所有演员都是2006年格斯•范•桑特通过MySpace海选出来的非职业演员。
用漂亮的男孩、女孩,清新活跃的生活,来讲述一个表面上看来简单无奇,画面舒服色彩舒适,音乐干净好听,却拷问心灵的社会故事,弄不好就会流于表面,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格斯•范•桑特纲举目张地实现了光、影、声、色的巧妙焊接。
音乐上,嬉哈、电子、民谣、摇滚配合画面若隐若现的出现,和人物的生活状态、心理活动一致的统一。
单单是从故事、画面、音乐综合下来,《迷幻公园》显然比《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暗示和承载了更多、更充沛的细节,表现方式也更节制和高明,显然已超出“青春电影”的范畴。
这些年,街头、公园题材、滑板少年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比如拉里.克拉克 (Larry Clark)的《半熟少年》(Kids)、《天地无伦》(Ken Park)都颇为出名,曾引发过两边倒的讨论。
同样是有异色青春嗜好的导演,同样是在反映青少年的社会生态,拉里.克拉克沉迷于主观表现主义的展现和宣泄,DV影像产生的粗糙效果,像朋克电影一样激进放肆,好看却不耐看,直接滚入了非主流的窠臼,多为封禁电影,只能供成年人和猎奇人士观赏。
反观格斯•范•桑特好像是一个民谣歌手,张驰有度,松紧度平衡得很稳健,镇静自若地做着惊鸿一瞥的歌吟描述,分寸感恰如其分,巧妙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性关怀,主流和非主流都兼顾倒了。
因而导演本人也有了大师的胸襟。
《迷幻公园》和《大象》一样为再次为他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荣誉。
看了让人难受的片子,电影里的天空一如既往透露着压抑和死亡之感,在我看来,是将死之人眼中的天空,绚烂的发疯却又离得太近让人压抑。
我想,若能让我替alex去伏法,就好了。
alex是他爱用的名字,还有男孩们,一如既往的长着微胖而英俊的脸。。。
故事讲的再怎么千转百绕、迂回曲折,也掩盖不了单薄的故事情节、故作怪诞的音乐、乏味的演技和感情表达。
如果青春、梦幻、不羁就是一种成功的话,那也绝对不是这一部。
2003年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摘下戛纳最佳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2007年格·斯范·桑特凭借《迷幻公园》获得评委会特别奖的荣誉。
《不羁的天空》、《大象》、《迷幻公园》就像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
三部电影都在维围着青春、成长、男生女生的爱情带来的困惑,青春期不该经历的那些暴力。
在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从来不缺少花样气质美男,每一部美少男都那么让人怜爱。
《大象》特别风格的树立,对《迷幻公园》充满了期待。
看过电影,觉得《迷幻公园》远远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看。
无论青春期多么的黑暗、血腥,导演依然把这三部电影画面拍摄得相当唯美,《不羁的天空》中那金黄的麦浪,《大象》中变幻的天空,《迷幻公园》中芳草连天,无论画面美得像行云流水的山水画,或是色彩深烈的油画,都蔽盖不住青春的苍白迷茫。
在《迷幻公园》我们依然能听到格·斯范·桑特一如即往的迷幻多变的电影配乐。
电影《迷幻公园》那些关于滑板画面真的很摇晃也很迷幻,很特别很喜欢。
格·斯范·桑特对青春三部曲用一种减法呈显在大家面前。
《不羁的天空》男妓跨国寻母跌宕起伏的剧情,等到《大象》没有复杂的电影情节,就是一句话的校园枪新闻故事了,导演让《大象》前半段的平静来反衬后半段的爆发,通多人物视觉角度切换来推动剧情发展。
《迷幻公园》整体比前两部来的简单的多,差不多也是一句话的误杀案故事,这一次导演连最后的电影高潮都省掉了。
观看《迷幻公园》过60分钟后,就开始期待导演的蹦发,直到100分钟后仍然没有看到爆发点,自个有点坐不住了,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分钟导演也没有让电影剧情来一次喷涌。
原来青春有时就是这么的迷惑不解,导演只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男生做错事后有多么的不安和迷惘,他不想去探讨其他无关青春的事情,他不想用道义去判定这个男生的对错。
可能正是因为电影没有火山喷发式的高潮让我觉得不如前两部好看了。
电影中关于父母的影像总是那么的模糊不清,就像他们在青春期少年心中的地位一样可有可无,青春期少年好像大都无视父母的叮咛,也大都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只能把更多的事情与自己的同伴分享,或是写在小日记中,或是写在信纸上最后再烧掉。
也许我们过去也是这样抑郁狂操过吧。
男猪的眼睛好漂亮! 配乐很诡异……
是挺让人paranoid的
洗澡的镜头感和少年那种迷茫感是否似曾相识。又见拼图式叙事手法
无论法律还是道德层面上,Alex都应该受到惩罚和谴责。但是,一次无心之失让他内心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和和认真的思考,这就是成长,只是代价过于高昂,而且建立在了一条生命上。同时,在犯下错误后,面对警察的多次查问,Alex超乎他年龄的淡定表现,也让人感到一丝寒意。
不同类型的电影,不同的评判标准
没看懂。
喜欢Gus的迷幻叙事方式,正如idaho里涌动的云彩,粗冽的滑板影像也成为Gus特色的表达。继Good Will Hunting后,Gus又一次用了Elliott Smith的歌,确实很符合片子的气质
摄影大爱。但剧情和主题实在太二逼!少年个鬼!
无法评价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大音希声,什么都没说,但似乎又说了很多。无数个细节真是惊人,模糊的父母背影,无数次男主人公天使一样纯净的脸庞特写,现实即是如此惨烈,成为影像不知道又浓烈了多少倍,费脑子。
抑郁美少年。GUS的一贯风格
10——6分。不得不说那个孩子够“冷”的,看得时候挺压抑。有一点纪录片的风格,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电子般冰冷影像。
确实迷幻,被导演征服了 彻底服了.配乐很合适,准备反复听ost
别人的乱七八糟的青春
迷幻公园少年杀人事件
Gus的轻盈美学
结局感觉没完啊,好不容易知道真相就乱七八糟呢结束。Little J 青涩时期已经烟熏妆了是。。。
很喜欢的画面感,美少年+小J
演员很漂亮 情节不好看